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心理学 ·Index
Your Survival Instinct Is Killing You - Marc Schoen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 马克·舍恩 - 摘要
对生存与存在底层的成瘾,是杀死我们的关键要素。
原始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IYXShWsQZs
引言:为何现代生活让我们焦虑不安?
你是否常常感到饥饿或不安时,就立刻想吃东西?是否会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大发脾气?是否无法自控地频繁查看手机和邮箱?或者明明身体已经很累,脑子里却还在想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导致身心俱疲?
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升,但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未同步增长。抑郁、焦虑、失眠、偏头痛等慢性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本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Your Survival Instinct Is Killing You)正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作者马克·舍恩(Marc Schoen)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临床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身心医学(Mind-Body Medicine)和催眠术的研究与实践。
舍恩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许多看似症状各异的慢性疾病,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诱因——人类那套容易出错的生存本能。
在条件恶劣的远古时代,生存本能是我们的保护神。它促使我们面对威胁时迅速采取行动,从而提高生存概率。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这套为远古环境设计的系统却显得“过于敏感”。它对外界的过度反应,反而成了伤害我们的根源。
本书分析了生存本能引发健康问题的具体机制,并介绍了一系列具体的应对方法,旨在帮助我们重新掌控自己的身心,重获健康与内心的平静。
第一部分:生存本能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生存本能伤害我们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不适感累积 → 生存本能激活 → 形成恶性循环。
阶段一:外部因素引发身心不适
现代生活中的三大外部因素,正不断给我们累积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感”(discomfort)。
-
发达的科技:即时满足削弱了我们的耐心
- 双刃剑效应:科技一方面让生活更便捷舒适,满足了我们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耐心被极大削弱。
- 微波炉效应:过去准备一餐饭需要耐心等待,而现在微波炉几分钟就能搞定。这种对食物“零等待”的习惯,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旦需求无法被立即满足,我们就容易感到烦躁和焦虑。
- 互联网效应:互联网提供了唾手可得的信息和无尽的娱乐,这让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并渴望持续的外部刺激。一旦脱离这种高刺激环境,我们就可能感到空虚和不安。
-
外部的参照标准:社会比较引发的焦虑
- 从影视剧到社交媒体,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外部标准所包围——关于财富、外貌、生活方式的“理想模板”。
- 当我们不自觉地将这些外部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忽视内心真实的需求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适。
- 减肥焦虑:社会普遍推崇“以瘦为美”,媒体上充斥着身材苗条的明星和模特。这导致许多人对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和焦虑,甚至采取极端的节食、滥用药物等方式来减肥,最终损害了身心健康。
-
失衡的生活:多重角色带来的压力
- 与远古人类相对简单的生存任务不同,现代人需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应对来自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复杂挑战。
- 当我们在不同角色间疲于奔命,生活失去平衡时,不适感便会持续累积。例如,一位职场高管,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饮食和作息极不规律,逐渐出现了疲劳、焦虑、失眠和身体疼痛等问题。起初,她可能只把这些当作是衰老的正常现象而忽视了。
阶段二:不适感激活生存本能
当上述各种不适感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触发大脑中的警报系统,激活生存本能,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 大脑的边缘系统:这是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和本能反应的区域。它的工作特点是快速、非理性,首要任务是确保我们的生存。当它感知到威胁时,会立刻产生恐惧等情绪,并促使身体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 错误的警报:在现代社会,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威胁”——比如工作不顺、人际冲突——并不危及生命。然而,边缘系统无法区分这些压力与真正的生存威胁。当累积的不适感超过某个阈值,边缘系统就会“误以为”我们正面临生命危险。
-
夸大的反应:一旦生存本能被激活,它会夸大威胁的严重性,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
- 失眠:对于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小张,持续的焦虑和压力被生存本能解读为“生存危机”。睡眠状态下人是脆弱的,类似于死亡,因此生存本能会阻止他入睡,导致严重失眠。
- 暴饮暴食:面临同样压力的小王,其生存本能的反应可能是暴饮暴食。因为食物与生存直接相关,进食成了缓解生存恐惧的一种方式。
阶段三:用坏习惯逃避,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应对生存本能激活所带来的剧烈痛苦(如恐慌、极度焦虑),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养成一些坏习惯来逃避,但这最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逃避机制:面对无法忍受的不良反应,人们会寻找任何可以暂时缓解痛苦的方法,比如酗酒、滥用药物、暴饮暴食、沉迷网络等。
- 治标不治本:这些坏习惯只能短暂地转移注意力,压抑不适感,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恶性循环的形成:
- 耐受性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大脑会对这些逃避方式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大剂量(更多的酒、更长的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 自信心丧失:依赖坏习惯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从而失去自信。
- 问题加剧:逃避行为本身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健康受损、工作效率降低),进一步增加了不适感,使得生存本能更容易被激活,从而更依赖坏习惯。
第二部分:如何摆脱生存本能的束缚?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在于管理我们的“不适感”,从源头上防止生存本能被过度激活。核心方法是训练我们大脑的理性部分——大脑皮质,让它来平衡和调节非理性的边缘系统。
方法一:规律作息,培养专注力
生存本能偏爱熟悉、可预测的环境,因为这代表着安全。因此,建立规律的生活可以有效降低不适感。
-
遵守规律的时间表:
- 为自己的睡眠、三餐、工作、锻炼等日常活动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规律的生活节奏能给大脑带来强烈的安全感,减少焦虑。
-
培养专注力:
- 在特定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例如,吃饭时就专心品尝食物,不要看电视;工作时就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关掉不必要的社交软件通知。
- 专注能减少来自外界的感官刺激,让我们对当下感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减少无聊和焦虑。
-
安排放松与锻炼:
- 在时间表中加入专门的放松和锻炼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的伸展运动或慢跑,也能有效缓解压力,降低焦虑水平。
-
舍恩呼吸法:一个能在45秒内快速放松的技巧。
- 准备: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适地坐下,背部挺直,双手放在大腿上。
- 吸气:闭上嘴,用鼻子缓慢深吸气3-5秒,感受气息充满胸腔,保持肩膀放松。然后屏住呼吸2-3秒。
- 呼气:通过嘴唇轻缓地呼出一小部分气体(约1秒),暂停1-2秒,再呼出一部分,如此重复4次,直到将肺部的空气基本呼尽。
- 重复:重复以上循环4-6次。整个过程大约2分钟。
方法二:扩展心理舒适区,训练“双重感知”
“双重感知”(Dual Awareness)能力,是指在感到不适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安全感和积极情绪的能力。这能让大脑皮质有效地介入,平衡生存本能的过度反应。
-
写下造成不适的因素:
- 将让你感到焦虑、担忧的具体事情写在纸上。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将模糊的恐惧具象化、边界化,让大脑的理性部分(大脑皮质)开始介入分析,从而降低边缘系统的活跃度。
-
建立不适与积极情感的连接:
- 第一步:回忆并写下2-3件能让你产生强烈积极情感(如感恩、喜悦、安全感)的经历。
- 第二步:想象一个会让你感到不适的场景(如公开演讲)。
- 第三步:在感受这种不适的同时,切换思绪,去回味之前写下的积极经历和情感。
- 通过反复练习,大脑会在不适感和安全感之间建立新的神经连接,让你意识到即使在困境中,积极的情感依然存在。
-
培养内心的“斗士”形象:
- 为自己设定一个能激发斗志和勇气的“斗士”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你崇拜的现实人物(如坚韧不拔的运动员)、虚构的英雄(如蝙蝠侠),甚至是一首能让你热血沸腾的歌曲。
- 当面对挑战感到不适时,想象自己化身为这位“斗士”,将眼前的困难视作成就目标的阶梯。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赋予你力量和安全感。
-
运用社会支持与信任:
- 与他人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能促进大脑分泌“催产素”,这种激素能有效降低压力和恐惧,带来安全感。
- 练习方法:找一个你完全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互相分享一个从未告诉过别人的秘密。这个过程虽然会让你感到脆弱和不适,但对方的接纳和分享会建立起更强的信任联结,让大脑同时体验到“不适”与“安全”,这正是双重感知训练的核心。
结语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我们古老的生存本能常常被过度激活,成为焦虑、恐慌和各种慢性疾病的根源。这本书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生存本能,而在于学会管理它。
通过建立规律的生活、培养专注力来减少日常的不适感累积,并通过训练双重感知能力,让理性能在关键时刻介入,平衡本能的冲动。这样,我们就能打破由不适感引发的恶性循环,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幸福。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