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者的心:佛教心理学的普世智慧指南
正念, 慈悲喜舍, 心理学, 西方世界的佛法 ·Index
The Wise Heart: A Guide to the Universal Teachings of Buddhist Psychology - Jack Kornfield
觉者的心:佛教心理学的普世智慧指南 - 杰克·康菲尔德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这是一本融合东西方心理精髓的指南,带你深入佛教智慧,探寻内心真正的平静与自由,即使身处喧嚣与苦难,也能活出充满慈悲与觉醒的生命。
###
引言
去年,我与一行禅师共同主持了一场关于正念和心理治疗的会议,近两千人参加。这让我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也许是渴望在现代生活的冲突、压力和疲惫中找到喘息的空间?或是寻找一种包含灵性维度和人类最高潜能的心理学?
四十年前,我在泰国的一座森林寺庙寻找幸福,那里接待着形形色色的人。阿姜查师傅(Ajahn Chah)就像一位活着的心理学家,他以深厚的禅修和世代相传的智慧,应对人们的各种烦恼,帮助他们唤醒内在的正直、平静、感恩和宽恕。他强调佛教教义并非宗教,而是“心灵的科学”。
这本书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以鲜活、即时且实用的心理学形式呈现。同时,我也融入了西方心理学的深刻洞见,探索东、西方心理学如何共同促进心理健康。神经心理学的新发现也印证了佛教心理学对人类潜能的精微分析。我希望通过故事和觉醒的案例,帮助大家相信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和智慧,并发现心灵拥抱一切(包括悲伤、孤独、渴望、幸福和安宁)的力量,从而在任何境遇中获得自由。
这本书对现代心理学和西方文化的物质主义、犬儒主义及绝望提出了挑战,它勾勒出一种激进而积极的心理学观。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自我与意识的本质;第二部分讲述正念的疗愈力量;第三部分阐释转化不健康情绪的方法;第四部分介绍各种佛教心理工具;第五部分则探索人类发展的最高可能性和解脱之道。每章末尾都附有练习,鼓励大家亲身体验这些转化性实践。
第一部分:你到底是谁?
第一章:高贵:我们最初的善意
很久以前,泰国有一尊巨大的泥塑佛像,历经五百年沧桑。一次干旱后,裂缝中透出金光,人们才发现泥塑里竟藏着一尊巨大的金佛。这就像我们,也曾因威胁而掩盖了内在的高贵本质,即佛性。
佛教心理学的第一条原则:
- 看见所有人的内在高贵与美好。
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指出,人们常常更容易相信自己最糟糕的一面,而非内在的高贵。但我们内心深处知道,那个恐惧受伤的自我并非真正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完整和自由的途径。
我童年时期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恐惧,让我渴望找到“真正的家人”——那些高贵而真实的存在。这份渴望,最终把我带到了佛法面前。佛教心理学并非要我们回避痛苦,而是教导我们正视苦难,并从贪婪、嗔恨和痴迷中解脱。
“高贵”一词源于希腊语“智慧”或“内在光明”,指人类卓越的品质:正直、可敬、崇高、杰出。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他人是纯真的孩童,或垂暮之年的长者,来感受他们内在的尊严。当我们将尊敬和荣耀带给他人,我们便开启了他们内在良善的通道。正如达赖喇嘛所展现的,他对警卫、酒店员工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被特殊对待。罗伯特·的故事也说明,老师的“善意感知”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西方心理学常侧重病理,而佛教心理学则坚信人类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能的。正如佛陀所说:“如果无法从不健康的状态中解脱心灵,我就不会教导你这样做。正是因为心灵可以解脱,我才提供这些教导。”觉醒这种内在自由,是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
第二章:以慈悲拥抱世界:慈悲的心理学
作家艾伦·华莱士(Alan Wallace)描述,当你被盲人撞倒,愤怒会瞬间被同情取代。这表明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不和谐的根源是无明时,智慧和慈悲之门就会开启。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条原则:
- 慈悲是我们的最深本质。它源于我们与万物的相互联结。
我最初出家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内心深藏的痛苦。阿姜查师傅的慈悲和理解,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在病痛和挣扎中找到了一丝自由。
慈悲是自然的,源于万物的相互依存。从身体与母亲的联结,到人类与地球、社区的联结,甚至意识层面的联结,都体现了这一点。神经科学中的“镜像神经元”也证实了我们天生具有移情能力。慈悲并非牺牲,而是我们内在的自然反应,即使在恐惧和创伤中也能被重新唤醒。
达赖喇嘛曾对“自我憎恨”感到震惊,因为在他看来,“众生皆珍贵!”我童年时为了应对家庭冲突,学会了压抑痛苦,试图取悦他人,内心却充满不被爱的感觉。在修行中,我逐渐学会用慈悲去拥抱这些感受,并从中找到疗愈的力量。
慈悲需要勇气,它不是被动顺从,而是敢于敞开心扉去面对世界。它包含坚定的“不”,拒绝虐待、种族主义和暴力,但这“不”是出于坚定不移的关怀。正如海湾战争退伍军人安德鲁,通过慈悲修行,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重新与世界联结。慈悲让我们回到生命本身。
实践:慈悲禅修
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感受呼吸,将慈悲的意愿送给自己和所爱之人。默念:“愿你(我)被慈悲拥抱,愿你(我)的痛苦和悲伤得到缓解,愿你(我)安宁。”逐渐将慈悲扩展到朋友、邻居、社区,直至所有众生,感受与生命的温柔联结。
第三章:谁在照镜子?意识的本质
医生雷切尔·雷门(Rachel Remen)讲述了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在临终前突然清醒地对儿子说出“我爱你”。这让儿子思考:“到底是谁在说话?我们到底是谁?”
佛教心理学的第三条原则:
-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经验转向了知经验的广阔意识时,智慧就会升起。
西方科学开始探索意识的本质,而佛教心理学则直接引导我们去内观意识。我们常把意识视为理所当然,只关注经验的内容。但当我们照镜子,发现身体变老,而感知它的意识却永不衰老,这暗示了意识超越时间的本质。
佛陀教导“以心观心”。意识并非仅限于思想,它还包括感受、情绪、直觉等,更重要的是纯粹的觉知本身。意识没有颜色或位置,透明、不固定却充满活力,像天空一样,容纳万物却不受其限。
意识有两个维度:
- 天空般的本质:开放、透明、无时限、清净、无限,不受经验影响。
- 粒子般的面向:瞬间、非个体、记录感官、被心境染色、受条件限制、快速、短暂。
阿姜查师傅教导我们安住于“了知”,区分意识本身和其间来来去去的各种经验。这并非脱离世界,而是不惧生命变化的条件。巴勒斯坦人萨拉姆被殴打至死时,意识脱离身体,而后扩展到万物,感受到“一切皆是生命,永不消逝”,从而超越了恐惧和分离。
“谁在拖着这个身体?”禅宗公案问。佛陀教导我们观察意识,发现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或颜色,只是一个清晰、开放、觉知而无形式的了知空间。当我们学会安住于这种觉知,便能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平静和自在。这并非病态的超脱,而是广阔而亲密的觉知。
实践:声音之河
舒适坐下,闭上眼睛,感受身体和呼吸。倾听周围的声音,感受它们如何升起又消逝。然后,让心像天空一样开阔,没有边界,让所有声音、思想、感受,甚至身体的知觉,都像浮云般在觉知的空间中来去。安住于这种开放的觉知,感受它如何清晰、透明、无时限且不受限制。这是你真正的本性。
第四章:意识的色彩
阿姜查师傅常问:“又被某种情绪困住了?”佛教心理学教导我们精确地识别一天中升起的各种心境。他会故意制造困难,观察我们是否被愤怒或沮丧所困,并指出这些都只是心境。
西方文化认为幸福来自改变外部环境,但佛法指出意识状态比外部环境更重要。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是由我们用何种心境来面对它所决定的。
佛教心理学的第四条原则:
- 辨识充满意识的心理状态。从不健康的状态转向健康的状态。
佛陀的“心智地图”极为详细,有数百种心智状态和关系列表。它们作为记忆法,帮助人们精确掌握教义。我们的感官经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来构建世界,形成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心智品质(心所)则为这些感官经验增添了色彩。它们分为三大类:
- 十三种普遍心所:如稳定、生命力、记忆、感受、意志、识别等,是心智的基本运作系统。
- 不健康心所:源于执取、嗔恨和痴迷这三个“根”,产生嫉妒、僵硬、焦虑、昏沉、无耻、自私、怀疑、躁动、错觉等。这些状态越强,痛苦越深。
- 健康心所:源于爱、慷慨和正念这三个“根”,产生清明、沉着、洞察力、喜悦、适应力、自信、慎重、平衡等。它们能消解不健康心所。
心智健康在于健康心所的存在。健康与不健康心所相互抑制,培养健康心所,不健康心所自然消退。
丹尼斯通过观察自己的心境,发现日常生活中不满足和焦虑的频繁出现,开始从关注外部问题转向内在状态,从而理解了幸福的本质。我们通过正念觉知自己的心境,选择更健康的反应。正如阿姜查所说:“当你拥有智慧,接触经验就像站在一棵成熟的芒果树下,你可以选择好坏的芒果。因为你知道哪些果子会让你生病,哪些是健康的。”
实践:识别心理状态
选择一个你感到困难的日子,像人类学家一样,不带评判地观察你的心理状态。注意哪些状态出现,强度如何,持续多久,以及你如何被它们困住。重复几次,然后观察这种觉知带来的影响。接着,选择一个你感觉积极的日子,观察其中存在的健康心所(平衡、清明、慈爱、喜悦等),并注意它们对你的影响。
第五章:神秘的“自我”幻象
在佛教受戒仪式结束时,新比丘会得到第一个禅修指导:“我是谁?”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我们在困境中必须问自己的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是纠缠挣扎,还是自由自在。
佛教心理学的第五条原则:
- 我们对“自我”的观念是通过认同而产生的。我们越少执着于“自我”的观念,就越自由和快乐。
经典的佛教观点认为,“自我”感由两种心所构成:
- “我见”(self-view):将经验的某个方面执着为“我”、“我的”。
- “比较见”(compared view):将这个“自我”与他人比较,评估是更好、更差还是相等。
我们通过认同身体、思想、信念、角色和境遇来创造“自我”感。这种认同是无意识的,但正是对有限自我的认同造成了我们的痛苦。米奇的经历表明,当我们放下对受伤自我的认同,就能体验到巨大的自由。
佛陀经常引导弟子内观,认识到身体、感受、认知、思想和意识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能被执着为“自我”。“自我”是一种暂时的、虚构的、因执着而产生的幻象,像水中的冰块。
发展中的悖论:西方和佛教心理学都承认健康自我的必要发展。但佛教心理学更进一步,认为发展并非终点,它引导我们超越分离的自我,发现无我。功能的自我,即使最健康,也并非真正的我们。放下执着并非否认或消灭经验,而是不再执着于“我”或“我的”。这种无我的自由,像河流般流动,每时每刻都在新生。
我们常常认同自己的角色和形象,如男人、儿子、父亲、员工等。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角色,智慧在于能够完全投入每个角色,又能在任务完成后轻松放下。认同形象(如“我看起来聪明吗?”)也会带来烦恼。当我们放下对自我形象的执着,世界便向我们敞开。
对族群、宗教、阶层的认同,有时能带来尊严和联结,但也常被用来制造仇恨和分裂。佛陀教导我们超越这些身份认同,通过品德、慈爱、智慧来衡量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我们执着于身体、情感和思想,认为它们是“我”的本质。但它们都在不断变化。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师拉姆·达斯(Ram Dass)说:“如果我把身体当作‘我’,我就会有麻烦。但我已学会,这不是‘我’。”无我并非病态的抽离,而是广阔而充满爱的心,与万物联结。
实践:自我的创造与消解
观察你的“自我”感在一天中何时最强,在哪些情境下,以及它如何影响你的感受和互动。再观察“自我”感何时减弱或消失,例如放松或睡眠时。尝试像看电影或做梦一样,不执着于自己是“主角”,而是作为旁观者。当你放下“自我”,休息在觉知中,感受它如何让心变得更轻盈。
第六章:从普遍到个体:悖论的心理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色,空即是空。”我们既是活在人身中的灵性生命,需要记住邮编,也需要记住佛性。任何否定灵性或否认肉体的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
佛教心理学的第六条原则:
- 我们的生命既有普遍性也有个体性。若想快乐自由,两者都必须受到尊重。
普遍性维度展现了生命的宏大图景: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从空性中显现又消失。临终之人常会面对这个真相。阿姜查师傅常说:“赞美和责备,得失,苦乐总在变化。要看到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这会让你把成功和失败都看淡。”这并非虚无主义,而是让我们从智慧和慈悲中成长。
形式的神圣性:禅师若说一切如梦,他会敲你一下,问:“这是梦吗?”仅关注普遍性是不够的,形式也必须被尊重。阿姜查师傅用手掌的比喻,说明手全开或全握都有局限,只有灵活开合才能发挥作用。
佛教心理学不鼓励以灵性逃避现实世界。我曾出家多年,回美国后发现自己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因为我将“一切皆如梦”的普遍性执着为逃避。但正如禅师所说:“细节就是一切!”成熟的生命需要我们投入到给定的每个角色中。
概念与直接经验:佛陀指出:“用概念,但不要被概念所欺骗。”我们关于事物、人、情感的概念是静态的,而经验的实相是不断变化的河流。当我们用心智概念去看待“苹果”,它只是一个静态的词。但当我们直接感知一个苹果,它却是色彩、气味、口感等千变万化的瞬间感知。
在冥想中,我们学会从概念世界转向直接经验。虽然概念(如时间、国籍、自我)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被它们困住。智慧在于运用概念而不被其所惑。
实践:从普遍性角度看问题
选择一个你生活中的困难或冲突。想象自己站在生命尽头,回望这个问题,它会如何显现?再想象有成千上万的人曾面临类似问题,它是否变得不那么个人化?从百年后的视角看,它又如何?然后,问自己,这种普遍性的视角如何能为你的困境带来明智而充满慈悲的应对?
第二部分:正念:伟大的良药
第七章:正念的解脱力量
正念是一种不带评判、充满敬意的觉知。我们常常对经验进行评判、反应,而非单纯地觉知。当我们带着正念去感受,就像迪安·福西(Dian Fossey)不带武器走近大猩猩一样,大猩猩感受到善意而允许她靠近,我们也能不带“武器”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佛教心理学的第七条原则:
- 对任何经验的正念关注都具有解脱力量。正念带来视角、平衡和自由。
初次禅修者常被自己内心涌动的评判和念头震惊。然而,正念鼓励我们放下这些评判的“武器”,只是觉知。心理学家彼得在禅修中被邻座的咳嗽声激怒,但通过正念,他开始好奇地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紧绷、愤怒,然后放松。他发现,内心的反应比外部事件本身更痛苦,正念让他学会了“放下”与“接受”。
正念在西方心理治疗中也被视为核心的疗愈工具,如弗洛伊德的“平等悬浮式关注”和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关键在于,佛教心理学强调学生自身正念的系统训练。
正念是无畏的临在。带着正念面对痛苦和恐惧,是一种勇气。佛陀在森林中面对恐惧,没有逃避,而是安住于恐惧升起的姿势,直到恐惧消散。正念不拒绝经验,而是让经验成为老师,从而带来疗愈。
正念转化的四个原则:RAIN (Recognition, Acceptance, Investigation, Non-identification)
- 识别 (Recognition):愿意看见当下发生的一切,走出否认。
- 接受 (Acceptance):放松并敞开心扉接受事实,这并非被动,而是转化的勇敢一步。
-
内观 (Investigation):深入探究经验的四个关键领域:身体、感受、心智和法(dharma)。
- 身体:困难在哪里?如何感受?
- 感受:主观感受(愉悦、痛苦、中性)和次生情绪(愤怒、焦虑)是什么?
- 心智:与困难相关的思想、形象、故事和信念是什么?它们是否偏执、过时?
- 法 (Dharma):经验是否真实、无常?是自己构建的吗?它带来痛苦还是快乐?
- 不认同 (Non-identification):停止将经验当作“我”或“我的”。认识到这种认同造成依赖、焦虑和不真实。
杜安通过RAIN实践,认识到觉知不受任何经验影响,像空间一样开放,从而从自我评判中解脱。即使痛苦再次出现,他也能将其视为纯粹的经验,而非自己的身份。
不认同的果实是解脱,是放下执着,真正的平静。正如警察通过不认同仇恨,将逮捕者视为“爱的兄弟”,最终化解了冲突。正念和无畏的临在带来真正的保护。
实践:建立每日禅修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每天花10-20分钟坐下,放松身体,轻闭双眼。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受上。当心神游离时,轻柔地觉知它去了哪里(如“思考”、“游荡”),然后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呼吸。持续练习,你会发现心逐渐平静,对经验的觉知也更平衡。
第八章:这宝贵的人身
通过佛教修行,我们能静心并重新感受身体和世界。禅宗诗歌赞美雪声、花开、风声。僧侣们静心品尝食物,放慢脚步,感受风拂过皮肤,脚踏大地。我们重新连接身体,才能疗愈生命力丧失、慢性疼痛和压力相关疾病。
佛教心理学的第八条原则:
- 对身体的正念让我们充分活在当下。它带来疗愈、智慧和自由。
佛陀认为,人身极其宝贵,因为它提供了实现自由和真正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通过系统训练身体正念,学会尊重身体的奥秘。詹姆斯最初追求开悟,却从对呼吸和身体的专注中,发现自己生命中的“不努力”时刻,从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安宁和满足。
我在森林寺庙中,学会了感受四季更迭,与各种昆虫、动物共存。我还学会了处理身体的疼痛,区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我们围绕痛苦制造的烦恼。马利克通过慈悲地对待病痛中的身体,发现了一种新的尊严。
对于曾受创伤的人,身体正念是精微而痛苦的旅程。凯蒂被绑架强奸后,通过步行禅修和呼吸慈悲,逐渐感受身体的紧绷和恐惧,最终学会放下痛苦记忆,重获自由。
当困惑、恐惧、抑郁缠绕我们时,佛教心理学引导我们感受它们在身体中的体现。对于无法静坐的极端情况,步行禅修、瑜伽、太极、园艺等运动实践能帮助心与身体联结。
身体既连接原始动物性,又连接最高层次的灵性。智慧和高贵需要两者兼顾。我们执着于身体外表,但身体会衰老。阿姜查师傅说:“我们只是租用这所房子。如果它属于我们,我们可以告诉它不要生病,不要变老。但它不听我们的意愿。”
佛教心理学有许多练习从普遍性视角看待身体,如将其视为振动的能量场,或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通过专注觉知这些元素,我们能从对身体的执着中解脱。麦克通过观察嫉妒在身体中产生的地火水风元素感受,最终追溯到童年被抛弃的创伤,从而疗愈自己。
实践:步行禅修
找一个安静的区域,来回慢走。放松身体,感受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感受每一步抬起和放下的细微感觉。当注意力分散时,轻轻地觉知它去了哪里,然后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脚下的每一步。这种练习能帮助你平静心神,更完整地活在身体里。
第九章:感受之河
佛陀教导:“当愉悦的感受升起时,要知道这是愉悦的感受。当痛苦的感受升起时,要知道这是痛苦的感受。当中性的感受升起时,要知道这是中性的感受。”
佛教心理学的第九条原则:
- 智慧能了知当下存在的情绪,而不被其困扰。
人类经验的每个瞬间都有愉悦、痛苦或中性的基调。这是原初感受。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一系列次生情绪(喜悦、愤怒、恐惧等)。我们常想摆脱痛苦,抓住愉悦,忽略中性,但这样做只会加剧痛苦。智慧在于认识到,原初感受只是生命之流,不是失败。
贾米拉通过关注焦虑之前和之中的原初感受(胸口的紧绷、胃部的恶心),而非思想内容,逐渐从担忧中解脱。佛雷德里克通过觉知痉挛前出现的愉悦感,使痉挛停止。雅各布则通过觉知自己逃避强烈感受而产生的迟钝感,并勇敢地选择“像王子一样行走”,重新感受生命的活力。
处理情绪:佛教心理学用RAIN(识别、接受、内观、不认同)来处理情绪。
- 识别:情绪如何显现在身体里?它是困惑、悲伤、愤怒、恐惧还是执着?
- 接受:允许情绪存在,不抗拒。
- 内观:感受情绪在身体中的位置、密度、能量,以及伴随的故事和信念。
- 不认同:认识到情绪是无常的,只是能量,不是“我”。
情绪像意识中的波浪,每个情绪都有其生命周期,通常只持续15到30秒。我们学会观察情绪的起伏和转化。阿莉莎通过正念和慈悲,接受并观照自己因离婚而产生的悲伤、愤怒和恐惧,最终认识到它们都是无常的,如天空中的云朵,从而获得解脱。
实践:悲伤禅修
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将手轻柔地放在心口。回想你正在悲伤的失落或痛苦,让故事、画面、感受自然涌现。轻柔地呼吸,带着温柔和慈悲去拥抱这一切——痛苦、泪水、愤怒、爱、恐惧、悲伤。允许它们层层展开,从你的身心流淌而出。感受这份悲伤是世界悲伤的一部分,让它被尊重,被放下。
第十章:讲故事的心
初到寺庙时,我曾因身上出现的麻木感,联想到在和平队工作时接触的麻风病人,心生恐惧,想象自己成为麻风病人的一生,深陷自怜。但三天后,麻木感自行消失,恐惧随之瓦解。我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我的心编造的故事。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条原则:
- 思想常常是片面的和不真实的。学会对思想保持正念,而非迷失其中。
诗歌说:“宇宙是由故事而非原子构成的。”佛教心理学强调要区分故事与直接经验。思想是好的仆人,却是坏的主人。当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思想,会发现它们大多是重复的“旧剧本”或关于问题的“预设脚本”。禅修者会发现,平均每人每天有17,000个念头。
思想如同唾液腺分泌唾液,它们自发产生。当我们专注于思想过程本身,会发现它不断构建着我们有限的“自我”感。那些未经审视的评判、防御、野心、补偿,我们常常信以为真。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念头反复说给别人听,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无聊、批判和荒谬。
通过正念观察思想,我们看到恐惧的念头只是一则伴随着强烈感受的故事,并非事实。阿姜查说:“如果有人骂你是脏狗,你只需看看屁股,如果没尾巴,那就不是。” 佛教心理学教导我们如何处理思想:
- 觉知思想的内容:认识到重复性的负面念头(“十大金曲”)如何自我强化。
- 解脱思想的束缚:当负面念头升起时,简单地觉知并命名它们(如“啊,评判的心”),它们就会失去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观想、念诵咒语、身体正念或内观来超越思想。阿姜查和一行禅师的临在都能带来宁静,因为他们的正念将每个人带回当下。
故事具有力量,但它们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当我们将心安住下来,便能超越故事的层面,回到当下的奥秘。佛教心理学并非要我们摆脱思想,而是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思想。当思想来自慈悲和善意的意图,它就能带来智慧和创造力。
实践:片面的思想
选择一个你生活中的冲突领域,觉知你对它(人物、情境)的信念和想法。然后问自己:这些信念完全真实吗?它们是片面的吗?这个故事是谁编造的?如果放下这些想法,会是怎样的体验?尝试放下,安住于“不知道”或慈爱中。这如何影响你的身心和当前情境?
第十一章:古老的无意识
我的母亲对狗的恐惧源于童年创伤。即使她理解了恐惧的来源,她的无意识记忆和信念仍然像童年时一样起作用。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一条原则:
- 存在个人无意识和普遍无意识。将觉知转向无意识带来理解和自由。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探讨无意识两千年前,佛教心理学就已阐述了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基础,分为个人无意识和普遍无意识(藏识)。
个人无意识包含了记忆、形象、信念和冲动,这些是过往行为和感知的“种子”。每次经验都会留下印记,这些印记(被称为行,sankharas)潜藏在无意识中,等待条件成熟时再次浮现,塑造我们当下的感知和未来事件。正念修行能揭示这些储存在身体、情绪和梦境中的模式,使无意识的“行”变得有意识。吉恩因童年目睹小动物被麻醉而害怕呼吸,当他觉知到这份恐惧时,长期的紧绷和恐慌才得以消散。
藏识(Storehouse Consciousness)是无意识的海洋维度,包含所有记忆、历史和潜能。它既是个体的,也反映集体的记忆和欲望,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当藏识开启时,我们可能自发体验佛教心理学中的“多重存在层面”,包括天堂、动物、痛苦等境界的意识。我曾体验过光明的境界和痛苦的毁灭景象。
前世无意识:佛教教导前世和来生,解释生命中的苦乐并非偶然,而是过往行为的结果。这能带来对生命苦难的接受和更深的关怀。虽然西方难以证实前世记忆,但它在心理上能提供一种秩序感。我在寺庙修行时,也曾浮现前世在寺庙生活的记忆,促使我更认真地修行。
梦境与无意识:佛教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都认可梦的象征和预示价值。佛教的“梦瑜伽”不仅教导回忆梦境,更要在梦中保持觉知(清醒梦),甚至能在梦中探索意识的不同维度。
痛苦的无意识根源:执取、嗔恨、痴迷这三个不健康的根源,是所有痛苦心所的底层驱动力。它们可能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被激活。通过深刻的洞察和禅修,这些潜在根源可以被释放,带来不同程度的自由,即开悟的阶段。这是一个终生的工作,将无意识的力量带入觉知,并将其转化。
第三部分:转化痛苦的根源
第十二章:佛教人格类型
任何母亲都知道,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拥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我与我的双胞胎兄弟性格截然不同。人们刚开始禅修时,常对自己的人格不满意,希望变成另一个人。阿姜查师傅看到西方学生对自己过于严苛,努力改变自己,但他笑着说:“希望你早日康复。”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二条原则:
- 我们人格中不健康的模式可以被识别,并转化为我们自然气质的健康表达。
转型意味着什么?我们能改变多少?佛教心理学认为,我们可以转化痛苦的不健康根源,但这必须在我们自身人格和气质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抛弃它们。阿姜朱念(Ajahn Jumnian)师傅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如傲慢的承包商松柴、好斗的拳击手纳克、酗酒的普拉瑟特)给予不同的任务,帮助他们转化执取、嗔恨和痴迷。
这三种不健康的根源也塑造了三种不健康的人格类型,三种对待世界的方式。通过正念,这些不健康的气质可以转化为健康模式。人格并非永恒的本质,它像身体一样,是暂时的状况。
三种基本人格类型:
- 执取型:围绕欲望构建,表现为寻求、渴望更多、成瘾。执着于舒适和感官享乐,逃避不和谐。相关心所:虚荣、任性、骄傲、自我中心、嫉妒、贪婪、欺骗、成瘾。特点是优雅、从容,但容易陷入欲望。
- 嗔恨型:围绕评判和排斥构建,容易看到缺点,批判性强,易怒。相关心所:愤怒、报复、傲慢、仇恨、残忍、攻击性。特点是步履急促、姿态僵硬,容易被激怒。
- 痴迷型:围绕不确定和困惑构建,不知所措,通过麻木或不行动来寻求安宁。相关心所:困惑、担忧、怀疑、懈怠、散乱、焦虑、躁动。特点是步态犹豫、行动迟缓、容易迷失。
每个人都兼具这些气质,但总有一种占主导。了解自己的气质,能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多一份慈悲,并转化不健康的方面。
人格的转化炼金术:不健康的性格状态并非我们真正的自我,但其能量也并非消失,而是被解放。执取型转化后,带来美和富足;嗔恨型转化后,带来辨别智慧、无争和慈爱;痴迷型转化后,带来广阔、平静和理解。最终,我们能放下对人格的认同,发现真正的自己。
实践:认识你的人格类型
回到本章开头对三种人格的描述,判断你最主要的倾向。然后观察它如何在一整天中影响你与人、事、苦乐的互动。留意它是否是一种自动化的模式。放下对它的评判,并找出你这种气质最有价值的方面,如欣赏、清晰或随和,并专注于这些积极的方面。然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观察你身边一位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
第十三章:将欲望转化为富足
八岁时,我因疑似小儿麻痹症卧床,极度渴望能再次在草地上奔跑。当愿望实现时,我在草地上翻滚,感受巨大的喜悦。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三条原则:
- 欲望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之分。了解其中区别,并从中找到自由。
世界运转离不开欲望,但佛教心理学并非谴责所有欲望,而是区分健康与不健康,并引导我们将欲望转化为真正的富足。
不健康的欲望导致贪婪、成瘾、过度野心,带来占有欲、自我中心、不满足、强迫、空虚、永不餍足等痛苦。它让我们迷失,心智封闭,看不到世界的美好。沉溺于欲望时,我们成为“饿鬼”,永不满足。它也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
健康的欲望则让我们滋养自己、照护孩子、发展事业和社区。它与关怀、欣赏和慈爱相关,是奉献、稳定、慷慨和灵活的源泉。
要转化欲望,首先要觉知欲望在身心中的运作方式。欲望会制造紧张、收缩、黏滞感,并让人专注于未来。当我执着于欲望时,心智会变得狭隘。通过修行,我学会了放下对欲望的执着,找到内在的安宁。
禅修中,我们会观察欲望的生起和消逝。当欲望不被满足时,身体会紧张、沮丧,但如果只是安住于当下,不急于满足,这种不适最终会消退,带来轻松和平静。放下欲望,并非意味着对生活无动于衷,而是以一种不执着的方式,轻松、自由地投入生活。
我曾作为僧侣过着极简生活,却发现自己对一只新的不锈钢钵有强烈欲望。我意识到,关键不在于没有欲望,而在于与欲望建立明智的关系。我的老师告诉我,我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我用性欲去填补内在的空虚。当我用慈悲拥抱这份孤独时,欲望的能量才能转化。
从执取到富足:通过正念和慈悲,不健康的执取、贪婪和不足感可以被释放,随之升起的是慷慨、丰盛和对美的热爱。我们发现,我们本然的状态是完整和满足的,超越了欲望。
这种富足并非外部财富,而是内心的圆满。它让人感到有价值,有能力给予世界。正如印度的尼萨伽达塔(Nisargadatta)说:“你们的问题不在于欲望太多,而在于欲望太少。何不渴望圆满的满足、喜悦和自由呢?”这指的是一种与世界不分离的意识状态。
当执取消退,慷慨便自然诞生。我们与万物相互依存,自然乐于付出。我们能以感恩的心接纳雨水、阳光、他人的关怀。感恩带来喜悦,让我们庆祝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实践:慷慨
花几天时间,关注生活中无休止的慷慨之流:阳光、雨水、地球的支撑、他人的付出。然后,有意识地选择加入这个慷慨之流,不是出于义务,而是为了快乐。每当心中生起给予的念头时(金钱、时间、帮助或物品),就付诸行动。你会发现,慷慨的行动会让你快乐。
第十四章:超越仇恨,拥有一颗无争之心
我的童年充满无法预测的暴力,这让我渴望理解愤怒和恐惧的根源。在寺庙,阿姜查师傅鼓励我直面自己的愤怒。我发现,恐惧总是与当下无关,它是一种可怕的故事,占据身心。我还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批判者,以及愤怒如何迅速变成指责和羞耻。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四条原则:
- 如果我们执着于愤怒或仇恨,我们就会痛苦。无需仇恨,也能坚决、明智、慈悲地回应。
仇恨源于对经验的排斥和攻击。我们常认为外部问题导致仇恨,但痛苦的经验本身只是痛苦,直到我们加上排斥或仇恨的反应,痛苦才升起。佛陀说:“怀着仇恨的愤怒之心,人们会自毁毁人。”
佛法教导我们,仇恨和攻击并非人类本性不可改变的部分。通过深刻的洞察、不认同和慈悲,我们可以从这些本能力量中解脱。恐惧是愤怒和仇恨的常见前因。当恐惧升起时,愤怒成为一种让我们感到安全的策略,它掩盖了内在的不安全感。
在痛苦或威胁出现时,我们可以用智慧而非习惯性的嗔恨来应对。关键在于学习区分反应与回应。当我们在愤怒中反应时,只会加剧痛苦。佛陀以“两支箭”为喻:第一支箭是痛苦事件本身,不可避免;第二支箭是我们的反应,它可以避免。
我在寺庙中发现自己内在有巨大的愤怒,这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愤怒。通过禅修和身体治疗,我学会了表达强烈的情绪,愤怒不再是恐怖的束缚,而是一种活生生的能量,可以被感受、放下或有意识地运用。
佛教心理学开出的药方是:
- 觉知内在的攻击性、愤怒和恐惧,认识到它们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
- 区分反应与回应。即使需要采取坚决行动,也要出于慈悲和关怀,而非仇恨。
佛陀教导:“嗔恨永远不能止息嗔恨,唯有爱才能疗愈。这是古老而永恒的法则。”柬埔寨的玛哈·戈萨南达(Maha Ghosananda)法师在经历家人被杀害后,仍教导难民宽恕,他相信“战争中没有胜利者”。
当我们在觉知中审视愤怒和厌恶时,身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些情绪不再是我们的身份,而是被条件限制的、非个人的力量。格蕾琴通过慈悲练习,学会了放下对离婚和前夫的怨恨,重新建立起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
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攻击性,而是来自不惧怕开放。正如奥马尔·苏丹·苏菲(Sufi)大师所说:“恐惧是房子里最便宜的房间。我宁愿看到你住在更好的地方。”真正的力量是面对痛苦和恐惧的勇气,并以慈爱之心回应。
实践:发现愤怒背后的痛苦和恐惧
注意你生活中愤怒升起的频率和形式,感受它在身体中的影响,以及伴随的次生情绪和自我辩护的故事。然后,问自己,这种愤怒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伤害或恐惧?诚实地审视这种脆弱性。想象你如何用语言表达恐惧和伤害,而非指责。让你的心教导你,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回应问题。
第十五章:从妄想走向智慧:从梦中醒来
佛教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清晰地看世界。当我们陷入妄想时,连最明显的真相也难以看到。阿姜查说:“就像我们骑着马,却在问:‘马在哪里?’”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专注于某事时,可能会完全忽略其他明显的现实。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五条原则:
- 妄想误解世界并忘记我们是谁。妄想滋生所有不健康的状态。从妄想中解脱,以智慧看待一切。
妄想有三层:
- 不专注(Inattention):我们活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对周遭事物和自身经验视而不见。这种慢性不专注导致我们错过生活的丰富性,甚至在物质富足中感到内心空虚。正念训练能将我们从这种迷幻中唤醒。困倦和昏沉也是不专注的表现,它们常常掩盖了深层痛苦,如凯尔通过觉知昏沉下的悲伤而解脱。
- 否认(Denial):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试图通过否认来逃避问题,如否认婚姻危机、疾病或成瘾。我母亲曾否认父亲的暴力,一家人活在谎言中。集体否认也存在,例如苏联曾否认历史罪行,直到真相揭露。否认让我们与现实脱节,造成更多痛苦。
-
对实相的误解(Misperception of Reality):最深层的妄想,挑战我们最珍视的假设。我们对幸福、永恒和自我本质的看法常常是错位的。
- 关于幸福的妄想:我们认为幸福依赖外部条件,但研究表明,物质财富或身体健全并非幸福的决定因素,真正的幸福源于健康的心境和明智的心。
- 关于永恒的妄想:执着于经验的永恒性,但生命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如梦幻泡影。认识无常才能活出智慧。
- 关于自我的妄想:忘记我们真正的本性,将转瞬即逝的身体、情感和思想视为固定不变的“自我”。这使我们感到分离和迷失。
通过正念,我们可以从妄想的咒语中解脱。比尔这位被囚禁的犯人,在临终前与母亲相见时,抛却了身份和苦难的表象,看到了彼此的高贵本质。当分离的妄想消散,我们便能触及灵性层面,认识到生命万物皆是“舞”,无常而又美妙。
实践:从妄想中觉醒
选择一个你感到困惑或被蒙蔽的领域。回想你对它的主要信念,然后质疑它们:这些信念完全真实吗?是谁编造了这个故事?如果放下这些信念,会发生什么?尝试放下,安住于“不知道”或慈爱中。这如何影响你的身心?
第四部分:寻找自由
第十六章:苦难与放下
任何接触过佛教教义的人都知道其起点:存在不可避免地包含痛苦。这是“第一圣谛”。然而,要完全接受这个真相却很难。阿姜查师傅曾对我说:“你希望不害怕受苦。”他解释有两种痛苦:一种是逃避的痛苦,它会如影随形;另一种是直接面对的痛苦,通过面对而获得自由。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六条原则:
- 痛苦不可避免。烦恼却可以避免。烦恼源于执着。放下执着,便得自由。
痛苦 (pain) 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生理的、生物的、社会的,如同昼夜、冷暖般必然存在。烦恼 (suffering)则不同,它是我们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产生的反应。烦恼可以是个人的(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是集体的(战争、不公)。佛陀的“四圣谛”如同心理诊断:症状(苦)、原因(集)、治愈可能(灭)、治疗方法(道)。
第一圣谛:承认痛苦是开始。我们要学会有尊严地承受痛苦。我曾面对父亲带给我的童年创伤,经历多年的禅修和心理治疗,才得以释放愤怒和悲伤。当父母离婚,我看到母亲终于摆脱痛苦,也感到不解她为何被困多年。
第二圣谛:痛苦源于执着 (grasping)。我们越执着,就越痛苦。如果我们试图占有和控制他人、自己的身体或情感,就会痛苦。当洛尼确诊艾滋病时,她通过放下恐惧,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治愈之爱。史蒂夫通过放下对孩子行为的执着,重拾关怀。皮拉通过放下对不公的愤怒,选择更有建设性地面对。
放下是一个过程,有时意味着允许,不试图摆脱,而是在接受中柔软。阿姜查师傅以未熟的芒果为例,说明急于求成只会带来酸涩。放下,才能让事物自然成熟。辛西娅通过慈悲地对待自己的暴食和内在的羞耻感,从“饿鬼”般的渴望中解脱,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富足。
第三圣谛:苦的止息。苦恼并非不可避免。当我们放下反应、恐惧和执着,就能从苦恼中解脱。这种解脱被称为涅槃。涅槃并非某种想象中的状态,而是当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时,自然产生的喜悦、平静和幸福。
第四圣谛:止息苦恼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道。它邀请我们在这里、此刻找到平静,不执着也不抗拒,在苦乐之间寻得觉醒和自由。
实践:放下
舒适坐下,将注意力带到身心。觉知所有需要放下的故事、情境、感受和反应。轻轻地命名它们(如“背叛”、“悲伤”),让它们在慈悲心中浮现。感受执着带来的不快乐,问自己:“我必须继续重复这个故事吗?”然后,轻轻地默念“放下,放下”,感受身心的放松和敞开。想象未来,当这些负担被放下时,你将获得的自由与轻松。
第十七章:心灵的指南针:意图与业力
“美国运通”广告语称自己是“好业力的官方卡片”,这反映了“业力”在现代语境中的流行。业力是因果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更重要的是,业力是我们的意图所产生的后果。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七条原则:
- 留意意图。意图是创造我们未来的种子。
业力(karma-vipaka)意味着“行为与结果”。它并非哲学概念,而是我们日常经验如何展开的心理学描述。习惯是理解业力的一个途径。重复的行为模式会改变我们的神经系统。一行禅师用“播种”来比喻:我们播下的种子,会在条件适宜时成长。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来改变业力。每项行为背后都有意图,即使有时是无意识的。通过识别、接受、内观和不认同,我们可以选择新的意图,从而创造新的业力。
长期的意图就是奉献。在寺庙,僧侣们每日黎明前诵经,将一天奉献给众生觉醒。设定长期意图就像设定心灵的指南针,无论风暴多大,方向始终清晰。曼德拉和昂山素季等领导人,都展现了这种奉献的力量。
当我们的善意意图与妄想混杂时,也会产生负面结果,例如“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用善意铺成的”。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曾声称善意,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明智的做法是审视意图,确保它没有妄想。
支持我们的意图:即使是最明智的意图也需要支持。佛教心理学区分“受暗示的”和“自发的”回应。当心智被他人或内在的负面暗示所影响时,我们容易偏离目标。因此,灵性友谊至关重要,它提供支持、反馈和鼓舞。
瞬间意图的澄清:业力也作用于我们最小的行动。佛陀教导,过去已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过去的结果,从而创造新的业力。玛莎因出轨流言而困扰,我告诉她,过去的伤害已成事实,但她如何向朱迪斯道歉,将决定她们关系的未来。
神圣的停顿:行为常常是自动的。学会在回应前停顿,是神圣的停顿,它打破了过去结果与自动反应之间的咒语。这一刻,我们可以审视意图,选择是否要基于理解和勇气来行动。正如曼德拉所说:“我们尚未自由;我们只是获得了自由的自由。”
实践:以明智的意图面对困难
选择一个你与他人有冲突的困境。回顾你上次的互动,以及你当时的动机,效果如何?现在,想象在下一次的互动中,你能抱持最高的意图。这意图是否包含对自他双方的慈悲?是否明智而勇敢?想象带着这些意图重新进入困境,然后去实践。
第十八章:神圣的视野:想象、仪式与皈依
在混乱时期,人类需要神圣的庇护所和形象来提醒我们是谁。佛教寺庙中遍布佛像、菩萨像,它们是慈爱、奉献、勇气和智慧的象征。通过想象和观想,我们能唤醒内在的这些品质。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八条原则:
- 我们反复观想的事物会改变我们的身体和意识。观想自由和慈悲。
观想的力量:观想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的转化工具之一。它能唤起觉醒之心的特定品质。通过稳定心智、重复咒语并清晰地观想神圣形象,我们能体验到内在的光明、喜悦和宁静。
观想并非佛教独有,但佛教将其发展得极其精微。我们观想佛陀或观音,圣方济各或圣母玛利亚,让他们的能量进入我们自身,从而内化这些神圣品质。护士奥利维亚通过观想度母,将自己转化为充满平静和慈悲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仪式:心灵的语言:仪式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将我们与宇宙的宏大意义联结起来。在佛教中,仪式以元素符号(火、水、土、气)为载体,帮助我们脱离时间,回到神圣的临在。
我的小组在加州贫困社区为曾加入帮派的年轻人组织了仪式。通过讲故事、艺术创作、冥想和武术,以及持续到黎明的启动仪式,我们帮助他们疗愈创伤,重新找回尊严,并选择成为社区的守护者。这些仪式超越语言,以最原始的方式联结人心。
创造仪式:仪式并非迷信或僵化的形式,而是帮助我们释放过去,重塑自我的有效途径。点燃蜡烛、埋葬悲伤、击响铜锣、或将旧情书付之一炬,都可作为转化性仪式。
心理治疗师阿丽莎通过在办公室设立祭坛,将难民的痛苦象征性地托付给神灵,从而减轻了自身的负担。我们也可以创造个性化的仪式来处理内心的重负。治疗师布鲁斯通过为被父亲强迫杀死的狗举行仪式,并承诺为动物福利工作,最终从童年创伤中解脱。
寻找皈依: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发现,幸存者之所以能熬过苦难,是因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崇高的目的。佛教心理学通过皈依,来满足我们对意义和支持的渴望。
皈依并非宗教行为,可以是对教义、社区或更高力量的信任。它提供方向和意义,让我们在挑战面前有所依凭。佛教的“三皈依”:皈依佛(觉醒的榜样)、皈依法(教义和真理)、皈依僧(修行者社区)。
皈依有外、内、最深三个层面。最终,我们皈依于无时限的意识和自由。阿姜查说,佛陀并非在印度开悟,佛性是永恒的,无生无灭,是万有的基础,是我们真正的家。当我们皈依,世间万物都成了我们的老师,宣告着生命唯一的真实本性。
实践:观想
选择一个能触动你心的神圣形象,专注凝视其清晰美丽的图像,感受它所体现的品质。然后,想象这个神圣形象进入你的身体和心灵,让你充满它的慈悲、勇气、纯洁和光芒。安住于这种状态,感受自己如何成为这神圣的存有。最后,将形象从身体中释放,让它溶入空性,回到纯粹的觉知中。
第十九章:有心的行为主义:佛教认知训练
阿姜查师傅曾对一个总是抱怨的西方僧侣说:“这家伙把僧袋放在粪堆里了,他自己却不知道。现在他走到哪儿,都说新地方闻起来很臭!”
佛教心理学的第十九条原则:
- 我们反复思考什么,就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出于慈悲,用健康的思想替代不健康的思想。
我们的生命被思想塑造。我们常常无意识地被思想左右,将它们当作现实。我曾因麻风病的念头而活在恐惧中,直到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思想所创造。认识到思想是空性的,心智便不再有迷惑我们的力量。
佛教是第一批认知行为治疗师。它不仅识别导致痛苦的思想模式(不值得、嫉妒、仇恨、焦虑等),更出于慈悲,有意识地用积极思想替代这些不健康的模式。
达赖喇嘛将思想转化视为他最喜欢的修行之一。他教导我们观想不健康思想的负面影响,然后决心“绝不让这些状态剥夺我的内心平静”。巴里通过觉知和慈悲对待自己的焦虑和抑郁念头,学会了“思考本身才是问题”。
痛苦的念头具有顽固性,它们像杂草一样在心中滋生。我们可以通过命名、观察、放下,并刻意用智慧的念头来替代。佛陀教导,像巧匠用好木楔取代粗劣的木楔,我们也能用善念取代恶念。
当简单替代无效时,佛陀建议更强硬的方法:清晰地观想不善念头带来的痛苦和危险,然后如同对待腐烂垃圾般,立即远离它们。如果思想仍顽固不化,则应刻意放慢呼吸,直至思想平静。最后,对于极度顽固的破坏性思想,佛陀甚至建议用强力去压制、粉碎和征服它们,如同制服暴力罪犯。
这些并非虚假的“自尊”练习,而是对治顽固心智的坚毅自律。一位曾混迹帮派的年轻人,在朋友被枪杀后,脑中充斥着复仇的危险念头。他学会了用“我会活下去”、“我要拯救年轻的孩子”这样的念头来替代,最终改变了人生。
实践:慈悲地替代痛苦念头
如果你有重复的、破坏性的思想(自我评判、羞耻、不值得等),进行为期一周或一个月的训练。首先,仔细觉知这些声音的内容和节奏,它们何时出现,如何让你痛苦。然后,创造一两个能彻底转化这些谎言的“解药”短语,即使一开始不相信,也要坚定、刻意地重复它们。可以基于慈爱冥想的短语,如“愿我爱自己本来的样子。”持续练习,你会发现它们逐渐生效。
第五部分:体现觉者的心
第二十一章:美德、救赎与宽恕的心理学
在阿姜查的寺庙里,对生命的敬畏是所有活动的基础。我曾与一只巨型蜘蛛共住一室,最终学会了尊重所有生命。美国书法家劳埃德·雷诺兹(Lloyd Reynolds)曾写:“一只虫子爬过纸面。别管它。我们需要所有能得到的读者。”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一条原则:
- 美德和正直是真正幸福的必要条件。小心守护你的正直。
佛教中的美德(virtue)并非老旧的概念,它是激进变革的基础。它意味着我们以真实、正直、热情和目标对待一切。美德有三层: 1. 不伤害(non-harming):止息有害行为,如杀生、偷盗、妄语、性滥用、滥用致幻物。 2. 培育关怀(cultivation of care):超越不伤害,主动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万物的守护,对真理的捍卫,对亲密关系的尊重,以及对觉知的培养。 3. 自然美德(natural virtue):觉醒之心的自发正直,当我们脱离自我利益,自由去爱时,自然展现。甘地就是这种内在美德的典范。
心理治疗中也应引入美德。治疗师有责任报告严重的伤害行为,但也应关注更高层次的道德完整性。艾伦通过偷窃公司钱财而感受到的内在冲突,以及肯因婚外情而产生的痛苦,都说明缺乏正直会带来痛苦。
佛陀教导的五戒是不伤害的基础。他强调,没有基本的正直,我们无法达到真正的“人”的层面。良知是正直的源泉,它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否带来伤害,并引导我们向善。内在良知保护我们自己,外在良知让我们看到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正如作家迈克尔·文图拉(Michael Ventura)所说:“你必须对之撒谎的人拥有你。你必须对之撒谎的事物拥有你。”失去正直,就失去自由。
救赎与宽恕:喜马拉雅地区最受爱戴的圣者米拉日巴,曾因复仇而杀人,后通过苦修和奉献,赎清罪孽,成为圣者。佛陀时代的恶人盎掘摩罗,因佛陀的无畏和智慧而弃恶从善,最终也成为圣者。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对救赎的普遍需求。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二条原则:
- 宽恕既必要也可能。找到宽恕并重新开始,永远不嫌晚。
宽恕并非软弱,它需要勇气和正直。宽恕并非纵容他人的过错,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健康,放下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一个在监狱中被困28年的囚犯,通过禅修和宽恕,获得了内在的平静和自由,甚至在监狱中被称为“微笑的佛陀”。
宽恕是一个过程,常常伴随着悲伤、愤怒和困惑。我的父亲在临终前,我通过多年的禅修和宽恕练习,才得以放下对他的愤怒和悲伤,最终在病床边与他达成和解。乔希通过系统性的宽恕练习,从对兄弟的怨恨中解脱。梅丽尔通过直面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决心不再伤害他人,最终获得心灵的释放。
实践:宽恕禅修
舒适坐下,闭上眼睛,感受心口处因未宽恕自己或他人而产生的障碍和情绪。然后,深呼吸,开始默念宽恕的词句:
- 请求他人宽恕:“我曾因自己的痛苦、恐惧、愤怒和困惑,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背叛或抛弃他人,给他们带来了痛苦。我请求你的宽恕。”
- 宽恕自己:“我曾多次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思想、言语或行为伤害和背叛自己。我宽恕自己。”
- 宽恕伤害你的人:“我曾被他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虐待或抛弃。我已将这份痛苦背负太久。我宽恕你。”
重复这些词句,直到你感到内心有所释放。
第二十二章:菩萨:照护世界
劳伦曾致力于国际妇女权益工作,却在世界需求和个人母性渴望之间挣扎。在禅修中,她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痛苦并无二致,从而放下“拯救世界”的负担,找到个人与世界的平衡。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三条原则:
- 内在与外在,自我与他者,并无分离。照护自己,即照护世界;照护世界,即照护自己。
菩萨(Bodhisattva)是致力于觉醒并为所有众生福祉而行动的存在。菩萨道的核心是:我们最高的幸福与他人的福祉息息相关。这与西方心理学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形成对比。
菩萨的愿望是广大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达赖喇嘛的菩萨誓愿,如“愿我成为需要保护者的守卫,路途上的向导,渡河者的舟筏桥梁,黑暗中的明灯,疲惫者的憩所,病者的良药……”这些誓愿提醒我们,“我与他者”的界限是虚假的。
平衡的生活:菩萨之道要求我们创造一种平衡的生活。首先要静心,因为从愤怒、执取和恐惧中产生的行动只会加剧问题。甘地即使在最动荡的时期,每周也会有一天保持静默。世界不缺石油或食物,它需要更少的贪婪、仇恨和无明。
面对真相:静心后,菩萨的第二步是看清真相。妄想制造敌人,加剧分离。真相是,我们并非分离的。战争、经济不公、种族主义和环境破坏都源于这种分离的幻象。艾森豪威尔总统曾警告“军工复合体”的巨大代价,因为它以权力取代了慈悲。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运作,展现了真相的力量,即使是揭露残忍的行为,也未激起仇恨,反而带来了国家的疗愈。
展望解脱与正义:菩萨之道最后一步是展望解脱,为自己、社区和世界创造一个没有痛苦的未来。国王阿育王因目睹战争惨状而皈依佛法,致力于和平与公正。佛陀也教导社会治理的原则,强调改善民生、消弭贫困才能带来和平与无犯罪的社会。
即使无法控制结果,我们也能向世界敞开,播下善的种子。托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和贵格会教徒仅凭一小群人的愿景和行动,最终废除了大英帝国的奴隶制。
实践:菩萨誓愿
考虑发菩萨誓愿。你可以去佛教中心,或在家中,在佛菩萨形象前,或在朋友见证下,坐下,反思致力于众生福祉的生命之美与价值。然后念诵你的誓愿,如:“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可以根据自己最深的奉献来修改措辞,并在每次禅修时重复,以引导和奉献你的修行。
第二十三章:中道智慧
佛教心理学既不否认也不肯定,它展现了宇宙的悖论,教导我们身处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这种领悟被称为中道。阿姜查师傅常说:“既不前进,也不后退,也不原地踏步。”中道是信任生命本身,像学习游泳一样,相信水会托住我们。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四条原则:
- 中道存在于所有对立之间。安住于中道,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安宁。
中道在所有对立面之间:执着与厌恶之间,存在与非存在之间,色与空之间,自由意志与宿命论之间。它让我们安住于当下的实相。T.S.艾略特称其为“转动世界的静止点”。
姜格(Ginger)通过在禅修中安住于各种强烈情绪的中间地带,最终发现内在的平静。她意识到,所有痛苦和希望、身体病痛和恐惧,都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中道深邃无比,它涵盖了一切,却不被任何东西所限制。
安于不确定性:阿姜查师傅曾举起一个茶杯说:“对我而言,这个杯子已经碎了。因为我知道它的命运,所以我能充分欣赏它的当下。当它碎了,它就碎了。”当我们理解不确定的真相并放松时,我们便获得自由。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说:“安全感大多是一种迷信。它不存在于自然界,孩子们也整体上没有这种体验。从长远来看,避免危险并不比直接暴露更安全。生命要么是一场大胆的冒险,要么一无是处。”
中道是在不确定中找到安宁。它让我们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将最好的自己投入到过程中。禅宗教导“安住于信任之心,就是对不完美没有焦虑”。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五条原则:
- 放下观念,从执着中解脱。对奥秘保持开放。
远离观点:中道的智慧让我们从观点和意见的丛林中解脱。阿姜查说:“你们有太多意见,并因此受苦。何不放下它们?”我们不必纠结于政治言论或各种理论。禅宗的铃木俊隆提倡“初学者之心”,即对一切保持开放和好奇。
当我们放下观点,便能更深入地倾听,更清晰地看待。在临终关怀中,我们学会放下预设的评判,只是全然地临在和倾听。阿诺德·明德尔(Arnold Mindell)通过与昏迷病人“一同呼吸”,进入他们的意识,帮助他们安然离世。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哈勃望远镜揭示的亿万星系,土壤中亿万的生命,都指向无尽的奥秘。我们不仅是奥秘的见证者,我们就是奥秘本身,正在审视自己。中道智慧邀请我们活在当下,拥抱矛盾,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实践:不知道的心
选择一个内在或外部的冲突情境。在禅修中,设想十年后的情景,认识到你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感受这份“不知道”,并与之放松。然后将这个“不知道的心”带入冲突情境,放下你对事情该如何、他人该如何的既定观点。带着开放、不确定的心态去接近它。这会如何影响情境,让它变得更智慧、更容易、更放松?持续练习,直到你安于不确定。
第二十四章:觉醒的心
我们内心深处蕴藏着非凡的爱、喜悦和坚不可摧的自由。佛教心理学称之为最佳心理健康状态。迪帕玛·巴鲁亚(Dipama Barua)通过深入的禅修,即使经历丧子丧夫的巨大痛苦,最终也展现出惊人的内心光明和慈爱,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佛教心理学的第二十六条原则:
- 平静的心生出爱。爱遇到苦难,便转化为慈悲;爱遇到幸福,便转化为喜悦。
觉醒爱:“四无量心”是人类觉醒最珍贵的描述,包括慈(loving-kindness)、悲(compassion)、喜(joy)和舍(equanimity/peace)。这些心境是开放之心的普遍表达。通过系统训练,我们可以培养和加强这些品质。
慈心禅的练习从爱自己开始:“愿我充满慈爱,愿我远离内外危险,愿我身心安康,愿我安宁幸福。”接着将慈爱扩展到施恩者、亲友、普通人,直至所有众生,甚至敌人。每一次扩展,都帮助我们放下抗拒,让爱心不断扩大。露比通过一年的自我慈心禅修,最终体验到无边界的爱,超越了时间和分离。
自然喜悦:当爱遇到快乐,它便成为喜悦。喜悦是解脱和觉醒之心的表达。达赖喇嘛被问及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他微笑着说:“就是现在。”当我们活在当下,喜悦便无理由地升起。
西方文化常将佛教误解为悲观,但泰国、西藏等佛教文化充满乐观和欢笑。许多伟大的佛教老师都拥有惊人的幽默感和感染力极强的喜悦。我们不必担心喜悦是对世界苦难的不忠,它本身就是觉醒的必要部分。西藏僧尼即使在狱中受尽折磨,仍保持着惊人的韧性和喜悦,因为他们学会了为敌人祈祷。
感恩是培养喜悦的支持性练习。感恩是对所有滋养我们的一切的温柔承认和致敬。它让我们看到生命中每一份细微的祝福,从而带来喜悦。
平等心与平静:当慈悲、喜悦和慈爱在坚不可摧的平静中平衡时,便达到真正的平静。这种动态的静止,是迪帕玛所说的佛教修行的最高阶段:“意识成为慈爱的交响乐,在平静的海洋中演奏。”
我们已经绕了一个大圈,回到最初,并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安住于当下,无论身处何地,都成为觉醒的座席。我们变得真正鲜活,能够关怀、工作、爱,并全然投入生活。我们看到生命的法则,痛苦的根源,以及选择自由的可能。最终的讯息是:你已自由。这份自由正是我们心智的本质。
我们将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内在的自由,通过气质、身体和文化。有人以宁静表达,有人以喜悦表达。自由的觉醒意识如同多面水晶,每一面都闪耀着平静、爱、力量、清明、感恩、正直、慈悲、勇气、创造力和丰盛。
实践:慈心禅修
舒适坐下,让身心放松,心柔软。从自己开始,默念:“愿我充满慈爱。愿我远离内外危险。愿我身心安康。愿我安宁幸福。”反复练习,直到对自己的慈爱感增强。然后,将慈爱扩展到施恩者、亲友、普通人,直至所有众生,包括那些你感到难以慈爱的人。在每个步骤中,刻意扩展你慈爱的意识领域。
实践:慈悲禅修
请参考第二章的“慈悲禅修”练习。
实践:感恩与喜悦禅修
舒适坐下,放松身心。感受你多年来对自己生命的照护,然后感恩所有支持你的一切:人、动物、植物、天地元素,以及世代先辈的辛劳。 然后,将练习转向培养喜悦。观想你所爱之人的快乐时刻,感受他们的福祉,默念:“愿你喜悦。愿你的幸福增长。愿你永不与大幸福分离。愿你的好运和喜悦的因缘增长。”然后逐步扩展到更多亲友,最后到自己,乃至所有众生。
实践:平等心与平静禅修 舒适坐下,让身心平静。将注意力带到呼吸上,默念:“吸气,我平静身体。呼气,我平静心灵。愿我平衡。愿我平静。”然后,将平静感扩展为广阔的平等心。认识到万物皆有生有灭,安住其中,默念:“愿我能以平等和平衡之心看待万物的生起与消逝。愿我开放、平衡、平静。”逐步将这份平静扩展到亲友,乃至所有众生,包括那些困难的人和敌人。最后,你可以加入“你的幸福和痛苦取决于你的行为,而非我的祝福”这句话,以帮助自己放下,然后回到简单的平静愿望。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