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业报简析

Index

The Short Analysis of Kamma - Venerable Mahathera Nauyane Ariyadhamma
因果业报简析 - Nauyane Ariyadhamma大长老 - 摘要

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人。业,使众生有了优劣的差别。佛陀揭示了众生贫富、寿夭、美丑、智愚等差异背后的根本法则——业力,为我们指明了离苦得乐的道路。

 

《小业分别经》中业力与果报的七组对应关系


背景故事

佛陀所开示的《小业分别经》为业力及其所招致的果报,即因果报应的道德法则,作了很全面的剖析。佛陀以内观获知这因果法则后而证悟。在证悟之夜,佛陀首先证得宿命通,能观他过去世的种种经历。他看到了过去世他在轮回中如何以各种各样的形体流转,个中过程皆由因果的道德法则所支配。他看到了他曾有过的名称、色身、生活方式、感受过的苦与乐、所经历过的每个生命历程的时段及在期间所累积下来的各种善、恶之业。

在仲夜时,他证得天眼通,能看到所有世界的众生、他们的生死,以及导致他们投生在善或恶道的诸种善恶业。通过天眼他能知道这些众生前七天及后七天内所经历过的事情的种种细节。

在即将证道之前一刻,他发现了将三世(即前世、今生、来世)中所造作的业及其果报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对因果法则的省思成为他在破晓前证悟正等正觉佛果的基础。

《小业分别经》(《中部》第一三五经)这部经阐述了业力及其果报。这部经以清楚易懂的方式阐明了于道德行为上所造的业如何成熟结果的定律。在未仔细研究这部经之前,先让我们从觉音尊者所作的义注概略地描述这部经的背景。

拘娑罗国(Kosala)的波斯匿王(Pasenadi)把一个村庄赠送给一位富有及有学问的婆罗门。这村庄名唤都提。这位婆罗门成为这村子的主人后,就被人称为都提。他有一位独子,因相貌俊美,人们称他为斯波。身为父亲的都提为人吝啬,即使对乞丐也不愿布施分毫。他以粗暴的语言把许多具德行及有修行之士拒之门外。犹有甚者,他还阻碍他人布施。尽管都提财富堆积如山,他却过着像赤贫人士般的生活,即使连衣食等必须用品他也不愿花费换取。每个月他都会邀请亲戚们到他的家两次。当着众人面前,都提就会如此训导斯波:「就好比你用来描眼影用的妆墨,经多次使用后会减少,一个人财富也会因为他作布施而递减。你一分钱也千万不要给别人。好比白蚁,一颗一颗砂子堆积成巨大的蚁巢,又或蜜蜂,一点一滴收集花蜜筑成蜂窝,你得精明地不断敛集,成为富裕的财主。」

当都提往生时,强烈的悭贪之念依然占据其心。缘此,他又投生到同一个家里,但这次却转生为狗。斯波异常地疼爱这只狗。他亲自喂养它,给它吃美食,经常替它洗涤、涂抹香油,让狗儿睡在柔软的垫褥上。

每个早上慈悲的佛陀都会观察这个世间,看看有何人可度。佛陀的视觉里有两种特别的知解能力能让佛陀有效地助援他人,引导他们了知佛法。其一是能够看到众生修行根器是否成熟的知解能力,从而确定何人能够摄受佛法。第二种知解能力则能够看透众生的习性及其内心的烦恼,从而知道他们不得趣入佛道的障碍,并知以何种最有效的方法除之。

某天,佛陀慈悲的目光降落在斯波的身上。佛陀晓得,要是此时能给斯波伸出援手,虽然斯波不会立刻证悟,但也将会成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佛陀也晓得,这一次他为斯波所说的法不止将利益斯波一人,也能益及天、人道众生,因为这场说法是对业及其果报的一场开示。一大清早,佛陀即手托着钵,站立在从未布施过食物给任何人的斯波家门外。他的目的是为了要与斯波作一次交谈。

那只前世为都提的小狗上前吠世尊。佛陀柔声的说:「都提,不止是现在,你在前世时也是如此对待我及我的僧团。当时所造的业,你现在正承受着其果报。你对我吠个不停,可知这样做可导致你堕入地狱?」佣人们都听见了。小狗即刻就明白了佛陀的话,深深愧疚地退避到暖炉上卷伏着,怎么叫也不愿意回到原来的地方。

随后佛陀便回到精舍里去了。过后斯波知悉佛陀的到访,以及佛陀以他父亲的名字称呼小狗的事。斯波恼火了,径自到祇树给孤独园来。佛陀预知即将要发生的事,于是便对斯波散发慈爱心。面对佛陀之时,斯波的怒火已消退,他只说:「我的父亲已往生梵天,为何你要用他的名字称呼那只小狗,侮辱我父亲?」

佛陀的话语有着镇定、安抚并平复所有众生的力量,斯波心中的怒火也随即降伏。佛陀问:「斯波,你可听过本为你父亲所拥有却又不知藏在何处的财宝吗?」

「有的,尊者。我有听闻过四份财宝,即一条无价的金项链、一双与金链等值的鞋子、一条价值万钱的围巾,还有金币万枚。但没人告诉过我这些财宝藏埋在何处。」

「要是这样,你回去之后,用奶调饭,不要和水,喂食你的狗,然后让它睡觉。当它熟睡之后,你在它耳边轻声说:『父亲,请告示我你的财宝埋在何处。』若这狗确是如我所言是你父亲所转生,它就会无误地带领你找到财宝的所在。这就证明了这条狗就是你父亲所转生。」

斯波听了这话,为两件事暗喜。若这事是真的,财宝就为他所有;不然,他就可宣告佛陀是个骗子。

斯波回到家,照着指示行事。斯波耳语提出请求后,狗儿迷迷蒙蒙地起身走动,在花园的四处扒了扒。斯波果真找到财宝,因而对佛陀的智慧顿生敬意。

斯波折服了,确信佛陀乃一位觉悟者,于是决定再去拜访佛陀以厘清让他困惑了很久的十四项问题。婆罗门我慢心原本就重,斯波也不例外。他并不向佛陀跪拜顶礼,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开始话题。这只不过是前奏,他心里头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要询问。

「尊者!因何故,世间的人,有上下等、优劣之别呢?尊瞿昙!因何故人有短寿和长寿、多病和无病、无权势和有权势、丑陋和容丽、低贱和高贵、贫穷和富裕、愚钝和伶俐的分别呢?尊瞿昙!请告诉我,何缘人以同样的方式出生于这世间,却有如此诸多分别?」

佛陀知道斯波是我慢心重的人,于是便给他一个简洁的答案。他简单地说:「年轻婆罗门,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戚,以业为依归。业使众生有优劣的差别。

虽然斯波对自己的智慧充满自负,却也不能明白这段简单的答案。他谦卑地说道:「尊瞿昙,我并不明白这一个简单的解答。尊者,请您慈悲,更详细地阐释,好让我能完全明白。」


佛陀的开示

佛陀接着便以他一贯清楚浅白的方式,向斯波教述白璧无瑕的佛法。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杀戮其他众生,没有丝毫慈悲心。这些手染鲜血的杀生者,死后将投生于恶道,若再出生于人界,亦将短寿,抑或胎死腹中。或只活数个时辰、数天、数月或数年,但终不得寿终正寝。

另有一类人,生就慈悲心肠,畏惧及愧耻于杀戮之事。命终之后,他们将投生于天界。若再出生于人界,亦将长寿,而且一生将不被任何外力加害。年轻婆罗门!杀生的恶业招致短寿,而慈悲戒杀的善业使人享有完整、健康之生命。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以手、土块、棍棒或刀剑伤害其他众生,令其他众生受苦。由于这些恶业,他们将转生于恶道,若再出生于人界,亦将多病,悲惨一生。

另有一类人,对众生怀着善念与慈悲心,从不对他人施加痛楚,他们命终之后,因其善业,将得生于天界。若出生于人界,将得健康,不受世间各种病害伤痛滋扰。伤害众生的恶业导致多病,而善待众生的善业则带来健康。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难以容忍他人之昌盛。对他人华丽的住屋、地产、家庭、职业、社会地位、大众的敬重等成就,都怀嫉妒之恶意,愤恨难平。如此强烈嫉妒之人,将转生恶道。若生于人界,将成为无助之人、茫然不知去向,为社会所规避。

另有一类人,对他人的成就、昌盛生欢喜心,谦和而不嫉妒。他们命终之后,将转生天界。若生于人界,将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年轻婆罗门!嫉妒的恶业招致个人孤苦无助、贫困交加;而祈愿他人幸福、昌盛的善业则给个人带来名誉、昌盛及大众的爱戴。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容易起嗔恨心,对他人充满愤恨及恶念。他们命终之后将投生地狱。若生于人间则容貌丑陋、畸形、为他人所厌恶,被视为不宜亲近者。

另有一类人,对他人心怀慈悲,不生嗔心,能以舍心面对各种得失,无论面对毁谤或赞誉,亦能对施恶者散发慈悲善念。这善业使个人得生天界。若生于人间,则得美丽容貌,受人爱戴,为众人所惜重,人喜亲近之。年轻婆罗-罗门!嗔心与恶念招致畸形与丑恶之相,而忍辱、善心与慈爱心是美丽容貌的导因。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由于贡高我慢,不礼敬应礼敬者,不崇拜应崇拜者,不让座给应让座者,不让路给应让路者;由于傲慢及自负,他们对圣者、高尚士、智者不屑,亦不尊敬父母、老师及长辈。这类人命终之后,由于贡高我慢的恶业,将转生于恶道。若生于人间则生于卑下阶级之家。

另有一类人,虔诚,有智慧,思想、言语、行为高尚。他们对应礼敬者起礼敬,让座给应让座者,让路给应让路者,时时保持不贡高我慢的行止。这善业将让他们转生天界,若生于人间,他们将获得他人的礼待与尊敬,出生于贵族阶级。所以,贡高我慢的恶业招致转生低下阶级,而谦卑、不傲慢的善业则造成得生贵族之家。

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由于极度悭贪及吝啬,不布施,亦不参与他人布施。甚至,他们阻碍、劝止他人布施,及劝止受施者接受布施品。悭贪及吝啬的恶业招致他们转生恶道,若生于人间,则极度贫穷、求助无门。

另有一类人,慷慨布施给虔诚、圣洁及值得布施的人,亦以同等的慷慨、无贪的心思对待乞丐、病弱者、鸟兽等。他们参与布施,并对他人行布施之举心生随喜赞叹,回向功德。这一类人,命终之后将转生天界。若转生人界,则得享大财富,其土地丰收,在有生之年,财富不会减少。其财富不会败散,国王不能夺之,窃贼不能盗之,水火不能毁之。所以,悭贪吝啬招致贫穷及随之而来的苦境,而慷慨的善业为众生带来财富及荣华富贵。

最后,年轻婆罗门!有一类人,不亲近虔诚的修行者、智者、圣洁的修行者及值得亲近的人,不愿听闻佛法,亦不去探讨或厘清心中的疑障,即:『何为善业、恶业?何者该效法、何者该屏弃?何者能当下及长久利益众生?』这些疑问可使个人学习、明了佛法,滋长智慧,但都为他们所忽视。他们身败命终之后将转生恶道。若转生人界,则愚钝。

另有一类人,常亲近虔诚的修行者、智者、圣洁的修行者及值得亲近的人,听闻佛法,与有识之士进行讨论,厘清心中的疑障,知何为善行、何为恶行,知何者该效法、何者该屏弃,知何者能当下及长久利益众生,他们身败命终之后将转生天界,若转生人界,则得大智慧,能明了甚深微妙的佛法,得大利益。所以,不听闻佛法的恶业招致愚钝,而常闻佛法的善业可使人聪明及领悟力强,这些特质皆是一个收益丰盛的人生所必需的。

年轻婆罗门,众生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皆以业为起源,受业所支配,以业为依归。是业导致众生有上下优劣之分。」

世尊如是对斯波阐释关于业力以及其果报的本质。

年轻既聪明的斯波如太阳照耀晴空般透彻地明了佛陀觉悟者的解说。斯波对佛陀的话深深的生起无限欢喜、信心与虔诚的信念。斯波过去的善业犹如在灰烬中的火星忽然迸发出来一样成熟了。他五体投地地顶礼佛陀说:「太殊胜了,尊者开示的法从开始到结束皆神圣卓越,犹如倾覆的器皿被扶正,犹如隐藏的宝藏被揭露,犹如为绝望迷途之人指出康庄大道,犹如在黑暗之中擎举明灯,让视力佳者辨清形色。尊者,我今明了你所教导之法。我终身皈依佛、法、僧,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斯波跪拜在佛陀跟前,皈依了清净的三宝。


业力的法则

根据佛陀的说法,业是意念的造作,所以心意(心所中的“思”)须对所造的业负最终的责任。世间之有高尚与低下、乐与苦,都是我们意念成熟所结的果。除业力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外力,包括天神或全能的宇宙造物主,能决定众生的乐与苦。我们的乐与苦也不纯因运气或机会而偶然发生。众生的生命历程中的乐与苦、好运或厄运,都源自于他们各自所造的业。

一如佛陀所说:

由业生赞誉, 由业生病厄。 观是业差别, 何能昧此理?

但凡在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皆不能逃过业力的支配。无论在天上深海、空山幽洞,没有人能避开个人所造的业所将带来的后果。个人的业如影随形,人到哪里业就跟到哪里。

不善业及世俗善业这两种业皆因对四圣谛的无知(无明)而累积起来的。四圣谛即苦、集(引起苦的因)、灭(苦的熄灭)、道(导向离苦之道)。由于对这些真理的无知,我们造作善或恶的行为而产生业。这些业形成再生识,而我们也依此再次转生,重新获得一副新的名色(身心)。当我们的六根成熟,我们开始与六尘接触。通过这种接触,我们生起感受,感受到乐与苦、喜悦与哀伤,进而生起爱(渴爱),而造成强烈的贪及取(执取)。我们透过执取累积新的业,而这业又推动新一轮的转生,从生而老、从老而死,在其间的过程中伴随着悲哀、懊悔、伤痛、悔恨及失望,诚为世间痛苦的大集成。


导向灭苦之道

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需要培育的不应只是世俗的善业,而是能把业熄灭的业。这就是七觉支的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当具足了七觉支,八正道即生起,通过修习八正道,我们可以克服所有无明,跳出无止尽的生死轮回。

所有组成这世间的事物,包括大洲、海洋、太阳、月亮、星辰,及所有六道里的众生,这所有的因缘和合之法都会更变,因此都是无常的;皆不圆满,所以是苦的根源;都不受我们的意愿所指使,所以是无我的。这一切都烙着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此宇宙间普遍性的特征,是属于苦谛。这苦的起因是爱(渴爱),也就是第二个圣谛。第三个圣谛是苦的熄灭,即涅槃,是通过把苦的肇因根除后而获得。导向灭苦的道路,即是那独特无匹的八正道,也就是第四圣谛。

所有佛陀、辟支佛、无尽数的阿罗汉都通过修持诸波罗蜜,历时亿万劫,体悟四圣谛而证得涅槃。愿我们通过布施、持戒、禅定所获得的功德,都转成波罗蜜,在这个佛法尚流传着的殊胜年代,助长智慧,证得圣道。


因果业报简析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Sadh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