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言教:巴利圣典选集

Index

In the Buddha’s Words: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 Bhikkhu Bodhi
佛陀的言教:巴利圣典选集 - 菩提比丘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这本书不仅仅是经文的汇编,更是一幅系统的修行地图,清晰地勾勒出从世俗幸福到最终解脱的完整佛教道路。

 

前言

自从我们的慈悲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以来,已经过去了超过两千五百年。他向所有愿意聆听的人提供建议,邀请他们倾听、反思并审慎地检验他的言教。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针对不同的个人和群体进行了教导。

佛陀涅槃后,他的言教以口头传统的方式得以保存。那些听闻教法的人会定期与他人共同背诵他们所听闻和记忆的内容。后来,这些记忆中的背诵内容被书写下来,为所有后来的佛教文献奠定了基础。《巴利语三藏》是这些书面记录中最早的版本之一,也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早期版本。在《巴利语三藏》中,被称为《尼迦耶》(Nikāyas)的经文尤为珍贵,因为它们是佛陀亲口教诲的单一、连贯的集合。这些教诲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它们不仅涉及出离和解脱,还涉及夫妻间的正当关系、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的治理方式。它们解释了精神发展的道路——从慷慨和道德,到心智训练和智慧的实现,一直到解脱的达成。

本书收录的来自《尼迦耶》的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佛法在佛教发展早期是如何被学习、保存和理解的迷人见解。现代读者会发现,这些教诲对于重振和澄清他们对许多基本佛教教义的理解尤其有价值。显然,佛陀关于慈悲、道德责任、内心宁静和洞察力的核心信息,在今天和两千五百多年前一样具有现实意义。

尽管佛教在亚洲许多地方传播并扎根,根据不同的地方和时机演变成了多样的传统,但在过去,距离和语言的差异限制了佛教徒之间的交流。现代交通和通讯的进步带来的一大好处,就是让对佛教感兴趣的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全貌,对此我深表赞赏。我发现这本书特别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所有佛教宗派在根本上拥有如此多的共同点。我祝贺菩提比丘这项精心的汇编和翻译工作。我祈祷读者能在这里找到建议——以及将其付诸实践的灵感——从而发展内心的平静,我相信这对于创造一个更幸福、更和平的世界至关重要。


序言

保存在《巴利语三藏》中的佛陀经文被称为“经”(Suttas),是巴利语中与梵语“Sūtras”相对应的词。虽然《巴利语三藏》属于特定的佛教派别——上座部(Theravāda),但这些经文绝非仅仅是上座部的文献。它们源于佛教文献史的最早期,即佛陀涅槃后大约一百年,此时原始的佛教僧团尚未分裂成不同派别。因此,这些经文构成了我们能获得的最古老的佛陀教诲记录,也是我们能最接近历史上的乔达摩佛陀本人实际教导的内容。其中的教诲是几个世纪以来所有佛教教义和实践演变的源头。因此,它们是整个佛教传统的共同遗产。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四大《尼迦耶》的全新英译本相继问世。许多读者表示这些译本让他们感受到了经文的生命力。然而,另一些人则表示,尽管语言比以前的译本更容易理解,但他们仍然难以把握经文的整体结构。除了《相应部》(Saṃyutta Nikāya)具有主题结构外,《尼迦耶》本身的编排似乎相当随意。

本书旨在将从所有四部《尼迦耶》中挑选出的经文,按照一个主题性和渐进性的框架进行组织。这个框架将佛陀的讯息从简单到困难、从基础到深刻逐步展开。

本书主要面向两类读者。第一类是那些尚未接触佛陀经文,但需要一个系统性介绍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部《尼迦耶》都可能显得晦涩难懂。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张地图,帮助他们穿越经文的丛林,或是一艘坚固的船,载他们渡过佛法的大海。

第二类读者是那些已经熟悉经文,但仍看不出它们如何构成一个清晰整体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单个的经文可能易于理解,但整体来看却像一盘散乱的拼图。通过理解本书的框架,读者应该能对教义的整体架构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能够确定任何一篇经文在佛法大厦中的位置。

当然,这本选集无法替代《尼迦耶》本身。我的希望是,初学者能因此激发更多兴趣,去探索完整的《尼迦耶》;而有经验的读者则能对已熟悉的材料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说这本选集还有其他意图,那就是传达佛陀智慧的广度和深度。早期佛教有时被描绘成一种主要面向苦行者和禅修者的出世修行,但《巴利语三藏》的古老经文清楚地显示,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深入到世俗生活的核心,为普通人提供了行为和正见的指导方针。

本书收录的几乎所有段落都选自之前出版的四大《尼迦耶》译本,并经过了或微小或重大的修订。每一章都以一篇导论开始,解释与该章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展示所选经文如何体现这些主题。为了进一步澄清,我还加入了尾注,这些注释常引用南印度伟大注释家觉音(Buddhaghosa)尊者的著作。


总论:揭示教义的结构

尽管佛陀的教导高度系统化,但没有一部单一的经文可以被归于佛陀本人,其中他定义了正法(Dhamma)的整体架构。在他漫长的教化生涯中,佛陀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导。有时他阐述教义核心的不变原则,有时他会根据前来求教者的倾向和资质调整教导。但在流传下来的被授权为“佛语”的经文集中,我们找不到一篇佛陀将所有教义元素整合进一个全面体系的经文。

本书的目的就是发展并例证这样一个体系。我试图提供一幅佛陀教导的全景图,将各种经文融入一个有机的结构中。我希望这个结构能揭示佛陀阐述正法时所依据的内在模式,从而为读者理解整个早期佛教提供指引。

我设计的这个体系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巴利语注释书中所作的三重区分,即修习正法所能带来的三类利益:

  1. 现世可见的福祉与快乐
  2. 关乎未来生命的福祉与快乐
  3. 最终的善——涅槃(Nibbāna)

在进入这三重体系之前,有三个引导性章节。


第一章:人类的境况

佛陀的教导,如同其他宗教教义一样,是对人类境况核心困境的回应。但其独特之处在于,佛陀以直接、彻底和不妥协的现实主义态度来看待这些困境。他不仅仅是提供治标不治本的安慰剂,而是追溯我们存在性病痛的最根本原因,并展示如何彻底根除它们。教导的起点是呼吁我们培养一种名为“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即审慎注意的能力。佛陀要求我们停止在生活中漫无目的地漂泊,转而审慎地关注那些随处可见、却常被我们忽视的简单真理。

其中最明显也最无法逃避的真理之一,就是我们注定会衰老、生病和死亡。佛陀首先希望我们从中唤起的是一种道德回应。通过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受缚于老死,他旨在激励我们下定决心,远离不善的生活方式,转而拥抱善的选择。这一论点建立在“行为必有后果”的重要前提之上,即业(kamma)的法则。不善的行为会导致痛苦的来世,而善的行为则会带来幸福的未来。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注定会老死时,感官享乐、财富和权力所施加的迷恋魔咒便会破除。这会驱散困惑的迷雾,激励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目标。

除了老死,人类生活还充满了其他苦难。普通凡夫(“未受教的凡夫”)与佛陀的智慧追随者(“受教的圣弟子”)在面对这些苦难时有显著区别。例如,在面对身体的痛苦感受时,凡夫会产生厌恶,从而在身体的痛苦之上,又增添了心灵的痛苦,如悲伤、怨恨。而圣弟子则能耐心忍受,不生烦恼。同样,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即所谓的“八风”(得与失、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时,凡夫随之欣喜或沮丧,而圣弟子则因了知无常而保持内心的平静。

更根本的层面是,凡夫因为对事物有错误的认知,会对变化感到不安,尤其是当变化影响到自己的身心时。他们将构成身心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执着为“我”或“我所有”,因此当五蕴变化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痛苦。而圣弟子已用智慧看清了所有恒常自我概念的虚幻性,不再执着于五蕴,因此能坦然面对其变化。

动荡不仅存在于个人内心,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互动中。佛陀指出,暴力冲突和不公的根源,是人类心灵中不善倾向的外部投射。贪、嗔、痴这三毒,是导致冲突、暴力、政治压迫和经济不公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有意义和持久的社会变革,都必须伴随着个体道德品质的深刻转变。

最后,佛陀的教导还揭示了我们生命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境况:我们被束缚在轮回(saṃsāra)之中。我们的个体生命只是在无始的时间长河中一系列重生中的一个片段。我们之所以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盲目流浪,完全是因为自身的无明和渴爱。而这个流浪的宇宙背景,其时空维度之广阔是无法想象的。佛陀正是为了提供一条能从此无尽苦海中解脱出来的道路,才出现在我们中间。


1. 老、病、死


2. 非理作意的苦恼


3. 动荡的世界


4. 无始的轮回


第二章:带来光明的人

在《尼迦耶》所描绘的人类境况背景下,佛陀在世间的显现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在一个时空无垠的宇宙中,众生被无明黑暗所笼罩,受缚于老、病、死之苦,佛陀的到来,如同“人类的火炬手”,带来了智慧之光。他的出世,是“大视野、大光明、大光辉的显现”。他不仅为自己发现了通往解脱的圆满寂静,也为我们点燃了知识的明灯。

根据佛教传统,乔达摩佛陀并非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是佛陀这一原型(Tathāgata,如来)的最新体现。他是一个宇宙“王朝”的成员,这个王朝由过去无数的圆满觉悟者构成,并将由未来无尽的圆满觉悟者延续。将要成为佛陀的众生被称为菩萨(Bodhisatta)。菩萨在无数劫的时间里,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修习种种波罗蜜,直至圆满。当所有条件成熟时,他便成佛,在世间重新建立正法。

佛陀不仅教导通往最终解脱的超世之道,也教导通往世俗幸福的各种善道。因此,他的角色远比仅仅关注出世解脱更为广阔。他不仅是苦行者和禅修者的导师,也是整个正法(Dhamma)的指引者,揭示了从世俗到超凡的所有正确知见和善行。

《尼迦耶》从两个角度呈现佛陀。一个是人性化的角度:他是一个凡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人性的弱点,最终证得觉悟,并在之后的四十五年里作为一位智慧和慈悲的导师与我们同行。另一个角度则更具神话和象征色彩:他是一位从兜率天降生,注定要成为世界导师的非凡存在。他的入胎和诞生伴随着种种奇迹,预示着他的非凡使命。这两个角度共同构成了对佛陀的完整理解。

佛陀的证悟之路充满艰辛。他曾在两位著名的禅定导师座下学习,但发现他们的教法只能导向更高的天界,而无法达到最终的解脱。之后,他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极端苦行,使身体极度衰弱,但仍未证得觉悟。最终,他意识到折磨身体是无益的,并忆起童年时在阎浮树下自然进入初禅的宁静体验,认识到这才是通往觉悟的正道。他放弃苦行,恢复体力后,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通过深入观照,发现了缘起法,即一切痛苦生起的条件链条。正是通过逆向观照并断除这条缘起链,他最终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证悟后,佛陀最初因正法深奥难懂而倾向于不说法。但在大梵天(Brahmā Sahampati)的恳请下,他出于对“眼中尘垢较少”的众生的慈悲,决定开始传法。他首先找到了曾与他一同修行的五位苦行者,并在鹿野苑为他们宣讲了第一次说法(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转法轮经)。在这次说法中,他阐述了中道,即圣八正道,并首次揭示了四圣谛


1. 独一无二的人

佛陀是世间出现的独一无二的人,他的出现是为了大众的福祉与幸福,是出于对世界的慈悲,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利益。他是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他的出现是伟大视野、伟大光明、伟大光辉的显现;是六种无上之事、四无碍解的显现;是了知解脱之果,以及证得入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的显现。


2. 佛陀的入胎与诞生

阿难尊者讲述了他从佛陀亲口听闻的,关于佛陀入胎与诞生的不可思议之事:


3. 寻求觉悟


4. 决定教化

证悟之后,佛陀思索他所证得的法义深奥难懂,世人沉溺于执着,恐怕难以理解,因此倾向于保持沉默。此时,大梵天王(Brahmā Sahampati)出现在他面前,恳请他为了世间“眼中尘垢较少”的众生而说法。他比喻说,佛陀就像站在山顶的人,能看到山下陷于生老病死痛苦中的众生,恳请他升起正法之宫殿,为众生开启通往不死(Deathless)的大门。 出于对众生的慈悲,佛陀以佛眼观察世界,看到众生根性各异,如同池中莲花,有的尚在污泥中,有的已接近水面,有的已然出水,只需阳光便可绽放。于是他同意说法。 他首先想到去教化他以前的两位老师,但得知他们都已去世。然后他想到了曾照顾他的五位苦行者,并以天眼看到他们正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在前往的途中,他遇到一位名叫优波迦的邪命外道。优波迦见他容光焕发,便问他师从何人。佛陀宣告自己已是世间至高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将要去迦尸城“转动法轮”。 到达鹿野苑后,五位苦行者最初因佛陀放弃了苦行而心存轻视,不愿以礼相待。但当佛陀走近时,他们不由自主地起身迎接。佛陀告诉他们,如来已证得不死,将要为他们说法。经过三次劝说,他们终于信服,愿意听法。佛陀教导他们,最终他们都证得了不死的涅槃。


5. 初转法轮

佛陀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对五位比丘进行了第一次说法。他首先指出,修行者应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沉溺于感官享乐,这是低俗、凡庸的;二是进行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无益的。如来所觉悟的中道,能带来洞见与知识,导向寂静、正觉与涅槃。 这条中道就是圣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接着,佛陀阐述了四圣谛

  1. 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不悦者结合是苦,与愉悦者分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执着于五蕴就是苦。
  2. 集圣谛:痛苦的根源是渴爱(craving),它导致了不断的再生,伴随着喜悦与贪欲。
  3. 灭圣谛:痛苦的止息,是彻底断除并舍弃这种渴爱,从中解脱出来。
  4. 道圣谛:通往痛苦止息的道路,就是圣八正道。 佛陀说,他对每一圣谛都有三个层次的了知(三转十二行相):(1)了知其本身;(2)了知对其应采取的行动(苦应被遍知,集应被断除,灭应被证得,道应被修习);(3)了知这些行动已经完成。只有当他对这四圣谛的十二种行相完全净化时,他才宣告自己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当佛陀说完此法,㤭陈如(Koṇḍañña)尊者生起了无尘、无垢的法眼,见到了“凡是集起之法,皆是灭尽之法”,成为了第一位证果的弟子。此时,从地居天到梵天界,所有天神都发出欢呼,宣告佛陀在鹿野苑转动了无上的法轮,整个世界体系为之震动。

第三章:趋近正法

在当今世界,面对五花八门的宗教和灵性教导,一个真诚的求道者很容易感到困惑。许多教义都声称自己是唯一的真理。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宗教普遍主义,认为所有教导在核心上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然而,这种观点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不同宗教在核心问题上的立场往往是根本不同的。

佛陀的教导也包含了一些普通人无法通过日常经验直接验证的教义,比如多重世界、轮回和业力。那么,我们是否必须全盘接受这些才能开始修行呢?

早期佛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将直接经验作为判断的最终依据。佛陀的教导不是秘密的,也不搞精英主义。如经文所说,佛陀的正法如同日月,是公开闪耀的。它邀请每个人在自己经验的熔炉中去检验其原则。

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可以毫不费力地验证所有教义。有些教义的验证需要通过非凡的修行体验。但佛陀并不要求我们以盲信开始。他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些与我们当下福祉直接相关的简单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经验来回答。

佛陀说,他的教导是关于苦与苦的止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当下的经验,辅以理智的观察,来判断什么对我们的心灵成长有益,什么有害。我们最深层的需求是离苦得乐。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苦与乐的因缘条件。一旦我们掌握了导致苦乐的两种原则,我们就拥有了通往最终解脱的整个过程的蓝图。

《迦摩罗经》(Kālāma Sutta)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迦摩罗人因各种相互矛盾的教义而感到困惑,佛陀告诉他们,不要依赖于传说、传统、逻辑推断或权威,而是要亲自去了解。他引导他们看到,即使不考虑来世,贪、嗔、痴等不善的心态和行为,在当下就会导致伤害和痛苦;而无贪、无嗔、无痴等善的心态和行为,则会促进当下的福祉和快乐。这样,无论有无来世,一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在今生去恶修善。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位老师的资格。在《毗婆沙经》(Vīmaṃsaka Sutta)中,佛陀提供了一套方法,让弟子可以检验老师(包括佛陀本人)是否真正断尽了烦恼。弟子可以通过观察老师的身、语行为,来推断其心是否清净。一旦建立了信心,弟子便可以跟随老师学习并亲证实法,最终获得不可动摇的信心。

这并不意味着信心只在证悟后才产生。信心是修行的起点,是五根之首。如《阐基经》(Caṅkī Sutta)所示,一个人首先要“守护真理”,即承认自己的信念只是“我的信念”,而非绝对真理。然后,他通过考察找到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对他产生信心,并跟随他学习、实践,最终“觉悟真理”。这一初步的证悟(如入流果)还不是终点,弟子还需要反复修习,才能最终“抵达真理”(证得阿罗汉果)。整个过程,从最初的考察到最终的证悟,都根植于个人经验,而非盲信。


1. 并非秘密的教义

世间有三件事是秘密进行的,而非公开:男女私情、婆罗门的咒语和错误的见解。但另有三件事是公开闪耀,而非秘密:月亮、太阳,以及如来所宣说的法和律


2. 没有教条或盲信

迦摩罗人因众多宗教师各说其是而感到困惑。佛陀告诉他们,不应仅凭传说、传统、流言、经典、逻辑、推理、权威或师承来接受一种观点。而应亲自去了解:“这些法是不善的、应受指责的、为智者所谴责的;若接受并奉行,会导致伤害和痛苦。” 如果是这样,就应舍弃它们。

佛陀引导他们反思,贪、嗔、痴会带来伤害,而无贪、无嗔、无痴则会带来福祉。当一个人内心远离敌意和恶意,保持清净,他便能在现世获得四种安慰:

  1. 如果有来世和善恶业报,我死后将生于善处。
  2. 如果没有来世和业报,我在此生也能安乐地生活,远离敌意。
  3. 如果恶有恶报,那么我不造恶业,苦难怎会降临于我?
  4. 如果恶无恶报,那么我无论如何都是清净的。

3. 痛苦的可见生起与息灭

一位名叫跋陀罗的村长请佛陀教导痛苦的生起与息灭。佛陀没有谈论过去或未来,而是就地取材,问村长:如果优楼频螺邑的某些人被处决或监禁,他是否会感到忧悲苦恼?村长回答说,对某些人会,对另一些人则不会。佛陀问为何有此区别,村长说,前者是他有欲望和执着的人,后者则没有。

佛陀由此引导他:“凡是过去、现在、未来生起的痛苦,一切都根植于欲望,以欲望为源头;因为欲望就是痛苦的根源。” 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妻子,只要有欲望和执着,当他们遭遇不幸时,痛苦便会随之生起。


4. 亲自考察老师

一位求知的比丘,在不了解他人心境的情况下,应当考察如来,以确定他是否是圆满觉悟者。考察应通过观察如来在眼所见、耳所闻之事上的行为,看他是否有被染污混杂清净的状态。

如果发现如来的行为始终是清净的,并且这种状态是长期而非短暂的,也未因名声而产生危险(如傲慢),那么弟子就应该进一步向他请法。老师会次第教导他由浅入深的法。当弟子通过亲身修证,对法有了结论时,他便会对老师生起信心:“世尊是圆满觉悟者,法是世尊善说的,僧团是善行的。

当一个人的信心通过这种基于理据、见地和实践的方式建立起来时,这种信心便是坚固的,任何人都无法动摇。这才是符合正法的考察方式。


5. 趋向证悟真理的步骤

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学生迦波提迦问佛陀,关于婆罗门世代相传的圣典,他们都坚信“唯此为实,余者皆虚”,佛陀对此有何看法。佛陀通过一系列提问,指出没有任何婆罗门,包括他们的祖师,是亲身“知与见”这一点的,他们的信念只是基于传统和信仰,如同盲人队列,前后都看不见。

佛陀接着开示了守护真理觉悟真理的区别: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助缘,从信心开始,到最终的智慧洞见,一步步地深入。


第四章:现世可见的幸福

佛陀的原始教诲是否只关注超越世俗的解脱,而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无关?《尼迦耶》的记载并非如此。佛陀的出现是为了“多数人的福祉,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利益、福祉与幸福”。正法(Dhamma)的范畴极为广阔,巴利语注释书将其分为三类利益:

  1. 现世可见的福祉与幸福(diṭṭhadhamma-hitasukha):通过履行道德承诺和社会责任来获得。
  2. 关乎来世的福祉与幸福(samparāyika-hitasukha):通过从事功德行为来获得。
  3. 最终的善或最高目标(paramattha):即涅槃,通过修习圣八正道来获得。

本章主要探讨第一类利益。《教诫新嘎喇经》(Sigālaka Sutta)被称为“在家众的戒律”,是这一主题下最全面的经文。其核心是佛陀对“礼拜六方”这一古老仪式的重新诠释。佛陀将这一行为赋予了新的伦理意义,指出社会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关系网络维持的。当社会成员本着善意、同情和关怀,履行他们相互的责任时,社会秩序便能稳固。

这六种基本社会关系被比作六个方向:

佛陀为每一对关系中的每一方都规定了五项责任。当双方都履行这些责任时,对应的“方向”便会“安稳无惧”。这表明,早期佛教认为,个人幸福所依赖的社会稳定,最有效地实现方式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超越狭隘的私利,真诚地关心他人的福祉和整体的利益。

除了这一总纲,本章还探讨了家庭内部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的责任与和谐。佛陀强调孝道,以及夫妻间共同的道德承诺。他还就如何正确谋生(正命)提供了指导,强调财富应通过正当努力获得,并且不仅用于个人享乐,也应用于利益他人,尤其是支持僧团。

最后,本章还涉及“社群”的议题,包括僧团与公民社会。佛陀深知,个人的道德和心灵发展,有赖于他们所处社会的物质条件。贫困是犯罪的温床,因此提供经济正义是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基础。佛陀为僧团制定了避免争端、促进和合的原则,并对婆罗门的种姓优越论提出了有力的批驳,主张净化取决于行为而非出身。他还为政治治理提供了指导,提出了“转轮圣王”的理想,即一位依据正法(Dhamma)来施行仁政的君主,通过保障民生来消除犯罪,从而实现国土的安宁与繁荣。


1. 在社会中护持正法


2. 家庭


3. 现世与未来的福祉

一位名叫长膝的居士请求佛陀教导能带来今生和来世幸福的法。佛陀说,有四件事能带来今生的幸福

  1. 勤奋:在自己的职业中精通、勤勉。
  2. 守护:妥善保护通过正当努力获得的财富,防止其被国王、盗贼、水火或不肖子孙夺走。
  3. 善友:与有德、有信、有戒、有施、有慧的长者或青年交往,并向他们学习。
  4. 生活平衡: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量入为出,既不奢侈也不吝啬。

又有四件事能带来来世的幸福

  1. :对如来的觉悟有坚定的信心。
  2. :持守五戒。
  3. :慷慨布施,乐于分享。
  4. :拥有洞察事物生灭的智慧,能导向痛苦的彻底止息。

4. 正当的生计


5. 家庭的女主人

佛陀对毗舍佉说,一位女性若具备四种品质,便能在现世成功:

  1. 工作能干:对家务事,无论是羊毛还是棉花,都 skillful and diligent。
  2. 善于管理仆人:了解仆人的工作表现和健康状况,并公平分配食物。
  3. 令丈夫喜悦:即使牺牲生命,也不会做丈夫不悦之事。
  4. 守护丈夫的收入:妥善保护丈夫带回家的财产,不挥霍浪费。

若具备另外四种品质,便能在来世成功:

  1. 具足信:对佛陀有坚定的信心。
  2. 具足戒:持守五戒。
  3. 具足施:慷慨大方,乐于分享。
  4. 具足慧:拥有洞察事物生灭的智慧。

6. 社群


第五章:通往善道的途径

佛陀证悟后,他看到众生如同池中莲花,有的已接近水面,能迅速觉悟;而大多数则深处水下,需要长时间的滋养才能绽放。对于后者,他们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心灵发展,在修行解脱道的同时,确保自己能获得幸福的来生,为进一步的修行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有利条件,是通过积累福德(puñña)来实现的。“福德”指的是善行在轮回中产生善果的能力。众生在不同生命界的流转,是由一种名为业(kamma)的力量所主导的。业,字面意思是行为,但在佛教中特指有意志的行为(cetanā)

我们的行为一旦做出,看似消失无踪,但实际上,所有具有道德属性的意志行为,都会创造一种潜力,在未来产生相应的果报(vipāka)。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果报可能在今生、来生或遥远的未来成熟。

佛陀将业分为两类:不善业(akusala)善业(kusala)

接受业力法则,意味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关系的理解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部反映。我们投生到某个特定的生命界,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造了导向那个生命界的业。

佛教的宇宙观将宇宙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但所有这些生命界,无论是地狱的痛苦还是天界的喜乐,都是无常的,终将结束。因此,佛陀在教导人们行善以求善报的同时,更鼓励有能力的人努力超越整个轮回,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

积累福德,即造福(making merit),主要有三个基础:布施(dāna)、持戒(sīla)和禅修(bhāvanā)


1. 业的法则


2. 福德:好运的关键


3. 布施


4. 道德规范


5. 禅修


第六章:深化对世界的看法

仅仅追求天界的福报,并非佛陀教法的最终目的。那只是暂时的驿站。最终的目标是涅槃,即痛苦的止息。所有轮回中的存在状态,包括天界,本质上都是短暂、不可靠、与痛苦相连的。因此,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彻底解脱于生死轮回。

为了引导弟子走向涅槃,佛陀必须让他们超越对善行所能带来的福报的执着。他通过其“出世间”的教法来实现这一点,这些教法旨在引导弟子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毫不妥协地揭示了所有有为存在状态中固有的危险,明确警告所有存在状态都充满危险和痛苦。他指出,唯一持久安稳的希望在于心灵的完全净化和解脱。

要引导弟子,佛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打破感官享乐和世俗执着对心灵的束缚。他需要将弟子的心从习惯的轨道中敲醒,引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导向厌离、离欲和觉悟

为了帮助我们转变观念,佛陀提供了三个审视我们生活价值的立足点,这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观照过程:(1)味(assāda,满足),(2)患(ādīnava,危险),(3)离(nissaraṇa,出离)

巴利语注释书将这三者与四圣谛联系起来:意味着苦的(渴爱);就是本身;则是苦的,也包含了通往灭的

本章的经文深入探讨了这些主题。佛陀详细分析了感官享乐的危险,从个人为谋生而经历的艰辛,到因欲望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他还通过观想一位美女从青春到年老、病死、最终化为白骨的过程,来揭示对色身执着的危险。即便是禅定中的崇高乐受,也同样是无常、不圆满的。

除了对感官享乐的执着,另一个束缚众生的巨大陷阱是对见解的执着。错误的见解,尤其是那些否定道德基础的见解,会导向恶道。而固执己见则会引发无尽的争端,佛陀用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两种极端的见解是常见(认为有永恒的自我)断见(认为死后一切断灭),佛陀的缘起法则超越了这两者。

即使是导向崇高天界的禅定体验,若不加以智慧观照,也仍然是轮回的一部分。在梵天界,众生可能会享受长达数百大劫的生命,但当业力耗尽时,他们仍会堕落,甚至可能堕入恶道。

最后,本章以极具震撼力的形象,再次强调了轮回的痛苦与不安。佛陀说,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中因生离死别而流下的眼泪,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因被杀戮而流下的鲜血,也比四大海洋的水还多。这样的教导,旨在激发我们对所有有为法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从而勇猛精进,寻求最终的解脱。


1. 四种稀有之事

当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出现于世时,有四件稀有难得之事发生: 1. 世人大多乐于执着,但当如来教导不执着之法时,人们却乐于听闻。 2. 世人大多乐于我慢,但当如来教导破除我慢之法时,人们却乐于听闻。 3. 世人大多乐于动荡,但当如来教导寂静之法时,人们却乐于听闻。 4. 世人大多活在无明中,但当如来教导破除无明之法时,人们却乐于听闻。


2. 味、患、离


3. 正确评估执着的对象


4. 感官享乐的陷阱


5. 生命短暂易逝

古代有一位名叫阿罗迦的导师,他教导弟子们: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充满痛苦的,如同草尖的露珠,水上的气泡,水中的划痕,山间的溪流,舌尖的唾沫,热锅上的肉块,以及被牵往屠宰场的牛,每走一步都更接近死亡。

佛陀说,在阿罗迦的时代,人寿有六万年,但这位导师依然如此教导。而如今,人寿百岁已是长寿。百岁的人生,不过三百个季节,一千二百个月,三万六千天,七万二千顿饭。我们应当深刻理解生命的短暂,努力行善,修习清净梵行,因为无人能逃脱死亡。


6. 正法的四个总结

罗吒波罗尊者是一位富家子弟,因听闻佛法而毅然出家。多年后,他回到家乡,国王拘罗婆问他,为何在年轻、健康、富有、亲族俱全的情况下选择出家,而不像那些因年老、疾病、财富或亲人丧失而出家的人。

罗吒波罗回答说,他是因为听闻了佛陀所说的“正法的四个总结”而出家:

  1. 世间是无常的,终将被席卷而去。” 国王年轻时力大无穷,如今八十高龄,步履蹒跚。这证明了世间的无常。
  2. 世间无有庇护,无有守护者。” 国王虽有军队,但当他生病时,无法让亲友分担他的痛苦,必须独自承受。
  3. 世间无一物为己所有,人必须舍弃一切而离去。” 国王现在享受着财富,但死后无法带走,只能随业力而去,财产将由他人继承。
  4. 世间是匮乏的,不知足的,是渴爱的奴隶。” 国王虽已统治富饶的俱卢国,但若得知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还有可征服的土地,他依然会去征服。这证明了欲望的永不满足。

国王听后,赞叹佛陀的教导善说,并承认这四点确实如此。


7. 见解的危险


8. 从天界到地狱

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并达到禅定的人,若对此境界生起贪爱,死后会投生到相应的梵天界,享受长达数劫的生命。 然而,一个未受教的凡夫,在梵天界的寿命结束后,当业力耗尽时,仍然会堕入地狱、畜生道或饿鬼道。 但一位受教的圣弟子,同样投生到梵天界,他会在那里度过全部寿命,并就在那个生命状态中证得最终的涅槃。这就是圣弟子与凡夫在归宿上的根本区别。


9. 轮回的险恶


第七章:解脱之道

本章我们进入佛陀教法的独特核心——其“出世间”(lokuttara)的解脱之道。这条道路建立在前一章所探讨的,对感官享乐的危险、死亡的必然性以及轮回的残酷本性有了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它旨在引导修行者达到超越所有有为存在领域的解脱状态,即佛陀本人在证悟之夜所证得的无忧、无染的涅槃之乐。

《教诫摩罗迦小经》(Cūḷamāluṅkya Sutta)中,佛陀明确指出,佛教的修行道路并非为了解答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如“世界是永恒的还是非永恒的?”等。他用著名的“被毒箭射中的人”的比喻来说明:一个被毒箭射中的人,当务之急是拔箭疗伤,而不是去追究箭的材质、射箭人的身份等无关紧要的问题。同样,无论那些哲学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生、老、死、忧、悲、苦、恼、绝望依然存在,而我所教导的,正是在当下止息这一切。

《大心材喻经》(Mahāsāropama Sutta)则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出世间正法的目的。一个为了止息痛苦而出家的人,可能会因为获得一些初步的成就,如利养、名闻,或是戒律的清净、禅定的功夫,乃至一些神通和智慧,而心生自满,停滞不前。佛陀用寻找心材(heartwood)的人作比喻,指出这些成就好比树的枝叶、树皮、边材,而并非真正的目标。这条修行道路的真正心材和最终目标,是“不可动摇的心解脱”。

解脱之道的经典表述是圣八正道。这八个要素并非按顺序逐一修习的步骤,而更像是构成一根缆绳的八股绳索,它们应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也呈现出一定的次第。通常,这八个要素被分为三组:

  1. 戒蕴(sīlakkhandha):正语、正业、正命。
  2. 定蕴(samādhikkhandha):正精进、正念、正定。
  3. 慧蕴(paññākkhandha):正见、正思惟。

正见和正思惟被置于首位,因为初步的正见(对佛法原则的理解)和正思惟(正确的动机)是整个修行的起点和导向。佛陀还强调了善知识(spiritual friendship)的重要性,他宣称善知识并非“修行生活的一半”,而是“全部”。

佛陀经常将修行之道阐述为一个渐进的训练(anupubbasikkhā),从最初的出家,到最终证得阿罗汉果。这一训练过程在《小象迹喻经》(Cūḷahatthipadopama Sutta)中有详尽的描述。


1. 为何要走上解脱之道?


2. 圣八正道的分析

佛陀分析了圣八正道:

  1. 正见:了知苦、苦的集起、苦的止息,以及导向苦止息的道路(即四圣谛)。
  2. 正思惟:出离的思惟、无恚的思惟、无害的思惟。
  3. 正语:戒除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4. 正业:戒除杀生、偷盗、邪淫。
  5. 正命:舍弃错误的谋生方式,以正当的方式维持生命。
  6. 正精进:为未生的恶法不生、已生的恶法断除、未生的善法生起、已生的善法增长而努力。
  7. 正念:于身、受、心、法,持续地观照,保持热忱、正知、正念,调伏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8. 正定:远离欲乐和不善法,依次进入并安住于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3. 善知识

阿难尊者对佛陀说:“善知识、善同伴、善同志,这是修行生活的一半。” 佛陀纠正道:“阿难,不要这么说!善知识、善同伴、善同志,这是修行生活的全部。” 当一位比丘有善知识时,可以预期他将能培育和修习圣八正道。佛陀进一步说,众生正是依靠我这位善知识,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恼中解脱出来。


4. 渐进的训练

此经以“象迹喻”来比喻佛法修行的次第。

  1. 一个聪明的猎象人,不会仅仅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就断定这是一头大公象,因为可能有些母象的脚印也很大。他会继续寻找更高的擦痕、象牙的痕迹、被折断的树枝,最终亲眼看到那头大公象在林中行走、站立或躺卧时,才会做出最终的结论。
  2. 同样,一个弟子听闻正法后,生起信心,出家修行。这只是修行的开始,如同看到了第一个脚印。
  3. 他持守清净的戒律,对自己所拥有之物感到知足守护六根,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正知
  4. 然后,他到僻静处修行,断除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使内心清净。这如同看到了更高的擦痕。
  5. 在断除五盖后,他依次进入并安住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些是如来的“足迹”,但弟子还不能得出最终结论。
  6. 当他的心达到高度专注、纯净、稳固时,他将心导向宿命明,回忆起无数过去生。这如同看到了象牙的痕迹。
  7. 然后,他将心导向天眼明,看到众生如何根据他们的业力在轮回中生死流转。这如同看到了被折断的树枝。
  8. 最后,他将心导向漏尽明。他如实了知四圣谛,了知烦恼的根源和止息。当他如此知见时,他的心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中解脱出来。解脱之后,他生起了知解脱的智慧,确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此时,如同猎人亲眼看到了大公象,这位圣弟子才真正达到了修行的终点,得出了最终的结论:“世尊是圆满觉悟者,法是世尊善说的,僧团是善行的。” 整个“象迹喻”至此才算完整。

5. 附带譬喻的更高阶训练

这段经文用生动的譬喻描述了从断除五盖到证得三明的过程。


第八章:驾驭心灵

在概述了解脱道的全貌之后,本章和下一章将更具体地聚焦于《尼迦耶》中所描述的这条道路的两个主要方面:禅修与智慧。修行次第分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是定的基础,定是慧的基础。

禅修的训练,被称为“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ā),旨在稳定心智,清除智慧展开的障碍。因为它能带来内心的宁静,所以也称为“修奢摩他”(samathabhāvanā,修止)。成功的修习会产生甚深的定(samādhi),其最卓越的形式就是构成圣八正道中“正定”的四种禅那(jhāna)

智慧的训练被称为“增上慧学”(adhipaññāsikkhā),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尼迦耶》认为,心灵的培育需要两种技能: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

通常,修止被视为修观的前导。但经文也允许其他方式,如先修观后修止,或止观双运。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始,最终都必须在止与观之间取得平衡。

禅修的主要障碍是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如同浑水中的杂质,使我们无法看清自己和他人的真正利益。因此,禅修的初步努力必须致力于克服五盖。

《尼迦耶》将心灵的训练过程比作冶炼黄金。修行者首先通过持戒和内省,去除身、语、意的粗重杂质;然后去除中等杂质,即不善的念头(欲念、恶意、害心);接着是微细的杂质,即散乱的念头。最后,当所有杂念都平息后,心便能达到“心一境性”(ekodibhāva),这是生起六种神通乃至最终证得漏尽通(阿罗汉果)的基础。

为了对治特定的心理障碍,佛陀教导了多种禅修方法。例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安那般那念(数息观)对治散乱;无常观对治“我慢”。其中,慈心观是四无量心之一。

在所有禅修法门中,《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被认为提供了最全面的指导。它并非推荐单一的禅修主题,而是解释了如何建立一种能导向涅槃的观照模式,即“四念处”。修行者以精勤、正念、正知,在四个领域中进行观照:

  1. 身念处:包括安那般那念、四威仪、三十二身分、四大种、九种墓地观等。
  2. 受念处:观照乐、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3. 心念处:观照心识的各种状态,如有贪、无贪,有嗔、无嗔等。
  4. 法念处:以佛法为框架观照各种现象,包括五盖、五蕴、六内外处、七觉支和四圣谛。

安那般那念(Ānāpānasati,呼吸念)在佛教禅修中占有核心地位。佛陀本人就是以安那般那念为主要法门证得觉悟的。一个完整的安那般那念修习,包含十六个步骤,这十六个步骤又分为四组,分别对应着四念处的修习。因此,仅仅通过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圆满四念处;圆满四念处,就能圆满七觉支;圆满七觉支,就能圆满明与解脱。这展示了安那般那念是一个从简单的观呼吸开始,最终导向心识完全解脱的完整法门。


1. 心是关键

佛陀说,他未曾见过有任何一法,像未被培育的心那样难以驾驭,或像已被培育的心那样易于驾驭。未被培育的心会导致巨大的伤害和痛苦;而已被培育的心则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幸福。


2. 发展一对技能


3. 心智发展的障碍

一位名叫僧伽罗的婆罗门问佛陀,为何有时长期背诵的经文也会忘记。佛陀回答说,这是因为五盖的障碍:

  1. 当心被贪欲所覆盖时,如同在混有颜料的水中,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2. 当心被嗔恚所覆盖时,如同在沸腾的水中,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3. 当心被昏沉睡眠所覆盖时,如同在长满苔藓的水中,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4. 当心被掉举恶作所覆盖时,如同在被风吹起波澜的水中,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5. 当心被所覆盖时,如同在黑暗中浑浊的泥水中,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当心被这五盖所困扰时,人无法了知自他的真实利益,即使是熟记的经文也会忘记。反之,当心远离五盖,如同清澈、宁静、明亮的水,人便能了知真实,即使未曾背诵的经文也能忆起。

4. 心灵的冶炼

心灵的净化过程如同冶炼黄金。

  1. 首先,如同金匠洗去沙石等粗重的杂质,修行者通过持守戒律,舍弃身、语、意的恶行。
  2. 然后,如同金匠洗去中等的杂质,修行者舍弃欲念、恶意和害心。
  3. 接着,如同金匠洗去微细的杂质,修行者舍弃对亲人、国土、名声的思念。
  4. 之后,还剩下对的思虑。此时的定还不稳固,是靠努力压制烦恼而维持的。
  5. 最终,当心内在安定、统一、专注时,定境变得宁静而崇高,不再需要费力压制。

此时,如同纯金可以被塑造成任何饰品,修行者的心也变得柔软、堪能,能够随其意愿,证得六种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并最终证得漏尽通,即彻底的解脱。


5. 祛除散乱的念头

当一位比丘在修习增上心时,若因某一所缘而生起与贪、嗔、痴相关的恶不善念,他应依次尝试五种方法来对治:

  1. 转移所缘: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个与善法相关的不同所缘上。如同木匠用一根细木钉敲出一根粗木钉。
  2. 审察过患:思惟这些恶念的危险:“这些念头是不善的、应受谴责的、会导致痛苦。” 如同一个爱美的年轻人,若脖子上被挂上腐尸,会感到极度厌恶。
  3. 不去忆念:尝试忘记这些念头,不去注意它们。如同一个视力好的人,若不想看见某个东西,只需闭上眼睛或看向别处。
  4. 平息念行:思惟这些念头的造作过程,使其平静下来。如同一个快速行走的人,可以依次放慢速度,然后站立、坐下、躺下,用更微细的姿势取代粗重的姿势。
  5. 以心制心:用牙齿紧咬,舌抵上颚,以心击败、约束、粉碎(恶的)心。如同一个强壮的人制服一个弱小的人。 当修行者能善用这些方法,他便被称为“心的思路大师”。他能随心所欲地思惟,也能不思惟他不想思惟的念头,最终断除渴爱,解脱成佛。

6. 慈悲之心

佛陀教导比丘们,无论他人用何种言语对你——无论是适时或不适时,真实或虚假,温和或粗暴,有利或有害,是出于慈心或嗔恨——你们都应如此训练自己:“我们的心将不受影响,我们不会说出恶言;我们将为他们的福祉而保持慈悲,怀着慈爱之心,绝无嗔恨。” 佛陀说,即使盗贼用双柄锯残忍地将你们的肢体一一锯断,若对他们生起一丝嗔恨之心,也不是在奉行我的教导。你们应当持续地修习慈心,将慈爱遍满那个伤害你的人,并以此为起点,将无量、无边、无敌意、无嗔恚的慈心遍满整个世界。


7. 六随念

大名释迦问佛陀,一位已证果、了悟教法的圣弟子,常以何种方式安住。佛陀回答说,他常安住于六随念

  1. 念佛:忆念如来的功德(阿罗汉、正等觉等)。
  2. 念法:忆念法的特性(善说、现见、无时等)。
  3. 念僧:忆念僧团的清净与功德(善行、直行等,是无上福田)。
  4. 念戒:忆念自己所持的戒律清净、不破。
  5. 念施:忆念自己慷慨布施、乐于分享的善行。
  6. 念天:忆念天神是因具足信、戒、闻、施、慧等善法而得生天界,并反思自己也具足这些品质。 当圣弟子如此忆念时,他的心不会被贪、嗔、痴所困扰,心变得正直,并生起法喜,身体轻安,内心快乐,从而得定。

8. 四念处

佛陀说,这是导向众生清净、超越忧悲、灭除苦恼、证得涅槃的唯一道路,即四念处

  1. 身念处(观身如身)
    • 呼吸念:只是觉知呼吸的长短、全身和身行的平息。
    • 四威仪:觉知行、住、坐、卧的姿势。
    • 正知:在一切日常活动中(前进、后退、看、屈伸、穿衣、饮食、大小便、行住坐卧、说话、沉默)都保持清晰的觉知。
    • 三十二身分:观照身体是由头发、指甲、牙齿、皮肤、骨骼、内脏、血液、尿液等不净之物组成。
    • 四大种:观照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
    • 九种墓地观:观想尸体在死后一天、两天……到被鸟兽啄食、化为白骨、最终粉碎成尘土的九个不同阶段,并反观自己的身体也同样如此,无法幸免。
  2. 受念处(观受如受):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的生起,并能区分它们是世俗的(肉体的)还是精神的。
  3. 心念处(观心如心):觉知心识的状态,如:有贪心、无贪心;有嗔心、无嗔心;有痴心、无痴心;收缩的心、散乱的心;广大的心、狭隘的心;专注的心、不专注的心;解脱的心、未解脱的心。
  4. 法念处(观法如法):以佛法的框架来观照各种现象:
    • 五盖:觉知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的存在与否,以及它们的生起、断除和未来不生。
    • 五蕴:觉知色、受、想、行、识的生起与息灭。
    • 六内外处: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对境色、声、香、味、触、法,以及两者接触时产生的束缚。
    • 七觉支:觉知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种觉悟因素的存在与否,以及它们的生起与圆满。
    • 四圣谛:如实了知苦、集、灭、道。

佛陀说,任何人若如此修习四念处,七年乃至七天,便可期望证得两种果位之一:当下的最终解脱(阿罗汉果),或若仍有余执,则为不还果


9. 呼吸念

佛陀说,呼吸念(安那般那念)这一法,若得到培育和修习,能圆满四念处;四念处若得到培育和修习,能圆满七觉支;七觉支若得到培育和修习,能圆满明与解脱


10. 掌控的成就

阿难尊者见到舍利弗尊者容光焕发,便问他白天安住于何处。舍利弗尊者回答说,他白天安住于初禅。但他补充说,他心中并未生起“我正在进入初禅”、“我已证得初禅”或“我已出初禅”的念头。

阿难尊者赞叹道,这一定是因为“我执、我所执和潜在的我慢倾向”在舍利弗尊者的心中早已被彻底根除了。

在其他场合,舍利弗尊者同样描述了他如何安住于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灭尽定,而心中都未曾生起任何与“我”和“我所”相关的念头。这展示了一位阿罗汉对心智的完全掌控,以及他对所有境界的超越,即使是最高深的禅定状态,也无法动摇他无我的安住。


第九章:闪耀智慧之光

宁静的心是智慧的基础。通过持续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索,增上慧学(adhipaññādhammavipassanā)便会生起。当智慧积聚力量时,它会越来越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圆满、全面的理解,即觉悟(sambodhi)

这里的“智慧”是巴利语paññā的翻译。它并非一种静态的知识,而是一种行动:了知、理解、辨别的行为。它是一种通过心灵训练而生起的,能照亮事物真实本性,并最终导向心灵净化和解脱的理解力。

关于智慧,有两个常见的误解:

  1. 认为智慧是完全非概念、非逻辑的。
  2. 认为智慧是瞬间、自发产生的直觉。

《尼迦耶》的教导不支持这些观点。首先,智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因缘条件的,定是慧的直接条件,而戒又是定的基础。其次,智慧并非纯粹的直觉,而是在某些阶段涉及精确概念操作的、审慎的、辨别性的理解。它需要对特定的认知领域,即“智慧的土壤”,进行彻底的探究和掌握。

作为圣八正道的一个要素,智慧被称为正见(sammādiṭṭhi)《正见经》(Sammādiṭṭhi Sutta)是这一主题的绝佳入门。正见分为两种:

《正见经》阐述了正见所应了知和洞察的原则,包括:善与不善、四食、四圣谛、十二因缘和诸漏。经中贯穿着一种模式,即从“其本身、其集起、其止息、及导向其止息的道路”四个方面来阐明每一个法。这个“四谛模式”揭示了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的,一切都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缘起之网中。解脱的关键在于理解并断除维持这张网的根本原因。

本章将深入探讨智慧的领域,包括对五蕴、六处、诸界、缘起和四圣谛的观照。

四圣谛不仅是智慧的观照对象,也定义了智慧的目标,即第三圣谛——苦的止息。苦的止息就是涅槃(Nibbāna)

《尼迦耶》从两个层面描述涅槃:

涅槃分为两种:

关于阿罗汉死后的状态,佛陀保持沉默,拒绝用“存在”或“不存在”等任何概念来描述。他用熄灭的火来比喻:火熄灭了,不能说它去了东方、西方或任何地方,它只是“熄灭了”。同样,如来(Tathāgata)从五蕴的计量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甚深、无量、难测”。


1. 智慧的形象


2. 智慧的条件

获得和增长智慧有八个因缘条件:

  1. 依止师长:依止佛陀或一位具德的同修,对他怀有深切的惭愧心、敬爱心。
  2. 时常请法:时常向师长请教法义,澄清疑惑。
  3. 两种远离:身远离(独处)和心远离(不攀缘)。
  4. 具足戒行:持戒清净,见微小过失亦生怖畏。
  5. 多闻:广学多闻佛法,并忆持、口诵、意解、以见善通达。
  6. 精进:为断恶修善而发起精进,不懈怠。
  7. 不作无益闲谈:在僧团中,要么自己说法,要么请他人说法,要么保持圣默然。
  8. 观五蕴生灭:观照色、受、想、行、识的生起与息灭。

3. 关于正见的经文

舍利弗尊者开示了如何成为一位具足正见的圣弟子。他从十六个方面,运用“其本身、其集起、其止息、及导向其止息的道路”这一模式,系统地阐述了正见的内容:

  1. 善与不善:了知十不善业道及其根源(贪、嗔、痴),以及十善业道及其根源(无贪、无嗔、无痴)。
  2. :了知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的本质、集起、止息和道。
  3. 四圣谛:了知苦、集、灭、道。
  4. 十二因缘(从老死到无明,逆向阐述):
    • 老死: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六入而集起。
    • 六入:由名色而集起。
    • 名色:由而集起。
    • :由而集起。
    • :由无明而集起。
    • 无明:由而集起。
  5. :了知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的本质、集起、止息和道。 当一位圣弟子如此了知这些法时,他便断除了潜在的贪、嗔、痴倾向,于现世中终结痛苦,成为一位具足正见者。

4. 智慧的领域


5. 智慧的目标


第十章:觉悟的层次

智慧的培育旨在证得涅槃。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上,修行者会经历一系列固定的阶段,从一个对正法无知的“凡夫”,逐步转变为一个已证得涅槃的“阿罗汉”。

进入这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后,一个人便成为“圣者”(ariyapuggala)。圣者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每一种又分为“”(magga,正在为证得该果位而修行)和“”(phala,已经证得该果位)两个阶段。因此,共有八种圣者

  1. 入流道
  2. 入流果(须陀洹)
  3. 一来道
  4. 一来果(斯陀含)
  5. 不还道
  6. 不还果(阿那含)
  7. 阿罗汉道
  8. 阿罗汉果 前七种被称为“有学”(sekha,仍在修行者),阿罗汉被称为“无学”(asekha,已完成修行者)。

这些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两个标准:(1)所断除的烦恼,(2)死后的归宿。烦恼被归为十种结(saṃyojana)

佛陀的弟子中,在家众也可以证得前三果。证得不还果的在家众,虽然生活在家,但已断除欲贪,必然过着独身生活。而入流果和一来果的在家众则可以继续享受感官之乐,过正常的家庭生活。阿罗汉则必须是出家众,因为在家的生活与断尽一切渴爱的状态是不相容的。

除了上述主要类型,经中还提到了法行者(以慧为主)和信行者(以信为主),他们是正在为证得入流果而修行的人。

阿罗汉又分为两种:俱解脱(同时精通无色定和智慧解脱)和慧解脱(未精通无色定,仅以智慧断尽烦恼)。

阿罗汉的特征包括:其烦恼之“横闩”已被拔除,轮回之“沟渠”已被填平,渴爱之“柱石”已被根除。他已放下我慢之“旗帜”,卸下五蕴之“重担”,是“无缚”的。他不可能再故意犯杀、盗、淫、妄等根本性过失。

在所有阿罗汉中,佛陀是至高无上的。经中称他为如来(Tathāgata),意为“如实而来”和“如实而去”。佛陀与阿罗汉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佛陀是开创道路者,而弟子是跟随道路者。佛陀拥有弟子所不具备的十力四无所畏,使他能以无碍的智慧和无比的自信教化众生。他的出现,如同日月之光,驱散了世间的无明黑暗。


1. 世间的福田


2. 入流


3. 不还


4. 阿罗汉


5. 如来


佛陀的言教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繁体中文译本下载:

[True-Dhamma网盘]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