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与临终的反思

Index

Reflections on Death and Dying - P.A.Payutto
关于死亡与临终的反思 - 巴育陀尊者 - 摘要

纵然活上百年,若对万物生灭之理一无所知,不如生命只有一日,却能洞察此理。

 

第一章:面对真理的智慧与正直

传统的功德仪式

许多功德仪式,包括为逝者举办的追悼会,都遵循着代代相传的佛教传统。这些仪式不仅是对逝者功德与善行的纪念,也是在世亲友表达感恩和回向祝福的方式。根据佛教传统,逝者能够接收到这些回向的功德。同时,对主办者而言,这也是展现感恩等美德的机会。

功德仪式是为培养善心

这些仪式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德行,让所有参与者共同行善,增长善根。佛教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境下——无论顺境逆境——都去发掘其益处。死亡通常被视为一种逆境,因为它意味着与珍爱之人的分离。然而,即便面对悲伤,我们也应善用此机缘,为自他创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布施、持戒、禅修来增长个人善行,同时也能护持佛教,为他人提供修习正法的机会。

死亡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多数人认为死亡是不可欲的,这源于个人好恶的评判。然而,佛陀的教法将死亡归类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有生必有死,生与死紧密相连,无法择一舍一。

尽管如此,人们仍偏爱“生”,对“死”则避之不及。这与佛法所揭示的自然法则相悖。佛陀的教法中,相对于人们钟爱的“生”,“死”更常被提及,作为策励人们进行智慧反思的提醒。教法指出,若畏惧死亡,亦应畏惧出生,因为生是死的前提。若不想死,便应放下对生的贪求。

对死亡的正确回应

大多数人错误地反思死亡,内心充满恐惧与绝望。而正确的态度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激励,导向警醒和精进。

  1. 初级阶段的行者,将死亡视为一种忆念(anussati),提醒自己保持警醒,精进修行,履行职责,培养德行。
  2. 最高层次的行者,则全面理解死亡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内心不再有任何恐惧和折磨,行为举止皆与智慧相应,洞悉缘起法则。

佛教鼓励人们从第一种充满恐惧的状态,通过修行提升到第二种以德行为动力的状态,并最终达到第三种洞悉真理、随缘而行的境界。

以德行之力精进

许多人的行动力源于内心的烦恼(kilesa),如贪、嗔、痴。而佛教鼓励我们以** духовные добродетели**(如死亡随念、信、悲)为动力去精进,而不是被烦恼所驱使。这是凡夫与修行者的关键区别。

对死亡的反思,导向三种功德行为

在葬礼等与死亡相关的场合,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积累功德:

  1. 布施(Dāna): 通过对僧团的供养来累积善业并回向给逝者。更深层次上,反思死亡能让我们了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而破除对物质的贪执与吝啬,善用财富利益自他。
  2. 持戒(Sīla): 反思死亡让我们明白,真正能伴随我们、并留给后世的,唯有我们的善恶之业(Karma)。善业是我们在来世的护佑。因此,智者会努力持守五戒,过正直有德的生活,为自己留下善的遗产,也为来世积累资粮。
  3. 禅修(Bhāvanā): 这是指心智的培育与智慧的开发。正确的死亡随念,是了悟其为自然法则,从而内心祥和,无有恐惧。我们认识到,死亡虽是必然,但死期不定,因此应保持警醒,善用时间,精进行善,切勿拖延。同时,念死也能让我们意识到与他人共处的时光短暂,从而生起慈悲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避免在他人离世后才追悔莫及。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平和、明亮,充满善意。这种清净的心境,不仅利益生者,也使得我们对逝者的功德回向更为有效。


第二章:生时安乐 – 死亦欣然

人们通常将“生”与“死”对立起来,认为死亡是“我”的终结,因而感到恐惧。这种观念根植于对“自我”的执着。

然而,若我们将视角转换为“生”与“死”的配对,而非“生”与“死”的对立,就能超越“自我”的束缚。我们会看到,生命如同自然现象,是一个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动态过程,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这种洞察力符合真理,能帮助我们减轻甚至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

佛陀教导我们善巧地反思死亡,即死亡随念(maraṇassati),其方法与益处可归纳如下:

侧重于培养健康的心理态度:

当亲身面对死亡时,这种善巧的反思会带来更显著的成果:

侧重于智慧的提升:

一个在法中安住的人,无惧来生。一位觉悟的圣者,虽身处悲伤之中,却无有悲伤。他们不贪恋生,不执着死,只是以正念明觉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第三章:生命的意义:探寻与警醒

回报恩情

为逝者举办追悼仪式,是履行我们对亲友的责任,尤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他们生前,我们以物质和行动孝养;在他们身后,我们通过追思和行善来延续这份孝心。成为一个正直有德的子女,本身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探寻生命的意义

死亡是自然的,但多数人视之为逆境。面对至亲离世,修行者应以此为契机,检验自己的修持。一个训练有素的心,能迅速恢复平静与平衡。

佛陀教导说,世人皆会经历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未经训练者,遇逆境则沮丧,遇顺境则沉溺。而善于修持者,了知自然法则,以智慧应对一切。他们虽可能仍有短暂的悲伤,但能迅速将心转向智慧,恢复内心的平衡与清明。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无常的洞察。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皆在变化之中。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走向终结。葬礼上的鲜花、燃烧的蜡烛,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这个真理。

洞察自然法则的益处

理解自然法则,能带来三个层面的益处:

  1. 顺应法则,安稳生活:顺应自然规律,如四时更替,以求得基本的生活福祉。
  2. 运用法则,创造便利:利用对自然法则的知识,发明工具,改善生活,如蒸汽机、电力等。
  3. 内观法则,实现心灵福祉:将对外在世界的洞察转向内心,理解心念的运作同样遵循自然法则。

许多人止步于前两个层面,追求物质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的开发。他们虽能驾驭外在自然,却不了解自己,最终可能成为物质的奴隶。真正圆满的智慧,是内外一如,了知身心世界皆遵循着“生、住、灭”的缘起法则。

从味觉之欲到真理之味

“生、住、灭”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当我们深刻洞察这一真理时,内心可能会感到震惊,但随着熟悉,会逐渐感到安适。佛陀说:“真理之味,胜过一切味。” 如同口渴时,纯净水最能解渴一样,证悟真理能带来最究竟的快乐。

生命中其他的“滋味”只是点缀,不应让我们迷失。若缺乏对真理的体悟,人就会在顺逆境中摇摆不定,烦恼丛生。佛陀说:“纵然活上百年,不如一日洞察万物生灭之理。”

外在享乐与内在喜悦

幸福有两种:

  1. 依赖外物的幸福:依赖物质或他人,不稳定,易逝。
  2. 内在独立的幸福:源于内心,不假外求,是真正的自主。

智者追求后者。他们了知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不随个人欲望而转移。因此,他们不会强求,而是致力于创造实现愿望所需的因缘。这种智慧能带来内心的自由。

佛法教导我们培养五种内在的善心所,即喜(pāmojja)、乐(pīti)、轻安(passaddhi)、幸福(sukha)、定(samādhi)。这五者是内心的真正财富,应善加守护。无论外境如何,拥有这些内在财富的人都能安然自处。即使在病榻之上,外物尽失,这份内在的幸福依然是最终的依靠。

培育这些内在财富的最佳方式,就是了悟真理。通过思维修持,我们将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喜悦,超越悲伤与烦恼。


第四章:衰老与死亡

衰老与死亡是自然现象,是有为法皆无常这一法则的体现。尽管从自然角度看,它们是生命的事实,但在心理上,它们常带来恐惧与痛苦。然而,晚年也可以是灵性成长的契机,死亡也可以是证悟崇高真理的时刻。

晚年的优势

许多人将青中年时期用于追逐名利,却未曾实现生命的全部潜能。而老年人,摆脱了许多世俗的牵绊,反而拥有了专注于实现生命潜能的优势。这种潜能包括通过灵性发展获得的内在、独立的幸福

健康地老去

为了活得长久并善用晚年,我们需要照顾好身心的各个层面。

迈向解脱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反复思惟五件事:

  1. 我终将衰老,无法超越衰老。
  2. 我终将患病,无法超越疾病。
  3. 我终将死亡,无法超越死亡。
  4. 我终将与一切所爱分离。
  5. 我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我将继承自己善恶行为的后果。

正确的死亡随念,不是引生恐惧的胡思乱想,而是导向对生命无常的接纳,从而精进生活,并在最终证悟诸行无常的真理。这种智慧能解放内心,使之达到平衡与舍离,享受最高的幸福。有些佛陀的弟子甚至在临终时刻证得解脱。


第五章:给病患亲属的教诲

在照顾病人时,心态至关重要,这包括病人和亲属双方的心态。疾病的治疗是身心两方面的。当身体生病时,心也容易变得不稳。佛陀教导我们立下决心:“纵然我身病,但愿我心不病。”坚强的内心甚至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亲属的角色

病患极需支持。亲属的关怀是重要的力量来源。然而,亲属自身的担忧和痛苦会削弱这种支持能力。因此,亲属首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安稳与力量

集体善意的力量

除了智慧的反思,我们还可以依靠三宝的力量。当我们忆念佛、法、僧的功德,内心会变得坚定、平和。亲友们共同行善,并将这份功德回向给病人,这份集体的善意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

当我们为病人诵经或祈福时,应调整自心,营造一个祥和的氛围,并将美好的祝愿送给病人。愿这份善意能增强他的精神力量,减轻他的忧虑,促进身心的康复。


第六章:平衡:健康与圆满的精髓

面对死亡时保持内心平衡

“平衡的健康关怀”不仅指治疗身体的疾病,也包含医者对病人的慈悲态度,以及病人自身通过佛法建立的内心平衡。病人应将身体的治疗托付给医生,同时自己运用佛法作为“心药”,来维持内心的安适。

佛法教导我们,要善用生命中的一切境遇,即使是最大的不幸。一个濒死之人,仍有机会利用这一情境证得阿罗汉果。

死亡,这个通常被视为不幸和恐怖的事件,可以提供极其宝贵的教益。佛陀鼓励我们修习死亡随念(maraṇassati),通过善巧的反思,让内心变得光明、喜悦。

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即使时常思惟死亡,其面容依然是愉悦和光明的。有些人正是通过反思死亡而证得完全的解脱。他们通过理解、喜悦和觉醒,成为了一个“觉者”。


第七章:从祸患到究竟之利

生命的每一刻,包括迈向死亡的最后阶段,都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仍有机会实现最高的利益——证得究竟的圆满

有些人晚年时感到懊悔,认为一生一无所成。但即便如此,只要放下过去,专注于当下,在余下的时光里努力,仍有机会获得最终的善果。生命本质上是心念的相续,一颗经过训练的心,能在一瞬间从黑暗转向光明。

佛陀时代,有些弟子因病痛难忍而选择自尽。其中一位比丘在割喉的瞬间,由于长期的修行,重新建立正念,洞察实相,在临死前证得完全的解脱。他于最后一刻扭转了局面,将绝望化为内心的解脱。

这些觉悟者所达到的成就,远胜于世俗的财富、名望或权力。世俗的成功只是“现世的利益”,天界的福报是“精妙的福祉”,而觉悟的福祉则是“最高的利益”。

所以,直到最后一口气,我们都还有希望。老年人若能善用时光,致力于闻思修,仍然有真正的机会实现这最高的利益。


第八章:论死亡

这篇开示是为了纪念一位英年早逝、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善知识——空·金东先生。

当一位有德之人离世,尤其是正当年轻有为之时,亲友感到悲伤是正常的。但从佛法的角度看,纯粹的哀悼对生者和逝者都无益。我们应将悲伤转化为警醒和行善的动力,以延续逝者的善愿。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其质量和意义。有些人长寿,却虚度光生,这被称为“空洞的生命”。有些人生命虽短,却利益了社群,留下了善行的果实,这被称为“珍贵的生命”。佛陀说:“纵然活上百年,若无德无思,不如一日持戒禅思。”

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自己寿命的长短,所以应专注于如何有意义地生活,让自己随时准备好面对死亡。一个随时准备好死亡的人,可以说是活得很好,并且理解了生命的本质。这样的人,死亡对他而言并非苦难。

为法献身

为了护持正法,智者愿意舍弃财富、肢体乃至生命。从世俗角度看,这似乎很难做到,但当心智成熟时,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毕竟,世上有太多人为了无谓的贪、嗔、痴而牺牲生命。既然有人能为愚痴而死,为何不能为正法和真理而献身?

真正的智者

佛教中,智者(paṇḍita)是指以智慧指导生活的人。他们能分辨何为究竟,何为非究竟,并全心投入于究竟之事。佛陀定义智者为:“当他思惟时,只思惟自身的福祉、他人的福祉……以及全世界的福祉。

空·金东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智者。他不仅获得了世俗的学位,更将所学用于利益他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的生命虽短,却珍贵而无憾。他的事迹提醒我们这些在世的人:我是否活得真正有价值?

他的善行是年轻一代的灯塔。如果我们能继承他的精神,继续行善,他的生命就未曾逝去,而是化为了不朽的真理精神。


第九章:助其速死,还是助其善终?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延长生命的技术,带来了复杂的伦理困境,例如“生前预嘱”(living will)和安乐死的问题。

善终的意义

佛教非常重视生命的终结过程。一个好的死亡,被称为“不迷惑地死去”(asammūḷho kālaṃ karoti)。这意味着临终时,心是清醒、不纠结的。心应安住于一个善所缘,如忆念佛陀的功德、三宝的庇佑或自己曾做过的善行。

比这更好的是“带着理解而死”,即对生命有全面的了悟,完全接纳死亡与无常的真理。此时,心是光明、宽广、自由的,没有任何执取。这是最上等的死亡。

佛陀说:“心若染污,则趣向恶道;心若清净,则趣向善道。”临终一念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实现有尊严、高贵的死亡,而非轻易地选择安乐死。

即使在最后时刻,仍有证悟的可能

佛教认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都有成长的机会,甚至可以证得涅槃。有些佛陀的弟子,正是在剧烈的病痛中,将痛苦作为观照的对象,从而洞悉实相,在临终时证得阿罗汉果。

因此,当病人提出希望结束生命时,我们不能草率行事。我们不应只看到他们当下的痛苦,而应考虑到他们仍有实现生命最高价值的可能性。

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智慧与善意

在处理这些复杂的临终问题时,没有固定的公式。我们只能依据基本原则,运用智慧来处理个别情况。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量:

  1. 对自然法则的了知:即智慧。这包括对生命、死亡等真相的理解。
  2. 人类的抉择:即意图(cetanā)。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生命真相的理解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在做决定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我们的决定,应该是智慧与善意的结合。即使病人已无法沟通,我们也不能断定他们完全失去了意识。他们可能仍有微细的感知,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善意,如诵经声。这些善缘可能在潜意识中引导他们的心走向光明。

因此,我们不应仅仅思考如何“帮助病人死去”,而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病人死得好”。这意味着我们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的心在最后时刻能安住于善法,甚至趋向于智慧的解脱。


第十章:让生命终点成为证悟究竟之时

一个好的死亡,可以总结为巴利语“asammūḷho kālaṃ karoti”,意即“正念分明、无有迷惑地死去”。

临终阶段若能善巧应对,可以成为实现最高善果的宝贵时机。有三个层面可以努力:

  1. :让病人处于一个能带来喜悦、安适的环境中。例如,感受亲友的关爱,聆听诵经声,或忆念自己过往的善行。让心安住于这些吉祥的所缘。
  2. 智慧:引导病人以智慧观察世界,了悟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洞察无常、苦、无我的法则。放下一切执着,内心宽广、轻安。
  3. 解脱:当智慧成熟,彻底了悟真理,内心便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清净的智慧生起,证得圣道与圣果,实现涅槃。这甚至可以在临终的最后一刻发生。

这些佛法原则给予我们信心与安稳。生命直到最后一息,都充满了非凡的机遇。因此,病者与临终者不应绝望,而应善用这最后时刻,依循佛陀的教诲精进。


永恒的智慧之言


Reflections on Death and Dying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Wat Nyanavesaka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