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第2版)

Index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 Jon Kabat-Zinn
多舛的生命:正念疗愈帮你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第2版) - 乔恩·卡巴金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学习如何全然拥抱生活的挑战,将压力、疼痛和苦难转化为内在力量与疗愈的源泉。

 

赞誉

本书被杰克·康菲尔德、马克·威廉姆斯、理查德·戴维森等众多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医学领域的权威人士誉为一部改变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传世经典。他们赞扬此书将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科学革命性地结合起来,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抚平压力、疼痛和创伤的实用路径。它不仅是一本综合性的生活指南,更是一扇通往内在平静与疗愈的大门,其影响力跨越了个人健康,延伸至教育、商业乃至整个社会机构的变革。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练习者,都能从中找到无可替代的智慧和力量。


中文版序

作者乔恩·卡巴金在中文版序言中,首先向拥有数千年智慧传承的中国文化表达了深切的敬意。他指出,本书所介绍的正念练习,虽然在西方医学界方兴未艾,但其根源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禅宗和道家传统。他视正念为中国赠予世界的一份普适性礼物,它超越了宗教和时代,是全人类共享的内在潜力。他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挑战以及身心痛苦,通过培育正念,提升生活的品质。


译者序

译者们回顾了乔恩·卡巴金2011年的中国之行,那次访问被视为当代正念在中国主流社会传播的分水岭。卡巴金博士当时强调,正念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瑰宝。译者详细阐述了将“mindfulness”翻译为“正念”的考量过程。这个词不仅回溯到其在佛学经典中的古老根源(巴利文Sati早在4世纪末即被译为“念”或“正念”),也契合了当代医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主流学术界及公众的普遍用法。译者强调,现代正念是一种普适性的“存在之道”,它融合了古老智慧与实证科学,旨在增强人类学习、成长、疗愈和转化的内在能力。


新旧版序言

著名禅师一行禅师为本书1990年初版和2013年再版分别撰写了序言。他赞扬本书是一扇连接佛法与现实世界的大门,将深刻的智慧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他认为,正念是通往内心平和与喜悦最可靠的源泉,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他将本书视为一份觉醒的邀约,鼓励每个人去细致地品味生命所赠予的每一个瞬间。


第2版简介

在本书第1版出版25年后,作者决定进行修订,以融入过去数十年间爆炸式增长的正念科学研究成果。尽管科学证据(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显示正念练习能改变大脑结构、增强免疫功能、甚至影响端粒长度从而延缓细胞衰老)极具说服力,但作者强调,本书的核心依然是指导读者如何通过亲身实践,踏上一场内在的探险。

他重申了书名“Full Catastrophe Living”(多舛的生命)的深意,它源自电影《希腊人左巴》,意指全然拥抱生活的丰富性——包括所有的困境、悲伤、欢乐和挑战。这是一种与人类处境的“全然灾难”共舞的艺术。

作者定义正念为“有目的地、在此时此刻、不加评判地”保持觉知。它是一种超越思考的“存在模式”,能帮助我们从惯常的、常常带来不幸福感的“心念飘移”(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中解脱出来。练习正念,就像锻炼一块“正念之肌”,能让我们更有效地与压力、疼痛和疾病共处。

这不仅仅关乎“正念”(Mindfulness),更关乎“全心全意”(Heartfulness)。它是一种全然的、理智的、自我慈悲的爱的行动。作者邀请读者,无论健康状况如何,都去践行书中的八周正念减压(MBSR)课程,并坚信一个核心前提:只要你还在呼吸,你身上安好的地方就要比不对劲的地方多。


初版介绍

本书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段自我发现、学习和疗愈的旅程。它源于作者在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创立的正念减压(MBSR)课程的临床经验,该课程帮助了成千上万被传统医疗体系所忽视的慢性病患者。

MBSR课程的核心是系统地训练正念——一种源自佛教传统的静观方式,但以完全世俗化、普适性的形式呈现。它不是要取代医学治疗,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补充,教导人们如何启动自身内在的学习、成长和疗愈资源。

作者将人类不可避免的困境、挑战、悲欢离合比喻为“全然的灾难”。学习拥抱这全然的灾难,意味着不再被生活的风暴所摧毁,而是利用其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更智慧。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系统地培育对每个当下瞬间的觉知。

本书的结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八周正念减压课程体验,从基础的正念练习(如身体扫描、坐姿冥想、瑜伽),到健康与疾病的新范式,再到压力及其各种应用的具体指导。作者强调,阅读本书不等于踏上旅程,真正的转化来自于每日坚持不懈的练习,就好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无论晴雨,无论心情好坏。这需要决心,也需要最温柔的善意。


第Ⅰ部分 正念练习:加以注意

第1章 此刻,你唯一的拥有

我们常常活在对过去的追悔或对未来的担忧中,心念总在别处,处于一种“自动导航”的状态,从而错过了生命中唯一真实拥有的东西——当下此刻。正念练习邀请我们从无休止的“行动模式”中暂时停下,进入“存在模式”。

这并不神秘,就像正念吃葡萄干的练习一样:当我们真正地去观察、感受、品尝一颗葡萄干时,体验会变得无比丰富和满足。这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理:当你在做一件事时,全然地知道你正在做这件事,这就是正念的精髓。通过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身体的感觉和当下的活动中,我们开始从自动导航中“醒来”,重新与自己的生命建立连接,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第2章 正念练习的基础:态度和承诺

培育正念不仅是学习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是正念练习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作者提出了七个相辅相成的核心态度:

  1. 非评判 (Non-judging):有意识地觉察内心不断的评判倾向(好/坏/中性),并选择不被其左右,只是如实地观察体验。
  2. 耐心 (Patience):理解并接受事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节奏,对自己和自己的心念保持耐心,允许一切自然展开。
  3. 初心 (Beginner’s Mind):放下固有的观念和期待,像初次接触一样去体验每一个瞬间,保持开放和好奇。
  4. 信任 (Trust):建立对自己身体、感觉和内在智慧的基本信任,相信自己有能力引导自己的疗愈之路。
  5. 无争 (Non-striving):冥想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特殊状态(如放松或开悟),而是纯粹地“存在”于当下。放下对结果的执着,目标反而会自然达成。
  6. 接纳 (Acceptance):如实地看待事物当下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抗拒或否认。接纳是改变和疗愈的前提,但这不等于被动或放弃。
  7. 放下 (Letting Go):有意识地释放内心对特定念头、情绪或体验的执着(抓取或推开),让体验自由来去。

除了这些态度,承诺、自律和意图也至关重要。正念练习需要像运动员训练一样,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无论喜欢与否,都要坚持去做。这份投入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关怀和疗愈行为。


第3章 呼吸的力量:疗愈过程中不起眼的同盟

呼吸是我们生命中最基本、最持久的节律,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在正念练习中,呼吸扮演着一个强大而不起眼的同盟角色。

将注意力锚定在呼吸上,有几个关键作用:

练习正念呼吸,不是去控制或改变呼吸,而是去感受观察它自然的起伏,尤其是在腹部的感觉。这并非“思考”呼吸,而是纯粹地体验与呼吸相关的身体感觉。无论是正式练习还是在日常生活的间隙,与呼吸的连接都是培育正念的核心。


第4章 坐姿冥想:滋养存在

在被无尽的“行动”所驱动的生活中,坐姿冥想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无为”时刻,一个滋养我们“存在”层面的机会。它不是逃避,而是有意识地停下来,与自己和解,重新找回内在的平衡与清明。

练习坐姿冥想,首先要采取一个端庄而放松的姿势(无论是在椅子上还是坐垫上),保持脊柱正直。然后,将注意力温和地安放在呼吸上,观察气息的进出。

不可避免地,你的心念会开始飘移,身体会感到不适。这正是练习的关键所在。我们不与这些分心作斗争,而是: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训练心念变得更加稳定、少一些自动反应,并逐渐从思想的暴政中解脱出来,获得内在的自由与平静。


第5章 安住于你的身体中:身体扫描

我们常常对自己的身体形象过度关注,却与身体的真实感受严重脱节。身体扫描是一种强大的冥想练习,旨在帮助我们重新建立深刻的身心连接,让我们学会真正地“安住”于自己的身体中。

练习通常是仰卧进行,系统地、缓慢地将注意力依次移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开始,逐渐向上,直至头顶。在每个部位,我们都:

身体扫描不仅能带来深度的放松,更是发展专注力和培育对身体友善态度的绝佳工具。对于那些与疼痛、疾病或长期压力共处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条通路,让他们能够与自己的身体重新成为朋友,并触及身体内在的完整感与疗愈力。练习的关键在于“不强求”任何特定感受,只是如实地体验每一个当下。


第6章 培育力量、平衡及灵活性:瑜伽是冥想

正念瑜伽不仅仅是身体锻炼,它是一种移动中的冥想。它将正念减压的核心原则——觉知、接纳、不强求——融入到一系列温和的伸展、力量和平衡练习(体式)中。

与许多追求体式完美的瑜伽课程不同,正念瑜伽的重点在于内在的体验过程

正念瑜伽提醒我们,“如果你不用它,就会失去它”。它帮助我们对抗因疾病、疼痛或久坐而导致的“失用性萎缩”,重新唤醒身体的活力。它将“锻炼”转化为一种深刻的自我关怀和“重回身体”(re-bodying)的实践,让我们在培育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的同时,也滋养了内心的平和与完整。


第7章 正念行走

行走,这项我们每天都在做的活动,也可以成为一种深刻的正念练习。行走冥想意味着在行走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带入行走的直接体验中——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腿部的移动,以及整个身体在空间中运动的感觉。

练习的关键在于:只是行走,并知道你正在行走

行走冥想能将任何一次从A点到B点的移动——无论是从停车场到办公室,还是在家中踱步——都转化为一次安住于当下、与身体连接的练习。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常活动中,也蕴藏着回归宁静与觉醒的机会。


第8章 一日正念

正念减压课程的第六周通常会安排一次持续6-8小时的全天静修。这一天,参与者们放下日常的言语和琐事,全然沉浸在静默的正念练习中。这不仅仅是长时间的练习,更是一次深入内在、与自己全然共处的机会。

这一天的核心是:

“一日正念”就像一个浓缩的实验室,让参与者有机会看到,即使在没有外在分心的情况下,内心依然充满活动。通过与这些内在的“全然灾难”共处,他们加深了对正念的理解,并体验到一种超越言语的、深刻的内在宁静和连接感。


第9章 真正做你在做的:日常生活中的正念

正式的冥想练习(如静坐、身体扫描)固然重要,但正念的真正力量体现在它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就是非正式练习——在做任何事时,都全然地临在。

核心理念是:当你洗碗时,就只是洗碗。这意味着将你的全部注意力带入当下的活动中,无论是做饭、打扫、开车,还是与孩子玩耍。

非正式练习提醒我们,生命并非发生在别处,它就发生在此刻。全然地投入我们正在做的事,就是全然地活着。


第10章 开始练习

本章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具体、可操作的八周正念减压练习时间表,让读者可以像参加正式课程一样,系统地开始自己的正念之旅。作者强调,亲身实践远比阅读理论更重要。

练习计划概览

作者鼓励读者,即使每天只能练习几分钟,也要坚持下去。规律性远比时长更重要。这个结构化的计划,旨在为培养一个持久、深入的正念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Ⅱ部分 崭新的范式:健康与疾病的全新思考方式

第11章 介绍新范式

为了让正念练习能够持久,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愿景来指引方向。这个愿景来自于对我们自身、健康、疾病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理解,即一种“新的范式”。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常常将身心割裂,把疾病看作是需要修复的机器故障。而新的范式,植根于参与性医学整合医学,强调以下核心理念:

近年来,科学的突破性发现,如神经可塑性(大脑因经验而改变)、表观遗传学(生活方式能影响基因表达)以及端粒研究(压力影响细胞衰老),为这一新范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本部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宽广的健康哲学,理解正念练习为何不仅仅是“放松技巧”,而是一种深刻的、能够促进整体福祉的存在方式。


第12章 整体性一瞥,割裂的错觉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常常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局限,导致一种“割裂的错觉”。我们看到的是孤立的物体和事件,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深刻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

正念练习,就是系统地培育这种看到整体性的能力,从而疗愈因割裂错觉而产生的痛苦。


第13章 疗愈

疗愈(Healing)治愈(Curing)有着本质的区别。治愈旨在根除疾病,而疗愈则是一个更深层、更广阔的过程,它关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达成和解

最终,疗愈的旅程始于“无为”和“不争”。当我们放下改变现状的执着,全然地接纳当下的体验时,疗愈的进程便会在我们内在自然展开。


第14章 医生、患者和人们:朝向统一的疾病和健康观念

现代医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型,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一种更加统一和整合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种转变承认,要理解健康与疾病,必须将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统一的观念,将患者和医生视为疗愈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如何在一个更广阔的生命背景中促进健康与完整。


第15章 精神和躯体:信念、态度、想法和情绪治病亦致病的证据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我们的心理状态——信念、态度、想法和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深远且可测量的影响。

这些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感知和回应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我们健康的影响。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学会更有意识地观察和转化那些有害的思维与情绪模式,从而培育出更具抗挫力和促进健康的内在环境。


第16章 连接与相互关联

连接(Connection)是健康与疗愈的核心要素。疾病在根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失联”(dis-connection)——与自己身体的失联、与真实感受的失联、与他人的失联,以及与更广阔世界的失联。

正念练习通过修复这些根本性的连接,帮助我们从内在的失调和紊乱走向有序与和谐,从而促进真正的、多层面的疗愈。


第Ⅲ部分 压力

第17章 压力

“压力”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但它的确切含义常常模糊不清。生理学家汉斯·塞莱最早将其引入科学领域,他将压力定义为“有机体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而引发这种反应的刺激则被称为“压力源”。

这个视角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既然压力是我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那么通过改变我们看待和回应的方式,我们就能极大地影响自己所体验到的压力水平。正念练习正是系统地培养这种内在资源和回应能力的途径,它让我们从被动的压力承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有智慧的生活驾驭者。


第18章 变化:唯一的确定

压力的核心是变化。生命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细胞的分裂到身体的成长与衰老,从我们观念的演变到外部环境的更迭。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适应这唯一的确定——变化。

正念练习让我们直接面对和拥抱无常的现实。通过观察身心中每一个瞬间的生起与消逝,我们学会了在变化的洪流中保持安稳,不再徒劳地抗拒不可避免的流动,而是学习如何乘着变化的波浪航行。


第19章 卡在压力反应中

我们天生具备一套强大的、为生存而设计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机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战斗-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当感知到威胁时,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和内分泌系统会迅速被激活,释放压力激素,让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身体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

当我们对这些自动化的、常常是自我毁灭的反应模式缺乏觉知时,我们就会被“卡”在其中,无法自拔。


第20章 用回应替代对压力反应

从被动的、自动化的压力反应(Stress Reaction)中解脱出来的关键,在于培育一种有意识的、充满智慧的压力回应(Stress Response)。这正是正念练习的核心应用。

通过持续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改写根深蒂固的神经通路,将生活从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转变为一场充满觉知、自由和创造力的航行。


第Ⅳ部分 应用:全然拥抱苦难

第21章 与症状工作:聆听你的身体

我们通常将身体的症状(如头痛、胃痛)视为需要被消除的敌人。然而,从正念的角度看,症状更像是一位信使,它在试图告诉我们身体或生活中某些方面失去了平衡。

通过聆听身体的智慧,我们将症状从一个需要战胜的敌人,转化为一个引导我们走向更深层次健康与和谐的盟友。


第22章 与躯体疼痛工作:你的疼痛不是你

疼痛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苦难(suffering)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选的。苦难源于我们对疼痛的反应——我们的恐惧、抗拒、以及我们围绕疼痛所编织的灾难性故事。正念练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与疼痛共处、减少苦难的道路。

与疼痛共舞,意味着不再把它当作一个需要被征服的敌人,而是将它视为一位严厉但充满智慧的老师,教导我们关于接纳、勇气和内在自由的深刻课程。


第23章 更多有关疼痛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进一步深化了与慢性疼痛工作的策略,特别是针对腰背部疼痛头痛等常见问题。

正念地与疼痛工作,意味着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自身康复旅程中积极、智慧的参与者。


第24章 与情感痛苦工作:你的苦难不是你……但有很多你可以做的,以疗愈它

情感痛苦——如悲伤、愤怒、内疚、恐惧——同样可以像躯体疼痛一样令人虚弱。正念提供了一条与这些内心风暴共处并从中疗愈的道路。


第25章 与恐惧、惊恐和焦虑工作

焦虑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心理痛苦之一。它表现为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担忧和身体紧张,有时会升级为强烈的惊恐发作。正念为应对这些压倒性的情绪状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第26章 时间和时间压力

在当今这个高速运转的数字化时代,“时间”本身已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源之一。我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被无尽的待办事项和信息洪流追赶着,这种现象被称为“催促病”。

正念为我们提供了解放自己的四种方式: 1. 认识时间的本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智的产物。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快或慢)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从时钟的暴政中获得一丝自由。 2. 活在当下:从时间的胁迫中解脱出来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正在做的事情时,对时间的焦虑便会消融。觉知本身,不占用任何时间。 3. 练习“无为”: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正式的冥想练习,是刻意地“走出”时间之流,进入“存在”的永恒维度。这不仅能让我们深度休息,更能转化我们重返时间之流后的体验品质。 4. 简化生活:有意识地审视我们的生活,简化不必要的活动和承诺。学会说“不”,为自己留出“空”的时间,不是一种浪费,而是对内在福祉的必要投资。

当我们不再将生活视为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是将其看作一连串可以全然拥抱的当下瞬间时,我们便能重新找回时间的从容与丰盛。


第27章 睡眠和睡眠压力

睡眠问题是压力的一个早期且普遍的信号。我们常常在床上辗转反侧,越是努力想睡着,头脑反而越清醒。这背后的悖论是:你无法强迫自己入睡

通过正念,我们学会信任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再与失眠作对,而是将它视为一个信号,一个邀请我们更深入地聆听自己、拥抱当下的机会。


第28章 来自人的压力

人际关系既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也常常是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很容易陷入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战斗-逃跑”反应模式。

通过将正念带入人际关系,我们得以从破坏性的自动反应模式中解脱出来,培育出更具同理心、智慧和疗愈性的沟通方式。


第29章 角色的压力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父母、子女、员工、配偶、朋友等。这些角色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结构和身份认同,但如果我们对其缺乏觉察,它们也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压力源和成长的束缚

正念帮助我们看清角色的面具,让我们有机会在每一个角色中都活出那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从而在生活的舞台上舞动得更加自由与和谐。


第30章 来自工作的压力

工作是现代生活中压力的主要竞技场,它融合了时间压力、人际压力和角色压力。然而,工作也可以成为练习正念、实现个人成长的宝贵道场。

一位工厂经理通过八周的正念练习,不仅消除了眩晕和失眠的症状,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信任员工、有效授权,结果工作效率更高,个人压力却大大减少。这表明,通过改变内在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我们可以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创造一个更健康、更高效的工作体验。


第31章 来自食物的压力

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和充满压力。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同时也承受着由不健康饮食带来的巨大健康风险,如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流行。

正念地与食物建立关系,不是要遵循严苛的节食规则,而是要培育一种内在的智慧和自我关怀,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做出滋养身心的选择。


第32章 来自世界的压力

我们的压力源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更延伸至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性的经济和政治动荡、以及无孔不入的信息轰炸,都构成了我们“全然灾难”的一部分。

觉知之道始于足下。通过在个人、家庭和社区层面培育觉知与和谐,我们正在为疗愈整个世界播下种子。


第Ⅴ部分 觉知之道

第33章 新的开端

八周正念减压课程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练习,是在没有课程、没有老师指导的真实世界中,将正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书中的真实故事——从艾滋病患者到心脏病患者,从警察到牧师——都见证了普通人在短短八周内发生的深刻转变。这些转变并非奇迹,而是源于他们对自己做出的郑重承诺:愿意与自己的生命全然同在,无论好坏。这份承诺,正是踏上觉知之道的起点。


第34章 坚持正式练习

要让正念在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坚持每日的正式练习至关重要。这就像给身体喂食一样,是滋养内在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终,练习的奥秘在于耐心恒常。当你持续地将自己安放于静默的觉知中时,那些看似难以参透的困惑,终将自行澄清。


第35章 保持非正式正念练习

非正式练习是将正念从坐垫上延伸到生活每一个角落的艺术,它的精髓在于时时刻刻地保持觉醒,拥有当下

最终,正式练习和非正式练习相辅相成。正式练习像磨刀,非正式练习则是在生活中用这把锋利的刀。当两者结合,整个生命就变成了一场充满觉知、生机与智慧的旅程。


第36章 觉知之道

”(The Way)是一个源自古老东方智慧的概念,它指向宇宙万物自然运行的法则。觉知之道,就是一种顺应生命本然流动、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觉知之道不是一条通往别处的路,而是让你在每一个当下,都更深地成为你自己的路。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