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阅读巴利三藏的小贴士

Index

Befriending the Suttas: Tips on Reading the Pali Discourses
初学者阅读巴利三藏的小贴士

一部好的巴利佛经,是能激励你停止阅读,放下书本,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禅定和智慧的经典。

 

“你们应如是训练自己:‘当如来所说,义理甚深、出世间、导向涅槃的经文被念诵时,我们将倾听,侧耳细闻,一心全意去了知,并认为这些教法值得掌握和通达。’你们就应如是训练自己。”

——《相应部》20.7

为何要读佛经?

巴利语三藏包含了数千部经文,其中超过一千部已有英译版本。面对如此浩瀚的宝藏,人们自然会产生三个问题:我为何要读佛经?我该读哪些佛经?我该如何阅读佛经?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最好的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尽管如此,我在此提供一些多年来我在探索佛经时发现有益的想法、建议和技巧。或许其中一些对你也会有所帮助。


该读哪些佛经?

简短的回答是:任何你喜欢的。

将佛法看作一颗有多重切面的宝石会很有帮助,每一部经都展现了其中的一两个切面。例如,有关于四圣谛八正道的教法;有关于布施和戒行的教法;有关于入出息念和死亡念的教法;有关于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如何善巧生活的教法。没有哪一部经能涵盖一切;每一部经都依赖于其他所有经文,共同描绘出佛陀教法的全貌。你读的经越广泛,你对这颗宝石的认识就越完整。

作为起点,每一位佛法的学习者都应该学习、反思并实践五戒五种日常省思的主题。此外,我们应该牢记佛陀对他年幼的儿子罗睺罗的忠告,这关系到我们在从事任何有意图的行为时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由此出发,你可以遵循佛陀自己循序渐进的教法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布施、戒行、天界、感官之欲的过患、出离以及四圣谛等主题。

如果你想为佛陀教法的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三部经被广泛认为是必读的:《转法轮经》(SN 56.11)《无我相经》(SN 22.59)《燃火经》(SN 35.28)。这“三大经典”共同定义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主题,这些主题在整个三藏中以无数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在这些经文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四圣谛、苦的本质、八正道、“中道”、佛法之“轮”、无我(anatta)的原则以及将“自我”分析为五蕴、舍弃对感官享乐的迷恋的原则,以及构成广阔佛教宇宙观的多个生存层面。这些基本原则为安放三藏中所有其他教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

此外,这三部经也完美地展示了佛陀作为一名老师的卓越技巧:他用列表(四圣谛、八正道、五蕴等)清晰、有逻辑且易于记忆地组织材料;他与听众进行积极对话,帮助他们自己揭示理解上的错误;他运用听众容易理解的比喻和意象来传达观点;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与听众建立起有效的联结,使他们能够亲身证悟他所承诺的超凡结果。认识到佛陀是一位如此杰出的导师,会鼓励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三藏,并相信他的教法不会将我们引入歧途。

其他一些有益的出发点:

当你找到一部引起你兴趣的佛经时,可以寻找同类的其他经文。从那里开始,随心漫游,沿途拾取任何吸引你眼球的珍宝。


如何阅读佛经?

为了从佛经学习中获得最大收益,在开始阅读前考虑一些基本原则,并在阅读时心中谨记几个问题,会很有帮助。

一些基本原则

  1. 不存在所谓的“定译本”。 不要忘记,巴利语三藏是用巴利语记录的,而非中文。佛陀从未说过“苦难”或“开悟”,他说的是苦(dukkha)涅槃(nibbana)。同时也要记住,每一个译本都经过了译者的过滤和处理——译者不可避免地身处其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中,其经验和理解必然会影响翻译。翻译,就像地图绘制者试图将球形的地球投射到平面的纸上一样,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 最好不要让自己对任何一个特定的翻译太过安逸,无论是对一个词还是整部经。仅仅因为某个译者将 dukkha 等同于“苦”,或将 nibbana 等同于“寂灭”,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将这些翻译视为真理。试着接纳它们,看看它们对你是否适用。为你的理解留出充足的改变和成熟的空间,并培养一种愿意考虑其他译法的开放心态。记住,任何翻译都只是一个方便但暂时的拐杖,在你亲身了悟其所描述的义理之前,你都需要借助它。 如果你真的想严肃地理解佛经的内涵,你可能需要硬着头皮去学一些巴利语。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阅读译本,并将其中教法付诸实践,直到你获得佛陀所承诺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精通巴利语并非觉悟的先决条件。
  2. 没有一部经包含了全部的教法。 要从三藏中获得最大回报,应探索许多不同的佛经,而不仅仅是少数几部。例如,关于念住的教导虽然珍贵,但仅占佛陀全部教法的一小部分。经验法则是:当你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佛陀教法的全部时,就把它当作一个信号,提醒自己需要挖得更深一些。
  3. 不要纠结于一部经是否包含了历史佛陀的原话。 没有办法证实或证伪。只需阅读佛经,尽你所能将教法付诸实践,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4. 如果你喜欢一部经,就再读一遍。 有时,你会在初读时被某部经深深吸引。相信这种反应,再读一遍;这说明这部经有宝贵的教法要传达给你,而你也已成熟到可以接受它了。时常重读你几个月或几年前喜欢过的经文,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之前错过的精微之处。
  5. 如果你不喜欢一部经,也再读一遍。 有时,你会遇到一部让你觉得简直烦人的经文。相信这种反应;这意味着这部经有宝贵的教法要传达给你,尽管你可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在那里做个标记,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后再拿起来试试。也许有一天你会与它产生联结。
  6. 如果一部经枯燥、难懂或无益,就先放一边。 根据你当前的兴趣和修行深度,你可能会发现某部经毫无意义,或显得极其乏味无聊。暂时把它放一边,试试另一部。不断尝试,直到找到一部能与你产生直接、个人联结的经文。
  7. 一部好的佛经,是能激励你停止阅读的经典。 阅读佛经的全部意义在于激励你培育正见,过正直的生活,并正确地禅修。因此,如果你在阅读时,越来越想放下书本,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那么就去做吧!这部佛经那时便已实现了它的目的。当你稍后回来时,它依然会在那里。
  8. 从头到尾朗读佛经。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它鼓励你读完经文的每一个字,训练你的口说正语,并教导你的耳朵如何聆听佛法。
  9. 倾听不同层次的教法。 许多佛经同时在多个层面上提供教导,培养对此的敏感度是很好的。例如,当佛陀向一位弟子解释正语的要点时,请注意佛陀自己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佛陀是否“言行一致”?你呢?
  10. 不要忽略重复的部分。 许多佛经包含重复的段落。像读乐谱一样阅读佛经:当你唱歌或听歌时,你不会跳过每一段副歌;同样,当你读佛经时,也不应跳过那些重复的句子。如同音乐中的副歌,佛经中的重复段落常常包含意想不到且重要的变化,你不会想错过它们。
  11. 与一两位朋友讨论佛经。 通过与朋友分享你的观察和反应,你们双方都能加深对佛经的理解。可以考虑组建一个非正式的佛经学习小组。如果你对某部经仍有疑问,可以请教一位有经验且值得信赖的老师。咨询年长的比丘和比丘尼,他们对教法的独特视角常常能帮助你突破困惑的瓶颈。
  12. 学习一点巴利语。 读了几部经或同一部经的几个不同译本后,你可能会对某些词语的选择感到困惑。例如,为什么这个译者用“念住的基础”,而那个用“观照的框架”?这些短语到底指什么?查阅巴利语-英语词典,查找 satipatthana(及其构成元素)这个词,可以为此带来新的启发,为更有收获的佛经学习铺平道路。
  13. 给佛经时间来“成熟”。 无论你在佛经中发现了什么有益的信息,无论它留下了什么令人满足的余味,让它在你的禅修实践和生活中成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佛经所传达的思想、印象和态度会逐渐渗透到你的意识中,塑造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许有一天,在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常经历中,你很久以前读过的一部经的记忆会突然涌上心头,带来恰好适用于当下的强有力的佛法教导。 为了促进这个缓慢的成熟过程,请为佛经留出足够的空间。不要把读经塞进你所有其他活动之间。不要一次读太多经文。让佛经学习成为一项特别的、具足思惟的活动。它应该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如果变得枯燥和烦人,就把它全部放下,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后再试。佛经学习不仅仅是读一两遍然后告诉自己,“好了,我‘完成’《念住经》了。下一个是什么?”。读完一部经后,花一点时间进行一些呼吸禅修,让教法有机会沉淀到心中。

阅读时应谨记的问题

当你阅读一部佛经时,请记住你是在“旁听”佛陀教导他人。与佛陀同时代的许多其他精神传统的导师不同,他们回答问题时往往固守一套教义,而佛陀则会根据听众的特定需求来调整他的教法。因此,培养对佛经背景的敏感度非常重要,看看佛陀的听众所处的情境在哪些方面与你相似,这样你就能判断如何最好地将佛陀的话语应用于自己的生活。

在阅读时,在脑海中轻轻地萦绕着某些问题会很有帮助,这既能帮你理解经文的背景,也能帮你调频到常常同时进行的多个教学层面。这些问题并非要让你成为佛教文献学者,而只是为了让每一部经对你来说都变得鲜活起来。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原始书籍来源:
[Accessto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