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与超越善恶:佛陀教义中的业
巴育陀尊者, 业力与命运,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Good, Evil and Beyond: Kamma in the Buddha’s Teaching - Bhikkhu P. A. Payutto
善恶与超越善恶:佛陀教义中的业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一切众生皆为其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从业而生,与业相连,从业获得支持。业将众生划分为优劣不同的状态。
第一章:理解业力法则
业力作为自然法则
佛教教导,所有事物,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都完全受制于因缘,并相互依存。这种事物的自然进程,通常被称为“自然法则”,在巴利语中称为“尼亚玛”(niyama),字面意思是“确定性”或“固定的方式”,指的是特定的决定因素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
自然法则,虽然都统一基于因果缘起的原则,但可以分为不同的关系模式。佛教的注释书描述了五类自然法则,即五种尼亚玛:
- 时节法则(Utuniyama):关于物理客体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自然法则,例如天气变化;花朵日开夜合;土壤、水分和养分如何帮助树木生长;以及事物如何分解腐化。这个角度强调由热量或温度带来的变化。
- 种子法则(Bijaniyama):关于遗传的自然法则,最好的描述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心法法则(Cittaniyama):关于心智运作的自然法则,即认知感官对象的过程以及心对它们的反应。
- 业力法则(Kammaniyama):关于人类行为的自然法则,即行为的产生过程及其结果。其精髓概括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法法法则(Dhammaniyama):统摄万物关系与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万物如何生起、存在,然后息灭。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苦、无我:这是“法”的常态。
前四种尼亚玛都包含在第五种——法法法则之中,或基于其上。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法法法则包含了全部,为何它本身又被列为子项之一?这是因为这四重分类并未涵盖法法法则的全部范畴。
重要的是要记住注释家们指出这五种尼亚玛的意图。对此可以提及三点:
首先,这突显了佛教的视角,即认为万物的进程皆受制于因缘条件。无论多么细致地分析这个法则,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法”的运作或相互依存的状态。了解这一真理,我们就能以清晰而坚定的理解去学习、生活和修行。
其次,当我们分析事件时,不能将其完全归结为单一法则。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同一个事件可能源于其中任何一个法则,或多个法则的组合。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释家们在此向我们展示,业力法则只是众多自然法则中的一种。它被列为五大法则之一提醒我们,并非所有事件都是业力的作用。我们可以说,业力是指导人类社会或决定其内部价值的力量。虽然它只是一种自然法则,但对我们人类而言,它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特有的责任。我们是业的创造者,而业反过来又塑造我们生命的运势和境况。
在业力法则的运作中,意图或意志(volition) 的因素至关重要。因此,业力法则是支配意志运作,或说支配人类有意图的思想和行为世界的法则。
业力法则与社会偏好
除了上述五种自然法则外,还有一种由人类特意创造、与自然没有直接关系的法则。这些是社会制定和认同的法规,包括社会法令、习俗和法律。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这些社会法规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因此与业力法则有关。但它们本身并非业力法则,只是其补充,与自然真理的关系不像业力法则那样直接。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业力法则是处理人类行为的自然法则,而社会偏好或社会法则是完全由人类创造的,仅在其作为自然人类思维过程的产物这一层面上与自然相关。本质上,在业力法则下,人类根据自然过程收获其行为的果报;而在社会法则下,人类通过自己建立的程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业力的含义
从业源学上讲,“业”(kamma)意为“工作”或“行动”。但在佛陀的教导中,它被更具体地定义为“基于意图的行动”或“有意志的行为”。无意图的行为在佛陀的教导中不被视为业。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业”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分析:
a: 业作为意图
本质上,业就是意图(cetana),这个词包括了意志、选择和决定,是导致行动的精神动力。意图是煽动和指导所有人类行为的因素,无论是创造性的还是毁灭性的,因此是业的精髓。正如佛陀所说:“诸比丘,我说,思即是业。人有意图后,便通过身、语、意造业。”
在佛教语境中,“意图”的含义比日常用法要微妙得多。它指的是心对认知对象的意志性选择;是引导心趋向或排斥各种认知对象,或朝任何特定方向前进的因素;它是心的反应方式的指导者或管理者;是规划和组织心识活动的力量,并最终决定心所体验的状态。
一个意图的瞬间,就是一个业的瞬间。有业即有果。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念头,虽然不特别重要,也绝非没有后果。它至少会成为业的一个“微粒”,加入塑造心智活动的条件之流。
b: 业作为行(conditioning factor)
从业的更广阔视角看,它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塑造生命方向的动因。这是“业”在其作为“行”(sankhara)的意义上,如其在“缘起之轮”中所现,被描述为“塑造心识的动因”。
c: 业作为个人责任
从业的更外层看,即从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层面看,业指的是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的思想。这是从伦理角度看的行为,无论是狭隘的、即时的,还是广阔的、包括过去和未来的。
d: 业作为社会活动或职业
从业的更广阔范围看,即从社会活动的视角看,业的意义是工作、劳动或职业。这指的是由意图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
业的种类
根据其性质或根源,业可分为两大类:
- 不善业(Akusala kamma):不善巧的业,即不好或邪恶的行为;特指源于不善根——贪、嗔、痴的行为。
- 善业(Kusala kamma):善巧或好的行为;特指源于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的行为。
根据其发生的途径或渠道,业可分为三种:
- 身业:通过身体造作的有意的行为。
- 语业:通过言语造作的有意的行为。
- 意业:通过心意造作的有意的行为。
结合以上两种分类,共有六种业:不善的身、语、意业;以及善的身、语、意业。
根据其结果,业可分为四类:
- 黑业黑报:指有害的身、语、意行为,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饮酒。
- 白业白报:指无害的身、语、意行为,例如遵循十善业道。
- 黑白相间之业,黑白相间之报:指部分有害、部分无害的身、语、意行为。
- 非黑非白之业,非黑非白之报,导向业的止息:这是指超越前述三种业的意图,具体而言,即是修习七觉支或八正道。
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被认为是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因为思想先于身、语的行动。身业和语业都源于意业。
意业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见”(ditthi)——即信念、观点和个人偏好。观点对个人行为、生命经验和社会理想有重要影响。如果有邪见,那么随后的一切思想、言语和行为都倾向于走向错误的方向。如果有正见,则产生的思想、言语和行为倾向于走向正确和良善的方向。
第二章:论善与恶
善恶问题
因为业直接与善恶相关,任何关于业的讨论都必须包含对善恶的讨论。然而,定义善恶的标准并非没有问题。什么东西是“善”?它何以是善?我们称之为“恶”的东西又是什么?它何以是恶?这些实际上是语言问题。在佛陀基于巴利语的教导中,其含义变得清晰得多。
善(kusala)与不善(akusala)的含义
虽然“kusala”和“akusala”有时被翻译为“善”与“恶”,但这可能引起误解。kusala的事物未必总是被认为是好的,而某些akusala的事物也未必被普遍认为是邪恶的。例如,沮丧、忧郁、懒惰和分心,虽然是akusala,但通常不被认为是英语中我们所知的“邪恶”。
Kusala和akusala是生起于心中的状态,最初在心中产生结果,然后延伸到外在行为和身体特征。因此,kusala和akusala的含义强调以心的状态、内容和事件为其基础。
Kusala 通常可译为“智慧的、善巧的、满足的、有益的、好的”,或“能去除烦恼的”。Akusala 的定义则相反,如“不智慧的”、“不善巧的”等。
以下是注释书中对kusala的四种诠释:
- 无病(Arogya):没有疾病,指心是健康的;指那些支持心理健康、产生一个无困扰且稳定的心的心理状态。
- 无瑕(Anavajja):没有污点;指使心清净、明亮,不被污染或混浊的因素。
- 基于智慧(Kosalasambhuta):基于对真理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状态。这得到了教义的支持,即善的状态以“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为先导。
- 带来善报(Sukhavipaka):善是一种能产生满足感的状态。当善的状态在心中生起时,自然会有一种幸福感,而无需任何外在影响。
Akusala的含义则应从反面理解:即心不健康、有害、基于无明,并导致痛苦。简而言之,它指的是那些导致心在质量和效率上退化的状态,不像kusala那样能提升心的质量和效率。
善的状态的例子包括:念(sati),即保持对所缘或职责的专注力;慈(metta),即善意;无贪,即没有欲望和执着(包括利他思想);慧,即对事物实相的清晰理解;平静、放松与和平;善法欲(kusalachanda),即对善法的热忱或满足;以及随喜,即对他人的好运感到高兴。
不善的状态的例子包括:欲欲(sexual desire);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以及愤怒、嫉妒和吝啬。
善与不善互为催化剂
一个信仰或慷慨的行为、道德的清净,甚至禅修中的一次洞见体验,这些都是善的状态,但它们可能引发傲慢、自负和骄慢的生起。傲慢和自负是不善的状态。这种情况被称为“善为不善之缘”。
有时,持戒或禅修(善)可能是基于投生天界的欲望(不善)。孩子的良好行为(善)可能源于向长辈炫耀的欲望(不善);一个学生勤奋学习(善)可能源于野心(不善);愤怒(不善),当看到其有害影响时,可能引生智慧的反思和宽恕(善);对死亡的恐惧(不善)可能鼓励内省(善):这些都是“不善为善之缘”的例子。
衡量善业与恶业
业力法则与心理法则及社会偏好关系密切,这种相似性很容易造成误解。业力法则与心理法则(cittaniyama)之间的分界线是意图。意图是业力法则的精髓和驱动力。
人们常说善恶是人类或社会的发明。在一个社会、时代或地方被视为善的行为,在另一时地可能被视为恶。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是正确的。即便如此,社会偏好中的善恶并不影响或扰乱业力法则的运作,不应与之混淆。社会习俗中的“善”与“恶”应被认知为社会偏好。而作为业力法则特性的“善”与“恶”,或更准确地说,善(kusala)与不善(akusala),则应被认知为业力法则的属性。
一个行为是否是业,其决定因素是意图;而该业是善是恶,则应根据以下原则来考量:
主要因素
- 探究行为的根源,看其意图是源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还是源于贪、嗔、痴的不善根。
- 探究行为对心识或心理健康的影响:它们是否使心清明、平静和健康;是提升还是抑制心的品质;是助长善法的生起和不善法的减少,还是反之。
次要因素
- 考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应受自己谴责(良知)。
- 依据智者的教导来衡量行为的品质。
- 考量这些行为的结果:
- 对自己
- 对他人
第三章:业的果报
不同层面的业果
关于业的整个主题中,最易被误解的方面可能是它产生结果的方式,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原则。这真的如此吗?对某些人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有许多人从恶行中获得好结果,从善行中获得坏结果。这种理解源于对“社会偏好”和业力法则的混淆。
为了澄清这一点,我们先从四个不同层面来考量业的果报:
- 内在心理层面:业在内心本身产生的效果,表现为累积的善与不善习气,以及心的品质,如快乐、痛苦等体验。
- 身体层面:业对性格、举止、风度和行为倾向的影响。
- 生命经验层面:业如何影响生命中的事件,产生顺境和逆境;具体而言,如兴衰、成败、财富、地位、苦乐、毁誉等外在事件。
- 社会层面:个人和集体业力对社会的影响,导致社会繁荣或衰退,和谐或冲突。
人们在考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往往只注意到第三层面(来自外在的果报),而完全忽略了第一和第二层面。然而,前两个层面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决定了心理健康、内在力量或弱点,以及官能的成熟或脆弱,还可能决定外在事件。
生命中的事件并非完全受业力法则支配。其他尼亚玛(自然法则)和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偏好,也牵涉其中。
影响业果成熟的因素
巴利文献中提到有四对影响生命经验层面业果成熟的因素。它们是四种成就(sampatti)和四种衰败(vipatti)。
四种成就指的是支持善业成熟、阻碍恶业成熟的有利因素汇合:
- 趣成就(Gatisampatti):有利的出生地、环境、境遇或职业。
- 身成就(Upadhisampatti):身体的优越、适宜和支持;如容貌美丽、身体强健等。
- 时成就(Kalasampatti):机遇的优越、时机的恰当或时代的支持;如生于和平时代,或在恰当时机遇到机会。
- 行成就(Payogasampatti):行为的优越、行动的恰当或努力的优势;指行为与情境相符、方法得当等。
四种衰败则相反,是促使恶业而非善业成熟的条件:
- 趣衰败(Gativipatti):不利的出生地、环境、境遇或职业。
- 身衰败(Upadhivipatti):身体的羸弱或缺陷。
- 时衰败(Kalavipatti):时机的不利或缺陷。
- 行衰败(Payogavipatti):行为的羸弱或缺陷。
理解果报的过程
业果成熟的过程极其复杂,在巴利文中被称为“不可思议”(acinteyya),超乎常人思维过程的理解范畴。佛陀说,执着于思考这类事情可能让人发疯。这并非禁止思考业力法则,而是指出自然界中因果的复杂性无法仅通过思考来理解,而需通过直接的、直观的智慧。
对我们而言,与业的关系应是基于知识和对该知识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建立在对我们所能知晓的事物的审察之上。这些事物就是当下正在显现的,从最直接的开始向外扩展。
长期的业果——天堂与地狱
一些学者认为,为了说服大众相信业力法则并鼓励道德,必须首先让他们相信业在长期基础上的果报,即从业的前世延续到未来世。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验证来世的存在。
然而,过度强调投生天界或地狱,会忽视了应在当下追求的善。我们原本旨在鼓励时时刻刻的道德良知,以及对业力法则不可动摇的信念,结果却变成了只为未来结果而行善,这成了一种贪婪。
总结:验证未来生命
关于是否有前世来生、天堂地狱,可以总结如下:
- 根据佛经记载,这些是存在的。
- 验证它们没有尽头,因为无法被彻底证明或证伪。你或者相信,或者不信。
- 验证需要特定的方法。据说,必须先让心达到禅定(samadhi)状态,才能亲见。如果做不到,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收集案例和数据,或使用类比来显示其可信性。但最终,这仍停留在信仰层面。
无论信与不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所有未来生命都必须源于当下的生命。因此,我们应将注意力导向当下。
《小业分别经》中的业果
佛陀在《小业分别经》中开示了从业的现世延续到来世的果报:
“年轻人,当知:众生是其自身之业的主人,是业的继承者,由业而生,以业为亲属,以业为依靠。业将众生区分为优劣不同的状态。”
- 杀生者,若投生为人,将短寿;不杀生者则长寿。
- 伤害众生者,若投生为人,将多病;不伤害众生者则少病。
- 易怒者,若投生为人,将丑陋;不易怒者则相貌端正。
- 嫉妒者,若投生为人,将影响力小;不嫉妒者则有大威力。
- 吝啬不施者,若投生为人,将贫穷;乐善好施者则富有。
- 傲慢者,若投生为人,将出身低贱;谦恭者则出身高贵。
- 不求法者,若投生为人,将智慧浅薄;乐于求法者则有大智慧。
第四章:社会层面的业
人类世界是有意图行动的世界。人类意图的复杂程度远超其他动物,这使他们能够成就动物无法企及之事。意图引导着思维过程,并通过思维影响外在条件。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由意图和思维过程所指导。可以说,作为业的精髓,意图引导着我们人生的展开。
有三种烦恼在指导人类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
- 贪爱(Tanha):为个人私利而产生的渴求。
- 慢(Mana):骄傲,支配他人的欲望。
- 见(Ditthi):对某种见解或信仰的执着。
这三者是烦恼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见”(ditthi)在造业中的重要性
然而,若我们更深入地探究其过程,会发现影响最大的烦恼是第三个——见(ditthi)。见,即观点或信仰,是对某种思维方式的执着。我们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将决定我们所追求的私利和影响力的类型。见是这三种烦恼中最重要、最强大的。
社会发展的方向由“见”决定。任何事物的价值感,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是一种“见”。基于这种“见”,人们努力去实现欲望的目标。
现代所谓的“进步”,总是伴随着问题,因为它建立在两个根本错误且有害的见解之上:
- 人类必须征服自然才能获得福祉和真正的幸福。
- 幸福依赖于物质财富。
这两种见解是现代追求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外在影响与内在反思
当人们群居时,自然会相互影响。在佛教中,这被称为“他音”(paratoghosa),指外在因素或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影响之一是善知识(kalyanamitta)。佛陀极其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
大多数人主要受各种外在因素影响。然而,偶尔也会出现懂得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拥有洞察社会问题及其根源的能力,并会发起行动来纠正这些问题。这需要运用“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即善巧的反思能力。
个人责任与社会共业
社会公认的观点如何成为个人之业?个人之业产生于个体同意社会所呈现的价值观的那一刻。
例如,一个独裁者想建立帝国。这虽始于一人之心,却能影响整个社会。当国王的顾问同意并支持他的愿望,当人民沉浸于对伟大的渴望中,这也成为那些人的业,并演变为社会层面的业。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因其个人参与和默许而负有业的责任。
负责任的社会行动
佛教鼓励负责任的社会行动。所有行动都应理想地源于善巧的心理品质。在佛教中,美德可分两个层面:心理层面,如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外在应用层面,如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两个层面的美德是相互关联的。
四摄法(Conditions for Social Welfare)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教导:
- 布施(dana):慷慨,分享。
- 爱语(piyavaca):友善的言辞。
- 利行(atthacariya):有益的行为,帮助他人。
- 同事(samanattata):平等参与,与他人同甘共苦。
第五章:终结业的业
在第一章末尾,提到了依据业与果报的关系而划分的四种业:
- 黑业,黑报。
- 白业,白报。
- 黑白相间之业,黑白相间之报。
- 非黑非白之业,非黑非白之报,此乃终结业之业。
至今所描述的各种业果都局限于前三类。第四种业尚待解释。由于这第四种业的结果与前三种截然不同,因此单独设一章来阐述。
这第四种业,非但不会导致更多业的累积,反而会导向业的止息。实际上,这指的是导向佛教最高目标——觉悟——的修行,如八正道,亦称为三学(戒、定、慧)或七觉支。
黑业、白业以及黑白相间之业是各种善恶行为,它们决定了生命中各种顺逆境遇。生命中的事件又反过来激起更多的善恶之业,从而使轮回之轮无休止地旋转。
第四种业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它导向业的止息,从而导向痛苦的彻底止息。虽然善业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仍夹杂着痛苦,并可能成为未来痛苦的因。但这第四种业,本身不仅无苦,还能带来无染的、彻底的解脱,是最纯净的快乐。
这种业有以下特点:
- 它是导向业止息的修行之道,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业。
- 它被称为“非黑非白之业,有非黑非白之果,导向业的止息”。
- 无贪、无嗔、无痴是其根源。
- 它基于智慧,是对事物实相的如实了知。
在修行上,它被称为八正道,即四圣谛中的第四谛。它是基于对修行之利益的理解和欣赏,这种欣赏或向往在巴利语中称为“欲”(chanda),特别是善法欲(kusalachanda)。它是一种纯净的愿望,与基于私欲的贪爱(tanha)截然不同。
通过修行八正道,贪爱无从运作,从而被根除。无贪、嗔、痴,则无业。无业,则无业果束缚心。无业缚心,则显现超越痛苦的明净状态。心从欲望的奴隶,转变为由智慧引导,行动不再受欲望影响。
第六章:对业力法则的误解
谁导致了苦乐?
佛陀既驳斥了“一切苦乐皆由自己造成”(自作业)的理论,也驳斥了“一切苦乐皆由外力造成”(他作业)的理论。这凸显了需要在整个因果流中看待业的重要性。
在自然法则的背景下谈论业时,我们不应过分强调个人行为的作用,因此说业并非苦乐的唯一原因。但在伦理层面,业的教导旨在实践应用,因此将全部责任置于个人身上,如佛陀所言:“自己是自己的皈依处。”
与业力法则相悖的信仰
佛教认为有三种哲学观点是邪见,必须与业的教导仔细区分:
- 宿作因论(Pubbekatahetuvada):相信一切苦乐皆源于过去之业(宿命论)。
- 尊佑论(Issaranimmanahetuvada):相信一切苦乐皆由自在天(最高神)的旨意所致(神创决定论)。
- 无因无缘论(Ahetu-apaccayavada):相信一切苦乐皆是偶然、无因的(偶然论)。
佛陀指出,执着于这些观点,将导致人失去行善避恶的动机和努力,陷入麻木和不作为。佛陀并未否定过去之业的重要性,因为它确实是因果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但它只是众多条件之一,而非一个需要被动屈从的超自然力量。
业可以被消除吗?
佛陀曾说,对于某些人,一点点恶业就可能导致他堕入地狱;但对于另一些人,同样微小的恶业只会在现世产生果报,且仅显现其最主要的部分。
前者是未曾修习身、戒、心、慧的人,他们价值微小,为小小的业果而苦恼。这就像将一把盐放入一小杯水中。
后者是已修习身、戒、心、慧的人,他们不是价值微小,而是伟大的生命,他们安住于无量心。对于这样的人,同样的恶业只会带来现世的果报,就像将一把盐投入大河中。
因此,业果并非一成不变、不可转化的。通过培养广大的善心,如慈心解脱,之前所造的有限恶业将不再显现其力量。
业与无我是否矛盾?
“如果一切法,包括身心,都是无我,那怎么会有业?谁造业?谁受报?”
这个疑问源于混淆了胜义谛(paramattha,究竟真实)和世俗谛(sammuti,世俗约定)。
在究竟真实层面,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或“灵魂”在造业和受报。存在的只是一个由无数相互关联的因素(五蕴)组成的、持续变动的因果之流。所谓的“业”与“果报”,就是这个事件流中因果作用的展现。这个过程无需一个额外的“我”作为主体。
然而,为了在社会中方便沟通,我们使用“你”、“我”、“张三”、“李四”等约定俗成的名称来指代这些特定的事件流。这就是世俗谛。当我们使用这些名称时,就似乎有了一个行为者和承受者。
无我与业非但不矛盾,反而相互支持。 正因为无我,事物才能遵循因果法则自由地生灭、互动。如果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它将不受因果影响,那么业力法则就无法运作。
一个简单的比喻:一条河,它有特定的特征——水流缓慢、颜色浑浊。这些特征由各种条件(如河床地势、土壤颜色)决定。河水在不断流逝,每一刻的水都不同,但我们称之为“某某河”。“某某河”只是一个方便的名称,实际上只有因缘和合的流动过程。业与果报就像这个过程,而“我”就是那个方便的名称。
第七章:结论
普遍意义
“诸比丘,我说,思即是业。人有意图后,便通过身、语、意造业。”
“一切众生皆为其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从业而生,与业相连,从业获得支持。业将众生划分为优劣不同的状态。”
智慧胜于迷信
“若仅凭在河中沐浴便能洗净恶业,那么青蛙、鱼、水獭、鳄鱼及其他河中生物,必定能投生天界……若这些河能带走你的恶业,那它们大概也能带走你的善业。”
“利益从愚人身边溜走,当他还在数星星时。利益是利益的预兆,星星又有何用?”
行动胜于祈祷
“莫渴望过去,莫期盼未来。过去已逝,未来未至。人若能清晰地洞见当下,坚定不移,便应努力保持那份觉知。今日当精进,谁知明日死神是否降临?”
“长寿、美貌、快乐、地位、天界……这五种可意之事,我说,非由祈求或愿望可得。若可求得,世间谁人不得?……欲求长寿的圣弟子,应修习导向长寿之法。”
不执着于种族或阶级
“我不说人因从母胎出生而为婆罗门……我说,无烦恼、无执著者,方为婆罗门。”
“人非因生而卑劣,亦非因生而为婆罗门;人因其业而卑劣,因其业而为婆罗门。”
自我依赖
“你们自己必须修行,如来只是指出道路。”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谁还能成为你的依靠?善自调伏者,得难得之依靠。”
“清净与不净是个人的责任,无人能使你清净。”
对未来的警示
“女人、男人、在家众和出家众,应常作此想:‘我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从业而生,与业同族,以业为依。我所造作的任何业,无论善恶,都将由我承受其果报。’”
“你若畏惧痛苦,就莫造恶业,无论公开或私下。你若造了恶业,即使飞入空中,也无法逃脱痛苦。”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