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解脱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 Sayadaw U Pandita
今生解脱 - 班迪达尊者
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远胜过百年的懈怠。愿一切行者精进、精勤,能于“今生解脱”!
中译序
本书旨在引介南传佛教,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理念,希望促进佛教的国际化交流,帮助修行者在不同传承间相互学习,明辨佛法的本质与方便。班迪达尊者是当代缅甸马哈希禅法的重要传人,其著作《今生解脱》是修习禅法不可或缺的实践手册。
自本书译文在《香光庄严》杂志刊载以来,收到了许多马哈希禅法修行者的鼓励。尽管马哈希禅法享誉国际,但相关的中文著作并不多。因此,新译本的问世受到了广泛欢迎。当然,批评与指正也随之而来。班迪达尊者本人对此十分关切,并嘱托反复校对译稿。
在审校期间,编辑团队特地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马哈希禅修活动,以体验修法并比对禅修术语。本书在两个词语的翻译上有所坚持:将英文“object”译为“所缘”,而非易引起误解的“目标”;将“insight (vipassana)”主要译为“观”或“毗婆舍那”,除非特指“观智”或“智慧”。
我们乐见不同的译本能引发更多讨论,利益广大读者。愿此中译本能激励所有修行者精进不懈,实现“今生解脱”的殊胜目标,最低也能证得入流果,从而枯竭轮回之海。
前言
我初次遇见班迪达尊者是在1984年春天,他来到麻州巴尔镇的观禅社指导为期三个月的禅修课程。尊者以其非凡的风采与独特的教学技巧,为西方的上座部佛教修行开启了新篇章。作为一位禅修大师,他引领我们走过禅修的精微之处;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为佛陀的教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作为一位伟大的善友,他激励我们追寻究竟的解脱。
班迪达尊者是一位真正的精神武士,他坚信解脱是真实可行的,并以自身勇猛精进的榜样,启发了整个世代的修行人。
“法布施是最上的布施”,我们有幸领受尊者深广的智慧与慈悲。本书《今生解脱》是尊者在该次禅修课程中的开示集,详述了觉醒的修习旅程与了悟的深奥理论。
这是一本应用佛法的宝库,愿它帮助我们所有人唤醒智慧与慈悲。
— 约瑟夫·葛斯登 (Joseph Goldstein)
致谢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多人的协助。我们感谢所有在1984年观禅社课程中付出努力的人们。顶心法师(Venerable U Aggacitta)清晰地翻译了尊者的开示,罗恩·布朗尼(Ron Browning)誊写了录音,吴敏棠(U Mya Thaung)审校了原稿,艾瑞克·柯维(Eric Kolvig)编辑了初稿。凯特·惠勒(Kate Wheeler)更是善巧且坚毅地编辑了这些开示。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本书便无法完成。
— 雪蓉·沙兹堡 (Sharon Salzberg)
给读者
我衷心祈愿本书能帮助你们发现内在的宁静境界。这些论述依据佛陀的教法,并遵循缅甸已故马哈希尊者的传统。
这些开示的出版,旨在实现五个有益的目标: 1. 使你接触到可能未曾听闻的佛法新观念。 2. 加强你已有的佛法知识。 3. 帮助澄清你可能存在的疑虑。 4. 通过对佛法的正确作意,去除错误的成见。 5. 让你能将书中所述与自己的亲身修行经验进行比对。
如果你尚未开始禅修,希望这些文章能鼓励你开始练习。愿智慧这帖特效药,能解除你心中的苦。
我献上最诚挚的祝福与鼓励,愿你达到最高的解脱目标。
— 班迪达禅师 (Sayadaw U Pandita)
凡例
文中的巴利语词汇旨在介绍一些英文难以精确表达的意义,希望读者能稍作停留并思考其内涵。这些词汇的用法反映了班迪达尊者所遵循的缅甸本土用法,并特别应用于禅修的理解与实践中。文中初次出现的名相会以斜体表示,书后附有辞汇表以供参考。
第一章 基本戒律与禅修指导
我们禅修,并非为了得到他人的赞叹,而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我们努力遵循佛陀的教法,接受信赖的老师指导,是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如佛陀一般清净的境界。一旦明了这份清净原本就存在自心,我们便可鼓励他人,并分享此佛法与真理。
佛陀的教法可概括为戒 (sīla)、定 (samādhi)、慧 (paññā) 三部分。
首先提到“戒”,因为它是另外两者的基础,其重要性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缺少戒便无法进一步修习。对在家人而言,基本须持守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持守五戒培育出一种基本的清净,在修行路上较易有所进展。
戒律来自基本的人性
戒律并非佛陀传下来的一套命令,也无须将之限制于佛教教义中,戒实际上来自于基本的人性。例如,假设我们突然生起一股怒气,想要伤害别人,若是我们易地而处,并诚实地考量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其即刻反应将会是:“不!不要这样对待我,那是多么残忍又不合理!”对想做的事若有这种感觉,便能确信此举是不善的。
如此看来,戒律可视为我们与其他众生感同身受的展现。我们知道被人伤害是什么样子,便会出自关怀并善解地避免伤害他人,也会决定说实话,避免恶口、妄语或毁谤。随着戒除愤怒的言行,这粗重的不善心将渐渐不再生起,或至少减弱,减少出现的频率。
当然,愤怒并非伤害他人的唯一原因。贪欲也会使人尝试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掠取某些东西;或者,性欲也会让人去追求别人的伴侣,同样地,如果我们顾及此举会如何伤害他人,便会努力避免向淫欲屈服。
使人迷醉的物质,即使只是少量,也会让人不敏锐,更容易被粗重的贪与瞋念所支配。它们非常危险,甚至会使善良的人变得轻忽大意。因此,戒绝一切迷幻品是保护其他戒行的方法。
由于虔诚而想进一步持戒的人,还有在家的八戒与十戒、出家尼众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百二十七条戒。
增益禅修的细行
在密集禅修期间,以有助于强化禅修的方法改变某些行为,将增益修行。禅修中,禁语与禁欲分别是正语与不邪淫的适当表现;要吃得清淡,以避免昏沈,并削弱色身的欲求。佛陀建议中午以后直到隔日清晨禁食。
洁净也有助于开发“观”与智慧。你应该保持身体与环境的内外洁净。当然,你也不能沉迷于洁净,在密集禅修中,装饰品、化妆品、香水等都不恰当。
事实上,这世上没有任装饰品胜过行为的清净,没有更大的庇护所,没有其他的础能使观与智慧开花结果。戒的庄严,并非涂抹于外,而是发自内心并映照于人的全身。
然而,即使言行净化到相当的程度,戒本身仍不足以调服心。我们需要一个让心成熟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正本质,同时让心达到更高层次的体悟,这方法即是禅修。
禅修的基本指导
佛陀建议我们,无论是在森林的树下或任何安静的地方,都适合禅修。禅修者应安祥地结跏趺坐;如果盘腿有困难,也可采用其他舒适且能持久的坐姿。
坐时背部要挺直,但不要太僵硬。闭上双眼,将注意力置于腹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你会觉察到吸气时腹部升起,呼气时腹部下降。现在更精确地对着所缘,确保心专注于每个完整的起伏过程,从开始、中间、直到结束。
你必须仔细注意每个起、伏的动作,从开始直到结束,把它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心不要过度集中地盯着感觉看。
在这样的禅修中,兼备精进与精确(正思惟)是很重要的。有个助益的方法,即轻柔地观照觉知的所缘,温和静默地在心中念出那感觉的名称,例如“起、起……伏、伏。”
拉回散乱的心
当心散乱,开始打妄想时,要看好自己的心!觉知到自己正在想事情,以语词标记“想、想”,静默地注意这念头,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
同样的练习要运用在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生起的其他所缘上。其他所缘必然会生起,变得明显。禅修的范围包括我们所有的经验:色、声、香、味、触与法。任何一种所缘生起时,就要集中注意力直接觉知它们,并在心中温和地“说”出它。
例如,听到很大的声音,便警觉地注意它,标记“听、听”。当声音减弱,就回到腹部的起伏。这是坐禅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使用语词标记时,不需要复杂的言语,一个简单的字最好。标记的目的不在于增进词汇能力,而是帮助我们清楚地觉知经验的实际特性,而不陷入其中。
禅修无须在一小时的禅坐后便结束,而是一整天都可以持续练习。从想起坐的意念开始,到睁眼、起身、走路,你都应当觉知并观照一切活动,如伸臂、穿衣、刷牙、吃饭等。所有活动都要审慎地觉知,并在心中轻轻地标记。
除了熟睡的几小时之外,一切醒着的时刻,都要努力保持正念的相续。
行禅
在密集禅修中,通常以相同的时间交替进行坐禅与行禅。行禅时,可选择一条大约二十步长的路经,慢慢地来回行走。
行禅非常有益。它能发展觉知的平衡性、准确性与专注的持久性,甚至可能在行禅中获得证悟。于坐禅前不行禅的行者,就如耗尽电池的车一般,很难在坐禅时发动正念的引擎。
行禅由注意行走的程所组成。如果走得快,则观照“左、右、左、右”,并觉知腿部的感觉。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脚的提起、推前与放下。你要专注于感觉本身,而不是脚的视觉影像。
通常我们将行禅分成三个不同的动作——将脚提起、推前、放下。我们清楚地区分这些动作,在每个动作开始时在心中轻轻地标记,并确保觉知清楚、有力地跟随,直到动作结束。
发现感觉中的新世界
在禅修中,重要的是洞察传统概念,以了解整个抬脚动作的本质——从想要提起的意念开始,持续整个实际的过程。
当精进趋于平衡,所缘精确,“念”就会扎实地建立于觉知的所缘上。只有在这三项要素——精进、精确与念——都存在时,定才会开发。
随着愈发接近抬脚的过程,你会看到它好像成排爬行的蚂蚁,远看是静止的线,靠近看则分散成一只只的蚂蚁。当我们准确地注视抬脚的过程,称之为“慧”的心所便更加接近观察的所缘,我们便能清楚地看见抬脚过程的真实本质。
禅修者最初普遍经验到的观智,是直觉地了知抬脚的过程是由不同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我们开始看到一连串内心事件与身体感觉的相续,并领会心法与色法的因果关系——想要抬起脚时,身体移动的感觉便开始了。这是传统“观智进程”中的第二观智。
随着定的增长,我们甚至更深入地看到,抬脚过程的现象是无常、无我的,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是根据因果法则的一个“空”的程。
以行禅发现正道
当人在抬脚过程中保持正念,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便在当下开启。佛陀所说的八正道——包含八项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于正念稳固的每一刹那,八正道中的五支便会活跃于心中。
在运用净化了的心洞察事物本质时,我们便从“自我”的幻相中解脱。当观智使我们对因果机制有了直觉的领悟,我们对诸法的本质便不再存有错误的观念。看到每个所缘只维持一刹那,我们对“常”的幻想便不再存在。
有“恒常法”之称的三种心法——我慢、邪见与渴爱,是轮回(samsāra)的助缘。在行禅时审慎地专注,会击碎这些“恒常法”,让我们更接近解脱。
行禅的五项功德
佛陀描述行禅有五项特有的功德: 1. 具有长途旅行的耐力。 2. 增加禅修本身的耐力。 行禅需要双倍的精进,这能加强心精进的稳固能力。 3. 有益健康。 坐太久会导致许多色身毛病,行禅能使肌肉恢复活力,促进循环。 4. 帮助消化。 行禅能保持肠道通畅,使昏沉和睡眠减到最少。 5. 建立持久的专注。 行走时集中的心,会为接下来的坐禅建立基础,最终揭露出实相的本质。
愿各位审慎地遵循这些禅修的指导,以深入、准确、清晰的“念”,注意每一刹那的经验,因而通达实相的本质。愿大家看到名色二法如何组成一切的经验,如何由于因果而相互关连,所有的经验如何具备无常、苦、无我的特相,因而最终于当下体证涅槃——彻底根除烦恼的无为法。
小参
修习毗婆舍那如同耕耘花园,我们必须遵循五个步骤,即所谓的“五种保护”或“五资助”。
五资助
- 戒资助 (sīlānuggahita):如同花园的篱笆,“戒”的保护防止粗野的行为搅动我们的心。
- 闻资助 (sutānuggahita):如同为种子浇水,我们要听闻法的开示、阅读经典,并审慎地应用所获得的理解。
- 议资助 (sākacchānuggahita):如同松土修剪,与老师讨论禅修,老师会根据不同需要给予指导。
- 止资助 (samathānuggahita):如同清除杂草,“定”的保护防止不善心潜入。
- 观资助 (vipassanānuggahita):如同避免微小的害虫,持续有力地禅修,不耽溺于定所带来的喜乐。
即使行者陷入执取禅定喜乐的陷阱,一位好老师也能在小参中发现并纠正。这就是为何与老师讨论经验对禅修是如此重要的保护。
小参的步骤
在密集禅修期间,应尽可能每天进行个人的小参。小参有正式的结构,行者应在十分钟内简洁、精确且严谨地报告自己的修行经验。
- 报告时间:报告最近二十四小时内,你花在坐禅与行禅的时间各是多少。
- 报告坐禅:描述坐禅的情况,从主要所缘——腹部的起伏——开始,再加入其他所缘。
- 报告行禅:叙述与行走动作相关的经验。
出现什么,如何注意到它,又发生什么事?
对一切所缘,请以三个阶段来报告自己的经验:
- 确认出现了什么。例如:“腹部膨胀了。”
- 你如何注意到它。例如:“我注意到‘膨胀’。”
- 当你注意到时,发生了什么事。例如:“注意到‘膨胀’时,我体验到……的感觉。”
这种报告方式,本身就是对如何运用觉知的指引。因此,小参不仅是接受指导的机会,也能激励禅修者更清晰地专注于自己的经验。
觉知、精确、坚忍
你必须全心全意地看着所缘,尽可能精确地完全注意它,如此才能洞察其真正本质。
心散乱时,要觉知散乱,在心中标记“散乱、散乱”,然后报告散乱如何生起又如何消失。
当疼痛生起时,在心中标记“痒”或“痛”,并描述其变化。不论何种所缘,都应用这同样的三步骤原则。
对老师要诚实。清楚而明确的报告,可以让老师评估你的修行情况,指出错误或加以纠正,好让你回到正道上。
第二章 增增长五根、契入胜义
观禅(Vipassanā)可视为发展善心所,直到它们强大到足以持续主导心的过程。这些心所称为“五根”——信、精进、念、定与慧。正确地练习能开显强而持久的信根、稳健的精进根、深度的定根、敏锐的念根,并开发愈发深奥的慧根。最终的产物——智慧,是能契入实相最高真理的力量,使我们从无明与苦中解脱。
为了圆成这样的修习,必须有适当的因缘。有九个因素能令五根增长:
- 将注意力导向一切心之所缘的无常性;
- 以审慎与尊重的态度禅修;
- 保持相续不间断的觉知;
- 选择适于禅修的环境;
- 运用过去有助益的情境;
- 培养七觉支;
- 勇猛精进;
- 耐心且坚忍地面对疼痛或其他障碍;
- 决心继续修习,直到完成解脱的目标。
行者即使只圆满前三项因素,便会有长足的进步。如果他谨慎、尊重、持续不断地觉知心法与色法的消逝,心便会具有信、精进、念、定与慧的特相。
当修行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安,信根便会生起。这种信称为“初证信”,它来自于自身的经验。伴随信心而来的是自然的激励——精进根随之而来。增强的精进引导心切中观察的目标,念根因而强固。念根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使定根生起。有了前四根,第五根——慧根,便自行展现。行者开始清晰、直觉地看到身心如何各别存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因果相关联。
修习毗婆舍那好比在磨刀石上磨刀,必须以正确的角度、恰好的力量、持续不断地磨,才能让心变得敏锐,足以直接契入存在的真理。
方法一、注意无常性
第一个发展五根的因素,是去注意一切事物在生起后,都会坏散灭去。禅修时,行者应怀抱着“注意一切生起的事物,随后将消逝”的意念来观察。你可以先相信无常,随着修习的深入,自己的经验将能证实这信念。
方法二、以审慎与尊重的態度禅修
第二个加強五根的基礎,是从事禅修时的审慎态度。正确地修习身、受、心、法等念住,可使心净化,克服忧伤,灭尽色身的苦与心理压力,并证得涅槃。
在密集禅修时,你应当尽可能放慢动作,让“念”跟得上身体移动的速度,并详细地观照每一动作。经典以一个人走狭桥过河的意象,来说明这审慎与严谨的特质。
当然,人活在这世上,必须适应环境。在密集禅修或其他情境中,如果有人等在你后面,最好以正常的速度移动。然而,你也必须了解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发展正念,因此,你单独一人时,就可以回复缓步徐行。
方法三、保持不间断的觉知
坚持正念的相续,是发展五根的第三要素。行者应试着尽量处在正念的刹那,时时刻刻,无有间断。守护我们的“念”,即阻止烦恼(kilesa)潜入。
尽一切努力来保持正念相续,一次只做一个动作。要改变姿势时,把动作分解成个别的小动作,并高度审慎地观照每个移动。
除了睡眠时间外,密集禅修中的行者应当持续保持正念。正念应相续到实际上没有时间省思、思考或推论,时间仅足以用于全然的觉知。
经典将修习佛法比喻为摩擦生热,必须持续不断地摩擦才能点燃智慧之火。断断续续的练习,就像变色龙行者,走一段停一段,永远无法直接到达目的地。
方法四、选择适于禅修的环境
第四个发展五根的因素,是要确保有适于让“观”开展的情境。这需要符合七种适宜的条件:
- 住所:禅修环境要配置完整,补给充足。
- 行境:对在家行者而言,食物要易于取得且供应充足,但不能因此分心。
- 谈话:在密集禅修期间,合宜的谈话仅限于聆听法的开示和与老师的小参。必须尽量避免任何交谈,尤其是闲谈俗事。
- 人:主要指禅修老师,他应能引导你的定增长。同时,行者自己也应为他人着想,成为合适的同修。
- 食物:选择适于个人且有益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最好采取接受任何所提供食物的态度。
- 气候:最好在温和的气候里修习。
- 威仪 (iriyāpatha):初学者应以坐姿与行姿为基础,避免易引生睡意或过快产生痛苦的卧姿与站姿。
方法五、运用过去有助於禪修的情境
第五个增长五根的方法,是利用“三摩地的征兆”,意指利用过去曾有过的良好禅修情境。当你处在定境或念力强时,要试着注意是什么因缘导致这良好的状态。下次遇到困难时,你就能回想并重新建立这些助缘。
方法六、培养七觉支
第六个增长五根的方法,是培养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些心的特质是导致觉悟的因素。
了解七觉支的行者,可运用它们来平衡自己的禅修。 * 心沮丧时,以精进、喜与择法觉支来振奋它。 * 心太活跃时,则以轻安、定与舍觉支来使它平静。
如果你可以维持心的平衡,抚平亢奋,并从沮丧中振作,就可确信智慧很快便会自行显现。
方法七、勇猛精进
第七个增长五根的方法,是勇猛精进地修习,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与生命,只为了能持续不间断地禅修。这意谓着减少我们习惯对色身的照顾,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不如尽量奉献精力于禅修。
当身体还未成为无用的尸体之前,让我们试着从色身中萃取珍贵的精华吧!这精华就是戒、定、慧。
毗婆舍那禅修的目标与结果,是要解脱各种形式的身苦与心苦。如果你渴望这种解脱,应该为有机会努力达到这结果而感到欣慰。
“迫切感抓住了我!”
佛陀说人应当时常深思:整个有情世间,只不过是由生起,但不久住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我们无法逃避年老、疾病与死亡。
有情另外还有个大弱点——无有财产。我们死亡时,带不走任何东西。一切所得、收集、储存的东西都被留下。
唯一真正的财产
然而,有某些东西会跟随人类穿越死亡之门,这就是“业”(kamma)——种种行为的结果。我们的善、恶业如影随形。
相信业是你唯一真正的财产,会带来热切修习佛法的强烈渴望。你会了解有益的善行是对自己未来快乐的投资。所有布施、持戒、禅修等善行,将如影随形跟着你到死后。
知足是最大的财富。思惟一切众生的弱点,便可以在你老病到无法修行之前,从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中获得最多。
方法八、耐心且坚忍地面向疼痛或其他障碍
第八项特质,就是处理痛苦,特别是色身的苦受时的耐心与坚忍。
当疼痛生起,你的心紧缩、身体紧绷,没有耐心直视身体的苦,心完全疯狂了。此时,试着以耐心与坚忍直接观察痛苦。如果你还未准备好,便是为贪、瞋等烦恼开启了一扇门。
身体静止不动,是心平静与轻安的基础。不停地动,是隐藏疼痛本质的好方法。疼痛就在你眼前,但你移动身体,故意忽视它,便失去了理解痛苦真相的绝佳机会。
对付疼痛的策略
- 直面核心:当疼痛生起,将注意力直接朝向它的中心,试着进入痛的核心。看痛就只是痛,持续不断地观照。
- 与它游戏:如果无法维持精进,可以稍稍放鬆,然后再次接近疼痛。如此进进出出二至三次。
- 优雅投降:如果疼痛还是很强,可以转换专注的位置,完全忽略疼痛,将心放在腹部的起伏等主要所缘上。
治疗身心
只要你有勇士般心的力量,便可藉由了解疼痛的本质而克服它。许多行者只是通过禅修,便完全克服了他们的健康问题。
曾有一位患有胃部肿瘤的人,通过勇猛精进地观察剧痛,最终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他不仅痊愈,还完成了禅修,体悟了涅槃。
你不应该因为苦受而气馁,而是要拥有信心与耐心,坚忍不拔,直到了解自己的真正本质。
方法九、决决心继续练习,直到完成解脱的目标
第九个因素,是让你直达道路尽头,不会中途放弃的心的特质。了解禅修的目的十分重要。
善行与我们最大的潜力
我们应该努力活出人性最高的潜能。“人性”的正面涵意是“大慈悲”。道德(戒律)奠基于体谅一切有情。
极乐的禅定与其缺陷
止禅(Samatha bhāvanā)能使心平静,镇伏烦恼,但并不能根除它们。修习者仍未解脱轮回的罗网。
直觉的领悟使人解脱
只有观禅(Vipassanā bhāvanā)才能使人了解实相。只有直觉地领悟心法与色法的真正本质,才能使人解脱自我、“人”或“我”等概念。
除非你经历各个层次的观智,最后体证涅槃,才会了解真正的快乐。以涅槃作为修习的终极目标,你应该试着保持高度的精进,不停滞或放弃,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绝不退却。
你需要运用一系列精进的层级:
- 发勤精进:建立禅修的基础。
- 出离精进:坚毅地克服障碍。
- 勇猛精进:在修行顺利时,持续前进,不自满。
如此继续修习,利用上述这九种心的特质,则五根——信、精进、念、定与慧——必能增長茁壯,最後會接管你的心,引領你至解脫。
第三章 以正念剑,退十魔军
禅修可以看作是善心与不善心之间的战争。不善的一方是烦恼的力量,即“十魔军”。在巴利语中,“魔罗”(Māra)意指“能夺命者”,他是扼杀美德的力量化身。
佛陀对魔罗说: > 汝欲第一军,不乐第二军, > 饥渴第三军,渴爱第四军, > 昏眠第五军,怖畏第六军, > 疑为第七军,傲慢不知恩(第八军), > 恭敬利名誉,邪行得名声(第九军), > 称扬赞自己,贬下毁他人(是第十军的受害者)。
为了克服自心中的黑暗力量,我们拥有四念住修习的善的力量,它给予我们正念之剑。
第一魔军:欲乐
欲乐是第一魔军。令人愉悦的所缘与对它们的欲望是欲乐的两个基础。我们对家庭、财产、事业与朋友的执着,也构成第一魔军。在密集禅修中,行者暂时离开这些,以便与系缚我们的执着力量搏斗。
第二魔军:不满
第二支魔军是不满于梵行,特别是不满禅修。在密集禅修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不满与厌烦。为了与“不满”战斗,你必须成为一个欢喜的人(abhirati)——好乐并献身佛法。当法喜生起,你会了解它远胜于欲乐。
第三魔军:饥渴
第三魔军是饥渴。在密集禅修时,食物不全然与家里的相同,由此产生的焦虑会使你无法专注。如果你采取感恩的态度,很容易满足,第三魔军就不太会困扰你。
第四魔军:渴爱
渴爱是魔罗的第四支军队。渴爱先出现,然后计划,接着四处奔走以实现它,这整个过程会耗损身心。
第五魔军:昏沉睡眠
第五魔军是困倦的昏沉与睡眠。昏沉(thīna)意指“怯弱的心”,它使心变得黏稠迟缓,无法确实地捉取禅修所缘。睡眠(middha)则指昏沉出现时整个心的状态。
保持清醒的八种方法
佛陀教导了克服昏沉睡眠的八种善巧方法:
- 改变自己的态度:下定决心坐到昏沉睡眠消失。
- 反思经文:深思已默记在心能激励自己的经文。
- 大声念诵经文。
- 刺激身体:拉拉耳朵或摩擦手脚。
- 起身洗脸。
- 注视光明的所缘,如月亮或灯泡。
- 正念轻快地行禅。
- 优雅地投降,即就寝。
第六魔军:怖畏
第六支军队是恐惧与怯懦。勇猛的精进能驱赶畏惧。修习佛法是照顾和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是畏惧的特效药。在禅修时,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试着鼓起勇气,诚实地向老师报告。
第七魔军:疑惑
疑惑(vicikicchā)是第七支军队。它不仅是“疑惑”,更是由于臆测而使得心疲惫不堪。过度的推论使人精疲力竭。
疑惑的近因是缺乏如理作意。如果你在适当的地方正确地看,就会看到事物的真正本质,亲眼看到后,将不再有怀疑。
多刺的心
疑惑和“五心缚”会导致“多刺的心”,即心中充满忿怒与抗拒。 五心缚是: 1. 被六根所缘束缚。 2. 过度执着自己的身体。 3. 过度迷恋他人的身体。 4. 被食物束缚。 5. 以投生天界为目标而禅修。
通过勤奋修行可以克服这五心缚。
信心让心变得明晰
信(saddhā)的特质能使心清明,清除疑惑。信如明矾,能让浑水沉淀,留下清水。当你通过亲身修行体验到实相,会生起一种新的信心,称为“证信”,它直接得自于个人对实相的体验。
努力在每一刹那保持正念的行者,生起持续的精进之流,如同母鸡孵蛋时的恒温。这种精进的热度让心不致腐坏,并让观智成长、成熟。
第八魔军:傲慢不知恩
当行者在禅修中体验到喜悦时,我慢(māna)便会生起。我慢的特相是顽强与刚硬,它摧毁感激,让人很难承认自己欠人恩惠,甚至轻视、诋毁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恩人,如双亲、老师和朋友。记得他们的恩情,会让我们感到谦虚与感恩。这是击溃第八魔军的温柔状态。
世上有两种珍奇的人:施恩者和感恩者。希望你能兼备这两种特质,不向第八魔军屈服。
第九魔军:恭敬、利益、名誉与邪行得名声
第九魔军是恭敬、利益、名誉。修行到一定深度,你可能会受到尊敬和钦佩,甚至获得供养。此时,你很容易屈服于第九魔军,被这些世俗的成就冲昏头脑。
为了克服第九魔军,你努力背后的动机一定要真诚。如果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解脱一切痛苦,那么世间的利益与名声在你眼中便会显得毫无价值。
三种烦恼
烦恼有三种:违犯、缠缚与随眠。
- 违犯烦恼:通过不道德的言行表现出来。
- 缠缚烦恼:在内心中生起的欲望和恶意。
- 随眠烦恼:潜伏的、未显现的烦恼。
通过修习戒、定、慧,可以克服这三种烦恼。“戒”对治违犯烦恼;“定”镇伏缠缚烦恼;“慧”根除随眠烦恼。
第十魔军:称扬自己,贬抑他人
第十支军队是称扬自己与贬抑他人,这或许是所有军队中最致命的一支。它常在修行有所成就时入侵。
梵行的本质
佛陀以一棵珍贵的树木来比喻梵行——戒、定、慧。树心是最宝贵的部分。 * 满足于利益与名声的人,如同只取了树枝与树叶。 * 以持戒清净为足的行者,如同只取了树皮。 * 耽溺于禅定之乐的行者,如同只取了韧皮部。 * 执着于神通的行者,如同只取了木质部。
这些都不是梵行的真正精髓。佛陀教导的功德,在于完全解脱一切烦恼,这才是真正的树心。
希望你能集中力量与勇气,来面对魔罗的十支军队,以无情的悲悯击溃它们,完成各阶段的观智。愿你就在今生至少证得须陀洹道心,之后,愿你能完全解脱,究竟离苦。
第四章 七觉支
成为圣者
要让觉悟生起,必须具备某些先决条件,巴利语称之为“觉支”(bojjhanga)——觉悟的因素,共有七项。
“觉支”一词由“觉”(bodhi)与“支”(aṅga)组成,“觉”意指觉悟或理解四圣谛的智慧;“支”意指因素或部分。因此,觉支是成就觉悟者的因素。一旦行者体验了道心(包含涅槃的经验),便深深明了四圣谛,此时他被称为“圣者”。因此,觉支也是圣者所具有的特质。
七觉支是:念(sati)、择法(dhamma vicaya)、精进(viriya)、喜(pīti)、轻安(passaddhi)、定(samādhi)、舍(upekkhā)。
如何培养七觉支?通过四念住禅修法。佛陀说:“如果反覆持续地修习四念住,七觉支将会完整地自动开展。”
第一觉支:念
第一觉支是念(sati)。“念”必须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为了表达这积极的特质,我常喜欢用“观察力”来翻译。
- 特相——非表面:“念”是有穿透力的,能确保心深深地陷入所缘,而非从表面滑过。
- 功能——时刻不忘所缘:“念”的功能是将所缘放在心上,既不忘却,也不让它消失。
- 现起——面对所缘:“念”最主要的现起是“面对”——让心直接面对所缘。
发展念觉支的四种方法
- 念与正知:在正式坐禅中观察主要所缘,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切活动。
- 远离无正念的人:避免与失念的人交往,以免自己的正念飞逝。
- 选择具有正念的朋友:他们可以成为激励人心的泉源。
- 将心向于正念:有意识地将“念”视为第一优先。
第二觉支:择法
第二觉支是择法(dhamma vicaya)。它并非通过思考,而是直觉的、具辨识能力的智慧,可辨别“法”的特性。“择法”是“智慧”的同义词。
- 特相——了解诸法的真正本质:通过非智力研究的辨析,了解诸法真正本质的能力。
- 功能——驱走黑暗:择法出现时,会点亮觉知的领域,照亮观察的所缘。
- 现起——消除愚痴:当择法觉支生起,心清楚地看见所呈现的东西,不再有困惑。
发展择法觉支的七种方法
- 多询问:提出关于佛法与禅修的问题。
- 保持清洁:身体与环境的内外清洁有助於心明亮清晰。
- 平衡五根:平衡信、慧、精进、定等五根。
- 远進愚昧的人。
- 结交有智慧的朋友。
- 省察甚深真理:从毗婆舍那的角度思考名、色法的本质。
- 一心奉行:全心全意培养择法觉支。
第三觉支:精进
第三觉支是精进(viriya),是持久、连续地将心导向观察所缘的精力。其巴利语意指“英雄本性”。
- 特相——耐心地忍受: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耐性。
- 功能——支持疲憊的心:当心在痛苦的攻击下衰弱时,精进可以支持心。
- 現起——無畏的心:精进的現起是果敢、勇敢与无畏的心。
佛陀说:“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远胜过百年的懈怠。”
精进的阶位
- 发勤精进:禅修初阶所需,让你走上修行道。
- 出离精进:面对障碍时,需要额外的推进力。
- 勇猛精进:为保持深入修习,引導自己向着目标。
激發精進的十一種方法
- 思惟苦处(apāya)的恐怖。
- 思惟精进的功德。
- 忆念圣者。
- 感念施恩。
- 接受神圣的遗产。
- 忆念佛陀的伟大。
- 忆念自己种姓的伟大。
- 忆念同修者的伟大。
- 远离怠惰的人。
- 寻找精进的朋友。
- 使心向着精进的增长。
第四觉支:喜
第四觉支是喜(pīti)。
- 特相——快乐、欣喜:喜的特相是快乐、欣喜与满足。
- 功能——轻快与敏捷:喜的功能是以轻快与敏捷充溢身心。
- 现起——身体感觉轻快:喜通过身体的感覺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
五种喜
- 小喜:快乐的颤动与震颤。
- 刹那喜:快如闪电,比第一种强。
- 继起喜:如被巨浪卷离地面的感觉。
- 踊跃喜:感觉轻盈,如漂浮或飞行。
- 遍满喜:最强烈的一种,充满身体每个毛孔。
发展喜觉支的十一種方法
- 随念佛陀的功德。
- 于法生欢喜。
- 于僧伽的功德生欢喜。
- 思惟自己的戒行。
- 忆念自己的布施。
- 思惟诸天的功德。
- 思惟完全的寂静。
- 远离粗人。
- 寻找雅士。
- 思惟经典。
- 使心向于喜。
第五觉支:轻安
第五觉支是轻安(passaddhi),意指清凉的宁静。
- 特相——使身心轻安:使身心平静,让不安静止、安定下来。
- 功能——拔除心中的热:轻安的功能是拔除心中由于掉举等所生起的熱。
- 现起——安定:轻安的现起是身心的安定,带来极大的宁静。
发展轻安觉支的七種方式
- 适當的食物。
- 良好的气候。
- 舒适的威仪。
- 不過度热衷,也不懶散。
- 远离粗暴之人。
- 选择閑静温雅之友。
- 使心向於宁静。
第六觉支:定
第六觉支是定(samādhi),是定着于观察所缘的心所。
- 特相——安定:不散乱、不散失。
- 功能——聚集心:将所有心所集中一处,使之不致分散。
- 现起——宁静祥和:專注的心变得安定、宁静、平和。
定是开启智慧的近因。
生起定觉支的十一種方法
- 保持清洁。
- 平衡五根。
- 维持清晰的似相(与止禅相关)。
- 振奋沮丧的心。
- 抑制过度兴奋的心。
- 策励因疼痛而怯弱的心。
- 持续平衡的觉知。
- 远离心散乱的人。
- 选择能专心一意的朋友。
- 思惟安止的寂静。
- 使心向于定。
第七觉支:舍
第七觉支是舍(upekkhā),指的是精进的平衡,是一种居中、不倾向任何一边的心理状态。
- 特相——信与慧平衡、精进与定平衡:平衡相應的心法。
- 功能——不過度亦不缺乏:防止心落入过与不及的极端。
- 现起——放松与平衡的状态:安适与平衡的状态。
发展舍觉支的五種方法
- 以平稳的情绪对待一切众生。
- 以平稳的情绪对待无情物。
- 远离“发狂”的人。
- 选择保持冷静的朋友。
- 使心向于舍。
七觉支的功德——病愈直至不死
所有的觉支都会产生非凡的功德。一旦完全发展,便能止息轮迴之苦,粉碎十魔军。
七觉支也能粉碎十魔军——繫缚我们於苦輪与輪迴的內在破坏力量。
当七觉支充分发展,便能引领行者到达涅槃。它们就如强力特效药,让心有足以经得起人生起伏的力量,并常常治癒身心的疾病。
当心真正纯净,充溢七觉支时,对循环系统会有极大的影响。新制造出的血液非常纯净,渗透到各个器官并净化它们。身体会变得有光泽,知觉力增强。在禅修中心,奇迹般的痊癒时常发生。
愿你善用从这七觉支的解说所获得的知识!愿你培养每个觉支,从念开始,至舍结束,因而成为完全解脱的人。
第五章 观禅
软化坚硬的心
佛陀说:“确实藉着禅修,人可以发展如大地一般坚实又广阔的知识与智慧。”若缺少禅修,心会在烦恼不断地侵击下变得狭隘且僵硬。
修习律仪可以有效防止烦恼的攻击。律仪并不意味变得死板,而是守护好每个根门,心才不会进入幻想、思虑之中。律仪生起的近因是念。
为密集禅修而加強律仪
- 如盲人:垂下眼睑,防止心的散乱。
- 如聋人:不反应、不评判所听到的声音。
- 如无知的人:放下已有的知识,不谈论它。
- 如医院的病人:速度放慢,专注地移动。
- 如死人:对苦受,要勇猛精进地洞察,不变换威仪。
智慧如何软化心
当八正道支的正精进、正思惟、正念、正定在心中出现,烦恼便没有机会生起,心便有软化的机会。
持续不断地观照,心渐漸变得更能洞察事物的真正本质,生起明白一切都只是由名与色组成的观智,心便体验到莫大的解脱感。随着愈來愈深入每个剎那,心因为脱离了烦恼的紧张状态,变得更加柔软与放鬆。
止息痛苦
不妄想也不停滞——佛陀的谜语
佛陀说:“不应让心向外起妄念,也不应让心停滞在內。能如此观照的比丘,终能止息一切痛苦。”
迦旃延尊者阐释道:“向外起妄想”是指心被贪、瞋、痴所染污。“停滞在內”是指执着于禅修所产生的愉悦。
修习毗婆舍那的重点在于强化“念”,使它得以捕捉到纯然感知的过程,阻止伴随贪、瞋、癡的進一步心系列生起。
观禅
观禅是將心专注於“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即不经概念化而能直接体验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究竟真实”(conditioned ultimate realities)——不时变动中的名、色法。
五禅支
观禅中也会生起五禅支,它们对修观十分重要: 1. 寻 (vitakka):精确地将心导向所缘。 2. 伺 (vicāra):以心“摩擦”所缘。 3. 喜 (pīti):对正发生的事欢喜地感到有兴趣。 4. 乐 (sukha):对禅修感到非常满意。 5. 定 (samādhi):心的一境性。
当五禅支都出现,且行者能看到名色的相互关系时,便可说进入了初观禅。
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五种使心偏离所缘的特殊方式称为“五盖”。它们是禅修的主要障碍。初禅的五禅支能分别对治五盖:
| 禅支 | 对治 | |||
|---|---|---|---|---|
| 寻 | 昏沉睡眠 | |||
| 伺 | 疑 | |||
| 喜 | 瞋恚 | |||
| 乐 | 掉举恶作 | |||
| 定 | 贪欲 |
理解这世界的本质
当你能持续不间断地观察腹部的起伏,便会开始经历“观”的进程。你将开始区分名色要素,看到它们的因果关系,并最终明了它们的生灭本性。
此时,初观禅的五禅支开始稳固出现,“观智”得以开始生起。观智特别与有为法的三共相——无常(anicca)、苦(dukkha)与无我(anattā)有关。
- 无常:当你观察所缘的来去,会理解它们瞬息短暫的本性。真正的观,只在无有思考、纯然觉知现象消逝的当下发生。
- 苦:在你观察无常的期间,苦的要素会变得清晰。随着现象的生起与消逝,你会了解没有什么是可靠的,这便是苦。
- 无我:你会猛然发现没有人在操控名色过程,这是个自然过程。
直觉地理解这三特相,含摄在“思惟智”这一观的阶段中。
达到更高的观禅
- 第二观禅:行者抛开早期阶段的思量,进入单纯、全然专注的成熟阶段。心变得清晰且敏锐,能跟上现象迅速生灭的速度。此阶段易生起极大的喜乐,行者可能会执着于此,即所谓的“观的染”。
- 第三观禅:喜逐渐消失,但念与定持续加深。舍觉支取得优势,一种深刻的乐受于身心中生起。这是毗婆舍那所能体验到最上微妙的快乐。
- 第四观禅:随着进入“坏随观智”阶段,所缘的生与住不再清晰,心只觉察到现象的持续坏灭。第三禅的乐消失,舍与心一境性成为第四禅的禅支。心达到极度平衡的状态,据说就如阿罗汉的心。
然而,这四种禅的乐都发生在有为法的领域中。唯有当行者超越这个范畴,才能经验到究竟之乐——寂灭乐(santi sukha),它于禅修所缘与名、色法完全止息时生起。
涅槃
涅槃不同于色法,也不同于心法。它不是名、色寂灭后所存留者。它不能由感官所经验,不是感官之乐。
长者回答:“我的朋友,正是因为涅槃中没有感觉,所以才这般地快乐。”
涅槃的快乐,在于它完全没有与六尘接触。它远胜于欲乐与出离乐。它被称为遍净乐(parisuddhi sukha),因为它是清新纯净,不与烦恼混杂的。
为了体验这清新之乐,我们必须修习戒、定、慧。持续努力净化身、口、意,会使你的心达到享受涅槃的程度。
第六章 通往涅槃的车乘
从前,一位刚从人间投生到天界的前比丘天人,因无法忍受天界的喧闹与欲乐,前来向佛陀求助。他觉得自己像是参加比赛希望获得金牌,结果却得到一颗甘蓝菜的拳击手。
佛陀被他一心修行的精神所感动,给予了他以下的指导: > 哦,天人!你走过的路是笔直的,那会引导至你的目标——安全、无有恐怖的皈依处。你会搭乘一辆完全寂静的马车,心精进与身精进是其两轮,惭愧是靠背,念是环绕马车装甲,正见是车伕。不论男女,任何人只要拥有这样一辆马车,并驾驶得当,都将无疑地抵达涅槃。
直達涅槃的道路
佛陀所说的“笔直的路”当然是指八正道。它之所以笔直,是因为它无有歪曲,能克服十种身、语、意的不善邪行。
- 八正道的戒学(正语、正业、正命)能防止粗重的烦恼。
- 八正道的定学(正精进、正念、正定)能对治心的歪曲。
- 八正道的慧学(正思惟、正见)能根除邪心的种子。
修习毗婆舍那会刹那、刹那地摧破烦恼、业与果的恶性循环。当智慧之光驱散无明,渴爱便不会生起。
全然寂静的马车
佛陀将八正道比喻为一辆“全然寂静的马车”,它能安全地载运所有众生横越轮迴的丛林。
- 两轮——心精进与身精进:身精进是维持威仪的努力;心精进是保持正念与定、远离烦恼的精力。精进的雙輪必须持续转动,马车才能笔直前进。
- 靠背——惭愧:这里的“惭”(hiri)与“愧”(ottappa)是正面的,指对不善行感到厌恶(惭)和畏惧其果报(愧)。它们是“世间的守护者”,能让行者在旅途中安稳倚靠。
- 装甲——念:念如同马车的装甲,保护行者免受烦恼的攻击。无有正念是通往死亡之路。当正念时时刻刻现前,心会渐渐净化,智慧得以生起。
- 车伕——正见:正见为心灵之旅提供推动力与方向。从自业正见开始,通过观正见清除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由圣道正见接手,将行者载至涅槃的庇护所。
拥有马车
当比丘天人听完开示,他当下即成为预流者(须陀洹),拥有了这辆庄严的马车。
预流者根除了三种烦恼:邪见、疑与戒禁取见,从而关闭了通往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的大门。他在完全觉悟前,最多只有七次投生。可以说,轮回的海洋已经为他干涸。
他获得了七种不可剥夺的圣财:信、戒、惭、愧、闻、舍与慧。
这辆涅槃之车永远不会耗损。它无法购买,必须自己亲手制造。你以信心与渴望为装备,不屈不挠地修行,组装自己的车。一旦完成,它将永远属于你,安全地载你穿越生命的起伏,最终抵达究竟的解脫。
附录
七觉支
- 念 (sati): 非表面的观察力,功能是不让所缘消失,现起为直接面对所缘。
- 择法 (dhamma vicaya): 对诸法本質的直觉理解,功能是驱走黑暗,现起为无有困惑。
- 精进 (viriya): 面对困难时的持续忍耐,功能是支持心法,现起为勇敢的心。
- 喜 (pīti): 幸福、欣喜与满足,功能是使身心轻盈,现起为身体感觉轻快。
- 轻安 (passaddhi): 身心平静,无有不安,功能是拔除心中的热,现起为身心安定。
- 定 (samādhi): 无有散乱,功能是使心集中,现起为平和与寂静。
- 舍 (upekkhā): 平衡相对的心法,功能是填补不足、减损过度,现起为轻松与平衡的状态。
五盖与其对治法
| 禅支 | 对治的五盖 | |||
|---|---|---|---|---|
| 寻 (vitakka) | 昏沉睡眠 (thīna middha) | |||
| 伺 (vicāra) | 疑 (vicikicchā) | |||
| 喜 (pīti) | 瞋恚 (vyāpāda) | |||
| 乐 (sukha) | 掉举恶作 (uddhacca kukkucca) | |||
| 心一境性 (ekaggatā) | 贪欲 (kāmacchanda) |
观智的进展
毗婆舍那的修习会经历一系列特定的观智次第,从名色分别智开始,通过缘摄受智理解因果,再到无常、苦、无我随观智,然后是生灭随观智。在此阶段,可能会出现“观的染”(执着于喜乐)。超越此阶段后,会经历坏随观智、怖畏现起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最终达到行捨智,心处于极度平衡的状态,为契入涅槃做好准备。
最终,行者将领悟涅槃,体验道心与果心,即觉悟的经验。觉悟分为四个阶段:须陀洹(预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来)与阿罗汉。
法数表
- 二种无明: 不见真实(无常、苦、无我);只见虚假(常、乐、我)。
- 三相: 无常、苦、无我。
- 三学: 戒、定、慧。
- 四念住: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 五盖: 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 五根: 信、精进、念、定、慧。
- 六根门: 眼、耳、鼻、舌、身、意。
- 七觉支: 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 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十魔军: 欲乐、不满、饥渴、渴爱、昏沉睡眠、恐懼、疑惑、傲慢不知恩、名闻利养、自赞毁他。
辞汇表
- Abhidhamma (阿毗达磨): 佛教对心的分析,论藏。
- anattā (无我): 没有固有的自我;无自性。
- anicca (无常): 一切有为法共有的特相。
- arahant (阿罗汉): 完全觉悟的人,断尽所有烦恼。
- bhāvanā (修习): 心的修行或禅修。
- bojjhanga (觉支): 导向觉悟的心的特质。
- dukkha (苦): 不满足,痛苦。
- jhāna (禅那): 心安止于所缘的状态。
- kamma (业): 会产生果报的行为。
- kilesa (烦恼): 心的苦恼,杂染。
- mettā (慈): 希望其他有情幸福安康。
- nibbāna (涅槃): 无为法,完全无有杂染的状态。
- paññā (慧): 对胜义谛直觉上的领悟。
- samādhi (定): 心一境性。
- samsāra (轮回): 由无明造成的渴爱与苦的循环。
- sati (念): 心的观察力。
- satipaṭṭhāna (四念住): 念的四个基础。
- sīla (戒): 道德行为。
- sotāpanna (须陀洹): 入流者,成就觉悟的第一阶段。
- taṇhā (渴爱): 欲望、渴求。
- Theravāda (上座部): 以巴利经典为依据的佛教传统。
- upekkhā (舍): 心的平衡状态。
- vipassanā (毗婆舍那): 以无常、苦、无我的层面来观察名色法。
- viriya (精进): 努力使心持续向着所缘。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繁体中文译本下载: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