业的运作
业力与命运,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The Workings of Kamma - Pa-Auk Sayadaw
业的运作 - 帕奥西亚多 - 摘要
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前言
在与西方佛教徒多年的接触中,禅修导师、最尊敬的帕奥西亚多洞察到有必要用英文就“业的运作”作一次全面深入的解说,为此他撰写了《业的运作》。这是一部详细分析、论述业的运作的专著,其依据为巴利原典,包括律、经、论三藏,以及具权威性的义注和复注。
首先,最尊敬的西亚多详尽阐述了基于无明和渴爱,众生相信有“我”而流转于生死轮回,他解释了无明和渴爱如何作为生命轮转的根本而成为业运作的原动力。
然后,最尊敬的西亚多依据心识之因对业的运作做了全面而切实的分析。其中,先是系统而切实地分析了布施、持戒和禅修三种福行事。接着,分析了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十不善业道,以及离杀生、离不与取等十善业道;亦讲述了业的果报——再生于地狱,再生为鬼、畜生、人或天人;也探讨了佛陀教法所独有的世间善业,即:明与行——这是未来证悟涅槃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随后,讲解了佛陀所开示的十二种业(依成熟的时间有四、依成熟的顺序有四、依产生的作用有四),亦探讨了它们如何跨越过去、未来、现在而运作,以及它们的运作如何也依赖于趣、依报、时、方式的成就或失坏。
其后,是对《小业分别经》细致入微的讲解。佛陀在该经中开示了业如何令人们有劣胜之分。随后讨论的是有情的业如何“描绘出”一个有情的形象,而实际上,那有情不过是一堆五蕴而已。最后详述的是业的潜力如何能逐步地失去效力,这将通过导向入流道智等直到阿罗汉道智的观智达成。结尾是关于阿罗汉般涅槃的详细讨论,以及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最尊敬的西亚多引用巴利原典展示了许多例证,还引述及解释了持有否定业运作之邪见的危险,阐明了以证智亲见业之运作的必要性,否则禅修者将不能明了第二圣谛——苦集圣谛。
书中对有情如何从一生流转至下一生也作了详细分析,并有许多图表帮助读者从实际层面理解关于心与心所的解说。
第一章 皮带束缚经
诸比丘,轮回是无始的
“诸比丘,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障盖的有情被渴爱结缚而流转轮回,其起点是不可知的。”
佛陀在此谈到生死轮回,其两个主因即无明和渴爱。
无明和渴爱是使行为具有业力的必要因素。业力是有意志的身行、语行、意行能产生业果的潜力。若没有无明和渴爱,行为则不具业力。
什么是不善思?《清净道论》解释:
“奔走于胜义上并不存在的女人、男人等,而不奔走于[胜义上]存在的诸蕴等,故为‘无明’。”
这是指由于无明,有情看到的只是世俗谛,如男女、父母、子女等。如此看待事物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并不如实存在。如实存在的是蕴、界、处、名色、缘起、业的运作、三相(无常、苦、无我)等,简言之,即四圣谛。它们是究竟谛,由于无明而不为有情所见。因此,如果我们持有“这是女人,这是男人”等有情想,这是无明的表现。
只要这无明存在,对那些并不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渴爱就会生起。当我们的身行、语行、意行伴随着无明和渴爱时,行为就具有业力,这便是业。若该业成熟,它将产生善或恶的果报,我们便会继续流转于生死轮回。
诸比丘,到了那时
接着,佛陀谈到未来世界将如何被火焚毁。在世界毁灭的十万年前,天人会现身人间,敦促人们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直至获得禅那。大多数人会听从劝告,积累善业,最终再生于梵天界。之后,雨水停止,饥荒降临,所有众生(包括地狱众生)最终都通过修习禅那而再生到梵天界。然而,因定邪见而堕入地狱的有情却无法逃脱,他们将再生于世界间隙地狱。因此,有情无休止的流转轮回并未完结。
“即便那时,诸比丘,我说,为无明障盖的有情被渴爱结缚而流转轮迴,其苦仍未终结。”
随后,天空相继出现七个太阳,大地、河流、海洋相继干涸,最终须弥山与大地燃起大火,烧尽一切而不留余灰。即便如此,众生的轮回依然没有终结。
诸比丘,犹如狗为皮带所束缚
“诸比丘,犹如狗为皮带所束缚,被拴在坚固的桩杆或柱子旁,它会绕着那同一根桩杆或柱子跑,围着它转。”
佛陀以此譬喻来说明为何有情会流转于生死轮回,他将被束缚的狗比作无闻凡夫。
无闻凡夫
无闻之人,指对佛法的教理和修行两者都无闻无知的人,他们未能学习和探究四圣谛。
凡夫,指生起许多烦恼(如贪、瞋、癡、慢、邪见等),持有多种有身见,尊崇众多导师,造下许多身、语、意业行,并可能再生于五趣(地狱、鬼、畜生、人、天)中的任何一趣的人。
佛陀进一步描述无闻凡夫:
“无闻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知圣法,不受圣法调教。”
圣者指佛陀、独觉佛或已成就出世间法的佛弟子。无闻凡夫不仅以肉眼不见圣者,更不以智慧见圣者的境界。他们不精通四念处等圣法,也缺乏两种律的调教:防护律和舍断律。
- 五种防护律:戒防护、念防护、智防护、忍耐防护、精进防护。无闻凡夫不知如何防护其身、语、意行。
- 五种舍断律:彼分舍断、镇伏舍断、正断舍断、止息舍断、出离舍断。无闻凡夫未能舍断应舍断的烦恼。
以五蕴为我
佛陀开示,无闻凡夫会这样看待五蕴:
认为色即是我,我拥有色,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认为受即是我,我拥有受,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认为想即是我,我拥有想,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 认为行即是我,我拥有行,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认为识即是我,我拥有识,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
每一蕴都可以依四种方式被认作是我,由此共有二十种有身见。其中,认为自我等同于色、受、想、行或识的五种见解是断灭见的表现(认为人死后自我毁灭);其余十五种则是常见的表现(认为人死后自我永存)。这二十种有身见都是邪见,是通向圣道的障碍,它们会在证得入流道时被全部摧毁。
他只是绕着五蕴跑
执持有身见的结果是:
“ 他只是绕着色跑、围着色转…… 只是绕着识跑、围着识转。
……他无法从色中解脱……无法从识中解脱,无法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中解脱。
“我说:‘他无法从苦中解脱。’”
有身邪见如同皮带,渴爱如同绳索,将无闻凡夫拴在五取蕴的桩柱旁。由于无明和渴爱,他造作业,业力在他临终时成熟,产生下一生的结生心。一旦结生心生起,病、老、死等苦便随之而来。如此,无闻凡夫无法从苦中解脱。
具闻圣弟子
与无闻凡夫相反,佛陀接着开示具闻圣弟子:
“具闻圣弟子 ‧ 见诸圣者,熟知圣法,受圣法调教; ‧ 见诸善士,熟知善士法,受善士法调教。”
圣弟子有两种:佛陀的弟子,或已成为圣者(Ariya-puggala)的弟子。圣者有八种:从“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到“阿罗汉”。前七种称为“有学”,阿罗汉称为“无学”。
具闻圣弟子具备无闻凡夫所没有的品质。他们了知四圣谛,有惭有愧,防护诸根,不爱乐五欲,严持戒律,拥有正定,并具有洞察慧(观智乃至道智),对三宝与业果法则没有疑。他们确定不会再生于恶趣,并必定在七世之内成就正觉。
不以五蕴为我
具闻圣弟子不会以二十种有身见中的任何一种来看待五蕴。
“ 不认为色即是我…… 不认为识即是我……”
他不会绕着五蕴跑
“ 他不会绕着色跑…… 不会绕着识跑……
他从色中解脱……从识中解脱,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中解脱。
“我说:‘他从苦中解脱。’”
圣弟子已脱离再生于恶趣之苦。不来圣者脱离再生于欲界之苦。已成为阿罗汉的圣弟子,命终时绝不再生,完全从诸行法之苦中解脱。
第二章 第二皮带束缚经
桩旁的狗
此经开篇与前经类似,同样用被皮带束缚的狗作譬喻,但此处佛陀描述狗在桩柱旁行走、站立、坐下、躺卧,无论采用何种威仪,它始终在桩柱近旁。
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佛陀将无闻凡夫比作这样的狗,他们以三种方式将五取蕴认作我:
“ 认为色‘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认为受‘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认为识‘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这三种执取分别是:
- 爱取(“这是我的”)
- 慢取(“这是我”)
- 见取(“这是我的自我”),即有身见。
这三种取都与无明和渴爱相应。
他在五取蕴旁
由于被有身见、渴爱和无明所束缚,无闻凡夫无论行、立、坐、卧,都始终在五取蕴旁,无法从中解脱,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长久以来,此心被污染
为此,佛陀教诫道:
“因此,诸比丘,应时常省察自心:‘长久以来,此心被贪、瞋、癡所污染。’
“诸比丘,由于心的烦恼,有情被污染;由于心的清净,有情被净化。”
接着,佛陀以“游方画”和“畜生界”为喻,说明心的多样性。
- 多样的画:“游方画”是古代婆罗门用来图解业报的画作,其形象多样。佛陀说,这些画源于心的多样性,而心比画作本身更加纷繁多样。
- 多样的畜生界:畜生界动物种类的纷繁多样,反映了令它们再生为动物的过去业的种类;而业的不同又源于作为心所的渴爱的多样性。然而,心比畜生界的有情更加多样。
心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人的性行上。一个人的性行是过去生所造业的结果。例如:
- 造善业时若渴望未来欲乐,易形成贪的性行。
- 造善业时若夹杂瞋心,易形成瞋的性行。
- 造善业时若夹杂慢心,易形成慢的性行。
- 造善业时若具足深信,易形成信的性行。
- 造善业时若带有强有力的慈心,易形成慈的性行。
- 造善业时若对业果法则有较好理解,易形成觉的性行。
为了说明这一点,书中讲述了“吝啬的大富翁”和“两兄弟”的故事。富翁因过去布施后心生后悔,导致今生虽富却吝啬;两兄弟因造善业时发愿不同,一个迅速证得阿罗汉果,另一个则在轮回中流转多劫后才解脱。
最后,佛陀诵出偈颂,说明断除渴爱与有,即是从束缚中解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第三章 业的运作
佛陀的业果智
业与业果的运作深奥难见,唯有佛陀的业果智才能完全了知。此智是“如来十力”中的第二力。佛陀以此力作狮子吼,即教导五蕴及其生灭,也就是四圣谛。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了知五蕴,即了知缘起与缘灭,也就是了知业的运作。若不了解业的运作,就无法认知苦集圣谛,也无法成为圣弟子、离苦。真正的了知,必须通过修习观禅,亲证实证。
业的定义
“诸比丘,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
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分为不善思与善思。业的定律是自然法则,确保业果与业本身相类似:不善业产生不可意的果报,善业产生可意的果报。
业的果报是果报法,包括果报名法(如结生心、有分心、眼识等果报心及其心所)与业生色法(如地水火风四界、净色、心处色、性色等十八种色法)。
表1:果报心
| 心所属的界 | 果报 | 因 | 数量 (种) | |
|---|---|---|---|---|
| 欲界 | 不善 | 无因 | 7 | |
| 欲界 | 善 | 无因 | 8 | |
| 欲界 | 善 | 有因 | 8 | |
| 色界 | 善 | 有因 | 5 | |
| 无色界 | 善 | 有因 | 4 | |
| 出世间 | 善 | 有因 | 4 | |
| 总计 | 36 |
不善业与善业
不善心
有贪、瞋、癡三种不善根。相应地,有三类不善心:贪根心、瞋根心、痴根心。所有不善心都与无惭、无愧、掉举和痴相应。
- 无行与有行:不善业若自发完成,为无行;若有犹豫或需他人鼓动,为有行。无行的业力更强。
- 贪根心:与渴爱、贪染、贪婪、慢、邪见等黏着心态相关。
- 瞋根心:与厌恶、嫉妒、慳吝、恶意、愤怒等排斥心态相关。
- 痴根心:与愚痴、对三宝和业果的怀疑等相关。
- 不善果报:若具三不善根之一的业在临终时成熟,将产生不善果报心,导致再生于畜生道、鬼道或地狱。
善心
有无贪、无瞋、无痴(智)三种善根。所有善心都与惭、愧、念、信等十九种通一切美心心所相应。善心分为两类:
- 智不相应心:二因(无贪、无瞋)。
- 智相应心:三因(无贪、无瞋、无痴)。
-
五种智:
- 业自属智:了知业的运作。
- 禅那慧:安止于禅修所缘之智。
- 观智:了知究竟名色法三相之智。
- 道智:了知涅槃与四圣谛之智。
- 果智:随道智之后了知涅槃之心。
-
低劣与殊胜:善业的品质取决于造业时的欲、精进、心、观四法,以及造业前后是否夹杂不善心。
- 低劣善业(夹杂不善心)的果报较差,可能导致无因或二因的结生。
- 殊胜善业(贯穿善心)的果报优越,能导致三因的结生,为证悟涅槃创造条件。
福行事
造作善业有三种方式,即布施、持戒、禅修。
布施
布施是无贪、无瞋根的。
- 智不相应:若布施时不了知业的运作,仅是出于情感、习俗或为求名声等,则为二因善业,果报较弱。
- 智相应:若布施时具足业自属智,则为三因善业,业力更强。
- 低劣的布施:若布施物来路不正,布施者或受施者戒行不净,或布施前后心生不善,则为低劣。
- 殊胜的布施:若布施物如法,施者与受者戒德清净,布施前后心皆欢喜,且为证悟涅槃而布施,则为殊胜。
持戒
持戒是戒除不善业,包括正语、正业、正命三种“离”。
- 五戒:在家弟子的基本戒行。
- 八戒:比五戒更清净,能削弱欲贪,有助于禅修。
- 十戒:沙马内拉(沙弥)所持守的戒律。
- 比丘戒:包括巴帝摩卡防护戒、根防护戒、活命清净戒、资具依止戒四种清净戒,是比丘梵行的基础。
- 持戒的运作:持戒同样分智不相应(如出于习俗、恐惧)和智相应(了知业果)。最殊胜的戒行与圣道智相应。
禅修
禅修分为止禅与观禅。
- 止禅:培育对单一所缘的强力定力,包括近行定与安止定(禅那)。有四十种止禅业处。禅那分为四种禅那和五种禅那体系。止禅修习同样分低劣(如为名闻利养)和殊胜(为修观证涅槃)。修习止禅能产生智慧之光,是修习观禅的必要基础。
-
观禅:如实知见五取蕴(究竟名色法)具有无常、苦、无我三相。修观前需证得两种预备智:
- 名色分别智:知见究竟色法与究竟名法。
- 缘摄受智:辨识缘起,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链。
-
观禅的所缘:
- 究竟色法:通过修习四界差别,破除相续、组合、作用三种密集,辨析色聚中的二十八种色法及其四种生因(业、心、时节、食)。
- 究竟名法:辨识心路过程中的心与五十二种心所,破除名法的相续、组合、作用、所缘四种密集。
- 缘起:辨识十二缘起支,知见过去、现在、未来的五因(无明、爱、取、行、业有)如何引生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 十六种观智:从名色分别智开始,经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等,逐步生起对诸行法的怖畏、过患和厌离,最终达到行舍智,这是最高的世间观智。此后,心转向涅槃,生起道智与果智。
业道
十不善业道
- 身不善业:杀生、不与取、欲邪行。
- 语不善业: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 意不善业:贪婪、瞋怒、持邪见。
这些业道都由贪、瞋、癡而生,其果报是再生于地狱、鬼道或畜生道。若作为轻报在人道成熟,则会导致短命、贫穷、多怨敌等。一个行为要构成完整的“足道业”,必须满足若干条件。
十善业道
- 身善业: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
- 语善业: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
- 意善业:不贪婪、不瞋怒、持正见。
这些业道由无贪、无瞋、无痴而生,果报是再生于人道或天界。
明与行
证悟道果需要过去累积的修行,称为明与行。
- 明 (vijjā):即观智。
- 行 (caraṇa):即持续修习布施、持戒、禅修等十五种善法。
明如人眼,行如人足,两者必须平衡,缺一不可。若行不足,则无缘值遇佛法;若明不足,虽值遇佛法却无法正确了知。
十二种业
业可依三种方式分为十二种:
依成熟的时间
- 现法受业:在当生成熟的业(第一速行心之思)。
- 次生受业:在下一生成熟的业(第七速行心之思)。
- 后后受业:在下一生之后的某一未来生成熟的业(中间五个速行心之思)。
- 无效业:未能成熟而失效的业。
依成熟的顺序
-
重业:最先成熟的业。
- 不善重业:弑母、弑父、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分裂僧团、持定邪见(如无作见、无因见、虚无见)。造此业者下一生必定堕入地狱。
- 善重业:八种禅定。若保持至临终,必定再生于梵天界。
- 惯行业:习惯性、经常造作的业。
- 近死业:临死前清晰忆起或造下的业。
- 已作业:除上述三者外的任何已造之业。
依产生的作用
- 令生业:在结生时及生命期间产生五蕴果报的业。
- 支持业:支助令生业的果报,增强或延长乐报或苦报。
- 阻碍业:阻挠和障碍其他业的果报。
- 毁坏业:中止较弱业的果报,甚至引生自己的果报。
成就与失坏
业的成熟也依赖于四种条件(机遇)的成就或失坏。
- 四种成就:趣成就(生于善趣)、依报成就(身相庄严)、时成就(生于善时)、方式成就(行持善法)。
- 四种失坏:趣失坏(生于恶趣)、依报失坏(身相丑陋)、时失坏(生于恶时)、方式失坏(行持恶法)。
成就能使不善业无法成熟,并令善业得以成熟。失坏则相反,它使善业无法成熟,并令不善业得以成熟。书中通过行刑者当拔达提咖、指鬘尊者、未生怨王等多个故事详细解释了这一复杂机制。
第四章 小业分别经
本章详细解说《小业分别经》的内容,一位名叫苏跋的年轻人向佛陀请教,为何同样是人,却有劣胜之分。佛陀解释,这是由各人所造的业决定的。
“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佛陀接着开示了十四种行为及其对应的果报:
- 杀生 -> 短命 (例: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过去生弒亲的恶业)
- 离杀生 -> 长寿 (例:拔古喇尊者因过去善业而健康长寿)
- 恼害 -> 多病 (例:恶意的难德夜叉、残忍的捕鸟者)
- 不恼害 -> 健康 (例:拔古喇尊者因过去善业而一生无病)
- 易怒、多恼 -> 丑陋 (例:怒目相向的五丑、辱骂人的苏巴佈塔)
- 不易怒、不多恼 -> 端庄 (例:慈爱的苏菩帝尊者、金色的马哈咖吒那尊者)
- 心怀嫉妒 -> 无威势 (例:嫉妒的帝思尊者因恶业而多生贫苦)
- 无嫉妒心 -> 大威势 (例:伍卢韦喇‧咖沙巴因随喜他人而成为大随众第一)
- 不布施 -> 贫穷 (例:吝啬的婆罗门多迭亚死后堕为家犬)
- 布施 -> 富有 (例:西瓦离尊者因过去慷慨布施而成为利得第一)
- 傲慢、过慢 -> 出身下贱 (例:拾荒者苏尼德、理发匠伍巴离因过去不敬圣者而出身卑微)
- 不傲慢、不过慢 -> 出身高贵 (例:跋地亚尊者因过去恭敬而出身王族)
- 不請問 -> 愚蠢 (例:善觉王因愚痴而阻挡佛陀,最终堕入地狱)
- 請問 -> 大智慧 (例:马哈果提咖尊者因好问而得无碍解第一)
第五章 描画来生
本章回到《第二皮带束缚经》的譬喻,进一步阐释业如何像画师一样,描绘出众生未来的生命形态。
“诸比丘,犹如一位美术家或画师……创作出一个女人或男人的形象……同样地,诸比丘,当无闻凡夫令[某物]生起时,他只令色生起;……只令识生起。”
不善巧的画师画出丑陋的形象,善巧的画师画出完美的形象。同样,造作恶业的凡夫在轮回的粗糙画布上为自己画出痛苦的未来;而造作善业的圣弟子则在光洁的画布上为自己画出幸福的未来。书中通过以下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过程:
- 嫉妒的詹佈咖尊者的画作:他因嫉妒辱骂一位阿罗汉,为自己画下了吃粪便、裸形、睡地上的裸体外道形象,并长久在地狱受苦。
- 少女金佳的画作:她为败坏佛陀名声而假装怀孕并当众诬陷,为自己画下了当场被大地吞没、堕入无间地狱的结局。
- 心怀怨恨的小善贤的画作:她曾是菩萨(六牙象王)的妻子,因嫉恨而发恶愿,导致菩萨被杀。虽然她实现了再生为美丽王后的愿望,但怨恨最终也毁灭了她自己。
- 大莲花独觉佛的画作:他在过去生犯下邪淫,导致多生不幸。后来,他以至诚心供养一位独觉佛,并发出善愿,为自己画下了未来化生于莲花、相貌庄严、受人喜爱并最终证得独觉佛果的形象。
- 茉莉公主的画作:她在过去生以纯净的信心供养维巴西佛,并发愿生活无忧、受人喜爱。这些善业为她画下了生生世世出身高贵、受人喜爱,并最终在佛陀座下证得阿罗汉果的美好生命蓝图。
结论:依世俗谛,业创造了美丑胜劣的男女形象;依究竟谛,所创造的无非是苦——一堆无常、苦、无我的五取蕴。
第六章 业不再运作
本章解释如何通过修行来了知五蕴的实相,从而使业不再运作,达到最终的解脱。
色是常还是无常?
佛陀教导弟子们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是常还是无常?” “无常,尊者。” “那无常者是苦还是乐?” “苦,尊者。” “那无常、苦、变易之法,是否适合认为它:‘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确实不能,尊者。”
五蕴因生灭变易故为无常;因受生灭逼迫故为苦;因无常、苦故无可掌控,为无我。执取五蕴为我,就是执取苦为我,永远无法离苦。
因此,诸比丘,凡任何色
正确的观察方式是以正慧如实照见一切色(以及受、想、行、识),无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
这种智慧的培育需要次第经过不同的观智阶段:
- 思惟智:全面思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支的三相。
- 生灭随观智:亲见一切名色法及其因的刹那生灭。
- 坏灭随观智:专注于诸行法的坏灭,对三相获得更强的智慧。
诸比丘,如此见时,具闻圣弟子厌离〔五蕴〕
当观智深入,禅修者见到诸行法唯有坏灭时,便会对五蕴生起怖畏(怖畏现起智)、视之为过患(过患随观智),并最终厌离(厌离随观智)。他了知,业的运作本身就是一种过患,而只有业不运作之处——涅槃——才是安稳与寂静。
接着,他会生起欲求解脱的渴望,并以中舍心看待一切行法,不再视之为怖畏或喜乐,此即行舍智。这是最高的世间观智,标志着禅修者从无闻凡夫向具闻圣弟子的重大转变,破除了认为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的四种颠倒。他通过观空,了知“我”与“我所”俱空,与五蕴分离。
道与果
当观智成熟,心从诸行法中退却,便会转向并取涅槃为所缘,生起道智与果智。道智是出世间业,它不产生新的轮回,而是逐步摧毁烦恼和业力。
- 入流道智:断除有身见、疑、戒禁取三结,确保不再堕入恶趣。
- 一来道智:进一步削弱欲贪与瞋恚。
- 不来道智:断除所有欲贪和瞋恚,确保不再返回欲界。
- 阿罗汉道智:断除所有剩余的烦恼,包括对色界、无色界生命的贪爱、慢、掉举和无明。
随着阿罗汉道智的生起,一切烦恼被彻底摧毁,业不再形成,思成为纯粹的唯作。这就是“应作已作,梵行已立,再无后有”。
两种般涅槃
- 有余依涅槃界:烦恼的完全寂灭(烦恼般涅槃)。此时烦恼已尽,但由过去业所产生的五蕴果报身依然存在。
- 无余依涅槃界:五蕴的完全寂灭(蕴般涅槃)。阿拉汉命终时,名色之流彻底止息。
识住与识无住
- 识住:由于无明和渴爱,有情的识(结生心)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不断住立、相续,形成生死轮回之流。
- 识无住:阿拉汉已断尽无明和渴爱,识住立的因已灭。因此,在其死亡心灭去后,识不再住立于任何一界,不再有新的名色生起。这就是蕴般涅槃。
有人会问:“阿拉汉去哪儿了呢?” 佛陀以灯焰熄灭为喻:火焰哪儿也没去,只是因缘(燃料)耗尽而熄灭。同样,阿拉汉也哪儿都没去,只是构成生命之流的因缘(烦恼与业)灭尽了,五蕴不再相续。
最终,佛陀以莲花为喻,说明阿拉汉虽生于世间、长于世间,却已战胜世间,不为世间所染著。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