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与佛法

Index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 Ven. Narada Mahathera
佛陀与佛法 - 那烂陀尊者 - 摘要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这是佛陀教法的核心,是通往解脱的智慧之钥。

 

第一章 太子出家

为利千百万众生的福祉与快乐,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人天的善益与幸福,稀有的圣者应现于世间。此无上觉者即如来、世尊、圆满觉者。——《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释迦族的净饭王与摩耶夫人之子——悉达多太子诞生。他注定将成为世间最伟大的宗教导师。国师阿私陀尊者以天眼观察,预言太子必将成佛,并因自己无缘亲闻佛法而悲伤。

在命名大典上,最年轻的婆罗门㤭陈如断言太子必定出家成佛。年幼时,太子在王耕节的庆典中,于毗钵罗树下自然入于禅定,证得初禅,显露出他非凡的根性。

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十六岁时与美貌的堂妹耶输陀罗完婚。他拥有三座宫殿,享受着世间极致的欲乐。然而,他深沉的思考天性与悲悯之心,让他无法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他深刻地认识到,尽管自己身处幸福,但世间普遍存在着痛苦。

当太子出游时,他亲眼见到了老人、病人、死者和出家人这“四相”。前三相让他坚信了生命的无常与痛苦的普遍性,而出家人的庄严威仪则象征了战胜生命之苦的希望。这四相促使他下定决心,舍弃世俗生活,去探寻离苦之道。

在他儿子罗睺罗(意为“束缚”)出生的那天,二十九岁的悉达多太子做出了伟大的舍离。他最后一次凝视熟睡的妻儿,抑制住内心的悲悯与不舍,为了更广大众生的福祉,毅然离开了王宫。他斩断长发,换上简朴的袈裟,成为一名身无分文的苦行僧,踏上了探求真理的道路。

悉达多苦行僧首先师从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迅速证得了“无所有处”定。之后,他又师从优陀伽罗摩子,证得了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这两位老师的教法都无法引导他达到究竟的解脱与涅槃。他认识到,最高真理必须向内探求,而非向外寻求。


第二章 苦修成道

伤害自己是容易做到的;但行善和利益他人,才是最难做到的事。——《法句经》

苦行僧乔达摩来到伽耶附近的优楼频螺村,那里环境静谧,适合修行。曾为他预言的㤭陈如与其他四位苦行僧也追随而来。当时,极端的苦行被认为是解脱的必经之路。于是,悉达多以超凡的毅力,进行了长达六年的严酷苦行

他修习了各种折磨身体的法门,如咬紧牙关、舌顶上颚、止息呼吸等,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几近死亡。他回忆道:“我的身体因这不懈的苦修而精疲力尽,痛苦难忍……但这些痛苦的感受,并未影响我的心识。”在身心濒临崩溃之际,魔王前来诱惑他放弃修行,回归享乐的生活,但他以坚定的意志予以回绝,宣告了他战胜欲望、恐惧与我慢的决心。

六年的实践让他彻底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行是无益的,它只会削弱智慧,使精神疲惫。他决定放弃这种极端,回忆起童年时在王耕节自然进入的初禅体验,他意识到“这才是通往觉悟之道”。

为了恢复体力以开发智慧,他开始接受正常的饮食。然而,他的五位同伴见他放弃苦行,大失所望,认为他已堕落,便离开了他。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他变得孑然一身,但他并未气馁。

恢复精力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四种禅定。他的心变得清澈、安稳、不动摇,如同一面明镜。在禅定中,他开发了三种智慧:

  1. 宿命通(Pubbe-nivāsānussati-ñāṇa):在初夜时分,他忆念起自己无量劫的过去生,了知了生死轮回的历程。
  2. 天眼通(Cutūpapāta-ñāṇa):在中夜时分,他以天眼看见一切众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善恶之业,在不同的生命趣道中轮回。
  3. 漏尽通(Āsavakkhaya-ñāṇa):在后夜时分,他如实觉悟了四圣谛——此是苦,此是苦的起因,此是苦的止息,此是通往灭苦之道。他彻底了知了烦恼的生起与寂灭。

如此觉悟之后,他的心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中彻底解脱。他确知:“轮回已断,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无明被破除,智慧生起;黑暗消失,光明到来。


第三章 佛

唯有依靠如来所示之道。——《法句经》

经过六年的艰苦修行,三十五岁的苦行僧乔达摩,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断尽一切烦恼与执取,如实知见了万法实相,成就了佛果——成为一位“觉悟者”(Buddha)。

“佛陀”并非天生,而是通过修行圆满了自身的潜能。他被称为正等正觉者(Sammāsambuddha),因为他不仅自我觉悟,更能教导他人觉悟,这与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的辟支佛(Paccekabuddha)有所区别。在成佛前,他被称为菩萨(Bodhisatta),意为追求觉悟的有情。

佛陀是人,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最终在人间示现涅槃。但他是一位非凡之人。他从未宣称自己是神的化身或救世主。他强调,清净与染污完全取决于自己,他人无法代劳。他明确指出:“汝应自努力,如来唯导师。”佛陀只是指明道路,而解脱必须依靠个人的精进。因此,佛教强调“自为己依怙”,而非依赖外力。

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向世人揭示了人类自身蕴含的无限潜能。他教导人们,无需依赖任何神祇或中介,仅凭自身的努力,就能从痛苦中解脱,证得涅槃。他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向所有阶层的人敞开了解脱之门。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修行团体,并倡导废除奴隶制和动物献祭,对一切生命施以慈悲。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圣者还是罪人,都同样受到他的慈爱。他的典范行为是众生的灵感源泉。他是一位最具慈悲与忍耐的导师,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的福祉。


第四章 成道之后

无著为世间至乐。——《优陀那》

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附近安坐了七七四十九天,享受解脱之乐。

在成道之初,佛陀诵出了一首著名的优陀那(欢喜偈),形象地描述了他的觉悟体验:

“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永不造此屋,椽木折断碎脊梁,心证无为达苦灭。”

在这首偈语中,“”比喻色身,“造屋者”是内心的贪爱。“椽木”是各种烦恼,而“脊梁”则是烦恼的根源——无明。当智慧摧毁了无明,整座由烦恼构筑的屋子便彻底倒塌,心从此不再有立足之地,进入了无为的涅槃之境。


第五章 请佛说法

吸饮法甘露,寂心于安乐;智者常喜悦,圣者所说法。——《法句经》

佛陀觉悟后,独自禅思,他认为自己所证悟的法甚深难解,超越世间逻辑,而众生沉溺于欲望,难以领会缘起法和涅槃的奥妙。因此,他倾向于不向世人说法,以免徒劳。

此时,大梵天王了知佛陀的想法,担心世间将因此而沉沦,便从梵天界来到佛陀面前,恳请他为众生说法。他说道:“世尊,请宣说正法!有些众生眼中的尘垢很少,若听闻正法,他们便能了悟。”

大梵天王一再恳请,佛陀出于对世间的无限悲悯,以佛眼观察世间众生。他看到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有利根者,也有钝根者;有善性者,也有恶性者;有的容易教化,有的难以教化。他看到,确实有些众生尘垢微薄,能够理解他所说的法。

他如同看到池塘中的莲花,有的尚在污泥中,有的已浮于水面,有的则已然出水绽放,不为水染。于是,佛陀接受了梵天的请求,决定向世人开启不死的甘露法门

在四十九天的禅思之后,有两位商人,提普萨和巴利迦,路过此地,在一位天人的指引下,向佛陀供养了蜜和炒面。佛陀接受了这份供养,这也是他成道后的第一餐。这两位商人听闻了佛陀的教导后,请求皈依,成为最早的在家弟子,他们行的是二皈依(皈依佛、皈依法),因为那时尚未建立僧团。

随后,佛陀思索应向谁最先说法。他首先想到了自己以前的老师阿罗罗迦罗摩和优陀伽罗摩子,但以天眼得知他们都已在不久前去世。最终,他想起了曾在他苦行期间照顾他的五位苦行僧,并了知他们正在波罗奈斯城附近的鹿野苑。于是,佛陀动身前往,开始了伟大的弘法旅程。

在途中,他遇到一位名叫优婆伽的云游外道,佛陀向他宣告自己已战胜一切烦恼,是世间的无上导师,正要去波罗奈斯城初转法轮。然而,优婆伽对此只是淡然离去。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正道为诸道中之最胜,四圣谛为诸法中之最胜,离欲为诸德中之最胜,具足慧眼者为两足众生中之最胜。——《法句经》

佛陀抵达鹿野苑时,那五位苦行僧远远看见他走来,因误解他放弃苦行是贪图享乐,便商议不对他行礼。然而,当佛陀走近时,他庄严的威仪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起身迎接。但他们仍以朋友的口吻称呼他。

佛陀告诉他们,如来已证得圆满觉悟和不死之道,并劝告他们谛听。起初,五位苦行僧表示怀疑,但佛陀三次郑重宣告自己已经成道,并问他们:“你们可知道,我以前什么时候曾对你们这样说过?”他们回想起来,确实从未听过,于是便信服了,专心致志地准备听法。

这是佛陀的第一次正式说法,这部经被称为《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在此经中,佛陀阐述了他亲证的核心教义——中道四圣谛

中道

佛陀首先告诫五比丘应舍弃两种极端:

  1. 沉溺于感官欲乐:这种生活是低俗、无益的,会阻碍心智的开发。
  2. 致力于自我折磨的苦行:这种做法是痛苦、无益的,会削弱人的智慧。

佛陀说,如来舍弃了这两种极端,发现了中道(Majjhimā Paṭipadā)。这条道路能增长智慧之眼,导向寂静、智慧、觉悟和涅槃。

中道就是八正道

四圣谛

接着,佛陀详细阐述了他所觉悟的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谛(Sacca)即是真理、实相。

  1. 苦圣谛(Dukkha Ariyasacca):生、老、病、死是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本身就是苦。此谛的意义在于应如实知苦
  2. 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苦的根源是贪爱(Taṇhā)。这种贪爱导致了不断的再生,它包括对感官欲乐的贪爱(欲爱)、对生命存在的贪爱(有爱)以及对生命不存在的贪爱(无有爱)。此谛的意义在于应断除苦的起因
  3. 灭圣谛(Dukkha-nirodha Ariyasacca):苦的完全止息就是涅槃(Nibbāna)。这是通过彻底离欲、舍弃、断除一切贪爱而达到的境界。此谛的意义在于应亲证苦的止息
  4. 道圣谛(Dukkha-nirodha-gāminī-paṭipadā Ariyasacca):通往苦的止息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此谛的意义在于应修习灭苦之道

佛陀强调,只有当他对这四圣谛的三个层面——知、行、证(即三转十二行相)都获得了圆满无误的智慧之后,他才宣告自己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当佛陀说完此经,五比丘中最年长的㤭陈如当下了悟,证得了初果(须陀洹),他生起了清净无染的法眼,了悟到“凡是集起之法,都是灭尽之法”。佛陀见此,欢喜地称赞道:“㤭陈如了悟了!”因此,他也被称为“阿若㤭陈如”(Aññā-Kondañña)。

随后,佛陀又为他们宣说了《无我相经》(Anattalakkhaṇa Sutta),阐明了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本性。听完此经后,五位比丘都断尽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为佛陀最早的五位弟子。


第七章 宣说佛法

诸佛出世是乐,演说正法是乐,僧团和合是乐,同修梵行是乐。——《法句经》

在波罗奈斯城,一位名叫耶舍的富家子弟,因见家中侍女们放纵后的丑态而深感世俗生活的空虚,心生厌离。他独自出走,来到佛陀所在的鹿野苑。佛陀为他说法,他随即证得初果。随后,耶舍的父亲前来寻找儿子,听闻佛法后也成为第一位行三皈依的在家男弟子。在听佛陀为父亲说法时,耶舍进一步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并请求出家。

耶舍的四位贵族朋友,以及另外五十位朋友,听闻耶舍出家的消息后,也相继前来皈依佛陀,并全部证得了阿罗汉果。至此,世间共有六十一位阿罗汉,包括佛陀在内。

佛陀决定派遣这些已经觉悟的弟子们去向世人传播他所发现的真理。他对这六十位阿罗汉说:

“诸比丘,去吧!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而游行,出于对世间的悲悯。不要两人走同一个方向。去宣说初善、中善、后善,义理圆满的法,去弘扬圆满清净的梵行。有些众生尘垢很少,若不闻法,他们将会堕落,但若听闻,他们便能了悟。诸比丘,我也将前往优楼频螺去说法。”

这六十位阿罗汉成为了佛法最初的传播者,他们身无分文,仅持衣钵,独自游化四方。以此为核心,佛陀建立了比丘僧团

之后,佛陀在前往优楼频螺的途中,度化了三十位正在寻欢作乐的年轻人。接着,他来到优楼频螺,以神通和智慧度化了当地声望极高的迦叶三兄弟(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以及他们的一千名弟子。他们原是修习事火外道,在佛陀的教化下,全部皈依并加入了僧团。在伽耶山顶,佛陀为他们宣说了《燃烧经》(Ādittapariyāya Sutta),譬喻六根、六尘、六识及其接触所生的一切,都在被贪、嗔、痴之火燃烧。听完此经后,这一千名新比丘全部证得了阿罗汉果。

在王舍城,两位极富智慧的年轻人——优波提舍(后来的舍利弗)和拘律陀(后来的目犍连),正在寻求解脱之道。一天,优波提舍见到了佛陀的弟子阿说示(五比丘之一)尊者,为其庄严的威仪所折服,便上前请教其师及其教法。阿说示尊者为他诵出了一首概括缘起法精髓的偈语: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聪慧的优波提舍一闻此偈,当即证得初果。他立刻将此法告诉了好友拘律陀,拘律陀也同样证得初果。随后,他们二人带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前往竹林精舍拜见佛陀,并加入了僧团。不久之后,舍利弗目犍连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并被佛陀任命为僧团中的两大上首弟子,前者为“智慧第一”,后者为“神通第一”。


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利益亲属是最吉祥之事。——《吉祥经》

佛陀与父王净饭王

佛陀成道后,在王舍城弘法。年迈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成佛的儿子,先后九次派遣使者去邀请,但使者们听闻佛法后都出家证果,忘记了国王的嘱托。最后,国王派遣佛陀的童年玩伴迦留陀夷前去。迦留陀夷同样证得阿罗汉果,但他没有忘记使命,他向佛陀转达了父王的期盼,并描绘了返乡路途的春日美景。

佛陀接受了邀请,带领众弟子返回迦毗罗卫国。起初,高傲的释迦族长者们认为佛陀是他们的晚辈,不愿行礼。佛陀便示现双神变,升至空中,折服了他们的我慢。净饭王率先礼拜,这是他第三次向自己的儿子行礼。

次日,佛陀沿街托钵乞食,这让净饭王感到有损王族颜面。佛陀向他解释道:“大王,这不是你王族的传统,而是我佛陀家族的传统,诸佛皆以乞食为生。”并为他开示正法。净饭王闻法后,先后证得了初果、二果和三果。在临终前,佛陀最后一次为他说法,净饭王证得阿罗汉果,享受了七天的解脱之乐后安然圆寂。

佛陀与耶输陀罗

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在丈夫离家后,独自抚养儿子罗睺罗。她忠贞不渝,拒绝了所有求婚者。听闻丈夫修苦行,她也卸下华饰,过着简朴的生活。当佛陀返回迦毗罗卫国时,所有人都去礼拜,唯独她没有前往,她想:“如果我仍有功德,佛陀一定会亲自来看我。”

佛陀果然来到她的寝宫。耶输陀罗悲喜交加,扑倒在佛陀脚下,以头顶礼。佛陀讲述了《月紧那罗本生故事》,说明他们在过去生中也曾如此深情守护。后来,耶输陀罗也加入了比丘尼僧团,并证得了阿罗汉果,被誉为“大神通第一”的女弟子。

佛陀与罗睺罗

佛陀回乡的第七天,耶输陀罗让年仅七岁的儿子罗睺罗去向父亲索要“遗产”。天真的罗睺罗跟着佛陀,不断重复着母亲教的话。佛陀来到精舍后,决定给予他出世间的七圣财,而非世俗的财富。他让舍利弗为罗睺罗剃度,罗睺罗成为了僧团中的第一位沙弥

净饭王得知此事后极为悲痛,请求佛陀制定“未征得父母同意者,不得出家”的戒律,佛陀应允了。

罗睺罗虽然年幼,但非常精进好学。佛陀常以生动的譬喻教导他,如用洗脚盆中的水譬喻说谎的过患,强调诚实的重要性。佛陀还教导他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身、口、意行为,是否会伤害自己或他人。罗睺罗在佛陀与舍利弗的悉心教导下成长,最终证得阿罗汉果,并以“密行第一”著称。


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

佛陀是亲属中之最上者。——《法句经》

佛陀与难陀

佛陀的同父异母弟弟难陀,在他即将举行加冕、婚礼和新居落成三大庆典之日,佛陀来到王宫应供。饭后,佛陀将饭钵递给难陀,然后默默离去。难陀出于对兄长的尊敬,只好捧着饭钵一路跟随,希望能将饭钵还给佛陀。他的未婚妻在后面哭喊着让他快回来,但他无法违逆佛陀,最终跟随佛陀回到了精舍。

在佛陀的询问下,难陀虽百般不愿,但还是勉强同意出家。出家后,他无法享受梵行的快乐,终日思念着他的新娘。佛陀得知后,以神通带他到天界,让他见到天女的美貌。佛陀向他保证,只要他精进修行,便能获得天女。难陀因此而努力修行,但不久便为自己的庸俗动机感到羞愧。最终,他真正致力于修行,断尽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并被誉为“守护根门第一”。

佛陀与阿难陀

阿难陀是佛陀的堂弟,在佛陀成道的第二年与其他释迦族王子一同出家。在佛陀五十五岁那年,他被选为佛陀的常随侍者,并提出了八项条件,包括不接受佛陀的衣食、不与佛陀同住一室、能随时引见来访者、能随时请教问题、以及佛陀必须为他重说他不在场时所讲的法等。

阿难陀以无比的忠诚和爱心侍奉了佛陀二十五年,直至佛陀涅槃。他记忆力超群,几乎听闻并记住了佛陀的所有教法,因此被称为“法宝的守护者”(Dhammabhaṇḍāgārika)。他曾劝请佛陀接受女性出家,促成了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尽管他博学多闻,但在佛陀涅槃时,他仍是有学位的初果圣人。佛陀涅槃后,他精进修行,在第一次结集的前夜证得了阿罗汉果。在结集中,他凭借超凡的记忆,诵出了全部的《经藏》。阿难陀以“多闻第一”著称。

佛陀与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

佛陀的姨母兼养母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在净饭王去世后,决心出家。她带领众多释迦族妇女,自行剃发,披上袈裟,长途跋涉从迦毗罗卫国走到毗舍离,请求加入僧团。佛陀起初三次拒绝,因为他预见到女性加入僧团可能会对正法的持久住世产生影响。

阿难陀尊者见她们悲伤不已,便代为向佛陀请求。他首先确认女性出家后同样能够证得圣果,然后提醒佛陀,摩诃波阇波提曾对佛陀有养育之恩。最终,佛陀同意了她们的请求,但为比丘尼制定了八敬法,作为她们必须遵守的根本戒律。摩诃波阇波提接受了这些条件,成为了第一位比丘尼。她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并被誉为比丘尼中“长老第一”。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犹如坚固的岩石,不为风所动摇;毁谤与赞誉,智者皆不动心。——《法句经》

佛陀在弘法利生的四十五年间,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尊敬与爱戴,但也遭遇了强烈的反对与攻击。他最大的个人敌人是他的堂弟兼弟子——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与阿难陀等人一同出家,修得世间神通,并获得了阿阇世王子的护持。然而,名利心和嫉妒心使他堕落。他曾向年迈的佛陀要求僧团的领导权,遭到断然拒绝后,便怀恨在心,发誓报复。

他策划了一系列谋害佛陀的阴谋:

  1. 唆使阿阇世:他煽动阿阇世王子囚禁并饿死自己的父亲频毗娑罗王,篡夺王位。
  2. 雇凶行刺:他雇佣弓箭手行刺佛陀,但刺客们见到佛陀后都被其威仪感化,转而皈依。
  3. 滚石害佛:当佛陀在灵鹫山经行时,他从山顶推下巨石,但巨石被另一块岩石挡住,只有一块碎石片砸伤了佛陀的脚。
  4. 醉象攻击:他用烈酒灌醉凶猛的护国大象那罗耆利,放它去冲撞佛陀。佛陀以慈悲心安然降伏了醉象。

屡次失败后,提婆达多声名狼藉。他转而试图分裂僧团,向佛陀提出五项更为严格的苦行戒律(如终生住森林、乞食、穿粪扫衣等),他深知佛陀不会强制推行这些。当佛陀表示弟子们可自愿遵守但不作强制规定时,他便以此为借口,声称佛陀贪图享乐,并成功煽动了约五百名新比丘跟随他另立僧团。后来,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前往伽耶山,以智慧和神通说服了这些被迷惑的比丘,将他们带回了僧团。

提婆达多晚年病重,心生忏悔,希望能见佛陀最后一面,但在途中因恶业成熟而堕入大地,命终生于恶趣。

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长者(Anāthapiṇḍika),原名须达多,是佛陀最著名的在家护法,被誉为“布施第一”。他是一位舍卫城的大富商。一次,他在王舍城听闻佛陀之名,内心充满喜悦,连夜赶往佛陀所在的竹林精舍。佛陀为他说法,他当即证得初果。

他邀请佛陀到舍卫城安居,并为此寻找合适的园林。他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太子戏言若能用金币铺满地就卖给他。给孤独长者毫不犹豫地用牛车运来金币,铺满了整个园林。祇陀太子被其诚心感动,也将园中的树木和门口的建筑一并捐出。于是,这座著名的祇园精舍便建成了。佛陀一生中在此度过了十九个雨季。

给孤独长者不仅慷慨布施,还常常向佛陀请法。佛陀曾为他开示,布施固然功德巨大,但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习片刻慈心,乃至观照诸行无常的功德,则更为殊胜。临终前,舍利弗与阿难陀尊者前去探望他,为他宣说了深奥的法义。他命终后,往生兜率天。

维莎诃

维莎诃(Visākhā)是佛陀最著名的在家女护法,被誉为“女施主第一”。她七岁时便听闻佛法,证得初果。她不仅美貌,更以智慧和善德著称。

她嫁给了一位非佛教徒家庭的儿子。她的公公是裸行外道的信徒,曾因她不礼敬外道而对她不满。一次,公公在用餐时,一位比丘前来托钵,他却视而不见。维莎诃巧妙地提醒道:“请离开吧,尊者,我的公公正在吃陈腐的食物。”意指他只在消耗过去的福报,而不种下新的善因。公公误解其意,大怒之下要将她逐出家门。

维莎诃不卑不亢,请求由家族长辈来评判是非。在评判中,她以智慧和德行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最终感化了公公,使其皈依三宝,全家都成为了佛教徒。

维莎诃慷慨好施,曾向佛陀请求获得八项特许,以便能终生供养僧团衣食、医药等。她还捐建了著名的东园鹿子母讲堂(Pubbārāma)。她不仅是僧团的大护法,还常常受佛陀委托,调解比丘尼僧团的内部纠纷。她的一生是智慧、忍耐与慈悲的典范。


第十一章 王族的护法

富人的布施与款待,如同不可靠的泥沼,又如刺入肉体的利箭,凡夫俗子难以自拔。——《摩诃迦叶长老偈》

频毗娑罗王

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是佛陀最早、最忠诚的王室护法。悉达多太子出家后不久,在王舍城乞食时,国王便为其高贵威仪所折服,并与他约定,若太子成道,务必先来度化他。

佛陀成道后,依约来到王舍城。国王率领十二万臣民前来闻法,当场证得初果。随后,他将景色怡人的竹林精舍(Veḷuvana)供养给佛陀与僧团,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佛陀在此度过了三个雨季。

频毗娑罗王以佛法治国,深受人民爱戴。然而,他晚年命运悲惨。其子阿阇世受提婆达多的唆使,篡夺王位,并将他囚禁。阿阇世用尽残忍手段折磨父王,最终将其杀害。在被杀害的当天,阿阇世自己的儿子也出生了,初为人父的喜悦让他瞬间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但悔之晚矣。频毗娑罗王死后,因其善业往生天界。而阿阇世王后来也深感忏悔,皈依了佛陀,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并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一次结集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拘萨罗国王

拘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Pasenadi)是佛陀的另一位重要王室护法,他与佛陀同年。他在佛陀弘法的早期便皈依了三宝,并常常向佛陀请教治国与修行之道。《相应部》中有一整品经文记载了他与佛陀的对话。

波斯匿王曾对佛陀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深信佛法。他曾因王后生下一个女儿而感到不悦,佛陀便开示他说:“有些女子,确实比男子更为贤良。”这在重男轻女的古印度社会,是极为进步和慈悲的言论。

佛陀还曾为他解说十六个梦兆,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动物献祭。波斯匿王的一生虔信佛法,对僧团的护持不遗余力。然而,他晚年也遭遇不幸,被自己的儿子毗琉璃王发动政变篡夺了王位,最终在逃亡途中凄凉地死于城外。


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法

诸比丘,我已从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束缚中获得解脱,你们也同样如此。——《大事》

佛陀的弘法生涯长达四十五年。他的一生都在为众生的福祉而奔波。在每年的雨季(约三个月),由于出行不便,佛陀和弟子们会选择一个地方安居(vassa),进行密集的修行和教导。

以下是佛陀最初二十年安居弘化的摘要:

佛陀后二十五年的安居,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孤独长者供养的祇园精舍和维莎诃供养的东园鹿子母讲堂度过的。


第十三章 佛陀的一天

世尊已觉悟,并宣说觉悟之法。——《中部》

佛陀是世间最精进、最活跃的宗教导师。他将一天分为五个部分,系统地安排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

佛陀的一生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为众生的解脱而不懈地努力。他夜间仅休息一小时,其余时间全部用于修行和利益众生。


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

日照于昼,月耀于夜。剎帝利因盔甲而荣耀,婆罗门以禅定为尊贵,而佛陀的智慧之光,日夜普照。——《法句经》

佛陀八十岁时,知道自己即将在三个月后进入涅槃。他开始了从王舍城到拘尸那罗的最后一次行化旅程。

旅途开始前,阿阇世王正欲攻打跋耆国,派大臣前来请教。佛陀借机宣说了国家兴盛的七不退法(如时常集会、团结一致、尊重传统、保护妇女、尊敬长者等),并引申出僧团兴盛的七不退法

在途中,舍利弗尊者对佛陀的圆满智慧作了狮子吼般的赞叹。佛陀来到波吒离村时,预言此地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城市,但也指出了它将遭受水、火、内乱的灾患。

在毗舍离,佛陀接受了名妓庵巴帕利的供养,并将她的芒果园作为僧团的驻地。在此地,佛陀度过了最后一个雨季安居。安居期间,他身患重病,剧痛难忍,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正念克服了病痛。

病愈后,佛陀向阿难陀宣告,他将在三个月后入灭。他对阿难陀及众比丘作了最后的教诲:

“是故,阿难,当自为洲屿,自为依怙,不求他为依怙;以法为洲屿,以法为依怙,不求他为依怙。”

他强调,他所教导的法与律,在他入灭后,将是弟子们的导师。

佛陀一行来到波婆城,接受了铁匠纯陀的最后一次供养。食后,佛陀腹痛加剧,但仍以正念忍受。为了不让纯陀心生懊悔,佛陀特意开示阿难陀,供养如来成道前最后一餐和涅槃前最后一餐,功德最为殊胜,并无差异。

最后,佛陀来到拘尸那罗的末罗族娑罗双树林间。他命阿难陀在双树下铺好卧具,头朝北方,右胁而卧。此时,非时之花从天而降,天人以各种方式供养。佛陀教导说,对如来最殊胜的供养,是如法修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位名叫须跋陀的百二十岁云游外道前来求见,希望断除心中疑惑。阿难陀起初想阻拦,但佛陀慈悲地接见了他,并为他开示了八正道是唯一能产生圣者的教法。须跋陀闻法后心生净信,请求出家,成为佛陀亲自度化的最后一位弟子,并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

随后,佛陀对众比丘作了最后的嘱咐:

“诸比丘,谛听!我告诫你们:诸行无常,当精进不放逸。” (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ā’ti.)

这是如来的最后遗教。

之后,佛陀依次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依次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最后进入想受灭尽定。然后,他从想受灭尽定出,逆次返回至初禅,再从初禅顺次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后,佛陀即趣入无余涅槃


第十五章 佛法─佛陀的教导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静崇高,超越逻辑,微妙甚深,唯智者能了知。——《中部》

佛陀的教法,被完整地保存在《三藏》(Tipiṭaka)中。“三藏”即三个篮子,分别是《律藏》、《经藏》和《论藏》(阿毗达磨藏)。

《律藏》(Vinaya Piṭaka)

这是僧团的根本,主要包含了比丘和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和行为规范。它详细说明了每一条戒律制定的因缘、开遮持犯的细则,以及僧团的议事程序和管理方式。佛陀建立的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组织,其议事原则甚至预示了当代的议会制度。

《经藏》(Sutta Piṭaka)

这是佛陀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根基的听众(包括僧众和在家众)所作的开示的汇编。大部分经典是佛陀亲口宣说,也有一部分是佛陀的弟子们所说,但得到了佛陀的印可。经藏内容广泛,既有关于修行解脱的甚深法义,也有关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准则,如《善生经》中对在家居士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的详细阐述。

《经藏》分为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论藏》(Abhidhamma Piṭaka)

这是三藏中最为精深、最具哲理性的部分,被称为“殊胜法”或“对法”。它以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分析了构成世界的一切名法(心与心所)和色法(物质)。《论藏》的核心是对心识过程的微观分析,它将心识刹那(citta-khaṇa)的生灭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这在现代心理学中也难找到对应。

《论藏》旨在通过对身心现象的究竟分析,帮助修行者如实知见诸法实相,从而断除烦恼,证得涅槃。它是一部没有灵魂的心理学,是通往胜义谛的钥匙。

佛法是哲学还是宗教?

佛法(Dhamma),其本意为“任持”,即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它是宇宙的真理实相,也是通往解脱的道路,更是解脱本身。佛陀只是发现了这一永恒存在的真理,并慈悲地向世人宣说。因此,佛法是以人为中心、向内探求、可亲证实证的觉悟之道。


第十六章 佛教的主要特色

世尊善说此法,是自证的,即刻见效的,欢迎前来亲证的,能引导至涅槃的,唯有智者能各自了知。——《中部》

佛教的核心特质根植于其理性的基础和实践的导向。

  1. 基于亲证而非信仰:佛教的基础是四圣谛。这四条真理并非要求信徒盲目接受的教条,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实践来检验和证实的。其中,苦谛与集谛可在世俗生活中体验,而灭谛与道谛则由圣者亲证。佛法是“欢迎前来亲证”(Ehipassiko)的。
  2. 理性且无神秘主义:佛陀的教法没有秘密和显密之分。他如同张开的手掌,毫无保留地将解脱之道传授给所有人。对于与解脱无关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世界是否永恒、有限等),佛陀保持了“圣默然”,因为这些无益的思辨只会浪费时间,阻碍修行。他用“身中毒箭者”的譬喻说明,当务之急是拔除痛苦之箭,而非追究箭的来源。
  3. 极度的宽容: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播史中,从未因其名义流过一滴血。其传播完全依赖于教法本身的价值,而非武力或强权。佛陀教导弟子,即使面对诽谤,也不应心生怨恨,因为愤怒只会伤害自己,也无法判断对方所言是否属实。这种宽容精神是佛教最光辉的特质之一。
  4. 众生平等:佛陀旗帜鲜明地反对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他宣称,一个人的尊贵或卑贱,不在于其出身,而在于其行为。“非由生为贱民,非由生为婆罗门;由行而为贱民,由行而为婆罗门。”在僧团中,无论出身是贵族、渔夫还是贱民,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5. 提升女性地位: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古印度社会,佛陀极大地提升了她们的尊严。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组成的、有完整戒律的修行团体——比丘尼僧团。他承认女性同样具备证得最高圣果的能力,并赞叹她们在智慧与德行上甚至可以超越男性。无论是王后、妓女还是失去亲人的母亲,都能在僧团中找到解脱与尊严。
  6. 慈悲与无害:佛陀的慈悲遍及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动物。他禁止杀生和动物献祭,教导弟子对一切生命怀有无害之心。这种慈爱超越了种族、信仰和国界。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世界公民,他将一切众生视为兄弟姐妹。

综上所述,佛教以其理性、实践性、和平、慈悲、宽容与普世性,成为了对人类道德最具提升力量的伟大教导之一。


第十七章 四谛

对于这些前所未闻之法,我的眼、智、慧、明、光生起了。——《转法轮经》

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是佛陀教法的基石,是他初转法轮时宣说的核心内容。谛(Sacca)即是真实、实相。这四条真理是佛陀通过亲身实践所证悟的,它们普遍存在于世间,无论有无佛陀出世。

第一圣谛:苦谛 (Dukkha Ariyasacca)

“苦”(Dukkha)的含义远超于通常理解的痛苦。它不仅指生、老、病、死这些身体上的苦,还包括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精神上的苦。从根本上说,佛教认为,五取蕴(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执取的集合体)本身就是苦。

苦的巴利语“Dukkha”可分解为“Du”(恶、难)和“kha”(空、忍受)。它意味着这个以五蕴构成的生命是难以忍受的、有缺陷的、不圆满的,其本质是“空”的,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实体。

世人通常只看到生命的表层快乐,而圣者则洞见其无常、不实的本质。物质享受只是欲望的暂时满足,一旦满足,又会生起新的欲望,永无止境。因此,佛法并非悲观,而是如实地指出了生命的基本状况。

第二圣谛:集谛 (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集”是“集起”的意思,即苦生起的原因。佛陀指出,苦的根源是贪爱(Taṇhā),它的本意是“渴”。这种强烈的渴求和执着,是驱使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息的根本动力。

贪爱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欲爱(Kāma-taṇhā):对感官欲乐的贪求。
  2. 有爱(Bhava-taṇhā):对生命存在的贪求,与“常见”(认为有永恒的“我”)相关。
  3. 无有爱(Vibhava-taṇhā):对生命不存在的贪求,与“断见”(认为死后一切断灭)相关。

这种贪爱潜伏于所有未觉悟的众生心中,是大多数痛苦的直接原因。

第三圣谛:灭谛 (Dukkha-nirodha Ariyasacca)

“灭”是“寂灭”的意思,指苦的完全止息。苦的止息就是涅槃(Nibbāna)。

涅槃并非一个死后的天堂,而是可以在此生中证得的境界。它是通过彻底断除、舍弃、放下一切形式的贪爱而实现的。当贪爱之火熄灭,轮回的动力也就随之终结,从而达到一种超越言语、究竟安稳、至上快乐的境界。

第四圣谛:道谛 (Dukkha-nirodha-gāminī-paṭipadā Ariyasacca)

“道”是通往苦的止息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道,具体内容为八正道

这八个部分又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学是基础(正语、正业、正命),定学是训练内心的方法(正精进、正念、正定),慧学是最终的目标(正见、正思惟)。通过修习这条道路,就能亲证涅槃,彻底离苦。


第十八章 业

一切有情皆以自身的业为所有者。——《中部》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间种种的不平等?为何有人生来富贵健康,有人却贫穷多病?为何有人是天才,有人却愚钝?

对此,世间的解释多种多样。有人归因于偶然,有人归因于唯一的创世主,现代科学则从遗传和环境(即先天与后天)来解释。然而,这些解释都无法圆满说明所有现象。例如,为何一对同卵双胞胎,在基因和环境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道德、智慧和性情却可能天差地别?为何平凡的父母会生出旷世奇才?

佛教认为,造成这些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Kamma)。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不仅是遗传与环境的结果,更是我们过去和现在行为的果报。我们是自身命运的设计师,对自己的一切幸与不幸负责。

一位名叫输跋的年轻人曾向佛陀请教世间不平等的原因,佛陀回答道: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自身之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从业而生,是业的亲属,以业为依怙。正是业,将众生划分为高贵与卑贱。”

具体来说:

因此,我们现在的身心状况、智力、性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及习气所塑造的。

然而,佛教并非宿命论。业力只是影响我们生命的二十四种因缘之一。佛陀驳斥了“一切皆由过去之业决定”的观点。若果真如此,人将毫无自由意志,解脱也无从谈起。

佛教认为,世间存在五种自然的运作规律(五种世间法则):

  1. 时节法则 (Utu-niyāma):关于季节、气候、温度等无机物的自然规律。
  2. 种子法则 (Bīja-niyāma):关于植物、基因、遗传等有机物的规律。
  3. 业法则 (Kamma-niyām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因果律。
  4. 法法则 (Dhamma-niyāma):如菩萨降生时的瑞相、万有引力等自然现象的规律。
  5. 心法则 (Citta-niyāma):关于心识活动的规律,如心灵感应、神通等。

业只是这五种法则之一。人虽受过去业力的影响,但通过当下的自由意志努力,完全有能力改变未来的命运。业力学说给予佛教徒的不是消极的宿命感,而是积极的希望、安慰和道德勇气。


第十九章 什么叫做业

行(意志)即是业。——《增支部》

”(Kamma)的本意是“行为”或“造作”。在佛教中,它特指有意志的、有目的的一切身、口、意行为。无意识的、非故意的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动作,但不构成业,因为其中缺少了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意志(Cetanā)。

佛陀说:“诸比丘,我说,意志即是业。人有了意志之后,才通过身、语、意来造作业。

除了佛陀和阿罗汉,一切凡夫的有意志行为都会造作业。佛陀和阿罗汉之所以不造新业,是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业的根源——无明(avijjā)和贪爱(taṇhā),他们的行为被称为“唯作”(kiriya),虽有作用,但不会产生导致轮回的果报。

业的核心在于。心的状态决定了行为的善恶性质。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染污心,言说或行动,则苦随彼后,如轮随牛足。”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所作。若以清净心,言说或行动,则乐随彼后,如影之随形。”


第二十章 业的运作

业力引导此世间。——《殊胜论》

业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只有佛陀才能完全了知。要理解它,首先需要了解佛教关于心识过程(Citta-vīthi)的分析。

我们的心识之流,在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一种被称为“有分识”(Bhavaṅga)的状态,它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当感官(如眼、耳)接触到外界对象(如色、声)时,有分识便会中断,一系列的心识刹那会迅速生起和灭去,完成一次完整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叫做“速行”(Javana)。它通常持续七个心识刹那,正是在这个阶段,我们造下了善业或恶业。面对同一个境界,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由意志,选择以善心或不善心来回应。例如,见到仇人,凡夫通常会生起嗔恨心,但有智慧的修行者可以通过作意,对其生起慈心。这就是我们能够主宰自己行为的关键所在。

业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根据果报成熟的时间

2. 根据其功能

3. 根据果报成熟的先后次序

4. 根据果报成熟的界地

十不善业与十善业

这些业的运作构成了我们复杂而动态的生命历程,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十一章 业力的本质

播种什么样的种子,收割什么样的果实。——《相应部》

一个人是否注定要承受他所造作的一切业的果报?

答案是:并非如此。佛陀说,如果认为人必须丝毫不差地承受所有业报,那么梵行将无法修习,也没有机会彻底终结痛苦。因此,佛教认为业力是可以被改变的

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也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变为至善的圣者。强盗鸯掘摩罗、恶魔旷野、妓女庵巴帕利以及暴君阿育王等,都是通过修行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有力证明。

佛陀以“盐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将一把盐放入一个小水杯中,水会变得咸苦不堪;但若将同样一把盐投入恒河中,河水却不会因此而变咸。

同样地,一个品德不佳、少行善法的人,即使造作了微小的恶业,也可能导致他堕入恶道。而一个品德高尚、广行善法、心量广大的人,即使造作了同样的恶业,其果报也可能在此生中以轻微的方式成熟,而不会影响到未来。

影响业力果报的因素

强大的善业可以削弱或抵消恶业的果报,反之亦然。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业力的成熟:

  1. 善恶业的力量对比:强大的善业可以压制恶业,反之亦然。
  2. 生处(Gati):出生在高贵的家庭或幸福的环境,有助于善业成熟,阻止恶业成熟。反之,出生在不幸的环境则会助长恶业。
  3. 身相(Upadhi):相貌庄严、身体健康是一种福报,有助于善业的发挥。反之,身体的缺陷可能会阻碍善业的果报。
  4. 时节(Kāla):生于善法昌明的时代,或遇到善知识,是有利的因缘。反之,生于恶世则是不利的因缘。
  5. 努力(Payoga):这是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当下的努力,一个人可以创造新的业力,改变环境,甚至创造新的世界。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勇猛精进,也能克服困难,促使善业成熟。反之,即使拥有最好的条件,如果懈怠放逸,也可能自毁前程。

这种对业力的理解,给予佛教徒的不是宿命论的绝望,而是充满希望、安慰和道德勇气的积极人生观。当遭遇不幸时,佛教徒将其视为偿还过去的业债,并努力在当下播种善的种子,因为他深知,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十二章 生命的源起

诸比丘,此轮回的开端不可知。被无明所覆盖、被贪爱所束缚的有情,在生死中不断流转,其最初的起点是无法了知的。——《相应部》

轮回(Saṃsāra)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指的是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无休止的流转。佛教的轮回观与其它宗教的“灵魂转世”或“再生”理论有根本区别,因为它否定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Attā)实体。

推动轮回的,是业力(Kamma)。过去的行为塑造了现在的生命,而现在的行为,连同过去的余业,又决定了未来的生命。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开端。

生命的最初起源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

佛陀对此问题的态度是务实的。他认为,追究“世界的最初起源”这类形而上学的问题,对于解脱痛苦这一核心目标并无助益。他用“身中毒箭者”的譬喻来说明:当务之急是拔出毒箭,治疗创伤,而不是去研究箭是谁射的、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弄清这些问题之前,中毒者早已死去。

因此,佛陀宣告:“此轮回无始。”他所说的“无始”,是指有情生命之流的开端不可追溯,而非指宇宙的起源。

生命的构成与延续

根据佛教,一个有情的诞生,需要三个条件的和合:

  1. 父母的结合。
  2. 母亲处于适合受孕的时期。
  3. 一个“待生有情”(Gandhabba)的出现。

“待生有情”并非灵魂,而是指一个前一世生命刚刚结束、其业力驱动下的再生识(Paṭisandhi-viññāṇa)寻找新的生命载体。这个再生识,携带着过去生命流中所有的业力潜能,与父母的精卵结合,形成了新的名色(身心复合体)的开端。

因此,一个生命的死亡,紧接着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这个过程是即时的,没有所谓的“中阴身”作为过渡。如同声音、光或思想的传播,业力的传递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生命之流就像一条长河,只要无明贪爱这两个源头没有被切断,它就会无休止地流淌下去。修行就是为了以智慧斩断这两个根源,从而使生命之流止息,证入不再轮回的涅槃境界。


第二十三章 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

我指出你,梵天,一个不公正之处,那就是你创造了一个充满错误的世界。——《本生经》

在巴利语中,与“创世主上帝”对应的词是“自在天”(Issara)或“梵天”(Brahmā)。佛陀在多个场合明确地否定了存在一个全能的、创造万物的永恒神祇

驳斥“神创论”

佛陀时代的印度,流行业力由“自在天所作”(Issara-nimmāna-hetu)的观点,即认为人的一切苦乐祸福都是由神所决定的。佛陀对此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若果真如此,那么人之所以会成为杀人者、小偷、邪淫者、说谎者……都是因为自在天的创造。因此,对于那些完全由神创造出来的人来说,他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或不做那件事了。”

如果一切都是神的意志,那么人的道德责任和自由意志就失去了意义,善恶奖惩也变得荒谬。佛陀还指出,如果众生的痛苦是神创造的,那么这位神必定是一位邪恶的神。

创世神话的心理根源

在《梵网经》的注释以及《长部》中,佛陀解释了“创世主”观念的心理起源。他描述了在一个世界劫初形成时,第一个从光音天投生到梵天界的有情,因独自存在了很长时间,感到孤独,并生起了“希望有其他众生来此”的念头。恰好此时,其他福报较浅的有情也相继投生到此地。

于是,这位最先投生的梵天便产生了我慢,认为:“我是梵天,大梵天,是造物主……这些众生都是由我创造的。”而后来投生的众生,因为看到他先于自己存在,也错误地认为他就是创造者。

之后,若有众生从梵天界死亡,投生到人间,并通过修行获得了一些神通,能够忆念起自己前一生的经历,他便会回忆起那位大梵天,并错误地宣称:“那位梵天是永恒的、不变的造物主,而我们这些被他创造出来的众生则是无常的、会消亡的。”

通过这种方式,佛陀揭示了“创世主”的观念,源于我慢和有限的认知,而非宇宙的真相。

菩萨的质问

在《本生经》中,菩萨(佛陀的前生)也曾多次对“神创论”提出尖锐的质问:

“如果真有一位法力无边的梵天,为何他所创造的人都惨遭痛苦?为何他不给予他们幸福?为何世间欺骗、谎言和无知如此盛行?为何虚伪如此嚣张,而真理与正义却如此衰败?我指出你,梵天,一个不公正之处,你创造了一个容纳错误的世界。”

因此,佛教认为,世界及其中的众生,都是在缘起法则下,由各自的业力所感召而形成的,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一切的创世主。


第二十四章 相信轮回的理由

我忆念起过去种种宿命。——《中部》

佛教将轮回视为一个可以通过修行亲证的事实。相信轮回的理由,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

1. 佛陀与圣者的亲证

2. 现实生活中的证据

3. 哲学与逻辑的推论

轮回学说解释了:


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轮回

无有上帝、梵天,亦无此轮回的实体,唯有依缘而起的诸法在流转。——《清净道论》

佛陀以十二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来详细解释生命轮回的过程。它揭示了生命如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因果相续,不断流转。十二缘起并非讲述宇宙的创生,而是阐明痛苦的生起与还灭。其基本法则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十二缘起的流转过程如下:

过去二因: 1. 无明 (Avijjā):对四圣谛和诸法实相的无知。它是驱动整个轮回之轮的根本动力。 2. (Saṅkhārā):在无明驱动下,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行。

现在五果: 3. (Viññāṇa):由过去的“行”所产生的再生识,它在受胎的瞬间,连接了过去与现在的生命。 4. 名色 (Nāmarūpa):“名”指受、想、行等心理现象;“色”指物质身体。名色与再生识同时生起,构成了胚胎。 5. 六入 (Saḷāyatana):在名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觉器官。 6. (Phassa):六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 7. (Vedanā):由“触”而产生的苦、乐、舍等感受。这是我们体验过去业果报的阶段。

现在三因: 8. (Taṇhā):以“受”为缘而生起的贪爱。它是未来痛苦的主要根源。 9. (Upādāna):由“爱”发展而来的强烈执取,包括对欲乐、见解、戒禁和“我”的执取。 10. (Bhava):由“取”驱动而造下的新的业行,它形成了导致未来再生的潜力。这称为业有

未来二果: 11. (Jāti):由现在的“有”所导致的未来五蕴的再生。 12. 老死 (Jarāmaraṇa):有“生”就必然会有衰老、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忧、悲、苦、恼。

如此,整个痛苦的巨轮便不断地旋转。

缘起的还灭

轮回的终止,则是通过逆向观察十二缘起来实现的: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当智慧(Paññā)取代了无明,贪爱被根除,轮回的动力便会消失,生命之流就此止息,达到涅槃。

这十二个环节可以归纳为: * 烦恼(Kilesa):无明、爱、取。 * (Kamma):行、有。 * 果报(Vipāka):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过去的“烦恼”(无明)和“业”(行),导致了现在的“果报”(识、名色、六入、触、受)。 现在的“烦恼”(爱、取)和“业”(有),又将导致未来的“果报”(生、老死)。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其最初的起点不可了知。


第二十六章 轮回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沉沦不断;一次又一次,再生又再死;一次又一次,众人抬我入坟墓。——《相应部》

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由以下四种原因之一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结束:

  1. 业力耗尽(Kammakkhaya):产生此生的再生业力已经耗尽其能量。
  2. 寿命终结(Āyukkhaya):该生命形态的自然寿命已经达到极限。不同趣道的众生,其寿命长短各不相同。
  3. 业力与寿命同时终结(Ubhayakkhaya):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4. 被更强的业力中断(Upacchedaka-kamma):在寿命和业力尚未耗尽时,一个非常强大的过去业(善或恶)突然成熟,强行中断了当前的生命。意外死亡、夭折等属于此类。

前三者称为“时死”(kāla-maraṇa),第四种称为“非时死”(akāla-maraṇa)。这好比一盏油灯熄灭,可能是因为灯芯烧完、油耗尽、二者同时用完,或是被一阵强风吹灭。

四种再生形式

根据其出生方式,一切有情众生可分为四类:

  1. 卵生(Aṇḍaja):从卵中出生的生命,如鸟类、爬行类等。
  2. 胎生(Jalābuja):从母胎中出生的生命,如人类、哺乳动物等。
  3. 湿生(Saṃsedaja):在潮湿环境中化生的生命,如某些昆虫和低等生物。
  4. 化生(Opapātika):无需父母为缘,依靠自身业力突然显现的生命。他们出生时即已成形,如天人、梵天、地狱众生和部分饿鬼。

这四种出生方式涵盖了佛教世界观中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形态。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世界的边际,非由行走所能抵达。——《相应部》

佛教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并非唯一有生命居住的星球,人类也非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形态。根据各自的善恶之业,众生会在三十一个不同的生命界地中轮回。

这三十一个界地可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 (Kāma-loka) - 11个界地

欲界众生有强烈的感官欲望。

色界 (Rūpa-loka) - 16个界地

色界众生已离感官欲望,有微细的物质身体,安住于禅定之乐中。通过修习四种色界禅定而投生于此。

无色界 (Arūpa-loka) - 4个界地

无色界众生没有物质身体,只有纯粹的心识存在,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通过修习四无色定而投生于此。

这三十一个界地,无论多么快乐、寿命多么长久,其本质都是无常的,终将败坏。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超越这三界的一切存在,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


第二十八章 怎样轮回

一个有情在一劫中所积累的骨骸,堆积起来能如须弥山一样高大,伟大的觉者如是说。——《如是语》

一个人的生命将要结束时,在其临终心识(maraṇāsanna-citta)中,会呈现出三种境象之一:

  1. (Kamma):过去所造作的重大善业或恶业,如证得禅定或犯下五无间罪,会在此刻清晰地浮现。若无重业,则一生中习惯性的行为(惯行业)或临终前不久所造的业(临终业)会成为心识的对象。
  2. 业相(Kamma-nimitta):与造作业力时相关的景象或工具会浮现。例如,屠夫可能会看到刀,医生看到病人,信徒看到佛像等。
  3. 趣相(Gati-nimitta):未来将要投生之处的景象会预先呈现。例如,将生天界者可能看到天宫,将堕地狱者可能看到火焰等。

以这三种境象之一为所缘,临终者的心识过程会迅速进行。在最后的“速行”(Javana)刹那(通常为五个),决定了下一生的性质。这五个速行刹那之后,紧接着出现的是“死亡识”(Cuti-citta),这是此生最后一个心识刹那。

随着死亡识的灭去,此生的生命便宣告结束。几乎在同一刹那,由临终速行的业力所驱动,一个新的“再生识”(Paṭisandhi-viññāṇa)在新的生命载体中生起,连接了新的生命。

这个过程是即时的,中间没有任何间断。如同声音或无线电波的传播,业力的传递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那先比丘曾以两只鸟同时栖息、其影子也同时落地为喻,说明无论投生之处远近,再生都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

因此,佛教不承认有“中阴身”或“灵魂”在死后寻找投生之处。

再生的是什么?

死亡时,此生的心识之流灭去了,但它所蕴含的全部业力能量被完整地传递给了下一生的第一个心识。这个过程并非有一个实体从一生传递到另一生

那先比丘以“灯焰相续”为喻: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第二盏灯的火焰并非第一盏灯的火焰本身,但它无疑是由第一盏灯的火焰延续而来的。同样,下一生的名色身心,既非与此生完全相同,也非完全不同,它们同属于一个因果相续的业力之流。

因此,死亡并非断灭,而是一个相续不断的生命之流中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十九章 是什么再生?无我

既非同一,亦非另一。——《清净道论》

如果佛教不承认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或“灵魂”(Attā/Ātman),那么轮回的主体是什么?是谁在从这一生轮回至下一生?

这是佛教教义中最核心、也最难理解的无我(Anattā)之说。

佛陀通过智慧分析,指出所谓的“人”或“有情”,只是由五种不断变化的元素聚合而成,即五蕴(Pañca-khandha):

  1. 色蕴(Rūpa-khandha):物质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及其所造色构成。
  2. 受蕴(Vedanā-khandha):感受,包括苦、乐、舍受。
  3. 想蕴(Saññā-khandha):识别、记忆与概念化。
  4. 行蕴(Saṅkhāra-khandha):除了受和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最核心的是“意志”(cetanā)。
  5. 识蕴(Viññāṇa-khandha):认知、了知的功能,即心本身。

这五蕴的聚合体,就像一辆车是由轮子、车轴、车厢等零件组合而成一样。除了这些零件,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叫做“车”的实体。同样,除了这五蕴,也找不到一个独立的、永恒的“我”或“灵魂”

这五蕴的每一个,其本质都是无常(anicca)的,它们刹那生灭,变化不息。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构成了看似连续的生命之流。凡夫因为愚痴,将这种相续不断的过程误认为是一个恒常的“我”。

没有灵魂,如何轮回?

轮回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因果相续的生命之流(cittasantati)。

这个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此生的最后一个心识刹那(死亡识)灭去时,它将自身所携带的全部业力能量传递给了下一生的第一个心识刹那(再生识)。

那先比丘以多个譬喻来说明: * 灯焰: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火焰得以延续,但后来的火焰并非原来的火焰。 * 诗句:老师教给学生诗句,诗句从老师“传递”到学生那里,但老师脑中的诗句并没有“进入”学生的脑袋。 * 芒果:一个人偷了别人的芒果并吃掉,然后辩称被偷的芒果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不能免除他的责任,因为他所拥有的能量(或消化后的物质)源于那个被偷的芒果。

因此,再生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业力的传递因果的相续。这一个由身心现象构成的生命之流,仅仅是它自己而已,没有其他。


第三十章 道德责任

自我染污;自我清净。——《法句经》

如果轮回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或“灵魂”从一生传递到另一生,那么道德责任的基础何在?为何下一生的“我”要为此生的“我”所造的业负责?

佛教认为,道德责任的基础在于因果的连续性,而非一个不变的实体

这个问题,佛陀以“非一非异”(Na ca so, na ca añño)的中道思想来回答。即下一生的生命体,既非与此生完全相同,也非完全不同。

一个成年的“我”,必须为童年的“我”所犯的错误负责,尽管构成身体的细胞已经完全更新,心智也已成熟。这种责任的基础,就是这个生命之流的连续性

同样,即使此生的身心消亡了,但无形的心识之流(cittasantati)并未中断,它携带着此生的一切业力,延续到下一生。因此,下一生的生命体,必须为前一生的行为承担后果。

记忆与责任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我们不记得前世,那么承担前世的业报是不公平的。

然而,记忆并非道德责任的必要条件

佛教所说的业报,并非一种外在的奖惩,而是一种自然的因果法则(Kamma-niyāma)。如同播种与收获,行为本身蕴含着产生相应结果的势能。无论我们是否记得,这个法则都会自然运作。

因此,即使不记得前世,理解业与轮回的法则,也足以成为我们规范今生行为的强大动力。正是这种对因果的深刻理解,塑造了佛教徒的品格,并激励他们为自己和未来的生命负责。


第三十一章 业的起落

众生因业而有高低之分。——《中部》

人有可能因为恶业而投生为动物吗?

佛教的回答是肯定的

生命的形态只是业力短暂而可见的表现形式。此生的身心并非直接由前一世的身心延续而来,它们只是同属于一个业力之流。如同电流可以表现为光、热或动能,业力也可以表现为天人、人类、动物或其他形态,这取决于临终时成熟的业力。

与其说“人变成了动物”,不如说“曾在人身上显现的业力,现在在动物身上显现”。

在我们无始的轮回中,我们曾经历过各种生命形态,积累了各种习性。这些善的、恶的、属于不同物种的习性,都潜藏在我们的心识之流中。在特定因缘下,这些潜藏的习性可能会以强大的力量浮现出来,决定我们下一生的去向。

例如,如果一个临终之人的心中,充满了强烈的、与动物习性相应的欲望或念头(如极度的贪婪、嗔恨或愚痴),那么这股强大的不善业力就可能引导他投生到畜生道。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过去所有的善业都消失了。这些善业仍然潜藏着,等待因缘成熟。正是这些过去的善业,使得这只动物在未来某一世,当生命结束时,有可能因一个善念的成熟而重新投生为人。

佛陀曾对两位模仿牛和狗的行为来修行的苦行者说,如果一个人坚持不懈地模仿狗的行为、思想和心态,他死后就会投生为狗。因为他的心已经被塑造成了与狗相应的模式。

因此,在佛教的轮回观中,生命的形态是可以升沉的

生命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新的业力。昨天的罪人可能成为今天的圣人,今天的善人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而造下堕落的因。

在漫长的轮回中,我们都曾经历过无数的生命,承受过无尽的痛苦。佛陀说,一个人在一劫中因失去亲人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因被斩首所流的血,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了知这轮回的真相,足以让我们对生命生起厌离之心,从而精进修行,以求解脱。


第三十二章 业与轮回

对于不眠者,长夜漫漫;对于疲惫者,路途遥遥;对于不解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无尽。——《法句经》

业力与轮回的观念并非佛教独有,在世界各地的哲学与文化中都有其踪迹。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观念:生命并非仅限于此生此世,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一观念为解释人生的种种谜团,如命运、天赋、苦难等,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合理的框架。


第三十三章 涅槃

涅槃是至上的安乐。——《法句经》

涅槃(Nibbāna)是佛陀教法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修行的圆满成就。

涅槃超越了语言和逻辑的范畴,无法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来完全理解,它是一种必须通过内在智慧亲证的出世间境界。

涅槃的定义

巴利语“Nibbāna”由“ni”(否定前缀)和“vāna”(渴望、贪爱)组成。因此,其字面意思是“贪爱的熄灭”。

贪爱是连接此生与后世、驱使众生在生死中不断轮回的根本动力。当一切形式的贪爱被彻底根除时,能够导致再生的业力便停止了运作,有情就从无尽的轮回中解脱,此即证得涅槃。佛教的解脱,是从不息的生死轮回中获得自在,而不仅仅是免于罪恶或地狱。

涅槃也被解释为贪、嗔、痴三毒之火的熄灭。佛陀说,整个世界都在燃烧,燃烧它的是贪欲、嗔恚和愚痴之火,是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火。涅槃就是这三毒之火的彻底熄灭。但这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因为火焰的熄灭本身,就是一种安稳、清凉的境界。

涅槃是虚无吗?

绝对不是。认为涅槃是虚无,就像一个天生的盲人因为看不见光,就断言“光不存在”一样,是不合逻辑的。

佛陀用了许多积极的词汇来描述涅槃,如:无为(Asaṅkhata)、至上(Anuttara)、究竟(Para)、安稳(Tāṇa)、安乐(Siva)、不死(Amata)、解脱(Mutti)、寂静(Santi)等。

佛陀明确宣称: > “诸比丘,确实存在那不生、非缘起、无造作、无为的境界。若无此境界,则无法从有生、有缘起、有造作、有为的法中获得解脱。”

因此,涅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积极的、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的圣境。

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

涅槃分为两种,但这并非两种不同的涅槃,而是指证得涅槃的圣者在生前和死后的两种状态。

  1. 有余依涅槃(Sa-upādisesa-nibbāna):
    • 阿罗汉在生前所证得的涅槃。此时,导致未来轮回的一切烦恼(贪、嗔、痴等)都已彻底断尽。但是,由过去业力所形成的这个五蕴色身(“余依”)依然存在。因此,他虽然不再有任何精神上的痛苦,但仍需承受身体上的老化和病痛。
  2. 无余依涅槃(An-upādisesa-nibbāna):
    • 指阿罗汉生命结束(“般涅槃”)时的状态。此时,五蕴色身也已灭尽,不再有任何物质和精神的残余。这是一个彻底寂灭、不再有任何形式存在的最终状态。

佛教的涅采可以在此生中证得,这与其它宗教所说的死后才能进入的天堂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三十四章 涅槃体性

“朋友,什么是涅槃?贪欲的熄灭,嗔恚的熄灭,愚痴的熄灭,这即是涅槃。”——《相应部》

与充满变异的世间法(有为法)相对,涅槃具有常、乐、我、净的特性,但这里的“我”和“净”等概念与世俗理解完全不同。涅槃是唯一的无为法(Asaṅkhata-dhamma)。

涅槃的特性

涅槃在哪里?

那先比丘曾回答弥兰陀王: > “涅槃无处不在,亦无所不在。……如同火焰,它不储存在任何地方,但当因缘具足时,它就会生起。同样,涅槃并非存在于某处,而是当修行者圆满了戒、定、慧的资粮时,便能证得。”

佛陀也说:“就在这一寻长的身体之内,连同其想与受,我宣说世界、世界的起因、世界的止息,以及通往世界止息之道。”这里的“世界的止息”即是涅槃。因此,涅槃是在我们自身的身心之内,通过修行而证得的。

是什么证得涅槃?

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错误的预设,即认为有一个“主体”去证得一个“客体”。佛教不承认有一个恒常的“自我”或“灵魂”。

所谓的“有情”,只是不断变化的五蕴的聚合。因此,并没有一个“我”去证入涅槃。证得涅槃,就是这个由烦恼驱动的五蕴之流的彻底止息。

《清净道论》中说: > “唯有苦存在,而无受苦者;唯有行为在,而无造作者。” > “涅槃真实有,但无入涅槃之人;道路真实有,但无行于道上之人。”

因此,阿罗汉般涅槃之后的情况,是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生”与“不生”等世俗概念的。佛陀以“火焰熄灭”为喻:火焰熄灭后,我们不能说它去了东方、西方,或任何一个方向,因为它只是因缘(燃料)耗尽而止息。同样,阿罗汉的五蕴之流止息后,其去向是不可言说的。


第三十五章 涅槃之道-戒

此中道能引导至寂静、智慧、觉悟和涅槃。——《转法轮经》

通往涅槃的道路是中道,即八正道。这条道路可归纳为(Sīla)、(Samādhi)、(Paññā)三学。戒是定和慧的基础。

一首古偈圆满地概括了这条道路: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于戒学的范畴,“自净其意”则涵盖了定学慧学

戒 (Sīla)

戒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净化我们的身、语行为,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开发创造条件。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持戒的根本精神在于自愿、自觉。它并非外在的强制命令,而是修行者为了自身的清净与解脱,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持戒,一个人能够防护诸根,调伏身心,为禅定的修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

一道引向世间利益,另一道引向涅槃。——《法句经》

(Samādhi),即禅定,是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和掌控心识的修行阶段。它是清净道上的第二个步骤,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

三摩地(Samādhi)的含义是“心一境性”,即将心高度地专注于一个所缘(对象)上,排除一切杂念。

禅修的业处

为了培育定力,修行者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禅修对象,称为业处(Kammaṭṭhāna)。佛教提供了四十种业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十遍处 (Kasina):如观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让心专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
  2. 十不净 (Asubha):观察尸体在不同阶段的腐败过程,以对治贪欲。
  3. 十随念 (Anussati):忆念佛、法、僧的功德,或忆念戒、舍、天、寂静、死亡、身体(三十二身分)、出入息(安般念)等。
  4. 四梵住 (Brahmavihāra):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无限的心。
  5. 一食厌想 (Āhāre-paṭikkūla-saññā):观想食物的不净。
  6. 一四界差别 (Catudhātu-vavatthāna):分析身体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7. 四无色定 (Arūpa-jhāna):以无色的概念为所缘。

修行者应根据自身的根性(Carita)——如贪行者、嗔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来选择合适的业处。例如,贪欲重的人适合修不净观,嗔心重的人适合修慈心观。其中,慈心观、不净观、佛随念和死随念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法门。

禅修的过程

选定业处后,修行者应在僻静之处,以舒适的姿势(如跏趺坐)开始修行。通过持续地将心专注在所缘上,逐渐克服内心的五种障碍五盖):

  1. 贪欲 (Kāmacchanda)
  2. 嗔恚 (Vyāpāda)
  3. 昏沉睡眠 (Thīna-middha)
  4. 掉举恶作 (Uddhacca-kukkucca)
  5. 疑 (Vicikicchā)

当心逐渐平静,修行者会经历不同的定境。首先是“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此时五盖被暂时压伏。随着定力的加深,最终能进入“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即禅那(Jhāna)。

禅那是一种高度专注、充满喜悦和宁静的意识状态。色界禅共有四种(或分为五种),无色界禅有四种。证得禅那后,心变得极为纯净、有力,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智慧——观智(Vipassanā-ñāṇa)——做好了准备。

禅定本身并非佛教的最终目的,它只是通往解脱的工具。一些定力深厚的修行者还能因此开发出五种神通(Abhiññā):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然而,神通对于证得阿罗汉果并非必要条件。


第三十七章 五盖

心有五种病,若受其染污,则心不柔软、无慈爱、无光明,此五盖不易熄灭,修行者不得圆满去除烦恼。——《相应部》

五盖(Pañca Nīvaraṇāni)是指五种覆盖、障蔽心性,使智慧无法生起的烦恼。它们是禅修者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

  1. 贪欲盖 (Kāmacchanda):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贪求和执着。它是将众生束缚于轮回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禅修中,它表现为对欲乐的追忆和向往,使心无法安住。通过修习不净观等法门,可以对治贪欲。
  2. 嗔恚盖 (Vyāpāda):对逆境、不喜欢的人或事所生起的厌恶、憎恨和恶意。它是最具破坏性的烦恼之一,能烧毁功德林。在禅修中,它表现为烦躁、抗拒和愤怒。通过修习慈心观可以有效对治。
  3. 昏沉睡眠盖 (Thīna-middha):
    • 昏沉(Thīna)是心的消沉、懈怠、缺乏能量。
    • 睡眠(Middha)是心所的昏昧、沉滞。 这两种状态使心变得僵硬、迟钝,无法清晰地觉知所缘。它与“精进”相对。通过调整姿势、经行、观想光明等方法可以对治。
  4. 掉举恶作盖 (Uddhacca-kukkucca):
    • 掉举(Uddhacca)是心的散乱、浮躁、无法平静,如被风吹动的灰烬。
    • 恶作(Kukkucca)是“追悔”,即对已做的恶事感到后悔,或对未做的善事感到遗憾。 这两种状态使心不得安宁。通过将心安住于呼吸等单一所缘,可以逐渐克服。
  5. 疑盖 (Vicikicchā):对佛、法、僧三宝,对因果业报,对修行的道路和方法等产生怀疑和犹豫。它使人无法坚定地投入修行。在禅修中,它表现为对禅修方法和自身能力的怀疑。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可以破除疑盖。

这五盖是通往禅定和智慧的主要障碍。当修行者通过精进和正念,暂时压伏了五盖,便能证得近行定,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安止定(禅那)创造了条件。而要彻底根除五盖,则需要依靠智慧(Paññā)的开发。


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法句经》

(Paññā),即智慧,是清净道上的第三个、也是最高的阶段。戒(Sīla)能规范行为,定(Samādhi)能使心平静,但只有智慧才能根除烦恼的潜伏习性,实现最终的解脱。

这一阶段的修行,称为观禅(Vipassanā),即以正念和正定为基础,如实地观察和了知身心现象(五蕴)的真实本性。

观禅的修习过程,被称为七清净(Satta Visuddhi),其中后五个阶段属于慧学的范畴:

  1. 见清净 (Diṭṭhi-visuddhi):
    • 通过智慧分析,修行者了知所谓的“我”或“有情”,只不过是不断变化的名法(心与心所)和色法(物质)的聚合。他破除了认为有一个永恒、独立“自我”的身见(Sakkāya-diṭṭhi)。
  2. 度疑清净 (Kaṅkhāvitaraṇa-visuddhi):
    • 修行者进一步探究这些名色法的生起因缘,了知它们都是由过去的因(无明、爱、取、行、业)和现在的缘(如食物)而生起的。他通达了缘起法,从而超越了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疑惑。
  3. 道非道智见清净 (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
    • 随着观智的深入,修行者会体验到光明、喜悦、轻安等殊胜的身心境界。但他会了知,这些只是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而非真正的道果。他不会执着于这些境界,从而能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解脱之道,什么不是。
  4. 行道智见清净 (Paṭipadā-ñāṇadassana-visuddhi):
    • 这是观智的核心阶段。修行者持续不断地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的三个共同特征,即三法印
      • 无常(Anicca):一切因缘和合之法,都在刹那生灭变化,无一恒常。
      • (Dukkha):一切无常之法,其本质都是不圆满、不可靠、逼迫性的,因此是苦。
      • 无我(Anattā):在这些生灭变化的现象中,找不到一个可以主宰的、永恒不变的实体或灵魂。
  5. 智见清净 (Ñāṇadassana-visuddhi):
    • 通过对三法印的持续观照,修行者的观智会依次成熟,最终,在某一刹那,心识会完全放开对五蕴的执着,以涅槃为所缘,断除相应的烦恼。这个体验被称为道智(Magga-ñāṇa)和果智(Phala-ñāṇa)。

这个过程会发生四次,每一次都断除一部分烦恼,证得一个更高的圣果:

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


第三十九章 阿罗汉

虽少诵经典,但能如法修行,去除贪、嗔、痴,具足正知,心得解脱,于此世他世无所执着,彼得享沙门之果。——《法句经》

阿罗汉(Arahant)意为“应供者”或“断尽烦恼者”,是声闻弟子修行的最高果位。他们是已经达到生命最终目的的圣者。经典中常用优美的偈语来描述他们的境界和品德:

阿罗汉是已证得无学(Asekha)位的圣者,他们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再有任何需要学习和修行的任务。他们住于世间,但心已超越世间,是人天的无上福田。


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

我的血肉之躯,是为了世间的福祉而存在。——《摩诃僧伽菩提》

在佛法中,通往觉悟(Bodhi)的道路有三种,修行者可根据自身的根性与愿力来选择:

  1. 声闻菩提(Sāvaka-bodhi):
    • 阿罗汉的觉悟。声闻(Sāvaka),意为“听闻者”,指那些听闻佛陀的教法,通过修行八正道而证得涅槃的弟子。他们以自身的解脱为首要目标,证果后也随缘教化众生。这是大多数佛弟子所选择的道路。
  2. 独觉菩提(Pacceka-bodhi):
    • 辟支佛(独觉佛)的觉悟。这类圣者在没有佛法住世的时代,依靠自己多生多劫积累的智慧,独自观察缘起法而觉悟,但他们没有能力系统地教化众生。他们是世间的静默圣者。
  3. 正等正觉菩提(Sammā-sambodhi):
    • 佛陀的觉悟。这是最高、最圆满的觉悟。成就此觉悟者,不仅能自我觉悟,更能以无上的智慧和慈悲,善巧地建立教法,广度无量众生,使他们都能走向解脱。

菩萨

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有情,被称为菩萨(Bodhisatta)。“菩萨”一词由“Bodhi”(觉悟)和“Satta”(有情)组成,意为“为觉悟而献身的有情”。

菩萨道的精神核心是无上的慈悲与智慧。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愿选择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修行,积累成佛所需的资粮,而不急于求取自身的涅槃。

菩萨理想是佛教中最为崇高和利他的精神典范。它揭示了生命可以达到的最高价值——不仅是自我的净化,更是为了所有生命的福祉而无私奉献。


第四十一章 十波罗蜜

为了他人的福祉而行。——《经集》

波罗蜜(Pāramī)意为“度到彼岸”,指能将众生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的十种善德。它们是每一位菩萨为成就无上佛果所必须圆满修习的德行。

  1. 布施波罗蜜 (Dāna-pāramī):
    • 无私地给予他人财物、知识(法施)和安全(无畏施)。菩萨的布施不求回报,其目的是为了去除自身的吝啬与贪着,并利益众生。最高层次的布施甚至包括施舍自己的妻儿、肢体乃至生命。
  2. 戒波罗蜜 (Sīla-pāramī):
    • 持守戒律,净化身、口、意行为。菩萨不仅自己持戒清净,还引导他人持戒。他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根本戒律,视戒如命。
  3. 出离波罗蜜 (Nekkhamma-pāramī):
    • 舍弃世俗的欲乐和执着,向往解脱。这不仅指身出家,更重要的是心出离。菩萨了知感官欲乐的虚幻与过患,内心向往寂静与无染。
  4. 慧波罗蜜 (Paññā-pāramī):
    • 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菩萨精勤学习,深入思惟,并通过禅修开发观智,洞见一切法的无常、苦、无我本性。智慧是所有波罗蜜的引导。
  5. 精进波罗蜜 (Viriya-pāramī):
    • 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菩萨具有钢铁般的意志,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毫不退缩。他的精进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
  6. 忍辱波罗蜜 (Khanti-pāramī):
    • 忍耐他人对自己的伤害,以及坦然接受生活中的种种苦难。菩萨能忍受一切辱骂、攻击,内心不起丝毫嗔恨,反而对加害者心怀悲悯。
  7. 诚实波罗蜜 (Sacca-pāramī):
    • 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菩萨言必信,行必果,从不欺骗,也从不说无益的实话。他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相应。
  8. 决意波罗蜜 (Adhiṭṭhāna-pāramī):
    • 坚定不移的决心。一旦确定了崇高的目标,菩萨便以不动摇的决心去实现它,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使其偏离正道。
  9. 慈波罗蜜 (Mettā-pāramī):
    • 对一切众生怀有无条件的、平等的友善与关爱,希望他们获得幸福快乐。菩萨的慈心广大无边,超越亲疏、敌我之分,视一切众生如己。
  10. 舍波罗蜜 (Upekkhā-pāramī):
    • 内心保持平稳、中舍,不为世间的得失、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菩萨以平等心对待一切顺逆之境,以及一切众生,不起贪爱与嗔恶。

通过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坚持不懈地修习这十种波罗蜜,菩萨最终将圆满一切功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命难,听闻正法难,诸佛出世难。——《法句经》

四梵住(Cattāro Brahmavihārā),意为四种崇高的、如梵天般清净安住的心境。它们是净化内心、提升人格的四种标准善德。若人人修习此四法,世界将变为净土。

这四种心境又被称为四无量心(Appamaññā),因为它们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功德也是无量的。

  1. (Mettā):
    • 含义:愿一切众生幸福快乐的善意。它并非世俗的爱恋或亲情,而是一种无条件、无差别、无私的友善。如同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慈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
    • 特质:仁慈、友善。
    • 直接对治嗔恚、恶意。
    • 修习利益:修习慈心能使人安眠、安起、不见恶梦,为人、天、非人所爱,面容安详,临终不乱,并能迅速得定。
  2. (Karuṇā):
    • 含义:见他人受苦时,生起希望拔除其痛苦的怜悯之心。它能使善者的心为他人的苦难而颤抖。
    • 特质:希望拔除他人之苦。
    • 直接对治害心、残忍。
    • 修习对象:一切正在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众生,包括贫困者、病者、无助者,乃至作恶之人(因其无知而造业受苦)。悲心是利他服务的根本动力。
  3. (Muditā):
    • 含义:见他人获得成功、财富和幸福时,生起随喜、赞叹之心。它是一种同情的喜悦。
    • 特质:随喜他人的成就。
    • 直接对治嫉妒、幸灾乐祸。
    • 修习挑战:修习喜心比修慈心和悲心更具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我们克服内心深处的嫉妒和竞争之心,真诚地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快乐,即使是自己的对手。
  4. (Upekkhā):
    • 含义:内心保持平稳、中舍,不偏不倚。它并非冷漠或麻木,而是一种基于智慧的、超越了贪爱与嗔恶的心理平衡。
    • 特质:平等、中道。
    • 直接对治贪爱嗔恶
    • 修习境界:面对世间的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时,内心不动摇。对一切众生,无论亲疏、善恶,都能保持一颗平等无差别的心。

这四种梵住是菩萨道的核心,也是每一个希望净化内心、走向解脱的修行者都应培育的崇高品德。


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

此日已过,生命随之消减,如少水之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八种顺逆交替的境遇,它们被称为八种世间法(Aṭṭha Loka-dhammā),或“八风”。智者于此八风中,如磐石般不动摇,而凡夫则随之起伏。

这四对顺逆之法是:

  1. (Lābha) 与 (Alābha)
    • :获得财富、财产、成功等。
    • :遭受损失、失败、贫困等。 凡夫得利则喜,遭衰则悲。智者了知得失皆是因缘和合、无常变化的,因此在获得时不狂喜,在损失时不忧愁。他视损失为偿还过去的业债,并以此为机缘修习舍离。
  2. (Yasa) 与 (Ayasa)
    • :获得名誉、声望、地位。
    • :遭受诋毁、声名狼藉、地位丧失。 世人皆求名誉,畏惧诋毁。然而,名誉如空谷回音,虚幻不实。智者明白,无论多么伟大的圣者,如佛陀,也同样会遭受无端的诽谤和攻击。因此,他不会为名誉所累,也不会因诋毁而动摇。他只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清净,而不计较外界的评判。
  3. (Pasaṃsā) 与 (Nindā)
    • :受到称赞、赞美。
    • :受到讥讽、责备、批评。 人皆乐于被称赞,而厌于被讥讽。佛陀说:“只受称赞而不受讥讽之人,过去、现在、未来,无有是处。”世间无人能免于批评。智者面对称赞时不骄傲自满,面对讥讽时不嗔恨沮丧。他将他人的讥讽视为一面镜子,用以反省自身;或将其视为修习忍辱的逆增上缘。
  4. (Sukha) 与 (Dukkha)
    • :身心的快乐感受,主要是感官的愉悦。
    • :身心的痛苦感受,如疾病、忧愁、悲伤。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众生的本能。但世间的快乐是短暂、不可靠的,并且常常是未来痛苦的根源。而痛苦,如生、老、病、死,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智者了知一切感受的无常本性,不沉溺于乐,也不抗拒苦。他以平等心坦然面对一切身心感受,安住于内心的宁静。

阿罗汉的心,已彻底断尽烦恼,面对这八种世间法时,完全不为所动。他们的心如大地,无论人们在其上倾倒香水还是污秽,都如如不动。这是每一个修行者应努力达到的心智平衡的最高境界。


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

生命的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那烂陀长老

“人是什么?”

人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由两种不断变化的元素构成的复合体:

  1. (Rūpa):物质身体。由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四大种)及其衍生物构成。它时刻都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
  2. (Nāma):心理现象。即(Citta)与心所(Cetasika)。心是认知的主体,心所是伴随心而生的各种心理功能(如受、想、意志等)。心识之流如瀑布般迁流不息,前一刹那的心识灭去,将其所有信息传递给后一刹那,并无一个永恒的“灵魂”在背后主宰。

因此,“人”只是一个方便的名称,用以指代这个不断生灭变化的名色(身心)过程。

“从哪里来?”

生命并非始于出生。佛教认为轮回无始。我们的生命是从过去无数的生命延续而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由过去的业力所驱动的再生识,与父母的精卵结合而形成的。父母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业力提供了生命的动力和个体差异的根源。

“到哪里去?”

生命也并非终于死亡。死亡只是此生名色复合体的瓦解。只要驱动轮回的根本动力——无明贪爱——尚未根除,业力就会继续推动生命之流,在三十一个生命界地中开始新的生命。这个过程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至通过修行,彻底断除烦恼,证得涅槃

“为什么存在?”(生命的目的)

既然没有创世主,生命也就没有一个被预先设定的、外在的目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命是无意义的。佛教认为,人拥有自由意志,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设定一个崇高的目的。

佛教徒认为,生命的最高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通过戒、定、慧的修习,彻底净化自己的内心,如实地了知自己和世界的本来面目,从而从一切痛苦中彻底解脱出来。

这个目的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

  1. 自我完善:通过修行,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实现自身的究竟解脱。
  2. 奉献利他:发菩萨心,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努力,最终成就无上佛果。

这两种道路的核心都是智慧慈悲。通过完善自我来服务众生,通过服务众生来完善自我,这便是佛教所揭示的生命之谜的答案。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繁体中文译本下载:

[True-Dhamma网盘]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