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业·地狱与天堂:选择权在你手上
巴育陀尊者, 业力与命运,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Merit, Kamma, Heaven & Hell: The Choice is Yours - P.A. Payutto
福德·业·地狱与天堂:选择权在你手上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别再惧怕旧业了,美好的新业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努力前行。
第一章:步入福德
礼敬佛陀
今天信众们因为我的缘故举办了这场积累福德的法会,但我希望将这场法会的意义扩展为为整个寺院和这间戒堂而举办。寺院即将迎来建立五周年的纪念日,如今,由信众们共同努力建成的戒堂也已完工,戒堂内的主佛像也已安座。
主佛像的塑造过程颇为周折,因为我们寺院的要求比较严格。经过多次修改,总共塑造了五尊佛像,才最终选定了这一尊,大家对此都非常满意。
主佛像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传递佛陀的功德,即智慧、清净与我们特别强调的大慈悲。 当我们来到佛前,顶礼膜拜,内心会变得喜悦、清净与安乐。这便是佛陀的慈悲功德在我们心中显现的结果,使我们内心安详,充满法喜。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宁静安详、慈悲含笑、解脱自在。如果佛像能传递出这些特质,就能对朝拜者的内心产生积极影响,从而积累福德善业。至少,它能引发净信(Pasāda),这是佛教徒接触佛法时,内心升起的最初善心。当内心清净时,福德善业便容易生起,而内心的清净本身就是一种福德。
纠正对“福德”狭隘且偏颇的理解
积累福德善业的途径有很多,但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佛陀教导了许多能让福德善业生起的方法。今天,我想谈谈“福德”(Puñña,或称“บุญ”),因为这是一个佛教中的重要词汇,但如今人们对它的理解变得非常狭隘,有时甚至有所偏颇。
误解一:认为“做福德”仅仅是布施僧侣。 当人们说“去做福德、做布施”,通常想到的就是向僧侣供养物品。于是,“福德”被局限在“布施”(Dāna)这一项,而且似乎只有供养僧侣才算“做福德”。如果帮助穷人或困苦者,人们称之为“布施”,好像与“做福德”分开了。
这种理解在泰语中逐渐固定下来,但从佛法原则来看,这并不正确。“布施”是一个中性的词,无论是供养僧侣还是给予平民,都属于布施。 比如,供养僧团称为“僧团布施”(Saṅghadāna),供养迦絺那衣称为“迦絺那衣布施”(Kaṭhinadāna)。无论供养什么,其本质都是布施。
因此,我们需要记住,布施只是积累福德的一种方式,而积累福德的方法远不止于此。
误解二:认为布施给平民不是福德。 更严重的偏颇是,认为布施给穷人只是“布施”,而不是“福德”。事实上,无论布施给谁,都是布施,也都是福德,区别只在于福德的大小。
福德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 布施者(Tāyaka)的动机:发心是否清净、良善。
- 受施者(Paṭiggāhaka)的德行:受施者是否持戒、有德。
- 所施之物(Deyyadhamma):物品是否来源清净、对受施者有益且适当。
如果受施者是持戒有德之人,福德就大;如果是品行不端之人,福德就小,因为他可能会利用你的布施去做更多坏事。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纠正这两个观念:
- 积累福德不仅仅是供养僧侣。
- 福德的内涵远不止于布施。
如何布施才能圆满地积累福德
那么,福德的完整内涵是什么?积累福德的行为,在巴利语中称为“福德行业事”(Puññakiriyavatthu)。大家熟悉的有三种:
- 布施(Dāna):给予、分享。
- 持戒(Sīla):行为端正,不伤害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禅修(Bhāvanā):培育心灵,发展智慧。
布施、持戒、禅修都是福德,且层次依次递增。持戒的福德高于布施,禅修的福德高于持戒。但这三者可以同时进行。
为什么我们通常把在寺院供养僧侣称为“做福德”?因为在寺院供养时,我们往往不只做了布施这一件事:
- 布施:我们供养了物品。
- 持戒:我们身语意都保持恭敬、庄重,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这本身就是在持戒。我们远离了不善的言行,身心处于一种祥和、自律的状态。
- 禅修:在寺院的氛围中,我们的内心因虔诚而变得宁静、喜悦、清明,这属于心的培育(禅修)。如果僧侣能为我们开示佛法,解释布施的意义和利益,我们的智慧增长,这也属于智慧的培育(禅修)。
因此,一次在寺院的供养,如果做得如法,我们实际上同时完成了布施、持戒、禅修这三项福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做福德”。
做一件善行,得到三重收获
当我们行布施时,应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圆满。首先是审视发心,即动机。动机分为三个阶段:
- 前行善意(Pubbacetanā):布施前的发心。从一开始就心怀虔诚,内心喜悦,信念坚定。
- 正行善意(Muñcanacetanā):布施时的发心。在布施的当下,内心真诚,充满喜悦与智慧,理解其意义。
- 后行善意(Aparāparacetanā):布施后的发心。布施之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内心都充满法喜,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例如,这供养能护持三宝,让僧侣们有精力修行弘法,从而使佛法久住,社会安宁。
如果你在行善后,每次回忆都能心生喜悦,那么每一次回忆,你都在积累新的福德。
其次,受施者的德行越高,福德越大。例如,僧侣持守戒律,修行三学,他们能将我们布施的善果发扬光大,利益更广大的民众。
最后,所施之物也应来源清净,且对受施者有益、适用。
积累福德,应使其内涵圆满
“福德”(Puñña)一词,源自巴利语,其含义丰富:
- 净化内心:福德能洗涤内心的污垢。当我们行善时,即使原本心情烦乱,内心也会变得清净光明。它能去除贪婪、自私、吝啬等烦恼,让心灵获得自由。
- 使人值得尊敬:有福德的人,因其品德高尚而值得他人尊敬和赞扬。积累福德,就是提升生命的品质。古人没有“生命品质”这个词,但他们有“福德”,这个词已经涵盖了一切。
- 幸福的代名词:佛陀曾说,“福德”是幸福的同义词。行善带来的幸福是深刻而持久的,它根植于内心。不同于物质享受的短暂快乐,福德带来的法喜,每当忆起,都会让内心充满喜悦。
- 应当学习与实践:佛陀教导我们“应学习福德”(Puññameva so sikkheyya),意思是我们要不断地实践、增长和深化各种善行,让生命在德行中不断进步。
因此,积累福德不应停滞不前,而应在福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积累福德的途径多种多样
积累福德的方法不仅限于布施、持戒、禅修。后来的论师们为了让人们看到更多行善的途径,将“福德行业事”从3种扩展到了10种:
(前三项为布施、持戒、禅修)
- 恭敬(Apacāyanamāya):谦逊有礼,尊敬长者和有德之人。恭敬能使内心柔软,有助于修行,也能促进社会和谐。
- 服务(Veyyāvaccamāya):为大众服务,帮助他人。没有钱财也可以通过付出体力、时间和精力来积累福德,例如参与寺院或社区的公益活动。
- 回向功德(Pattidānamāya):将自己所做的善行功德分享给他人,邀请他人共同参与善举。分享福德不会减少自己的福德,反而会使其增长。
- 随喜功德(Pattānumodanāmāya):对他人的善行心生欢喜并加以赞叹。随喜能培养我们乐见他人行善的心,破除嫉妒,自己也能因此获得福德。
- 听闻佛法(Dhammassavanamāya):听闻正法能开启智慧,为我们的修行和生活提供正确的指引。
- 弘扬佛法(Dhammadesanāmāya):向他人宣说正法也是一种福德。无论是僧侣讲法,还是居士教导家人子女正确的道理,都属于此列。
- 端正知见(Diṭṭhujukamma):建立和巩固正确的见解。这是所有善行的基础。无论做什么善行,都应以正见为指导,理解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使福德纯净圆满。
这十项中,后七项可以归入前三项:恭敬和服务属于持戒;回向和随喜属于布施;听法和弘法属于禅修(特别是智慧的培育)。而端正知见则贯穿于所有善行之中,是确保善行不偏离正道的关键。
积累福德,须以智慧提升至圆满
真正的福德,其影响是深远的,它能给我们的生命和社会带来成长与安乐。例如,当我们布施僧侣时,若能以智慧观照,就会明白这不仅是供养某一位僧人,而是为了支持他们修行、弘法,从而使佛法得以传承,利益整个社会。当我们的心量因智慧而变得广阔时,所获得的福德也就更加殊胜。这种由智慧引导的布施,称为“拣择施”(Vicayajja dāna)。
真正的福德,能将幸福广布,滋养个人与社会
当福德与智慧相结合时,它的影响会超越个人层面,扩散到整个社会。我们供养僧侣,是为了让他们有条件修行和弘扬佛法。僧侣的修行和教化,能够让正法流传,使民众获得心灵的指引,从而生活在和谐安宁的社会中。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一次小小布施,其善果可以延伸至整个佛教的传承和社会的福祉。当我们用智慧看到这一点时,内心会充满更广大的喜悦,这就是“端正知见”所带来的殊胜之处。它让我们明白,行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体的和谐与进步。
居士行善,僧侣随喜;若因僧侣劝说而行善,则可能涉及不如法之求
当信众们行善后,僧侣会为他们“随喜”(Anumodanā),即对他们的善行表示赞叹和认同,并解说善行将带来的善果,让信众内心更加喜悦和坚定。这是在信众行善之后进行的。
但反过来,如果僧侣为了获取供养,在信众行善之前就宣说种种巨大回报来劝诱他们布施,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不如法之求”(Anesanā),属于“邪命”(Micchājīva)的一种,是出家人不应有的行为。
行善无处不在,任何事若做得如法,皆是福德
积累福德的三种方式——布施、持戒、禅修,可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甚至在工作中也能完成。
例如,在工作中:
- 布施:当你赚钱时,心想:“我要用一部分收入去帮助他人,利益社会。” 这种利益他人的发心,就是一种布施的善念。
- 持戒: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诚实不欺,遵守职业道德,这就是在持戒。
- 禅修:工作中保持专注、耐心,面对压力和冲突时,训练自己保持冷静、慈悲和清明的心。这既是心的培育,也是智慧的培育。通过观察工作中的人与事,了知世事无常,从而增长对生命实相的理解。
无论是什么职业,比如医生、记者,都可以将工作本身变成修行和积累福德的道场。关键在于我们的发心和智慧。
研习福德,让智慧引领其抵达终点,成就至上之善
福德分为两种:
- 有漏福德(Opadhika-puñña):世间法的福德,与烦恼(漏)相应,希求世间的善报。
- 无漏善业(Anupadhika-puñña/Nirūpadhika-kusala):出世间法的善业,清净无染,不夹杂烦恼,是纯粹为了善而行善,最终导向解脱。
我们应当从有漏福德开始,不断前行,最终目标是成就无漏的善业。而引领我们从有漏走向无漏的关键,就是智慧。当福德(Puñña)与智慧(Paññā)结合时,福德才能真正圆满,并最终导向解脱。
因此,当我们行善时,不仅要积累福德,更要培育智慧,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们在佛法道路上前进。
简单易行、可时常实践的福德
佛陀曾开示,那些植树造林、修建桥梁、提供饮水、开凿池塘、建造居所的人,他们的福德日夜增长。这些安住于正法、具足戒行的人,必将趣向善道。
当一个人行善时,内心无悔,因而心生喜悦;因喜悦而生起轻安;因轻安而感受快乐;因快乐而心意专注(得定)。以此因缘,福德便得以增长发展。
第二章:如何才能相信“业”的法则
“业”(Kamma)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然而,正因如此,人们对它的误解和困惑也最多。要正确理解业的法则,我们首先需要清除那些附着其上的错误观念。
一、对“业”的种种误解与混淆
1. 意义上的混淆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对“业”的理解常常是片面的:
- 倾向于负面:当说“这个人业障重”或“自作自受,接受业报吧”,这里的“业”几乎总是指坏事、不幸和苦难。
- 倾向于结果:人们常把“业”理解为行为的“结果”(果报),而不是行为本身(因)。“承受业报”就是典型的例子。
- 倾向于过去:谈及“业”,人们往往只想到“前世的业”,而忽略了当下正在造作的业。
简单来说,大众普遍将“业”理解为“过去世所造恶行的不良后果”。
而佛法中“业”的正确含义是:由意图(Cetanā)驱动的身、语、意行为。它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是善的(善业),也可以是不善的(不善业);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现在和未来的。我们坐在这里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在造作业。因此,首先要将“业”的理解从狭隘的、负面的“宿命果报”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有意识的行为”这个本义上。
2. 态度上的偏差
错误的理解导致了错误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a. 对待自己:消极宿命 当遭遇不幸时,一句“这都是我的业”,很容易让人陷入消极、认命、放弃努力的状态。虽然“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但这只是第一步。佛陀教导业的法则,并非让我们停止努力,而是要在承认过去的基础上,积极地在当下创造新的善业来改善未来。正确的态度应包含两部分:对过去负责,并为未来努力。
b. 对待他人:冷漠旁观 看到他人受苦,有些人会说“这是他的业报”,然后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甚至将此曲解为佛教的“舍心”(Upekkhā)。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对待他人的苦难,正确的态度同样需要两个层面:
- 舍心(Upekkhā):首先以智慧观察,了知他人的处境是其自身行为的结果,这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情绪左右。在某些情况下,如法律制裁,保持中立的“舍”是为了维护公正。
- 悲心(Karuṇā):在智慧观察之后,若发现他人需要帮助,则应生起悲悯之心,尽力去援助。舍心是为了维护“法”的公正,而悲心是为了帮助“人”的福祉。二者并行不悖。看到穷人受苦,我们不能只说“这是他的业”就走开,而应思考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3. 法义上的混淆
佛教的业论是在古印度多种思想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其独特性。若不加以辨析,很容易将其与外道的学说混为一谈。佛陀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三种导致人们消极不作为的“无作用论”(Akiriyavāda):
a. 三种与业论相悖的错误见解
- 宿作因论(Pubbekatavāda):认为一切苦乐都是由过去世的业所命定的。这是尼乾子(耆那教)的观点。他们认为解脱之道在于通过苦行耗尽旧业,并且不造新业。
- 尊佑造说(Issaranimmānavāda):认为一切苦乐都是由至高无上的神所创造和主宰的。这是一种神创论。
- 无因无缘论(Ahetu-apaccayavāda):认为一切苦乐的发生都是偶然的,没有任何原因。这是一种断灭见和偶然论。
b. 为何这三种见解与佛教的业论相悖?
佛陀指出,这三种见解的共同危害在于,它们都会使人丧失改变命运的意愿和努力(“ฉันทะ” - 欲,“วิริยะ” - 精进)。
- 如果一切都是旧业命定,那么现在的努力还有什么用?
- 如果一切都是神意,那么人只能祈祷,而无需自己努力。
- 如果一切都是偶然,那么努力与否和结果毫无关系。
这三者都否定了当下行为的价值和力量,让人陷入消极和不负责任的状态。而佛教的业论,恰恰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欲”和“精进”,强调人可以通过当下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正确的“业”的法则
1. 澄清误解
佛教的业论与尼乾子的“宿作因论”有着本质区别。尼乾子认为解脱是“停止造业”,通过苦行耗尽旧业。而佛陀教导的“业的止息”,是指通过修行八正道来止息烦恼和痛苦的循环。这并非“不作为”,而是积极地、有智慧地“作为”。
佛陀说有四种业:旧业、新业、业的止息、以及导向业止息的道路。
- 旧业: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它们是我们过去行为积累的结果。
- 新业:即我们当下所做的一切身语意行为。
- 业的止息:指身、语、意业的熄灭所带来的解脱。
- 导向业止息的道路:就是八正道。
可见,佛教的解脱之道是通过精进修行“新业”(八正道),而非被动地承受“旧业”。
2. 建立正见
正确的业论观,是建立在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基础上的因果观。业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过程。
- 旧业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因”,它为我们的现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我们应该从中学习,而不是被它束缚。正确的“忏悔”或“改变业”,不是去消除旧业,而是通过当下的善行来改变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变未来的果报。
- 新业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佛陀最强调的就是当下,因为当下是我们拥有自由、可以主动作为的时刻。
3. 佛陀教导业的法则之目的
理解佛陀教导业论的初衷,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核心精神。主要目的有二:
a. 破除以出身论断贵贱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用“业”来论证种姓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生为婆罗门或首陀罗是前世业报所定。而佛陀恰恰用业论来反对这种观点。佛陀说:“非由生为贱,非由生为贵;由业为贱人,由业为贵人。”(Na jaccā vasalo hoti, na jaccā hoti brāhmaṇo; Kammunā vasalo hoti, kammunā hoti brāhmaṇo.)这里的“业”指的是当下的行为。一个人是农夫,是因为他耕种;是盗贼,是因为他偷盗。人的贵贱取决于他的品行,而非出身。
b. 倡导自力更生,鼓励精进行为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Attā hi attano nātho)、“如来只是指路人”(Akkhattāro Tathāgatā)等教言,都旨在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责任。业的法则是对个人力量的肯定,它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赖外在的神祇或宿命。
4. “业”的真实含义
业的法则,其本质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它深刻地运作于我们的内心。业的真正运作,始于心念的生起,并展现为我们的人格特质、习惯模式乃至整个生命轨迹。
因此,“如何让人相信业”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转换为“如何让人了解和理解业”。因为业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无论你信或不信,它都在运作。我们的任务是去学习、观察并理解它,就像学习物理定律一样。
三、如何有效地教导“业”的法则
在现代社会,要让人们理解并接受业的法则,需要将其与当代的概念联系起来,特别是“价值观”。
价值观与业
现代社会流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常常被物质化的价值观所曲解。人们期望的“善报”往往是中彩票、升官发财等物质利益。当这种期望落空时,他们就会怀疑业报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因果的直接性。“造善因,得善果”的直接结果是,你收获了“善”的品质本身。比如,你修习慈悲,你得到的直接善果就是你内心的慈悲增长了,你变得更安详、快乐。至于慈悲是否会带来财富,那是另一个层面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间接结果。人们用自己对“好”的定义(通常是物质利益)去要求自然法则,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欺诈”。
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业”
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集体意业(Manokamma)。如果社会崇尚物质,以财富和消费来衡量成功与幸福,那么人们的“意业”就会普遍趋向于贪婪。这种集体的“不善业”自然会带来相应的“恶果”,比如社会竞争激烈、人情冷漠、犯罪率上升、环境破坏等。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是这种价值观的受害者,也是其创造者和维护者。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正是我们集体业力的体现。因此,要改善社会,必须从转变个体的“意业”——即价值观——开始。
真实价值与虚假价值
佛教并非否定物质的价值,而是教导我们区分事物的“真实价值”(คุณค่าแท้)和“虚假价值”(คุณค่าเทียม)。
- 真实价值:指物品满足基本需求的核心功能。例如,衣服的真实价值是保暖蔽体。
- 虚假价值:指附加在物品上的、满足虚荣心、攀比心、社会地位象征等次要功能。例如,名牌服装的昂贵价格,大部分来自于其虚假价值。
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人们过度追求虚假价值,甚至让它掩盖了真实价值,为此耗费大量精力,制造了无尽的烦恼和冲突。佛教教导我们要立足于真实价值,有智慧地对待虚假价值,不被其奴役。
如何有效地教导“业”的法则
要让业的法则深入人心,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熏陶,核心在于:培养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对自然法则诚实负责的价值观。这包括:
- 培养对精神价值的重视,平衡物质追求。
- 从小培养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 强调意业(Manokamma)的重要性,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源于思想。一个社会的风气,根本上是由其成员的集体思想和价值观决定的。
业的法则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它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中。虽然我们习惯于追求表面的、虚假的价值来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最终,我们必须面对和安住于生命的真相。理解并遵循业的法则,就是通往真正持久的安乐之道。
第三章:现代人的“业”论
关于“业”的解释,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讲述戏剧性的、跨度很长的因果故事,比如某人年轻时打断了鸡腿,几十年后自己遭遇车祸腿断了。这种方式虽然引人入胜,但缺乏清晰的因果链条,难以让理性的人信服。
另一种方式,也是佛教所倡导的,是分析和展示业力运作中细微、连续的因果联系。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业”的理论原则
“业”的含义与分类
a. 错误的理解 如前所述,大众对“业”的理解普遍存在偏差:
- 负面化:认为“业”等同于“恶业”或“罪障”。
- 结果化:将“业”视为行为的“果报”,而非行为本身。
- 宿命化:只关注“旧业”,忽略“新业”。
b. 正确的含义 佛陀在《瓦塞塔经》中说,一个人成为农夫、盗贼、国王,都是因为“业”。这里的“业”指的就是他当下的行为和职业。深入到内心层面,佛陀明确定义:“诸比丘,我宣称,思(Cetanā,意图)即是业。”(Cetanāhaṃ, bhikkhave, kammaṃ vadāmi.)
因此,“业”的核心是意图。一个有意的念头,通过身体的行动、语言的表达,就构成了完整的业。
c. “业”的分类
- 按表现形式:分为身业、语业、意业。
- 按道德属性:分为善业(Kusala-kamma)和不善业(Akusala-kamma)。
-
按性质:可分为四种:
- 黑业:导致痛苦结果的不善业。
- 白业:导致快乐结果的善业。
- 黑白业:善恶混杂的业。
- 非黑非白之业:导向业的止息的修行,如八正道、七觉支。这种“业”本身不产生轮回的果报,反而能终结轮回。
可见,“业”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行为到最高的修行,都离不开业的范畴。
“业”作为因果法则
业的法则是佛教宏大因果法则——缘起法(Paṭiccasamuppāda)——的一部分。在十二缘起支链中,可以将其概括为烦恼(Kilesa)、业(Kamma)、果报(Vipāka)的循环(三轮)。
- 烦恼(如:无明、爱、取)是造业的驱动力。
- 业(如:行、有)是具体的行为。
- 果报(如:识、名色、六入等)是业所产生的异熟果。
这个循环不断滚动,构成了轮回。例如,因“贪”(烦恼),而去“偷盗”(业),若得手则感到“快乐”(果报),这又可能滋长更多的“贪”,形成恶性循环。
业的法则仅为五种自然法则之一
将世间一切都归因于“业”,是错误的。佛教认为,宇宙间至少有五种自然运作的法则,称为五种定法(Niyāma):
- 时节定法(Utu-niyāma):关于物理、化学现象的法则,如季节更替、物质形态变化等。
- 种子定法(Bīja-niyāma):关于遗传、生物现象的法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心意定法(Citta-niyāma):关于心识运作的法则,如心路过程、心理活动规律。
- 业定法(Kamma-niyāma):关于行为与其道德果报的法则,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法界定法(Dhamma-niyāma):关于诸法实相的法则,如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业定法只是其中之一。例如,一个人流汗,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时节定法),也可能是因为做贼心虚、恐惧(业定法/心意定法)。生病可能是因为饮食不当或病毒感染(时节定法),也可能是因为长期忧虑(业定法)。不加分辨地将一切归咎于“业”,会导致宿命论的错误。
辨析三种非佛教的错误见解,以理解“业”
a. 三种外道见解 如前所述,佛陀驳斥了三种错误的见解:
- 宿作因论(Pubbekatavāda):一切由旧业决定。
- 尊佑造说(Issaranimmānavāda):一切由神决定。
- 无因无缘论(Ahetukavāda):一切纯属偶然。
b. “宿作因论”即尼乾子之说 这种认为一切皆由“宿业”决定的观点,是耆那教的核心教义。他们主张通过苦行来“烧尽”旧业。而佛教强调,旧业虽有影响,但当下的“新业”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c. 错误见解的危害 这三种见解的共同危害是,它们都剥夺了个人在当下的能动性,导致消极、不作为和道德懈怠。而佛教的业论,正是为了激发人们改变自我、创造未来的力量。
福德-罪业,善-不善
a. “善”(Kusala)是什么? “善”有四层含义:
- 无病(Ārogya):指心灵的健康、无烦恼。
- 无过(Anavajja):指行为的清净、无瑕疵。
- 源于智慧(Kosalasambhūta):指由智慧驱动,而非盲目行事。
- 能生乐果(Sukhavipāka):其直接结果是内心的安乐、喜悦。
例如,当慈悲心生起时,内心是安详、清净、光明、快乐的,完全符合这四个标准。相反,当嗔恨心生起时,内心则如同生病、充满过患、愚痴黑暗且饱受煎熬,这就是“不善”(Akusala)。善与不善的体验,在内心生起的当下就能被直接感知。
b. “福德”(Puñña)的含义 “福德”与“善”的含义相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善”更多用于学术和修行层面,通于世间和出世间。而“福德”通常指世间法的善行及其善果。其含义包括:
- 净化内心:洗涤烦恼,使心清净。
- 引人尊敬:积累福德者,德行增长,受人敬重。
- 带来安乐:佛陀称“福德是安乐的同义词”。
“罪业”(Pāpa)则与之相反,它使内心堕落,导向痛苦和恶趣。
第二部分:“业”的实践运用
意业的重要性:价值观决定个人与社会的命运
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Manokamma)是根本。一切外在的行为都源于内在的念头。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乃至整个社会的走向,都由其主流的价值观所决定。价值观,就是一种集体的、深层的“意业”。
如果一个社会崇尚纪律,人们就会以遵守规则为荣;如果崇尚特权,人们就会以钻空子为能事。社会的进步或倒退,根源在于其价值观的善与不善。因此,改变个人命运和改良社会风气的根本,在于转化我们的“意业”,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意识与无意识/心流与心路过程
佛教的阿毗达摩(Abhidhamma)与现代心理学都认识到,心识有不同层面。佛教分为心路过程中的心(Vīthi-citta)(相当于意识)和生命流中的心(Bhavaṅga-citta)(相当于无意识或潜意识)。
现代心理学也发现,无意识(潜意识)是心灵的主体,它储存了我们从出生以来的所有经验,并且在不被觉察的情况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格、行为和命运。
无意识:业力成熟的起点
a. 心灵储存一切经验,并塑造我们的生命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意识层面是否记得,都以“业”的形式储存在潜意识的生命流中。这些被储存的经验,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持续地塑造我们的性格、习惯和对世界的反应模式。一个经常生气的人,他的潜意识中就积累了大量“嗔”的业,这会让他更容易被激怒,形成易怒的性格,并吸引来更多令他生气的事件,这就是业力运作的心理机制。
b. 潜意识是力量的源泉 潜意识不仅储存信息,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在紧急情况下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就是潜意识能量的展现。业力的成熟和显现,很大程度上是在潜意识层面完成的。
c. 潜意识持续运作,引导生命走向 我们过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带着强烈情绪的行为,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情结”或“倾向”,持续地影响我们的选择,引导我们走向与那个“业”相应的未来。例如,一个伤害过动物的人,潜意识中可能种下了关于“伤害”的印记,这可能会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如自己受伤或性格残暴)显现出来。这并非神秘的惩罚,而是一个连续的心理因果过程。
外在层面的业果:四顺缘与四逆缘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坏人却很得意?”这个问题,可以用四种顺缘(Sampatti)和四种逆缘(Vipatti)来解释。一个业的果报能否顺利成熟,不仅取决于业本身,还取决于以下四种外在条件:
- 趣(Gati):指所生的环境、时代、社会。生于善趣或和平繁荣的社会,是“趣顺缘”。
- 身(Upadhi):指身体的状况,如健康、相貌。身心健康、相貌端庄,是“身顺缘”。
- 时(Kāla):指时机、机遇。生于政治清明、佛法兴盛的时代,是“时顺缘”。
- 方便(Payoga):指个人的努力、方法和智慧。努力精进、方法正确,是“方便顺缘”。
反之,则为四种逆缘。一个有才华的人(善业),如果生不逢时(时逆缘),或者身体病弱(身逆缘),他的才华就可能无法施展。一个恶人(恶业),如果恰好生在法治不彰的乱世(趣逆缘、时逆缘),并善于钻营(方便顺缘),就可能一时得势。
但这只是暂时的。业的根本力量终将显现。我们要做的是,在造作善业的同时,也要努力创造和把握各种“顺缘”。
造业时的正确修行
一个有智慧的佛教徒,在行事时会兼顾两个层面:
- 业的本身: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善业,这会带来内心的安乐和品质的提升,这是最根本的果报。
- 外在条件:运用智慧,审时度势,创造有利的“四顺缘”,以期善业能结出更圆满的外在善果。
对待“旧业”的正确态度
佛陀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旧业”。也就是说,我们当下的身心状态,就是过去所有业力的总和。它不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恐惧或屈服的神秘力量,而是我们当下的资本和起点。
对待旧业的正确态度是:
- 接受它:承认并负责,不怨天尤人。
- 了解它:审视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资本”状况。
- 利用它:以旧业为基础,作为学习和改进的起点。
- 超越它:最重要的是,专注于当下的“新业”。无论旧业是好是坏,都已过去。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如何作为。
结语:何必畏惧旧业,未来的善业更需我们勇猛精进
真正理解业的人,不会沉溺于对过去业力的恐惧中。他们会把生命看作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生命的目标是不断进步:从不善到善,从痛苦到安乐,从凡夫到圣者。
旧业只是我们的“起跑线”。无论这条线划在哪里,重要的是向前跑。前方有无尽的善业等待我们去创造,如布施、持戒、禅修、四无量心、十波罗蜜,乃至最终导向解脱的八正道。
因此,让我们停止对旧业的忧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造美好的新业中去。这才是佛教业论教义的真正精髓。
第四章:《巴利圣典》中的地狱与天堂
地狱与天堂的话题,在各种宗教中都占据重要位置,也常常是人们疑惑和争论的焦点。
地狱与天堂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狱与天堂在佛教教义体系中的位置。与某些将天堂视为终极归宿的宗教不同,佛教认为:
- 地狱与天堂并非终点:它们只是六道轮回(Saṃsāra)中的两道,是暂时的生命形态。众生会因为业力的不同,在六道中升沉流转。即使生到天堂,福报享尽后仍可能堕落。佛教的最终目标是涅槃(Nibbāna),即超越整个轮回。
- 最高目标可在今生达成:涅槃是可以在此生此世亲证的境界,无需等到死后。这使得对死后世界的关注度相对降低。
- 它们是轮回的一部分:地狱与天堂的存在,是业力法则自然运作的结果,是轮回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永恒的奖赏或惩罚。
因此,相比之下,地狱与天堂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更多地是作为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用以说明业报的真实不虚,而非作为最终的信仰目标。
关于地狱与天堂的几点思考
探讨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 它们是否存在?
- 佛教徒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它们?
对于一个注重实践的宗教来说,第二个问题(态度)比第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更为重要。因为地狱天堂是否存在,对凡夫而言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证实或证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何种“不败”的实践立场,就成了关键。
一、地狱与天堂真实存在吗?
在佛教中,地狱与天堂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死后的地狱与天堂
从字面上看,《巴利圣典》中确实有大量关于死后世界的记载。经文中常在描述善恶行为的果报时总结道:“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或“堕于恶趣、地狱”。
- 《中部·天使经》(Devadūta Sutta)等经典,详细描述了阎王对亡者的审问,以及地狱中种种惩罚的景象。
- 某些经典提及了天界的层次(如六欲天)及其天人的寿命。
- 《本生经》(Jātaka),尤其是《奈米王本生》(Nemirāja Jātaka),生动地描绘了主角游历地狱与天堂的见闻。
- 《饿鬼事》(Petavatthu)和《天宫事》(Vimānavatthu)则分别讲述了饿鬼和天人因其过去业力而遭受的不同果报。
这些描述构成了佛教传统中关于死后世界的图像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描述可能包含了为了便于理解而使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不应完全从字面意义上执着。
2) 内心的地狱与天堂
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天堂在心,地狱在心”。这指的是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长期被何种情绪主导,他的生命体验就如同身处何种境界。
- 当内心充满悔恨、恐惧、愤怒、嫉妒时,那种灼烧般的痛苦,无异于身处地狱。
- 当内心充满法喜、宁静、慈爱、宽容时,那种轻安与幸福感,便是天堂。
我们死后的去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生长期培养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心习惯于安住在哪个“频道”,临终时自然就会调到那个“频道”去。因此,当下的内心境界,既是即时的果报,也是未来去向的预演。
3) 每一心念间的地狱与天堂
这是最微细、最直接的层面。佛经中提到“六触处所生地狱/天堂”(Chaphassāyatanika-naraka/sagga)。这指的是,在我们每一次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即“触”,Phassa)的瞬间,地狱与天堂就在生起和消灭。
- 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到可意、愉悦的境界,若能以正念和智慧去觉知,不生贪著,内心便体验到片刻的天堂。
- 当接触到不可意、痛苦的境界,若心生抗拒、嗔恨,内心便瞬间堕入地狱般的煎熬。
这一层面的理解,将地狱与天堂从遥远的死后世界,拉回到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生命体验中。它揭示了,我们并非被动地等待审判,而是每一刻都在主动地创造着自己的天堂与地狱。这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层面,因为它告诉我们,解脱的钥匙就在于转化我们对当下每一个感官经验的反应方式。
二、佛教对地狱与天堂的态度
基于上述理解,佛教徒应采取以下四种智慧的态度:
1) 具足正信(Saddhā)
对于无法亲证的死后世界,佛教徒可以基于对佛陀智慧与慈悲的理性信心(Saddhā),接受其存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心并非盲信,而是建立在对佛陀所教导的可验证的法义(如四圣谛、八正道)的理解和实践之上。因为佛陀在可验证的领域展现了无上的智慧,所以我们在暂时无法验证的领域,可以给予他合理的信任。
2) 理性审视
对于尚未建立信心的人,佛陀在《卡拉玛经》(Kālāma Sutta)中教导了一种实践性的理性态度:不必急于相信或不信,而应审视行为的直接后果。
- 善行(如不贪、不嗔、不痴)在当下就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和人际的和谐。
- 恶行(如贪、嗔、痴)在当下就会导致内心的烦恼和外在的冲突。
无论死后世界是否存在,在今生行善避恶都是明智的选择。如果死后世界存在,行善者等于赢得了双重利益;如果不存在,他至少也在此生获得了安乐。反之,作恶者则面临双重亏损的风险。
3) 自信不祈求
业报法则是自然法则,如同“种瓜得瓜”。它的运作是自动的、必然的,不以任何外在意志为转移。因此,佛教徒在行善之后,无需向上天或神明祈求回报。我们要做的是确保自己种下了善的“因”,然后对“果”的到来抱有自然的信心。与其花时间祈祷,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行为,确保因地的纯正。
4) 不执着于回报
修行的更高层次是为了善而行善,而非为了回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行善是因为他热爱“法”(Dhamma),热爱真理、善良和清净。他希望自己的生命变得美好、纯净,并为世界带来和谐。
他的动机,从“趋乐避苦”的功利主义,升华为对生命品质的追求。这时,地狱与天堂的存在与否已不再是核心驱动力。他行善,是因为那是对生命最美好的实现。这才是趋向解脱的正确心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们常质疑“善有善报”。这往往源于对因果法则的误解。
- 直接果报:种下慈悲的种子,直接收获的是内心的慈悲和安乐。这是必然的。
- 间接果报:慈悲是否能换来财富或地位,则取决于多种外在因素(即前述的四顺缘/四逆缘)。
我们不能错误地期望“种下慈悲的种子,直接长出黄金”。专注于种下善因,并以智慧创造善缘,善果自然会在内外两个层面成熟。
问答环节
问:地狱里的刀山火海、铜锅油烹是真实存在的吗?
答:经文中有类似的描述,但我们应理解其可能包含象征意义。地狱道的生命形态与人道不同,他们的痛苦体验方式也必然与我们不同。这些描述是为了让人们理解那种极致的痛苦,而借用了人类世界中最可怕的意象。执着于其具体形态并无太大意义。
问:一个坏人临终时心生善念,就能去天堂吗?一个好人临终时偶然起了恶念,就会下地狱吗?这公平吗?
答:临终一念确实非常重要。但一个长期行恶的人,其心识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负面惯性,在临终时要生起纯净的善念是极其困难的,反之亦然。这只是极少数的特例。并且,佛教的业报不是一锤定音。即使因临终恶念堕入恶道,那也只是暂时的。当那段恶业的果报结束,他过去所做的善业仍有机会成熟,使他再次上升。
问:人死后是立刻投生,还是需要等待审判?
答:根据业力法则,投生是即时的,由临终时的心识状态(受其一生业力总和的影响)所决定,没有一个外在的“审判者”。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审判者。
问:我从没见过鬼,鬼神真的存在吗?
答:是否能见到,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对方的意愿和双方心识力量的相应。普通人因为心识粗重,难以感知到不同维度的生命。这属于信的范畴,但无论信或不信,都不应影响我们当下的修行。
附篇:来生的业果
《中部·小业分别经》(Cūḷakammavibhaṅga Sutta)详细阐述了不同行为如何导致来生的不同果报:
- 杀生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寿命短促。不杀生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寿命长久。
- 伤害众生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多病。不伤害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健康。
- 易怒、嗔恨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相貌丑陋。无嗔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容貌端正。
- 嫉妒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无有权威。不嫉妒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有权威。
- 吝啬不布施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贫穷。乐善好施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富裕。
- 傲慢、不敬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出身卑贱。谦虚、恭敬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出身高贵。
- 不亲近智者、不求法者,堕恶道;若生为人,则智慧低劣。亲近智者、乐于求法者,生善道;若生为人,则智慧高超。
这段经文清晰地揭示了,我们当下的品行和习惯,正在直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命蓝图。对来生的信心,应建立在对当下行为负责的基础之上。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