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定:正定
巴育陀尊者, 正定,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สัมมาสมาธิและสมาธิแบบพุทธ - 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พุทธโฆษาจารย์ (ป. อ. ปยุตฺโต)
佛教的禅定:正定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禅定的目标不是沉溺于平静,而是为了准备一颗清明、强大、堪能运用的心,以智慧洞见实相,最终实现解脱。
正定
正定是八正道的最后一支,也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项,因为它涉及心智培育与发展的完整过程。这是一个精细微妙的主题,既关乎心的精微本质,也涉及实践中广泛而复杂的细节,是所有修行的交汇点或集合场。
初步理解
禅定的含义
“禅定”(Samādhi),通常被翻译为心的稳固或心专注于所缘的境界。对禅定最常见的定义是“心一境性”(cittass’ekaggatā),意指心只缘取一个目标的境界,即心完全专注于某一事物,不散乱、不动摇、不游移。
在后期的论典中,禅定被定义为善心的“一境性”,并解释为将心与心所平稳、良好地维持在单一所缘上,或简言之即是心的稳固。
其核心特质是不散乱,其作用是帮助与它同时生起的各种心所凝聚一处,就如水能将粉末凝聚成团,使其不致飞散。禅定显现为一种宁静,而乐是它生起的近因。处于禅定中的心,是寂然而专注的,如同无风之处的烛焰,火焰持续平稳地燃烧,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宁静而专注。
根据经藏中的普遍定义,“正定”(Sammā-samādhi)特指四种禅那(Jhāna):
- 初禅:远离诸欲及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的初禅。
- 二禅:寻、伺止息,内心宁静,心达到一境,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进入并安住于二禅。
- 三禅:离喜,安住于舍,具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进入并安住于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的三禅。
- 四禅:断乐断苦,先前的喜忧皆已消灭,进入并安住于不苦不乐、由舍而念清净的四禅。
然而,这更应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定义。在某些教法中,仅仅是“心一境性”本身,也被称为“定根”(samādhindriya)。根据阿毗达摩(论藏)的定义,“正定”是指:心的安住、确立、稳固、不游移、不散乱,心的不驰散状态、平静(奢摩他)、定根、定力、正定、定觉支,凡此种种属于道支、包含在道中的,即是正定。
从本质上讲,被正确运用于解脱目标的禅定,是为了成就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而非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例如炫耀神通或能力等。这样的禅定才是“正定”。
禅定的层次
在论典的注释中,禅定被分为三个层次:
- 剎那定 (khaṇika-samādhi):瞬间的定力。这是最初级的定,普通人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运用它来提高效率,也可以作为修习观禅(Vipassanā)的起点。
- 近行定 (upacāra-samādhi):临近的或将要达到的定。这是在进入禅那状态之前,能够镇伏五盖的定力,是安止定之前的准备阶段。
- 安止定 (appanā-samādhi):稳固或融入的定。这是最高层次的定,存在于各种禅那之中,被视为禅定修习所要达成的目标。
近行定和安止定在禅修指导中被频繁提及。近行定是指当心稳固并已断除五盖时的定力。从禅修所缘的角度看,这是“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生起的阶段。当修行者对近行定熟练后,它便会转变为安止定,成为禅那的组成部分。
而剎那定,其界定似乎不甚明确。它可以理解为心刚刚能够专注于单一所缘,内心稳固,恶与不善法无法掌控之时的状态。这便是“根本定”,如同通过摩擦木头或敲击火石生起的火花。之后通过修习慈心等方法来巩固和发展它,就如同添加燃料使火持续燃烧。最终,通过专注其他业处(如遍处),这个剎那定可以发展为安止定,进入禅那的境界。
禅定的敌人
与禅定对立、必须被降伏的障碍,被称为“五盖”(Nīvaraṇa),意为障碍物、阻碍。它们是遮蔽心智、阻碍善法、削弱智慧的五种不善法:
- 贪欲盖 (Kāmacchanda):渴求五种感官欲乐(色、声、香、味、触)。被各种外境诱惑的心,贪恋于此、执着于彼,不断偏离目标,无法稳固,不能成为禅定。
- 瞋恚盖 (Byāpāda):怨恨、愤怒、不满、烦躁等负面情绪。被各种碰撞和阻碍所困扰的心,无法平稳前行,不能成为禅定。
- 昏沉睡眠盖 (Thīna-middha):昏沉(thīna)指心的萎靡、消沉、退缩;睡眠(middha)指身体(此处指名身,即心所)的迟钝、困倦、呆滞。被此覆盖的心,不坚强、不灵活,不适合工作,不能成为禅定。
- 掉举恶作盖 (Uddhacca-kukkucca):掉举(uddhacca)指心的散乱、不宁静;恶作(kukkucca)指心的懊悔、烦扰、忧虑。被此覆盖的心,散乱不定,无法平静,不能成为禅定。
- 疑盖 (Vicikicchā):犹豫不决,对佛、法、僧、戒等产生怀疑,对善法摇摆不定,无法下定决心。被此困扰的心,无法专注,不能成为禅定。
禅定之心的特征
作为“增上心学”的目标,禅定意味着心处于最佳品质与最高效能的状态。这种心的主要特征如下:
- 强大有力:如同被引导向单一方向的急流,比四处漫流的水更有力量。
- 平稳宁静:如无风的湖面,不起波澜,寂静不动。
- 清澈明晰:如静止的水,尘埃落定,能清晰看见一切。
- 柔软、堪能、适业 (Kammaññatā):不僵硬、不散乱、不烦躁,极适合运用。
达到禅那阶段的圆满禅定之心,被称为具有“八支之心”(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acitta),这八个特征是:
- 稳固 (samāhita)
- 清净 (parisuddha)
- 明洁 (pariyodāta)
- 无瑕 (anaṅgaṇa)
- 离垢 (vigatūpakkilesa)
- 柔软 (mudubhūta)
- 堪能/适业 (kammaniya)
- 安住不动 (ṭhita, āneñjappatta)
具备这些特征的心,无论是用于智慧的观照以获得正见,还是用于发展神通等心力,都是最理想的状态。
最关键的一点是,禅定之心的突出特征是“堪能/适业”,即适合运用。在佛教的正确道路上,这个“运用”指的是智慧的工作,即利用这颗准备好的心,作为智慧运作的平台,去观照诸法实相。
因此,正确的禅定不是心失去感觉、自我消融于某物之中,而是一种心智光明、清澈、摆脱束缚、独立自主、觉醒、喜悦、并准备好运用智慧的状态。
佛陀用了五个比喻来说明被五盖覆盖的心与清净的心之间的区别:
- 贪欲盖:如同一盆混有各种颜料的水,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 瞋恚盖:如同一盆在火上沸腾的水,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 昏沉睡眠盖:如同一盆长满苔藓和浮萍的水,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 掉举恶作盖:如同一盆被风吹起波澜的水,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 疑盖:如同一盆浑浊、充满泥浆并置于暗处的水,人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而当心远离五盖时,就如同清澈、平静、无遮蔽、无波澜、置于光明处的水,人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倒影。这样的心,如同经过提炼、去除杂质(铁、铜、锡、铅、银)的纯金,柔软、堪能、光亮,适合被打造成任何想要的饰品。同样,当心远离五盖这五种杂染后,它会变得柔软、堪能、明洁、稳固,能够很好地用于根除诸漏(āsava)。
禅定的目的与利益:概览
正定的真正目标,是为了准备一颗能让智慧有效运作的心。简单来说,禅定为智慧服务。“禅定是为了如实知见”,“心的清净是为了见的清净”。
除了这个核心目标,禅定还有其他多种利益,可归纳如下:
-
A. 核心修行目标:
- 为观禅(Vipassanā)奠定基础:这是最直接的目标,即准备好心,以便智慧能观照诸法实相,最终导向“明”与“解脱”。
- 暂时解脱:通过禅定的力量暂时压制烦恼,称为“镇伏解脱”(vikkhambhana-vimutti),如同用石头压住草,石头移开,草还会再生长。
-
B. 发展超常能力:
- 这是指通过禅定成就“世间神通”(lokiya-abhiññā),如天耳、天眼、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即现代所说的超感官知觉(ESP)。
-
C. 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
- 使人内心坚强、稳重、冷静、温和、清新、光明、有活力、喜悦、庄严、慈悲,能如实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 使心更容易培养各种善法,形成良好习惯,能平复内心,减轻痛苦,即拥有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免疫力。
-
D. 日常生活中的利益:
- 放松与休息:帮助心灵放松,消除压力、焦虑,获得安宁和快乐。这在等待或高强度脑力劳动间隙都可运用。对于佛陀及阿罗汉,禅定是他们休息的方式,称为“现法乐住”(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a)。
- 提升效率:专注的心能让学习、工作等各项事务更有效率,减少错误,预防意外。
- 增进身体健康:身心相互影响。宁静喜悦的心能使身体康泰,容光焕发。反之,许多身心疾病源于心理失调(如愤怒导致头痛,忧虑导致胃溃疡)。通过禅定改善心理状态,有助于疗愈这类疾病。
禅定的目的与利益:依禅修类型总结
根据佛经,禅定修习(samādhi-bhāvanā)有四种目的:
- 为“现法乐住”:即为了在当下获得安乐的住处。这指的是修习四种禅那,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休息方式。
- 为获得“知见”(ñāṇa-dassana):这主要指获得天眼通及其他世间神通。修习方法是作“光明想”,保持心的明亮、开放。
- 为获得“念”与“正知”(sati-sampajañña):指能清晰地觉知日常生活中各种感受、念想的生起、安住和消失。
- 为根除“诸漏”(āsavānaṃ khaya):指以智慧持续观照五取蕴的生灭,了知色、受、想、行、识的实相,这是将禅定用于观禅,以达成最终解脱。
论典注释家将这四种利益归纳为五种功德(ānisamsa):
- 现法乐住:对于已完成解脱事业的阿罗汉,禅定是他们休息的方式。
- 观禅的基础:对于尚在修行的圣者和凡夫,禅定是发展智慧观照的基础。
- 神通的基础:对于已得八定者,禅定是引发各种神通能力的基础。
- 往生善趣:对于未断烦恼但已得禅定的凡夫,若禅定不退失,能使他们投生于色界梵天。
- 证入灭尽定:对于已得八定的阿罗汉或阿那含,能进入“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体验无心识状态的寂静之乐,最长可达七天。
禅定的目的与利益:防止误解的角度
正确理解禅定的目的,有助于消除一些普遍的误解,例如认为禅修是逃避社会责任,或者僧侣生活是完全与世隔绝的。
- 禅定是方法,而非目的:修行者可能需要暂时远离尘嚣进行密集训练,但之后仍会回到社会中扮演适当的角色。
- 修行时间灵活:根据根器,有人可能只需密集修行七天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的时间则用于“为众生的利益和安乐而游行”。
- 生活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比丘适合林居,有的则不适合。即使是林居比丘,戒律也规定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并非完全隔绝。
- 佛教不鼓励沉迷神通:佛教重视的是“堪能/适业”之心,以用于智慧的开发。追求神通本身被视为一种错误的动机,可能增长我慢和贪欲,成为修行的障碍。佛陀虽有大神通,但极少使用,且通常是为了“以神通对治神通”,或破除人们对神通的执迷。
- 禅定是为利益众生服务的辅助:对于佛陀和正确的修行者而言,禅定是他们在服务众生的繁忙日程中用以休息恢复的方式,从而能更好地利益大众。
禅定的修习方法
虽然修行者可以仅凭剎那定就开始修习观禅,并最终证得解脱,但拥有一个稳固的禅定基础,如同一个体格强健、准备充分的旅人,能让修行之路更加稳妥,减少障碍。对于大多数智慧不够锐利、定力也不足的人来说,先通过奢摩他(Samatha)的修习来培育禅定,是更受推崇的方法。
自然引导的禅定修习
这是指依照法次法向的自然过程而生起禅定,其顺序是: 悦 (pāmojja) → 喜 (pīti) → 轻安 (passaddhi) → 乐 (sukha) → 定 (samādhi)
这个过程通常以持戒清净为基础,因为无愧于心的行为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当内心安宁时,通过忆念自己的善行、三宝的功德或思惟法义,便能生起“悦”(喜悦),进而引发“喜”(强烈的喜悦)、“轻安”(身心宁静)、“乐”(舒适感),最终心自然而然地进入“定”的状态。其中的关键是“有乐者,心易得定”(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依“四神足”修习禅定
“四神足”(Iddhipāda)意为“通往成功(或神通)的基础”,是四种能导向成功的法门。它们与禅定紧密相关,因为每一“足”都能引发禅定。
- 欲神足 (Chanda-samādhi):由“欲”(chanda)引发的定。这里的“欲”是向往善法、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善法欲,不同于“贪”(taṇhā)。它是一种对工作本身和工作目标的喜爱,当专注于此,心便会凝聚而生定。
- 勤神足 (Viriya-samādhi):由“精进”(viriya)引发的定。指面对困难和障碍时,勇猛、不屈不挠、不退缩的努力。当一个人以坚定的毅力投入某项事业时,心会专注于目标,从而生定。
- 心神足 (Citta-samādhi):由“心”(citta)引发的定。指心完全投入、专注于所做之事,不旁骛其他。当心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时,自然会达到高度的专注和稳定。
- 观神足 (Vīmaṃsā-samādhi):由“观”(vīmaṃsā)引发的定。指运用智慧审察、思惟、探究所做之事。通过不断地分析、检验、寻找因果关系,心会持续地关注于该主题,从而进入禅定。
这四者通常相辅相成,但根据个人性格或当下状态的不同,其中一者会成为主导。将工作、学习或修行目标作为心的所缘,然后激发这四种力量中的一种来引导,禅定便会随之生起。
普通的禅定修习,或以“念”为主导的禅修
当所缘(专注的对象)不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只是一个需要观察的现象时,则以“念”(Sati)作为主导。
- 用于智慧工作:“念”捕捉当下的所缘,然后“慧”(智慧)来观察和分析它。这是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的主要修法,禅定会随着智慧的增长而自然增强。这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禅修。
- 纯粹为了培养定力:“念”的作用是持续地将心绑定在所缘上,不让它偏离,目标是直接深化定力,智慧的运用较少。这与下文的系统化修习方法的核心内容相通。
系统化的禅定修习
这是依据《清净道论》等注释典籍所记载的传统、严谨的禅修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断除十种挂碍
挂碍(palibodha)是让心牵挂、无法专注的十种事务:
- 住所:对住处或财物的牵挂。
- 家庭/护持者:对亲属或护法居士的牵挂。
- 利养:因获得过多供养而产生的应酬和干扰。
- 僧团/徒众:教导和管理学生的责任。
- 事务:未完成的工程或工作。
- 旅行:未完成的旅程。
- 亲戚:生病的亲友需要照顾。
- 疾病:自身的病痛。
- 学问:对所学经典的记诵和维护。
- 神通:对已获得的世间神通的维护(此项只对观禅构成障碍)。
第二步:亲近善知识
断除挂碍后,需寻找一位具备德行、能教授业处(禅修方法)的善知识(kalyāṇamitta)。
第三步:接受适合自身性情的业处
修行者应从善知识处接受适合自己“性行”(carita)的“业处”(kammaṭṭhāna)。
-
业处:指禅修时心专注的对象,共有40种,包括:
- 十遍处 (kasiṇa):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限定虚空。
- 十不净 (asubha):十种不同阶段的尸体相。
- 十随念 (anussati):佛、法、僧、戒、施、天、死、身、安那般那(呼吸)、寂静。
- 四无量心 (appamaññā):慈、悲、喜、舍。
- 食厌想 (āhāre paṭikūlasaññā)。
- 四界分别观 (catudhātu-vavaṭṭhāna)。
- 四无色定 (arūpa)。
-
性行:指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倾向,分为6种:
- 贪行者 (rāga-carita):重情爱、喜美色。适合修十不净、身至念。
- 瞋行者 (dosa-carita):易怒、好斗。适合修四无量心、颜色遍处。
- 痴行者 (moha-carita):愚痴、散漫。适合修安那般那念。
- 信行者 (saddhā-carita):易信、虔诚。适合修前六种随念。
- 觉行者 (buddhi-carita):理性、好思考。适合修死随念、寂静随念、食厌想、四界分别观。
- 寻行者 (vitakka-carita):思绪纷飞、好幻想。适合修安那般那念。
| 业处类型 | 适合的性行 | 能达到的最高定境 |
|---|---|---|
| 十遍处 (kasiṇa) | 瞋行、痴行、寻行 | 安止定 (四禅) |
| 十不净 (asubha) | 贪行 | 安止定 (初禅) |
| 身至念 (kāyagatāsati) | 贪行 | 安止定 (初禅) |
| 安那般那念 (ānāpānasati) | 痴行、寻行 | 安止定 (四禅) |
| 四无量心 (appamaññā) | 瞋行 | 安止定 (三禅/四禅) |
| 前六随念 | 信行 | 近行定 |
| 死、寂静随念等 | 觉行 | 近行定 |
第四步:进入合适的处所
选择一个安静、适合禅修的地方,远离十八种有过失的住处(如太大的、太新的、靠近大路的寺院等),寻找具足五种条件的“适宜”住处。
第五步:修习禅定之通则
修习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的“相”(nimitta)和三个阶段的“修习”(bhāvanā):
-
相 (Nimitta):禅修中出现的意象。
- 遍作相 (parikamma-nimitta):最初专注的禅修对象本身,如看到的遍处盘。
- 取相 (uggaha-nimitta):闭上眼睛后仍能清晰看到的、与实物完全相同的影像。
- 似相 (paṭibhāga-nimitta):由取相净化而来,变得纯净、光明、可随心意放大缩小的影像。
-
修习 (Bhāvanā):禅定的发展阶段。
- 遍作修习:初步专注所缘,对应遍作相和取相的阶段,心达到剎那定。
- 近行修习:持续专注取相,直到似相生起,五盖被镇伏,心达到近行定。
- 安止修习:持续专注于似相,并善巧地调整,最终心进入禅那,达到安止定。
第六步:以“安那般那念”为例修习禅定
“安那般那念”(Ānāpānasati),即“出入息念”,是佛陀极力推荐的禅修方法。
-
优点:
- 方便易行:呼吸与生俱来,随时随地可修,无需外在工具。
- 立竿见影:一开始练习就能体验到身心的放松与平静。
- 有益健康:不伤身体,反而能通过调节呼吸促进健康。
- 成就深广:能从初禅一直修到四禅,并可作为进入无色定的基础。
- 通于止观:既可用于修“止”(奢摩他),也可作为修“观”(毗婆舍那)的基础,能圆满四念处。
- 佛陀赞誉:佛陀本人经常以此法门作为“现法乐住”。
-
修习方法:
- 准备:选择安静处所,以舒适稳固的姿势(如跏趺坐)坐下,身体保持正直。
- 正念现前:将注意力放在鼻端或人中处,觉知气息的进出。
-
十六阶修法:佛陀教导了十六个步骤,分为四组,分别对应四念处的修习。
- 第一组(身念处):觉知长呼吸、短呼吸、感受全身呼吸、平息身行。
- 第二组(受念处):体验喜、乐、心行、平息心行。
- 第三组(心念处):觉知心、令心喜悦、令心入定、令心解脱。
- 第四组(法念处):观无常、观离欲、观寂灭、观舍遣。
-
止禅的实践(据论典):
- 计数 (gaṇanā):初学者可通过数呼吸来帮助集中注意力,从1数到10,再重复,直到心能稳定地安住于呼吸上。
- 随逐 (anubandhanā):停止计数,用心“跟随”气息的整个过程(在鼻端处感受其始、中、末),而非让心随气息进出身体。
- 安住 (ṭhapanā):当气息变得微细,甚至感觉不到时,不要惊慌,只需将心安住于鼻端,意念呼吸在此处触碰,气息和“相”便会重新显现。持续专注此“相”,最终将进入禅那。
禅定的最高成就及超越禅定
禅定的成就与重要性范畴
通过系统修习,禅定可从初禅逐步提升至四禅(色界定),再进入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合称八定或八等至。
仅仅通过“止”的修习,凡夫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对于已证得阿那含果或阿罗汉果的圣者,他们还能进入更高的“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在此定中,受与想完全止息。
然而,必须认识到禅定的局限性:
- 禅定是工具:禅定的作用是为智慧的运作提供最佳平台。单凭禅定,即使达到最高层次,也无法实现佛教的最终目标。
- 禅定仍是世间法:八种禅定本质上仍属于世间法(lokiya),不能与出世间的解脱混为一谈。
- 禅定带来的解脱是暂时的:禅定能暂时镇伏烦恼,但不能根除。这种“镇伏解脱”是会退失的。
因此,真正的解脱必须依靠智慧,即“观”(Vipassanā)。根据对“止”和“观”的侧重不同,修行路径可分为:
- 观先行者 (vipassanā-yānika):以少量定力为基础,直接修习观禅,通过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称为“慧解脱”(paññā-vimutti)。
- 止先行者 (samatha-yānika):先修习禅定,获得深厚的定力基础,再用此“堪能”之心修习观禅,最终解脱。这种行者不仅能解脱,还能成就神通,称为“俱解脱”(ubhatobhāga-vimutti)。
支撑、助益并增进禅定利益的各种要素
有许多法门与禅定相关,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修行体系。
-
(๑) 禅定的基础、近因与目标:
- 基础:戒(sīla)。清净的戒行是内心安宁的基础,为禅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 近因:乐(sukha)。身心的愉悦和舒适是禅定生起的直接助缘。
- 目标:如实知见(yathābhūta-ñāṇadassana)。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让智慧能清晰地看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
(๒) 禅定的组成部分:
- 指“禅支”(jhānaṅga),即构成不同层次禅那的心理要素,包括:寻(vitakka)、伺(vicāra)、喜(pīti)、乐(sukha)、舍(upekkhā)和一境性(ekaggatā)。随着禅定层次的提升,较粗显的禅支会逐一被舍弃。
-
(๓) 准备度的衡量标准:
- 指“五根”(pañcindriya):信(saddhā)、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ādhi)、慧(paññā)。这五种力量是衡量修行者进展的关键。修行时需要保持它们的平衡:
- 信与慧要平衡:防止盲信或空谈。
- 精进与定要平衡:防止掉举或昏沉。
- 念则多多益善,它能觉察并调节其他四根的平衡。
- 虽然五根都很重要,但其中最不可或缺、能单独导向解脱的是慧根。
- 指“五根”(pañcindriya):信(saddhā)、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ādhi)、慧(paññā)。这五种力量是衡量修行者进展的关键。修行时需要保持它们的平衡:
-
(๔) 智慧的工作团队:
- 指“七觉支”(satta-bojjhaṅga):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 七觉支是五盖的直接对治法门。当修行者的心昏沉时,应多修择法、精进、喜觉支来提振;当心掉举时,则应多修轻安、定、舍觉支来使其平静。念觉支则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七觉支的圆满,最终导向“明”与“解脱”。
-
(๕) 道支的和合:
- 当修行成熟时,八正道的所有道支会在同一个心剎那共同运作,这个时刻称为“道”(magga),它能断除烦恼,证见涅槃。这个过程称为“法和合”(dhamma-sāmaggi)。
- 八正道中的前七支,是正定的“助缘”(parikkhāra),它们共同支持、围绕、滋养正定,使之成为能导向解脱的“圣正定”。当正定得到这七支的辅助而圆满时,“正智”(sammā-ñāṇa)和“正解脱”(sammā-vimutti)便会随之生起,构成一个十支的解脱之道。
附录:特别记录
修习四念处,是活在一种“没有需要被熄灭的苦”的状态中
人类的生活,从一个层面看,是为了生存而奋斗;从另一层面看,是为了追求快乐。常规的快乐模式是:生起欲望 → 努力满足欲望 → 欲望平息,获得快乐。这个过程以“苦”(欲望本身即是渴求、不安)为基础。
而另一种生活方式,是活在当下,用“念”与“正知”全然地觉知此刻的身心状态和所做之事。这就是四念处的修行。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没有因欲求不满而产生的匱乏感和焦灼感,因此每一刻都内在圆满,无需通过“灭苦”来获得快乐。他们的生命基础,从“以苦为本”转变为“以无苦为本”,或“以乐为本”。这才是“灭苦”(nirodha)的深层含义:创造一种没有苦生起的状态,而非仅仅扑灭已生之苦。
佛教的禅定
(此部分为另一场开示的摘要)
如今西方对禅定(Meditation)兴趣浓厚,但此词含义模糊。更准确对应“三摩地”(Samādhi)的词是“专注”(Concentration)。而“Meditation”更适合对应“修习”或“发展”(Bhāvanā),可分为:
- 奢摩他修习 (Tranquillity Development):修习宁静,目标是定。
- 毗婆舍那修习 (Insight Development):修习内观,目标是慧。
第一节:正确地修习禅定
禅定的利益主要有三方面,但其价值和潜在风险也不同:
-
为获得心力:
- 这是前佛教时期瑜伽士和苦行者的追求,能产生神通。但佛陀认为,神通不能断除烦恼,甚至可能增长我慢(如提婆达多)。佛陀赞叹的是“教化神通”(anusāsanī-pāṭihāriya),即通过教导使人自生智慧,获得解脱,而非依赖外力。
-
为获得宁静与快乐:
- 这能有效应对现代社会的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但若止步于此,禅定可能变成一种“精神镇定剂”,让人逃避现实问题,产生懈怠与放逸,从而违背了三学(戒、定、慧)持续进步的原则。只有阿罗汉才能安全地将禅定纯粹用作“现法乐住”。
-
为获得心的清明以发展智慧:
- 这是佛教的核心目标。禅定使心变得“堪能/适业”(kammaññatā),即清明、有力、柔软、适于工作。这个“工作”就是智慧的观照。将这颗准备好的心,用于修习观禅(毗婆舍那),看清诸法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从而断除烦惱,证得解脱。
附带利益:禅定能调整身心平衡,对健康大有裨益,甚至被现代医学用于辅助治疗。心平气和,则呼吸平稳,身体机能协调;反之,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会直接扰乱生理,导致疾病。
第二节:预防和纠正禅定之弊的方法
禅定若不当,可能导致懈怠(kosajja),因沉溺于定的安乐而停滞不前。解决方法有二:
-
平衡五根:
- 信根(saddhā)与慧根(paññā)需平衡,前者提供动力与方向,后者提供理智与洞察,防止盲信或空谈。
- 精进根(viriya)与定根(samādhi)需平衡,前者策励前进,后者保持沉稳,防止掉举或昏沉。
- 念根(sati)则贯穿始终,负责监控和调节平衡。
-
使修行融入三学:
- 任何一项佛法修行,包括禅定,都必须被置于戒、定、慧三学的递进框架中来理解。若一项修行导致停滞,即与三学的精神相悖。
- 以“知足”(santosa)为例:知足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安乐而变得懒惰。正确的知足(对物质享受知足)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在善法上不知足”,从而更精进地修行(戒定慧)。佛陀正是因为在善法上不满足,才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因此,正确的禅定,应从奢摩他(止)导向毗婆舍那(观),将定的宁静与力量,转化为智慧的光明,最终实现解脱。
附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应该修习禅定。心的状态如同身体的姿势,会因习惯而定型。若常让心散乱、烦躁,久之便会形成习性。反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调整,例如,当负面情绪生起时,有意识地调整呼吸,做几次深长而平缓的呼吸,就能帮助心平静下来。这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让身体放松,为生起智慧创造条件。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