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

Index

Dreamland: The True Tale of America’s Opiate Epidemic - Sam Quinones
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 - 山姆·昆诺斯 - 摘要

本书揭示美国阿片危机的两条主线:制药公司营销的止痛药制造了成瘾潮,而墨西哥贩毒网络则送来廉价海洛因。二者的致命交汇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成瘾灾难。

 

本书中大事件时间表

 

前言

文章以俄亥俄州朴茨茅斯市一个名为“梦之地”(Dreamland)的巨大游泳池为象征,描绘了一幅美国中西部蓝领小镇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图景。在20世纪中叶,朴茨茅斯因制鞋业和钢铁业而兴盛,“梦之地”是整个社区生活的中心,它消弭了阶级差异,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恋爱与家庭生活,是小镇黄金时代的缩影。

然而,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工厂纷纷倒闭,数千个工作岗位流失,朴茨茅斯的人口锐减,商业街变得萧条。曾经充满活力的社区生活逐渐消失。“梦之地”也在1993年被关闭,最终被夷为平地,建成了停车场和几家连锁商店。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曾经被评为“全美最佳城市”、充满社区温情的“梦之地”,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如今废弃房屋遍地、被毒品问题困扰的衰败小镇的?这篇文章为全书设定了一个充满怀旧与失落感的基调,暗示着社区的瓦解与后来阿片类药物的泛滥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导言

本部分通过一个真实而悲痛的故事,拉开了美国阿片类药物危机的序幕。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俄亥俄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麦特·斯库诺夫。他原本是个有ADHD但心地善良的大男孩,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并滥用阿片类处方止痛药,如奥施康定。

随着药瘾加深,他无力承担昂贵的药费,最终转向了更廉价的替代品——来自墨西哥的黑焦油海洛因。尽管父母发现后立即将他送入最好的戒毒中心,但在完成治疗回家的第二天,他便因注射过量海洛因而去世,年仅21岁。

麦特的悲剧让他的父母震惊并陷入深深的困惑:医生开的处方药怎么会和致命的街头毒品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一个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走上这条路?

作者指出,麦特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席卷全美的“最严重的毒品灾害”的缩影。这场灾难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美国的中产阶级,尤其是白人社区。与以往的毒品危机不同,这次的起点是合法的处方药,受害者包括橄榄球运动员、啦啦队长、退伍军人和大学生。作者将本书定位为一部探寻真相的史诗,追溯这场危机的根源,从墨西哥的甘蔗田到美国的“铁锈地带”,从疼痛的历史到医药营销的革命。通过警察、医生、瘾君子及其父母的视角,作者试图回答麦特父亲那令人心碎的问题:“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部分

1.恩里克

本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恩里克的墨西哥年轻人。他来自贫困的纳亚里特州农村,父亲是甘蔗农。为了摆脱贫穷和家庭暴力,14岁的他独自北上来到美国。在加州的圣费尔南多谷,他投靠了贩卖黑焦油海洛因的舅舅们,并迅速学会了这门“生意”。他成为了一名送货司机,嘴里塞满包裹着海洛因的小气球,按照指令开车为瘾君子送货。这段经历让他初尝了金钱和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李维斯501牛仔裤。本章通过恩里克的个人经历,揭示了驱动墨西哥农村青年成为毒贩的社会经济原因,并初步介绍了“铪利斯科男孩”贩毒网络的早期运作模式。

2.吉克医生的信

时间回到1980年,波士顿大学的赫歇尔·吉克医生(Dr. Hershel Jick)基于他建立的医院病历数据库,进行了一项简单的统计。他发现,在近12000名住院期间使用过麻醉止痛药的患者中,只有4人出现了药物成瘾。他将这个发现写成了一封仅有五句话的短信,寄给了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封后来被称为“波特和吉克的信”的短文,标题为《接受麻醉药物治疗的患者很少成瘾》。这封信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作者本人也很快将其遗忘。然而,它却在不经意间为未来几十年阿片类药物处方的爆炸性增长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成为日后制药公司和部分医生宣称阿片类药物“致瘾性极低”的关键“证据”。

3.都是老乡

故事转向美国东部的西弗吉尼亚州亨廷顿市,一个典型的“铁锈地带”小镇。2007年,这里突然爆发了一系列由黑焦油海洛因导致的过量死亡事件,死者中包括大学生和普通工人。这让当地警方大为震惊,因为这种来自墨西哥的半成品海洛因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美国西海岸的毒品,从未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大规模出现。作者通过追查线索,从亨廷顿的缉毒警那里得知,这些毒品全部来自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哥伦布的缉毒署探员进一步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所有被捕的墨西哥毒贩都采用一种“送货上门”的模式,并且他们都来自墨西哥同一个小镇。这个发现激发了作者的浓厚兴趣,让他联想到了墨西哥农村(ranchos)独特的宗族文化和移民模式,并决心深入调查这个神秘的贩毒网络。

4.阿巴拉契亚的李伯拉斯

本章聚焦于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大卫·普罗克特医生(Dr. David Procter)。他于1979年在俄亥俄河对岸的肯塔基州南岸开设了一家诊所。普罗克特医生衣着浮夸,行事高调,被形容为“阿巴拉契亚的李伯拉斯”(Liberace,著名钢琴表演家)。在朴茨茅斯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工伤和残疾申请激增的背景下,他以开具阿片类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来治疗各种慢性疼痛而闻名。他的诊所只收现金,候诊室总是人满为患。他被认为是该地区乃至全美第一批“药丸工厂”(Pill Mill)的开创者。1996年,当强效止痛药奥施康定上市后,普罗克特的诊所迅速成为该药物的主要分发点,为无数人打开了通往药物成瘾的大门,也为后来整个地区的毒品泛滥铺平了道路。

5.广告人

这一章追溯了现代医药广告的鼻祖——亚瑟·萨克勒(Arthur Sackler)的崛起之路。萨克勒本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但他凭借其营销天才,彻底改变了药品推广的方式。

亚瑟·萨克勒开创的这套直销、密集广告、资助医学教育研讨会(CME)的营销策略,为日后他的家族企业普渡制药推广奥施康定提供了完美的蓝图。

6.恩里克发迹

故事再次回到恩里克身上。14岁的他被舅舅们带入了在洛杉矶圣费尔南多谷的黑焦油海洛因零售生意。他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这种“批萨外卖式”的贩毒模式:在一个公寓里接听瘾君子打来的电话,然后通过传呼机指挥街上的司机在指定地点完成交易。这种模式高效、隐蔽且远离帮派暴力。年仅15岁的恩里克就已经负责处理一天价值5000美元的订单。这段经历让他摆脱了贫困,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家族内部的剥削和墨西哥乡村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7个月后,他带着2000美元的酬劳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家乡。这次短暂的美国之行,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让他看到了一个可以彻底摆脱贫困和屈辱的“机会”。

7.分子

本章从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阿片类药物的核心——吗啡分子的“魔力”。

本章将这场毒品危机从社会现象提升到了生物化学层面,揭示了其背后那个既诱人又致命的微观根源。

8.像送批萨一样送货

本章的主人公是丹佛市的缉毒警丹尼斯·查维斯(Dennis Chavez)。从1980年代起,他就注意到丹佛的毒品市场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本地毒贩被一群来自墨西哥纳亚里特州的年轻人取代,他们贩卖一种黏稠的黑焦油海洛因。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线人的信息,查维斯逐渐拼凑出了这个被称为“铪利斯科男孩”(Xalisco Boys)的贩毒网络的运作模式:

查维斯意识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化且极具效率的零售系统,它将服务和便捷带入了地下毒品世界,并悄无声息地在美国西部各大城市扩张。

9.恩里克只能靠自己

恩里克第二次回到美国时,圣费尔南多谷的黑焦油海洛因市场已经因为大量同乡的涌入而竞争激烈。他再次为舅舅们工作,但发现他们缺乏胆识和领导力。与此同时,像“猫”(El Gato)和大卫·特耶达这样的毒贩开始将业务拓展到圣地亚哥、波特兰和夏威夷等新市场,这启发了恩里克。他意识到,固守一个地方是没有出路的。在一次被抢劫并与舅舅们闹翻后,16岁的他带着仅有的1800美元再次被送回墨西哥。这一次,他感受到了失败的耻辱,只能重返甘蔗地辛苦劳作。然而,美国和海洛因生意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野心。他决心不再为任何人打工,而是要建立自己的“事业”,成为自己的老板。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看清了未来的方向。

10.罂粟

本章简要回顾了阿片类药物的悠久历史,从几千年前苏美尔人的“欢乐草”到现代医学和毒品世界的演变。

本章指出,销售阿片制剂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商业模式创新和寻找新市场的历史,为理解普渡制药和“铪利斯科男孩”的商业策略提供了历史背景。

11.比种甘蔗容易

本章深入探究了“铪利斯科男孩”的起源地——墨西哥纳亚里特州的哈利斯科县。作者将他们与墨西哥第一个大型贩毒家族“埃雷拉家族”进行对比,指出两者都源自偏远的农村宗族,并以家庭为单位运作。

12.打个电话就来了

本章通过两个对立的视角——瘾君子艾伦·莱文和缉毒警韦恩·巴尔达萨雷——生动地展现了“铪利斯科男孩”的系统对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影响。

这个系统通过极致的便利性和可靠性,彻底改变了波特兰的海洛因市场,使其变得像快餐外卖一样普及,同时也给执法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3.漂泊的恩里克

在凤凰城为老板打工并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能力后,恩里克衣锦还乡。他用贩毒赚来的钱为家里盖了新房,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赢得了村里人的尊重,也让他酗酒的父亲对他刮目相看。他享受着这种作为家庭支柱和地方名人的感觉,在一年一度的玉米节上挥金如土。然而,作为别人的雇员,他始终感觉受到束缚,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1996年,为了迎娶心爱的女孩,他决定铤而走险,带着她私奔,然后前往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准备在那里开创属于自己的海洛因窝点。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从一个打工仔向一个独立毒贩的转变。

14.寻找圣杯

本章将视线转向了美国医学界对阿片类药物的官方研究历史。

尽管“圣杯”药物始终未能找到,但这些研究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阿片类药物和成瘾的理解,并为后来的疼痛管理革命提供了科学背景。

15.疼痛难忍

本章描述了20世纪末期,医学界对疼痛治疗态度的革命性转变。

这一系列观念的转变,极大地减少了医生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恐惧和顾虑,为后来阿片类药物处方的泛滥打开了大门。钟摆开始朝着更人道的方向摆动,但同时也悄然滑向了一个危险的极端。

16.疼痛与职业摔跤手

本章介绍了现代疼痛管理领域的另一位奠基人——约翰·博尼卡(John Bonica)。他曾是一名职业摔跤手,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这段经历促使他投身于疼痛医学研究。

这种现实困境,使得医生手中治疗疼痛的手段越来越少,而简单、易于报销的阿片类药物处方,逐渐成为了最便捷的选择。

17.神秘人

本章引入了一个关键的叙事者——作者称之为“神秘人”的墨西哥裔美国毒贩。他出生于加州,在圣费尔南多谷长大,一生都在贩毒和吸毒中度过。他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美国的毒品地下世界和墨西哥的供货渠道了如指掌。在内华达州服刑期间,他结识了一个来自纳亚里特州哈利斯科的毒贩,后者向他详细描述了“铪利斯科男孩”的零售系统,并看到了两者合作的巨大潜力:

出狱后,他们联手将哈利斯科的系统带到了盐湖城等新市场。最终,这位神秘人将成为引领“铪利斯科男孩”跨越密西西比河、进入美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键人物,并将他们的生意与正在那里爆发的奥施康定危机完美地结合起来。

18.一场革命

本章聚焦于1986年罗素·波特诺伊和凯瑟琳·福莱在《疼痛》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

然而,这场革命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在日益紧张的医疗体系中,初级保健医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位患者进行复杂的风险评估。开一张处方,成为了最快、最简单的解决慢性疼痛患者抱怨的方式。

19.都是为了501型牛仔裤

本章通过爱达荷州博伊西城的缉毒警埃德·鲁普林格(Ed Ruplinger)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铪利斯科男孩”系统的内部运作和扩张逻辑。

20.里程碑式的研究

本章揭示了“波特和吉克的信”是如何从一篇不起眼的读者来信,被曲解和放大,最终成为推动美国阿片类药物革命的“科学基石”的。

这场由误解和选择性引用推动的观念革命,为奥施康定的上市和泛滥铺平了道路。

21.恩里克的救赎

恩里克在凤凰城的贩毒生意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和忠诚。在一次抢劫中,他宁愿自己被打,也没有供出藏匿的8万美元现金,赢得了老板的信任。他用赚来的钱在家乡盖了新房,彻底改变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赢得了父亲迟来的尊重。他在一年一度的玉米节上挥金如土,成为村里的风云人物。然而,作为别人的雇员,他始终感到无法实现更大的抱负。最终,他决定自立门户,带着女友私奔,并前往新墨西哥州,准备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海洛因帝国。这标志着他从一个打工者向一个独立企业家的转变。

22.我们意识到这是公司

本章讲述了1990年代末,以波特兰的联邦调查局探员保罗·斯通(Paul Stone)为代表的执法人员,如何逐渐认识到“铪利斯科男孩”网络的复杂性和企业化特征。

23.普渡制药

1996年,普渡制药公司推出了其王牌产品——奥施康定(OxyContin)。这是一种含有高剂量羟考酮的缓释阿片类止痛药。

这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将奥施康定推上了“重磅药品”的神坛,也开启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处方药滥用灾难。

24.神秘人与纳亚里特州

在内华达州监狱服刑期间,神秘人结识了一个来自纳亚里特州哈利斯科的毒贩。这个同伴向他详细介绍了“铪利斯科男孩”的商业模式,并看到了两人合作的巨大潜力:神秘人了解美国,会说英语,而纳亚里特人拥有货源和劳动力。出狱后,他们联手在雷诺和盐湖城等地成功开设了海洛因窝点。1993年,神秘人第一次随同伴回到了哈利斯科,参加了当地的玉米节。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小镇如何成为整个贩毒网络的中心,也看到了贩毒带来的财富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生态。这段经历让他彻底融入了这个网络,并为他日后独立向美国东部扩张奠定了基础。

25.和奥施康定一起摇摆

本章详细描述了普渡制药为推广奥施康定而采取的无孔不入的营销策略。

这些策略卓有成效,奥施康定的处方量爆炸性增长,尤其是在几乎没有疼痛管理培训的初级保健医生中。到2001年,奥施康定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美元,但伴随而来的是在俄亥俄州南部等地区日益猖獗的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

26.神秘人回家

1998年,神秘人厌倦了与人合伙的束缚,决定自立门户,并将目光投向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阔市场。在一位瘾君子线人的指引下,他将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作为了他东扩的第一站。

这个发现让他看清了未来的方向:紧跟奥施康定的步伐,将黑焦油海洛因推广到那些被处方药“预热”过的市场。

27.奥施康定是什么?

1997年底,俄亥俄州朴茨茅斯市的戒瘾治疗中心主任埃德·休斯(Ed Hughes)第一次从他的年轻客户口中听到了“奥施康定”这个陌生的名字。起初,俄亥俄州北部的同行对此闻所未闻,但很快,一场“野火”般的成瘾危机就在朴茨茅斯爆发了。这场危机的源头,正是以大卫·普罗克特医生的诊所为代表的“药丸工厂”。这些诊所只收现金,医生几乎不做任何诊断,就为假装疼痛的病人开出大量的奥施康定处方。一时间,朴茨茅斯成为了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机最前沿”。当休斯所在的戒瘾中心的名字出现在一篇讨论奥施康定成瘾问题的报纸文章中后,他甚至接到了普渡制药公司律师威胁要起诉的电话。这让他意识到,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28.偏僻之地的贩毒家族

本章将焦点转向新墨西哥州,讲述了缉毒署探员吉姆·奎肯德尔(Jim Quiggender)如何着手瓦解盘踞在奇马约镇(Chimayo)的几个本土海洛因贩毒家族。

29.李伯拉斯开路

本章回顾了大卫·普罗克特医生的堕落过程,以及他所开创的“药丸工厂”模式如何像病毒一样在俄亥俄河谷地区扩散。

30.神秘人在腹地

神秘人将他的黑焦油海洛因生意从美国西部成功地扩展到了中西部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31.尸体是案子的关键

吉姆·奎肯德尔在奇马约镇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坚信“案子的关键是尸体”,通过深入走访数十名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受害者的家属,他收集到了大量关于巴雷拉、加列戈斯和马丁内兹这三大贩毒家族的有力证词。这些悲痛的父母和亲人讲述了他们如何被迫开车送孩子去买毒品,以及这些家族如何利用毒品换取赃物。最终,凭借这些证词,大陪审团起诉了34名嫌疑人。1999年9月,一支庞大的执法队伍突袭了奇马约,逮捕了主要案犯,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包括那辆著名的低底盘汽车“巫师”和赛马“火红玛格”。这次行动彻底摧毁了盘踞当地数十年的贩毒家族。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那具来自纳亚里特州哈利斯科的男孩的尸体,让奎肯德尔意识到,他们只是触及了一个更为庞大和复杂的跨国贩毒网络的冰山一角。

32.恩里克当老板

恩里克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建立了自己的海洛因窝点。他从墨西哥老家招募贫困的年轻人当司机,教他们整套业务流程,并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工资。他的生意很快就扩张到了瘾君子聚集的奇马约镇,成为当地三大贩毒家族的主要供货商。他的成功也改变了当地的海洛因市场。像罗伯特·贝拉迪纳利这样的老瘾君子,发现从这些守规矩、不吸毒、提供可靠送货服务的墨西哥人手里买毒品要安全便捷得多。贝拉迪纳利甚至开始为恩里克的团伙提供各种服务——用自己的名字登记汽车、租公寓、办手机——以换取源源不断的免费海洛因。恩里克的故事,是成千上万个“铪利斯科男孩”从打工者到小老板的缩影。

33.海洛因就像汉堡

到2000年初,美国各地的执法部门终于通过一系列看似孤立的案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线索都指向了洛杉矶帕诺拉马城的一间公寓,那里住着一对来自纳亚里特州哈利斯科的夫妇——奥斯卡·埃尔南德兹-加西亚(外号“苍蝇”)和他的妻子。他们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批发商,通过联邦快递将藏在烤箱里的黑焦油海洛因运往全美各地的窝点,其中包括神秘人在哥伦布和夏洛特的生意。

在缉毒署洛杉矶办公室的一次会议上,来自22个城市的探员们分享了各自的调查发现,一幅惊人的图景浮现出来:

执法部门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适应现代商业规则的新型贩毒组织。

34.“焦油坑行动”

2000年6月15日,美国缉毒署(DEA)和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发起了代号为“焦油坑行动”(Operation Tar Pit)的大规模突袭。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针对横跨东西海岸的贩毒阴谋展开的最大规模联合行动。


第二部分

35.两千年前的问题

本章通过波士顿疼痛专家纳撒尼尔·卡茨医生(Dr. Nathaniel Katz)的个人反思,审视了“止痛革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卡茨医生年轻时也曾是这场革命的信徒,相信“疼痛会耗尽欣快感,所以疼痛患者不会对阿片类药物上瘾”。然而,当他开的药导致一位名叫彼得的病人过量死亡,并被死者的妹妹当众指责为“杀人凶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开始质疑整个医学界当时的主流观点,并发现支持这些观点的“科学证据”极其薄弱。他意识到,尽管阿片类药物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关于它们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几乎没有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医生们之所以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到21世纪初,美国消耗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阿片类止痛药,过量死亡人数急剧攀升,一场由善意和误解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已经全面爆发。

36.碰撞:零地带

本章描述了处方药滥用和黑焦油海洛因这两股潮流如何在俄亥俄州中部交汇,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37.煤矿里的金丝雀

在阿片类药物滥用的“爆发中心”——俄亥俄州朴茨茅斯,情况变得愈发失控。当地居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卢卡斯维尔洼地(Lucasville Bottoms)等贫困地区的人,成为了最早的牺牲品,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样,发出了无人理睬的警报。他们因奥施康定过量而死亡,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当地律师乔·黑尔(Joe Hale)在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的请求下,提起了全美第一起与奥施康定相关的非正常死亡诉讼。尽管诉讼最终因找不到“完美”的原告而失败,但这标志着基层民众对这场灾难的第一次法律反击。然而,在主流社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前,朴茨茅斯和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穷人们,已经为这场由处方药引发的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8.一个月50、100个病例

本章讲述了华盛顿州劳工和工业部的首席药剂师洁米·迈(Gia-Mia Bui Southwick)和医疗主管盖瑞·弗兰克林医生(Dr. Gary Franklin)如何成为全美最早通过系统性数据分析,揭示处方阿片类药物致命风险的吹哨人。

39.“梦之地”的瘾君子王国

在朴茨茅斯,随着“药丸工厂”的兴盛,一个以奥施康定为核心的、独特的地下经济体系形成了。

40.刑事诉讼

2001年,弗吉尼亚州西区的联邦检察官约翰·布朗利(John Brownlee)开始注意到其辖区内因奥施康定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他决定不再仅仅起诉那些“药丸工厂”的医生,而是将调查的矛头直指药品制造商——普渡制药公司。他的团队调阅了数百万页的公司内部文件和邮件,发现了普渡公司系统性地对其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向医生虚假宣传奥施康定“几乎不会致瘾”,并淡化其风险。调查人员发现,普渡公司伪造了图表以误导医生,并隐瞒了关于药物戒断症状的负面研究结果。到2006年,布朗利准备对普渡制药及其三位高管提起刑事诉讼,指控其犯有“虚假标识”(false branding)的重罪。

41.“接管奥施康定地带”

本章通过一个名叫马里奥的“铪利斯科男孩”调度员的经历,揭示了这个贩毒网络在21世纪初如何利用美国处方药泛滥的“东风”,实现了爆炸性的扩张。

42.最后的便利

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个在新经济中迅速崛起的富裕城市——“铪利斯科男孩”的系统同样大获成功。

43.山雨欲来

2005年,华盛顿州的流行病学家珍妮弗·萨贝尔(Jennifer Sabel)在一次会议上,向该州顶尖的疼痛专家们展示了她惊人的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全州因阿片类药物过量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6倍。起初,在场的医生们对此表示怀疑和否认,他们已经被制药公司说服,相信给慢性疼痛患者开这些药是安全的。但在盖瑞·弗兰克林医生的支持下,问题的严重性逐渐被接受。这次会议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华盛顿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开始系统性反思处方阿片类药物泛滥问题的州。他们着手制定了旨在限制阿片类药物处方剂量的指导方针,尽管这一举措遭到了普渡制药和部分医生的强烈反对和法律挑战,但它开启了对“止痛革命”以来形成的错误共识的第一次全面重新评估。

44.五旬节派的虔信,疯狂的抓痕

本章将视角转向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前苏联移民到波特兰的俄罗斯五旬节派教徒。这个社区以其保守的信仰和与美国主流社会的隔绝而著称。然而,在2004年之后,奥施康定和黑焦油海洛因同样渗透进了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社群。

这个故事表明,阿片类药物的灾难无视文化、宗教和阶级的壁垒,侵蚀着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45.“我们带起了这波流行”

本章揭示了阿片类药物滥用是如何通过人口流动,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的。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传染病,由最初的“病媒”(流动工人和药贩)将“病毒”(阿片类药物)带到了新的易感人群中,引发了全国性的疫情。

46.药物过量致死比车祸更甚

2005年,俄亥俄州卫生部的流行病学家埃德·索西(Ed Soucie)在日常数据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趋势:该州因“意外中毒”导致的死亡人数正在急剧攀升。深入研究后,他发现这些死亡绝大多数是由药物过量造成的,其中又以处方阿片类药物为主。

直到这些冰冷而确凿的数据摆在面前,俄亥俄州的官员们才终于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场比快克可卡因或艾滋病高峰期更致命的公共卫生危机。

47.一位职业摔跤手的遗产

本章讲述了华盛顿大学那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多学科疼痛中心的衰落与重生。2007年,当阿历克斯·卡哈纳医生(Dr. Alex Cahana)受邀重振这家诊所时,他发现这里已经沦为一个被人遗忘的、布满蜘蛛网的地下室。他看到,诊所的病人长期服用超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但身体功能并未改善,反而每况愈下。卡哈纳努力恢复了其创始人约翰·博尼卡的多学科治疗理念,强调营养、运动、心理支持和患者的自我责任,而不仅仅是药物。他认为,美国的医疗体系过度依赖技术和药物,而忽略了人的整体健康。“你就是你的药,”他告诉患者。这个故事象征着对“止痛革命”的深刻反思:简单地用一种药物来对抗复杂的慢性疼痛,最终被证明是一条失败的道路。真正的康复,需要回归到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48.成为海洛因贩子的大好时机

2005年,美国缉毒署纳什维尔分局的探员丹尼斯·马布里(Dennis Mabry)开始调查一个涉及“铪利斯科男孩”的案件。在他的上司哈里·索莫斯(“焦油坑行动”的组织者之一)的指导下,他们揭开了桑切斯家族这个庞大的贩毒网络的冰山一角。这个家族从圣费尔南多谷起家,在瘾君子“向导”的帮助下,将业务扩张到孟菲斯、纳什维尔、印第安纳波利斯和南卡罗来纳州等地。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奥施康定泛滥所创造的市场机会的精准把握。与此同时,在哈利斯科,贩卖海洛因已经成为一种摆脱贫困、获得社会地位的普遍途径,为美国的贩毒网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一个成为海洛因贩子的大好时机:在美国,有大量新产生的、富裕的白人瘾君子客户;在墨西哥,则有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

49.刑事案件

2006年底,联邦检察官约翰·布朗利对普渡制药的刑事调查进入了关键阶段。就在他准备提起诉讼时,他接到了来自司法部高层官员的电话,要求他推迟案件进展。布朗利顶住了压力,坚持推进了认罪协议。尽管他因此险些被列入遭解雇的检察官名单,但他的坚持最终取得了成果。2007年,普渡制药及其三位高管对“虚假标识”奥施康定的轻罪指控表示认罪,并支付了创纪录的6.345亿美元罚款。在法庭上,一位因奥施康定而失去儿子的母亲对普渡高管们说:“你们就是个披着公司外衣的大型贩毒集团。”然而,在俄亥俄州南部等地,这场由奥施康定开启的灾难远未结束。像菲利普·普赖尔医生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看到,无数的奥施康定成瘾者正在转向更廉价、更容易获得的黑焦油海洛因,一场新的、更致命的瘟疫已经开始。


第三部分

50.“现在轮到你邻居的孩子了”

本章探讨了阿片类药物流行病如何改变了美国,尤其是保守派政治家对毒品犯罪和治疗的态度。田纳西州毒品法庭的塞斯·诺曼法官(Judge Seth Norman)发现,过去对他要求增加戒毒治疗资金不屑一顾的州议员们,现在纷纷打电话来为自己上瘾的亲属求情。

51.就像烟草公司的高管

本章通过波特兰执法部门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铪利斯科男孩”系统的理解,并引入了“伦·拜厄斯案”(Len Bias law)这一新的打击策略。

52.没有疤面人,没有大头目

本章通过一次对丹佛一个普通“铪利斯科男孩”窝点的突袭行动,揭示了这个系统的另一个核心特征:没有疤面人,没有大头目。被捕的只是像何塞·卡洛斯这样家徒四壁、随时可以替换的底层小卒。真正的老板和利润都远在墨西哥,让传统的缉毒手段难以奏效。然而,像丹佛警官杰斯·桑多瓦尔(Jess Sandoval)这样的基层执法者,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应对策略:虽然无法抓到大鱼,但可以通过频繁的、低成本的抓捕行动,不断提高对方的运营成本——没收车辆、手机,迫使他们重新寻找公寓和招募新司机。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执法,虽然无法根除问题,但却是对付这个同样由无数“蚂蚁”组成的贩毒网络的有效骚扰和遏制手段。

53.父母的摧心之痛

本章聚焦于这场灾难中最沉默的受害者群体——失去孩子的父母

他们的行动,标志着基层社区开始直面这场灾难,并试图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来对抗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第四部分

54.美国

到2014年,阿片类药物流行病已经不再是秘密。演员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的死,让全美国都看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海洛因已经从偏远的“铁锈地带”蔓延到了像南加州西米谷这样富裕、安全的郊区,呈现出“低犯罪率和高药物过量致死率”的新范式。作者指出,这场灾难的根源远不止于毒品本身,而是与美国社会更深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55.你就是你的药

本章通过华盛顿州在应对危机方面的努力,探讨了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抗这场危机的最终答案,可能不在于更先进的药物,而在于回归更基本、更人性化的健康观念和社区支持。

56.毒品界的互联网

本章是作者对“神秘人”的最后一次采访,以及对整个“铪利斯科男孩”系统的总结。

这些个人故事,展现了在巨大的灾难中,人性的复杂与救赎的可能。

57.没人能凭一己之力做到

本章描绘了在灾难的“爆发中心”——俄亥俄州,基层社区和个人如何开始自救。


第五部分

58.瓦砾中成长

本章以俄亥俄州朴茨茅斯市的重生为结尾,展现了希望的可能。

朴茨茅斯的故事表明,即使在被毒品摧残得最严重的废墟之上,只要社区能够团结起来,直面问题并承担责任,新的生命和希望依然可以成长起来。这座曾经的“梦之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寻找回归之路。


后记

在本书出版后,作者观察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


致谢

作者向在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包括受害者家属、执法人员、医生、学者、戒毒顾问以及众多“铪利斯科男孩”的成员。他特别感谢了那些愿意分享自己痛苦经历的家庭,以及在丹佛、夏洛特、哥伦布、朴茨茅斯、波特兰等地为他提供信息和支持的警察与社区工作者。他还感谢了他在《洛杉矶时报》的同事、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编辑、他的经纪人以及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无法完成。

关于消息来源的说明

本书基于作者长达五年的深入调查,包括对美国各地数百人的采访。信息来源主要包括:

作者鼓励读者访问他的个人网站以获取更多背景资料和资源。


Dreamland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