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到佛法修行
巴育陀尊者, 南传上座部佛法, 心理学 ·Index
From Psychology 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 P.A.Payutto
从心理学到佛法修行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这是一次深刻的探索,剖析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心智修行之间的异同,指引读者从理解现代心理困境走向智慧禅修的转化之路。
引言:从心理学到心智修行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心理学与心智修行”,重点探讨现代西方心理学与佛教中有关心智修行的实践之间的关系。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讲座将以“从心理学到心智修行”为题。
在此语境中,“心理学”特指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心理学。而讨论其与佛教的关系,则将从学术和历史的维度展开。
第一章:异同并存的交汇点
西方国家对佛教的兴趣
当前,在全球西方国家,对佛教的兴趣日益浓厚。例如,1991年美国之音(VOA)的一篇报道指出,佛教大约在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美国,但直到1960年代,修行佛教的人数仍然很少,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华盛顿。然而,据美国佛教大会的最新估计,现在佛教信徒已达三到五百万人,而美国的犹太教徒约六百万人,圣公会教徒约两百五十万人。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的佛教中心数量从少数几个主要在大都市的机构,迅速增加到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四百二十五个以上。例如,科罗拉多州二十年前没有佛教中心,现在却有二十个。这充分说明了佛教在美国影响力日益增长。
回顾历史,西方对佛教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那时西方殖民者进入亚洲,为了更好地统治,需要了解当地文化,这包括宗教。一些法国学者因此深入研究佛教,甚至有人将其作为毕生事业。这种早期的兴趣主要是学术性和智识性的。
在工业文明初期,人们对科学技术寄予厚望,并为此感到自豪。当时的佛教吸引西方的地方在于其与科学精神的契合。例如,《伽蓝经》教导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要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这与科学的求证精神相符,因此引起了西方知识分子的极大关注。
西方对佛教兴趣的新趋势
进入近几十年(约1970年代至1990年代),西方对佛教的兴趣发生了变化,这源于社会环境的转型。在经历了高度的工业和技术发展后,人们发现这种发展本身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少人出现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困扰,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技术误用造成的工业时代症候群。
面对物质极大丰富却心理问题频发的困境,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转向佛教。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已不足以解决这些难题。因此,西方对佛教和东方宗教的新一轮兴趣,开始聚焦于心智实践,尤其是禅修。这使得在近期内,西方社会开始将佛教视为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种趋势不仅仅限于学术界,而是遍及美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心理学界,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展开了对佛教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对禅修的实践。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涌现出大量禅修中心,包括禅宗、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等不同宗派的中心。例如,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那洛巴学院,不仅提供佛教研究课程,还提供禅修实践培训,甚至授予学位。许多西方人前往亚洲学习和实践禅修,学成归国后,建立了诸多强调实践心智发展的中心。这表明禅修在西方社会已变得广泛流行,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心理学与佛教的区别
从某种角度看,西方学者,尤其是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佛教,是为了将佛教的“智慧宝藏”引入现代心理学领域加以利用。这似乎意味着西方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佛教心理学作为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
然而,从佛教自身的视角来看,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且自洽的心理学体系。认识到这一点是初步理解两者关系的关键。
在讨论两者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先辨明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相互关系。
心理学与佛教的主要区别
西方心理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关注解决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例如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精神失常或有各种心理障碍的人。这是其研究的起点和核心领域。它从尝试治愈这些患者出发,逐步发展出理论体系,并随后应用于行为矫正、动机研究等更广泛的“积极”领域。然而,其根基始终在于处理病态问题。
相较之下,佛教所关注的人类心理问题,并非仅限于“精神病患者”,而是指所有尚未解脱痛苦、仍有缺陷或“未脱离苦海”的人。这意味着佛教的关怀对象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佛教的起源,正是佛陀亲身体察到人类普遍存在的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后,寻求解决之道。因此,佛教心理学的起点,在于解决普遍人类的痛苦。
不仅如此,佛教并不孤立地看待心理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与个体完整生命、行为和品行紧密相连的整体。因此,佛教心理学是人类整体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其中所有面向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若将“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定义,可能会导致误解,认为心理层面可以脱离人类生命和社会的其他部分。但在佛教看来,万事万物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无法真正割裂。
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方法
佛教和现代心理学都运用观察、检查和实验等科学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的意义可能存在差异。
在西方心理学中,科学方法常侧重于外部、可观察的现象和行为。
但在佛教中,“经验”主要指内在的心智体验——直接了知自身的爱、嗔、痴以及各种感受。这是一种深刻的内省,远超日常的自我观察。
这种内在的心智体验在佛教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外部行为。人类的整个生命系统是一个整合的整体;心理体验影响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影响心智。
西方心理学往往倾向于关注特定的问题或心智的某些方面。不同的学派可能强调心理过程、行为,甚至拒绝内在经验,从而导致碎片化的研究方法。
相反,佛教认为所有方面都同等重要并相互关联。每个方面(心智、智慧、行为)的重要性取决于个体发展的阶段。例如,在早期阶段,外部行为可能更受强调;但随着修行深入,内在心智和智慧的层面变得日益重要。
整体内部的系统性关系:连接心智、智慧乃至行为
佛教指出,支配人类生命的两个主要法则分别是“心识定律”(Jitta Niyama,心智运作的法则)和“业力定律”(Kamma Niyama,行为与结果的法则)。这些都被视为自然法则,是同一个相互关联系统中的不同侧面。
有时,若以西方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佛教教义,可能会导致混淆,例如将心理过程完全归结为行为。这模糊了“心识定律”与“业力定律”之间的区别。
此外,西方心理学常将“心智”与“智慧”分开,或未能充分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能主要关注心理过程,有时忽视智慧,或认为其重要性较低。
在佛教中,心智与智慧是深度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深入分析人类的心理问题,往往发现其根源在于缺乏智慧(无明,Avijja)。
因此,解决心理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系统的最终方案,在于智慧。智慧是能够决定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心智走向解脱的关键因素。
当分析人类的痛苦时,尽管心理因素(如贪爱,Tanha)是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往往是无明(Avijja)。仅仅解决贪爱层面的问题是不够的;必须处理其深层的无明。
佛教将问题解决划分为三个层次:
- 戒(Sila)层面:处理不善的意图或行为(行为问题)。
- 定(Samadhi)层面:处理贪爱等心理因素(心智问题)。
- 慧(Panna)层面:处理最深层的根本原因,即无明(智慧问题)。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解决之道。
第二章:必须弥合的差异
社会越发展,人类心智问题越多
现代心理学与佛教在心智修行方面的关系,其基础植根于西方社会的现状,正是这种现状推动了西方对佛教,特别是心智修行的兴趣。
正如前面提到的,西方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繁荣,然而讽刺的是,人类的生活却充满了心理问题。法国学者们常用“压力”、“焦虑”、“异化”、“无聊”、“孤独”和“空虚”(特别是“内在的空虚”)等词汇来描述困扰西方人幸福的内心骚动。甚至有人质疑,当这些问题如此严重时,物质进步的意义何在。
一本总结美国社会心理生活状况的书籍指出,由于个体的“社群、结构和意义”等基本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对归属感的渴望、对清晰规则和秩序的需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在一个自由社会中,过多的选择反而令人困惑,心力交瘁,甚至渴望“心理投降”(psychic surrender)于外部权威,以逃避选择的重担。这种心理投降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缺乏方向”或“无意义感”是另一种症状。在信息和选择过载的情况下,人们感到不知所措、筋疲力尽,失去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只希望有人能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这导致了对明确信仰和教条的渴望。
此外,现代美国社会缺乏一种“公共幸福”或集体福祉感,其特点是缺乏温暖、信任和真诚的同理心。这种由工业和技术系统驱动的“非人化”社会,将个体视为机器上的齿轮,削弱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重要性。
总而言之,现代西方心理学在努力帮助人们满足欲望、管理他人以获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无意中强化了物质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反而加剧了这些心理问题。
心理学感兴趣并扩展的意义与佛教的交汇点
现代西方社会中精神健康问题的涌现,迫使西方心理学将其关注点从治疗临床“病人”扩展到解决“正常人”或整个“病态社会”的心理不适和问题。
这种从关注“病人”到关注“病态社会”或“所谓正常人”(实则在病态社会中存在问题的人)的转变,使得西方心理学更接近佛教对普遍人类痛苦的广泛关怀。
心理学在“痛苦”定义上的这种扩展,是其与佛教交汇的一个关键点,尤其体现在对普通个体幸福和福祉的探寻上。
对禅修的兴趣,已成为一种“风尚”,也正反映了这种对广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
如果佛教被半途而废地运用,可能产生危害且无法解决问题
佛教认为,人类问题的解决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相结合。不进行自我发展,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西方心理学家现在对禅修感兴趣,正在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仅仅将禅修技术作为一种“方法”来采纳,而没有理解其深层理论(佛法/Pariyatti),就可能产生问题。
“禅修”(Samadhi)这个词本身可能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涵盖了佛教心智修行(Bhavana)的一个方面,而佛教的心智修行要广阔得多。
如果西方心理学家在不完全接受佛教理论的情况下,将佛教修行方法(如禅修)整合到他们现有的心理学框架(如精神分析)中,他们可能会扭曲佛教,并只能部分地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只是利用佛教方法来支持自己原有的理论,这可能导致根本性的错误。
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不能像物理科学那样采取“试错”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基于这种错误理解的任何问题解决方式,也将是有缺陷或无效的。
因此,理解人性,特别是心智层面,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基础(佛法)。这种理论理解必须涵盖人类生命的意义。
方法必须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在佛教中,理论(Pariyatti)与实践(Patipatti)是密不可分的。真正理解佛教需要学习理论来 comprehend 人性与生命意义,同时也要进行实践(Bhavana)来验证这种理解。没有适当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走偏,而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则不完整。
佛教中的“理论”不仅仅是智识上的知识,它更是开悟者(特别是佛陀本人)通过实践所获得的经验记录。这套知识体系指导着当前的实践,并帮助验证个人的经验。
因此,全面学习佛教需要:一方面,对佛教教义原则进行学术理解,以认识人性与生命意义(Pariyatti);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直接体验和验证这些原则的真理性(Patipatti/Bhavana)。这种综合性方法确保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最终导向真正的人类解脱。
“理论”(ทฤษฎี)这个从西方借用的词汇,并不能完全捕捉佛教“Pariyatti”(ปริยัติ)的概念,Pariyatti是指引实践的理论知识。Pariyatti与Patipatti(实践/心智修行)是相互交织的。
因此,我们必须使用“Pariyatti”一词,而非“理论”,来准确表达。这意味着学习佛教,既要在原则层面理解人性与生命意义(Pariyatti),也要在实践层面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这些原则的真实性(Patipatti/Bhavana),以达到对生命的真实解脱。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从心理学到智慧禅修的终点
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特点
当前人类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实生活与社会状况”和“人类心智有效应对能力”之间的冲突。简而言之,就是心智未能充分准备好应对当前生活和社会的普遍状况。
现代工业社会,以消费主义和个人成就为中心,滋生了极端偏颇的观念和价值观。人们被海量选择所淹没,并被鼓励“最大化自我”(self-maximization),这导致了持续的贪欲和竞争。
这种物质主义文化制造了永无止境的欲望。尽管物质丰富,但对外部事物和认同的无尽追求,反而让人们内心空虚。他们变得“空心化”,导致孤独和无意义感。
社会观念过于偏颇,人类因无法满足的需求而产生冲突
社会所设定的极端观念,使得人类内心产生冲突,因为欲望变得永无止境。正如上一节所讨论的,物质利益和自我最大化的强调,意味着人们无休止地寻求外部认可和占有。
西方从独处时的孤独变为人群中的孤独
本章总结了现代西方心理生活的五个矛盾特征:
- 人越多,越孤独:尽管生活在日益拥挤的社会中,个体却感到更加孤立和孤独。
- 渴望被认可与非人化社会:人们渴望自己的独特性被完全接纳和认可,然而现代工业社会却以非人化的方式对待他们,如同机器上的螺丝钉,削弱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重要性。这造成了深刻的不满。
- 物质富足与内在空虚:工业和技术进步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人们内心却感到越来越空虚。
- 寻求外部满足,却加剧空虚:内心空虚的人试图通过寻求外部事物(物质财产、社交活动、外部关系)来填补这个空白,但这些努力往往导致更大的失望和更深的空虚感。社会本身缺乏真诚的同理心和信任,无法提供他们真正渴望的满足。人们以各自的“空虚”相遇,导致肤浅的互动,而非真诚的连接。
- 从“独处时的孤独”转变为“人群中的孤独”:工业社会解决独处孤独的方法是融入群体,但这只是将问题转化为人群中的孤独。最初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加剧了。
佛教将独处之寂寞转变为独处之乐
佛教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它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源。它不是试图避免独处,而是教导如何在独处时感到快乐,将“孤独”(寂寞而痛苦)转化为“独处之乐”(独处而内心满足/快乐)。
一个通过佛教修行培养内在充实感的人,不需要追逐外部事物来感到完整。他们在内在是满足的。当这样的人与社会互动时,他们会带来喜悦,并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社区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不是寻求索取,而是内心充盈、乐于给予。他们散发着真诚的善意,而非“商业微笑”。
现代心理学在试图教导人们“微笑”和“伸出援手”(隐喻性地指为了个人利益建立肤浅联系)时,常常推广一种不真诚的“商业微笑”,而非发自内心的同理心。然而,佛教修行却能带来真正的内在充实和真诚的慈悲。
从社会层面解决问题,还是从个人层面解决问题?
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始于个体,而非社会。它强调发展个体的内在资源。
一个充分发展、内心快乐且自给自足的个体,便能够为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这与等待社会来解决个人问题形成了对比。
系统而有条理的问题解决方式
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性的,包含一个渐进的人类发展路径:
- 善友/贤善社会(Kalyanamitta / 戒):对于那些内心空虚的人,第一步是拥有善友或贤善的社会,提供真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情感层面感到被接纳和充实。这是戒(Sila)的阶段。
- 自立/内心修习(定):一旦个体获得善友或社会的支持,他们就会学习认识和依靠自己,发展内在资源和方向。这涉及心智修习(Samadhi),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 智慧(慧):最终阶段是发展智慧(Panna),它使人能够理解生命和世界的真实本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立。这意味着能够快乐地独处,让自己快乐,而不依赖他人。
这个过程从外部支持(善友/社会)走向内部修习(正念/专注),最终通过智慧实现解脱。
因为空无,所以充实;因为不空,所以空虚
这个悖论揭示了佛教的一个核心教义:空性(Sunnata)。
当一个人理解空性(即没有永恒、独立的自我或实质性的存在)时,他便放下执着和依恋,从而使心智摆脱烦恼和痛苦。这种内在的自由状态被体验为“充实”。
相反,当一个人执着于坚固的自我和外部现象的幻象时,心智便被欲望和依恋所充满,从而造成“空虚”和不满。
因此,通过智慧了知“空性”,便能解决内在空虚感,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在满足。
一旦内心充实,独处亦乐,融入社会亦乐,并能让社会充满快乐
一个通过智慧发展心智并达到内心充实的人,能够真正地享受独处(是快乐的独处,而非“孤独”)。当他们与社会互动时,也会感到快乐,并能为他人的幸福做出贡献。
这样的人会成为积极的影响源,成为他人的“善友”(Kalyanamitta),分享他们内在的圆满,而不是寻求从他人那里索取。
总而言之,“从心理学到心智修行”的旅程最终以“智慧禅修”(Panya Bhavana)为终点。这意味着心理问题,从其最深层意义上讲,必须通过智慧来解决,从而导向心智的最终解脱。
这将使个体能够独自快乐,在社会中也快乐,并帮助创造一个更幸福的社会,将社会转化为一个充满真诚善良和福祉的社会。
讲座最后重申了认识佛教独特原则,特别是智慧的重要性,西方心理学正开始探索这一点。理解“空性”(sunnata)可以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在空虚”提供深刻的解决方案。
脚注概述
本讲座的脚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引用了美国之音(VOA)的一篇新闻报道,以支持西方国家对佛教兴趣日益增长的观点。
- 提到了《伽蓝经》(Kalama Sutta),并列举了其中关于不应盲目相信的十项教导,以此说明佛教与科学求证精神的契合。
- 引用了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等学者的著作,描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境,如焦虑、异化、孤独和内在空虚等。
- 引用了心理学家迈克尔·斯科特·凯恩(Michael Scott Cain)关于“心理投降”(psychic surrender)的论述,指出人们因社会压力而放弃自主思考和选择。
- 引用了罗伯特·J·纳什(Robert J. Nash)和罗伯特·S·格里芬(Robert S. Griffin)对“公共幸福”(public happiness)缺失的评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缺乏真诚的群体幸福感。
- 引用了帕德玛西里·德·席尔瓦(Padmasiri de Silva)的观点,说明西方心理学已将研究范围从“病人”扩展到“病态社会”和“所谓正常人”的心理问题。
- 提到了理查德·H·罗宾逊(Richard H. Robinson)关于禅修在西方流行趋势的观察,指出其在亚洲佛教国家重新受到重视。
- 引用了伯尼斯·坎纳(Bernice Kanner)的观点,将“缺乏方向”归咎于非人化的工作场所。
- 引用了弗里达·弗洛姆-赖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n)关于“独处”(being alone)与“孤独”(being lonely)区别的心理学论述,与佛教的观点形成呼应。
附录概述
附录部分包含了本书第二版出版的前言和致谢。
前言详细说明了本次讲座的缘起:它最初是为泰国农业大学教育心理学与咨询系研究生开设的“佛教心智修行”培训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平衡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与佛教心理学(即三学:戒、定、慧)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心理能力和智慧,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前言还强调了理论(Pariyatti)、实践(Patipatti)和证悟(Pativedha)的重要性。
致谢部分则向所有为本书出版和讲座内容录制提供帮助的人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特别是帕奥·帕亚度尊者对讲座内容的修订和指导,以及所有参与录制和编辑工作的人员。它也说明了第二版出版时,在书名、语言润饰和内容补充方面的改进,以使本书更加完善和清晰。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