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的生活准则

Index

A Constitution for Living - Phra Brahmagunabhorn (P.A.Payutto)
佛弟子的生活准则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不为过去而悲伤,不为未来而幻想,只安住于当下,故此肤色光彩照人。

 

前言摘要

本书最初于1976年汇编印刷,原名为《生活手册》。在1979年第四次印刷时,作者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人生宪章》(ธรรมนูญชีวิต)。此后,本书经历了多次修订与重印。1995年,布鲁斯·埃文斯先生将其翻译成英文,书名为《A Constitution for Living》。

本次新版(1997年)有两大重要变化:首先,泰文版内容有所修订和补充,并对英文翻译进行了全面校订;其次,将《佛弟子的生活准则》一文作为序篇纳入书中。

《佛弟子的生活准则》旨在强调佛教徒应有明确的修行准则。它重申了佛陀在《教诫新嘎喇经》(Siṅgālaka Sutta)中为在家居士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即“居士律”(gihi-vinaya),以期成为佛教徒建设美好、幸福、繁荣社会的通用标准。此文可视为佛教徒生活的最低标准,而《人生宪章》则是对这些标准的扩展,汇集了更广泛的法理原则,指导人们过上更有德、更成功、更有益的生活,直至圆满。

作者对译者布鲁斯·埃文斯先生的热忱与努力表示赞赏,并感谢了在校订过程中提供宝贵帮助的学者及僧侣。


引言摘要

在处理日常生活的平凡事务方面,宗教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忽视它们,专注于与神合一或证悟最终真理的崇高目标;另一种则是详尽规定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作为中道之教,采取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路线。佛法不盲目忽视现实生活,也不制定僵化死板的规则,而是基于“慈悲”与“智慧”这一永恒真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方针,最终目标是实现精神自由——“活在世间而又超越世间”。

本书内容选自巴利三藏及其注疏,这些是上座部佛教的核心经典。这些教义虽已有2500多年历史,但远未过时。在当今社会,传统角色受到质疑,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混乱,佛陀的教诲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许多现代人将社会视为利益冲突的战场,而佛教则教导以“慈悲”而非“剥削”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佛教伦理是一种“积极的伦理”,其目标是福祉,而非权势或财富。社会被视为一个媒介,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实现自我发展和最大福祉。本书中的教义基于“慈悲、善意、和谐、合作与智慧”等永恒原则。对现代人而言,这些或许显得理想化,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它们完全可以付诸实践。


第一部分:佛弟子的准则

正如僧团成员需遵守比丘戒律以保持德行,在家佛教徒与社会大众也应以“居士律”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第一章: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佛教徒应依照“居士律”(gihi-vinaya),过上美善的生活,并为社会的成长与稳定做出贡献。

准则一:戒除十四种恶行

A. 戒除四种污染生命之“业杂染”(kamma-kilesa)

  1. 不伤害身体或生命(不杀生)。
  2. 不偷盗或侵犯他人财产权(不予取)。
  3. 不犯邪淫(不邪淫)。
  4. 不言虚假、欺骗之语(不妄语)。

B. 戒除四种“偏袒”(agati)或偏离正道的行为

  1. 不因喜爱而偏袒(无欲偏)。
  2. 不因憎恶而偏袒(无嗔偏)。
  3. 不因愚痴而偏袒(无痴偏)。
  4. 不因恐惧而偏袒(无畏偏)。

C. 戒除六种导致财产与生命毁灭的“堕落之源”(apāyamukha)

  1. 不沉迷于饮酒或麻醉品。
  2. 不荒废时间,不合时宜地游荡。
  3. 不执迷于娱乐。
  4. 不沉溺于赌博。
  5. 不结交损友。
  6. 不恒常懒惰。

准则二:准备人生的两项资本

A. 谨慎选择交往之人

应亲近能引导生命走向繁荣与建设性方向的人,远离“伪友”,只与“善友”交往。

B. 合理分配通过正当职业所获得的财富


准则三:维护六方人际关系

通过妥善履行对六种不同身份相关人士的责任,使各方关系和谐安稳。

C. 互助以促进社会和谐

根据四摄法(saṅgahavatthu)的原则,互相帮助,共同创造和平、稳定、团结的社会:

  1. 布施(Dāna): 分享(用财物帮助)。
  2. 爱语(Piyavācā): 温和地交谈(用言语帮助)。
  3. 利行(Atthacariyā): 为他人谋福利(用劳力帮助)。
  4. 同事(Samānattatā): 平等对待团体成员(通过参与建设性工作、解决问题、分享甘苦来帮助)。

第二章:引领生命朝向目标

三个层次的目标

人应引导生命,以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attha):

三个方面的目标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应在三个方面同时实现:

  1. 自利(attattha): 为自己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利益。
  2. 利他(parattha): 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人实现这三个层次的利益。
  3. 共利(ubhayattha): 共同创造和维护社区或社会的集体利益、幸福与美德,包括物质与精神环境,以帮助自他双方共同迈向这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二部分:人生宪章

序言:人与人性

第一章:人,尊贵的生命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其拥有“学习”(sikkhā)的能力,即学习、训练和发展。经过训练和发展的人,被称为“尊贵的生命”,他们懂得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并帮助社会安享和平与幸福。

为了成为真正尊贵的生命,人,特别是社会的年轻新成员,应具备七项基本品质,这被称为“美好生活的曙光”或“教育的黎明”:

  1. 亲近善知识(Kalyāṇamittatā): 寻找智慧的源泉和良好的榜样,从家庭中的父母开始,学会与善人交往,利用书籍、媒体等外部资源,寻求知识与美德,用于发展生命、解决问题。
  2. 戒行圆满(Sīla-sampadā): 以纪律作为生命发展的基础,至少遵守基本戒律,在与社会及物质环境的关系中行为得当,促进生活品质,支持教育与创造。
  3. 愿欲圆满(Chanda-sampadā): 心怀对知识和创造性行动的渴望,乐于学习、行善、创造,并从中获得快乐,而非仅仅沉迷于消费带来的感官享乐。
  4. 自我圆满(Atta-sampadā): 致力于自我训练,以实现全部潜能。始终铭记人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变得卓越的生命,并将困难与障碍视为锻炼智慧与能力的舞台。
  5. 见解圆满(Diṭṭhi-sampadā): 坚持因果原则,依理行事。相信行为是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在成功时不自满,在失败时不气馁,保持心灵的清明与独立。
  6. 不放逸圆满(Appamāda-sampadā): 活在不放逸中,觉知生命的无常,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防范衰败的因,培育成长的缘。
  7. 如理作意圆满(Yonisomanasikāra-sampadā): 善于明智地思考,洞察事物的真相。通过智慧的审视、分析与研究,看清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立并成为他人的依靠。

第二章:理想的人格

理想的人,或说圆满的人,是人类社会中真正有价值的成员,他能引领社会走向和平与安宁。这样的人具备七种品质,称为“善士法”(sappurisa-dhamma):

  1. 知法(Dhammaññutā): 了解原则,了知因果。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各项事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并依理行事。
  2. 知义(Atthaññutā): 了解目标,了知结果。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与目的,预见行为将带来的善恶结果。
  3. 知己(Attaññutā): 了解自己。如实地了知自己的身份、能力、德行等,并据此采取适切的行动,同时不断改进自我,迈向成熟。
  4. 知量(Mattaññutā): 了解适度。在消费、言谈、工作、休息和娱乐等各方面都懂得恰如其分,以智慧寻求平衡,实现最佳效益。
  5. 知时(Kālaññutā): 了解时机。知道在何时、花多长时间做何事是恰当的,能有效地规划和利用时间。
  6. 知众(Parisaññutā): 了解社群。了解自己所处的社群,知道其风俗、规范和需求,并懂得如何适切地与之互动、服务和贡献。
  7. 知人(Puggalaññutā): 了解个人。了知并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括性情、能力、德行等,并懂得如何有效地与他们相处,如何交往、任用、褒贬及教导。

第一篇:人与社会

第三章:有德之人

有道德或具备“人性特质”的人,可称为文明人,其行为准则如下:

A. 具足三种善行(sucarita)

  1. 身善行(Kāya-sucarita): 身体的行为正直、善良。
  2. 语善行(Vacī-sucarita): 言语正直、善良。
  3. 意善行(Mano-sucarita): 心念正直、善良。

B. 遵循十善业道(kusala-kamma)

C. 最低限度持守五戒

对于尚不能完全奉行十善业道者,至少应在身、语方面做到自律,持守五戒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及服用麻醉品。

第四章:社会奉献者

一个对社会有益的成员,其行为准则如下:

A. 具备四无量心(Brahmavihāra)

  1. 慈(Mettā): 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和幸福的善意。
  2. 悲(Karuṇā): 愿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的怜悯。
  3. 喜(Muditā): 见他人快乐、成功时,由衷地随喜赞叹。
  4. 舍(Upekkhā): 心境平稳、公正,了知众生皆随其业因而承受果报。

B. 实践四摄法(saṅgahavatthu)

  1. 布施(Dāna): 分享财物、知识等。
  2. 爱语(Piyavācā): 说友善、鼓励、有益的话。
  3. 利行(Atthacariyā): 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4. 同事(Samānattatā): 与人合作,同甘共苦,共同解决问题,追求共同福祉。

第五章:和谐的团体参与者

一个有助于团体和谐共存的优秀成员,其行为准则如下:

A. 能够自立

通过奉行十种守护美德(nāthakaraṇa-dhamma),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不成为团体或亲人的负担:

  1. 戒(Sīla): 行为端正,有纪律,以正当方式谋生。
  2. 多闻(Bāhusacca): 博学多闻,精通自己的专业领域。
  3. 善知识(Kalyāṇamittatā): 懂得亲近善友,选择有益的社会环境。
  4. 顺从(Sovacassatā): 易于沟通,不固执,乐于听取道理并改正自己。
  5. 勤劳(Kiṅkaraṇīyesu dakkhatā): 乐于帮助团体和社区的事务,并以智慧妥善处理。
  6. 法乐(Dhammakāmatā): 喜爱真理,乐于学习、探究。
  7. 精进(Viriyārambha): 勤奋努力,断恶修善,不懈怠,不放弃。
  8. 知足(Santuṭṭhī): 对通过正当努力获得的成果感到满足,不沉迷于物质享受。
  9. 念(Sati): 具足正念,行事谨慎,不鲁莽,不放逸。
  10. 慧(Paññā): 具足智慧,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以理智行事。

B. 与团体和谐共处

遵循六和敬法(sārāṇīya-dhamma),与同事、同伴及家人和谐相处:

  1. 身和同住(Mettā-kāyakamma): 行为友善,互助互敬。
  2. 口和无诤(Mettā-vacīkamma): 言语友善,互相劝善,言辞恭敬。
  3. 意和同悦(Mettā-manokamma): 心怀善意,正面看待他人。
  4. 利和同均(Sādhāraṇa-bhogī): 分享合法所得,利益均沾。
  5. 戒和同修(Sīla-sāmaññatā): 共同持守戒律与规章,行为端正。
  6. 见和同解(Diṭṭhi-sāmaññatā): 互相尊重见解,在主要原则上达成共识,追求共同的理想。

第六章:善治的贡献者

一个有助于良好治理的公民,尤其在民主社会中,应了解并遵循以下原则:

A. 了解三种主权(adhipateyya)

  1. 自我主权(Attādhipateyya): 以自我、地位、名誉为重。从正面来说,是出于自尊而断恶修善。
  2. 世间主权(Lokādhipateyya): 以世俗价值观或大众舆论为重。从正面来说,是出于对社群意见的尊重而断恶修善。
  3. 法主权(Dhammādhipateyya): 以原则、真理、正义、德行和理性为重。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坚持“法主权”。

B. 参与治理

遵循七不退法(aparihāniya-dhamma),共同承担责任,防止衰败,导向繁荣:

  1. 经常集会,共商要事。
  2. 和合集会,和合解散,共同完成应做之事。
  3. 不另立未共同约定的法规,不废除已制定的法规,坚守根本大法。
  4. 尊敬长者,听取他们的意见。
  5. 尊重和保护女性,使其免受虐待。
  6. 尊敬国家圣地与纪念碑,不废弃相关传统仪式。
  7. 为德行清净的僧侣和修行人提供合法的保护与支持。

第七章:国家领导者

国家的领导者与统治者,应具备并奉行以下德行与原则:

A. 具足十王法(rāja-dhamma)

  1. 布施(Dāna): 与民分享,致力于服务与福利。
  2. 持戒(Sīla): 品行端正,为民表率。
  3. 牺牲(Pariccāga): 为民众利益和国家安定,能牺牲个人安乐。
  4. 正直(Ājjava): 诚实正直,不欺骗民众。
  5. 柔和(Maddava): 态度温和,平易近人。
  6. 苦行(Tapa): 生活简朴,克制欲望,致力于履行职责。
  7. 无嗔(Akkodha): 不因愤怒行事,坚持理性与慈悲。
  8. 不害(Avihiṁsā): 不滥用权力,不压迫民众。
  9. 忍耐(Khanti): 坚忍不拔,能承受工作重负与批评。
  10. 不违逆(Avirodhana): 不违背正义与公共利益,坚守正法。

B. 履行转轮圣王的职责(cakkavatti-vatta)

  1. 以法为尊(Dhammādhipateyya): 坚守正法,以其为行为准则。
  2. 提供如法保护(Dhammikārakkhā): 为国土内所有群体提供公正的保护。
  3. 禁止不法行为(Mā adhammakāra): 防止不义、腐败和动乱,鼓励民众向善。
  4. 与贫者分享财富(Dhanānuppadāna): 确保国内无人贫困,为民众提供谋生之道。
  5. 不耻下问(Paripucchā): 常向有德有智的顾问、僧侣和贤哲请教,以增长智慧和善德。

C. 实行王室恩惠(rāja-saṅgaha-vatthu)

  1. 善于发展农业(Sassamedha): 制定明智的农业政策,促进粮食丰收。
  2. 善于擢用官员(Purisamedha): 制定明智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贤能的官员。
  3. 团结民众(Sammāpāsa): 通过支持民生的政策团结人民,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4. 言语感人(Vājapeyya): 善于言辞,言语亲切、有理、有益,能促进和谐、赢得信任。

D. 避免偏袒(agati)

在履行职责时,应避免四种偏袒:

  1. 欲偏(Chandāgati): 因喜爱而偏袒。
  2. 嗔偏(Dosāgati): 因憎恶而偏袒。
  3. 痴偏(Mohāgati): 因愚痴而偏袒。
  4. 畏偏(Bhayāgati): 因恐惧而偏袒。

第二篇:人与生活

第八章:自信者

一个对生命充满自信,甚至不畏惧死亡的人,是因为他以最佳的方式生活,并使生命发挥了最大的价值。这样的人实现了生命的目标,并遵循以下原则:

A. 引导生命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二章”基本相同,强调了现世利益、来世利益、究竟利益,以及自利、利他、共利这三个方面。)

B. 保持内在力量

通过四种“力”(bala)的修行,获得自信,无畏无惧:

  1. 慧力(Paññā-bala): 拥有智慧,对所从事的事务乃至生命实相有正确清晰的理解。
  2. 精进力(Viriya-bala): 拥有毅力,以不懈的努力履行职责。
  3. 无罪力(Anavajja-bala): 拥有正直的力量,行为与工作诚实、清净、无可指责。
  4. 摄受力(Saṅgaha-bala): 拥有布施的力量,帮助他人,成为对社区有益的奉献者。

C. 建立稳固的根基

通过四种“决意”(adhiṭṭhāna)的修行,在追求最高成就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1. 智慧(Paññā): 以智慧引导生活,理性行事,不为情绪或诱惑所动。
  2. 真实(Sacca): 坚守以智慧洞见的真理,言行一致,诚实不虚。
  3. 舍离(Cāga): 培养舍离之心,不为名利、成就所奴役,能舍弃错误的习惯与执着。
  4. 寂静(Upasama): 学习平息内心的烦恼,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不为外物所迷。

第九章:成功者

渴望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进步与成功的人,应遵循以下原则:

A. 成长的原则

遵循四“轮”(cakka)法,如同车轮将车子带向目的地:

  1. 处善地(Paṭirūpadesavāsa): 选择适宜的环境,那里的人与事有助于学习、修善和进步。
  2. 近善人(Sappurisūpassaya): 亲近有识、有德的善知识,他们能支持自己在正道上前行。
  3. 自立正愿(Attasammāpaṇidhi): 为自己树立正确、良善的人生与工作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
  4. 宿植善因(Pubbekatapuññatā): 具备良好的“资本基础”,包括天生的智慧、才能,以及后天通过学习、修善和训练积累的德行与技能。

B. 成功的原则

遵循四“神足”(iddhipāda),即导向成功的四种途径:

  1. 欲(Chanda): 有热忱之心,热爱所做之事,并渴望将其做到最好。
  2. 精进(Viriya): 勤奋努力,以坚韧、耐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完成任务。
  3. 心(Citta): 全心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从事当前的任务。
  4. 观(Vīmaṁsā): 以智慧审视,考察所做之事的前因后果、利弊得失,并不断寻求改进的方法。

C. 觉悟的条件

效仿佛陀,奉行两种使他证得无上正觉的品质:

  1. 于诸善法不满足(Asantuṭṭhitā kusalesu dhammesu): 在创造美德和行善方面,永不知足。
  2. 于策励中不退转(Appaṭivāṇitā ca padhānasmiṁ): 恒常精进,不后退,不因困难和疲惫而放弃。

第十章:精明的谋生者

一个懂得如何获取和使用财富,能建立稳固经济基础,并善用财富利益自他的人,应遵循以下经济原则:

A. 获取和守护财富的阶段

遵循能带来现世利益的四种法(diṭṭhadhammikattha-saṁvattanika-dhamma):

  1. 具足勤奋(Uṭṭhāna-sampadā): 勤奋工作,以正当方式谋生,并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2. 具足守护(Ārakkha-sampadā): 善于保护通过正当努力获得的财富,使其免于损失。
  3. 亲近善友(Kalyāṇamittatā): 亲近能对自己事业有益的善知识,远离损友。
  4. 生活平衡(Samajīvitā): 量入为出,生活适度,既不奢侈也不匮乏,并留有储蓄。

B. 分配财富的阶段

将财富分为四份(bhoga-vibhāga):

C. 使用财富的阶段

应为五种利益而使用财富(bhogādiya):

  1. 供养自己、父母、妻儿及受抚养者,使他们安乐。
  2. 款待朋友和同事,使他们安乐。
  3. 用于保障自身安全,远离危险。
  4. 用于五种供养:1) 供养亲属,2) 款待客人,3) 祭祀亡者,4) 缴纳税赋,5) 依信仰供奉天神。
  5. 供养德行清净的僧侣和修行人。

第十一章:理想的居家者

一个在家居生活中取得成功、值得尊敬和效仿的典范,应具备以下标准:

A. 拥有四种快乐

在家众应努力实现的四种正当快乐(kāmabhogī-sukha):

  1. 拥有之乐(Atthi-sukha): 因拥有通过正当努力获得的财富而感到的自豪与安稳。
  2. 享用之乐(Bhoga-sukha): 因使用财富供养自他、行善布施而感到的满足。
  3. 无债之乐(Anaṇa-sukha): 因不亏欠任何人而感到的自由与满足。
  4. 无过之乐(Anavajja-sukha): 因身、语、意行为清净、无可指责而感到的自豪与满足。这四种快乐中,“无过之乐”最为珍贵。

B. 成为模范居家者

最受佛陀赞叹的居家者,是第十种类型:通过正当方式获取财富;用它使自己安乐;与他人分享并用于行善;同时,不沉迷于财富,能以智慧善用之,成为财富的主人而非奴隶。

C. 以四法维系生活

遵循四种维系家庭生活的品质(gharāvāsa-dhamma):

  1. 真实(Sacca): 对人诚实,言行一致。
  2. 调服(Dama): 自我约束,不断改进,适应环境。
  3. 忍耐(Khanti): 坚毅忍耐,不轻言放弃。
  4. 舍离(Cāga): 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不自私。

D. 对亲属负责

不仅为家人提供物质支持,也应成为他们的精神榜样,引导他们增长五种“圣者之增长”(ariya-vaḍḍhi):信、戒、闻、舍、慧。

E. 成为良好公民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领导者应成为国家的良好公民,遵循包括有纪律、不放逸、有智慧、谦逊有礼、乐于助人、勤于学习等多项美德。


第十二章:不迷于世者

一个不被世间与生命所奴役,不“迷于世、醉于生”的人,是因为他具足正念,能以智慧审视并正确应对世间的真相。

A. 了知世间法

了知并以正念应对生命中不断变化的八种世间常态(loka-dhamma):

凡夫在面对这八法时,会随之欣喜或悲伤,被其主宰。而有智慧的圣弟子则了知这一切皆是无常、不圆满的,因此能保持平静,不为顺境所迷,不为逆境所扰。

B. 不忽视“天使”

时常审视世间常见的五种“天使”(deva-dūta),以提醒自己生命的实相,不应放逸沉迷:

  1. 新生婴儿: 提醒我们生命之始的脆弱。
  2. 老人: 提醒我们衰老是必然的归宿。
  3. 病人: 提醒我们疾病随时可能降临。
  4. 囚犯: 提醒我们恶行会带来现世的苦果。
  5. 死者: 提醒我们死亡是无人能免的结局。

C. 常思生命法则

时常忆念和省思五件事(abhiṇha-paccavekkhaṇa):

  1. 我必然会衰老,无法超越衰老。
  2. 我必然会生病,无法超越疾病。
  3. 我必然会死亡,无法超越死亡。
  4. 我必然会与我所喜爱的一切人、事、物分离。
  5. 我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我所造的任何善恶之业,都将由我来承受。

第三篇:人与人

第十三章:伴侣

一对理想的伴侣,除了感官上的吸引力,还应具备以下品质和行为准则:

A. 和谐的伴侣

遵循四种“同住法”(samajīvi-dhamma),可使婚姻生活和谐长久:

  1. 信同(Sama-saddhā): 有相容的信仰、价值观或兴趣。
  2. 戒同(Sama-sīlā): 有相容的道德、品行和教养。
  3. 舍同(Sama-cāgā): 在慷慨、好客和奉献方面和谐一致。
  4. 慧同(Sama-paññā): 有相容的智慧,能互相理解,理性沟通。

B. 甜蜜与苦涩的伴侣

佛陀将妻子分为七种类型,从中最差的“如杀手之妻”到最好的“如姐妹之妻”、“如朋友之妻”。这可作为女性自我审视和男性择偶的参考。同样,丈夫也有多种类型可与此对应。

C. 道德与善良的伴侣

将四种“居家法”(gharāvāsa-dhamma)应用于夫妻关系:

  1. 真实(Sacca): 互相忠诚。
  2. 调服(Dama): 互相适应与改进。
  3. 忍耐(Khanti): 互相忍耐,共渡难关。
  4. 舍离(Cāga): 互相奉献,慷慨对待对方的亲友。

D. 责任共担的伴侣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C. 后方:妻子”相同,重申了丈夫与妻子应履行的相互责任。)

E. 富有同情心的丈夫

丈夫应理解并体恤女性特有的几种辛劳:

  1. 远离亲人嫁入夫家。
  2. 经期可能带来的身心不适。
  3. 怀孕期间需要特别照顾。
  4. 分娩的巨大痛苦与风险。
  5. 需要顺应丈夫的意愿。

第十四章:家族维系者

作为一家之主,除了履行其他职责,还应承担起对家族的责任:

A. 维系家族的存续

遵循四种能使家族长久繁荣的法则(kula-ciraṭṭhiti-dhamma):

  1. 失而复得(Naṭṭha-gavesanā): 物品丢失或用尽时,及时补充。
  2. 旧而修复(Jiṇṇa-paṭisaṅkharaṇā): 物品陈旧或损坏时,及时修复。
  3. 食饮有度(Parimita-pānabhojanā): 饮食和用度知节制。
  4. 立贤为主(Adhipacca-sīlavanta-ṭhāpanā): 任命有德行的人管理家务。

B. 敬奉如火之人

有三类人如同“火”,若以正当方式对待,能带来巨大利益;反之则会招致祸害。应像古时拜火教徒一样,谨慎、虔诚地对待他们(aggi-pāricariyā):

  1. 应供养之火(Āhuneyyaggi): 父母。
  2. 家主之火(Gahapataggi): 妻儿与受抚养者。
  3. 应布施之火(Dakkhiṇeyyaggi): 有德行的僧侣或修行人。

C. 关心子女

父母应了解子女有三种类型:优于父母者(abhijāta-putta)、等同于父母者(anujāta-putta)、劣于父母者(avajāta-putta),并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最优等的子女。

D. 履行父母的职责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A. 前方:父母”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相同。)

E. 成为有素质的公民

一家之主应成为国家的良好公民,为社会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第十五章:家族继承者

作为继承人,不仅要继承财产和姓氏,更要承担起维系家族的责任与美德。

A. 开启成长进步之门

遵循六种“增盛之门”(vaḍḍhana-mukha),为生命开启通往利益与幸福的大门:

  1. 健康(Ārogya): 保持身心健康。
  2. 戒行(Sīla): 遵守纪律,品行端正。
  3. 效仿佛陀(Buddhānumata): 以觉者为榜样。
  4. 多闻(Suta): 努力学习,求取真知。
  5. 依法而行(Dhammānuvatti): 只做正确、善良之事。
  6. 不懈怠(Alīnatā): 精进努力,不畏缩不懒惰。

B. 堵塞衰败的通道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一章:准则一 C. 戒除六种堕落之源”相同,重申了应远离的六种导致毁灭的行为:沉迷麻醉品、游荡无度、执迷娱乐、赌博、结交损友、懒惰。

C. 维系与父母的关系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A. 前方:父母”中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相同。)

D. 拥有生命发展的保障

继承人,作为人类的基石,应被培养具备“美好生活的曙光”七项品质,以确保其能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员。

(此部分内容与“序言:第一章:人,尊贵的生命”中的七项品质相同。)


第十六章:朋友之道

朋友对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应了解益友与损友的区别,以及与朋友相处的原则。

A. 伪友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二章:准则二 A. 1. 识别四种伪友”相同,描述了四种应远离的伪友:巧取者、空谈者、奉承者、引向毁灭者。

B. 善友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二章:准则二 A. 2. 结交四种善友”相同,描述了四种应结交的善友:助益者、同甘共苦者、善知识、慈爱者。

C. 朋友间的互助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D. 左方:朋友”相同,重申了朋友之间应如何相互对待。)


第十七章:雇员与雇主

作为雇员和雇主,双方应根据各自的职责正确相处,以维持良好关系并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E. 下方:雇员与仆人”相同,重申了雇主与雇员之间应履行的相互责任。)


第四篇:人与道途

第十八章:教育者

作为教师或法的宣讲者,应具备以下品质和行为准则:

A. 成为善知识

具备七种善知识的品质(kalyāṇamitta-dhamma):

  1. 可爱(Piyo): 令人喜爱,有慈悲心,易于亲近。
  2. 可敬(Garu): 值得尊敬,行为稳重,能成为依靠。
  3. 可学(Bhāvanīyo): 值得效仿,有真才实学,并不断自我提升。
  4. 善说(Vattā): 善于言辞,能清晰有效地解释和劝导。
  5. 能忍言(Vacanakkhamo): 能耐心倾听,忍受诘问甚至批评。
  6. 能说甚深义(Gambhīrañca kathaṁ kattā): 能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7. 不引人入歧途(No caññhāne niyojaye): 不引导学生走向错误或无益的方向。

B. 致力于传授知识

遵循五种说法者的品质(dhammadesaka-dhamma):

  1. 次第宣说(Anupubbikathā): 教学循序渐进,条理清晰。
  2. 善于开示(Pariyāyadassāvī): 能抓住要点,以多种方式阐明,使其易于理解。
  3. 心怀慈悲(Anudayatā): 以慈悲心和善意教学。
  4. 不为名利(Anāmisantara): 教学不为求取物质回报。
  5. 不伤自他(Anupahacca): 说法公正,不抬高自己,不贬低他人。

C. 具备四种教学风范

  1. 阐明(Sandassanā): 解释清晰,如同亲见。
  2. 劝导(Samādapanā): 激发听者实践的意愿。
  3. 激励(Samuttejanā): 鼓舞听者,使其充满勇气和热情。
  4. 使欢喜(Sampahaṁsanā): 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听者充满希望。

D. 遵循三项检验标准

教师可依据佛陀的三种教学特质来检验自己:

  1. 以亲证的真知灼见来教导。
  2. 教学合乎逻辑,能启发听者的智慧。
  3. 教学务实,能让听者真正获益。

E. 履行教师对学生的职责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B. 右方:师长”中师长对学生的责任相同。)


第十九章:学习者

作为学生或研究者,除了遵循成功的原则外,还应了解并实践以下准则:

A. 了解学习的前提

了解获得正见的两个因素:

  1. 良好的外部因素: 亲近善知识,包括良师益友、好书以及有益的社会环境。
  2. 良好的内部因素: 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即善于思考,能以智慧审视、分析问题,探究因果,直至通达真相。

B. 拥有生命发展的保障

将上述两个因素付诸实践,并培养其他五种品质,共成七项“美好生活的曙光”。

(此部分内容与“序言:第一章:人,尊贵的生命”中的七项品质相同。)

C. 遵循增长智慧的原则

通过四种“增上法”(vuḍḍhi-dhamma)来增长智慧:

  1. 亲近善士(Sappurisasaṁseva): 亲近有识有德的善知识。
  2. 听闻正法(Saddhammassavana): 认真听取教诲,勤于学习和探究。
  3. 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 对所学所闻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和分析。
  4. 法次法向(Dhammānudhammapaṭipatti): 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D. 成为博学者

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闻者”(bahussuta),具备五种品质:

  1. 多闻(Bahussutā): 广学博闻。
  2. 强记(Dhatā): 善于记忆,能把握要点。
  3. 娴熟于口(Vacasā paricitā): 口头表达流利。
  4. 通达于心(Manasānupekkhitā): 内心完全熟悉和通达。
  5. 洞见于理(Diṭṭhiyā supaṭividdhā): 深刻理解其义理与逻辑。

E. 尊敬智慧的燃灯者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B. 右方:师长”中学生对师长的责任相同。)


第二十章:虔诚的护法

作为佛教徒,应通过以下方式来表达自己与佛法的关系:

A. 护持僧团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F. 上方:僧侣”中在家众对僧侣的责任相同。)

B. 行善积福

通过十种“福业事”(puññakiriyā-vatthu)来行善:

  1. 布施(Dānamaya): 以财物行善。
  2. 持戒(Sīlamaya): 以道德行为行善。
  3. 禅修(Bhāvanāmaya): 以修心行善。
  4. 恭敬(Apacāyanamaya): 以谦恭有礼行善。
  5. 服务(Veyyāvaccamaya): 以服务奉献行善。
  6. 回向功德(Pattidānamaya): 邀请他人共享善行。
  7. 随喜功德(Pattānumodanāmaya): 随喜他人的善行。
  8. 听闻正法(Dhammassavanamaya): 听闻教法,学习有益的知识。
  9. 宣说正法(Dhammadesanāmaya): 宣讲教法,分享有益的知识。
  10. 端正己见(Diṭṭhujukamma): 培养正见,如实看待事物。

C. 亲近三宝

作为真正的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男女居士),应遵循七种“居士法”(upāsaka-dhamma):

  1. 不间断地拜访僧侣。
  2. 不忽略听闻正法。
  3. 学习更高层次的戒律。
  4. 对所有僧侣(无论长幼)都怀有信心。
  5. 听法不为吹毛求疵。
  6. 不于佛法外寻求福田。
  7. 优先护持佛教事业。

D. 成为卓越的在家弟子

优秀的在家弟子应具备五种品质(upāsaka-dhamma):

  1. 有信: 具足理性的信仰。
  2. 有戒: 至少持守五戒。
  3. 不迷信: 相信业力,而非运气或神迹。
  4. 不于法外求福田。
  5. 热心护持佛教事业。

E. 定期检视自己的进步

以五种“圣者之增长”(ariya-vaḍḍhi)作为衡量自己在佛法上进步的标准:信、戒、闻、舍、慧。


第二十一章:法的传承者

佛教的比丘僧团,作为出家众,肩负着学习、修行、弘扬佛法、传承佛教的重任。在此仅列出其与在家众相关的职责及自我警醒的准则。

A. 帮助在家众

(此部分内容与“第一部分:第三章:准则三 F. 上方:僧侣”中僧侣对在家众的责任相同。)

B. 时常自我审视

遵循十种“出家人应常省思之事”(pabbajita-abhiṇha-paccavekkhaṇa):

  1. 我的身份已不同于在家人,应生活简朴。
  2. 我的生活依赖他人供养,应使自己易于护持。
  3. 我应有的行为举止不同于在家人,必须不断改进。
  4. 在持戒方面,我是否无愧于心?
  5. 在持戒方面,我是否无愧于智慧的同修?
  6. 我必将与一切喜爱之物分离。
  7. 我是自己行为的继承者。
  8. 日月流逝,我今何为?
  9. 我是否乐于独处?
  10. 我是否已证得任何能使我在同修面前无愧的超凡境界?

第二十二章:证法之人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Wat Nyanavesaka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