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绑焦虑:释放天性中的好奇心,疗愈焦虑的全新科学
成瘾与戒断, 心理学, 正念, 精选 ·Index
Unwinding Anxiety: New Science Shows How to Break the Cycles of Worry and Fear to Heal Your Mind - Judson Brewer
解绑焦虑:释放天性中的好奇心,疗愈焦虑的全新科学 - 贾德森·布鲁尔 - 摘要
焦虑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奖励的学习过程出了错。通过觉知,我们可以更新大脑的奖励价值,用天生的好奇心和仁慈来替代担忧和恐惧。
引言
焦虑无处不在,但它并非坚不可摧。作者贾德森·布鲁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和神经科学家,他最初并未打算专攻精神病学,直到在轮转实习中,他发现自己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挣扎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在行医过程中,他自己也开始经历由睡眠不足和工作压力引发的严重惊恐发作。这些亲身经历,结合他在实验室中对习惯改变的神经科学研究,最终让他茅塞顿开: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自我延续的有害习惯,并且它常常隐藏在其他坏习惯(如暴饮暴食、拖延、成瘾)的背后。
许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焦虑,是因为他们未能看清焦虑是如何像习惯一样运作的。当焦虑助长了其他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又会反过来加剧焦虑,形成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人陷入困境。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作者十多年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为读者提供一套清晰、实用且经过科学验证的指南,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并“解绑”焦虑。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易于理解和操作,作者提出了一个三档模式的框架,如同驾驶汽车换挡,带领我们一步步前进:
- 第一部分(一档模式):我们将学习如何启动,即清晰地识别并绘制出我们自己的焦虑习惯回路,看清其运作机制。
- 第二部分(二档模式):我们将加速,深入大脑的奖励系统,理解为何我们会卡在忧虑与恐惧的循环中,并学习如何更新大脑的“奖励价值”,从而摆脱困境。
- 第三部分(三档模式):我们将进入高速巡航,学习运用一些简单而强大的内在工具(如好奇心和仁慈),利用大脑自身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打破焦虑循环和其他不良习惯。
第零部分 理解你的心智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理解焦虑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和运作的。这一部分将为你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知识,为你接下来的实践之旅做好准备。
第一章 焦虑如病毒般传播
焦虑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常常巧妙地伪装起来,使人难以察觉。作者分享了自己大学时的亲身经历。当时他是一个典型的A型人格,生活极其充实,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业优异。然而,他却出现了严重的肠胃问题,频繁腹泻,以至于跑步时必须规划好沿途的洗手间位置。当医生暗示这可能是压力和焦虑所致时,他断然否认,坚信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足以抵御任何精神压力。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焦虑可以潜伏在身体症状之下,即使当事人本身也可能完全意识不到。
焦虑的官方定义是“一种对即将来临、结果不确定的事件感到的担忧、紧张或不安”。这一定义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两个鲜明的案例,展示了焦虑的不同面貌:一位是他的妻子,一位成功的大学教授,她的焦虑表现为一种慢性的、无具体对象的“低度燃烧”,常常通过过度规划来试图控制不确定性;另一位是她的朋友,一位处理国际事务的律师,她的焦虑则表现为突发性的夜间惊恐发作,心悸、出汗、濒死感让她从睡梦中惊醒。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在于,无论是慢性的普遍性焦虑,还是急性的恐慌,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当事人必须能够识别并“命名”自己的焦虑状态。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开始有意识地去处理它,而不是被其无形地操控。本章旨在揭示焦虑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并强调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之后,焦虑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
第二章 焦虑的诞生
焦虑并非凭空产生,它与其近亲——恐慌,都源自于我们最古老的生存本能:恐惧。恐惧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机制,通过负强化(即通过不愉快的体验来学习回避危险)帮助我们生存。这个学习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三个要素:情境线索(例如,繁忙的街道)、行为(例如,过马路前左右看)、结果(例如,安全通过)。
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在前额区域发展出了一个更高级的层面——前额叶皮层(PFC),它赋予了我们思考和规划未来的能力。然而,焦虑恰恰诞生于这个高级功能的“bug”之中。当我们的前额叶皮层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准确预测未来时,它就会陷入一种失控的“空转”状态,模拟各种可能的最坏情境。这便是焦虑的核心公式:恐惧 + 不确定性 = 焦虑。
我们大脑处理威胁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间尺度:
- 即时反应(毫秒级):纯粹的生存反射,如本能地跳开躲避一辆冲来的汽车。这个过程由自主神经系统主导,快于我们的思维。
- 急性学习(秒至分钟级):危险过后,肾上腺素飙升,我们开始处理刚才的经历,将情境(街道)与危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记忆和学习。
- 慢性焦虑(月至年级):当思考未来的大脑面对持续的不确定性时(如疫情的走向、工作的未来),它就会不断地“担忧”,这种思维活动本身就会触发战-逃-僵的生理反应,让我们即便身处安全环境,也感觉如同身陷囹圄。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如社交媒体上的假新闻)极大地加剧了不确定性,为焦虑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焦虑还具有强大的社会传染性。他人的恐慌言行,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感染我们的大脑,引发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在危机初期疯狂囤积卫生纸。要打破这种循环,我们不能依赖于在恐慌时已经“下线”的理性大脑,而必须学会觉知焦虑的运作过程,并引入一个“更好、更优的选择”(Bigger, Better Offer, BBO),用更有益的行为来替代无效的担忧。
第三章 习惯与日常成瘾
我们通常认为“成瘾”只与毒品、酒精等物质有关,但实际上,成瘾的定义远比这宽泛。成瘾的核心是“不顾不良后果地持续某种行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对某些事物上瘾,比如购物、暴饮暴食、沉迷社交媒体,甚至是担忧。
焦虑之所以难以摆脱,正是因为它常常以习惯的形式潜伏和运作。现代世界的设计,从便捷的网上购物到精心算法化的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利用我们大脑古老的基于奖励的学习系统来制造“成瘾”体验。这个系统是所有动物共有的生存机制,其运作模式可以被简化为三步曲:触发物 → 行为 → 奖励。
在远古时代,这个机制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例如,饥饿(触发物)促使他们寻找食物(行为),吃到高热量食物后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并强化记忆(奖励),让他们下次能更快找到食物。但在现代,这个机制被“劫持”了。当我们感到压力或悲伤时(触发物),吃一块蛋糕或刷一下手机(行为)能带来短暂的慰藉和分心(奖励)。久而久之,我们就无意识地养成了用这些行为来应对负面情绪的习惯。我们从为了生存而学习,演变成了用这些习惯来“杀死”自己。
担忧本身也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习惯回路:一个令人不安的想法或情绪(触发物)引发了担忧这个心智行为(行为),其结果是暂时回避了更强烈的不适感,或者获得了一种“我正在处理问题”的虚假掌控感(奖励)。
现代生活通过两种方式极大地放大了成瘾的可能性:
- 间歇性强化:不规律、不可预测的奖励(比如社交媒体上随机出现的“点赞”通知)比固定的奖励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让我们更容易上瘾,赌场的老虎机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 即时可得性:科技使得几乎任何欲望都能被立即满足,这剥夺了我们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的时间,使得冲动性行为更容易发生。
要有效地应对焦虑和改变不良习惯,我们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来利用我们大脑本能弱点的世界里。理解心智的运作方式,是夺回主导权的第一步。
第四章 作为习惯回路的焦虑
焦虑不仅是一种情绪,它本身就可以固化为一种习惯回路。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厌恶不确定性,因为它在进化中与危险信号紧密相连。当面对不确定性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精神瘙痒”,敦促我们去“做点什么”来获取信息、消除威胁。
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习惯回路:
- 触发物:由不确定性引发的压力或焦虑。
- 行为:大脑开始“担忧”,即进行一种心智上的“问题解决”尝试。
- 结果/奖励:担忧这种行为,可以暂时让我们从更强烈的恐惧或无助感中分心,或者给予我们一种正在采取行动的掌控感。这种暂时的解脱感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强化了“担忧”这个行为。
然而,这个奖励是短暂且具有欺骗性的。当“担忧”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它本身就会变成一个新的触发物,引发更多的焦虑。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稳固且自我延续的恶性循环:焦虑(触发物)→ 担忧(行为)→ 感觉更焦虑(结果/新的触发物)→ 更强烈的担忧……
这正是广泛性焦虑症(GAD)的核心机制。患者的大脑已经养成了对任何事情都进行担忧的习惯,即使并没有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担忧看似是一个尽职的仆人,试图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它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暴君,将我们拖入一个无底的焦虑漩涡。
作者的实验室通过基于应用的正念训练项目(如《解绑焦虑》App)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科学地验证了这一模型。一项针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该应用两个月后,参与者的焦虑症状显著降低了63%。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这种改善的核心机制正是通过提升觉知,帮助人们识别并打破了“担忧”这个心智习惯回路。这项研究的“需治数”(NNT)仅为1.6,远优于许多标准药物疗法,显示了其高效性。这证明,通过训练我们的大脑看清这个回路,我们完全有能力从中解脱出来。
第一部分 绘制你的心智地图:一档模式
改变的旅程始于足下,而第一步就是清晰地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像绘制地图一样,描绘出我们内心焦虑的运作模式。这就像驾驶汽车挂上一档,虽然速度不快,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启动和前进的初始动力。
第五章 如何绘制你的心智地图
一档模式是整个改变过程的基石,其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清晰地识别并描绘出我们自己的习惯回路。这个回路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触发物(Trigger)、行为(Behavior)和结果/奖励(Result),简称TBR。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观察和理解,而非立即尝试改变。
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临床案例——病人约翰,来展示这一过程。约翰长期受酗酒和拖延问题的困扰,每晚要喝六到八杯威士忌。通过引导,他们一起绘制出了约翰生活中相互交织的两个核心习惯回路:
- 拖延回路:早上醒来,看到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触发物),内心感到巨大的焦虑。为了回避这种不适感,他选择打开电视看电影(行为),从而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和注意分散(结果/奖励)。
- 饮酒回路:到了傍晚,他意识到一天下来什么工作都没完成,这让他更加焦虑(触发物)。为了麻痹这种强烈的负罪感和焦虑感,他开始喝酒(行为),酒精带来的麻木感和遗忘感成为了他的奖励。
当约翰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这两个回路是如何相互触发、恶性循环时,他感到豁然开朗,仿佛一盏灯照亮了他内心那个一直以来困扰他的“黑箱”。仅仅是这份觉知,就给了他巨大的改变动力。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通过自我观察,不仅成功戒酒,还发现了另一个导致他与妻子频繁争吵的习惯回路,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家庭关系。
绘制心智地图练习: 现在,请你拿起一张纸,或者使用一个模板,花几天时间,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你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焦虑(或其他)习惯回路的TBR三个部分。记住,现阶段的目标是纯粹的观察。
一个重要的警告:当你开始看清自己的习惯回路时,大脑的旧有模式会让你立刻产生一个强烈的冲动——“修复它!”。请警惕这个新的习惯陷阱。急于用老办法(如意志力、自我批评)去“修复”问题,通常只会让你陷入挫败。一档模式的“工作”,就是像《功夫小子》里那样,耐心、重复地“打蜡、擦亮”,熟悉你心智的运作模式,为后续的改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 为何你过往的抗焦虑(及戒除习惯)策略都失败了
我们的大脑为了提高效率,会将重复的行为模式自动化,形成习惯,使其进入“肌肉记忆”。这使得我们的大脑可以解放出来处理新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们看清了习惯回路,旧习惯依然难以改变的原因。了解那些常见的、但往往收效甚微的改变策略,能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但往往会失败的抗焦虑和戒习惯策略,以及它们失败的深层原因:
- 意志力:我们通常认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可以强力控制行为。但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意志力依赖于大脑中进化最晚、也最脆弱的部分——前额叶皮层。当身体或心理处于压力状态时(饥饿、疲劳、焦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会最先被削弱甚至“下线”。因此,在我们最需要意志力的时候,它恰恰是最不可靠的。
- 替代法:这个策略建议用一个“好”行为替代一个“坏”行为(例如,想吸烟时就吃块糖)。问题在于,这种方法只是更换了行为,而底层的“触发物 → 行为 → 奖励”这个习惯回路本身并没有被打破。大脑只是学会了一个新的、也许同样有问题的应对方式,一旦压力增大或新行为的奖励感减弱,就极易回到旧的习惯。
- 环境改造:这个策略提倡通过改变环境来避免接触诱惑物(例如,想减肥就不在家里存放零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它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我们几乎无法改造我们的内在环境。焦虑、担忧等情绪和想法是内在产生的,我们无法像扔掉一包薯片那样将它们“扔出”我们的心。
-
正念(Mindfulness):与上述策略不同,正念提供了一条根本性的路径。正念的定义是“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而产生的觉知”。它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 觉知(Awareness):它像一盏探照灯,帮助我们从“自动驾驶”模式中清醒过来,清晰地看到习惯回路的每一个环节正在发生。
- 好奇心(Curiosity):它是一种开放、友善的探究态度。当我们带着好奇心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其结果时(“我为什么会这么做?我从担忧中真正得到了什么?”),我们就不再是那个挣扎的“受害者”,而变成了一个冷静的“观察者”。
正念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不与习惯进行正面对抗,而是直接作用于习惯形成的根源——基于奖励的学习机制。通过好奇地觉察,我们的大脑会开始重新评估一个旧习惯的“奖励价值”。当我们亲身体验到担忧只会带来更多的紧绷和不适时,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行为“祛魅”,改变的动力也就油然而生。
第七章 戴夫的故事(一)
戴夫是一个被焦虑深度困扰的典型案例。他的恐慌症症状非常具体和生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他会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我正坐在一颗飞速前进的子弹里”,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控制的恐慌。在寿司店,一个“我可能对鱼过敏”的荒谬想法就能让他立刻逃离。多年来,他主要的应对机制就是通过吃东西来麻痹自己,这导致他体重严重超标,并引发了高血压、脂肪肝等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他的核心习惯回路非常清晰:焦虑感(触发物)→ 吃东西或逃避(行为)→ 获得短暂的麻痹或安全感(结果/奖励)。
在与作者的第一次会诊中,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个模式绘制出来。当戴夫清晰地看到这个“恐惧想法 → 逃避行为 → 暂时解脱”的循环是如何将他牢牢困住时,他获得了关键的洞见。他明白了这不是他个人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大脑的生存系统被“劫持”了。
作者给戴夫的家庭作业,正是一档模式的核心任务:仔细地、不加评判地绘制出他所有的焦虑习惯回路。他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发现:
- 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情境或身体感觉,会触发他的焦虑?
- 在焦虑升起时,他会不自觉地做出哪些行为?(无论是外在的逃跑、吃东西,还是内在的担忧、自我批评)
- 这些行为之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平静,还是只是短暂的麻痹,随后是更深的懊悔?)
一个普遍的迷思:焦虑是否有益? 很多人,尤其是成功人士,常常认为“适度的焦虑是成功的驱动力”。这一观念常被归因于所谓的“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然而,作者指出,这个“定律”本身是基于非常有限的早期动物实验,并且被后来的心理学界过度泛化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表明,任何程度的压力和焦虑,实际上都会损害我们的认知功能和表现。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将成功(事实)与当时感到的焦虑(事实)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误以为前者是后者导致的结果。在绘制习惯地图时,我们需要对这类深信不疑的观念保持警惕。
第八章 关于正念的简要说明
要有效地运用正念来“解绑”焦虑,我们首先需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理解。
正念的核心定义:正念是“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而产生的觉知”。它不是要去清空头脑或停止思考,而是要改变我们与自己内心体验(念头、情绪、身体感觉)的关系。我们从被它们淹没、认同,转变为能够观察它们来来去去。
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网络。当我们没有专注于特定任务时,这个网络就会被激活,我们的心智就会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的游离状态。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大约有50%的清醒时间都处于这种思绪纷飞的状态中。
固化思维(Perseverative Thinking):DMN的过度活跃与一种被称为“固化思维”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即反复、强迫性地思考同样的内容。这正是焦虑和抑郁的核心特征:焦虑者固化地思考未来(“万一……”),而抑郁者则固化地思考过去(“要是当初……”)。当这种思维模式变得极其根深蒂固时,我们甚至会与之产生身份认同,感觉“我就是一个焦虑/抑郁的人”,仿佛这已是刻在骨子里的特质。
正念如何作用于大脑:作者的实验室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有经验的禅修者在进行正念练习时,其DMN的活动会显著降低。这表明,正念训练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胡思乱想”的神经基础。更令人振奋的是,后续研究证实,即使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的短期正念训练,也能够改变DMN对吸烟等成瘾性线索的反应,并且这种大脑活动的改变能够准确预测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吸烟行为的减少。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神经机制:正念通过帮助我们觉察到这些固化的思维循环,让我们有机会从中跳脱出来,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其牵着鼻子走,从而打破了焦虑和担忧的恶性循环。
第九章 你的正念人格类型是什么?
我们的许多行为模式,都可以追溯到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趋近(Approach)有利的,回避(Avoid)有害的。面对威胁时,我们的原始大脑会启动三种基本反应:战(Fight)、逃(Flight)或僵(Freeze)。这些深植于我们神经系统中的反应模式,可能塑造了我们日常行为的习惯性倾向,即一种“正念人格类型”。
作者的团队基于一本古老的禅修手册《清净道论》中的观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开发了一份行为倾向问卷(BTQ),帮助人们识别自己主要的人格倾向。这三种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何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世界做出反应:
-
趋近型(Approach/Fight):
- 核心驱动:被积极、愉悦的体验所吸引。
- 行为特征:乐观、热情、精力充沛,喜欢社交和高能量的环境。他们做事充满激情,并以拥有美好的事物和环境为荣。
- 潜在挑战:容易过度追求愉悦感,可能导致沉溺、贪婪或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嫉妒。他们的热情有时会显得过于强烈。
-
回避型(Avoid/Flight):
- 核心驱动:关注潜在的问题、缺陷和不完美之处。
- 行为特征:思维清晰、有洞察力,非常注重细节、逻辑和准确性。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做事有条不紊,追求组织和整洁。
- 潜在挑战:容易陷入过度评判(对自己和他人)、挑剔和完美主义的模式。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时会让他们显得悲观或难以取悦。
-
随缘型(Go-with-the-flow/Freeze):
- 核心驱动:倾向于顺其自然,避免冲突。
- 行为特征:随和、包容、富有哲思,喜欢思考宏大的可能性。他们不拘小节,有时会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显得有些“神游”。
- 潜在挑战:可能因为避免摩擦而显得犹豫不决或容易被他人说服。他们可能缺乏组织性,有时会陷入疑虑和担忧的思绪中。
了解自己的主要行为倾向,就像了解自己汽车的性能一样。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例如,让回避型的人去做需要精细审查的工作),并对那些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习惯性“思维凹槽”保持警惕。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又在以某种固有的模式反应时,就可以带着一丝了然和幽默对自己说:“哦,这只是我的‘回避型’大脑又在运行旧程序了”,从而不被其完全左右。
第二部分 更新大脑的奖励价值:二档模式
在清晰地绘制出我们的习惯地图(一档)之后,现在是时候换到二档,深入探究改变的引擎室——大脑的奖励机制。这一部分将揭示我们为何会卡在坏习惯中,并教我们如何“黑入”这个系统,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行为。
第十章 大脑如何做决策(我们为何偏爱蛋糕而非西兰花)
我们大脑形成习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省宝贵的认知资源。而大脑决定将哪些行为固化为习惯,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该行为的“奖励价值”(Reward Value)。一个行为在过去带给我们的奖励感越强,它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习惯就越牢固。
我们大脑中的眶额皮层(OFC)就像一个中央处理器,它会整合与某个行为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感官体验(味道)、情绪状态(快乐)、社交情境(生日派对)等等——然后给这个行为设定一个综合的“奖励价值”。这个价值一旦设定,就会形成一个奖励层级。当我们再次面临选择时,大脑几乎是自动地、不假思索地倾向于那个在层级中排名更高的选项(比如蛋糕之于西兰花)。
这个“设定后即忘”(set and forget)的机制,正是为什么单纯依靠意志力来对抗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戒掉爱吃蛋糕的习惯)往往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因为意志力试图用脆弱的理性思考,去对抗大脑最底层、经过无数次正强化而形成的、强大的自动化决策系统。
因此,改变习惯的唯一可持续方式,不是对抗行为本身,而是更新其在大脑中的奖励价值。
二档模式的核心:带着觉知,更新你的奖励价值系统
如何更新一个旧习惯的奖励价值?方法出奇地简单,但需要刻意练习:在行为发生时,带着全然的觉知,去亲身体验它的真实结果。
作者以戒烟为例。他不会告诉吸烟者吸烟有害健康(他们早已知道),而是指导他们在吸烟时,真正去品味烟雾进入口腔和肺部的感觉。当他们不再是无意识地“使用”香烟来缓解压力,而是专注地去感受时,许多人会惊讶地发现,烟的真实味道其实是“像臭奶酪和化学品的混合物,真恶心”。
这种第一手的、不带评判的直接体验,会向大脑的眶额皮层发送一个强烈的、全新的数据信号:这个行为的实际奖励价值远低于记忆中那个与“酷”和“放松”相关联的旧有价值。这个过程,作者称之为“祛魅”(Disenchantment)。就像一个孩子亲手揭下了圣诞老人的胡子,发现他只是个普通人之后,就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盲目信念中一样。
二档模式的定义:专注地体验行为的结果。当你识别出一个习惯回路(一档)后,进入二档模式,你需要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我从这个行为中真正得到了什么?” 并且,答案不是来自头脑的分析,而是来自身体的直接感受。
第十一章 停止思考:戴夫的故事(二)
在掌握了一档模式的“地图绘制”技巧后,戴夫开始实践二档模式——带着觉知去体验他习惯性行为的真实结果。几周后,当他再次回到诊所时,他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他兴奋地告诉作者,他不仅通过绘制习惯回路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焦虑,而且,他已经成功减掉了14磅。作者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戴夫解释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我非常清楚地看到,用吃东西来应对焦虑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实际上,它让我感觉更糟,因为吃完后,我会对自己的体重和失控感到非常糟糕。一旦我亲身体验并看清了这一点,戒掉那些旧的饮食习惯就变得相当容易了。”
这正是二档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完美例证。戴夫不再是与“吃”这个行为本身作斗争,而是通过觉知,让他的大脑亲身体验到“用吃应对焦虑”这个行为的真实“奖励价值”其实是负面的。他的大脑(特别是眶额皮层)接收到了这个更新的、准确的信息,并据此自然地调整了行为选择。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戴众的变化是惊人的:他总共减掉了近百磅的体重,高血压、脂肪肝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健康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更重要的是,他克服了对开车的深层恐惧,甚至重新获得了自由,成为了一名优步司机,能够自如地穿梭于曾经让他恐慌的街道。
二档模式的挑战与关键: 实践二档模式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时候,当我们专注地去体验一个旧习惯的负面结果时,那种感觉是不舒服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回避不适感的倾向,这可能会让我们想要退回到旧有的舒适区。
此外,改变需要耐心。一个根深蒂固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习惯,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觉察就立即烟消云散。大脑需要反复地接收到“这个行为不划算”的新信息,才能真正地重塑神经通路,形成新的、更稳固的行为模式。
因此,成功的关键在于“短时多次”的练习。我们不需要每天进行长时间的冥想,而是要把日常生活变成我们的“心智健身房”。每当一个习惯性的冲动出现时,就是一次绝佳的练习机会。花上短短几秒钟,去绘制它的回路(一档),然后专注地、好奇地去体验它的结果(二档)。每一次这样的觉察,都是一次对心智肌肉的有效锻炼,都在为根本性的改变积累力量。
第十二章 从过去学习(与成长)
回顾性二档模式(Retrospective Second Gear)
二档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即使一个习惯性行为已经发生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习,而不必等到下一次。这就是“回顾性二档模式”。它指的是,我们可以在事后,当情绪稍微平复时,在脑海中“回放”整个习惯回路的过程,并问自己那个关键问题:“我从刚才那个行为中,真正得到了什么?”
例如,一位有暴食困扰的人,在一次暴食行为发生后的第二天,可以不去沉溺于自我批评和懊悔,而是平静地、客观地回顾:
- 行为:昨晚的暴食。
- 结果:今天早上醒来时,身体感觉如何(臃肿、疲惫)?情绪感觉如何(低落、内疚)?
通过这样清晰地回顾,她能让大脑再次确认暴食的真实奖励价值是负面的。只要那次经历的“体验余味”(juiciness)——即身体和情绪的记忆——还足够鲜活,大脑就可以从中持续学习,不断更新其奖励价值的数据库。
心态的重要性:固定型心态 vs. 成长型心态
我们能否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持有的心态。斯坦福大学研究员卡罗尔·德韦克将心态分为两种:
- 固定型心态(Fixed Mindset):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和特质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持有这种心态的人极度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对他们核心自我价值的宣判。当他们犯错时,他们的内心体验通常是封闭、收缩和自我防卫的。
- 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策略来发展和提升。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将失败和错误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当他们面对挑战时,他们的内心体验是开放、扩展和好奇的。
当我们陷入旧习惯并开始自我评判时(“我真是没用,又搞砸了!”),我们正处于固定型心态。要有效地实践二档模式(无论是当下的还是回顾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从固定型心态转向成长型心态。
转变的关键在于,将每一次的“失误”或“挫折”都看作是一个“该死的成长机会”(Fucking Growth Opportunity, FGO)。与其问“我为什么这么糟?”,不如问“我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魔力,它能瞬间将我们从自我攻击的封闭状态,带入到好奇和开放的成长状态。
第十三章 修正“修复”:达纳·斯莫的巧克力实验
耶鲁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达纳·斯莫进行了一项经典的实验,揭示了我们对愉悦体验的反应机制。她让参与者在实验室里持续地吃他们最喜欢的巧克力,并要求他们实时评估自己对下一块巧克力的渴望程度。
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示了一个过程:参与者的渴望度从最初的“非常想吃”(+10),逐渐下降到中性(0),最终变为强烈的“厌恶,再吃就要吐了”(-10)。
在整个过程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显示,大脑中只有一个关键区域——后扣带皮层(PCC),在“极度渴望”和“极度厌恶”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下,都呈现出高度活跃。后扣带皮层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一个核心节点,它的激活与我们“被某种体验深深卷入”的状态密切相关。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洞见:从神经层面看,“渴求更多”和“渴求停止”的本质是相似的,都属于一种失去觉知、被体验所俘获的状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过度沉溺的根源在于无意识。如果我们是心不在焉地、自动驾驶般地进行某个行为(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我们就很可能会错过那个从愉悦到不悦的“转折点”,从而导致过度。相反,如果我们带着觉知去体验,我们就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这个转折点,并自然地、毫不费力地选择停止。
态度就是一切:好奇心的力量 我们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结果。如果你带着一种对抗、挣扎、自我批评的态度(“我必须战胜这个坏习惯!”),你就等于在旧的习惯回路上又叠加了一个新的、同样充满收缩感和痛苦的“坏态度”习惯回路。
相反,作者鼓励我们带着一种轻松、好奇(playful curiosity)的态度去探索我们的习惯。当你发现自己又在自我评判时,可以试着带着一丝幽默感对自己说:“哦,看,这只是我的大脑又在运行那个旧的评判程序了,真有意思。”这种轻松的态度能帮助我们从固化的、收缩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更开放、更具创造力的空间。
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当你用好奇心去取代焦虑和自我评判时,你不仅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改变,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变得更加愉快。
第十四章 改变一个习惯需要多久?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说法,实际上并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真实的研究表明,习惯形成所需的时间因人、因事而异,跨度可以从18天到254天不等。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一个关键的科学模型——雷斯科拉-瓦格纳模型(Rescorla-Wagner model),来显著加速这一过程。这个模型是强化学习的数学基础,其核心概念是“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
这个模型的运作机制可以这样理解:
- 基于过去的经验,我们的大脑对某个行为(比如吃一块蛋糕)的奖励价值会有一个预期值。
- 当我们实际执行这个行为时,如果我们带着觉知去全然地体验,就会得到一个实际的奖励值。
- 预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就是“预测误差”。正是这个误差信号,像一个警报一样,会促使我们的大脑去更新对该行为的奖励价值的存储记录。
如果我们是心不在焉地、自动驾驶般地吃下蛋糕,那么实际体验和预期之间就不会产生明显的误差(因为大脑的记录是“蛋糕=愉悦”),因此,奖励价值就不会被更新,习惯也就不会改变。而二档模式(带着觉知去体验结果)的本质,就是通过专注的体验,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感知这个“预测误差”。
作者的实验室通过其开发的应用程序进行了具体研究。他们发现,无论是针对暴食还是吸烟的习惯,参与者在使用应用程序中的“渴爱工具”进行了大约10到15次有意识的觉察练习后,旧习惯的实际奖励价值就从一个很高的正值,迅速下降到趋近于零。
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它告诉我们:改变习惯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绝对长度,而在于高质量的、有意识的觉察练习的次数。每一次你带着觉知去亲身体验一个旧习惯的真实结果时,你都在对你的大脑进行一次高效的再训练。
第三部分 为你的大脑找到更好、更优的选择:三档模式
在你熟练掌握了一档(绘制地图)和二档(更新奖励价值)之后,你已经为真正的改变做好了准备。现在,是时候换到三档,去发现并培育那个能够让你毫不费力地驶离旧有轨道,并开启全新旅程的“更好、更优的选择”了。
第十五章 更好、更优的选择
我们的大脑,尤其是负责评估奖励价值的眶额皮层(OFC),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机会搜寻者”,总是在寻找“更好、更优的选择”(Bigger, Better Offer, BBO)。要实现持久的行为改变,我们提供给大脑的新选择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第一,它的奖励价值必须显著高于旧习惯;第二,它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行为替代,否则只会陷入一个新的习惯循环(例如,用吃糖来替代吸烟,结果导致体重增加)。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特殊的、可持续的BBO:它应该是源自内在的、随时可用的,并且其奖励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扩展性的体验。
作者指出,正念练习中所培育的品质,如好奇心和仁慈,正是这样的BBO。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精神状态对应着截然不同的身心体验。作者的实验室研究证实,像仁慈、好奇、喜悦、连结这样的精神状态,不仅在主观感受上比焦虑、愤怒、渴爱等更愉悦,而且在身体的本能感觉上,它们是开放的、扩展的;而后一类负面情绪则总是伴随着封闭、收缩的身体感觉。从生存进化的角度看,收缩是我们面对威胁时的本能防御姿态。
- 封闭/收缩的状态(如焦虑、自我评判)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过度激活紧密相关。
- 开放/扩展的状态(如带着好奇心的觉知)则能够降低这些脑区的活动。
关键的洞见在于:开放的状态本身就感觉更好,它的内在奖励价值天然就高于封闭的状态。
三档模式的本质: 三档模式的核心,就是有意识地去发现并培育一个内在的、本身就极具奖励性的BBO(如好奇心),用它来作为旧习惯(如担忧)的替代行为。当你面临焦虑的触发时,与其习惯性地陷入担忧的收缩状态,不如选择进入好奇心的开放状态。因为好奇心感觉更好,大脑的奖励系统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个新的选择,从而帮助你毫不费力地跳出旧的习惯回路。
第十六章 好奇心的科学
好奇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超能力,但要善用它,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的两种不同“味道”:
-
匮乏型好奇心(Deprivation Curiosity):
- 体验:这是一种封闭、收缩、焦躁不安的感觉,像是一种必须被立刻满足的“心痒”。它由一个明确的“信息缺口”所驱动。例如,当你突然想不起一个熟悉的演员的名字,或者急切地想知道一条刚收到的短信内容时,你体验到的就是这种好奇心。
- 奖励来源:其奖励来自于“填补缺口”之后,那种不愉快的、紧张的状态得到了解除。电视连续剧的“下集预告”和新闻的“标题党”就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机制。
-
兴趣型好奇心(Interest Curiosity):
- 体验:这是一种开放、扩展、充满惊奇和愉悦的探索状态。它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需要寻找,而是享受探索过程本身。
- 奖励来源:其奖励来自于探索和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当你沉浸在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中,忘记时间,那种感觉就是兴趣型好奇心在起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好奇心与我们大脑最底层的奖励系统紧密相连。当我们感到好奇时,大脑中负责奖励和记忆的区域(如多巴胺通路和海马体)会变得更加活跃。信息本身,就像食物和水一样,对我们的大脑来说就是一种内在的奖励。
如何运用好奇心来改变习惯: 在改变习惯的旅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两种好奇心。
- 我们可以用匮乏型好奇心作为切入点,激发我们去了解自己的习惯回路(“我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 但我们真正要培育和依赖的,是兴趣型好奇心。它才是那个可持续的、内在奖励性的BBO。
当我们不再将焦虑视为一个需要被“解决”的、令人痛苦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值得“好奇”地去探索的内在体验时(“嗯,这种胸闷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会如何变化?”),我们就奇迹般地从匮乏型转向了兴趣型。
“嗯……”(Hmm)练习: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却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瞬间从封闭的思考模式切换到开放的好奇模式。当你感到焦虑、愤怒或任何一种强烈的情绪升起时,试着在心里或轻轻地发出一声“嗯……”。这个声音就像一个开关,能将你的注意力从头脑中纷飞的故事情节,温柔地带回到当下的身体感觉中,让你从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挣扎者,转变为一个正在“体验”的探索者。
第十七章 戴夫的故事(三)
在成功地运用一档和二档模式,显著减轻了体重并克服了对开车的恐惧之后,戴夫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更根深蒂蒂固的挑战。他发现,即使在完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他的身心也总是处于一种持续的、无法放松的“高度警觉”模式。通过深入的自我探索,他将这种状态追溯到了童年时期遭受父亲随机、不可预测的身体虐待的创伤经历。因为危险是毫无征兆、毫无逻辑的,他的大脑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安全/危险预测模型,为了自我保护,只能选择将“一切都不安全,时刻保持警惕”作为默认的生存设置。
这种“高度警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甚至是他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为了帮助他“解绑”这个最核心的焦虑程序,作者教给了他一个简单而强大的三档模式练习:当他感觉到“高度警觉”的信号升起时,立刻停下来,首先带着好奇心去仔细感受这种“警觉”到底是由哪些具体的身体感觉组成的(例如,是胸闷、心跳加速,还是肌肉紧绷?),然后,有意识地、像侦探一样,去检查当下的外部环境是否真的存在客观危险。
戴夫在实践中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当他将注意力从头脑中“有危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对身体感觉的纯粹观察上时,他意识到,那些曾经让他恐慌的感觉,其实就只是“感觉”而已——一些来来去去的、中性的身体能量。当他再结合对外部环境的检查,反复确认“现在是安全的”之后,大脑开始接收到新的、准确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那古老的生存大脑:“旧的警报系统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更新。”
这个过程也揭示了改变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障碍:舒适区、成长区与恐慌区的动态。
- 舒适区:我们熟悉、感到安全的地方,对戴夫来说, paradoxically,长期的焦虑状态就是他的“舒适区”。
- 恐慌区:我们感到巨大威胁、只想逃避的地方。
- 成长区: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充满未知但并非真正危险的探索领域。
对戴夫而言,“不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不熟悉的状态,这种陌生感反而会触发他的旧有警报,让他感觉仿佛进入了“恐慌区”。而好奇心,正是那把能让我们安心地停留在“成长区”的关键钥匙。它让我们能够带着兴趣去探索这种不熟悉感,而不是本能地将其解读为危险信号。
第十八章 雨天有何益处?
我们常常在被一个习惯回路完全卷入时,会“停止觉察”,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的模式。作者分享了自己小时候因为过于专注于拆解玩具,急于求成而用错了工具,最终不慎用刀划伤自己拇指的经历。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当我们被一个强烈的目标(无论是拆玩具还是平息焦虑)驱动时,我们的大脑会陷入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达成目标”的隧道视野,从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潜在的风险。
许多人试图用制定规则(“我再也不吃甜食了”、“我不能发脾气”)来对抗坏习惯,但这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在情绪和冲动来临时,我们大脑中负责理性的前额叶皮层往往已经“下线”,这些规则根本无法约束由更深层、更原始的边缘系统驱动的行为。大脑的学习,更多是来自于直接的、深刻的体验,而非理性的说教。
作者的导师曾教给他一句影响深远的行医箴言:“如果有人倒下,先测自己的脉搏”。这句话的隐喻意义在于,当面对危机或情绪风暴时(无论是外部的紧急情况,还是内在的焦虑来袭),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冲动地去“做”什么,而是先花一瞬间稳定自己,回归觉知。这个短暂的停顿,能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保持在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回应(Respond),而不是被杏仁核劫持,做出无意识的反应(React)。
RAIN练习正是这样一个结构化的、帮助我们“测自己脉搏”的强大工具。RAIN是四个步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它引导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驾驭”强烈的情绪或渴爱之浪,而不是被它吞没:
- R - 识别/放松(Recognize/Relax):首先,清晰地识别出内心的体验正在升起(“哦,这是焦虑”)。然后,有意识地放松身体对它的抗拒,而不是本能地紧绷起来。
- A - 接纳/允许(Accept/Allow):允许这个感觉在那里,不试图推开它、压抑它或改变它。这并不是说你喜欢这个感觉,而是停止与之战斗。
- I - 探究(Investigate):这是好奇心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将注意力从头脑中的故事情节,转移到对身体感觉的直接探究上。“这种焦虑在我的身体里是什么感觉?是胸口的紧绷感,还是胃里的灼热感?它的质地、边界和强度是怎样的?”
- N - 标记(Note):在心里用一个简单的、中性的词语来标记你所观察到的体验,例如“紧绷”、“灼热”、“思考”、“担忧”。标记这个动作本身,就像在汹涌的河流中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它能帮助我们与体验保持一丝距离,不被其完全淹没。
通过RAIN练习,我们学会了与不适感共处,并发现它们就像海浪一样,有其自然的起落。我们从而打破了“不适感 → 习惯性行为”的自动化链接。
第十九章 你所需要的是爱
在许多根深蒂固的习惯回路背后,往往还潜藏着一个更具破坏性的“回声习惯回路”——自我评判。例如,一个人在暴食(主要习惯回路)之后,会立刻陷入强烈的内疚和自我厌恶中,而这种痛苦的自我评判,又会成为下一次暴食的强大触发器,形成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
要从这个循环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极其强大的BBO——仁慈(Loving Kindness),在巴利语中被称为“慈心”(Metta)。
仁慈练习并非肤浅的积极自我暗示或廉价的自我安慰。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求回报的祝福。这是一种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来培育和加强。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修习仁慈可以显著降低大脑中与自我参照和自我评判相关的区域(如后扣带皮层)的活动。
仁慈练习的核心步骤(简化版):
- 从一个“简单的对象”开始:首先,在心中想象一个你非常敬爱、能自然引发你温暖感觉的人(或宠物)。然后,向他/它发送真诚的祝福。在心中默念一些传统的祝福语,如:“愿你安好”、“愿你快乐”、“愿你健康”、“愿你远离痛苦”,并仔细感受心中随之升起的温暖、开放、柔软的感觉。
- 将祝福转向自己:接下来,尝试将同样的祝福送给自己:“愿我安好”、“愿我快乐”。在这一步,你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抗拒、怀疑或自我评判的念头(“我不配”)。这非常正常。此时,你的任务不是与之对抗,而是带着好奇心去觉察这些念头的出现(“哦,这是评判的感觉”),然后温柔地、一次又一次地将注意力带回到祝福语和那份善意上。
仁慈之所以是一个如此强大的BBO,是因为仁慈的感觉本身,就比自我评判的感觉要好得多。它是一种温暖、开放、扩展的内在体验,能够直接对抗自我评判带来的冰冷、收缩、孤立的感觉。当你反复体验到这种差异时,你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更新其奖励价值,更倾向于选择仁慈,而不是自我攻击。
作者分享了一位暴食症患者的成功案例。通过持续地培育仁慈心,这位患者不仅显著减少了暴食行为,更重要的是,她从根本上打破了自我评判的恶性循环,疗愈了与自己和食物的关系,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和乐趣。
第二十章 “为什么”习惯回路
在面对焦虑时,我们的大脑常常会陷入一个极具诱惑力、却毫无助益的思维陷阱:执着地追问“为什么”。“我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我能找到那个根本原因,我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它。”
这种思维模式,作者称之为“机械师模式”,即把我们的大脑当作一台可以被拆解、分析并找到故障零件的机器。然而,对于由复杂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的习惯回路而言,“为什么”往往并不重要,甚至是有害的。过分纠结于寻找过去的某个单一触发器,本身就会构成一个新的、使焦虑加剧的习惯回路:
- 触发物:一阵莫名的焦虑感升起。
- 行为:大脑开始疯狂地、强迫性地搜寻“为什么”会焦虑(但通常找不到一个确切、令人满意的答案)。
- 结果: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感到更加沮丧、无助,从而导致更强烈的焦虑。
从“为什么”(Why)的分析,转向“是什么”(What)的体验 正念训练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对过去的分析(“为什么”),转移到对当下的直接体验(“是什么”)上。
- “是什么”:在此时此刻,我的内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我正在思考些什么念头?我的身体有什么具体的感觉(紧绷、发热、心跳)?我正在体验哪种情绪?
当你觉察到自己又开始陷入“为什么”的追问时,可以尝试这个简单而有效的练习:
- 停下来,做三次缓慢而深长的呼吸。
- 在每一次呼气时,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咒语:“‘为什么’不重要”。
- 然后,将你的注意力温柔地带回到当下的身体感觉或呼吸上。
眼睛是情绪的窗口:一个身体“骇客”技巧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部)和内在情绪是双向紧密连接的。
- 当我们感到恐惧或好奇时,我们的眼睛会本能地睁大,以接收更多的环境信息。
- 当我们感到厌恶或愤怒时,我们的眼睛则会本能地眯起,以示拒绝或集中攻击。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深植于我们神经系统中的连接来“骇入”我们的情绪系统。当你感到焦虑、沮丧或愤怒时,这些情绪通常都伴随着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收缩”感,你的眼睛也可能不自觉地眯起或视野变窄。这时,试着有意识地、夸张地睁大你的眼睛,并对自己发出一声好奇的“嗯……”。这个简单的身体动作,会向你的大脑发送一个与当前负面情绪不一致的信号(“我现在正处于开放、接收信息的模式”),从而有效地打断情绪的惯性,为你切换到好奇的、开放的探索模式创造一个宝贵的机会。
第二十一章 即使是医生也会有惊恐发作
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压力巨大的住院医师期间,经历严重惊恐发作的个人故事。在一天夜里,他突然被极度的恐慌感惊醒,体验到了所有典型的症状:心跳如擂鼓、视野变窄、强烈的窒息感和濒死感。尽管当时的情况非常恐怖,但由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正念练习基础,一个关键的技能被本能地启动了——标记(Noting)练习。
他没有被恐慌的情绪和灾难性的想法完全卷走,而是在心里,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家一样,不断地用简单的词语标记着当下最显著的身体感觉:“紧绷”、“无法呼吸”、“心跳加速”。
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在动作,带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结果:
- 他没有在原始的恐慌之上,叠加第二层对恐慌的恐惧。他没有开始担忧“天哪,我正在经历惊恐发作,我会不会死?我会不会疯掉?”。这使得他成功地避免了将一次性的、孤立的惊恐发作,升级为慢性的恐慌症(Panic Disorder)。恐慌症的核心,正是对“下一次发作”的持续担忧和恐惧,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焦虑习惯回路。
- 他没有与恐慌的体验产生身份认同。通过客观地观察和标记,他得以亲身体证一个核心的正念洞见:这些强烈的感受,无论多么吓人,都只是来来去去的身体感觉和念头。它们是正在发生的体验,但它们不是“我”。
这个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三档模式练习(如好奇心、RAIN、标记)的一个核心作用:它们在我们的体验和我们的自我认同之间,创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缓冲空间。我们学会了拥有我们的情绪,而不是成为我们的情绪。
养成正念好习惯的关键: 要让好奇心、仁慈和标记等正念品质成为我们新的、稳固的内在习惯,关键在于遵循“短时多次”的原则。
- 短时:练习不必追求长时间的静坐。每一次红灯前的等待,每一次排队,都可以是几秒钟、几次呼吸的练习机会。
- 多次:将练习的频率融入到一天中的各个角落,让正念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待办事项。
同时,别忘了“涡轮增压二档模式”:在完成一次三档模式的练习后(比如用好奇心观察了一阵焦虑),花一点时间去品味和欣赏那种随之而来的开放、平静或愉悦的感觉。问自己:“我从这个练习中得到了什么?” 这个简单的动作会极大地增强这个新行为的奖励价值,让你的大脑在未来更愿意、更自动地选择它。
第二十二章 基于实证的信心
在任何改变的旅程中,信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信心不应该是盲目的、凭空产生的希望,而应该是“基于实证的信心”(Evidence-Based Faith)。
这个“实证”来自于两个层面:
- 科学的证据:在本书中,作者已经呈现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他自己实验室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从神经科学到临床结果,都一致地证实了正念练习在改变各种成瘾性习惯(包括吸烟、暴食和焦虑)和重塑大脑功能方面的显著有效性。这些外部的科学证据,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信心。
-
个人的证据:这是最重要、最强大的证据来源。它来自于你自己的直接体验。每一次你通过本书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你都在为自己收集宝贵的数据。每一次你:
- 清晰地绘制出一个习惯回路,并感到一丝了然时(一档);
- 带着觉知去体验一个旧习惯的真实结果,并感到一丝“祛魅”时(二档);
- 用好奇心或仁慈替代了担忧,并感到一丝开放和愉悦时(三档); ……你都在用自己的身心来验证:“这个方法对我是有效的。”
当你感到怀疑、气馁或觉得进步缓慢时(可以先将其标记为“怀疑”),请停下来,回顾一下你在实践中已经收集到的所有这些积极的个人证据。这些亲身的、不可否认的体验,才是你信心的最坚实基石。
作者克服拖延症的“心流”公式: 作者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拖延症患者,是如何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来克服写作拖延症的。他发现,他的拖延并非源于懒惰,而是源于对写作主题缺乏兴趣或知识储备不足,这会引发一种“胃部灼热的恐惧感”。为了回避这种不适,他会习惯性地去刷新闻网站。通过多年的实践,他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进入高效而愉悦的“心流”(Flow)状态的公式: 兴趣 + 知识 + 经验 = 写作的乐趣 + 好的产出 = 心流
这个公式的核心在于,与其用意志力去对抗那种不情愿的感觉,不如主动地去创造和培育内在的奖励(如探索的兴趣和写作本身的乐趣),让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再次证明了,顺应大脑的奖励机制,远比与之对抗要有效得多。
第二十三章 戒除焦虑
在成瘾治疗领域,有一个广为人知且极其有效的原则:“一次只过一天(One day at a time)”。这个看似简单的口号,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并且对于应对焦虑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之所以对未来感到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来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我们试图去掌控或规划遥远的未来时(“我如何保证下周、下个月都不再焦虑?”),我们的大脑会因为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感到不堪重负,从而引发更多的焦虑。
“一次只过一天”的智慧,在于它将我们的注意力从那个无法掌控的、广阔的未来,拉回到唯一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当下。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智慧,来实践一种“戒除焦虑(Anxiety Sobriety)”。
这意味着,你需要:
- 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微小的、可执行的单元。你不需要承诺“明天一整天我都要保持平静”,你只需要关注:“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我能否带着好奇心和我的呼吸待在一起?”
- 理解时间的本质。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当下”串联而成的。通过一次只专注于一个时刻,将无数个“平静的、有觉知的当下”串联起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创造了长久的平静。
- 觉察到“为未来担忧”本身就是一个正在当下发生的习惯回路。当你发现自己的思绪又在为明天焦虑时,这恰恰为你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在此刻,运用你所学的工具(如标记、呼吸、好奇心),从这个回路中跳脱出来。
你会成为哪种“极端主义者”? 我们的大脑通过基于奖励的学习来形成偏好,而在当今这个由算法驱动、信息日益极化的世界里,这个机制很容易将我们推向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形成封闭的“信息茧房”。
然而,作者引用了达尔文和马丁·路德·金的洞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愿意成为哪种极端主义者?” 科学研究和我们的直接体验都清晰地表明,仁慈(Kindness)比刻薄(Meanness)在本质上是更有奖励性的。仁慈带来的是一种开放、扩展、连结的愉悦感,而刻薄和仇恨带来的则是一种封闭、收缩、孤立的痛苦。
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呼吁:在一个越来越倾向于分裂和恐惧的时代,我们可以做出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成为一个“仁慈的极端主义者”。通过持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当下,选择那条更有奖励性的、通往好奇、仁慈和连结的道路,我们不仅能从根本上疗愈自己的焦虑,也能为我们周围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疗愈。
结语 六年与五分钟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分享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真实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一位国会议员进行了短短五分钟的交谈,并向他展示了自己团队开发的戒烟应用程序。这位议员“命令”他的一位年轻员工迈克尔(一位本不打算戒烟的吸烟者)试用这个程序。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迈克尔在试用后,不仅成功戒烟,而且在六年之后,当作者再次与这位议员相遇时,得知迈克尔依然保持着完全无烟的状态。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本书的核心理念:一个看似微小的介入,一次短短五分钟的谈话,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而持久的改变,是因为它没有依赖于脆弱的意志力或强制性的说教,而是成功地、巧妙地“黑入”了大脑自身的学习和奖励机制。当迈克尔通过正念练习,亲身体验到吸烟的真实“不奖励”以及不吸烟的内在“奖励”时,改变就自然而然地、从内而外地发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改变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它不必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挣扎的漫长过程。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原理,并拥有了合适的工具,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也能开启一段通往自由和疗愈的全新旅程。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