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禅修中的慈悲与空性

Index

Compassion and Emptiness in Early Buddhist Meditation - Anālayo
早期佛教禅修中的慈悲与空性 - 无着比丘(Anālayo)

早期佛法中,慈悲与空性是解脱道上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慈悲滋养智慧,空性净化慈悲。

 

第一章 修习慈悲

本章探讨了慈悲的修习,从慈悲的积极表现形式,逐步深入到其禅修实践。

I.1 慈悲的本质

早期经典并未对“慈悲”一词给出简明定义,其含义常需通过譬喻来解读。一个重要的譬喻来自《增支部》及其《中阿含》对应经文,描述了一个能激发悲心的情景,用以说明应如何对待沉溺于不善法之人。

譬喻中,一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病倒,孤立无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另一人路过看到此景,心中生起这样的念头:“如果此人能得到照顾,获得良药美食,妥善护理,他的病一定会痊愈。” 生起这种希望他人离苦得乐的善念,即是慈悲

这个譬喻的关键在于,慈悲并非仅仅是看到他人的痛苦,而是真切地希望他们从痛苦中解脱。禅修者应将心安住于“他人脱离痛苦”的愿景上,而非沉浸于他人的苦难本身。后者属于对“苦”(dukkha)的思惟,虽是修习慈悲的基础,但慈悲本身的培育,则是以“希望他人离苦”作为所缘。这样的所缘能生起积极甚至是喜悦的心境,从而导向更深的禅定。

因此,修习慈悲要避免陷入悲伤。这要求修行者在敞开心扉、真诚感受他人痛苦之后,将心转向一种积极的状态——即充满希望他人离苦的善愿。慈悲不是陪着他人一起受苦,后者被后期论典称为慈悲的“近敌”(世俗的悲伤),而残忍则是其“远敌”。

早期经典明确指出,慈悲与害心(残忍)是直接对立的。如《中部·教诫罗睺罗大经》及其《增一阿含》对应经文所示,真正培育了慈悲的人,其内心不可能再被残忍所占据。修习慈悲能深刻地改变人的品行,具有重要的戒行意义,为解脱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I.2 慈悲与戒行

戒行本身就是慈悲的一种表达。如《中阿含》的《意行经》所说,杀生者即是缺乏慈悲之人。反之,不杀生即是慈悲之行。同样,不偷盗、不邪淫等戒行,都是希望他人免于伤害的表现,本质上都是慈悲。

在言语方面,《无畏王子经》阐述了佛陀说话的准则:真实、有益、是否悦耳。佛陀绝不说不真实、无益的话。对于真实且有益的话,即便不悦耳,佛陀也会出于慈悲而说。这意味着,慈悲的言语并非一味迎合,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利益,有勇气说出逆耳的忠言,帮助他人从造成痛苦的因缘中解脱。

I.3 慈悲与四圣谛

早期经典中,佛陀与阿罗汉弟子们的慈悲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导佛法,而非从事慈善活动。佛陀的慈悲体现于他发现了离苦之道后,首先想到的是与他过去的老师和同修分享。他向五比丘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这一行为本身即是慈悲的极致体现。

佛陀的教法常被譬喻为医疗诊断,四圣谛的架构如下:

这种医疗模式凸显了佛陀作为“无上医王”的角色,以慈悲心开出离苦的药方。四圣谛是所有善法的核心,如同大象的脚印能容纳所有动物的脚印一样。

《中阿含》的一部经文将智慧分为“彻见慧”与“广大慧”。彻见慧源于洞察四圣谛,而广大慧则表现为出于慈悲而利益自他的意愿。这表明,慈悲与四圣谛是智慧的两个互补面向。真正的慈悲,应以四圣谛的框架为指导:不仅看到他人的痛苦(苦谛),也了知其成因(集谛),并知晓离苦的可能(灭谛)与实现路径(道谛)。

I.4 慈悲与教导

佛陀以慈悲心教导四圣谛,树立了典范。因此,在早期经典中,“出于慈悲”常作为请求教导的固定用语。佛陀本人也常在教导后强调,他已出于慈悲之心,尽到了为师之责。

教导佛法应出于纯粹的悲心,而非为了个人名利。佛陀的弟子们,如舍利弗,也被期望以慈悲心教导他人。当舍利弗和阿难在某些情境下未能展现出足够的责任感和慈悲心时,甚至会受到佛陀严厉的公开批评。这突显了在早期僧团中,对他人的责任感和慈悲的实践被置于极高的位置。

对于出家修行的行为,佛陀开示道,出家修行看似只利益自己,但当修行者证得解脱后,便能教导无数众生走向解脱,从而利益更多人。因此,修行与慈悲并非对立

I.5 慈悲与独处

佛陀常在僻静处独住,他解释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为哀愍后人”,为后世的修行者树立榜样。这种通过自身行为来教导的方式,也是慈悲的一种体现。摩诃迦叶尊者的苦行同样被视为出于对后人的慈悲。

因此,退隐独处专修与慈悲利他并不矛盾。只要动机中包含了利益他人的愿望,专心修行便是在为慈悲行动打下坚实基础。如《中部·削减经》中的譬喻所言,一个自己尚未调伏的人,无法调伏他人;一个自己正在溺水的人,无法拯救他人。必须先稳固自身的修行,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人

早期佛教的慈悲,要求在关心他人与净化自我之间保持精妙的平衡,如同两位杂技演员,必须先站稳自己,才能互相扶持。

I.6 禅修中的慈悲

对慈悲的禅修,即培育“慈悲心解脱”,能深刻地转化一个人的身、语、意行为。一个从小就能安住于慈悲心解脱的孩子,长大后不会造作不善业。这里的“心解脱”指的是暂时的体验,虽非究竟解脱,但对修行道途有巨大助益。

《中阿含》的《意行经》描述了慈悲禅修的实践过程: 1. 以戒行为基础:修行者舍离身、语、意的不善行,培育善行。 2. 净除五盖:清净的戒行有助于克服禅修的障碍(五盖),如掉举、昏沉等。 3. 遍满禅:在正念正知的基础上,修行者让充满慈悲的心遍满一个方向,然后是第二、三、四个方向,乃至上下、四维,遍满整个世界。此时的心是广大的、无量的、无怨恨的

这种遍满的修法,使得原本狭隘的心变得无限宽广。这种体验被称为“梵住”(brahmavihāra),意指安住于如梵天般广阔无垠的心境中。一个譬喻将其比作法螺号手,其声音能无分别地传遍四方。

I.7 禅修慈悲的所缘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经典中对慈悲遍满禅的标准描述,并未提及任何具体的个人作为所缘。修行并非针对朋友、中立者或敌人,而是一种无差别的、遍满一切方向的心的放射。

后期的论典,如《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发展出了以特定人物(如亲、怨、中)为所缘的修法。这种方法可作为初学者的善巧方便,或在内心烦恼较重时使用。但最终的修习,应朝向早期经典所描述的无特定对象、无限遍满的放射

I.8 总结

早期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其主要实践表现为教导佛法,帮助他人离苦。这种慈悲行也包括通过自身的戒行与禅修生活为他人树立榜样。面对苦难,慈悲的回应是希望他人离苦,并最好以四圣谛的智慧为指导。作为禅修,慈悲是一种无限的、不依赖特定对象的心的放射,最终导向一种暂时的心解脱体验。


第二章 语境中的慈悲

本章将慈悲置于四梵住(brahmavihāras)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考察。慈悲(karuṇā)在四梵住中位列第二,其前后分别是慈(mettā)、喜(muditā)和舍(upekkhā)。理解慈悲与其他三者的关系,对全面修习至关重要。

II.1 慈(Mettā)

四梵住之首是“慈”(mettā),常译为“慈爱”或“仁爱”。其词根意为“朋友”,传达出一种友善、互助的态度。

早期经典中的“慈”,并非指母亲对孩子那样的挚爱或情感依恋。如《慈经》中的著名偈颂:“如母以生命,护自己独子,亦应于一切,修习无量心。” 此处的重点是母亲愿意付出生命来“保护”孩子,强调的是“护卫”而非“爱恋”。“慈”的修习应是无量的、不带执着的,如同它能护佑修行者免受蛇咬或非人侵扰一样。

“慈”是其余三梵住的基础。《大乘庄严经论》中有一个譬喻,将慈悲比作一棵大树,而“慈”则是滋养这棵树根部的水。

“慈”可以通过身、语、意三方面来表达,这种全面的实践是检验禅修成果的试金石。一个真正修习了“慈”的人,即使面对困境和恶人,也能保持友善之心。通过在日常行为、言语和心态中贯彻“慈”,便为慈悲、喜、舍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II.2 日常行持中的慈心

《中部·小牛角经》及其对应经典生动地描述了三位比丘如何和谐共住,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慈”的实践。他们轮流打扫、准备饮水和坐具,照顾彼此的需要,而这一切都默默进行,无需言语。他们每五天集会一次,或讨论佛法,或保持圣默然。

这种和谐共住的心态基础是:

  1. 相互感恩:他们视彼此为修行的助缘,心怀感激。
  2. 三业慈心:无论他人是否看见,都以身、语、意展现慈心。
  3. 舍弃自我:愿意放下自己的想法,随顺他人。

这种实践表明,真正的安乐来自于舍弃“凡事都要按我的方式来”的执着

II.3 面对敌意

“慈”的力量在面对他人的敌意时尤为重要。《中部·锯喻经》及其《中阿含》对应经典中,佛陀教导,即使被他人拳打脚踢,刀剑相向,乃至被盗匪用锯子一节节肢解,也应保持内心不为所动,不发恶言,反而对施害者生起慈悲之心。

这个极端的譬喻旨在说明“慈”的潜能和范畴,鼓励我们在远没有那么严酷的日常冲突中,保持忍耐和宽容。

II.4 心的庄严

“慈”是嗔怒和敌意的直接对治法。如《长阿含·十上经》所述,真正修成“慈心解脱”者,内心不会再生起嗔恚。嗔怒使人面目丑陋,而修习“慈”则能带来内心的庄严,这种美能超越任何外貌。如《相应部》所说,“善修慈心,为最上美”。

II.5 慈悲与喜(Muditā)

喜(muditā),即随喜,是看到他人快乐、成功时由衷生起的喜悦。它与慈悲互为补充。慈悲关注受苦者,而随喜则关注幸福者。

在僧团中,和谐共住、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随喜的实践。当大家和合无诤,如水乳交融,便是安住于“喜心解脱”中。这种喜悦能带来身心轻安,有助于禅定的深入。

随喜也是嫉妒的对治法。佛陀在度化了耆那教的重要居士优婆离后,反而劝他继续供养原来的师长。佛陀这种不嫉妒他人利养的胸怀,正是随喜的体现。此外,随喜还能对治“不乐”(arati),即对修行生活或独处感到的不满和厌烦。

II.6 慈悲与舍(Upekkhā)

舍(upekkhā),即舍心或平等心,意为“旁观”,指在觉知一切发生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无有偏袒或对立。

慈悲与舍的关系看似矛盾,尤其对于发愿度众生的菩萨道行者而言。然而,“舍”并非冷漠,而是慈悲成熟后的圆满状态。当慈悲的努力遭遇冷遇或无效时,适时地转向舍心是必要的。这意味着放弃控制局势的企图,允许他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佛陀本人也曾示现过这种转变。当他调解争吵的比丘们无效时,便默默离开,安住于舍。这种能够适时转为舍的慈悲,才是不执着于结果的、解脱的慈悲

“舍”也是对治贪欲和嗔恚的有力工具。面对辱骂,佛陀曾以一个譬喻教导舍心:若客人不接受主人的食物,食物仍归主人所有。同样,若我们不“接受”他人的辱骂,那辱骂就仍属于对方,无法扰乱我们的内心。如偈颂所言:“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动,智者于毁誉,内心不为动。

II.7 慈悲与其他梵住的关系

慈悲主要关注处境不如自己的人,若不加以平衡,可能无意中滋生优越感或我慢。因此,必须将慈悲置于四梵住的整体框架中修习。

四梵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态工具,使修行者能在任何情境下都作出最恰当、最有智慧的回应。

II.8 总结

早期佛教将慈悲置于四梵住的脉络中。以“慈”为基础,通过身语意在日常中实践友善;以“悲”和“喜”为互补,平等地关怀受苦者与幸福者;最后以“舍”来圆满,使慈悲之心在一切境况下都能保持智慧与平衡。如此,才能避免慈悲修习中可能出现的偏失。


第三章 成熟慈悲

本章探讨修习慈悲及其他梵住所能带来的各种利益,从世间的福德到最终的解脱智慧。

III.1 慈心的利益

修习慈心(mettā)的利益在诸多经典中都有强调。一部《相应部》经文指出,哪怕片刻修习慈心,其功德也远胜于每日三次向数百人布施。这表明,在早期佛教中,心的培育被视为积累福德的更高效方式。另一部《如是语》经文中的譬喻更将其功德比作满月之光,远超繁星之辉,说明慈心解脱的功德在所有善行中最为殊胜。

此外,修习慈心还能带来十一种具体利益,如: 1. 安稳入睡 2. 安稳醒来 3. 不见恶梦 4. 为天人所护 5. 为人所爱 6. 为非人所敬 7. 不受毒、兵、水火之害 8. 内心快速得定 9. 面色祥和 10. 临终不昏乱 11. 命终后得生梵天

更重要的是,经文最后指出,修习慈心能“速得一切善法,以智慧趣向诸漏尽”。这表明,慈心不仅带来世间利益,更是通向究竟解脱的重要助缘,但要达到最终目标,还需与智慧相结合。

III.2 放射慈悲与禅定

四梵住的无限放射修法,指向一种高度专注的心境,但这是否必然等同于证入禅那(absorption)?《中部·檀尼迦经》提供了一个反例。婆罗门檀尼迦在临终前病重,痛苦不堪。舍利弗前去探望,教导他修习四梵住的无限放射法。檀尼迦依此修习,命终后得以生往梵天。

考虑到檀尼迦病重的身体状况,以及他此前并非禅修精进者,甚至有不善业,他在临终前是不可能学会并证入禅那的。这表明,四梵住的放射体验并不局限于禅那的深度,在较低的定力层次(如近行定)上也可以成功修习。当然,若能证入禅那,其力量会更强大稳定。

心的“广大”(mahāggata)与“无量”(appamāṇa)是四梵住的特征,但这两种品质也出现在非禅那的语境中,如舍利弗在面对诬告时,或佛陀赞叹阿难对他无量的慈心侍奉时,都非指处于禅那状态。因此,四梵住的放射修法,其核心是心的无限扩展体验,而非必须达到特定的禅那阶位。

III.3 作为心解脱的慈悲

在描述修行道次第的经典中,四梵住有时与四禅并列出现,这暗示了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依赖其他所缘(如地遍)的禅修相比,四梵住有一个显著优势:由于其无限放射的本质,修行者在尚未证入禅那时,就可能体验到一种暂时的“心解脱”

这对于实际禅修意义重大。它避免了修行者因执着于“必须证入禅那”而产生的过度努力和紧张,这种紧张反而会成为入定的障碍。四梵住的修习本身就是一种柔和、宽容的态度,即使面对外界干扰(如声音),也可以将其纳入修习的所缘——对制造干扰者生起慈悲心。这样,问题本身就变成了修行的一部分,修行得以不间断地进行。

III.4 慈悲与业

修习四梵住对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有着深远影响。《中阿含·意行经》指出,当修行者的心通过修习四梵住而变得无限广大后,“若因恶友,昔所放逸,造不善业,彼不能将,亦不染污,不复还会”。这意味着,过去所造的有限的业,其影响力会被这颗无限广大的慈悲心所稀释和转化。

这与佛陀教导的业力动态观相符。如“盐块喻”所示,同一块盐投入小杯水中,水会变得极咸;投入恒河中,则几乎不起作用。同样,过去恶业的果报,取决于当前心的状态。一颗充满慈悲的、无限广大的心,如同恒河之水,能极大地削弱恶业的冲击。杀人如麻的鸯掘摩罗在证得阿罗汉后,虽然仍会遭受过去业力的余报(被人投石攻击),但相比他所造的重业,这已是微不足道。

在禅修中,当不善念头生起时,只需回到心的无限状态,这些狭隘的念头便会像投入大海的盐块一样,自然消融。

III.5 慈悲与观智

《意行经》及其对应经典明确指出,有智慧地善修四梵住,若未证得究竟解脱,则能证得不还果(三果阿那含)。这揭示了慈悲修习与解脱智慧的直接关联。

早期佛教强调“止观双运”。“止”(奢摩他)能调伏内心,尤其是贪欲;“观”(毗婆舍那)能开发智慧,根除无明。四梵住的修习,不仅能培育定力(止),其本身也具有深刻的转化作用。它直接对治了修行道上的两大主要烦恼:嗔恚与贪欲

从初果到三果的修行,核心就是断除欲界贪和嗔。因此,四梵住的修习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可以说,四梵住的修习,如同饮用既解渴又有疗效的茶,不仅带来安乐,也直接疗愈了内心的烦恼。

当慈悲的修习与观照结合,例如观照慈悲心解脱的体验本身也是因缘和合、无常的,就能成为通往最终解脱的有力工具。

III.6 慈悲与七觉支

一部《相应部》经文展示了如何将慈心(及其他梵住)的修习与七觉支的培育相结合。在慈心的状态中,修行者可以依次培育:

将此修习导向“远离、离欲、灭、放舍”,便能将慈悲的禅修直接转化为解脱的智慧。

III.7 慈悲与空无边处

经典指出,慈、悲、喜、舍四梵住的修习,其在定学层面的顶点分别对应着心的庄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几个境界。

悲心的顶点是“空无边处”。后世论典解释,这是因为悲心希望众生脱离色身所遭受的种种痛苦(如被殴打),而“空无边处”的体验超越了所有物质形态(色法)的障碍和对立。这种超越物质之苦的体验,与悲心的愿望高度契合。

将悲心与空无边处相联系,为从慈悲禅修过渡到空性禅修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下一章将探讨的《小空经》中,空无边处正是进入空性禅修的一个重要阶梯。

VIII.8 总结

成熟的慈悲修习能带来诸多利益,从世间的安乐、和谐,到修行道上的坚实进展。它不仅是培育定力的有效方法,更能直接转化导致痛苦的烦恼。通过将慈悲修习与七觉支和观智结合,它便成为一条通往不还果乃至究竟解脱的有力道路。慈悲修习在定学上的顶点——空无边处,也为进一步深入空性的禅修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空的色法

本章从慈悲转向空性,探讨早期经典中“空”的含义,并依据《小空经》及其对应经典,阐释了进入空性禅修的初阶部分,即关于物质(色法)的空性。

IV.1 空的本质

早期经典中多用形容词“空的”(empty),而非名词“空性”(emptiness),这有助于避免将空性实体化。

“空”的一个直接含义是“空旷处”,指没有人群干扰,适合禅修的地方。另一譬喻将六内根(眼、耳、鼻、舌、身、意)比作“空村”,意指六根本身是空的、不坚实的,无法提供真正的、持久的满足,试图通过六根来平息欲望,就如同在空无一人的村庄里寻求庇护以躲避敌人一样,终将徒劳无功。

更进一步的解释是,整个“世间”是空的,因为六根、六尘乃至六识,都“空无我,亦无我所”。这意味着,早期佛教的空性教法,其适用范围是全面的,一切法(所有现象),无一例外,其本质都是无我。如偈颂所言:“诸法无我”。

《相应部》中的一系列譬喻,从五蕴的角度生动地阐释了这种空性:

这组譬喻是观修空性的有力工具。当执着生起时,可以观察自己执着于五蕴中的哪一蕴,然后用对应的譬喻来思惟其空性,从而消解执着。

IV.2 渐次入空

《中部·小空经》及其《中阿含》和藏译的对应经典,详细描绘了一条从粗到细、渐次进入空性的禅修路径。这条路径通过一系列感知的转变,最终导向对究竟空性的亲证。

禅修的起点是“当下”——佛陀与阿难所在的林中精舍。这暗示着空性的修习可以在任何环境中展开。

如偈颂所教导的,应安住于当下,观照诸法的不稳定性,不追忆过去,不期盼未来。

IV.3 大地

这里的“大地”并非指具体的泥土,而是代表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坚实性(地大)。这标志着禅修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抽象。通过将所有物质现象归结为“坚实”这一基本特质,为下一步超越物质奠定了基础。在洞见层面,观照身体仅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能破除对身体的执着,了知其“非我,非我所”。

IV.4 空无边处

这一步对应于无色界定的“空无边处”。它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通过禅修训练,揭示物质的空性本质。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看,物质原子绝大部分是空的,所谓的“坚实”是由能量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这种禅修能深刻地瓦解对物质现象(如美丑、贵贱)的执着。正如画家无法在虚空中作画,当了知万物本质为空时,贪爱与嗔恚便失去了附着的根基。

IV.5 空无边处与慈悲

如前所述,悲心的顶点是“空无边处”。这种关联在于,悲心希望众生脱离色身之苦,而空无边处的体验正是对造成这类痛苦的物质世界的超越。

后期的一些论典认为慈悲与空性存在张力:既然众生本空,慈悲的对象何在?然而,从早期经典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并不成立。
* 首先,慈悲禅修是无限的放射,不依赖于对“个体众生”的执取
* 其次,空性或无我,并非指众生不存在,而是指众生没有一个永恒、独立的“我”。众生作为因缘和合、无常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对这些无常、苦、无我的众生生起悲心,与空性智慧不仅不矛盾,反而是智慧的自然流露。

IV.6 总结

早期经典中的空性,核心是“空无我,无我所”。《小空经》提供了一条实修路径,从观照当下环境开始,通过将感知从多样转向统一(林),再到抽象(地/坚实性),最终通过“空无边处”的体验来解构对物质世界的执着。慈悲与空性在此交汇:对众生之苦的悲悯,最终导向了对一切现象(包括痛苦本身)空性的彻见。


第五章 空的心

本章继续探讨《小空经》所描述的渐次入空法,重点是从“空无边处”进入“识无边处”的阶段,并深入研究早期佛教中关于“识”的本质及其在缘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空性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V.1 识无边处

整个世界,在此刻,似乎都收摄于自心之内。这并非主张“唯心主义”或否定外部世界的存在,而是在禅修体验的层面,深刻地认识到“我”的世界完全是依赖于“识”而建立的。没有“识”,就没有“我”的经验世界。这一步揭示了心在构建个人经验世界中的根本作用。

V.2 识的本质

在五蕴的分析中,“识”仅指了知作用,区别于受、想、行等其他心理功能。但在某些语境下,“识”也泛指整个心。修习“识无边处”时,受、想、行等心理功能退居幕后,唯有能知的“识”凸显出来,成为体验的全部。

由于“识”的了知作用似乎恒常存在,很容易被误解为一个永恒的实体或灵魂。佛陀曾严厉斥责一位持有“是此识往后世,非有他也”观点的比丘,称他为“痴人”。佛陀教导,“识”如同在林间穿梭的猿猴,不断抓取新的树枝(所缘),其本质是刹那生灭、依缘而起的。它并非一个不变的实体在流转,而是一股相续不断的、条件性的“了知之流”。

V.3 缘起

《小空经》的禅修过程,每一步都伴随着对“疲劳”(weariness)的观照——即了知旧的感知(如地的感知)是一种应被舍弃的“疲劳”,而新的感知(如空无边处的感知)虽更微细,却仍是因缘造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疲劳”。这种观照,是在实践中体会缘起和苦的本质,为最终超越一切经验奠定基础。

《大缘经》及其对应经典深入阐述了“识”的缘起性。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识”与“名色”(名指受、想、行等心理功能,色指物质身体)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这二者如同两捆相互倚靠的芦苇,抽掉任何一捆,另一捆也会倒下。它们之间没有谁是第一因,共同构成了经验世界的生起基质。了知这一点,就能从根本上瓦解执着。

V.4 巴希亚的教导

佛陀给予苦行者巴希亚的著名教导,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缘起和空性提供了精炼的指导。当巴希亚在路上恳请佛陀说法时,佛陀教导他:

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觉唯觉,于知唯知。

这意味着,在感官接触外境的当下,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感知层面,不添加任何概念、评判、贪爱或嗔恨的“第二支箭”。当修行者能做到这一点时,他就“不在此,不在此岸,不往彼岸,亦非中间住”,即不执着于根、尘、识任何一方,也不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

这个教导的核心是,在“识”与“名色”接触的瞬间,切断通往烦恼的缘起链条。通过安住于能知的“识”,而不让“名色”发展成贪嗔的反应,心便能从束缚中解脱。

V.5 日常生活中的空性

《大空经》及其对应经典,补充了如何将空性禅修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教导。

《大空经》的教导表明,空性修习并非仅限于禅堂,而是要将“空于烦恼”的品质,贯彻到行、住、坐、卧、言、默、动、静的一切活动中,最终实现对所有“我”和“我所”执着的彻底放下。

VI.6 总结

从“空无边处”到“识无边处”的禅修,是将注意力从外在客体转向内在能知的心,从而深刻体悟经验世界由心所造的本质。了知“识”本身也是无常、缘起的,并通过“于见唯见”的修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切断烦恼的缘起链。最终,空性修习的目标是将心彻底地“空”于一切烦恼、执着和我慢,实现究竟的解脱。


第六章 无我之空

本章继续探讨《小空经》中渐次入空的后续步骤,并深入分析整个禅修过程的内在动力。

VI.1 无所有处

“无所有”意指“无一物”,连“识”这个所缘也已不存在。这一步将禅修的抽象程度推向了新的高度。虽然证入“无所有处定”本身不等于解脱(如佛陀的老师阿罗罗·迦罗摩虽达此境,仍未解脱),但在渐次入空的框架下,这一步的修习直指无我的甚深智慧。

如《不动相应经》所示,进入“无所有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思惟:“此世间空,空于我,空于我所,空于常,空于恒……” 通过观照无限的识中“无”有我、“无”有我所,修行者得以进入“无所有”的体验。

这一步也揭示了“止”与“观”的紧密关系。在此,一个深刻的“观”法(观无我)被用来成就一个高阶的“止”境(无所有处定)。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即使是体验到深刻的“空”,也未必是解脱性的智慧,关键在于是否断除了烦恼和我执。

最终的解脱,是超越一切感知,包括对无所有处的感知,放下一切对经验的认同(萨迦耶见,sakkāya)。

VI.2 无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步,我们需要回顾“无我”教法的核心。佛陀在向五比丘宣说《无我相经》时指出:

因此,了知五蕴非我、非我所,便能对世间一切无所执着,从而证入涅槃。

然而,断除“我见”(萨迦耶见)与根除“我慢”是有区别的。初果圣者(须陀洹)已断我见,但深层的“我是……”的习气(我慢)依然存在。如《相应部·翅摩迦经》中的譬喻,一块洗净的脏布,虽然污垢已除,但气味犹存。需要用香料熏习,才能彻底去除气味。同样,修行者需要不断地深入观照,才能彻底根除“我慢”这股残余的“气味”

“无所有处”的修习,并非导向虚无主义,认为“什么都不存在”。它只是为了破除最根本的执着——“我”和“我所”的存在感。

VI.3 非想非非想处

《小空经》的巴利版本在“无所有处”之后,提到了对应于第四无色界定的“非想非非想处”。然而,其中阿含和藏译的对应版本均未提及此步。

多部早期经典及论典指出,由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感知极为微细,几乎难以辨识其存在与否,因此不适合作为培育观智的所缘。观智的生起需要一定清晰度的感知作为对象。因此,更可能的情况是,巴利版本为了凑齐四无色界定的完整序列而后来加入了这一步,而中、藏版本的传承保留了更原始的、更符合实修逻辑的次第。基于此,接下来的探讨将遵循中、藏版本的路径,从“无所有处”直接进入“无相心定”。

VI.4 无相

心的识别过程依赖于捕捉相对稳定的“相”,这无形中强化了我们对事物“常”的错觉。同时,执取“净相”(悦意的特征)会引生贪欲,执取“不净相”(不悦意的特征)会引生嗔恚。

“无相心定”的修习,即是不于一切相作意,放下所有用来识别、定义、评判的概念和标签。此时,心不再关注任何事物的特征,而是安住于“无相”这一所缘上。这比“无所有处”更为彻底,因为连“此世间空无我”这个概念本身也被舍弃。

这体现了著名的“筏喻”精神:佛法如渡河之筏,过河之后,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此阶段,连“空性”这个概念本身,也成为需要被超越的对象

无相的体验非常接近涅槃,但仍非究竟解脱。因为即便是最深刻的无相定境,本身依然是因缘造作的。如经典中的譬喻,国王大军的到来能暂时压制森林中蟋蟀的鸣叫,但军队离开后,蟋蟀会再度鸣叫。同样,定力可以暂时压伏烦恼,但若无智慧的根除,烦恼仍会再生。

VI.5 证悟空性

当修行者能彻底放下对包括最微细的“空”或“无相”体验在内的一切执着时,便实现了向“无为法”的最终突破。此时,心从贪、有、无明等诸漏中彻底解脱,证得涅槃。

这才是最上、无上的空性——心“空”于一切烦恼染污。此刻,唯一“不空”的,是这个由六根和生命机能构成的身体,它将延续到生命终结。

佛陀总结道,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所安住的“最上空”,就是这种烦恼灭尽、无为的心解脱。

VI.6 空性的动力学

总结整个渐次入空的八个步骤,其内在动力学可概括为逐层地解构与超越

  1. 超越杂多,趋向统一 (从村庄到僧团,再到林)。
  2. 超越具体,趋向抽象 (从林到地,即坚实性)。
  3. 超越物质(色),趋向空间(空) (从地到空无边处)。
  4. 超越客体,趋向主体 (从空无边处到识无边处)。
  5. 超越主体,趋向无我 (从识无边处到无所有处)。
  6. 超越概念,趋向无相 (从无所有处到无相心定)。
  7. 超越经验,趋向无为 (从观照无相定之无常,到证入涅槃)。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掏空”过程,每一步都放下前一步的所缘,并视之为一种“疲劳”,直到最终放下一切,实现彻底的解脱。

VI.7 总结

渐次入空的禅修路径,从“识无边处”经由“无所有处”(观无我)和“无相心定”(舍概念),最终导向对涅命的亲证。关键在于,修行者不仅要放下粗重的执着,更要放下对微细禅修体验本身的执着,观照其因缘和合、无常的本质。当心彻底“空”于一切烦恼和执取,便证得了最上、无上的空性。


第七章 实修指导

本章提供一个可行的实修方案,旨在将前述的慈悲与空性禅修结合起来。此方案从四梵住的培育入手,然后无缝衔接到渐次入空的禅修,始于空无边处的体验。这仅为一种可能的路径,修行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

VII.1 奠定基础

  1. 戒行基础:如《意行经》所示,清净的戒行是禅修不可或缺的基础。慈悲首先体现在不伤害他人的行为中,这是 formal practice 之外的根本。
  2. 克服五盖:每次静坐开始时,应先简要地审视内心是否存在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 贪欲:可修不净观,或修习“舍心”,拉开与欲望的距离。
    • 嗔恚:修习慈心是对治嗔恚的标准方法。悲心和舍心亦有助益。
    • 昏沉睡眠:修习喜心,或思惟修习慈悲的利他意义,能提振精神。
    • 掉举恶作:修习慈心能软化过度精进带来的紧张;修习舍心能平衡内心的忧虑。
    • :对修行意义的怀疑,可通过思惟慈悲的广大愿力来克服。

VII.2 慈悲与其他梵住的修习

当内心清净无盖时,可以有意识地为此感到喜悦。经典中的譬喻可资利用:心无五盖,如同还清债务、病得痊愈、出离监牢、重获自由、安抵坦途。带着这份喜悦,开始培育四梵住。

可采用简短的祝愿语来激发相应的心态,例如:

这些祝愿语或任何能激发相应心境的意象(如微笑的婴儿)都只是工具,一旦心境生起,就应放下工具,安住于该心境本身。

一个基于太阳的譬喻可以帮助体验四梵住的不同特质:

VII.3 放射修习

  1. 激发:用祝愿语或意象激发相应的梵住。
  2. 源起:感受它从胸口中心处温暖地涌起。
  3. 放射:柔和地让这股能量遍满前方、右方、后方、左方、上方、下方。这并非用力的“推”,而是像轻轻拉开帷幕,让光自然地照耀出去。
  4. 安住:放下对方向的分别,安住于无限、无边的遍满状态中。

若希望在此基础上加入观智的成分,可以结合七觉支进行修习。在遍满的状态中,保持,以择法观察此心境,以精进维持它,从而生起,带来轻安,进入,最终达到。修习结束时,可观照此殊胜体验的无常、缘起性,从而“导向舍离”。

VII.4 空性禅修

从四梵住,特别是从第四梵住“舍”的无限遍满状态,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渐次入空的第四步——空无边处的感知

过渡:从安住于“舍心”的无限遍满,转向关注这遍满所处的“无限空间”。这个过渡非常平顺,因为二者的体验都具有“无限”和“平衡”的特质。焦点从“舍的态度”转向了“体验舍的空间”。

修习: 1. 建立:如同修习梵住,先觉知前、右、后、左、上、下方的空间,然后让自己身体的坚实感也融入这片空间中,最终安住于无限、无障碍的纯粹空间感中。 2. 观照:在体验中,了知自己已“空”于先前对物质坚实性的感知,也“空”于各种杂念。 3. 日常: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留意事物之间的空间、呼吸之间的停顿、声音之间的静默。观照物质身体的空性本质,能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平衡。

进阶

这条从慈悲到空性的道路,始于温暖的人际关怀,经由心的无限扩展,最终导向对一切现象最深刻的洞见和彻底的解脱。


第八章 经文翻译摘要

本章提供了书中核心讨论所依据的三部关键经文的摘要,这些经文分别是《中阿含》中与巴利经典《行动所生经》、《小空经》和《大空经》相对应的平行文本。

VIII.1 《中阿含·意行经》摘要(对应《行动所生经》)

此经的核心在于阐明“意行”(即意图)是造业的关键。佛陀开示,有意识、有目的地造作业,其果报是必然要承受的;而无意之行,则不一定。经文详细列举了三种不善身业(杀、盗、淫)、四种不善语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和三种不善意业(贪、嗔、邪见)。

接着,经文的重点转向了如何通过修习四梵住(慈、悲、喜、舍)来转化和净化内心,从而影响业的果报。修行者通过持戒清净,远离五盖,然后让慈、悲、喜、舍之心无限地遍满整个世界。当心变得如此“广大”和“无量”时,过去所造的有限的、不善的业力,就如同将一把盐投入恒河,其影响力被极大地削弱,甚至不再能束缚修行者。

此经明确指出,一个从小就安住于慈悲心解脱的人,长大后不会造作恶业。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智慧地修习四梵住,修行者若未证得究竟解脱,则能证得不还果(三果阿那含)。这直接将慈悲的修习与解脱道上的果证联系起来,凸显了其在早期佛教修行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VIII.2 《中阿含·小空经》摘要(对应《小空经》)

此经是全书关于空性禅修的核心依据。缘起于阿难询问佛陀是否常“多行空”。佛陀肯定后,详细开示了一条“渐次入空”的实修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原则是:持续地觉知当下的经验“空”于什么,同时又“不空”于什么,然后放下后者,转向更微细的所缘

次第如下: 1. 从“村落/人”到“林”:放下对人的感知,安住于对森林的单一感知。 2. 从“林”到“地”:放下对林木的感知,安住于对大地(坚实性)的单一感知。 3. 从“地”到“空无边处”:放下对坚实性的感知,安住于无限空间的感知。 4. 从“空无边处”到“识无边处”:放下对空间的感知,安住于能知这一切的无限之识的感知。 5. 从“识无边处”到“无所有处”:放下对识的感知,安住于无一物可得的感知。 6. 从“无所有处”到“无相心定”:放下一切概念,安住于无分别的定境。 7. 最终解脱:观照“无相心定”本身也是因缘造作法,从而彻底放下一切,灭尽诸漏,证得涅槃。这才是最上、无上的空性。

此经为如何系统地、有次第地通过禅修亲证空性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VIII.3 《中阿含·大空经》摘要(对应《大空经》)

此经补充了《小空经》的教导,着重阐述了如何将空性智慧稳固地安立于内心,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陀首先强调了独处建立稳固禅定(奢摩他)对于修习空性的重要性。修行者应先在内心中建立定力,然后才能有效地观照内、外、内外的空性。如果观空时心生扰动,应回到能带来安乐的定境中,使心柔软、调顺,再继续观修。

接着,经文将空性的修习扩展到一切威仪和活动中:

此经的核心教导是,空性并非一种抽离现实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遍及生活所有层面的、持续的净化过程。真正的空性修行者,是将“空于烦恼”这一品质,贯彻于身心的一切活动中,最终实现对所有“我”和“我所”执着的彻底放下。


Compassion and Emptiness in Early Buddhist Meditation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