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使比丘:出家

Index

Ordination - Buddhadāsa Bhikkhu
出家 - 佛使比丘 - 摘要

出家,就是放下及舍离一切跟俗人有关的事物,而在圣人的世界里重生。带着这样的心,认真用心地修行,带着一个全新的心,全新的身体。

 

译序

2008年的雨季,我在泰国东北部安居。那是我第三个安居年,也正是在那一年,我开始学习看泰文,开启了阅读泰文佛法书籍的旅程。我仿佛鱼儿游入大海,畅游在这片清凉的法海之中。其中一本便是佛使比丘(Buddhadāsa Bhikkhu)的《出家》。记得当时才读了几页,内心便充满法喜,心想这样难得的书,应当翻译出来,让后来的出家人也能学习。于是,我利用每天下午作务结束后的一两个小时,在这片东北的森林道场里,一段一段地翻译出来。

当时都是手写稿,后来幸得丽珍居士协助打字,才保留下这份稿件。时隔十年,我拿出这份稿件对照泰文重新校对,便成了现在的这个版本。

泰文版的《出家》,是综合了长老在多次对新出家者或在出家仪式上的开示。身为戒师,长老总是苦口婆心,一再强调“出家”一词的深层含义,因为对他而言,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真出家,真修行”,从而得到“真正的利益”。

适逢新加坡巴礼莱佛寺戒堂落成大典,谨以此书供养僧团,普及大众。愿已出家者,能从此书中得到法益;尚未出家者,能许下出家的愿。

愿正法律 久住世间 永隽比丘 12/5/2018


佛使比丘简介

佛使比丘(Buddhadāsa Bhikkhu,1906年-1993年),本名Nguam Panitch,是泰国上座部佛教的长老与著名僧侣。他的法号为“因陀般若”(Indapanno),意为“大智慧”。因发愿成为佛陀的侍者,他更名为“佛使”(Buddhadasa)。

生平与修行

1906年,佛使尊者诞生于泰国南部。20岁时入寺出家。在曼谷求学数年后,他发愿回归自然,深入探讨佛法。于是,他回到家乡猜耶县的森林中,创立了禅坐中心,即今天“解脱自在园”的前身。

誓为佛使,革新佛教

面对当时泰国佛教部分僧侣追求名利、不重修行的风气,以及现代思潮的冲击,他深受触动。在一场民主革命后,他感到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决心尽己所能改进佛教。于是,他在佛前立下誓言:“我誓以今生此身献给佛陀。我是佛陀的侍者,佛陀是我的主人。因此,我更名为‘佛使’。”

大自然的智慧

尊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森林中度过,他坚信自然环境是修行的最佳场所。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如偶遇水獭、深夜独处克服恐惧,他深刻体悟到一切事物皆是缘起,生老病死亦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如是!如是!” 晚年生病时,他平静地告诉医生和弟子,自然会疗愈它自己,佛弟子不应背着色身逃避死亡,他以身教导弟子们要正念观察,坦然面对死亡。

核心教法与关怀

尊者毕生致力于诠释原始佛教的纯正要义。他精研巴利三藏,并将修行所证得的灭苦方法分享给大众。他的方法科学、直接且实用。尽管只受过有限的正式教育,他却获得了泰国各大学颁发的六个荣誉博士学位,其著作与演讲深刻影响了泰国佛教界。

尊者一生坚持三个心愿:

他不仅研究佛教,也涉猎其他宗教,强调各宗教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痛苦。他认为,若信徒能深入各自宗教的精髓,自然能解决自身的痛苦。他开阔的胸襟赢得了世界各地不同信仰者的敬仰。

1993年7月8日,佛使尊者圆寂,享年87岁。他留下的智慧将永远引导着学佛者走向解脱之道。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佛使比丘列为世界伟人之一,以向他致敬。


出家真义

出家在巴利文中是 pabbajjā。其词根 pa 意为“全部、遍”,vajvajja 意为“去、行、舍离”。因此,pabbajjā 的意思是“完全地离去”、“放下全部”或“舍离一切”。

所谓“完全地离去”,是指从在家生活完全“去”到出家生活,成为一个不被“家”所束缚的人。更深一层说,就是完全从这个世间脱离出来,即“舍下世俗人的习性”。

所谓“离开在家”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舍下财产 这指的是自愿选择一种不拥有、不积累财富的生活。出家人的生活依靠信众虔诚布施的四事资具来维持。对于探寻生命最高价值的出家人而言,财产是不必要的。
  2. 舍离眷亲 这意味着不再对亲人存有依恋,因为这种依恋是世人纠缠不清的根源。若心中还挂念亲人,只想着吃喝等世俗事,便无法体验到出家人的自在。佛教要求的是放下对亲眷的依恋,不再像世人那样牵绊。
  3. 舍下俗人的穿着与用具 这不仅是外在的改变,重点在于内心不再追求美丽、庄严或舒适感。即使披上袈裟,若心仍为外表或舒适所动,那本质上仍与俗人无异。舍弃俗人用具,也是为了放下随心所欲、追求欲乐享受的心态。
  4. 舍下像俗人那样的吃喝 这不仅指过午不食或不吃不适当的食物。核心在于放下俗人那种为了美味、享乐而吃的欲望。出家人的饮食,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命,以便能够修行,最终灭除一切痛苦
  5. 舍下俗人的言谈举止 俗人的言行大多与烦恼贪爱相关,随心所欲,追求感官快乐。出家人则应具备沙门(修行者)的威仪。任何符合沙门身份的言行举止,都应奉行。若出家人忘记这点,言行举止便会流于世俗,如与俗家朋友勾肩搭背、嬉笑打闹,这不符合佛陀教导的沙门形象。
  6. 舍下俗人的想法思维 俗人的思想总围绕着家庭和五欲(色、声、香、味、触),放纵内心随欲望漂流。出家人则要放下这些念头,以正念正知守护内心,让思绪只顺着出家之道而行。

出家,就是放下及舍离一切跟俗人有关的事物,而在圣人的世界里重生。带着这样的心,认真用心地修行。带着一个全新的心,全新的身体。 刚出生的你,要非常谨慎。


比丘之含义

比丘(bhikkhu) 这个词有多重深刻的含义,理解这些含义有助于我们明确出家的身份和方向。

1. 乞士:依他人济助而生存的人

比丘的字面意思是“乞士”,像乞丐一样依靠他人而活。但我们的方式截然不同,我们是以“债主”的身份去乞讨。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意思是说,出家人通过持守德行、修习戒定慧、传承佛法,为世间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此,我们有“权利”去接受他人的护持,而他人供养我们,也是在参与这项利益世间的工作,从而获得功德。

尽管如此,我们内心应常怀“乞士”的谦卑,感谢信众的护持,让我们得以生存并实践我们的责任。这是一种奇特的乞讨方式。

2. 见生死之怖畏者

“比丘”也可以理解为“见到生死轮回之危险的人”。这意味着出家人是有智慧的人,看清了生命的苦难真相,并正在努力修行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摆脱轮回。这个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们更有“资格”去享用他人的供养。

3. 依他人施舍而活命者(paradattūpajīvī)

佛陀也用 paradattūpajīvī 来称呼出家人,这是一个饿鬼的名字,指代那些需要依靠他人回向功德才能生存的众生。这个称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不要因为自己在做着利益世界的事就心生傲慢。我们要像这类众生一样,心怀感恩地依靠他人的施予而存活。

4. 声闻弟子(sāvaka)

我们出家,是把自己奉献给佛、法、僧三宝,成为佛陀的弟子。sāvaka 的字面意思是“听者”,引申为“听从者”,再进一步就是“追随实践的人”。佛陀怎么做,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跟随去做。成为佛陀的弟子,就要忘掉过去的一切身份,以整个身心来遵从佛陀的教导。

出家如同重生,成为“释迦子”(Sakyaputtiya)。“释迦”意为“有能力者”,因此作为释迦子,我们必须像佛陀一样,具备克服一切困难的最高能力,不做随波逐流、没有规矩的人。

5. 三宝的仆侍

我们自愿成为佛、法、僧三宝的仆侍,将生命奉献给三宝。这才是“声闻弟子”的真正意义——像忠诚的仆人对待主人那样,放下自我,全身心地听从、遵从并实践。

6. 进入非家(anāgārika)

出家也意味着成为“非家”之人,即与“家”再无关系。没有家庭的责任、利益纠葛,一无所有。我们应扪心自问:我是否真正做到了“非家”?如果还对“家”抱有期望,希望从父母亲人那里得到什么,那就不算是真正的非家者。只要身穿袈裟,就要决心做个无家之人,像鸟儿一样,只靠一双翅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7. 进入僧团(upasampada)

upasampada,中文常译为“近圆”或“受具足戒”,字面意思是“进入”,即从在家生活进入比丘僧团。这需要得到僧团的同意,并意味着要遵守僧团的规矩(戒律),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在僧团中修行的保障和便利。虽然有些人,特别是西方人,不喜欢戒律的约束,只想修行,但遵循戒律的生活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修行。


出家的工具

出家人需要“工具”来完成修行任务并避免危险。佛陀曾说,不如法的出家会带来危险,就像错误地抓握带刺的草会割伤手一样。因此,了解这些重要的工具至关重要。

神圣的袈裟:阿罗汉的旗幢

第一项工具是 袈裟(Kāsāya)。佛陀称之为“阿罗汉的旗幢”(Arahattadhajo)。这件染坏色的袈裟是人天所恭敬的清净象征。因此,将袈裟披在身上,其意义远超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果穿着它的人德行不足,就会招致危险。佛陀说:“心怀杂染,不自控、不真实的人,没有资格穿这件袈裟。”

根本法门:皮五业处

为了让即将出家的人具备穿袈裟的“基本资格”,佛陀规定在出家前要教导“皮五业处”(Tacopañcaka-kammaṭṭhāna)。这是一种不净观的修习,旨在观照世俗人所迷恋事物的真相,直到内心产生厌离,见到在家生活的过患,心变得清净,高于俗人,才有资格穿上袈裟。

希望大家认真忆念戒师所教的“皮五业处”,依法修行,避免不如法穿着袈裟所带来的过患。要不放逸,将此法门作为防护烦恼(如贪欲)侵害的最佳工具,让出家生活安乐长久。

世俗人沉迷于外在的美丽,认为这很重要,但这正是烦恼、贪爱与执取的根源。出家了,就不能再带着这些习气。要首先摆脱对美丽的迷恋与愚昧。

思维五种常让世人迷失的东西

以下是“皮五业处”的具体观想内容,帮助我们看清真相,放下执著:

  1. 头发(Kesā) 观想头发的不净:它的外形、颜色(黑、白、灰)、味道都令人厌恶;它生长的地方(头皮)靠血液滋养,也令人厌恶;它的作用是接触灰尘,同样令人厌恶。我们怎能去迷恋这样东西呢?
  2. 体毛(Lomā) 如同思维头发一样,体毛也遍布全身,同样具有令人厌恶的特性。不要像世人那样,认为布满细毛的身体是美丽的。
  3. 指甲(Nakhā) 思维指甲的外形、颜色、味道、生长之处及其功能(如抓、搔),无一不是可厌的。将它看作漂亮,实在是愚痴。
  4. 牙齿(Dantā) 牙齿的外形、骨头般的颜色、本身的味道、生长的牙龈以及咀嚼的功能,都是可厌的。说牙齿很美,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5. 皮肤(Taco) 皮肤包裹着整个身体。思维它的外相、颜色、味道、生长之处以及功能(接触灰尘、出汗、分泌油脂),这一切都是可厌的。将它视为美丽、柔软,实在是愚痴。

皮肤 是接受“触”的地方,因此产生的烦恼比其他部分更强、更危险。我们迷恋它,说它香、可爱,这都是愚痴。

这就是“皮五业处”或“根本业处”。在出家前,戒师应先教导出家者这个法门。请大家不要辜负期望,拿起这个“武器”去与烦恼战斗。若能时常如此忆念思维,修行就不会艰难到流泪,这是佛陀传授给我们的宝贵武器。


出家的事务与义务

出家后的生活包含一系列的“事务与责任”。“事务”是必须去做的,若不做则可能损害甚至丧失比丘身份。“责任(义务)”是应该去做的,若不做则会导致修行退步。这些事项融合了“法”与“律”,贯穿整个梵行生活。

(一) 托钵(piṇḍapāta)

托钵的深层意义是:出家人依赖他人的信心供养来维持生命,不自炊、不储存食物,以便于修行。我们通过如法修行,使自己有“资格”接受供养。因此,每一口食物都意义重大。

佛陀曾说:“如果比丘不如法修行,那么吞下火热的铁丸,也好过享用信众的供养。” 这提醒我们,既然接受了供养,就必须以比物质回报更有价值的“修行”来回报信众。

托钵也是出家人的传统,是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的方式,同时也是清晨的运动。总之,我们应深刻理解托钵的意义,以清净的正命来维持色身,从而获得修行的成果。

(二) 打扫寺院

打扫寺院自古以来就是比丘的日常事务。其意义远不止保持清洁。寺院的巴利语 ārāma 意为“令人心旷神怡的园林”。因此,维护寺院的整洁,使其成为一个能让人生起信心的神圣场所,是每位比丘的责任。

更深一层,打扫外在的环境,也是在提醒我们打扫内心的尘垢。当内心烦乱时,专注地扫地,不仅能清洁寺院,更能扫除内心的烦恼,带来当下的清净与喜悦。因此,应将打扫视为内外兼修的修行。

(三) 表白忏罪(āpattidesanā)

忏悔的真正意义是“发露、表白自己的过错”,然后依照戒律如法处理,以恢复清净。它绝非一种可以轻易“放下”罪过的仪式。无论是重罪还是轻罪,核心都在于诚实地将自己的过失揭示出来,并决心改过。

从佛法的角度看,忏悔是忆念起自己的过错,然后改过自新,未来更加谨慎。这不仅是遵守戒律,更是净化内心的过程。我们可以忆念起过去的嗔恨心,并对自己生起警惕,然后向师长或道友求助,请求教诫。

最高境界的忏悔,是思维无始劫来在轮回中所造的恶业,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精进修行以求解脱。

(四) 课诵

课诵包括早晚课和诵经两部分。

(五) 用心思维与禅修

这项事务包括两方面:省思四资具和修习禅定。

(六) 照顾物品与身体

出家人应妥善照顾自己的随身物品(如衣、钵、滤水器等)和住处卧具,保持其清洁、整齐,以便随时可用。

同时,也要恰当地照顾身体。身体就像一匹要远行的马,不能太瘦弱无力,也不能太肥胖迟钝。要让它保持健康、强壮,足以支持长期的修行。这种照顾不是为了美丽或享乐,而是为了让这个修行工具能发挥最大作用。

(七) 用心学习法与律

佛陀用“法与律(Dhamma-Vināya)”来总称整个佛教。

学习法与律,不仅是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与体证。学习的方法可以遵循古人所说的“听、思、问、记”四原则,最终将法与律融入身、口、意,让它们守护我们,远离痛苦。

(八) 用心于僧物僧事

每位出家者都应将僧团的公共物品与事务视为己任。

(九) 让自己值得尊敬

这项事务是前面所有修行的总合与体现。让自己值得尊敬,不仅仅是外在的威仪,更是内在的寂静

沙门”的本义是“寂静者”,即以法来寂静身心的人。一个内心没有烦恼火焰的人,自然会流露出安详与清凉,让人一见便生起敬信心。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戒、定、慧三学来全面修行:

此外,还需要培养惭(hiri)愧(ottappa)等基础德行,它们是持戒的基石。

当一位修行者具足了这些德行,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法。就像阿说示尊者,仅凭其庄严的威仪就让舍利弗生信而皈依佛门。这是一种无声的说法,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对新出家者的教诫

1. 关于林居

林居的真正目的在于追求寂静。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创造一个宁静、不受干扰的环境,都可算是林居。解脱自在园虽非原始森林,但我们努力使其寂静。在这种环境中,思维法义会更加深刻。请珍惜这份宁静,善用时间,以获得最大利益。

2. 别像俗人那样的做梦!

只要身穿袈裟,就要彻底停止在家的生活模式,甚至在梦中也不应像俗人那样。这看似困难,却是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临睡前保持正念,并培养强烈的惭愧心

睡前,要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已不是俗人。” 忆念比丘的身份,感受光头的形象,让这种意识深入潜意识。若不如此,睡着后心就会失控,梦境也会充满世俗的烦恼。

3. 成为游行者

当一位修行者完成了自身的修行,达到最高利益后,他就不再为自己求什么了。他会像“游行者”一样,游行于世间,为众生带来智慧的光明,无私地分享法益。当今世界充满了“眩光”——那些让人更加迷失、增长贪欲的知识。真正的光明来自宗教,它能照亮人心的黑暗,将世界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4. 出家是自愿且神圣的

要时刻忆念,我们的出家是自己发心、自愿乞求的,是在神圣的戒堂、在三宝与僧团面前完成的。因此,要维护这份尊严,言行要与当初的誓愿相符,否则就是对自己和三宝的欺骗。出家,就是将身心奉献给三宝,内心要时刻具足清净、光明、平静的素质

5. 出家要能忍

佛陀说,梵行是“削减”(sallekha)的过程,即不断磨掉身、口、意中不好的习气和烦恼。这个过程必然会带来痛苦。要持戒清净,就必须“”,不能再像在家时那样随心所欲。

修行就像医生用利器挖掉伤口上的腐肉,虽然疼痛,却是康复的必经之路。要学会牺牲感官欲乐,放下自私。不能忍,就谈不上真正的出家与梵行。出家不是一场仪式,而是需要用一生去认真地实践

6. 控制烦恼,控制心

出家是学习自我控制的绝佳机会。一切恶行都源于一颗不受控制的心。若你不去控制心,烦恼就会控制它。“梵行”的核心就是控制内心。通过早起、持戒等日常磨练,我们会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心。

7. 活得低,处得高

要学习过一种清贫简约的生活。在衣、食、住等方面,越简单越好。如果你追求物质享受,就是把自由出卖给了烦恼。放下了对物质的依赖,心才能真正自由。

我们要学习过着谦卑低下的生活,做一些看似卑微的工作,如扫地、清理,这能有效清除内心的傲慢与贪欲。当愚蠢的心被去除,智慧自然生起。过简单的生活,却能成就伟大的利益,这才是出家人应有的风范。


出家的功德与利益

出家的功德无量无边,古德曾比喻,即使以天空为纸,须弥山为笔,大海水为墨,也写不尽出家的功德。其利益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 对自身的利益与功德

最根本的利益是从烦恼与痛苦的火焰中解脱出来,证得“涅槃”。即使不能即身成就,也能减轻烦恼,为未来解脱种下善因。对于短期出家者,这也是一次深入学习佛法、净化身心的宝贵机会。通过修行,能体验到内心的“清净、光明与寂静”,使身心比出家前更强大,智慧也得以增长。

(二) 对于父母亲眷的利益与功德

出家是报答父母恩的至高行为。孩子的出家,能让父母更亲近三宝,增长他们对佛法的信心,甚至引导他们走上修行之路。佛陀说,最好的报恩,是让父母从没有正见到建立正见,从已有正见到最终断除烦恼,解脱生死。因此,“真出家,真修行,真得成果,然后真正去教导他人”,是报答父母深恩的最佳方式。

(三) 对于佛法与众生的利益与功德

正法住世,则众生安稳。出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正法,使其久住世间。正法的存在,依赖于有人学习教理、有人实践修行、有人证得道果。因此,每多一个人出家,就是在为正法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能有机会出家,是得益于过去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现在,我们也应负起责任,协助将正法流传下去,不让它在我们这个时代衰败。无论出家时间长短,只要身在僧团,就是在参与这项神圣的传承工作。


佛使比丘:出家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Shin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