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陀洹的智慧,足以称作佛教徒
巴育陀尊者, 南传上座部佛法, 精选 ·Index
Developing Wisdom Just This Much Is Enough to Be Called a Buddhist - P.A.Payutto
须陀洹的智慧,足以称作佛教徒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达到初果须陀洹(预流果)的智慧境界与生活实践。仅此智慧,足以看透世间与生命之缘起实相,放下执着,以不放逸之心,精进修习信、戒、闻、施、慧,断除烦恼,活出自在安乐的圣者人生,最终迈向究竟的涅槃。
仅此智慧,足以称作佛教徒
达到佛法目标的人被称为圣者(Ariyachon)或圣人(Ariyapuggala),共有四个层次:须陀洹(Sotapanna)、斯陀含(Sakadagami)、阿那含(Anagami)和阿罗汉(Arahant)。
阿罗汉是证得涅槃者。简单来说,就是涅槃(Nibbana)了。涅槃的简单解释是熄灭烦恼和苦集,意指一切缘起条件的止息,缘起(Paticcasamuppada)循环的瓦解,缘起法的终结,无明(Avijja)的解脱。
阿罗汉的生活以智慧为基础(Panna-chivi),能够如实观照万物,了知一切。他们的心处于平等舍(Upekkha)的平衡状态,犹如天平般公正,平稳宁静,不因苦乐等引诱或冲击而动摇。他们是真正的自由人,内心常乐,不依赖任何外物,不受任何束缚,不执着任何“我”或“我所”。他们不被任何事物牵绊或担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为众生谋求利益和幸福。简言之,就是“阿罗汉涅槃,为世间服务”。
然而,一般人对涅槃和阿罗汉的理解和感受,已演变成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难以企及,且随时代变迁,离真实越来越远。例如,古时候,人们曾将涅槃视为永恒幸福的琉璃之城;但在近代,涅槃却成了消失殆尽、一无所有的感觉。
随着人们与佛法的教导渐行渐远,加上物质享乐主义的盛行,现代人往往对涅槃不感兴趣,视之为应回避或远离的状态。至少,他们觉得涅槃遥不可及,没有理由去涉足。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努力建立对涅槃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外,我们还应将目光投向一个更接近、更容易理解的理想状态——须陀洹。这是比涅槃更前的一个阶段,清晰可见,美好殊胜,值得去实现和达到。这也是佛法教导应帮助人们转向关注的一个境界,即须陀洹——圣者群体中的初级成员。
实际上,须陀洹的境界不仅在建立对涅槃和阿罗汉的理解过程中值得关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常被强调,但往往被人们忽视或遗忘。
佛陀本人也曾反复教导,须陀洹的境界及其生活方式都值得我们重视和强调: “比丘们,那些你们应予帮助,且能听从教诲的人,无论是朋友、同事、亲戚或姻亲,你们都应该劝导他们,教导他们安住于四种须陀洹功德。”
须陀洹的境界和生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既不遥远,也不可怕。即使在现代,它也受到善信的高度赞扬。
佛陀时代,有无数须陀洹佛弟子,他们是过着美好、符合道德规范的居家生活者,身处世俗社会,家庭幸福,为社区、为佛教、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他们的生平值得我们效仿。
这些圣者虽已证得高深的佛法境界,但仍有微细的烦恼残留。当他们经历离别时,仍会哭泣悲伤;他们仍有爱恨情仇,但已微薄淡化,不会再造作严重的恶行或过失。他们所剩的痛苦也微乎其微,与已断除的大部分痛苦相比,不值一提。他们是拥有坚固基础的人,能够带领自己的生命在无罪之乐和善法广阔的道路上前进。
在此,列举一些佛陀时代须陀洹弟子的例子:
- 频毗娑罗王(King Bimbisara):摩揭陀国(Magadha)的伟大君主,他将竹林精舍(Veluvana)献给僧伽,成为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并每月持守八关斋戒四次。
- 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著名的祇园精舍(Jetavana)的建造者,他供养僧众,并慷慨布施贫困者,无人能及。
- 毗舍佉大优婆夷(Visakha Mahaupasika):女居士中第一位,她虽有二十个儿女,但仍能全力为大众谋利益,在僧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她在憍萨罗国(Kosala)社会中享有广泛声誉,德高望重。
- 耆婆·拘摩罗浮(Jivaka Komarabhacca):摩揭陀国王、佛陀和僧伽的首席御医,他的医德医术在传统医学中世代流芳。
- 那拘罗父和那拘罗母(Nakulapita and Nakulamata):这对夫妻相敬如宾,忠贞不渝,直至年迈,并愿生生世世相遇。
即使尚未证得须陀洹果,若能修习须陀洹的四种功德,也算进入了三学(Tri-Sikkha),开始成为有学人(Sekha),可称为“善凡夫(Kalyanaputhujjana)”。若修行更进一步,则被称为“小须陀洹(Cula-Sotapanna)”(参见下文脚注)。
佛陀曾对给孤独长者说:圣弟子如果想要长寿(生命力)、好容貌(威仪)、快乐、名誉、生天,不应只是祈求,而应通过不放逸(Appamada)的实践来达成。佛陀还说了一首偈语,阐明贤者的生活原则: “不放逸者是贤者,能成就生命之双重利益:现世利益与来世利益。因能获得此二利益,故称之为贤者。”
现世利益(Ditthadhammaattha)指在此世可见的利益,如财富、名誉、地位、和睦的家庭和朋友,通过正确对待这些事物而获得。来世利益(Samparayaattha)指超越眼前可见的崇高利益,如德行、善行、功德、内心的快乐和成长、智慧的开发。
须陀洹者,已了知世间与生命,故能放下执着,以其了知世事之智慧,安乐生活于世,成为圆满现世与来世利益的典范。
法眼开启圣者生命:须陀洹
如众所知,须陀洹是初级圣者,其字面意思是“到达流(Sota)”者,即已进入通往涅槃之流。而此“流”便是八圣道(Ariyamagga),亦是通往涅槃安乐的道路。
须陀洹到来的标志是生起“法眼(Dhamma-cakkhu)”,意即“见法之眼”,即能把握四圣谛(Ariyasacca)并理解缘起(Paticcasamuppada),从而生起使人过上圣者生活的智慧,正如舍利弗(Sariputta)的故事。
舍利弗智慧超群,在遇到佛陀之前,他已长年苦心探寻佛法,甚至出家为遍行者,竭力寻找关于世间与生命的答案。一天,他见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行乞时威仪可敬,便上前询问阿说示尊者,他的导师教导了什么。
阿说示尊者回答说,自己初学佛法,无法详细解释,只能简略说明。于是,他用一偈总结了佛陀的教法:(《律藏》4/65/57) “诸法从因生,如来说其因,彼法因缘尽,是寂灭法师。”
舍利弗智慧已熟,听闻此偈,当下领悟,生起法眼(Dhamma-cakkhu),即见法之眼,洞悉: “何法集起,彼一切法皆灭。” 这句话通常被简单地翻译为:“任何有生起之法,其一切法皆有灭去之法。”
然而,仔细审视其词句,便会发现这正是四圣谛(Ariyasacca)的精髓,也是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法则(包括导致痛苦生起的顺缘和痛苦止息的逆缘)。其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例如:痛苦的生起有其因缘,当这些因缘止息时,痛苦便会消失;问题的生起有其因缘,因此,通过瓦解这些因缘,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当舍利弗生起法眼时,他便到达了“流”(即预流),被称为须陀洹。
我引用佛陀的教言,让大家了解法眼(Dhamma-cakkhu)的生起、见法,如何解决问题,使人不断进步:(《增支部·三集》20/534/312) “比丘们,在雨季末期的秋天,天空清澈无云,太阳升起,光芒四射,驱散了空中的阴霾。比丘们,同样地,当无垢无染的法眼生起于圣弟子时,随着法眼的生起,三结(Samyojana)——即身见(Sakkaya-ditthi,执着于‘我’的错误见解)、疑(Vicikiccha,对法性不确定、疑惑)、戒禁取(Silabbataparama,执着于认为通过戒律和禁行即可清净解脱的迷信和极端行为)——便被彻底断除……”
佛陀的这段话指出,法眼(Dhamma-cakkhu)的清晰智慧,能断除三种烦恼束缚(称为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ñan),从而证得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成为须陀洹。(这段佛陀的教言并未结束,他还继续讲述了法眼更清晰的层次,即斯陀含和阿那含的境界,那时还会断除另外两种烦恼:贪欲和嗔恚。但在此处,我们只关注须陀洹初级法眼的境界,故仅引用至此。)
除了断除执着于“我”的错误见解(Sakkaya-ditthi)之外,吝啬(Macchariya,心胸狭窄的吝啬)和四种偏见(Akati,即因喜爱、憎恨、愚痴或恐惧而产生的偏见:Chandagati、Dosagati、Mohagati、Bhayagati)等执着于自我的烦恼也随之消失。这使得心胸开阔,既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也乐于根据真实、美好和正确的事物给予支持和帮助。随后,便会生起极大的快乐,犹如经中比喻,所剩的痛苦微乎其微,如同将七颗豌豆大小的石头放在须弥山旁,而须弥山代表已断除的痛苦。这与佛陀所说“须陀洹的境界,胜过生天,超越一切世界之主宰”相符。
法眼(Dhamma-cakkhu),即智慧之眼(Panna-cakkhu),能洞察四圣谛的真理,了知世间与生命的实相,即色法(Rupa-dhamma)与名法(Nama-dhamma),遍及五蕴(Khandha)——它们并非恒常不变,而是缘起(Paticcasamuppada)之流(“一切痛苦的生起,皆依缘起;一切痛苦的止息,皆依缘起”)。这使得对世间和生命的看法,即现代人所说的世界观(Lokatasana)和人生观(Jivatasana),彻底转变,从而使生活和对世间生命的对待方式,步入圣者的道路。
接下来的“万物与世界的本质是空性”一节,许多人认为难以阅读。害怕困难的读者,可先跳过此节,阅读后续更容易理解的章节,待读完全书后再回头阅读此节。
万物与世界的本质是空性
证悟者洞悉一切有情世界和宇宙万物,皆是色法(Rupa-dhamma)与名法(Nama-dhamma)的持续之流,它们生起后即灭,无法保持恒常不变(无常 Anicca、苦 Dukkha、无我 Anatta),根据彼此的相互关系而变化显现,作为彼此的因缘而持续不断(作为缘起(Itthappaccayata)和缘生(Paticcasamuppada)过程中的因缘)。
这种世界或宇宙的演变之流,持续不断,无始无终,与一般人惯常的思维方式不符。人们总习惯于追溯到过去,问它何时开始或生起;又向前展望到未来,问它何时毁灭或终结。它无法被一般人“先无后有”的习惯思维所接受(甚至也无法被“先有后无”的思维所接受)。正如当人们争论世界原本没有梵天主宰,后来梵天主宰创造了世界,这导致有人进一步提问:在那之前,梵天主宰也必然不存在,那么是谁创造了梵天主宰呢?
我们不必回溯过去,不必展望未来,怀疑世界、万物何时生起,何时毁灭。即使在当下,眼前的这个问题:“世界存在吗?万物真实存在吗?”也无法用“有”或“无”来回答,正如佛陀回答迦旃延尊者(Kaccanagotta)的提问: “……所谓‘正见(Sammaditthi)’,到底为何才能称为正见?”
佛陀回答说:(《相应部·因缘品》16/42/20) “迦旃延,世人多依二见:有见(Atthita,执着于‘有’)和无见(Natthita,执着于‘无’)。若以正智慧如实观世界之集,则世间无‘无见’;若以正智慧如实观世界之灭,则世间无‘有见’。
世人多执着于自我,有执取(Upadana)。但圣弟子不执着于自我,不疑惑:那无法常住的状态,有生则生,有灭则灭。圣弟子对此了然于心,无需信赖他人。迦旃延,仅此而已,即是正见。
迦旃延,认为一切皆‘有’,是其一极端;认为一切皆‘无’,是其二极端。如来不取此二极端,而以中道(Majjhima patipada)说法:无明为缘,故有行;……无明灭尽无余,故行灭……”
如上所述,万物,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既无“有”(Atthita)之相,亦无“无”(Natthita)之相,无法说其“有”或“无”,它是一种缘起之状态(Paccayakara),即缘生法(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有些人称之为刹那生灭(Khanika),即只存在于刹那之间;有些人说它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有条件的“有”;有些人说它仅是现象。
然而,无论怎样称呼,都不如称之为缘起(Paccayakara)、缘生法(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来得清晰真实。佛陀说,它就是如如(Tathata)——它就是那样的状态;不异如(Avitathata)——它不离那样的状态;不变如(Ananyathata)——它不变成其他状态。
既然万物的状态,无论世界还是宇宙,都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它本来的状态,那么“世界何时生起?谁创造了世界?世界和宇宙何时毁灭?”这样的问题便无法成立。它就是刚才所说的:我们不必回溯过去,不必展望未来,怀疑世界、万物何时生起,何时毁灭。即使在当下,眼前这个问题:“世界存在吗?万物真实存在吗?”也无法用“有”或“无”来回答。但我们可以说,世界就是诸法因缘和合而生起(Dhamma-samuppada)的状态,是缘起而生的诸法(Sankharasantati)持续不断之流。
佛陀曾说,一切事物,包括整个世界和宇宙的生起、存在和灭亡,都是不断循环的。正如他所说:“世间坏(Loko samvattati)”——世界收缩、毁灭;经过漫长的时间,“世间成(Loko vivattati)”——世界展开、扩散。
因此,当洞悉缘起时,便不会再问:“在过去最初,世界何时生起?”以及“在未来最终,世界何时毁灭?”同样,也不会再问:“是先有‘无’还是先有‘有’?”更不会有“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或许可以说,这正是世界成坏(Samvattana-vivattana-kara)的缘起(Paccayakara)本身。
即使在当下,面对眼前的问题:“世界存在吗?万物真实存在吗?”也无法用“有”或“无”来回答。但可以说,一切皆是缘起(Paccayakara),即缘生法(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是无我(Anatta),非“有”(Atthita),非“无”(Natthita),它就是空性(Sunnata)。
佛陀曾对阿难尊者(Ananda)说:(《相应部·六处品》18/102/67; 《小部·小义释》30/505/253) “阿难,正是因为无我(atta),或无与我相关的法,所以称之为世界是空性(sunya)。证悟者如是观世界为空性。”
然而,对于“世界存在吗?万物真实存在吗?”这个问题,如果想避免回答“有”或“无”,甚至“空”,也可以像佛陀所说的那样:(《相应部·因缘品》16/43/20) “生起的,唯是无法常住之法生起;灭去的,唯是无法常住之法灭去……迦旃延,仅此而已,即是正见。”
正如伐阇罗比丘尼(Vajira Bhikkhuni)被魔罗(Mara)问道:(《相应部·比丘尼相应》15/552/197) “是谁创造了有情众生?创造有情众生者身在何处?有情众生何时何地生起?有情众生何时何地灭尽?” 她回答说: “魔罗啊,你是否相信有所谓的人、所谓的有情众生?这只是你的见解。那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诸蕴(Khandha),其中无所谓的人或有情众生。 犹如零件组合成‘车’,同样地,当诸蕴和合时,便有了‘人’或‘有情众生’的假名。实际上,唯有无法常住之法(Sankhara)生起、住立、然后消失。除了无法常住之法,没有他物生起;除了无法常住之法,没有他物灭去。”
此处“无法常住之法(Sankhara)”,其含义本身就包含了“有”或“无”。世界、生命、万物、整个宇宙,就是这些无法常住之法。
无法常住,即无常(Anicca)——生起即灭,消逝无常;苦(Dukkha)——无法忍受,无法常住;无我(Anatta)——无法自主,没有恒常不变的核心,无法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因缘和合而生,是缘起法(Paccayakara),即缘生法(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
当说“生灭”时,便引出了“刹那”的概念,仿佛万物存在、保持、持续于刹那之间。在学习和交流中,人们努力将这种生灭表达得更清晰、更容易理解。有时说“闪烁不定”,但不足以表达,于是更认真地使用“刹那”一词。
当谈及万物,例如人身,它被认为是众多组成部分的聚合,可被分解成各种类别、最小的单元,包括色法(Rupa-dhamma)和名法(Nama-dhamma)。在注解(Atthakatha)和复注(Tika)时代,人们认为名法的生灭比色法快得多,例如心念的生灭在 17 个刹那内,相当于色法生灭的一个刹那。
此处“无法常住之法(Sankhara)”即是巴利文的“苦(Dukkha)”,它涵盖了一切事物,包括世界和生命,色法和名法,所有都是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无法依照其自身的本性而常住。这并非指那种痛苦、压迫、无法忍受的感觉,而是指无法常住的诸法。
世界和生命,以及一切万有,都是苦法(Dukkha-dhamma),它们无法常住,变化无常,生灭不定,依其因缘而生灭,正如之前所说。
人类生命在充满无法常住之法的世间中生起、存活、发展。他们拥有六触处(Phassayatana),即眼、耳、鼻、舌、身、意,生起对“我”的感知,并以此六触处感知、学习并体验渴望的感觉。
然而,人类未能洞悉世界和生命的真实本质。他们仅依靠六触处,学习理解,足以挣扎着去追求和拥有各种感官享受,并竭尽全力去维持、荣耀自己的存在,使其强大、永恒、稳固。但无论如何,一切事物,包括整个世界和他们自己的生命,都是无法常住之法。它们不受人类,无论是伟大君主还是天神,的掌控,也不随他们的意愿而转。它们只是依循自身的因缘而生灭,正如之前所说。因此,它们抵制人类的意愿,违背人类的执着,不满足人类的贪爱(Tanha)和执取(Upadana)。
如此一来,那些依其本性而无法常住之法(Dukkha-dhamma),便会生起痛苦、压迫、冲击、束缚,难以忍受,转变成人类内心和感受中的痛苦(Dukkha)。
一旦了知并洞察万物无法常住,依缘起而生灭的实相,人便能放下执着,以平等心对待万物,顺应因缘,以智慧生活,从而获得持续的幸福与解脱。
最后,引用《法句经》中的简短偈语:(《法句经》25/14/21) “有学之人,能知人身之大地,了知此人世间,乃至恶趣地狱,遍及天界。”
看透世事,领悟生命真谛,以智慧安乐度日,不再被“我执”所困,不为逃避痛苦、无休止地追逐快乐而烦恼
根据佛陀的教言:“此人有六界(Chadhatu-ro ayam…puriso)” (《中部·大品》14/679/436),即此人是六界(Dhatu)的聚合,包括地界(Pathavi-dhatu)、水界(Apo-dhatu)、火界(Tejo-dhatu)、风界(Vayo-dhatu)、空界(Akasa-dhatu)和识界(Vinnana-dhatu)。
与此相符,佛陀曾教导生命的起始:(《增支部·三集》20/501/227) “比丘们,依六界而有胎生有情。有胎生,故有名色。名色为缘,故有六入。六入为缘,故有触。触为缘,故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正是为了正在感受者,我才宣说: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苦之灭道……”
在另一处,佛陀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生命之始:(《中部·根本法门品》12/452/487) “比丘们,因三缘和合,故有胎生有情……比丘们,何时父母和合,母亲(适龄)有经血,识(Gandhabba)也入胎,因这三缘和合,故有胎生有情;比丘们,母亲怀胎,身负重担,忧心忡忡,或九月,或十月,九月或十月过去,母亲分娩这身负重担的胎儿,忧心忡忡,并以自己的血乳哺育已生之婴。比丘们,母亲的乳汁,在圣者律法中,即是血。
比丘们,此孩童渐渐成长,诸根(Indriya)成熟,便开始玩耍儿童玩具,如小犁、陀螺、翻筋斗、玩风车、量沙、小车、小弓箭。
比丘们,此孩童渐渐成长,诸根成熟,便沉浸于五欲(Kamaguna)——色……声……香……味……触……可爱、可喜、可意、悦人、引人执着……”
这两段佛陀的教言,都阐述了生命的缘起(Paccayakara)过程,从诞生到成长,以凡夫受无明、贪爱、执取支配的方式生活,然后发展到生起智慧、了知一切,从而过上正确、离苦、自在幸福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缘起法(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是四圣谛(Ariyasacca)。
这两段佛陀的教言,区别在于:第一段(出自《蒂特塔亚塔纳经》,Titthayatana Sutta)是胜义说法(Paramattha Desana),即佛陀依实相而宣说佛法;而第二段(出自《大爱尽经》,Mahatanhasankhaya Sutta)是世俗说法(Sammuti Desana),即佛陀以世俗语言宣说,如常人言语交流般。
前面提到的佛陀教言“此人有六界(Chadhatu-ro ayam…puriso)”,后面还有一句,接连说“六触处(Cha-phassayatano),十八意行(Attharasamanopavicharo)”。意即:“此人有六界,有六触处,有十八意行。”
这表示,当六界和合后,缘起(Paccayakara)过程便会进行,从而生起六触处(Phassayatana),即六种感知和感受的通道(眼、耳、鼻、舌、身、意),并生起十八意行(Manopavicara),即十八种心的思虑(通过六触处接受的色、声、香、味、触和意境,有些令人欣喜,有些令人不悦,有些则平平无奇,然后心便根据不同的意图进行思虑)。由此,生命得以作为一个人存在,并准备好在世间中前进。
重要插曲:警惕勿将佛经词语误解
许多巴利语佛法词汇,被简称为“佛经词语”,在泰语中使用后,其含义发生了许多偏离,有些词语甚至面目全非,或变得与原义相反(有时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反而能更好地表达其含义)。例如:
- อธิษฐาน (Adhitthana):原义:坚定决心,誓愿达成。泰语误解:祈求神力,以期心想事成。
- อารมณ์ (Arom):原义:所缘(sense object),如色、声、香、味。泰语误解:心情,心的变化(emotion),如生气、悲伤。
- กาม (Kama):原义:对色、声、香、味、触等可爱、可喜之物的欲求。泰语误解:性欲。
- สัญญา (Sanya):原义:识知、辨认,如知绿、白、黑、红、长、短、树叶、笔等。泰语误解:双方协议、约定。
- เวทนา (Vedana):原义:苦乐受、不苦不乐受或舍受(Upekkha)。泰语误解:悲伤、怜悯。
อุเบกขา (Upekkha) 是一个重要的佛法词汇,常被误解误用,必须清楚区分两种含义:
a) 作为受(Vedana)的舍(Upekkha):即舍受(Upekkhavedana)或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vedana),指平静、无苦无乐、平淡无奇、愉悦感,常与痴(Moha)相伴。这种舍受之词应避免使用(用不苦不乐受代替),以防与以下 b) 舍(Upekkha)的卓越心境混淆。
b) 作为卓越心境的舍(Upekkha):亦称彼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指对所缘保持中立、平衡、宁静的心境(equanimity; equilibrium; poise)。它是公正的,不偏不倚,不因苦乐或任何诱惑、干扰而动摇。这是正念(Sati)能够自由运作的心境,智慧(Panna)能清晰、如实地洞察一切,并能控制心的运作,如思考等,使心处于平衡状态,各组成部分和谐地持续运作。
如前所述,六界和合为人,生命依缘起(Paccayakara)过程而生。当六触处(Phassayatana)生起,能传递知识、体验感受时,生命便开始运作。
六触处(Phassayatana)是六种触缘处(是传递知识和体验感受之处),包括:
- 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
- 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
六触处与六外境相触 -> 传递知识如下:
- 生起识(Vinyana,根本的认识):眼见色 -> 见;耳闻声 -> 闻;鼻嗅香 -> 嗅;舌尝味 -> 尝;身触触 -> 触;意知法 -> 知。
- 生起想(Sanya,识知、辨认):
- 眼见色 -> 知是绿、白、黑、红、狗、猫、树、铁等
- 耳闻声 -> 知是响、轻、嘶哑、低沉、枪声、钟声等
- 鼻嗅香 -> 知是香、臭、刺鼻等
- 舌尝味 -> 知是酸、甜、油、咸、涩、麻等
- 身触触 -> 知是冷、热、暖、软、硬、柔、刺痛等
- 意知法 -> 知在想什么、感觉如何、为什么高兴、为什么烦恼等
六触处与六外境相触 -> 体验感受如下:
- 生起受(Vedana,苦乐受):
-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触、意知法
- 如果合眼、合意,令人愉悦,符合个人喜好,那就是乐受。
- 如果逆眼、逆意,令人厌恶,不符合个人喜好,那就是苦受。
- 如果只是平平常常,不引人注意,平淡无奇,那就是不苦不乐受。
正是通过六触处对这些知识和感受的体验和感知,人才能认识世界,世界才呈现于他。他有了可以依照所知而生活、并以六触处体验感受的世间。
六触处所感知的知识和感受,并非止步于此,而是汇聚于心,即意(Mano)。在心中,意识(Citta)根据不同的意图,对各种信息进行思虑。总而言之,这便是十八意行(Manopavicara)。
六触处所感知到的多样知识和体验到的苦乐不苦不乐受,都属于被动接收的阶段。此时,人尚未表现出自我,也未采取任何行动。他将会在生起意志(Cetana)、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才表现出自我,成为行动者。这始于对所感知、所体验的事物做出反应。
例如,当他看到某物、听到某种声音,感到快乐。这只是被动接收。但如果在此之后,他因快乐而喜欢,想要得到;或者因痛苦而厌恶,想要摆脱,想要摧毁,那便是主动表现,进而扩展为各种行为。
六触处的知识,不足以成为智慧,它只停留在基础认知层面,即见、闻等(识 Vinyana),然后是认识事物、记忆信息(想 Sanya),这与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受 Vedana)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触处感知到某物(所缘 Aromana)并感到快乐或痛苦,他就会认真地记住那件事物。感受越强烈,记忆就越清晰准确。
体验苦乐受,正是缘起(Paccayakara)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若不及时察觉,未能妥善处理,便会成为贪爱(Tanha)的因缘,从而推动庞大而复杂的苦集过程。这与佛陀所说相符:正是为了感受者,佛陀才确立了四圣谛,宣说“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苦之灭道。”
通过触处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即色、声、香、味、触等令人喜爱、渴求、愉悦的事物,统称为五欲(Kamaguna)(也可称为五欲境,Kamaromana,但其含义并非像泰语中被误解的狭隘指代性事)。这些事物使得所有依附于触处生活的人们,沉迷于对这五欲的欲求,为之奔波忙碌。这统称为欲(Kama)。
更深入地看,在内心深处,人有意志(Cetana),作为心意(Citta)运作的主导,即意愿、决心、意图(选择)如何行动(背后有各种心境,如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在作祟)。虽然人无法从六触处获得智慧,但人是一种特殊的有情众生,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自己的智慧(Sacchikatta-pannya),其程度、敏锐度各不相同。随后,他们会发展出管理智慧(Parihariya-pannya),使他们能够管理生活,顺利完成各项事务。
出于对快乐的渴望和对痛苦的逃避,人类挣扎着去寻找和获取各种欲境(Kamavattu),以满足自己的六触处,包括各种食物、用品、玩乐和享受。总而言之,就是追求财富(Sappa)。即使必须从事艰苦的工作,当人们各自追求和获取时,不少人会发生冲突,互相争夺,互相剥削,互相欺压。追求幸福以摆脱痛苦,反而导致自己遭遇新的痛苦,并给他人制造更多痛苦,永无止境。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类,其心智和智慧已发展到较高层次,他们懂得通过勤劳、正直、合法的方式创造财富,然后分享、帮助他人,并利用财富行善、创造、奉献。
总而言之,大多数人生活在六触处的层面,通过它获取知识并储存起来,然后努力获取财富和享乐之物,以满足其触处对快乐的感受。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的,统称为“欲乐享受者(Kamabhogi)”,简单来说就是世俗人(Chaobaan)。他们依靠这六触处,挣扎着逃避痛苦,追逐快乐,甚至互相侵犯,永无止境。
佛陀曾将欲乐享受者(Kamabhogi)分为十种:(《增支部·十集》24/91/188)
第一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行事残暴者
- 获得财富后,既不安乐供养自己,也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三者皆失)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但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二得一)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也分与他人,亦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一得二)
第二组:通过部分正当、部分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部分残暴、部分不残暴者
- 获得财富后,既不安乐供养自己,也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三得一)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但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二得二)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也分与他人,亦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一得三)
第三组: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不行残暴者
- 获得财富后,既不安乐供养自己,也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二得一)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但不分与他人,亦不用于善行和利益。(失一得二)
- 获得财富后,安乐供养自己,也分与他人,亦用于善行和利益。但仍执着、沉迷于财富,使用财富时不明其过患,没有智慧能超脱财富。(失一得三)
卓越之人: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并以正念、超脱之心使用财富,其特征如下:
- 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获得后,安乐供养自己;分与他人,亦用于善行和利益;不沉迷、不执着于财富,使用财富时明了其利弊、好坏,拥有智慧,超脱于财富,成为财富的主人。(四者皆得)
第十类人,佛陀赞叹其为卓越(Let)、殊胜(Prasert)、最高(Sung Sut),四方面皆值得称赞,是令人尊敬的模范欲乐享受者。
未出家的须陀洹,也是欲乐享受者(Kamabhogi),并且显然是第十类卓越的欲乐享受者。成为须陀洹后,因无吝啬(Macchariya),无偏见(Akati),故能慷慨布施,并充分利用财富行善、造福。而且,须陀洹是智慧生活者(Panna-chivi),其生活由正见(Sammaditthi)——即圣道(Ariyamagga)——所引导。因此,须陀洹内心自在,不沉迷、不执着于财富。
在此有必要补充一点,真正圆满地以智慧生活(Panna-chivi)的,是阿罗汉(Arahant),他们拥有清晰的智慧(Vichcha),解脱了无明(Avijja)。无论做什么,都依照智慧的光明所指引,了知何事应做、如何做,何者为真、为正,何者可行。
这与智慧尚浅的凡夫不同。凡夫在选择做什么、如何做时,必须立意(Cetana)、发愿(Chamnong)、有意(Chongchai),依行(Sankhara)的造作而行(意志是行的主导,行由 50 种心所组成,如贪、见、慢、嗔、嫉妒、吝啬——意志是自由的,可依行的造作而发愿、立意,如何行动)。而此意志即是业(Kamma)。至于依照智慧指引而行者,其意志无需像行的造作那般发愿、立意,而仅是顺应智慧的指引。因此,此意志并非业(Kamma),而仅是作用(Kiriya)(在此情况下,当智慧圆满或解脱无明时,人便能摆脱意志(free from will))。
对于凡夫来说,当有意图(Cetana)、发愿(Chamnong)、决心(Chongchai)去做某事、如何做时,那件事物就成为心之所缘(Aromana),即识(Vinyana)所缘的对境,识便依此所缘而持续运作,不断增长,并与所附带的各种行(Sankhara)——造作——同时发生,然后成为名色(Namarupa)的因缘,从而使缘起(Paticcasamuppada)过程循环不息(见《相应部·因缘品》16/147/79)。
然而,对于阿罗汉,当他们依照智慧的光明指引行事时,其意志(Cetana)仅是作用(Kiriya),不依行(Sankhara)的造作(并非业)。那作为意志所缘(Aromana)的事物,便不会持续滋养识(Vinyana),而识又作为名色(Namarupa)的因缘(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如此,缘起(Paticcasamuppada)过程便止息了。
如前所述,六触处作为感知和感受的区域,只能感知识(Vinyana)和想(Sanya),以及苦乐和不苦不乐的受(Vedana)。它无法达到智慧的层面。不仅如此,在它所能感知的层面,它也无法感知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圣者说,其感知能力仅限于类似海市蜃楼(Payapdaet)或广阔沙漠中炽热阳光下各种幻象(Rupavichitpissadaan)的景象。正如佛陀所说:(《相应部·蕴品》17/244/172) “比丘们,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正午时分,海市蜃楼闪烁不定。一位眼力好的人应该仔细观察、审视……那海市蜃楼就会显得空无一物……海市蜃楼怎会有实体呢?同样,任何想……也是如此。”
简单来说,许多动物也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触处(Phassayatana),例如狗、猫、马、羊、鸟、鱼等,它们都有眼、耳、鼻,其感知能力,无论形象的敏锐度、清晰度,以及根(Indriya)的范围,都各不相同,不尽相同。可能没有哪一种是完全真实无误的,这取决于无明(Avijja)和行(Sankhara)如何造作,以适应它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方式中的贪爱(Tanha)。
佛陀说,许多沙门、婆罗门、宗教师执持各种关于世界、生命、灵魂的邪见,正是因为他们根据这些触处的感知和感受来思考世界、生命、万物(《长部·戒蕴品》9/64-76/53-55, 77-89/55-57),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信仰,陷入了迷途。
智慧(Pannya)的发展,以期能洞察万物的实相,并非止步于触处的感知和体验,而是深入内心,成为一种内心学习,以清晰有序的方式进行。智慧可以发展到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境界,洞悉其持续不断和因缘和合的相互关系,从而显现出各种变化和演变。
佛陀说,能如实了知万物实相的智慧(Pannya),即正见(Sammaditthi),其生起依赖于两种因缘:(《增支部·二集》20/371/110)
- 他音(Parato-ghosa):外部因缘。指信息、他人的教导、父母师长、善知识的劝告、咨询、提问、讨论和交流。
- 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内部因缘。指善于思惟、明智思考、循序追溯因缘、分析分解、探究因缘、解决问题、甚至能将坏事转化为好事、利益。
如果能将外部因缘他音(Parato-ghosa)引导至内部因缘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那是最好的。例如,父母师长应教导孩子或学生懂得如理作意。
关于补充内容已经讲得很多了。现在总结一下:当生起法眼(Dhamma-cakkhu),即智慧之眼(Panna-cakkhu),洞悉万物的真实状态,看到整个世界和生命就是缘起(Paccayakara)的运作过程时,如前所述,这便是正见(Sammaditthi),已到达“流(Sota)”,即“八圣道(Ariyamagga)”。
有了这智慧之眼,对自我执着的想法、对万物真相的怀疑,以及对各种迷信和神圣戒律的执着,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这称为断除身见(Sakkaya-ditthi)、疑(Vicikiccha)、戒禁取(Silabbataparama),以及吝啬(Macchariya)和偏见(Akati),正如之前所说。此时,便能以智慧生活,成为一个智慧生活者(Panna-chivi),几乎完全摆脱了所有痛苦。
学习实践以生起智慧,洞见佛法
开发智慧以洞察实相的基本修持,就是四念处(Satipatthana),即保持正念(Sati),持续观察和了知一切诸法(随观 Anupassana),从而生起智慧(Panna),如实洞见万物的实相(毗钵舍那 Vipassana),了知其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本质,以及缘起(Itthappaccayata-Paticcasamuppada)的运作。
通过触处(Phassayatana)获得的知识,不足以洞察诸法的生灭相续和因缘和合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会通过这些触处的知识来欺骗自己。然而,洞察实相的毗钵舍那智慧,则可通过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生起。
在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中,有三种常在运作的法,即“热忱(Atapi)、正知(Sampajano)、正念(Satima)”。其中,精进(Viriya)推动修行向前发展,智慧(Panna)负责了知,正念(Sati)则时刻保持,不忘失,不犯错。安住于四念处者,在基础阶段即为不放逸者(Appamada)。
当心稳固于四念处后,便可依七觉支(Bojjhanga)(觉悟的要素)修行。七觉支包括七种运作之法:
- 念(Sati):忆念、摄持。即忆念、收集所需信息,如听闻之法,使其完整、准确、正确,分类整理,使其清晰无误,并能充分、正确地呈现以供思惟。
- 择法(Dhamma-vichaya):选择法、辨别诸法。即洞悉其义,把握其主旨,分析、检查、探究因缘,及其相互关系,以了知实相,洞察其优劣、价值、过患、解决之道,以及如何利用等。此点除了需要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也需懂得请教、询问(询问 Paripuccha),并与善知识、有德行、有智慧者交流。
- 精进(Viriya):勇猛精进。即坚定不移地努力,以期更深入地了知,使智慧发展,洞见实相,清晰明了,断除疑惑,真正解决问题,断除一切苦患。
- 喜(Piti):法喜充满。即内心生起欲求(Chanda),精进学习进步时,便会生起欢喜、法喜充满,从而有更强的动力继续学习。
- 轻安(Passaddhi):身心轻安。即当内心法喜充满时,身心便会放松,没有紧张感,不知疲倦,仿佛一直在休息,并同时伴有内在的快乐。
- 定(Samadhi):心意专注。即当身心放松舒适,无任何压力、束缚或干扰,无需挣扎逃避或忍受时,清明、轻松的心便会专注、宁静、清澈,这是一种适合、有利于心进行智慧运作的状态,能使其清晰、充分地发挥作用。
- 舍(Upekkha):心意平静,不偏不倚。即心达到平衡状态,如天平般公正,不向上也不向下,不向左也不向右,无好恶。这是正念(Sati)运作最流畅、最轻松的状态,智慧能如实清晰地洞察一切。
佛陀曾多次教导:(例如:《中部·大品》14/287/193; 《相应部·大品》19/1381/417, 1400/423) “已修习、多修习的四念处,能使七觉支圆满;已修习、多修习的七觉支,能使明与解脱圆满。”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Mahapajapati Gotami Therī)在临终前说了偈语教言:(《小部·譬喻经》33/157/300) “故诸比丘,自依止,以四念处为行处,修习七觉支,即能灭尽诸苦。”
此外,还有其他五组重要的法,与四念处(Satipatthana)和七觉支(Bojjhanga)构成一个整体,称为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 Dhamma),包括:四念处(Satipatthana 4)、四正勤(Samappadhana 4)、四神足(Iddhipada 4)、五根(Indriya 5)、五力(Bala 5)、七觉支(Bojjhanga 7)、八圣道(Magga 8)。
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 Dhamma)意为“属于觉悟之法”或“能导向觉悟的法”,即能发展心智使其圆满,并生起觉悟的清晰智慧,洞察缘起(Paccayakara)的明了。总共有七组,三十七项。其中,我们已经讲过从四念处(Satipatthana 4)作为基础开始,然后依七觉支(Bojjhanga 7)的运作直至圆满。在此过程中,其他法门也作为支撑和辅助,有时是为了使法门的运作更完善,有时是为了调整主要运作力量使其平衡,最终在八圣道(Magga 8)中显现出修行的成果。
以上所谈,仅限于修行的核心(Tua Tae)和真实(Tua Ching)部分,即通向目标之道,根据三学(Tri-Sikkha),属于增上心学(Adhichitta)和增上慧学(Adhipannya)的范畴,特别是增上慧学(Adhipannya),适用于已打下良好基础、具备良好条件的修行者。
所谓修行(Patibati Dhamma),其实就是自我发展(Pattana Ton),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完善,即三学(Sikkha)。简单来说,修行就是学习(Sikkha)。
学习有三个核心,佛法中称为三学(Tri-Sikkha):增上戒学(Adhisila)、增上心学(Adhicitta)和增上慧学(Adhipannya)。它们相互协调、支持,循序渐进地使人趋于圆满,最终以圆满的智慧(常称为明,Vichcha)引导人走向解脱(Vimutti),获得自在,完成学业,成为无学人(Asekkhapuggala)。
如前所述,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 Dhamma 37)是达到目标之道的核心修行,是智慧(Pannya)的毗钵舍那(Vipassana)运作,直至证得道果(Magga-phala)。从三学(Tri-Sikkha)的角度来说,这是以增上慧学(Adhipannya-Sikkha)为主导的修行,因此对其的阐述和解释也最为详尽。
然而,修行,即学习,是自我和人的发展(Pattana Ton Pattana Kon),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并全面完善。正如佛陀所说,这是次第学习(Anubuppa-sikkha)和次第修行(Anubuppa-patipada) (例如:《中部·中分》13/238/233)。既有次第,又全面涵盖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和增上慧学(Adhipannya-sikkha)。
这种圆满,佛陀曾教导其重要性。例如,若修行者已具备前行道(Pubbhaga-patipada)的良好基础,严谨的导师才会教授毗钵舍那。
前行道(Pubbhaga-patipada)指初期修行(属于增上戒学和增上心学阶段,使修行者具备证得明(Vichcha)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懂得过好生活。它包括十五支行(Carana 15)(通向明(Vichcha)之道,例如:《中部·中分》13/34/31; 《中部·大疏钞》4/212),包括:
- 戒具足(Sila-sampada):具足戒律,严守戒律,乐于行善;比丘的头陀行(Dhuddhanga)也属于此。
- 根律仪(Indriya-samvara):善用六根,如眼耳并非仅用于享乐,而应获得正确的知识。
- 食知量(Bhojane-mattannuta):饮食有度,以智慧饮食,适度有益健康。
- 警寤瑜伽(Jagariyanuyoga):精勤不懈,不贪睡,净化心念,使之清净无垢,无烦恼障碍,时刻保持正念,尽责尽职。
- 七正信(Saddhamma 7):信(Saddha)、惭(Hiri)、愧(Otappa)、多闻(Bahusacca)、精进(Viriya)、念(Sati)、慧(Pannya)。
- 四禅(Jhana 4):止(Samatha)——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
观察一个人的圆满,从戒律和心意(Citta)方面,通过行(Carana)表现出来。
“喜悦-法喜-轻安-乐-禅定”:心中若有此五,则能善入佛法
修行者普遍熟知的一种重要恶法,被认为是阻碍进步的,就是五盖(Nivarana 5)。简单来说,它们是束缚心、遮蔽智慧的因素。如果五盖存在于心中,就无法修习禅定,无法前进。必须断除五盖,才能进入初禅(Patthama Jhana)。五盖包括:
- 贪欲(Kamacchanda):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 嗔恚(Byapada):怨恨、心怀恶意。
- 昏沉睡眠(Thina-middha):沮丧、懈怠、昏沉、嗜睡。
- 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心散乱、懊悔、烦躁不安。
- 疑(Vicikiccha):疑惑、犹豫不决。
当五盖被断除后,心就能入定,进入初禅。初禅有五禅支(Jhana 5),它们是五盖的对治:一境性(Ekaggata)(定力)对治贪欲(Kamacchanda);喜(Piti)对治嗔恚(Byapada);寻(Vitakka)对治昏沉睡眠(Thina-middha);乐(Sukha)对治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伺(Vichara)对治疑(Vicikiccha)。(例如:《清净道论》1/179)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五盖消失、即将入初禅时的心境。这是一种开放、准备好在心智和智慧发展上迈进的状态。佛陀曾教导:(例如:《长部·戒蕴品》9/279/226) “……当她观察到自己已断除这五盖时,便生起喜悦(Pramote)。当生起喜悦时,便生起法喜(Piti)。当心充满法喜时,身心便得到放松(轻安 Passaddhi)。当身心得到放松时,便能享受到快乐(Sukha)。当有了快乐时,心便能安住于禅定(Samadhi);她离于欲乐,离于不善法,便能进入初禅……”
此时生起的五种心境,与已断除的五盖数量相等,清晰可见:
- 喜悦(Pramote):内心欢喜、开朗、清澈。
- 法喜(Piti):内心充满喜悦、法喜。
- 轻安(Passaddhi):身心放松、休息,无压力。
- 乐(Sukha):内心充满愉悦。
- 禅定(Samadhi):心意专注,心境稳固、清澈,不受任何干扰。
这五种心境(有时称为“法禅定”)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练习生起,例如在诵经、听法、讲法、思惟、观察佛法,或者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
佛陀曾多次教导:(《相应部·大品》19/1602/501) “圣弟子……精进不懈……当她如此不放逸时,便生起喜悦(Pramote)。当生起喜悦时,便生起法喜(Piti)。当心充满法喜时,身心便得到放松(轻安 Passaddhi)。当身心得到放松时,便能享受到快乐(Sukha)。当有了快乐时,心便能安住于禅定(Samadhi)。当心安住于禅定时,诸法便能显现……”
另一个例子:(《增支部·五集》22/26/23) “……再者……比丘详细讽诵所闻、所学的佛法。她理解其义理,理解其法义……当她理解义理、理解法义时,便生起喜悦(Pramote)。当生起喜悦时,便生起法喜(Piti)。当心充满法喜时,便得到放松(轻安 Passaddhi)。当身心得到放松时,便能享受到快乐(Sukha)。当有了快乐时,心便能安住于禅定(Samadhi)。比丘们,此乃第三种解脱处(Vimuttayatana)。”
特别是第一个喜悦(Pramote),是基础,是起点。若要修行佛法,成为学佛者,成为善凡夫,心中就应常有喜悦作为基础,既能对治烦恼,又能为心智的良好状态打下基础,为迈向法喜、轻安、快乐和禅定做好准备。
佛陀曾多次教导:(《法句经》25/35/66) “多有喜悦之比丘,信佛所说之教法,当能证得寂灭乐。”
依佛陀教言,应立足并迈向增上心学(Adhichitta)和增上慧学(Adhipannya):(《中部·根本法门品》12/391/421) “比丘们,你们当多有喜悦,当希求安乐。”
不放逸的生活:以智慧处世,时刻保持正念,精进迈向目标
尚未成为有学人(Sekkhapuggala)的圣者,其生命是学习的生命。他们以毗钵舍那智慧(Vipassana Pannya)洞悉世间和生命的实相,如实了知一切。
同时,在整体现象层面,他们以缘起(Paccayakara)之流中三法印(Trilakkhana)的了知,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世俗概念(Sammuti Bannyat)中。他们以了知一切的方式看待事物,洞悉世间和生命的因缘变化,如生老病死、得失成败。他们有正念(Sati),能安好地生活,保持内心的自由。他们运用管理智慧(Parihariya Pannya),管理生活,履行职责,解决问题,处理各种事务,使其顺利进行,不断进步,过着不放逸(Appamada)的生活。
不放逸(Appamada)是生活的大原则,可称之为圣者的生活。因此,佛陀始终反复教导不放逸。
在佛陀时代末期,佛陀在拘尸那罗(Kusinara)般涅槃时,有众多弟子聚集在那里。佛陀说,在场的五百比丘,全是圣者,最低的也证得须陀洹果。然后,佛陀对在场僧众说了遗言(Pacchimavacha): “……诸行无常,当以不放逸而精进圆满一切。”
须陀洹如我们所知,是有学人(Sekha)或学人(Sikkaka)(即学习者),他们仍是初级阶段的全职学习者(善凡夫被认为是初级有学人,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仍需大量学习。佛陀因此提醒、敦促他们认真、不放逸地履行学习职责。例如:(《中部·中分》13/229/228) “比丘们,那些有学人,尚未圆满证果,心意渴求无上解脱之烦恼束缚,我说,这样的比丘,仍有需要不放逸去做的事。”
除了在修习三学、精进于圣道,通过修习三十七道品,不放逸地精进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放逸地成就生命的目标——双重利益:现世利益(Ditthadhammattha)和来世利益(Samparayaattha)。佛陀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既有偈颂,也有散文。之前已引用偈颂为例,现在引用散文为例: “婆罗门啊,譬如所有星光,不及月光十六分之一;世人说月光是星光中最胜的。 同样地,不放逸是唯一修习、多修习之法,能成就双重目标:现世利益与来世利益。”
生命的目标,佛法中简称为“义(Attha)”,分两个层次:
- 现世利益(Ditthadhammikattha):指在此世可见的利益,如财富、地位、名誉、和睦的家庭和朋友。
- 来世利益(Samparayikattha):指超越眼前可见的崇高利益,如善行、功德、道德行为、生天善趣、心智和智慧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这两类义(Attha)——现世利益(Ditthadhammikattha)和来世利益(Samparayikattha)——之外,佛陀还经常教导另一对义(Attha),即“自利(Attattha)”和“利他(Parattha)”,要求每个人都应同时修习。
有时,佛陀也将“义(Attha)”细分为三类:自利(Attattha)、利他(Parattha)和两利(Ubhayaattha)(双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 佛陀也曾强调,应认真、不放逸地修习这些义(Attha)。正如他所说:(《相应部·因缘品》16/67/35) “比丘们,当看到自利(Attattha)时,就应该不放逸地去成就;或者当看到利他(Parattha)时,就应该不放逸地去成就;或者当看到两利(Ubhayaattha)时,就应该不放逸地去成就。”
当一个人为他人谋利益时,他也能极大地发展自己的自利(Attattha)。例如,在解决重要问题,为他人、为大众、为社区、为社会谋利益时,他将能极大地发展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正如所说,为全世界、为人类最高利益而努力的人,将发展成为大士(Mahapurisa),乃至菩萨(Bodhisattva)。
不放逸(Appamada),根据其原则,就是不失念(Sati-avippavasa),即心保持正念(Sati),并觉醒(Tuen Tua)。时刻忆念与自身相关、必须采取行动、预防或解决,或者有良好机会、适当时机去行善、成就功德或任何期望利益的事件、变化和进展。
一旦正念(Sati)察觉或忆起,提出问题,智慧(Pannya)便能洞察,了知事物如何,有什么因缘,需要如何处理、预防、解决、安排、实现。
当智慧(Pannya)指引后,精进(Viriya),即努力,便会付出行动,依智慧所指引去完成。
此处所说的不放逸(Appamada)告诉我们,受过教育、已发展的人,若能不放逸,便能从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自然规律中受益。这些规律不断变化,依因缘而生灭,是缘起法(Paccayakara)。简单来说,就是能从时间和变化中受益。
这一切的成就范围,在于能洞察法(Dhamma),即万物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自然实相。它们生灭不定,无法在特定状态下持久,而是依缘起(Paccayakara),随因缘而变化显现。简单来说,就是正念智慧(Sati-pannya)能解决问题,并从变化和因缘(依据自然法则)中受益。
因此,佛陀教导无常(Aniccata)的原则,以顺应人们对衰败(Sueam)和进步(Charoen)的理解。若以一般人对无常的简单理解,认为它是变化、消逝、灭尽,那么就应以更正确的观念来理解:所谓变化,是已进步(Charoen)的可以衰败(Sueam),已衰败(Sueam)的也可以重新进步(Charoen),已进步(Charoen)的也可以继续进步,或更进一步进步(Charoen)。这一切都取决于因缘(Hetupacchai)。而在所有因缘中,人类的行为是重要的因缘,能极大地影响其他因缘。
也许可以对那些对无常(Anicca)持负面看法或害怕无常的人说:如果你不放逸(Appamada),你将只有无常(Anicca)的进步,而无衰败。
如此理解后,就不应该说“有兴必有衰(Charoen laew gor tong sueam)”,而应该说:兴盛了,可能会继续兴盛,或更加兴盛;也可能会衰落,或完全毁灭,这都取决于因缘。其中一些因缘可能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另一些则可能超出其能力范围。但无论如何,都应努力精进(Appamada)。
事实就是如此,因此佛陀多次教导佛法原则:如果以某种方式修行,“唯有增长,没有衰退(Vutthiyeva patikankha, no parihani)”。无论是个人、僧团、社会或国家(如拔耆国,Vajji)的进步,都是可以期望的,没有衰退。(在《巴利三藏》中约出现 106 次)
佛陀曾大力鼓励不放逸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回头是岸。例如,那些曾放纵、堕落的人,若能改过自新,转而以正念(Sati)过上正直美好的生活,为他人谋利益。正如《法句经》中的偈语所说:(《法句经》25/23/38) “往昔放逸者,后来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离云翳。”
通过不放逸的修行,佛法涵盖了所有大小善法。
如前所述,欲乐享受者(Kamabhogi),即在家居士,如果是有德行、有学识、在三学中精进、已发展的人,当拥有财富时,便懂得用于行善、造福,并保持内心自由。这称为过着美好生活(Chivit Thi Dee),是智慧生活者(Panna-chivi),即以智慧生活的人。同时,拥有智慧,也拥有良好的正念(Sati)和精进(Viriya),这称为不放逸者(Appamada)。
有德有慧、洞悉佛法的人,以智慧生活并处理一切事务。有一种简单而广为人知的称呼,就是“智者(Pandita)”。这个词在泰语中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可能有些偏离。在巴利语原意中,智者也包括佛陀,例如“佛陀等智者(Buddhadi-pandita)”的说法。
智者(Pandita)可被称为标准(Mattrathan)人物,智者的生活也可称为标准生活。因此,我引用佛陀阐明智者生活原则的教言,作为总结美好、卓越、应效仿的生活原则:(例如:《增支部·五集》22/43/53) “不放逸者是智者,能成就生命之双重利益:现世利益(眼见)与来世利益(超越眼见)。因能获得此二利益,故称之为智者。”
须陀洹(Sotapanna)和进入三学学习的善凡夫(Kalyanaputhujjana),都过着符合此原则的标准生活,是其典范。佛陀曾阐述证得须陀洹果,成为须陀洹者的卓越和殊胜:(《法句经》25/23/39) “乐胜于大地之王位,乐胜于生天之福乐,乐胜于一切世界之主宰,此即是须陀洹果。”
这与佛陀最初反复劝导的教言相符:(《相应部·大品》19/1493-1497/456-458) “比丘们,那些你们应予帮助,且能听从教诲的人,无论是朋友、同事、亲戚或姻亲,你们都应该劝导他们,教导他们安住于四种须陀洹功德。”
须陀洹的品德与日常修行
佛陀教导劝导亲友及众人安住于四种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有两种类型:两种相似的品德(คุณสมบัติ),和一种日常修行(ข้อปฏิบัติ)。佛陀所说的,是指第一种品德(คุณสมบัติ)。
在谈及第一组须陀洹功德之前,请先理解《法句经》中的这首偈语:(《法句经》25/24/40) “许多世人被恐惧所困,依山、林、园、圣树为皈依。这些都不是安稳的皈依处,也不是最殊胜的庇护所。依此皈依,无法解脱一切苦。 然而,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以智慧如实洞察苦、苦之集、苦之超越、以及导致苦寂灭的八圣道,这才是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最殊胜的庇护所。依此皈依,则能解脱一切苦。”
这关乎依佛法原则——三学(Tri-Sikkha)——的学习与修行。佛陀的这段教言表明,许多人因缺乏智慧、未受教育,而产生错误的信仰,只能祈求神力相助,如山神、林神,以及神迹。因此,他们始终被问题和痛苦所困,无法解脱。
但若这些人认识佛、法、僧,他们便会在学习中进步,生起智慧,洞察万物实相,懂得如何以智慧生活,从而真正解决问题,摆脱一切苦难。
这便是佛陀教导劝导亲友及众人,安住于四种须陀洹功德的意涵。第一组须陀洹功德,依佛陀所说: “圣弟子在此法与律中: (1) 具足对佛的智慧坚定信仰(Aveccapasada),相信: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2) 具足对法的智慧坚定信仰,相信:世尊善说法,此法现法可见,不待时节,来者能见,引导向前,智者亲证。 (3) 具足对僧的智慧坚定信仰,相信:世尊的声闻僧团,善行道,直行道,正行道,和敬行道,即四双八辈。世尊的声闻僧团应受供养,应受恭敬,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4) 具足圣者所乐之戒(Ariyakantasil),无缺、无漏、无污、无染,自在,为智者所称赞,无所依恋,导向禅定。”
这四种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作为须陀洹的品德,还有另一组。前三项与上述相同,但第四项将戒(Sila)改为施舍(Caga)(远离吝啬),如下: “圣弟子具足此四法,即为须陀洹……即……(1, 2, 3) 具足对佛……对法……对僧的智慧坚定信仰……(4) 以无吝啬之心住家,慷慨布施,手洁净,乐于舍弃,关注求助,乐于施予、分享。” 并有补充说明,可替代上述内容:“家中所有可施予之物,圣弟子皆与具戒、具善法者分享。”
以上已阐述两组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作为须陀洹的品德。接下来,将阐述作为须陀洹的日常修行(ข้อปฏิบัติ)的四种须陀洹功德,它们能使人成为须陀洹,或引导人走向须陀洹,并使须陀洹进一步提升:
- 佛陀:舍利弗,人们常说“须陀洹功德”,什么是须陀洹功德?
- 舍利弗:世尊,圣者八正道(Ariyamagga),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便是须陀洹功德。
- 佛陀:善哉,善哉,舍利弗……人们常说“须陀洹、须陀洹”,什么是须陀洹?
- 舍利弗:世尊,具足此八圣道者,即称为须陀洹,此须陀洹(可称)某某氏。
- 佛陀:善哉,善哉,舍利弗……
这四项原则——亲近善知识(Sappurisasanseve)、听闻正法(Saddhammasavana)、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和法随法行(Dhammanudhamma Patipada)——佛陀曾多次强调其重要性,通常称为智慧增长法(Pannyavuddhidhamma) (《增支部·四集》21/248-9/332; 《相应部·大品》19/1639/517),即是增长智慧的修行,以期智慧得以增长。这些法对于人类非常有益,能证得须陀洹果,乃至证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直至证得阿罗汉果。
特别是对于须陀洹果,佛陀曾特别指出这四项是须陀洹的品德修行(Sotapattiyanga),正如他所说(与舍利弗在上面回答的相同):(《相应部·大品》19/1620/509; 《长部·波吒婆罗品》11/240/239) “比丘们,此四种须陀洹功德,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佛陀也曾说,具足这四种须陀洹功德者,即为须陀洹:(《相应部·因缘品》16/105/84) “比丘们,何时此五种怖畏与怨恨(来自不守五戒的怖畏与怨恨)已于圣弟子心中止息,圣弟子具足此四种须陀洹功德,并以智慧善见、善通达此殊胜法(八圣道,Ariyamagga),那时,圣弟子若愿,即可自行宣称: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恶趣、苦处、恶道,我已是须陀洹,不再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至于普通凡夫,若修习这四种须陀洹功德,若能成功,便可成为须陀洹。正如佛陀所说:(《相应部·大品》19/1634/516; 引自《小部·无碍解道》31/662/568) “比丘们,修习此四法,多修习此四法,则能证得须陀洹果。” 修习此四法以成为须陀洹者,即使仍是凡夫,也称为善凡夫(Kalyanaputhujjana)(简称善人,Kalyanachon)。
如前所述,这组发展智慧的法门,不仅能证得须陀洹果,还能促进智慧在各个层次的发展,直至阿罗汉果。
智慧的增长是卓越的、最殊胜的成就,超越其他任何伟大成就,如财富、地位、权力。因此,简要阐述其意义如下:促进智慧增长的法,在此指四种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其意义如下:
- 亲近善知识(Sappurisasanseve):亲近具德具慧者,咨询、讨论、共同学习和实践。
- 听闻正法(Saddhammasavana):乐于学习、乐于听闻,认真听闻,旨在把握真实、核心的佛法精髓。
- 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善于作意,即善于思惟、检查、探究、从不同角度审视利弊得失,以洞察真相,了知解决之道,并善加利用。
- 法随法行(Dhammanudhamma Patipada):依法随法行,即懂得正确修行,使小乘之法与大乘之法相协调,使初级修行能支持并导向最终目标,使其在整个修行体系中和谐一致,以期达成目标。
须陀洹的基本德行
须陀洹的品德,一般为人所熟知的是断除三结(Samyojana)(身见、疑、戒禁取)。这被认为是负面或断除方面的品德。但实际上,也有正面或具足方面的品德,而且根据记载,佛陀非常强调具足方面的品德。
具足方面的品德有很多,但总而言之,可归纳为五种重要的原则:信(Saddha)、戒(Sila)、闻(Suta)、施(Caga,即舍弃)和慧(Pannya)。
在此,将所有品德,包括断除方面和具足方面,按重要性总结如下:
甲、具足方面的品德
- 信方面:有理智的信仰,坚信真理、善德以及因果的自然法则。坚信人类的智慧能够依循因果法则,断除一切苦或解决问题。相信美好的人类社会能够依循此道,繁荣发展。这种信仰通过对三宝的智慧坚定信仰表现出来,是坚定不移、不可动摇的信仰,因为它源于智(Ñana),即知识和理解。
- 戒方面:身、语、意及谋生方式皆正直,为圣者所赞许。持守自在之戒,即不被贪爱所奴役,依原则、真实义而行,为求美好、秩序、净化烦恼、心之宁静,并导向禅定。通常指正确持守五戒,被认为是圆满戒行的阶段。
- 闻方面:是“多闻圣弟子”(Sutava Ariyasavaka),即具有闻慧的圣弟子,学习圣法,认识文明,被认为是受过教育的人。
- 施方面:居家生活,内心无吝啬之垢,心胸开阔,乐于布施,慷慨施舍,乐于给予、分享。
- 慧方面:具足有学人的智慧(Sekha-pannya),即清楚了知四圣谛(Ariyasacca),洞察缘起(Paticcasamuppada),透彻理解三法印(Trilakkhana),即无常(Aniccata)、苦(Dukkata)和无我(Anattata),从而彻底摒弃各种邪见。用佛法术语来说,就是真正认识世界者。
-
社会方面:须陀洹能圆满奉行六和敬法(Saraniya-dhamma)——僧团和合与团结的原则,因为他能正确奉行最后一个原则,即见和同解(Ditthisamaññata),此原则犹如统摄其他原则的顶端。
在阐述第六项“圣者之见”的含义时,须陀洹有两种寻常的特征,在此值得一提:
1) 须陀洹的寻常之处在于,当他犯下可弥补的过失时,会立即向佛陀或具智的僧团成员坦白,然后警惕不再犯。这就像婴儿伸出小手碰到炭火,会立即缩回。 2) 须陀洹的寻常之处在于,他既热心于社区、僧团的一切事务,无论是高低大小,同时又对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和增上慧学(Adhipannya-sikkha)充满热忱。这就像带崽的母牛,一边吃草,一边小心照看小牛,即既帮助大众,又自我精进。
须陀洹者,已断除执着于自我的错误见解(Sakkaya-ditthi),无吝啬(Macchariya),故能充分施舍,慷慨布施。正如经典中所说,他们心胸开阔,无偏见。家中所有可施予之物,皆能与具戒、具善法者分享。须陀洹者勤奋正命,因此,在他们的家乡或社区,贫困问题很容易得到预防和解决,人们也能和睦相处。
这种施舍,不仅限于财物,更包含了慷慨地付出时间、精力,努力为他人带来幸福。他们心胸宽广,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固执己见,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作为善友,共同思考,以求得出最佳意见。
在不自私自利的心境下,须陀洹者热心于公共事务,乐于帮助社区成员。用经典的话来说,他们有强烈的欲求(Chanda),认真负责,常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有什么需要共同完成的吗?”他们乐于合作或服务,无论是重活轻活,高低大小,如此,社区便能和睦相处,日益繁荣,并充满友爱之乐。
- 乐方面:开始体验到出世间乐(Lokuttara-sukha),这种快乐是微妙深邃的,无需依赖物质(因为已证得圣者解脱,Ariya-vimutti)。
乙、断除方面的品德 (仅列出重要且特别值得关注的)
- 断除三结(Samyojana),即断除三种束缚之烦恼: 1) 身见(Sakkaya-ditthi):执着于“我”的错误见解,坚固执着于世俗概念,导致粗糙的自私,并容易生起强烈的痛苦。 2) 疑(Vicikiccha):对佛陀、佛法、僧伽和三学等产生各种怀疑、不确定,导致心无法坚定地趋向精进修行。 3) 戒禁取(Silabbataparama):对戒律、禁行等产生迷信和极端执着,如同外道,认为可以通过戒律和禁行来达到清净解脱。这种戒禁取是指不依原则、不依真实义而行的戒律、规定、仪式和习俗,将之视为神圣,但并非为了善好、秩序、减少烦恼、内心平静,或作为禅定基础,而是出于贪爱和邪见而行,例如希望获得回报、希望成为某种身份等,以及盲目跟风的迷信。
-
断除五种吝啬(Macchariya),即狭隘、嫉妒、妨碍他人的心,包括:
1) 住所吝啬(Avasa-macchariya):吝啬住所、地方。 2) 家族吝啬(Kula-macchariya):吝啬家族、宗派、团体,指结党营私。 3) 利养吝啬(Labha-macchariya):吝啬利养、利益,妨碍他人获得。 4) 美色吝啬(Vanna-macchariya):吝啬美德、赞美,不喜他人有超越自己的优点,不喜他人美丽,听到赞美他人善德的话语便无法忍受。 5) 法吝啬(Dhamma-macchariya):吝啬佛法、知识、特殊功德,害怕他人知道或获得与自己相等或超越自己的成就。
-
断除四种偏见(Akati),即行为不当或偏颇,包括:
1) 爱欲偏见(Chandagati):因喜爱而偏颇。 2) 嗔恚偏见(Dosagati):因憎恨而偏颇。 3) 愚痴偏见(Mohagati):因愚痴或无知而偏颇。 4) 怖畏偏见(Bhayagati):因恐惧而偏颇。
- 断除粗糙或强烈的贪(Raga)、嗔(Dosa)、痴(Moha),即不会造作导致堕入恶道(Abhaya)的严重恶业。
- 止息五戒不犯所生的怖畏、忧恼及一切心理痛苦。已完全脱离恶道,大部分痛苦已灭尽。所剩的痛苦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实际上,断除方面的品德和具足方面的品德,其核心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之所以能断除身见(Sakkaya-ditthi),是因为有足够的智慧洞察因缘和合的诸法。当智慧生起,理解清晰后,疑(Vicikiccha),即怀疑之心,便会消失,依靠智慧的信仰也会更加坚定。
同时,也能正确地持守戒律,符合原则和目的,从而成为圣者所乐之戒(Ariyakantasil),即圣者所赞许的戒律。戒禁取(Silabbataparama)也随之消失。当施舍(Caga)增长时,吝啬(Macchariya)便会消失。当贪(Raga)、嗔(Dosa)、痴(Moha)减轻时,就不会受偏见(Akati)的支配。贪、嗔、痴的减轻,是因为智慧洞察世间与生命的实相,从而减少执着。当执着减轻,痛苦便会缓解,并能体验到更微妙的快乐。
简而言之,须陀洹的境界,无论是品德还是快乐,都是令人满意和放心的。 在品德方面,他们拥有足够的善德,足以保证不会对社会或任何人造成危险、困扰、衰败或危害。相反,他们的行为只会促进自身和社会的美好存在和发展,带来利益和帮助。而且,这种品德是坚固的,因为它自然而然地依因缘法则而生,即因为般若智(Pariññanana)作为基础,从而对世界和生命产生了新的看法。
在快乐方面,须陀洹也体验到一种新的、微妙深邃的精神快乐(Chit Thi Praneet Lukk Sueung),亲证其价值崇高。即使他们仍然享受欲乐(Kamasukha)或其他世间乐(Lokiya Sukha),也不会让这些粗糙的快乐超越界限,从而损害微妙的快乐。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再为了增加粗糙的世间乐而牺牲微妙的出世间乐(Lokuttara Sukha)。换言之,粗糙的欲乐和世间乐,被微妙的出世间乐平衡了。
这种快乐既是果,也是与修行德行紧密相连的因,因此它证明了不再向下堕落,只会支持和促进未来的向上发展。
须陀洹的境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令人满意的价值。因此,佛陀将证得须陀洹果者,列为圣者群体中的第一批成员,是圣者生命的起点,是真正的圣弟子僧团(Ariyakasavaka Sangha),是佛法旨在塑造人类的模范社会。
佛陀曾多次强调须陀洹的价值和重要性,敦促众生认真关注这一佛法境界或生命层次,并将其作为在世间生活的目标。例如,他说证得须陀洹果,胜过生天,胜过成为转轮圣王(Phra Chao Chakraphat),胜过证得禅定。一位宗教师,拥有众多弟子,以心解脱(Ceto-vimutti)之力断除贪欲,具足慈悲,教导宗义,使弟子生天,这已是极为殊胜。然而,须陀洹者,即使仍有贪欲,也比这些宗教师更殊胜。
再引用《法句经》中的佛陀教言:(《法句经》25/23/39) “乐胜于大地之王位,乐胜于生天之福乐,乐胜于一切世界之主宰,此即是须陀洹果。”
如果仍觉得涅槃遥远,难以理解,如果谈及涅槃仍感到空虚无依,那么不妨将须陀洹的境界作为通往理解涅槃的桥梁。因为须陀洹的境界,对现代人来说,更接近感受,更容易理解。同时,须陀洹的境界与涅槃相关联,是通往涅槃之流的开始,或被注解师称为涅槃的初现(Patthamatasana Haeng Nibbana)。这被认为在两方面都有效,并且符合佛陀的教导。
既然如此,就将须陀洹的境界作为修行和劝导他人共同迈向的首要目标,它是生命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即使尚未完全达到,也有中间阶段的进步,即信行者(Saddhanusari)(以信仰前进者,或以信仰进步者) 和法行者(Dhammanusari)(以法理解前进者)。这些阶段被称为已开始走向须陀洹者,已踏上或正处于道途中,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佛陀将他们也纳入圣者群体或圣弟子僧团之中。
即使因为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而未能真正启程,也仍然可以进入准备启程的阶段,称为善凡夫(Kalyanaputhujjana)。他们是具戒(Misila)、具善法(Mikalayanadhamma) 的人,开始被称为多闻圣弟子(Sutava Ariyasavaka),即学习圣法、认识文明的人,或被称为已闻召唤者。这是学习的初步阶段,已了知道路起点,并已准备好旅途所需的装备。他们正在走出迷失的森林,走向道路,即使有时会进退,但已准备好启程。
对于这个初级阶段或善凡夫(Kalyanaputhujjana)来说,其信(Saddha)、戒(Sila)、施(Caga)和慧(Pannya)尚不稳定、不坚固。此时,闻(Suta),即学习、获取知识或通过听闻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品德。这种闻慧可以培养积累到多闻(Bahusacca)的程度,即多闻者(Phahu-sut)。
这种闻慧(Suta)正是生命发展,在圣道中前进的重要工具,它从指明道路起点开始,成为进一步增强信仰、戒律、施舍和智慧的因缘。因为当有了正确的知识,信仰便会生起,并有动力修习其他德行。当闻慧与已有的信仰、戒律、施舍和智慧相结合时,这种阶段便被称为五具足(Sampada 5) 或五财(Sappha 5),属于世间法(Lokiya)的层面。当进一步发展成为须陀洹后,这五种具足或五财便会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出世间法(Lokuttara)的层面。
在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须陀洹的突出特征是不执着于财产(财产,如《相应部·大品》19/1452-3/440-1)。我再次强调: “(须陀洹)以无吝啬之心住家,完全施舍……乐于给予和分享。” “家中所有可施予之物,圣弟子皆与具戒、具善法者分享。”
因此,这些圣弟子的行为很可能符合“信仰增长,但财富减少”或“德行增长,但财富缩减”的特征。在僧律中,佛陀甚至制定了戒律,禁止比丘接受被僧团宣布为有学人(Sekha)的家庭的食物。
根据这条佛陀的戒律,如果某个家庭信仰日益坚定,但财富却日益减少,变得贫困,僧团可以开会商议,决定将该家庭认定为有学人(Sekha)(有学人假名,Sekkhasammata,无论他们是否真正是有学人,因为内在的德行是看不见的,但以行为作为依据)。任何未生病且未受邀请的比丘,若从该家庭接受食物,则属犯戒(Abattha),有罪。
在此事中,有两点重要的启示: 1. 这是一种将内在的无形德行或个人品德,公之于众或使其显现出来,以利于社会的方法,并在适当情况下产生社会层面的实际效果。 2. 这表明,达到这种德行的人,对佛法有正确的信仰,或已证悟佛法。当他们行善时,不会期望获得回报。
换言之,行善不期望回报(不希望获得各种满足自己愿望的可爱所缘),就不会产生“为何行善不得善报”或“行布施为何不富裕,未得所望之利益”等疑问。这是因为他们已见法(Dhamma-cakkhu),即智慧之眼(Panna-cakkhu),能清晰洞察万物的实相。他们不再只有肉眼(Mangsachaksu),只能看到五根所享用的事物。
再次强调,须陀洹在品德上是完全坚固的。无论面临多大的物质逆境,对品德的信心都不会动摇。一旦洞悉佛法的因缘,当走在正直美好的道路上,无人能动摇其心,即使是天神。无论有什么诱惑,都无法将其引偏。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备充分的道德力量。
在此原则下,注解师以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为例,说明这种层次的人会坚定地走在善良的道路上,不为任何天神所左右,反而会让天神都折服并尊敬。
关于须陀洹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解,在此仅展示至此。 接下来是收集整理的说明和事迹,作为补充知识。
补充知识:须陀洹主要品德的进一步理解
鉴于信(Saddha)、戒(Sila)、闻(Suta)、施(Caga)和慧(Pannya)这五法,是圣弟子的重要品德,佛陀一直强调,并用它们来衡量圣弟子在证得须陀洹果之前和之后的发展。此外,它们还涵盖了所有的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因此,有必要再次专门论述这五种品德。
在此,请特别注意第一个品德,即信(Saddha)。为什么它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佛陀所强调的品德,即使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在修行过程中以智慧为最重要之法?
用现代语言来说,这五种法,统称为具足(Sampada),或财(Sappha),或圣者增上(Ariyavatta),其简要含义如下:
-
信(Saddha):信心(Khwam Chuea),坚信(Khwam Manjai)。通过智慧思惟、观察,已洞悉因缘,因此坚信。可细分为三方面: a. 对佛的信心和坚信:作为榜样,证明了人类的潜力,即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Pannya)和精进(Viriya),证悟真理,达到究竟的善与真。 人类是一种可被训练、可发展进步的有情众生,无论是在与身、语环境相关的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在内心需要培养的品德方面,抑或在智慧、理性思维方面,都可发展,直至能够解脱烦恼和苦集所带来的束缚和压迫,灭尽痛苦,获得究竟的解脱、善与圆满。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没有任何特殊的有情众生,无论是神、魔或梵天,其能力会超越人类。人类无需转向寻求他们的神力或等待他们的垂顾。 而且,已训练自身达到此境界的人,拥有无数特殊的善德,值得效仿。当人类坚信自己能做到时,就应该努力培养这种特殊的善德,或修习佛陀已发现并宣说的法。 b. 对法的信心和坚信:佛陀所宣说的真理与善德,是佛陀自己亲证的,故称之为发现,然后宣说。 法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依其本性而运作,是因果的确定法则(Niyam Haeng Het lae Phon),即自然法则(Kod Thammachart)。它不依赖如来的出世(无论是否有人发现它),对每个人都是中立、公正的,挑战着人类的智慧和精进修习。每个人若能培养自身,智慧足够成熟,便能亲身证悟。证悟后,便能真正解决问题,断除痛苦,获得解脱。 c. 对僧的信心和坚信:即对模范社群或社会的信心和坚信,它证明了普通人也有能力像榜样一样,达到究竟的真理和善德。但这种社群或社会,只有在法(即真理和善德)通过人们的实践而显现出来时,才能存在。 这个社群或社会由各种修行者组成,他们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他们有一致的原则,即以法为核心,以法为衡量标准,以法为显现的载体。因此,这是一个美好的社群,值得赞叹、维护和加入,因为它最能帮助法在世间延续,并向世界传播善德和幸福。
信(Saddha)的三种含义总结如下:坚信真理、善德以及因果的自然法则,依自然规律而存在;人类有能力洞悉并证悟这些真理、善德和自然法则;并且已有圣者发现、证悟了这些真理,并将其揭示出来,作为证明和指引。
坚信因果自然法则和人类能力的人,会精进修行,使成功源于行为,相信行为和依因果法则而产生的行为结果。他们会坚守道德力量,努力学习理解,并依因缘之道坚定不移地行动,不期望外在神力的眷顾。他们坚信美好社会或理想社会,是人类可以共同创建的,由依循此因果法则而过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组成,他们为了证悟佛法或为了达到佛陀那样的特殊善德而修习自身。
再总结一下:通过思惟洞悉因缘后,坚信佛陀是真正智慧、真正善良的,故相信佛陀所说之法是真实、善良的,然后相信依此法生活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是值得存在、值得加入的。
-
戒(Sila):行为规范。若要完整表达其真实含义,即个人以及与身语环境相关的生活规范,乃至谋生方式。它旨在使生活成为一种有助于实现美好目标(即社会或社区的理想)的修行方式。
通常,这种行为规范的特征是堵塞恶行之门,促进善行之机。它通过训练人们与环境建立良好的身语关系,从而为自己及所在社区或社会的良好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为更深层次的修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它也是对个人身语行为的训练,使其更趋完善,从而能承受、实践更深层次的修行。
特别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共处,以便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每个成员除了能好好生存外,还能有机会行善,并将自身发展到更高的价值。
对于广大的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或最基础的戒律,能创造有利条件的,就是五戒(Sila 5)。其核心要义是:不侵犯生命、不侵犯财产、不侵犯彼此所爱之人、不因自私和伤害他人而妄语、不因沉溺于麻醉品而破坏自己的正念或是非观。
至于更复杂的行为规范,则包括各种规定、规章、习俗和细微的修行,旨在达到善好秩序,并为实现该社区、社会或体系的特定目标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因此,戒律的严格程度、粗细程度和细节各不相同,例如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戒。
总而言之,佛教中的戒律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 为各种修行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包括自我发展,循序渐进地达到生命的最高目标。 2) 使社会或社区的成员和睦相处,社会秩序井然,成员各自安好,并方便地推进各自的修行。 3) 自我训练和净化,通过克制、防护、调整身语行为,使其有利于和谐共处和有利的生活条件。这是生命发展的初步阶段,为接受各种善法做好准备,特别是作为禅定或更高层次心理品德训练的基础。
虽然有许多戒律比五戒更高级,但所有修行所需的戒律或行为规范,即圣者所乐之戒(Ariyakantasil),其核心要义都是相同的。即,它是一种依原则正确奉行的戒律,不因贪爱(为了追求可爱的所缘作为回报)而偏离,也不因邪见(将对自我的执着来遮蔽戒律的真实目的)而偏离。修行时,要理解其目的,而不是盲目执着,跟风迷信。
对于普通人来说,若能如此正确修行,即使仅仅是五戒,也已是须陀洹的修行之道。
-
闻(Suta):意指所闻之法。指通过听闻、学习、阅读、学习获得的知识。然而,通过学习各种谋生技艺和世间事务而获得的知识,即使是闻慧,也不足以成为圣弟子。
要摆脱痛苦,获得世间生活和一切事务的自由,一个人可能只需学习一种技艺的闻慧,就足以维持生活。每个人有各自的闻慧,一个人的闻慧对另一个人来说并不一定必要,没有哪一种闻慧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
此外,这种闻慧并非没有过患。虽然其最初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使人类获得解脱和幸福,但常常适得其反,成为制造问题的工具,使痛苦更加沉重、复杂,难以解决。因此,它并非此处所指的完整意义上的闻慧。
作为圣弟子品德的闻慧(Suta),指的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以了解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懂得如何运用其他闻慧,如专业知识,使其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它是补充性的,用于堵塞过患,帮助其他闻慧充分发挥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纯粹只有益处。
不仅如此,只有这种闻慧,才能使凡夫转变为圣者(Ariya)或文明人(Aryachon)。这种闻慧就是圣法(Ariyadhamma)的知识,即圣者所宣说的真理和善德,或各种教诲,阐明崇高生活的原则,指明通往圣者之路。
各种技艺的闻慧,必须与圣法(Ariyadhamma)的闻慧相结合或穿插,作为补充,才能令人确信它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加重或制造问题的工具。
然而,所有闻慧,包括圣法闻慧,即使是正确的知识,也仅仅是储存原材料的仓库,尚未真正完成任务。若能再进一步,将其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即见(Ditthi)或理论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也仍然不足。必须将其用作智慧(Pannya)的工具,智慧是一种分析、研究、判断和处理的知识,通过法随法行(Dhammanudhamma Patipada)的原则去实践(使小乘之法与大乘之法相协调),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
施(Caga):意指施舍或给予。指真实的给予,是舍弃,包括外在和内在的舍弃。外在舍弃财物,内在舍弃烦恼和贪爱,没有吝啬或执着的感觉,不期望任何回报。因为圣弟子的给予,是出于超越任何回报需求的崇高心境,无论是利养、名誉、幸福还是生天。
圣弟子施舍(Caga)方面的特点,如经文所描述的“乐于布施,乐于分享(Tanasamwibhakarat)”,其含义本身就包含了在行此善事时,内心感到喜悦和安乐,并且并非为了期望个人回报。因此,圣弟子不会有事后因“做了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利益”而感到痛苦、烦恼或失望的问题。因为当贪爱不支配内心,不执着于获取,内心没有吝啬遮蔽时,心自然会开阔。对他人痛苦的理解随之生起,很容易看到他人的困苦,内心自然倾向于给予,一心只为帮助和救济,使他人受益,解决问题,使其获得幸福。在这种给予、施舍和分享中,他们自己也感到喜悦、满意和快乐。
如果从回报的角度来看,给予本身就是一种获得。因为圣弟子对善法有欲求(Chanda),即希望行善,或希望有美好的事物发生。通过给予,圣弟子便行了善事,而善事也得以发生。圣弟子有慈(Metta),希望世间幸福,而给予正是出于慈悲的力量。通过给予,世间的幸福也随之增长。
此外,圣弟子还获得了心之清净(Chit Borisut)、心之明澈(Chit Phong Sai)、烦恼减少、自我修行、佛法进步,以及从这些功德善行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更接近佛法的目标。
在此,可引用舍利弗尊者的话: “诸贤者布施并非为了结生之乐(附带烦恼之乐,即世间乐或三界之乐),并非为了来世之有,而是为了断除烦恼,不造来世之因。”
除了普遍的给予和分享,以帮助和救济他人外,圣弟子的施舍(Caga)还表现在另一方面或更深层次,即他们能够将各种财物与具戒、具善法者(Kon Mee Sila Mee Kalanadhamma)分享,仿佛乐意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公共财物(Khong Satharana),供具戒者共同使用和享用。或者说,在具戒者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乐意自愿地将自己的财产作为公共财物,共同使用和享用。
而且,作为圣弟子,他会以圣者的方式布施(Sappurisa-dana)。
圣者布施(Sappurisa-dana)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恭敬布施(Khrop Khrua),即以真诚的心布施,重视受施者、施物和布施行为。无论受施者处于何种境地,多么卑微,都不轻视、不贬低,不表现出厌弃或不耐烦,而是以慈悲心,乐意布施,旨在使对方受益。
-
慧(Pannya):意指遍知(Ru Thua)或明了(Ru Chat)。指理解、洞察因缘、或一种分析、分解、关联、安排、判断的知识,能辨别真假、善恶、对错、应不应,利弊、作用与否。了知因果关系,或各种因缘。了知万物的真实状态。了知如何运用或实践,才能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这是一种洞察、运用或解决问题的知识。
但在此,它特指能解决人类生命问题的知识,即灭尽痛苦。或者换句话说,是教导人如何过上正直美好的生活,不生问题,不成为痛苦来源的知识。
这种智慧(Pannya)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例如:如实理解世间和生命,或了知四圣谛(Ariyasacca),或洞察缘起(Paticcasamuppada),或未被五盖(Nivarana 5)所覆盖的理性思维。或者,如经典所说,作为圣弟子品德的慧具足(Pannya-sampada)的含义是:智慧能洞察(或了知)生灭之法(或看透世间和生命的无常、苦、老病死、盛衰),这是圣者之慧(Ariya-pannya),能穿透烦恼(Thalung Kiles)(或洞察实相),从而正当地灭尽痛苦。但无论以何种方式阐述,其核心要义都是相同的。
无论谁拥有多少世间智慧(Lokiya Pannya),无论其能力如何,在世间各种事务中多么杰出,例如在政治上卓尔不群,在经济上繁荣昌盛,是精通应用科学的发明家,或是科学研究的发现者。但要解决自己的生命问题,或过上美好生活,不可或缺或必须具备的知识,就是圣弟子品德中的这种智慧。
无论如何,闻(Suta)这种知识也是智慧(Pannya)的重要工具,它能为智慧提供信息,使其理解更清晰、更广阔。因此,闻慧也是智慧的因缘(Pajjaya)。
不仅是法方面的闻慧能成为圣弟子智慧的因缘,即使是世间方面的闻慧,也能成为法方面智慧的因缘。特别是生活经验,因为善于思考的人(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ara),可以从自己所从事的各种学问和职业的闻慧中,生起理解世间和生命的智慧。
但总而言之,对于过上美好的生活或在佛法中进步,最终的成功在于智慧。有些人闻慧很多,但不懂得思考,就无法生起智慧,也无法利用闻慧。有些人闻慧很少,甚至不值一提,但智慧很多,懂得思考,也能过上美好生活,解决问题。
对于有智慧的人,闻慧越多,智慧成就的利益就越大。但即使缺乏闻慧,也能成就利益。在阐述圣弟子的品德时,常常会省略闻慧,只留下信、戒、施、慧四项,以强调更重要的品德。
而且,智慧(Pannya)不仅能成就闻慧,更是所有其他品德的基础和正确引导者。智慧使信仰成为正确的、符合原则的信仰,不会偏离为迷信。智慧使戒律得到正确奉行,成为圣者所乐、所接受的圣者所乐之戒(Ariyakantasil),而不会成为戒禁取(Silabbataparama)。智慧使施舍(Caga)成为真实的舍弃,因为若无智慧如实理解世间和生命,仍未洞悉万物的真实状态和自然规律,仍未学习到更微妙的快乐,那么自然会高度重视物质欲乐,难以不沉迷于世间乐,也难以做到无所求地施舍,无论是欲乐(Kamaguna)或任何形式的“有”(Bhava)、“我”(Atta)。
由此可见,智慧(Pannya)是核心,是统领其他品德者,是圣弟子的主要品德,也是圣弟子未来修习的目标。
总结:真正的核心品德有四种:信(Saddha)、戒(Sila)、施(Caga)和慧(Pannya)。
- 信(Saddha):信心和坚信人类的智慧、德行和精进,能依因果自然法则,证悟究竟的真理和善德,如同已为我们指引道路的圣者。并坚信人类能共同创建美好的社会,依佛法而存续。
- 戒(Sila):自律。使个人的生活、行为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都能恰到好处地促进自身德行的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共处。
- 施(Caga):舍弃。使人不以自我为中心来判断或思考问题,并能乐意帮助和利益他人。
- 慧(Pannya):如实了知万物的真相,依因缘生灭的自然法则运作。这使得人能对万物抱持正确的态度,心境解脱自在,能辨别应不应做,权衡适度,并能恰当地运用和发展所有其他品德。
至于闻(Suta),无论是建议、指引、鼓励、警示,还是学习,它都是辅助工具,能使这四种品德更加增长,更能有效地应对世间和生活。但它需要多少,以及能成就多少利益,则取决于此人的思考能力。
最后,再次强调信(Saddha)作为第一项品德的重要性,它是初步阶段不可或缺的品德。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在阐述信(Saddha)的含义时,通常将其分为三类:信佛、信法、信僧。
但有时,特别是在阐述圣弟子最初(未证得须陀洹果之前)的信(Saddha)时,只着重强调一个方面,即“相信如来的菩提(Pannya Tadsaru),因为种种理由,世尊是阿罗汉……”
此处的信仰简称为“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相信如来的觉悟智慧,或相信佛陀发现真理的智慧),正如前所述,它指相信和坚信佛陀的智慧(Preecha-yan),视佛陀为人类的榜样、代表或领袖,证明了人类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智慧(Pannya)和精进(Viriya),训练和发展自身,从而洞悉真理,达到究竟的善。
佛陀的觉悟(Tadsaru),正是对人类这种能力的宣示和肯定。因此,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即相信佛陀觉悟的智慧,也就是相信和坚信人类洞悉真理的智慧,或相信和坚信人类自身的能力。
再简而言之,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 体现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信心。这里的自信并非自私或傲慢的自信,而是指作为人类一员的自信,或对人类本质的信心。它并非执着于当下所拥有的智慧,而是指对人类普遍智慧的信心。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信自己作为人类一员,拥有发展和训练智慧的潜力,直至达到人类所需的最圆满成果。
佛陀是第一个宣示人类这一能力的人。他是第一个不宣称借助神灵或任何最高力量的加持或灵感的人。因此,他成为人类自信的象征。
在实践中,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自然包含了对三宝(佛、法、僧)的三种信仰,同时具备,即:
- 相信人类的智慧可以发展到解决自身最终问题,达到最高的自由和圆满的幸福,如同佛陀亲证,作为榜样指引。
- 相信人类所能达到的原则和目标,是依因果自然法则而存在的真理。
- 相信已有许多人依照此道修行,并成功证得,从而形成了殊胜的人类社群,作为真理的证明,作为法布施、功德弘传的源泉,随时准备好支持和引导参与者。
既然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具有这样的含义,那么信仰就是极其重要的法,即使在以智慧为本的佛教中也是如此。但显然,这种信仰的含义与通常所见的有所不同,它是对智慧的信仰,是连接智慧或导向智慧的信仰。它不是迷信,而是消除迷信的信仰。它只在最初阶段,在尚未完全证得自身能力,或在智慧尚未圆满时,才不可或缺。
此外,在此可看到三宝信(Sappha)或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的最高重要性,至少有两点:
- 第一:佛教所有教法,无论是关于最高目标,还是任何修行,都建立在此原则之上。即如来菩提的原则,它肯定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精进训练,证悟真理,达到最高的善。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外在的最高力量能做得更好、更超越人类。如果如来菩提的原则不真实,那么佛教的所有目标和修行体系都将是空洞的,所有教导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 第二:对于修行者,如果圣弟子或教徒不相信如来菩提的原则,他们就无法在佛法之道上前进。换句话说,他们就无法认真地修习佛法。实际上,他们就无法成为佛教的圣弟子或教徒。
因此,如来菩提信(Tathagata-bodhi-saddha)是圣弟子和所有佛教徒不可或缺的品德。
对当今世人具有重要启示的须陀洹突出品德
综上所述,须陀洹的境界是修行佛法的重要阶段,佛陀曾多次强调。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这也是一个适合作为生活目标并劝导人们关注的原则。
除了须陀洹,还应多加关注与此相关的五种法,即信、戒、闻、施、慧。
这五种法,如同须陀洹的境界,依循原始原则,佛陀已多次强调其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
这五法的一个优点是,它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发展,无论是在成为须陀洹之前,还是在成为须陀洹之后。
当今社会需要理性而非迷信的信仰,需要与美好目标相关的人性自信。
当今社会需要道德(Siladhamma),即在理解目的并真正忠于原则的基础上,来践行的戒律,这将成为维持社会的控制力量。
当今社会闻慧昌盛,信息泛滥,但这些闻慧似乎让人类更加困惑,并成为制造更多问题的根源。因此,社会需要圣法(Ariyadhamma)中的闻慧,来揭示核心,指出症结,使其清晰、准确、恰到好处地引导生命和社会走向正道。
当今社会正面临经济问题,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这种状况需要施舍(Caga)、无私、真诚地互相帮助和分享。世界已不再足够富饶,无法再容忍拥有无限权力的人类,以追求物质欲乐(Kama-amisa)的方式,无休止地享受生活。人类必须懂得布施之乐,并能通过懂得分享和享受这种善行之乐而和睦相处。
当今社会由对自身智慧极其自豪的人类组成,因为他们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够做出许多奇妙之事,克服了许多自然环境的挑战。人类已将世间智慧(Lokiya Pannya)发展得极其高超,能力超越自身,并正开始将影响力扩展到宇宙中。然而,由于缺乏出世间智慧(Lokuttara Pannya)作为一点点锚定,人类正沦为自身智慧所造成的危险深渊的牺牲品,面临物质和精神上的停滞。当今社会需要圣者智慧(Ariyapannya)来解决这些问题。
将此与当今社会状况和普遍存在的民众行为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须陀洹(Sotapanna)有两项突出品德,值得特别强调,作为当今生活准则(Kati):
- 须陀洹对因果自然法则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心,坚信智慧之道,足以使各种成功只源于依循因果法则的智慧行为和精进(相信业,相信行为)。他们不期望依赖迷信,也不期望祈求外在神力的眷顾。(然而,由于须陀洹对诸法实相的智慧尚未完全圆满,这种信心并非完全依靠自身,仍需依赖于那些已证悟此真理的圣者作为榜样和指引。这被称为信如来菩提或信三宝,是最纯粹的信仰,也是智慧完全圆满并取而代之之前的最后阶段的信仰。换句话说,其行为并非纯粹由智慧引导,而是由信仰的力量所支撑的智慧。)
- 须陀洹已坚定地走在觉悟之道上,他对世间和生命的理解足以不被烦恼所煽动的世间八法所迷惑。他已开始体验到宁静、清明、自在、喜悦等出世间的境界,这使他看到了法的价值,从而对法产生了欲求(Chanda),即对法产生了真切的喜爱和满意。他真切地渴望法,以至于不可能再沉迷于物质享乐。
须陀洹无论行善(戒)还是布施、帮助他人(施),他都不期望世间凡夫所期望的回报,如利养、名誉、赞扬、快乐或生天。因此,他自然而然地具备坚固的道德,因为这些回报的缺失,不会使他产生退缩、沮丧的心理。
作为一家之主、家族之长、机构和企业的负责人,圆满履行职责,配得上其地位者,即是那些能使家人、族人、机构和企业中的人,如子女、配偶、依附者、员工,在这五种品德中成长的人。正如巴利文所说: “家人依有信之族长,则能具足五种增长,即信、戒、闻、施、慧的增长。犹如大树依雪山,则能具足五种增长,即枝叶、树皮、木质、心材和木髓的增长。”
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友的帮助,乃至报答父母恩情,也要等到将父母安置于这些品德中,才能算圆满。正如佛陀所说: “比丘们,对于两个人,我说是无法轻易报答的,即母亲和父亲。
即使儿子将母亲放在左肩,将父亲放在右肩,供养百岁,尽其一生;即使他以按摩、洗浴来侍奉双亲,甚至双亲在他的双肩上大小便,这也不能算是报答了父母。即使儿子将父母安置于拥有众多七宝的大地上,享有最高的王权,这也不能算是报答了父母。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恩重如山,他们哺育子女,向子女展现了世间。
然而,如果有个儿子,能引导、教导、安立无信的父母于信具足中;……无戒的父母于戒具足中;……有吝啬心的父母于施具足中;……无智慧的父母于慧具足中。仅仅做到这些,才算是报答了父母。”
佛经所载的须陀洹
为增进对须陀洹的理解,兹摘录佛陀经文中有关须陀洹的部分重要内容,以飨读者。
甲、须陀洹的称谓、特征和别名
- 佛陀:舍利弗,人们常说“须陀洹、须陀洹(Sota Sota,即入流、入流)”,什么是须陀洹?
- 舍利弗:世尊,圣者八正道(Ariyamagga),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便是须陀洹。
- 佛陀:善哉,善哉,舍利弗……人们常说“须陀洹、须陀洹”,什么是须陀洹?
- 舍利弗:世尊,具足此八圣道者,即称为须陀洹。此须陀洹(可称)某某氏。
- 佛陀:善哉,善哉,舍利弗……
- “此圣弟子可称为具见(Ditthi-sampanna,具足正见)、具观(Dassana-sampanna,具足正观)、已入正法(Saddhamma Maggam Aruna)、已见正法(Saddhamma Dassanam Gata)、具学智(Sekkha-ñana)、具学明(Sekkha-vijja)、入法流(Dhamma-sota)、能穿透真理的圣者(Ariyo Nibbedhika-pañño)、靠近不坏之门者(Amaradvāram Āsan Ho Yū Titt Thaprato Amata)。”
- “有闻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已见圣者,善巧于圣法,于圣法中善受训练。已见善人,善巧于善人法,于善人法中善受训练。”
- “已见法、已证法、已悟法、已遍知法、已超越疑惑、已无疑问(或无疑惑)、已得无畏、于导师教法中不须他人教导。”
- 有些地方的文句略有不同: “依教行者(Sasana-kara),如实依教而行,已超越疑惑……于导师教法中。”
- 有些地方又有细微差异: “于此法与律中,已得信解、已得安住、已得心安(或心轻安、无忧虑),已超越疑惑……于导师教法中。”
- “圣弟子,已证果,已明了教法。”
- “于如来处得决定信,已见不死,亲证不死法。”
- “是须陀洹,不堕恶趣(不会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乙、一般品德
- (对给孤独长者说):居士啊,何时圣弟子五种怖畏与怨恨已止息,具足四种须陀洹功德,并以智慧善见、善通达圣者正法(Ariyañāyadhamma),那时,圣弟子若愿,即可自行宣称:我已断尽地狱、畜生、饿鬼、恶趣、苦处、恶道,我已是须陀洹,不再堕落,必定趋向正觉。
- 何为五种怖畏与怨恨之止息? 现在或未来,杀生者所应遭受的怖畏与怨恨,因杀生而生的内心痛苦与忧恼,对于离杀生者,此怖畏与怨恨已止息。 现在或未来,偷盗者所应遭受的怖畏与怨恨……对于离不与取者,此怖畏与怨恨已止息。 现在或未来,邪淫者所应遭受的怖畏与怨恨……对于离邪淫者,此怖畏与怨恨已止息。 现在或未来,妄语者所应遭受的怖畏与怨恨……对于离妄语者,此怖畏与怨恨已止息。 现在或未来,饮酒者所应遭受的怖畏与怨恨……对于离饮酒者,此怖畏与怨恨已止息。
- 何为具足四种须陀洹功德? 圣弟子在此法与律中,具足对佛的智慧坚定信仰(Aveccapasada),相信: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具足对法的智慧坚定信仰,相信:世尊善说法,此法现法可见,不待时节,来者能见,引导向前,智者亲证。 具足对僧的智慧坚定信仰,相信:世尊的声闻僧团,善行道,直行道,正行道,和敬行道,即四双八辈。世尊的声闻僧团应受供养,应受恭敬,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具足圣者所乐之戒(Ariyakantasil),无缺、无漏、无污、无染,自在,为智者所称赞,无所依恋,导向禅定。
-
何为以智慧善见、善通达圣者正法? 圣弟子在此法与律中,善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于缘起(Paticcasamuppada),如下思惟: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无此故无彼,此灭故彼灭。即无明为缘,故有行;行为缘,故有识……如此则一切苦集生起。无明灭尽无余,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此则一切苦集灭尽。
何时圣弟子此五种怖畏与怨恨已止息,具足此四种须陀洹功德,并以智慧善见、善通达此圣者正法,那时,圣弟子若愿,即可自行宣称:……我已是须陀洹……必定趋向正觉。
在这三组衡量标准中,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简称“须陀洹之支”)是须陀洹直接的品德。而另外两组,则是此品德的因果。也就是说,见圣者正法(Ariyanāyadhamma,即缘起)是须陀洹功德的因,因为当智慧了知自然法则后,信仰便会理性而坚定,戒律也会清净,符合原则和目的。至于第一组,即五种怖畏与怨恨之止息,则被视为果,因为当信仰和戒律达到这个程度后,这些怖畏与怨恨自然会消失。
因此,在巴利经典中,多数情况下只提及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一项,作为须陀洹的直接品德,例如: “比丘们,圣弟子具足四法,即为须陀洹,不堕恶道。即圣弟子在此法与律中,具足对佛……对法……对僧的智慧坚定信仰……具足圣者所乐之戒……导向禅定。”
这四种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有时被称为法镜(Dhamma Adasa),意为观察佛法之镜,或自我审视须陀洹品德的镜子。有时被称为功德池、善池、安乐之食。有时被称为现法乐住(Ditthadhamma Sukhavihara)(当下安乐住法,或即见即乐之心安法)。有时将戒律分为三善行(Kayasucharit 3)和四语善行(Vachisucharit 4),合称七正法(Saddhamma 7)。并将须陀洹功德称为所欲处(Akankhiyathana 4)。有时细分为十项,即十正(Sammatta 10)(八圣道,加上正智和正解脱)。
这四种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作为须陀洹的品德,还有另一组。前三项与上述相同,但第四项将戒(Sila)改为施舍(Caga),如下: “圣弟子具足此四法,即为须陀洹……即……具足对佛……对法……对僧的智慧坚定信仰……以无吝啬之心居家,慷慨布施,手洁净,乐于舍弃,关注求助,乐于施予、分享。” 并有补充说明,可替代上述内容:“家中所有可施予之物,圣弟子皆与具戒、具善法者分享。”
总结:以上所述的所有品德,都归纳在信(Saddha)、戒(Sila)、闻(Suta)、施(Caga)和慧(Pannya)之中。
因此,佛陀经常教导圣弟子和圣优婆夷要培养这五种法,并用这些法作为衡量圣弟子进步的标准。这不仅适用于须陀洹及以上层次的圣弟子和圣优婆夷,即使是凡夫,若要进步成为圣者,也同样受到这些教导,并使用相同的衡量标准。正如佛陀所说:
- “比丘们,圣弟子具足五种增长,即以圣者增上(Ariya-vatthi)而增长,能为自己获取精华,把握殊胜。即:信的增长……戒的增长……闻的增长……施的增长……慧的增长…… 凡具足信和戒,以及闻、施、慧者,此类人被称为贤者,是具智慧者,能为自己获取世间精华。
- 比丘们,圣优婆夷具足五种增长,即以圣者增上而增长,能为自己获取精华,把握殊胜。即:信的增长……戒的增长……闻的增长……施的增长……慧的增长…… 凡具足信和戒,以及闻、施、慧者,此类女子是具戒的优婆夷,能为自己获取世间精华。”
- “比丘们,再者……比丘具足信……戒……闻……施……慧。她如此思惟:若能灭尽诸漏,我当在现世亲自证悟、进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这位比丘,通过灭尽诸漏,便能在现世亲自证悟、进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即使尚未亲自证悟,仅仅忆念他人的这些品德,也能使人内心安乐,并激励自己继续修行。正如巴利文所说:
- “比丘尼闻说某比丘尼已圆寂,世尊预言她已证得阿罗汉果。比丘尼(听闻者)亲见或听说:那位比丘尼有如此的戒行,有如此的法行,有如此的智慧,有如此的住行(住行法,Vihara-dhamma,即个人日常行为的品德),有如此的解脱;这位比丘尼,当忆念那位比丘尼的信、戒、闻、施、慧时,其心便会倾向于效仿,如此也能使比丘尼获得安乐住(Phasukviharn)。”
- “比丘们,我甚至不赞叹在善法中停滞不前,更遑论在善法中退步。我只赞叹在善法中进步,不赞叹停滞不前,不赞叹退步。 何为在善法中退步,并非停滞,并非进步?比丘在信、戒、闻、施、慧、辩才方面,其所具的法未能保持或增长,此我称之为在善法中的退步,并非停滞,并非进步…… 何为在善法中停滞不前?……比丘在信……辩才方面,其所具的法不减不增…… 何为在善法中进步?……比丘在信……辩才方面,其所具的法不停滞不减……”
这五种法的含义,在甲、乙两部分引用的佛陀教言中已完整阐明,可自行查阅。然而,有些佛陀教言也阐述了不同的含义,值得进一步学习,以更清晰地理解。
第一项信(Saddha),除了在须陀洹功德(Sotapattiyanga)中以对三宝的智慧坚定信仰形式呈现外,还有另一种经常被提及的含义: “信具足是什么?在此,圣弟子是有信者,相信如来菩提(Tathagata-bodhi),相信:世尊是阿罗汉……觉悟、明了,世尊具足德行。”
第二项戒(Sila),在许多地方都简单地解释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放逸处”。简单来说,就是指五戒(Sila 5)。
若根据此部分佛陀教言在各处的上下文进行推断,可以说这种信和戒的含义,是为凡夫层次的圣弟子所宣说的。这一点从后续佛陀教言中将看得更清楚。
第三项闻(Suta),除了前面提到的“已见圣者、善人,善巧于圣法、善人法,并善受训练”之外,还有另一种阐述: “闻财(Suta-sappha)是什么?在此,圣弟子是多闻者(Bahusuta),能受持所闻,是所闻的积累者。那些初善、中善、后善的法,宣扬梵行(Brahmacariya)(或崇高的道德生活),具足义理和言辞,纯粹圆满。她学习这种法很多,熟记于心,理解透彻,以见(Ditthi)(理性智慧)贯通。”
第四项施(Caga),通常与前面所述无异。
至于第五项慧(Pannya),除了以理解圣者正法(Ariyaññāyadhamma),即缘起(Paticcasamuppada)的形式呈现外,也常以简单、扼要的含义呈现,适用于凡夫层次的圣弟子,如下: “慧财(Pannya-sappha)是什么?在此,圣弟子是有智慧者,具足能洞察生灭的智慧,此智慧是圣者之慧,能穿透烦恼(Thalung Kiles)(或洞察实相),从而正当地灭尽痛苦……”
智慧(Pannya)的含义还有另一种值得一提,如下:
-
慧具足(Pannya-sampada)是什么?当心被贪欲(Abhijja,强烈的贪求)所覆盖……被嗔恚(Byapada)所覆盖……被昏沉睡眠(Thina-middha)所覆盖……被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所覆盖……被疑(Vicikiccha)所覆盖时,就会做不应做之事,使事情偏离。做了不应做之事,使事情偏离,就会失去名誉和幸福。
而圣弟子知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是心的随烦恼(Upakilesa)(使心混浊、染污之物),故能断除贪欲……乃至断除疑等心的随烦恼。
因为圣弟子知贪欲……乃至疑是心的随烦恼,并能断除之,故称此圣弟子智慧甚多,智慧广阔,能洞察利益之源,圆满具足智慧。此即称为慧具足(Pannyasampada)。
有一段巴利文经文,阐述了须陀洹及以上圣者的品德,以六项呈现: “比丘们,沓婆沙居士(Tapussa Gahapati)(以及其他二十位优婆塞)具足六法,故于如来处得决定信,已见不死(Amata),亲证不死法,安住于生命中。即具足对佛、法、僧的智慧坚定信仰,圣戒(Ariyasila)、圣智(Ariyanyana)、圣解脱(Ariyavimutti)。”
丙、断除所得与成果
- 当色(受、想、行、识)存在,依色(受……识)而执取色(受……识),便生起各种邪见(Ditthi)(常见、断见、无作见、无因见、善恶无果报见、邪命清净见、邪执见)如下:
- 风并非真实,水并非流淌,女人怀孕分娩也并非真实,日月升落也并非真实。万物恒常不变。
- 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 我就是世界。 我舍弃(此生命)后,将是常恒、永恒、不变、有恒常属性者(常见,Sassatavada)。
- 如果我没有,那我就没有。我将没有,那我就将没有(断见,Ucchedavada)。
- 布施没有结果,供养没有结果,礼敬没有结果。 善恶业的果报不存在。此世不存在,他世不存在。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世间无正确行道、正确修行的沙门婆罗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亲证此世与他世,并能宣说。我们只是四大元素组成,何时死去,地归于地,水归于水,火归于火,风归于风。诸根随空而散。只有四人抬着床板,共五人将死者抬走。脚印只留在墓地。只剩下灰色的骨头。祭祀供养止于灰烬。布施是愚者所制定的。那些教导有见的人所说的话,只是空话、谎话、胡言乱语。因为身体消亡,无论凡夫还是智者,都会断灭、毁灭,死后什么都没有(无作见,Natthikavada)。
- 即使有人亲自动手,或唆使他人动手,自己砍伐,或唆使他人砍伐,自己烧毁,或唆使他人烧毁,自己制造悲伤,或唆使他人制造悲伤,自己制造困苦,或唆使他人制造困苦,自己使之受苦,或唆使他人使之受苦,杀生、偷盗、破门、劫掠、独抢、劫道、奸淫人妻、妄语,行者也不算造恶。即使有人用锋利的轮子,在地球上杀害众生,使之成为一块肉田,一堆血肉,此行为所生的罪恶,也没有,没有任何罪恶会降临。即使有人到恒河右岸,自己杀生,或唆使他人杀生,自己砍伐,或唆使他人砍伐,自己制造困苦,或唆使他人制造困苦,此行为所生的罪恶,没有,没有任何罪恶会降临。即使有人到恒河左岸,自己布施,或唆使他人布施,自己供养,或唆使他人供养,此行为所生的福德,也没有,没有任何福德会降临。通过布施、修行、戒律、持戒、真实言语,都无法获得福德,没有任何福德会降临(无因见,Akiriyavada)。
- 众生的染污没有因,没有缘。众生无因无缘自染污。众生的清净没有因,没有缘。众生无因无缘自清净。努力没有结果,精进没有结果,人的力量没有结果,人的奋斗没有结果。一切众生、一切生命、一切生灵、一切有情,都无权力,无力量,无精进,只是随命运注定(Kammatta)、偶合(Kammapaccaya)和状态(Bhava)而变化,只在六种生命状态(Abhijati)中享受苦乐(无因见,Ahetukavada)。
- 这七种聚集(Rasi),无人创造,无人设定模式,无人化现,无人设定化现模式,它们是无结果的,像山顶一样静止不动,像柱子一样坚固。这七种聚集不摇动,不变异,不互相压迫,不能互相造成苦乐。这七种聚集是:地聚、水聚、火聚、风聚、乐、苦、命。即使有人用锋利刀刃砍杀彼此的头颅,也不算有人夺走生命,而仅仅是刀刃插入了七种聚集之间的空隙。此外,约有 1,406,600 种生处,6,000 种业……62 个中劫,6 种生命状态,8 种人道……3,000 种地狱……840,000 大劫,这些都是凡夫和智者轮回流转之处,最终会自行了结痛苦。“我们应使未成熟的业成熟,或已感受过的业通过戒律、禁行、苦行或梵行而灭尽。”这样的期望,在轮回中是不存在的。苦乐不会像用斗量尽物品那样在轮回中终结。没有衰退,没有增长,没有上升,没有下降。凡夫和智者在流转中,都会自行灭苦,如同抛出的线团,会自行展开至尽(常见,Sassatavada;无因见,Akiriyavada;轮回清净见,Samsara-suddhika-ditthi)。
- 世间常住;世间非常住;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命与身是同一物;命与身是不同的。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邪执见,Antaggahika-ditthi 10)。
比丘们,你们如何理解?色(受、想、行、识,乃至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意寻求、意思惟之物)是常还是无常?(回答:无常)。既然是无常,那它苦还是乐?(回答:苦)。既然是无常、是苦、有变化之法,不执着于它,难道还会生起如此(如上所述)的邪见吗?(回答:不会)。
何时圣弟子断除对这六种状态(即五蕴和眼见等所见之物)的怀疑(Gangkha),也断除了对苦、苦之集、苦之灭、以及苦灭之道的怀疑。这样的圣弟子称为须陀洹,不堕恶道,必定趋向正觉。
-
“比丘们,见具足者(Ditthi-sampanna-puggala,即具足正见的须陀洹)已断除六法,即身见、疑、戒禁取、导致恶道的贪欲、导致恶道的嗔恚、导致恶道的愚痴……见具足者不可能生起此六法。 比丘们,有六种不可能处(Aphaphathana,即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即见具足者不可能:无恭敬、无敬畏于佛陀……于法……于僧……于三学……执取不应执取之物……生起第八有(即不可能再轮回第八次)。 比丘们,有六种不可能处。即见具足者不可能:执取任何行为是常恒的……是快乐的……是我的……造作无间业(Anantariya-kamma)……相信通过吉祥仪式(Mongkol-Tuen-Khao)获得清净……寻求不属于此教法的供养者(Thakkhinai Nork Lak Kham Sorn Ni)。 (另有六种不可能处)……弑母……弑父……弑阿罗汉……以恶心伤害如来致其流血……破坏僧团(破和合僧,Sanghabheda)……皈依其他宗教师。
(另有六种不可能处)……相信苦乐是自己创造的……相信苦乐是他者创造的……相信苦乐是自己和他者共同创造的……相信苦乐是无因无缘自生的……相信苦乐是他者无因无缘创造的……相信苦乐是自己和他者都未创造的,而是无因无缘自生的。为什么(不相信这些)?因为见具足者已清楚洞察了因和因所生之法。”
-
“比丘们,断除五法者,即有可能证得须陀洹果。即:住所吝啬(Avasa-macchariya)、家族吝啬(Kula-macchariya)、利养吝啬(Labha-macchariya)、美色吝啬(Vanna-macchariya)、法吝啬(Dhamma-macchariya)。”
在第一次结集(Sangkayana)时,长老们选出了 499 位阿罗汉,并选择阿难尊者作为第 500 位入会者,尽管他仍是有学人。除了因为他在佛陀座下学习了大量佛法和律藏外,还因为他是须陀洹,“不可能因喜爱、憎恨、愚痴或恐惧而产生偏见。”
-
摩诃那摩释迦族人(Mahanama Sakaya)坐在一旁,向世尊禀告: “世尊,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富饶繁荣,人口众多,人来人往,街道拥挤。我亲近世尊或那些令人心生欢喜的比丘时,到了傍晚,当我返回迦毗罗卫城时,常常遇到往来的大象、马匹、车辆、牛车和人群。那时,我对世尊的正念就会消失,对正法的正念就会消失,对僧伽的正念就会消失。因此我思惟:如果我现在命终,我的去向会如何?我的来生(来世,Abhisa-samparaya)会如何?”
“不必害怕,摩诃那摩,不必害怕,摩诃那摩。你将不会有恶劣的死亡,不会有恶劣的转生。摩诃那摩啊,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有信心……有戒律……有多闻……有布施……有智慧,经过长久的培养,他的身体由四大元素组成,由父母所生,靠饮食成长,是无常的,须被摩擦、揉搓,最终必然会分解消散。鸟、秃鹫、鹰、狗、狐狸,以及各种动物,都会撕咬吞食这个身体。然而,他的心,已长久地以信心、戒律、闻慧、布施和智慧培养成熟,此心将趋向崇高,趋向殊胜……”
“……不必害怕,摩诃那摩,不必害怕……你将不会有恶劣的死亡,不会有恶劣的转生。具足四法(四种须陀洹功德)的圣弟子,必然倾向涅槃,倾向涅槃……”
- “比丘们,证得须陀洹果有六种利益,即此人必定于正法中,不再退转,其痛苦已被限制,具足不共之智,已清楚洞察因缘,已清楚洞察因所生之法。”
- “世间所有欲乐(Kamasukha),以及所有天界之乐(Tipya Sukha),都不及贪爱灭尽之乐(Tanahakkhaya Sukha)的十六分之一。”
- “比丘们,譬如有人将七颗豌豆大小的石头放在须弥山上,你们怎么看?那七颗豌豆大小的石头和须弥山,哪个更大? 世尊,须弥山更大…… 比丘们,同样地,其他沙门、婆罗门、遍行者、宗教师所证得的功德,与见具足者(Ditthi-sampanna),即圣弟子所证得的功德相比,不及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见具足者所证得的果报如此巨大,所证得的神通如此巨大。”
丁、成为须陀洹前的品德和修行 请注意此处信、戒、施、慧的含义与前面直接论述须陀洹时的区别。
- “任何一个人,若完全没有四种须陀洹功德(信三宝和圣者所乐之戒),此人我们称之为外道,属于凡夫范畴。”
-
摩诃那摩王:世尊,依何因缘,人可称为优婆塞(Upasaka)? 佛陀:因皈依佛为皈依处,皈依法为皈依处,皈依僧为皈依处,依此因缘,人可称为优婆塞。
摩诃那摩王:世尊,依何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戒者(Mee Sila)? 佛陀:因优婆塞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饮酒、放逸处,依此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戒者。
摩诃那摩王:世尊,依何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信者(Mee Saddha)? 佛陀:在此,优婆塞是有信者,相信如来菩提(Tathagata-bodhi),相信:世尊是阿罗汉……是具德者,依此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信者。
摩诃那摩王:世尊,依何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施舍者(Mee Caga)? 佛陀:在此,优婆塞以无吝啬之心居家……乐于施予、分享,依此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施舍者。
摩诃那摩王:世尊,依何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慧者(Mee Pannya)? 佛陀:在此,优婆塞是有智慧者……能穿透烦恼(或洞察实相),从而正当地灭尽痛苦,依此因缘,优婆塞可称为具慧者。
再次阐述信行者(Saddhanusari)和法行者(Dhammanusari)的含义,他们低于须陀洹:
- “比丘们,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六识……五蕴)是无常(Anicca)的,是变化(Paruan Prae)的,是异于前(Plian Plang)的。任何相信、倾心于这些法的,此人即称为信行者(Saddhanusari)…… 而对于那些能以智慧适当观察这些法的人,此人即称为法行者(Dhammanusari)……”
章末特别附录
附录一:多闻圣弟子(Sutava Ariyasavaka)和圣法等的含义
多闻圣弟子(Sutava Ariyasavaka),或具闻圣弟子(Sutavanta Ariyasavaka),常与无闻凡夫(Assutava Puthujjana)相对。无闻凡夫的特征被描述为:“凡夫,无闻,未见圣者,不善巧于圣法,未于圣法中训练,未见善人,不善巧于善人法,未于善人法中训练。” 注解师解释说,无闻凡夫(Assutava Puthujjana)即是盲凡夫(Andhaputhujjana)或愚痴凡夫(Andhapala-puthujjana)。“未见圣者”意为并非经常拜访圣者,即使见过,也不懂得如何从中受益。“见”意指以智慧之眼见,而非仅仅以肉眼见。
巴利文中的圣法(Ariyadhamma)或文明(Aryadhamma),有时指十善业道(Kusalakamma-patha 10) (《增支部·十集》24/168/296),有时指无学法(Asekkhadhamma)或十正(Sammatta 10)(即八圣道,加上正智和正解脱),有时放宽到五戒(Penyachila) (《增支部·五集》22/179/238; 《增支部·疏钞》3/75; 《增支部·疏钞》2/409)。至于注解师解释前述经文中的圣法(Ariyadhamma),则广义地指四念处(Satipatthana)等各种法。
巴利文中的圣者(Ariya)或圣人(Ariyachon),通常指佛陀、独觉佛(Paccekabuddha)和所有佛弟子。但在此处,圣者(Ariya)与善人(Sattapurisa)并列,圣者(Ariya)单指佛陀,而善人(Sattapurisa)或善丈夫(Sappurisachon)则指独觉佛和所有佛弟子。(《中部·疏钞》1/28; 《相应部·疏钞》2/124; 《增支部·疏钞》1/64; 《集异门论·疏钞》503)
附录二:人们布施的原因
有两三组佛陀教言阐述了人们布施的原因,我觉得很有趣,特摘录如下:
第一组:
- 有些人期望回报而布施,内心有所牵挂而布施,期望积累功德而布施,认为死后将能享用而布施。
- 有些人认为布施是善行而布施。
- 有些人认为父母、祖父母曾布施过,自己不应破坏家族旧习而布施。
- 有些人认为自己能自食其力,而这些人无法自食其力,自己能自食其力时不应不施予无法自食其力之人。
-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布施、施舍,将像古代仙人的大祭祀一样(为求名誉)而布施。
- 有些人认为布施时,心会清净,生起喜悦和欢欣。
- 有些人布施是作为心的装饰和资具(作为提升心质的工具,美化心境,即训练和培养心,如使施者和受施者的心柔和,或训练自己更具施舍精神,或培养慈悲心,例如发愿“愿受苦者转为安乐”等。用学术语言来说,是作为止观的辅助或部分),(《增支部·七集》23/49/61-4)。所有这些,以及后续的,都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机排列。
第二组:
- 因偶发事件而布施(受施者正好来到)。
- 因恐惧而布施。
- 因忆念他曾施予我而布施。
- 因认为他将施予我(期望回报)而布施。
- 因认为布施是善行而布施。
- = 第一组中的第 4 点。
- 因认为布施后将获得美誉而布施。
- = 第一组中的第 7 点。(《长部·波吒婆罗品》11.345/271; 《增支部·八集》23/121/240)
第三组:
- 因喜爱而布施。
- 因愤怒而布施。
- 因愚痴而布施。
- 因恐惧而布施。
- = 第一组中的第 3 点。
- 因认为布施后,死后将生天善趣而布施。
- = 第一组中的第 6 点。
- = 第一组中的第 7 点。(《增支部·八集》23/123/240)
在第一组佛陀教言的末尾,还提到了布施者因不同动机而将投生的趣。但这只是说明因果报应,与布施者的愿望无关。
卷末附记
首次独立出版 2025 年 5 月
2024 年底,我突然想到,关于须陀洹的修行原则是普通人可以理解并接受的。须陀洹的生活美好而幸福,值得赞叹,应成为所有人的榜样。佛法之道清晰明了,是值得修习的。因此,我决定扩写《佛法(修订增补版)》第 18 章“须陀洹”(圣者的生命与基本品德),并计划完成后将其移至该书的“导论”部分。
做出决定后,我开始写作,但进展不久就因一次病痛而不得不暂停。病愈后,又因在医院洗手间跌倒,导致脊椎骨部分塌陷,又是一次大病,需要半年多的治疗。我不想让工作拖延,于是趁着病中之机,继续扩写须陀洹的部分,直至今日已算完成。
然而,《佛法(修订增补版)》篇幅巨大,即使内容已完成,但由于增补修订和章节调整,增加了多项排版工作,包括修订目录,这将耗费不少时间。
因此,我认为应将这部分关于须陀洹的扩写内容,单独出版成一本完整的小书,并定名为《仅此智慧,足以称作佛教徒》,即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
帕·奥·巴育陀长老 (P. A. Payutto) 2025 年 5 月 23 日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