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的生活指南

Index

Buddhism: A Layman’s Guide to Life - P.A. Payutto
在家居士的生活指南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人当说不令自己懊悔、亦不伤害他人之言语,此实为善言。当说正直之法,而非不义之法;当说慈爱之语,而非粗恶之语;当说真实之语,而非虚妄之语。

 

礼敬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正觉者。(三遍)

三皈依

我皈依佛陀。 Budd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我皈依法。 Dhamm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我皈依僧伽。 Saṅghaṃ saranaṃ gacchāmi.

我第二次…… Dutiyampi… 我第三次…… Tatiyampi…

五戒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此学处,戒除杀害众生。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此学处,戒除偷盗。
  3.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此学处,戒除邪淫。
  4. 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此学处,戒除妄语。
  5.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受持此学处,戒除导致放逸的麻醉品。

 

第一章:在家居士的行为准则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松鼠饲养地。

当时,有一位名为“善生”的青年居士,清晨起身,离开王舍城,他衣发皆湿,双手合十,向各方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和上方。

同一清晨,世尊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他看见善生正在礼拜六方,便对他说道:

“青年居士,你为何清晨起身,离开王舍城,湿着头发与衣裳,向这天地间的各个方向礼拜呢?”

“世尊,我的父亲在临终时对我说:‘爱子,你应当礼拜天地间的各个方位。’因此,世尊,我为了尊重、敬奉、尊崇和守护父亲的遗言,才清晨起身,以这种方式礼拜六方。”

“但是,青年居士,在圣者的律法中,并非以这种方式礼拜六方。”

“那么,世尊,在圣者的律法中,应当如何礼拜六方呢?恳请世尊慈悲开示。”

“那么,青年居士,你且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

“是的,世尊。”善生回答道。世尊便如下开示:

“青年居士,倘若圣弟子舍弃了四种不善的行为,不因四种动机而造作恶业,不追随六种耗损财富的途径——那么,他如此远离这十四种恶事,便是六方的守护者,他走在征服两世的道路上,于今生与来世皆能成功。当身体败坏,命终之后,他将重生于天界的福乐之中。”

一、四种不善的行为

他舍弃了哪四种不善的行为呢?

  1. 杀生
  2. 不与取(偷盗)
  3. 邪淫
  4. 妄语

这就是他已舍弃的四种不善的行为。

世尊如是说。说完之后,导师又再次说道:

杀生、偷盗、妄语与邪淫, 智者对此绝不赞一词。

二、四种动机

他因哪四种动机而不造作恶业呢?

恶业是出于以下动机而造作的:

  1. 偏爱
  2. 嗔恨
  3. 愚痴
  4. 恐惧

但如果圣弟子不被这些动机所引导,他便不会因此而造作恶业。

凡因偏爱、嗔恨、 恐惧或愚痴而违越正法者, 其所有美名与声誉皆将消逝, 如同下弦月在亏缺之月中。

凡不因偏爱、嗔恨、 恐惧或愚痴而违越正法者, 其圆满美名与声誉皆将增长, 如同上弦月在盈满之月中。

三、耗损财富的六种途径

  1. 懒惰成性者有六种危险: 他总是找借口说: a. 天太冷了, b. 天太热了, c. 天太早了, d. 天太晚了, e. 他太饿了,或者 f. 他太渴了, 因而不去工作。如此一来,他总是不做自己该做的事,既赚不到新的财富,已有的财富也渐渐耗尽。

有一种是酒肉朋友。他只在当面对你说‘朋友,朋友’。但只有在危难之时仍是朋友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晚睡、邪淫、好争、结交恶友、自私自利——这六件事会使人走向毁灭。

与恶友为伍,行为不端,常出入邪恶场所之人,将在今生与来世两界中衰败。

赌博、女色、饮酒、歌舞、白日睡眠、非时寻乐、结交恶友,这六件事会使人走向毁灭。

沉溺于赌博与麻醉品,追求他人视为生命的女人,与恶人交往而不与智者为伍,他们将如亏缺之月的月亮般衰落。

醉酒、贫穷、失业,口渴时便饮酒,流连于酒吧,他将如石头沉入水中般陷入债务,并迅速使其家庭走向毁灭。

习惯于白日睡眠而厌恶夜晚起身,总是沉醉放荡,这样的人不适合主持家业。

那些虽年轻却总说天太热、太冷、太晚,而将工作搁置一旁的人,良机将从他们身边溜走。

但那不将寒暑视为比一叶草更重要,而勇敢履行其职责的人,他将永不远离幸福。

四、损友与益友

A. 四种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有四种人应被视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1. 巧取豪夺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a. 他是一个彻底的掠夺者。 b. 他付出甚少,却期望得到丰厚的回报。 c. 他只在自己身处险境时才伸出援手。 d. 他与人交友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2. 言而不行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a. 他对你的过去说好话。 b. 他对你的未来也说好话。 c. 他试图用空洞的言辞来博取你的好感,在不需要帮助时主动提供帮助。 d. 当需要帮助时,他却指出自己运气不佳。
  3. 阿谀奉承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a. 他赞同你做错事。 b. 他也赞同你做对事。 c. 他当着你的面赞美你。 d. 他在你背后诋毁你。
  4. 引导毁灭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a. 他教唆你沉迷于麻醉品。 b. 他教唆你非时游荡街头。 c. 他教唆你沉迷于娱乐场所。 d. 他教唆你沉迷于赌博。

那个巧取豪夺的朋友, 那个言而不行的朋友, 那个只会奉承的朋友, 那个引导毁灭的朋友—— 智者应认清这四种敌人, 避之唯恐不及, 如同避开一条危险的道路。

B. 四种真心朋友

有四种真心朋友应当结交:

  1. 乐于助人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真心朋友: a. 当你放逸时,他守护你。 b. 当你放逸时,他守护你的财产。 c. 当你身处险境时,他是你的庇护所。 d. 当你需要时,他提供的物资会超出你的所需。
  2. 同甘共苦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真心朋友: a. 他向你透露自己的秘密。 b. 他保守你的秘密。 c. 他不在你困境中抛弃你。 d. 他甚至愿意为你牺牲生命。
  3. 给予善劝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真心朋友: a. 他阻止你作恶。 b. 他鼓励你行善。 c. 他告知你未曾听闻之事。 d. 他为你指明通往天界之路。
  4. 富有同情者可从四个方面被视为真心朋友: a. 他不对你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 b. 他为你的好运而感到欢喜。 c. 他制止任何说你坏话的人。 d. 他赞美那些称赞你的人。

乐于助人之友, 同甘共苦之友, 给予善劝之友, 富有同情之友—— 智者应知此四者, 乃为自己之挚友, 并应全心依止之, 如母爱护亲生子。

智慧与道德兼备之人, 如山顶之火般闪耀, 他赚钱如蜜蜂采蜜, 从不伤害花朵。 这样的人积累财富, 如同蚁丘逐渐堆高。 如此致富之人, 能够帮助他的家庭, 并将朋友紧密团结在 自己身边。他应将 财富分为四份; 一份用于生活, 两份用于扩展事业, 第四份则应储蓄起来, 以备不时之需。

五、六方

“那么,青年居士,圣弟子如何守护六方呢?”

以下应被视为六方:

  1. 子女应以五种方式侍奉作为东方的父母(心中默念): a. 我曾受他们抚养,我将反过来奉养他们。 b. 我将为他们分担工作。 c. 我将维护家族的荣誉与传统。 d. 我将使自己配得上这份家业。 e. 在他们去世后,我将举行祭祀,将功德回向给他们。

    父母受到作为东方如此侍奉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 a. 他们阻止子女作恶。 b. 他们培养子女的美德。 c. 他们教导子女学习技艺与科学。 d. 他们为子女安排合适的婚姻。 e. 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将家产传给子女。

    如此,这东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2. 学生应以五种方式侍奉作为南方的师长: a. 起立致敬。 b. 上前侍候。 c. 渴望学习。 d. 提供个人服务。 e. 恭敬地学习技艺。

    师长受到作为南方如此侍奉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 a. 他们善于教导。 b. 他们确保学生学有所成。 c. 他们传授所有技艺与科学。 d. 他们向朋友和同伴称赞学生。 e. 他们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保护。

    如此,这南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3. 丈夫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作为西方的妻子: a. 尊敬她。 b. 对她有礼。 c. 对她忠诚。 d. 授予她权力。 e. 为她提供饰物。

    妻子受到作为西方如此对待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丈夫的爱: a. 家务应被妥善管理。 b. 她应对双方的亲友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c. 她应对丈夫忠诚。 d. 她应照管好丈夫带回家的财物。 e. 她应在所有职责中都娴熟勤奋。

    如此,这西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4. 族人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作为北方的朋友与同伴: a. 慷慨大方。 b. 言语谦恭。 c. 帮助他们。 d. 待人如己。 e. 对他们真诚。

    朋友与同伴受到作为北方如此对待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爱: a. 当他疏忽时,他们保护他。 b. 当他疏忽时,他们守护他的财产。 c. 当他身处险境时,他们是他的庇护所。 d. 他们不在他困境中离开他。 e. 他们对他的其他家庭成员表示应有的尊重。

    如此,这北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5. 主人应以五种方式对待作为下方的仆人与雇工: a. 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工作。 b. 给予他们应得的食物和工资。 c. 在他们生病时照顾他们。 d. 与他们分享不寻常的奢侈品。 e.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假期。

    仆人与雇工受到作为下方如此对待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主人的爱: a. 他们比主人先起工作。 b. 他们比主人后去休息。 c. 他们只取被给予的东西。 d. 他们把工作做得很好。 e. 他们传播主人的赞誉和好名声。

    如此,这下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6. 族人应以五种方式侍奉作为上方的沙门与婆罗门: a. 以慈爱的行为。 b. 以慈爱的言语。 c. 以慈爱的思想。 d. 对他们敞开家门。 e. 供给他们物质所需。

    沙门与婆罗门受到作为上方如此侍奉后,会以五种方式表达对他的爱: a. 他们阻止他作恶。 b. 他们鼓励他行善。 c. 他们以慈爱的思想关怀他。 d. 他们教导他未曾听闻之法。 e. 他们纠正并阐明他已学之法。 f. 他们为他指明通往天界之路。

    如此,这上方就被他守护,变得安全稳固。

世尊如是说。说完之后,导师又进一步说道:

父母是东方, 师长是南方, 妻儿是西方, 亲友是北方; 仆工是下方, 沙门婆罗门是上方。 族中称职的家主, 应当礼拜这六方。

智慧、德行兼备, 温文、言辞善巧, 谦逊、柔顺之人, 可赢得荣誉。 勤奋早起,不懒惰, 逆境中不动摇, 生活无瑕、聪慧之人, 可赢得荣誉。 待人友善,结交朋友, 以善言与慷慨之心欢迎, 并能给予明智的忠告, 指导同伴,他可赢得荣誉。

布施之手,慈爱之语, 服务于生活,待人一视同仁, 因事制宜—— 这些是让世界运转的事物, 如同车轴销之于滚动的车轮。 若无这些事物,母亲便得不到 孩子应付的尊敬与孝养, 父亲也无法从孩子那里赢得。 智者正确评价这些事物, 故能功成名就,赢得世人赞誉。

当世尊说完这些话后,善生居士子说道:

“妙哉,世尊,妙哉!这就像扶起被颠倒之物,揭示被隐藏之物,为迷途者指明道路,或在黑暗中带来一盏明灯,让有眼之人得以看见。世尊正是以如此众多的方式教导了正法。”

“我今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愿世尊接纳我为在家弟子,从今日起,直至生命终结,我将永远皈依。”


第二章:吉祥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夜深之时,一位容貌绝妙的天神,照亮了整个祗树林,来到世尊面前,向他行礼后,站在一旁。站定后,他以偈颂向世尊请示:

“众多天神与世人,渴望幸福,思索着何为吉祥。请您告诉我,何为最高的吉祥?”

世尊如此回答他:

  1. 不与愚者为伍,亲近智者,礼敬值得尊敬之人——这是最高的吉祥。”
  2. 居住在适宜的地方,过去曾积善业,并使自己走上正道——这是最高的吉祥。”
  3. 广学多闻,精通戒律,言语善巧——这是最高的吉祥。”
  4. 奉养父母,爱护妻儿,从事无纷扰的职业——这是最高的吉祥。”
  5. 布施,行持正法,帮助亲族,行为无过失——这是最高的吉祥。”
  6. 停止并远离邪恶,戒除麻醉品,于德行坚定不移——这是最高的吉祥。”
  7. 恭敬、谦逊、知足、感恩,以及适时听闻正法——这是最高的吉祥。”
  8. 忍耐、顺从、拜见圣者,以及适时进行法义讨论——这是最高的吉祥。”
  9. 自我克制,过着神圣的生活,彻见圣谛,以及证悟涅槃——这是最高的吉祥。”
  10. 心意触及世间变迁而不动摇,保持无忧、无染和安稳——这是最高的吉祥。”
  11. 做到这些事的人,所向无敌,处处安稳——对他们而言,这些就是最高的吉祥。”

第三章:衰败之因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祗树给孤独园。当时,夜深之时,一位容貌绝妙的天神,照亮了整个祗树林,来到世尊面前,向他行礼后,站在一旁。站定后,他以偈颂向世尊请示:

“我们带着问题来到世尊面前,请问您,乔达摩,关于一个人的衰败。请告诉我们,一个人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世尊如此回答他:

进步之人易知,衰败之人亦易知。热爱正法者进步;憎恨正法者衰败。”天神:“我们知道如此,这是第一种衰败之人。请告诉我们第二种。一个人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佛陀: 1. “他亲近恶人,不喜善人,偏爱恶人之道——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2. “他喜好睡眠,喜好交际,懒惰懈怠,易怒——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3. “他虽富有,却不奉养年迈衰老的父母——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4. “他以谎言欺骗僧侣、沙门或任何贫困之人——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5. “拥有众多财产、食物和金钱,却独自享用其奢华——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6. “因出身、财富或家族而骄傲,轻视自己的亲族——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7. “沉溺于女色、嗜酒或赌博,挥霍所赚得的一切——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8. “不满足于自己的妻子,与妓女及他人之妻厮混——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9. “年迈之人,娶一年轻妻子,因嫉妒而夜不能寐——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10. “将权力交给一个嗜酒挥霍的女人,或一个同样类型的男人——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11. “他出身于王族,财产不多却欲望巨大,渴望获得王权——这对他而言,是衰败之因。”

“清楚地了知世间这些衰败之因,具足高尚洞见的智者,将共享幸福的世界。”


第四章:恶人之道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于早晨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那时,婆罗门火授正在其家中侍奉祭火,并准备了供品。世尊挨家挨户乞食,来到该婆罗门家门口。

婆罗门远远看见世尊走来,便对他喊道:“喂!你这剃光头的!喂!你这小沙门!站住,你这贱民!”

听到这些话,世尊对他说:“婆罗门,你知道何为贱民,或何事使人成为贱民吗?”

“不,尊敬的乔达摩,我不知道何为贱民,或何事使人成为贱民。若尊敬的乔达摩能教导我,使我了知何为贱民,或何事使人成为贱民,那将是我的荣幸。”

“那么,婆罗门,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

“是的,世尊。”婆罗门回答道。

于是世尊说道:

  1. 易怒、怀恨、邪恶、诽谤、见解错误且狡诈之人,当知此为贱民。”
  2. 伤害众生,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对任何生灵毫无慈悲之心者,当知此为贱民。”
  3. 臭名昭著的强盗,破坏或围攻村庄城镇之人,当知此为贱民。”
  4. 无论在村庄或森林,以偷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者,当知此为贱民。”
  5. 实欠债务,却在被追讨时逃避,说‘我不欠你任何债务’者,当知此为贱民。”
  6. 因贪图财物而杀害路人并夺其财物者,当知此为贱民。”
  7. 为己、为他人或为财富,在被传唤作证时作伪证者,当知此为贱民。”
  8. 被发现与亲属或朋友之妻,无论是强迫或自愿,有染者,当知此为贱民。”
  9. 虽富有,却在父母年迈体衰时不予奉养者,当知此为賤民。”
  10. 殴打或辱骂父母、兄弟、姐妹或岳母者,当知此为贱民。”
  11. 被问及善法时,却教导恶法,并向他人隐瞒善法提供建议者,当知此为贱民。”
  12. 犯下恶行后,希望无人知晓并行为狡诈者,当知此为贱民。”
  13. 到他人家中享用美食,当他人来访时却不予款待者,当知此为贱民。”
  14. 以谎言欺骗僧侣、沙门或任何贫困者,当知此为贱民。”
  15. 饭时已到,却不给僧侣或沙门任何食物,反而以言语侮辱他们者,当知此为贱民。”
  16. 自己被无明所包裹,为求酬金而宣说不实之事者,当知此为贱民。”

第五章:善人之道

诸比丘,一位正直之人诞生于家庭中,是为了许多人的利益、福祉和幸福。他是为了其父母、妻儿、仆人雇工、朋友同伴、亡者、国王、天神以及苦行者和僧侣的利益、福祉和幸福而生。

诸比丘,正如充沛的雨水使所有庄稼丰收,为许多人带来利益、福祉和幸福一样,一位正直之人诞生于家庭中,也是为了许多人的利益、福祉和幸福。

智者日夜勤勉,过着家庭生活,实为众人之利益。 铭记昔日之恩,他以恰当方式奉养父母。 信心坚定,他尊敬那些过着神圣生活、清净无染的无家僧人。 深知行为准则,他举止得体。 他服务君王,服务天神,服务亲友,他为所有人提供服务。 他坚定地立足于正义,远离自私之染,融入安稳的世界。


第六章:真正的友谊

  1. 超越并蔑视羞耻感,说“我是你的朋友”,却不承担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当知此人非你之友。
  2. 对朋友言辞悦耳,行为却相悖,智者确知此人言而不行。
  3. 时时急于挑起冲突,专挑毛病者,非友也。
  4. 然而,那能如孩童安睡于母亲怀中般倚靠,不为他人所离间者,实乃益友。
  5. 一个人若为求果报与福德,承担起人生的责任,他便是在培育一种值得称赞的喜悦与幸福之因。

尝过独处与宁静的甘甜, 人便远离恐惧与过失, 饮啜着最甜美的法喜。


第七章:善言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的祗树给孤独园,他对众比丘说:

“诸比丘,具备四种特质的言语是善言,而非恶言,是无过失的,不会被智者所指责。是哪四种呢?在此,比丘说善语,非恶语;说正法,非非法;说慈爱语,非粗恶语;说真实语,非虚妄语。”

世尊如是说。说完之后,导师又再次说道:

“善言,贤者称之为至上。当说正法,而非非法,此为第二。当说慈爱语,而非粗恶语,此为第三。当说真实语,而非虚妄语,此为第四。”

这时,尊者婆耆舍从座位上站起,将外衣搭在一肩上,双手合十,向世尊行礼后说:

“世尊,我有所感悟!善逝,我有所感悟!”

“婆耆舍,请宣说。”世尊说道。

于是,尊者婆耆舍在世尊面前以恰当的偈颂赞美他:

  1. 人当说这样的话:既不让自己懊悔,也不伤害他人;这样的话,实为善言。
  2. 人当说悦耳欢喜之言。智者不将他人恶言放在心上,只以慈爱之语回应。
  3. 真理实为不朽之言;此乃永恒之法。贤者坚守于真理,真理既是利益,亦是正法。
  4. 佛陀所说之言,导向安稳,为证悟涅槃,为终结痛苦,此言实为至善。

第八章:在家居士的福祉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拘利族一个名为咖咖拉帕答的市镇。当时,一位名叫长膝的拘利族人来到世尊面前,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坐定后,他对世尊说:

“世尊,我们是在家居士,享受感官之乐。我们生活在妻儿的围绕中。我们使用迦尸的檀香木。我们用花环、香水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我们享用金银。世尊,请也为我们这样的人说法,教导那些能导向今生与来世福祉与幸福的事物。”

一、现世的福祉

“长膝,这四件事能导向一位族人在今生的福祉与幸福。是哪四种呢?”

  1. 勤奋的成就
  2. 守护的成就
  3. 善友
  4. 平衡的生活
  5. 什么是勤奋的成就? “在此,长膝,无论一位族人以何种活动谋生,无论是农耕、经商、畜牧、从军、为官,还是任何一种手艺——他都应精通而不懒惰。他具备关于其中方法与手段的思考能力。他能够胜任并管理好自己的工作。” 这被称为勤奋的成就。
  6. 什么是守护的成就? “在此,长膝,无论一位族人通过勤奋工作获得何种财富,通过臂力积聚,通过汗水赚取,并以正当合法的方式获得——他都应守护看管这些财富,以免被国王没收、被盗贼偷窃、被火烧毁、被水冲走,或被不肖继承人夺走。” 这被称为守护的成就。
  7. 什么是善友? “在此,长膝,无论一位族人居住在哪个村庄或城镇,他都与那些在德行上已成长的年轻人或年长者,那些具备正信、德行、布施与智慧的居士或居士子交往、交谈、参与讨论。他依照有信心者的正信行事,依照有德行者的德行行事,依照慷慨者的布施行事,依照有智慧者的智慧行事。” 这被称为善友。
  8. 什么是平衡的生活? “在此,长膝,一位族人了知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生活节俭,既不奢侈也不吝啬,心想:‘如此我的收入将超过支出,而非支出超过收入。’” “就像一个持有天平的人或他的学徒,在举起天平时知道,这边下沉了多少,那边翘起了多少;同样,一位族人,了知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生活节俭,既不奢侈也不吝啬,心想:‘如此我的收入将超过支出,而非支出超过收入。’” “长膝,如果一位收入微薄的族人过着奢侈的生活,会有人说:‘这位族人享用财富就像吃无花果的人一样(不知节制)。’如果一位收入丰厚的族人过着贫寒的生活,会有人说:‘这位族人会像饿死鬼一样死去。’” 这被称为平衡的生活。

已积聚的财富有四种毁灭的来源:

  1. 淫乱
  2. 酗酒
  3. 赌博
  4. 恶友

“就像一个有四个入口和四个出口的大水池。如果有人关闭了入口,打开了出口,且没有充足的降雨,那么这个水池的水量必定会减少而非增加;同样,已积聚的财富有四种毁灭的来源:淫乱、酗酒、沉迷赌博和结交恶友。”

已积聚的财富有四种增长的来源:

  1. 戒除淫乱
  2. 戒除酗酒
  3. 不沉迷赌博
  4. 结交善友

“就像一个有四个入口和四个出口的大水池,如果有人打开了入口,关闭了出口,并且有充足的降雨,那么这个水池的水量必定会增加而非减少;同样,这(上述)四件事是已积聚财富增长的来源。”

这四件事能导向一位族人在今生的福祉与幸福。

二、精神(来世)的福祉

“长膝,这四件事能导向一位族人在来世的福祉与幸福。是哪四种呢?”

  1. 信心的成就
  2. 德行的成就
  3. 布施的成就
  4. 智慧的成就
  5. 什么是信心的成就? “一位族人有信心,相信圆满觉悟者的觉悟,心想:‘彼世尊确实是阿拉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被称为信心的成就。
  6. 什么是德行的成就? “在此,一位族人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以及导致放逸的麻醉品。” 这被称为德行的成就。
  7. 什么是布施的成就? “在此,一位族人在家中,心中没有吝啬之垢,致力于布施,慷慨大方,乐于施舍,适宜被求施,并乐于分享布施之物。” 这被称为布施的成就。
  8. 什么是智慧的成就? “在此,一位族人有智慧。他具备了知事物生灭的智慧,以及能导向痛苦彻底止息的圣洁洞察力。” 这被称为智慧的成就。

这四件事能导向一位族人在来世的福祉与幸福。

在家弟子于诸事勤勉, 谨慎且善于管理。 他生活平衡,细心守护所聚财富。

具足信心与德行,慷慨且无吝啬, 他恒常清理通往来世福祉的道路。

如此,对于有信心的居士, 佛陀已宣说这八件事, 导向两世的幸福—— 今生的福祉与来世的喜乐。

这便是居家修行者 增长布施与功德之道。


第九章:如何享用财富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居士给孤独长者前来拜见世尊,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世尊对他说道:

“居士,获得财富有此五种理由。是哪五种呢?”

  1. “在此,居士,凭着勤奋工作、臂力积聚、汗水赚取、以正当合法方式获得的财富,圣弟子使自己快乐、欢喜,并保持这份巨大的快乐;他使他的父母、妻儿、仆人雇工快乐、欢喜,并保持他们的快乐。这是致富的第一个理由。”
  2. “再者,当财富如此获得时,他使他的朋友和同伴快乐、欢喜,并保持他们的快乐。这是第二个理由。”
  3. “再者,当财富如此获得时,他使自己免受任何可能发生的不幸,如火灾、水灾、国王、盗贼和不肖继承人所带来的灾难。他使自己安全,妥善保管财物。这是第三个理由。”
  4. “再者,当财富如此获得时,他作五种供养,即: a. 供养亲属 b. 供养客人 c. 供养亡者 d. 供养国王 e. 供养天神 这是第四个理由。”
  5. “此外,居士,当财富如此获得时,圣弟子向所有那些远离懒惰与放逸、以忍耐与谦卑承受一切、各自调伏自己、各自平静自己、各自清凉自己的沙门与婆罗门提供布施。他向他们提供具有最高果报的布施,一种天界的、能带来幸福并导向天界的布施。这是致富的第五个理由。”

“居士,这就是致富的五个理由。”

“现在,如果那位圣弟子在遵循这五个理由的过程中,财富遭受了损失,他应如此思量:‘至少,我已遵循了那些致富的理由,但我的财富还是失去了!’——这样他就不会感到沮ر。 如果他的财富增加了,他应如此思量:‘确实,我遵循了那些理由,我的财富增长了!’——这样,无论何种情况他都不会感到沮丧。”

我已享用我的财富, 服务于我及依赖我之人, 皆已脱离危险。 我已作最上布施, 亦已完成五种祭祀。 对有德行、沉着、 过着善行的修行人,我已供养。 那是明智的居士, 应为之追求财富的目标,我已达成。 我所做之事,永不后悔,—— 凡人若能如此思量, 坚守于圣法之中, 在此世受赞誉, 往生天界亦享喜乐。


第十章:世间的幸福

当时,居士给孤独长者来到世尊面前,向他行礼后坐在一旁。世尊对他说道:

“居士,享受感官之乐的在家修行者,可以时时获得这四种幸福。是哪四种呢?”

  1. 拥有的幸福 (Atthi-sukha)
  2. 享用的幸福 (Bhoga-sukha)
  3. 无债的幸福 (Anaṇa-sukha)
  4. 无过失的幸福 (Anavajja-sukha)
  5. 居士,什么是拥有的幸福? “在此,一位族人拥有通过勤奋工作、臂力积聚、汗水赚取、以正当合法方式获得的财富。当他想到:‘财富是我的,是通过勤奋工作、臂力积聚、汗水赚取、以正当合法方式获得的’,他便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居士,这被称为拥有的幸福。”
  6. 什么是享用的幸福? “在此,一位族人通过这样获得的财富,既享用自己的财富,也行持功德之事。当他想到:‘我通过这样获得的财富,既享用自己的财富,也行持功德之事’,他便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居士,这被称为享用的幸福。”
  7. 什么是无债的幸福? “在此,一位族人不欠任何人或大或小的债务。当他想到:‘我不欠任何人或大或小的债务’,他便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居士,这被称为无债的幸福。”
  8. 什么是无过失的幸福? “在此,一位族人具备无过失的身业、无过失的语业、无过失的意业。当他想到:‘我具备无过失的身业、无过失的语业和无过失的意业’,他便感到幸福,感到满足。” “这被称为无过失的幸福。”

“居士,这就是享受感官之乐的在家修行者可以时时获得的四种幸福。”


第十一章:拔除悲伤之箭

  1. “当你看不到他来去的途径,看不到他的两端时,你为他哭泣只是徒劳。”
  2. “如果通过悲伤甚至愚蠢地伤害自己能获得任何利益,那么智者也会这样做。”
  3. 哭泣或悲伤,任何人都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反而他的悲伤会变得更深,他的身体也会因此受苦。”
  4. “他变得消瘦苍白,只是伤害了自己。然而,逝者并不能因此得救。悲伤只是徒劳。”
  5. “不放弃悲伤的人,会更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哀悼逝者,他便落入了悲伤的掌控。”
  6. “看看其他人,他们也正在逝去,依其业力而行。他们落入死亡的掌控中,在此挣扎。”
  7. “无论他们如何想象,结果总是与想象大相径庭。这就是可能的失望。看看这个世界的本质吧。”
  8. 即使一个人活了一百岁甚至更久,他最终也会与亲人分离,离开这个生命。
  9. “因此,听从了圆满觉悟者的教导后,当停止悲叹。看到一个逝去的人,当知:‘我不可能再见到他活过来了。’”
  10. 如人用水扑灭燃烧房屋的大火,同样,明智、通达、善巧、聪慧的人,应迅速驱散生起的悲伤,如风吹散棉絮。
  11. “寻求自身幸福的人,应拔除自己悲叹、渴望和哀伤的箭。”
  12. 拔除了箭,独立自主,他将获得内心的平静。克服了一切悲伤的人,将变得无忧,并完全清凉。

第十二章:意志坚定

无论悲伤还是哭泣,都无法在这世上获得任何益处。 看到一个人悲伤痛苦,他的敌人会感到高兴。但当智者了知事物的真相,在所有不幸下保持不动摇时,他的敌人看到他一如往昔的面容,反而会感到痛苦。

无论是通过智慧、善行、善言、慷慨,还是传统上公认的方式,无论以何种方法和途径,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他正当的目标,他就应当通过这些方法为之努力。

如果他想:“无论是我还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获得这种利益”,那么就应无忧无虑地承受一切,并思考:“现在,我该如何最好地运用我的力量来处理手头的事情?”


第十三章:活在当下,尽汝之责!

不要沉湎于过去,也不要渴望未来。 过去已然逝去;未来尚未到来。

而当下呈现于眼前的,是确定无疑的。 任何人若能洞见如此的当下之事, 彻底了知后,就应贯彻到底。

就在今日精进努力。谁知明日是否会死? 与死亡的大军,无人可以讨价还价。

对于如此生活,日夜精进不懈的人, 即使生命只有一天也是幸福的, 完全寂静的圣者如是说。


第十四章:问答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阿拉维,在夜叉阿拉瓦卡的住所。当时,夜叉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对他说:“出去,沙门!”

“好的,朋友。”世尊回答道,然后走了出去。

“进来,沙门!”阿拉瓦卡说。

“好的,朋友。”世尊说道,然后走了进来。

夜叉阿拉瓦卡第二次对世尊说:“出去,沙门!”

“好的,朋友。”世尊回答道,然后走了出去。

“进来,沙门!”阿拉瓦卡说。

“好的,朋友。”世尊说道,然后走了进来。

夜叉第三次对世尊说:“出去,沙门!”

“好的,朋友。”世尊回答道,然后走了出去。

“进来,沙门!”阿拉瓦卡说。

“好的,朋友。”世尊说道,然后走了进来。

夜叉阿拉瓦卡第四次对世尊说:“出去,沙门!”

“朋友,我不会出去。你做你该做的事吧。”

“沙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能回答我,我将使你疯狂,或撕裂你的心脏,或抓住你的脚,把你扔到恒河对岸去。”

“朋友,我看不到在这个包含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天人与人类的世界里,有谁能使我疯狂,或撕裂我的心脏,或抓住我的脚,把我扔到恒河对岸去。不过,朋友,你还是问吧,随你所愿。”

于是,夜叉阿拉瓦卡以偈颂向世尊请问:

  1. 夜叉: > “什么是人最好的财富? > 善加修习能带来什么快乐? > 什么是味道中最甜美的? > 过怎样的生活被称为最好的生活?

    佛陀: > “信心是人最好的财富。 > 修习正法能带来快乐。 > 真理是味道中最甜美的。 > 以智慧生活被称为最好的生活。

  2. 夜叉: > “如何渡过洪流? > 如何渡过大海? > 如何克服痛苦? > 如何得以清净?

    佛陀: > “以信心渡过洪流。 > 以不放逸渡过大海。 > 以精进克服痛苦。 > 以智慧得以清净。

  3. 夜叉: > “如何获得智慧? > 如何获得财富? > 如何获得名声? > 如何赢得朋友? > 当逝往他世时,如何能不悲伤?

    佛陀: > “通过专注学习,若人相信圣者的法能导向涅槃之证悟,并且精进、审慎,便能获得智慧。” > > “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当的方式处理事务,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勤奋,便能获得财富。通过真诚,他将获得名声。通过慷慨,他将赢得朋友。” > > “若人过着家庭生活,具足信心,并拥有这四种美德:真诚、正义、坚定和慷慨,他逝去时将不会悲伤。” > > “请你也去问问远近其他的沙门和婆罗门,看这世上是否能找到比真诚、自制、慷慨和忍耐更伟大的东西。

阿拉瓦卡: > “我现在何需再去问远近其他的沙门和婆罗门?我现在已知道我未来的利益。佛陀来到阿拉维,是为了我的利益。我现在知道,布施何处将有大果报。” > > “我将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礼拜正等正觉者和卓越的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