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

Index

A Map of the Journey - Jotika Sayadaw
禅修之旅 - 焦谛卡禅师 - 摘要

真正的生命是活在当下。深入观察生命现象,不做任何事,只是全神贯注,此即修行。当你放下时,你便解脱。

 

第一讲:禅修前的心理准备

本讲开宗明义地指出,大部分三十至五十岁的禅修者,人生经验丰富,无论成功或失意,都已准备好追求更高层次的内在修行。

禅修就如农夫耕种。巴利语Bhavana(修习)的一个含义就是耕种,意为“使某物增长”。耕种前必须先准备土地,拔除杂草,翻松土壤。同样,禅修者在开始修行前,也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生命中的杂草——如酗酒、吸毒等坏习惯——根深蒂固,需要时间去铲除。

一个正确的态度是不带有所期待。许多人急于求成,总想知道要坐多久才能得定,修多久才能证悟涅槃。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错误的。真正的禅修者应当享受过程,付出而不求回报,因为你付出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

要进行心理准备,有几件事至关重要:

  1. 念死(死随念):首先要思惟生命的短暂。生命如白驹过隙,很快就会终结。反思一生所为,会发现世俗的成就(如学位、工作、婚姻)在死亡面前毫无意义。唯一真正有意义的,是学会了禅修。当我们认识到生命无常,时间宝贵,就不会再拖延,而是把握当下,努力修行。一个认真的禅修者,随时随地都在修行。
  2. 修习“佛随念”:忆念佛陀的品德,如他的清净、智慧、慈悲与解脱。当我们忆念这些殊胜品质时,我们的心也会生起类似的善法,这能为我们的修行指明方向和目标。同样,“念法”也能让我们认识到佛陀教法的珍贵价值,从而放下分心之事,精进禅修。
  3. 持戒与律仪:有些人不喜欢“律仪”这个词,认为它限制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知道何为有益、何为无益,并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持戒(如五戒、八戒)初期可能会感到约束,但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带来内心的自在与自我尊重。当我们破戒时,如杀生、偷盗,不仅伤害他人,更深层的是伤害了自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自尊。禅师以自己朝小狗泼水的经历为例,说明即使是微小的恶行,也会让内心感到痛苦,失去慈悲心。自我尊重非常重要,它来源于行善止恶。
  4. 修习慈心:对一切众生散发慈心,能滋养心灵,带来巨大的能量。修习慈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爱的人,也值得被爱。
  5. 活在当下,为生命负责:放下过去,不为未来的不确定而忧虑。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都不应归咎于他人,而是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起全部责任。
  6. 培育有益的念头:我们的心念大多是无益的,如贪、嗔、痴、慢、疑。要时常观察自己的心念,当觉察到无益的念头时,试着从正面、有益的角度去看待和转化它。
  7. 收摄根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过多的感官对象,导致内心浮躁不安。因此,要学会抑制感官,限制不必要的活动,如看电视、阅读等,为禅修节省时间和精力。
  8. 过简朴的生活:生活越简单,消耗的精力越少,内心也越容易平静。禅师以他师父空无一物的房间为例,说明简单的环境有助于心的“空寂”。

最后,禅师再次强调,禅修如耕种,要时时观察自心,努力拔除烦恼的杂草,因为它们一旦生根,便难以去除。


第二讲:禅修的基本技巧与了解

本讲继续深化“禅修如耕种”的譬喻,强调准备心田的重要性。耕耘心田意味着培育慈心、悲心、体谅等善法,并严格持守戒律。破戒不仅伤害他人,最终也伤害自己,因为我们与世界万物息息相关。

持续的正念至关重要。一个真正理解正念的人,不会为禅修设定时间表,因为他深知有正念与无正念时内心的巨大差异。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保持知足、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是抵制负面心态、守护内心平静的关键。

开悟没有捷径,不可能用金钱购买。它需要我们慢慢地了解自己,有同情心地看待自心的贪、嗔、痴等烦恼,视其为自然现象,而非与之对抗。烦恼害怕的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被一颗平靜、智慧的心如实地观察。

知行合一是提升观智的关键。如果你知道某件事是好的(如禅修、持戒),就必须立刻去做。如果你知而不行,你的观智将会退失。禅师分享了他师父的教导:“要有正念,你的心会告诉你去做正确的事。”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真理。当我们身体力行内心知道的正确之事时,我们的心会教导我们更多。禅师以聪明的黑猩猩可可能够分辨是非为例,说明即使是动物也有基本的道德感知,人类更应将所知付诸实践。

为了建立自信与自尊,每天都应做一些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小事,比如更有慈心、更乐于分享。持续的努力比一时的热情更重要,每天向前迈出一小步,终将到达目的地。不要拖延,现在就去做你知道该做的事。

禅师分享了自己最初的禅修经验:只是简单的观察呼吸身体的感觉。后来才了解到还可以在走路时禅修(经行),这让他意识到禅修无处不在。一次学习一点,立刻付诸实践,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接着,禅师探讨了影响禅修的几个实际因素:

  1. 食物:所吃的食物会直接影响身心状态。吃得过饱、过于油腻会使心迟钝;咖啡因摄入过多则会使心亢奋。禅修者应对食物保持敏感。
  2. 谈话:谈话的内容会影响心境。无益的、负面的谈话会带来贪、嗔、痴,干扰禅修。因此,应尽量谈论正面的、令人鼓舞的话题。在禅修中心,禁语是保护内心的重要措施。
  3. 交往的人:与有正念、内心平静的善友交往,有助于修行;反之,与负面、浮躁的人交往,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4. 环境:一个宁静、干净的地方最适合禅修。如果环境嘈杂,可以尝试观想自己身处一个理想的禅修之地。观想的力量虽非真实,却能深刻地影响内心。

持戒、慈心和观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禅修不是独立于生活的行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影响禅修。一个商人不能在禅修时追求解脱,在生意场上却不诚实。成功的生活包含两个关键:精神上的调和与为同胞服务。

最后,禅师讲解了毗婆舍那禅修的基本方法——四念住,它涵盖了身、受、心、法四个方面。禅修从一个目标开始,如呼吸,然后逐渐扩展到对所有身心现象的观察。

关于观呼吸,有几个步骤: * 知道自己在呼吸。 * 知道吸气和呼气。 * 数息:为了让心持续安住在呼吸上,可以在一次吸气或呼气中默数五到十次。数息的目的不是计数,而是将心带回当下,防止它飘走。 * 放下数息:当定力提升后,应放下数息,只纯粹地观察呼吸。

最关键的一点是区分概念(Pabbatti)胜义谛(Paramattha)。 * 概念:是名称、形状、标签,如“呼吸”、“长”、“短”、“一、二、三”等。 * 胜义谛:是直接的、纯粹的感觉,是身心过程的真实特性。

禅修的目标是观察胜义谛。当我们观呼吸时,不应关注“呼吸”这个概念,而应专注于鼻孔处气流进出时产生的接触、摩擦、推动、冷暖等真实感觉。如果心安住在概念上,虽然也能获得平静,但无法开发出洞见名法和色法实相的观智。


第三讲:沉入内观的方法

本讲深入探讨了禅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以及如何区分概念与胜义谛。

首先,禅师指出,看到他人安静禅坐的姿态本身就能带来平静和稳定。接着,他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禅修者在心逐渐宁静、深入定时,有时会突然被惊醒或身体猛然一动

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反应。我们的心习惯于日常的现实世界,在那里我们通过感知周围环境和身体状况来获得安全感。当我们深入禅修时,对外界和身体的觉知逐渐减弱,甚至身体的形状、大小等概念都会消失。这种“失我”的状态会让潜意识感到恐惧和不安全,因为它威胁到了我们固有的“自我”认同感和控制感。我们害怕失去控制,害怕进入未知的境界。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禅修者需要:

  1. 培养信任与安全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与值得信赖的老师或同修一起禅修。可以象征性地将身体“交托给佛陀”,放下对身体的担忧。
  2. 修习慈心:慈心能创造一个保护性的磁场,让我们感到安全。
  3. 放下控制的欲望:禅修的本质是放下,而非控制。我们必须学习成为一个旁观者,只是观察身心现象的发生,而不去干预或操控。要信任自己的修行,告诉自己并无危险。

接着,禅师再次深入阐述概念(Pabbatti)胜义谛(Paramattha)的区别,这是修习观禅的核心。

修习奢摩他(止禅)可以专注于任何所缘,包括概念(如持咒、观想),目的是让心平静。但要培育观智,则必须将心安住于胜义谛。我们必须超越语言、名称和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回归到纯粹的、直接的感受。

之后,禅师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定:

  1. 禅那(Jhana):这是一种深度专注的状态,通常通过专注于某个概念(如修习慈心禅时对他人的祝福)或某个固定的所缘(如色盘)来达成。禅那能暂时烧毁烦恼。
  2. 近行定(Access Concentration):这是接近禅那但尚未完全安止的状态,心能够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所缘上。修习观禅需要达到至少近行定的水平。
  3. 刹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这是观禅所特有的定。因为观禅的所缘是不断生灭变化的,所以心也是一刹那接一刹那地跟随这些变化的所缘,这种持续而短暂的专注就称为刹那定。

在修习观禅时,我们从一个所缘(如呼吸)开始,逐渐放下所有的概念和念头(如“我在呼吸”、“吸气/呼气”),只剩下纯粹的感觉和觉知。这个过程需要超越思考,因为思考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我们应该在禅修前学习法义,但在禅修中要放下所有知识,只是直接地观察。

禅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说明“想”的习惯是多大的障碍。他曾因喜爱思考和写作而难以放下念头,修行进展比不善思考的同修要慢。他逐渐学会观察念头本身,看着它生起,看着它消失。这个过程非常细微,从模糊的感觉,到形成影像,再到语言的出现。

毗婆舍那禅修就是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像一面镜子,只是反映而不执取。它不是“做”什么,而是一种无为的、自然的观察。初学者可能会觉得困难,甚至想放弃,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逐渐达到更深的定境。


第四讲: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

本讲的核心是探讨如何通过禅修获得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即清楚地分辨心识(名法)和物质现象(色法)的智慧。

禅师首先指出,我们生命中最大的负担是“我”这个概念。禅修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身心现象,来破除这个坚固的“我执”。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圣者,其标志就是根除了“我见”(萨迦耶见)。

第一观智的巴利文是Nama-rupa-pariccheda-ñāṇa,在《清净道论》中被称为见清净Ditthivisuddhi)。它的含义是:如实地、正确地观察到名法与色法是两种不同的、无常无我的生灭过程,其中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或实体。

在禅修中,当心变得宁静,不再将各种感觉组合成概念时,我们就能直接体验到事物的真实特质(胜义谛)。

禅师详细解释了如何在六根门中修习名色分别智:

  1. 眼根(看):当我们看时,我们看到的只是颜色(色法)。眼睛本身无法认知“人”或“桌子”这些概念。是心(名法)基于过去的经验,对这些颜色进行解读,才形成了概念。佛陀教导“当看到时,只是看到”,就是要我们停留在纯粹的视觉经验上,不加思考和评判。禅修者要觉知到“看的动作”本身,以及被看到的所缘(颜色),并了知有一个“觉知的心”在运作。这个“觉知的心”是因为有所缘境才会生起,两者互为缘起。
  2. 耳根(听):我们听到的只是声音(色法),而“语言”和“意义”是心(名法)的创造。在深度禅修中,禅修者可以听到声音,但无法理解其意义,声音不再构成干扰。
  3. 鼻、舌、身根: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嗅觉(香)、味觉(味)和触觉(触)。我们体验到的是纯粹的气味、味道或身体感觉(冷、热、硬、软、痛等),这些是色法。而对这些感觉的喜欢或不喜欢,则是心(名法)的反应。
  4. 意根(想):在禅修中,当念头或情绪生起时,它们也是被观察的所缘境。

通过持续地观察,禅修者会清楚地看到:

行禅是观察这一过程的绝佳方式。从“想要行走”的意图(名法)开始,到身体重心的转移、肌肉的紧绷、脚的抬起与放下(色法),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可供观察的名法与色法。重要的是,要专注于感觉,而不是脚的形状或“左”、“右”这些名称。

总之,第一观智就是破除我们将身心视为一个统一的、恒常的“我”的错觉,开始如实地看到,这只是名法和色法两种不断生灭、互为缘起的自然现象。这种智慧能带来极大的解脱感,因为“我”这个最大的负担开始被卸下。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

本讲首先重申了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的核心,即如实观察名法(心识过程)与色法(物质过程)为两种不同的、无我的自然现象,从而获得见清净。禅师强调,这里的Nama-rupa并非指“名称与形式”,因为那属于概念(Pabbatti)的范畴。第一观智是直接体验到心识的觉知特性和物质的无觉知特性,并了知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因为有声音(色法),耳识(名法)才能生起;因为有移动的意图(名法),身体(色法)才会移动。

在第一观智的基础上,禅修者自然会进入第二观智——了知因缘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Paccaya意为“因”或“缘”,Pariggaha意为“理解”或“把握”。因此,第二观智的核心是通过直接观察,了知名法与色法生起的因缘关系

这种了知不是理智上的推论,而是禅修中的亲身体证。在禅修中,“我”的概念消失了,禅修者直接看到:

这种对因缘的直接洞见,能根除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疑惑,这被称为度疑清净Kankhavitarana-visuddhi)。禅修者不再困惑于“我前世是谁?”或“我来世会怎样?”这类问题,因为他了知,并没有一个恒常的“我”在轮回,只有名法与色法的因缘相续过程。过去、现在、未来都遵循着同样的因果法则:“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禅修者也因此了知,没有一个造物主在创造这一切,一切现象都是自然因缘和合而生。他能亲身体验到“十二缘起”的部分环节,例如:因为有根尘接触,所以有;因为有受,所以有(渴爱)。

当禅修者获得这两种观智后,会生起极大的法喜和对三宝的坚定信心。在巴利义注中,达到这个阶段的禅修者被称为小须陀洹cūla-sotāpanna),意为“初级的入流者”。虽然尚未证得真正的道果,但他已经根除了许多关于“我”的邪见,见地变得清净,因此不太可能再堕入恶趣。这是因为心的品质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恶趣的低劣境界不再相应。

获得观智后,禅修者对烦恼的看法也会改变。以前,他会认同于自己的贪欲(“我想要”);现在,他能将其视为一个客观的心理过程来观察。当烦恼缺少了“我”这个邪见的支持时,其力量会大大减弱。

禅修者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想要的”与“我们需要的”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想要的无穷无尽,而真正需要的却很少。通过观察和放下贪欲,生活可以变得非常简单和轻松,不再被欲望所累。

最后,禅师简要预告了第三观智,指出在观察了名法与色法及其因缘之后,下一步就是观察这整个过程的共相——无常、苦、无我。


第六讲:第三观智:审查遍知智

本讲主要阐述第三观智——审查遍知智,也称为三法印智Sammasana-ñāṇa)。Sammasana意为“审察”或“思惟”,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开始系统地、全面地审视名法与色法,并洞察到它们的三个共同特性,即三法印: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

在第二观智的基础上,当禅修者的定力和正念变得更强时,他不仅能看到名法与色法及其因缘,还能开始观察到现象的生起、住留和消失。起初,这种观察可能还比较模糊,但随着观智的成熟,身心的变化过程仿佛慢动作电影一样清晰地呈现出来。

禅修者开始深刻地体会到:

  1. 无常:一切身心现象都只是短暂地生起,停留片刻,然后必然灭去。没有什么东西是持久的。这种亲身体证的无常,远比理智上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由于一切都在不断生灭,所以找不到任何可以长久依赖的满足感。
  2. :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生灭变化的,所以其本质是。这里的“苦”不仅指身体的疼痛或心的不悦,更深层的是指这种持续不断的生灭变化本身所带来的逼迫感和不圆满性。
  3. 无我:没有任何一个“我”或主宰者能够控制这个生灭过程。身心现象的发生遵循其自身的因缘法则,不会听从任何人的意愿。我们无法命令身体不老,也无法命令心停止思考。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会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经验都归纳为名法与色法的生灭过程,并以三法印来审视它们。他了知,事物的生起需要因缘,而灭去则是其自然本性,无需任何原因。

禅师强调,这种观智不是通过思考得来的。虽然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可能会有很多关于法的念头生起,但真正的观智是在直接观察中产生的。如果沉溺于对“无常、苦、无我”的思考,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重要的是,直接、持续地观察当下的身心现象

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如果你能清楚地观察到哪怕只有一个有为法的无常,你就能确信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这意味着禅修者无需去观察宇宙间的所有现象,只需深入、持续地观察自身当下的一个所缘(如呼吸的感觉),就能洞见普遍的真理。

获得这种观智后,禅修者的内心会发生深刻的转变:

禅师提醒,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观察到“苦”而陷入对“苦”的思惟,那样反而会导致沮丧。正确的做法是,无论观察到什么,都只是如实地看着它,不加评判,不与之认同。


第七讲: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

本讲详细阐述了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ñāṇa)。Udaya意为“生起”,Vaya意为“灭去”或“消失”。这是毗婆舍那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被称为强有力的观禅balava-vipassanā)。

在第三观智的基础上,禅修者的定力和正念变得非常稳固和强大,禅修进入一个自然、毫不费力的阶段。此时,心非常平衡,具足舍心所(中舍),表现为不喜不忧、无爱无憎,精力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禅修者可以长时间静坐而不知疲倦,因为内心不再掉举。

第四观智的核心是非常清晰、敏锐地观察到身心现象刹那生、刹那灭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会体验到十种被称为观随染vipassanūpakkilesa)的殊胜境界。它们本身是禅修进步的标志,但如果禅修者对它们产生执着、骄傲或误解,它们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染污)。这十种境界包括:

  1. 光(Obhāsa):看到各种明亮的光。
  2. 智(Ñāṇa):观智变得非常敏锐、清晰。
  3. 喜(Pīti):强烈的喜悦遍满全身。
  4. 轻安(Passaddhi):身心感到非常宁静、清凉。
  5. 乐(Sukha):体验到殊胜的快乐。
  6. 胜解(Adhimokkha):对三宝和修行生起坚定的信心。
  7. 策励(Paggaha):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8. 现起(Upaṭṭhāna):正念变得非常强大和稳固。
  9. 舍(Upekkhā):内心极度平衡、平靜,对所缘境不起反应。
  10. 欲(Nikanti):对以上九种殊胜体验产生一种微细的贪爱和执着。

前九种是好的体验,只有第十种“欲”才是真正的染污。当这些体验出现时,禅修者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从而生起贪爱、我慢和邪见。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此时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会指导禅修者不要执着于这些美好的境界,而是要如实地观察它们,看清它们同样是生灭无常的。禅修者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道(持续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和什么是非道(执着于殊胜的禅修体验)。能够清楚地辨别这两者,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

当禅修者克服了对这些境界的执着后,他的观智会继续深化。他会开始更多地注意到现象的“灭去”,而非“生起”,为进入下一阶段——坏灭智做好准备。


第八讲:第五到第十观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审察智

本讲系统地介绍了从第五观智到第十观智这一系列的智慧阶段。这些观智是紧密相连的,代表了禅修者对实相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从观察生灭到心生厌离、寻求彻底解脱的心理历程。

第五观智:坏智(Bhanga-ñāṇa) * 核心特征:禅修者不再关注现象的“生起”,而是全神贯注于现象的“坏灭”或“消失”。他看到一切身心现象(所缘境)刚一被觉知,就立刻消逝。 * 双重坏灭:不仅观察到所缘境的坏灭,同时也观察到那个“能观察的心识”(观智)本身也在一同坏灭。这是一个接一个、毫无间断的、快速的消失过程。 * 破除坚实感:一切事物的坚实感和连续感彻底瓦解,只剩下刹那生灭的纯粹过程。

第六观智:怖畏智(Bhaya-ñāṇa) * 核心特征:当持续不断地看到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坏灭时,禅修者会生起一种怖畏感。他认识到,在这个生灭不息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稳定和可以依赖的,一切都充满了危险。 * 智者的怖畏:这种“怖畏”不是世俗的恐惧情绪,而是一种智慧的洞见。它不伴随烦恼,就像一个智者看到小孩在玩火,知道其危险,但内心并不恐慌。

第七观智:过患智(Ādīnava-ñāṇa) * 核心特征:从怖畏智深化而来,禅修者开始看到整个身心生灭过程的过患或“弊病”。他认识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形式的存在,其本质都是生灭变化的,因此没有任何真正的益处或长久的快乐可言。 * 看破轮回:对于任何生命形态,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不再有向往,因为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短暂、不圆满、充满过患。

第八观智:厌离智(Nibbidā-ñāṇa) * 核心特征:对一切有为法(身心现象)生起了深刻的厌离感。这种厌离不是厌世或沮丧,而是一种智慧的必然结果。禅修者对一切生灭现象都失去了兴趣,因为看清了它们的空洞本质。 * 厌离思考:甚至连“想”这个动作本身也变得令人厌烦,因为念头同样是生灭无常的,毫无实义。 * 三智同体:义注指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这三种观智,本质上是同一智慧在不同层面的呈现,只是名称不同。

第九观智:欲解脱智(Muñcitukamyatā-ñāṇa) * 核心特征:强烈的想要从这个生灭过程中解脱出来的愿望生起了。禅修者感觉自己被困在五蕴的牢笼里,想要逃离。 * 对禅修的厌倦:甚至连“观察”这个行为本身都变得令人疲累,禅修者想要从“所观察的境”和“能观察的心”这两者中同时解脱出来。

第十观智:审察智(Paṭisaṅkhā-ñāṇa) * 核心特征:在强烈的解脱欲之后,智慧生起,禅修者重新审察三法印,并认识到逃避是无用的。唯一的出路是继续、更深入地观察这个生灭过程,直到彻底放下。 * 回归观察:心不再寻求逃离,而是再次安住于对无常、苦、无我的观察,为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观智——行舍智做准备。

这一系列观智的进展,是一个自然且必然的过程。禅修者从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到认识其危险,再到对其失去兴趣,最终生起彻底的出离心。这个过程是通往涅槃的必经之路。


第九讲:第十一观智:行舍智

本讲聚焦于毗婆舍那观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第十一观智: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Saṅkhāra指一切有为法、行蕴;Upekkhā指舍、中舍、平舍。这个观智是通往涅槃的门户,是所有观智中最持久、最殊胜的。

在经历了前几个观智(怖畏、过患、厌离)后,禅修者的心不再试图逃避,而是重新、更深入地、以一种完全平衡和舍离的心态来观察身心的生灭过程

行舍智的主要特征:

  1. 心的极度平衡与轻安(舍)
    • 没有怖畏与喜欲:心不再对生灭过程感到怖畏,也不再对禅修中的美好体验(如第四观智时的喜乐)产生贪爱。
    • 精力平衡:禅修既不过于精进导致掉举,也不过于松懈导致昏沉,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 毫不费力:禅修变得非常自然、自动,无需刻意努力,能长时间保持而不知疲倦。
  2. 彻底的非我认同
    • 禅修者非常清晰地看到,只有“行”(身心过程)在观察“行”,没有一个“我”在禅修。这种彻底的“非我认同”是产生突破的关键。
    • 对一切身心现象,心都保持中立、不关心的态度,既不执取,也不排斥,就像一个旁观者。
  3. 观察变得极其敏锐和精准
    • 每一个观察都能精准地捕捉到当下的所缘境,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 心变得非常清净、明了,能持续不断地觉知。
  4. 智慧的成熟与准备
    •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的心像是在积蓄力量,为最后的突破做准备。心会一再地回到对诸行的观察,每一次观察都让舍离心更强、观智更成熟。
    • 这个过程好比一个人抓住绳子想要荡到对岸,他需要来回摆动几次以积蓄足够的动力。同样,心在行舍智中一再地审视诸行,直到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放下。
    • 禅修者会清楚地看到,诸行过程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平静和安稳
  5. 通往道智的过渡
    • 当行舍智达到顶峰时,心会经历几个非常快速的阶段(称为遍作、近行、随顺),最终达到种姓心(Gotrabhū-citta)。这是凡夫心的最后刹那,超越了凡夫的种姓,即将进入圣者的领域。
    • 紧接着,心会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生起道智(Magga-ñāṇa),彻底断除相应的烦恼。这一刻的发生极其迅速。

在行舍智阶段,禅修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去面对和放下一切。我们习惯于执着,即使是痛苦的经验也难以舍弃。要彻底改变,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

禅修者最终会专注于观察五蕴中的某一蕴(如受蕴),并持续地、深入地观察其三法印的某一相(如无常),直到观智完全成熟。当心彻底放下对诸行的观察时,便不再经验生灭现象,而是体验到完全的寂静与止息,这就是涅槃。


第十讲:有关涅槃及其他

本讲深入探讨了证悟之后的体验,特别是关于涅槃的本质,以及不同果位圣者所断除的烦恼。

在经历了从行舍智到道智、果智的突破后,禅修者会进入一个审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的阶段。此时,他会回过头来反省刚才的证悟经验:

  1. 审察道与果:反思刚才生起的道智与果智。
  2. 审察涅槃:反思所体验到的涅槃——那是一种身心生灭过程完全止息的、绝对寂静的状态。
  3. 审察已断的烦恼:清楚地知道哪些烦恼已经被根除。
  4. 审察未断的烦恼:清楚地知道哪些烦恼仍然存在。

初果须陀洹所断除的主要烦恼是: * 身见(萨迦耶见):不再相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或灵魂。 * :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对因果、缘起等核心教法不再有任何怀疑。 * 戒禁取:不再执着于无益的、错误的修行方式,确信只有八正道才能导向究竟解脱。 * 嫉妒与悭吝

证得初果的圣者,持戒变得非常自然,绝不会再故意违犯五戒。虽然他仍然有感官上的欲望(贪)和不如意时的不快(嗔),但这些烦恼已经变得微弱,不足以驱使他造作重大的恶业。

关于涅槃的本质: * 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精神状态:涅槃不是天堂或某个永恒的居所。 * 不是“无”或“不存在”:它是一种可以被亲证的实相。 * 是身心生灭过程的完全止息:涅槃的性质与有为法(Saṃsāra,轮回)的生灭特性完全相反。它的譬喻是“火焰的熄灭”,当因缘(燃料)耗尽,火焰便熄灭,不再燃烧。 * 超越时间:涅槃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

烦恼的断除: 圣者所断除的,不是过去已发生的烦恼,也不是现在正生起的烦恼(因为它刹那生灭),更不是未来未发生的烦恼。他们所根除的是潜在的烦恼(Anusaya),就像摧毁了烦恼的种子,使其再无生起的可能。

不同果位圣者所断烦恼的层次: * 初果(须陀洹):断身见、疑、戒禁取。 * 二果(斯陀含):贪、嗔、痴进一步减弱。 * 三果(阿那含):彻底断除和对感官欲望的。但仍有对色界、无色界生命形态的微细贪爱,以及我慢、掉举等。 * 四果(阿罗汉):断除一切剩余的烦恼,包括所有的贪、痴、慢、掉举、昏沉、无惭、无愧等,达到究竟解脱。

证悟后,禅修者可以再次通过修行,进入之前证得的果定(Phala-samāpatti),即长时间地安住于以涅槃为所缘的寂静状态。这需要通过下定决心和持续禅修来实现。

最后,禅师澄清,证悟并非遥不可及,在家居士同样可以通过精进修行来培养这些观智。佛陀的教法强调亲身实证,而非盲目信仰。


第十一讲:最后的想法和为禅修营所做的准备

在本系列开示的最后一讲,焦谛卡禅师着重强调了为禅修营乃至为整个人生旅程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为死亡做准备: 生命中最确定的事就是死亡,但我们却很少为此做准备。死亡是最好的激励,也是一门大学问。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往往会对生命产生全新的看法。禅修就是为死亡做的最好准备,让我们学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保持正念,平静地离去。

为禅修做准备: 禅师以自己学生时代备考的经历为例,说明充分的准备能带来平静和自信。禅修营并非修行的开始,而是整个修行过程的一部分。在禅修营开始前,就应该开始练习,让身心提前适应。

禅师引用了佛陀在《一夜贤者经》中的著名偈颂,为禅修者提供了核心的修行指导: > 不追忆过去,不期望未来;过去已逝,未来未至。 > 当下的诸法,处处善观察;不动亦不摇,智者善培育。 > 今日当精进,谁知明日死?死亡大军至,无人能讲情。 > 如此精进者,日夜不懈怠,圣者牟尼说,此为一夜贤。

这段偈颂的核心要点是: * 活在当下:真正的生命在于当下的直接经验——看、听、感觉和了知。禅修就是如实地观察当下身心的生灭现象。 * 不做任何事,只是观察:禅修不是“做”什么,而是以一种全神贯注、不加干预的态度来观察。当没有“做”的意图时,“自我”也就无从介入。 * 精进不放逸:生命无常,死期不定,我们必须把握当下,精进修行,不可拖延。

独居的艺术: 佛陀鼓励的“独居”,并非物理上的与世隔绝,而是心理上的独立。一个真正的禅修者,即使身处人群,内心也能保持独立,不依赖外在的人或事来获得快乐。当心无贪无嗔,安住于正念时,便是最好的独居。

禅修营的心理建设: 为了让禅修营顺利进行,禅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心理准备: * 放下拣择:引用《信心铭》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鼓励禅修者放下对食物、环境等的偏好和憎爱,让心保持开放与接纳。我们真正“需要”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想要”。 * 遵守禁语:在禅修营期间,除了与老师小参,应避免与他人交谈,以保护内心的宁静。 * 修习慈心与佛随念:毗婆舍那的修习需要慈心作为润滑剂。每天修习慈心,能营造一个友善、安全的氛围,让大家互相关怀、体谅。修习佛随念则能激发信心,让心清净。 * 做好离营的准备:禅修营结束后,身心会变得非常敏感,需要一个缓冲期来重新适应日常生活。可以提前与家人和同事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可能会暂时变得安静、行动缓慢。

最后,禅师鼓励大家从现在就开始准备,每天禅修,让身心做好准备,以便在九天的禅修营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通过下定决心,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所获得的观智将对今生乃至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禅修之旅-焦谛卡禅师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Accessto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