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圣典:佛教徒须知
巴育陀尊者, 巴利圣典,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The Tipitaka: What a Buddhist Should Know - P.A.Payutto
巴利圣典:佛教徒须知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深入探索浩瀚深邃的巴利圣典,揭示佛教教义的核心。只要《巴利圣典》还在,原始、纯正的佛教就依然存在,佛法的光明就能继续照耀世界。
引言
《巴利圣典》(以巴利语记载的经、律、论三藏)是记录佛陀教诲的根本经典,即“法”与“律”。根据巴利语,“Piṭaka”意为“篮子”,因此“Tipiṭaka”(巴利圣典)即是“三个篮子”,用来存放和传承佛陀的教诲。
佛陀曾明确指出,在他入灭之后,“法”与“律”将是佛教徒的导师。因此,《巴利圣典》对于希望跟随佛陀教导、学习和实践正法的佛教徒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依据。即使佛陀已入灭超过两千五百年,我们依然能通过《巴利圣典》亲近佛陀的教导。
第一次结集(佛教僧团的集体合诵)在佛陀入灭后三个月举行,由五百位阿罗汉长老共同参与,旨在系统地整理和确认佛陀的教诲,这便是上座部佛教及其根本经典《巴利圣典》的开端。
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巴利圣典》通过口诵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被精心守护至今。巴利语《巴利圣典》被公认为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可靠的佛陀教诲的记录。它不仅是上座部佛教的最高权威经典,也是全世界佛教徒了解佛陀原始教义的根本源头。
因此,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责任去维护《巴利圣典》,这不仅是守护佛教的根基,也是为了世人的长久利益与安乐。本书旨在简明扼要地介绍《巴利圣典》的起源、结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世界中的价值,帮助佛教徒建立对根本经典的基础认识。
佛教不是哲学
在探讨《巴利圣典》之前,我们必须区分哲学 (Philosophy) 与宗教 (Religion)。
哲学重在运用逻辑和理性去探求真理,它是一种智力活动,哲学家们可能对宇宙、生命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但这些思考并不必然要求他们将结论付诸实践。一位哲学家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但他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与他的哲学观点并无直接关联,甚至相悖。
然而,佛教是一种实践性的宗教。它的核心在于实践,即遵循一套明确的原则去生活,以达到一个清晰的目标。佛陀教导的最终目标是“苦的止息”,即从一切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修行方法才能实现。
因此,佛教徒(即“教法的实践者”)从一开始就必须接受并遵循佛陀所教导的核心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佛陀的教诲,即“佛语 (Buddhavacana)”,是所有实践的指南和基础。
佛语:佛教的精髓
“佛教”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代教义、僧团、寺庙、仪式乃至各种佛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但从其最真实、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
这意味着,佛教的存续,完全依赖于佛陀教诲的存续。如果佛陀的教诲消失了,那么即使寺庙、仪式、信众等外在形式依然存在,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佛教。反之,只要佛陀的教诲还被人们学习和实践,那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佛教就依然存在。
因此,守护佛教的真正含义,就是守护佛陀的教诲。
佛陀的教诲,即“佛语”,在他入灭前被系统地整理并传承下来。佛陀亲自宣告,在他离世后,“法”(Dhamma) 与“律”(Vinaya) 将是所有弟子的导师。这“法”与“律”就是佛陀教诲的核心,也是佛教的精髓所在。
因此,我们说守护佛教,本质上就是守护佛陀的“法”与“律”,也就是守护记录这些教诲的经典——《巴利圣典》。
《巴利圣典》:基础知识
存放佛陀教诲的经典,在西方通常被称为“巴利圣典 (Pali Canon)”,因为它以巴利语记录,并且是佛教公认的权威性根本经典 (Canon)。而其传统名称“Tipiṭaka” (巴利圣典) 则更为直观地揭示了其结构。“Ti”意为“三”,“piṭaka”意为“篮子”,合起来就是“三个装载教诲的篮子”。
这“巴利圣典”分别是: 1. 律藏 (Vinaya Piṭaka): 主要包含佛陀为出家弟子(比丘和比丘尼)制定的戒律和行为准则,以及僧团的管理制度和生活规范。
- 经藏 (Sutta Piṭaka): 主要收集了佛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不同听众所作的开示和教诲。内容涵盖了佛教的各种教义、修行方法、譬喻故事等,是理解佛法义理的核心部分。
- 论藏 (Abhidhamma Piṭaka): 也称为“阿毗达摩藏”,是将经藏中的教义进行系统化、纲要化、纯理论性的分析和阐述。它不涉及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以严谨的逻辑和哲理方式,深入剖析心法、色法等诸法实相。
《巴利圣典》并非一本单一的书,而是一套卷帙浩繁的丛书。 以通行的泰文版为例,它被印刷为 45卷,象征佛陀传法的45年。全套总页数超过22,000页,总字数约2400万。每一藏内部又分为更细致的类别,其结构十分庞大而系统。
第一部分
《巴利圣典》的重要性
《巴利圣典》之所以至关重要,因为它与佛教的几个核心要素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它与三宝、四众弟子、三正法和三学的关系来理解其核心地位。
《巴利圣典》与三宝
三宝 (Triple Gem),即佛、法、僧,是所有佛教徒的皈依处。《巴利圣典》是维系三宝真实性的根本。
- 与佛宝 (Buddha) 的关系: 佛陀已入灭两千多年,我们无法再亲见其人。但通过《巴利圣典》,我们能读到佛陀亲口宣说的教诲。佛陀曾说:“见法即见我”。因此,学习《巴利圣典》就是亲近佛陀、聆听导师教诲的唯一途径。
- 与法宝 (Dhamma) 的关系: 《巴利圣典》本身就是法宝的载体。佛陀教导的“法”与“律”完好地保存在《巴利圣典》中。当我们谈论“法”时,其具体、可考证的内容来源就是《巴利圣典》。
- 与僧宝 (Sangha) 的关系: 僧团之所以能和合、清净地存续,完全依赖于《律藏》中制定的戒律和准则。没有《律藏》,僧团将失去纲纪,无法成为传承佛法的核心力量。同时,僧团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守护、学习和传授《巴利圣典》中的教义。可以说,僧团因《巴利圣典》而成立,也为守护《巴利圣典》而存在。
综上所述,《巴利圣典》是三宝得以真实呈现于世的基石。守护《巴利圣典》,就是守护三宝,也就是守护整个佛教。
《巴利圣典》与四众弟子
四众弟子 (The Four Assemblies) 指的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佛陀将护持正法的责任托付给了全体四众弟子。为了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四众弟子必须具备三个能力:
- 正确理解教义: 能够深入学习并准确无误地理解佛陀的教法。
- 向他人解说: 不仅自己懂,还能清晰地为他人开示、解说佛法。
- 驳斥错误见解: 当外道或错误的思想出现时,能依据正法予以辨析和驳斥,以护卫教义的纯正。
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巴利圣典》的系统学习。《巴利圣典》是四众弟子学习、实践和护法的根本依据。
《巴利圣典》与三正法
三正法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rue Dhamma) 指的是佛法的三个构成层面:
- 教正法 (Pariyatti): 理论学习,即闻思佛陀的教诲。
- 行正法 (Paṭipatti): 实践修行,即将所学付诸行动。
- 证正法 (Paṭivedha): 证悟体达,即通过修行亲身体证真理。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巴利圣典》就是“教正法”的根本。它是理论基础,为“行正法”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修行就会盲目、偏离,甚至误入歧途,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证正法”的最终目标。因此,《巴利圣典》是整个修行道次第的起点和基石。
《巴利圣典》与三学
三学 (The Threefold Training),即戒 (Sīla)、定 (Samādhi)、慧 (Paññā),是佛教修行的总纲,是通往解脱的必经之路。
《巴利圣典》的结构恰好与“三学”相对应,为修行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 《律藏》 主要阐述戒律,是戒学的基础。它规范身、语行为,为内心的平静打下基础。 * 《经藏》 包含了大量关于禅修和心灵训练的教导,是定学的主要依据。 * 《论藏》 以其严谨的分析,深入剖析诸法实相,是慧学的精深指导。
通过学习《巴利圣典》,修行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戒、定、慧的内涵与修习方法,从而在解脱道上稳步前进。
结集:审查与复诵佛语
什么是结集?
为了确保佛陀教诲的纯正和完整,防止其在流传过程中被遗忘、篡改或曲解,佛陀的弟子们在他入灭后,举行了多次名为“结集” (Sāṅgāyanā) 的重要会议。
“Sāṅgāyanā” 的巴利语原意是“共同合诵” (Communal Recital)。这与西方的“宗教会议 (Council)”有着本质区别。西方的宗教会议可能会讨论并制定新的教义或信条,而佛教的“结集”其唯一目的,是审查、确认并共同复诵佛陀已经教导过的内容,确保传承下来的是未经改动的原始教诲。其过程极其严谨,是对已有教法的核实,而非创造。
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结集,它奠定了《巴利圣典》的基础。
- 时间与地点: 佛陀入灭后三个月,于摩揭陀国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
- 缘起: 当时,一位名叫须跋陀 (Subhadda) 的年老出家比丘,在听闻佛陀入灭后,竟表示庆幸,说:“从此我们自由了,再也没有人管束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这番话让大迦叶尊者 (Ven. Mahākassapa) 深感警惕,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将佛陀的教诲统一整理,正法很快就会面临崩坏和消失的危险。
-
过程: 大迦叶尊者召集了500位已证得阿罗汉的长老。会议由大迦叶尊者主持。
- 戒律的结集: 由被誉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 (Ven. Upāli) 负责诵出佛陀制定的所有戒律。
- 教法的结集: 由被誉为“多闻第一”、长期担任佛陀侍者的阿难尊者 (Ven. Ānanda) 负责诵出佛陀的所有教法开示。
- 在场的500位阿罗汉长老共同对诵出的每一条“法”与“律”进行审定,确认无误后,全体一起合诵,将其作为标准版本确定下来,以便日后统一传承。
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第一次结集所确立的“法”与“律”的权威版本,被后世弟子严格地传承下来。坚持这一传承的部派,被称为“上座部” (Theravāda),意为“长老们的教诲”,因为其教义完全基于第一次结集时诸位长老所共同确认的内容。
因此,上座部佛教及其所传承的巴利语《巴利圣典》,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佛陀原始教诲的学派和经典。
《巴利圣典》是如何形成的?
在第一次结集中,佛陀的教诲被系统地整理为两大类:“法” (Dhamma) 与“律” (Vinaya)。后来,“法”被进一步细分为两大部分:
- 经 (Sutta): 佛陀针对特定人物、事件和场合所作的教诲,即《经藏》。
- 阿毗达摩 (Abhidhamma): 对“法”的纯理论性、系统性的分析和阐释,即《论藏》。
这样,“法”与“律”就发展成为“律藏”、“经藏”和“论藏”这“巴利圣典”的结构,构成了完整的《巴利圣典》体系。
《巴利圣典》是如何传承至今的?
从佛陀时代到其后约450年间,《巴利圣典》完全是通过口诵传承 (Oral Transmission) 的方式保存的。
这种传承方式并非简单的个人记忆,而是一套严谨的集体制度。僧团内部有专门负责不同部分经典的比丘,例如: * 长部师 (Dīgha-bhāṇaka): 专门记诵《长部》。 * 中部师 (Majjhima-bhāṇaka): 专门记诵《中部》。
这些“持经师”会定期举行集体合诵,互相校对,确保每个人记诵的内容都分毫不差。这种集体审查的机制,使得口诵传承在当时成为一种极其可靠的保存方式。
口诵传承的《巴利圣典》有多精确?
很多人可能会怀疑口诵的可靠性。然而,在古代印度,口头传承是一种高度发达且备受信赖的传统。对于僧团而言,佛陀的教诲是至高无上的,将其准确无误地传承下去,被视为最神圣的使命。
因此,僧侣们投入巨大的心力去记诵和复核。集体合诵的机制,类似于多人同时校对一份文稿,任何一个人的错漏或增添,都会立即被其他人发现并纠正。相比之下,手抄本的传抄过程中,一个抄写员的笔误,如果未经严格校对,就可能以讹传讹,流传下去。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严谨的口诵传承甚至比手抄传承更为可靠。
正是由于这种对教法极端负责和敬畏的态度,以及严密的集体传承制度,才使得《巴利圣典》能够在数百年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于书面《巴利圣典》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约佛灭后450年),斯里兰卡因战乱和饥荒,社会动荡,僧团的生存和教法的口诵传承面临巨大威胁。许多能够背诵经典的长老相继去世。
为了防止佛法失传,斯里兰卡的僧团决定采取一项历史性的措施:将《巴利圣典》首次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次书写工作在斯里兰卡的阿卢迦寺 (Aloka Vihāra) 进行,众比丘将他们记诵的全部巴利圣典用僧伽罗文字刻写在贝叶上。
这标志着《巴利圣典》从纯粹的口诵时代,进入了口诵与书写并存的时代。从此,书面经典成为传承和传播佛法的重要工具。
第六次结集及其后
在漫长的历史中,上座部佛教各国(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都各自守护和传抄着《巴利圣典》。为了确保不同版本之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历史上举行了多次结集。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现代结集是第六次结集 (Chaṭṭha Saṅgāyanā)。 * 时间与地点: 1954年至1956年,在缅甸仰光举行。 * 目的: 纪念佛陀入灭2500周年,并对上座部佛教各国的《巴利圣典》版本进行全面的校勘。 * 成果: 来自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两千五百位高僧大德,将各国的巴利语《巴利圣典》版本,以及其对应的义注(Commentaries),逐字逐句地进行比对和校订,最终产生了一部极其精确和权威的《巴利圣典》定本。
这次结集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巴利圣典的研究和传播,至今仍是国际上佛教学术界最为信赖的版本之一。
第二部分
《巴利圣典》与当今世界局势的兼容性
尽管《巴利圣典》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但其教义对于解决现代世界的诸多危机,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
- 个人层面的问题 (内心痛苦): 现代人普遍面临着焦虑、压力、抑郁、空虚等精神困扰。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 社会层面的问题 (人际冲突): 个人内心的贪婪、仇恨和无知,延伸到外部,就表现为家庭不和、社会对立、国家冲突甚至世界战争。
- 环境层面的问题 (自然危机): 人类对物质的无尽索求和对自然的掠夺,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
这些问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根源都在于人类内心的烦恼——贪、嗔、痴。
《巴利圣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它教导我们通过戒、定、慧 (三学) 的修习,来净化内心。 * 戒 (Sīla) 帮助我们约束有害的行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 定 (Samādhi) 帮助我们训练内心,使其平静、专注,摆脱精神焦虑。 * 慧 (Paññā) 帮助我们洞察事物的实相,破除无明,从根本上拔除贪、嗔、痴的根源。
通过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化,个人得以安乐,社会得以和平,人与自然也得以和谐共存。因此,《巴利圣典》中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治愈现代文明的弊病,提供了永恒而根本的良方。
《巴利圣典》的经典分类
如前所述,《巴利圣典》分为律、经、论三大部分。以下是其更详细的结构。
(这是一个简化的结构图,旨在帮助理解)
-
律藏 (Vinaya Piṭaka): 僧团生活的规范。主要包括:
- 《经分别》(Suttavibhaṅga): 详细解释比丘和比丘尼的具足戒(波罗提木叉)。
- 《犍度》(Khandhaka): 分为《大品》和《小品》,记录了僧团的各种制度、仪式和生活准则的由来和规定。
- 《附随》(Parivāra): 以问答和纲要的形式,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类,便于学习和查阅。
-
经藏 (Sutta Piṭaka): 佛陀的教法开示。共分为五部,称为“五部尼柯耶 (Nikāya)”:
- 《长部》(Dīgha Nikāya): 收集了篇幅较长的经文。
- 《中部》(Majjhima Nikāya): 收集了篇幅中等的经文。
- 《相应部》(Saṃyutta Nikāya): 将内容相关、主题相应的短经文汇集在一起。
- 《增支部》(Aṅguttara Nikāya): 按“法数”进行编排,例如“一法”、“二法”……直到“十一法”,便于记忆和理解。
- 《小部》(Khuddaka Nikāya): 这是一个内容庞杂的集子,包含了许多著名的篇章,如《法句经》(Dhammapada)、《经集》(Suttanipāta)、《长老偈》(Theragāthā)、《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 和《本生经》(Jātaka) 等。
-
论藏 (Abhidhamma Piṭaka): 对教义的系统分析。包含七部论典:
- 《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ī)
- 《分别论》(Vibhaṅga)
- 《界论》(Dhātukathā)
- 《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
- 《论事》(Kathāvatthu)
- 《双论》(Yamaka)
- 《发趣论》(Paṭṭhāna) 这七部论典以高度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对名法、色法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精微的剖析,是佛教心理学和哲学的精髓。
《巴利圣典》45卷内容概要(按卷次排列)
以泰国通行的45卷本《巴利圣典》为例,其内容分布如下:
律藏 (Vinaya Piṭaka)
- 第1-8卷: 这8卷包含了全部的律藏内容。其中详细规定了出家众必须遵守的戒律,以及僧团日常运作的各种规范。例如,对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严重过失的规定;对衣、食、住、药“四事供养”的接受和使用准则;僧团内部解决纠纷的程序;以及新成员受戒的仪式等等。律藏是维系僧团清净和合的生命线。
经藏 (Sutta Piṭaka)
-
第9-33卷: 这25卷构成了经藏。它是《巴利圣典》中内容最丰富、最生动的部分。
- 《长部》(第9-11卷): 收录了34篇长经,内容宏大,如著名的《梵网经》讨论了各种错误的见解;《大般涅槃经》详细记述了佛陀入灭前最后的旅程和教诲。
- 《中部》(第12-14卷): 收录了152篇中等长度的经文,对修行和教义的讨论极为深入细致,是理解佛法核心教义的重要典籍。
- 《相应部》(第15-19卷): 按主题分类,如“蕴相应”讨论五蕴,“六处相应”讨论六根六尘。这种编排方式便于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 《增支部》(第20-24卷): 按数字递增的方式组织经文,从“一法集”到“十一法集”,系统地列举了与修行相关的各种法数,极具纲要性和实用性。
- 《小部》(第25-33卷): 包含了15部(或更多)独立的典籍,体裁多样,有偈颂、故事、教诫等。其中《法句经》言简意赅,流传最广;《经集》保留了许多早期佛教的古朴风貌;《本生经》则讲述了佛陀过去生行菩萨道的故事。
论藏 (Abhidhamma Piṭaka)
- 第34-45卷: 这12卷是论藏,也被称为“胜法”。它将经藏中的分散教义,提炼为一套严密的哲学和心理学体系。论藏的核心是分析构成世界和生命的基本元素——心、心所、色、涅槃。它详细剖析了心路过程、烦恼的生起、善恶业的运作机制以及缘起法则的深层结构。虽然内容深奥,但论藏是培养究竟智慧、彻底断除烦恼的理论巅峰。其中,第七部《发趣论》更是以其极其复杂和周密的逻辑,阐述了世间万法的二十四种因缘关系,被誉为佛陀智慧的最高体现。
义注及后期经典
在《巴利圣典》之外,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辅助性经典,即“义注” (Aṭṭhakathā, Commentary)。
由于《巴利圣典》原文(尤其是论藏)言辞精炼,义理深奥,后世学者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便撰写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这些著作被称为“义注”。
最著名的义注作家是公元5世纪的觉音论师 (Buddhaghosa),他为《巴利圣典》大部分内容都撰写了权威的义注。
经典的传承和解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层次: 1. 巴利 (Pāḷi): 即《巴利圣典》原文,是根本依据。 2. 义注 (Aṭṭhakathā): 对《巴利圣典》原文的解释。 3. 复注 (Ṭīkā): 对“义注”的进一步解释。 4. 复复注 (Anuṭīkā): 对“复注”的再解释。
这个传统体现了佛教传承的严谨性,每一层的解释都必须忠实于上一层的原意,最终追溯到佛陀的根本教诲。除了这些注释性经典,上座部佛教传统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纲要性著作,如觉音论师的《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它系统地总摄了整个巴利圣典的修行道次第,是南传佛教修行者的重要指南。
结论
《巴利圣典》是佛教的根源和心脏。它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指导我们熄灭痛苦、走向觉悟的活的指南。
- 《巴利圣典》是佛陀教诲的根本来源: 它是我们了解佛陀原始教义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
- 《巴利圣典》是衡量正法的最高标准: 任何教义或修行方法,是否符合佛法,最终都必须以《巴利圣典》为准绳来检验。
- 《巴利圣典》是佛教存续的基石: 对《巴利圣典》的学习、实践和传承,是每一位佛教徒的责任。只要《巴利圣典》被完好地守护和实践,纯正的佛法就能长久住世,利益无量众生。
在信息庞杂、见解纷纭的现代社会,回归《巴利圣典》这一根本源头,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建立正信、正见,在纷乱中找到清晰的方向,踏上真实不虚的解脱之道。因此,认真地学习《巴利圣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就是对佛、法、僧三宝最真诚的供养。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