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冥想的核心
正念, 西方世界的佛法 ·Index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Nyanaponika Thera
佛法冥想的核心 - 尼亚那波尼卡·泰拉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这是一条通往内心自由的直接道路,它教导我们如何认识、塑造并最终解放那颗既熟悉又神秘的心。
序言
作者:西尔维娅·鲍尔斯坦
《佛教冥想的核心》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严肃、具有教导意义的佛法书籍。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老师杰克·康菲尔德推荐这本书,作为我成为一名正念老师正式培训的起点。我至今仍珍藏着那本初版书,书页上满是我划下的重点、页边空白处的感叹号以及我用微小字迹写下的补充,这让我深受触动。
除了尼亚那波尼卡尊者严谨而又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我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友善,就好像他正在对我说话。我相信,我之所以感觉他像家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敬爱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数学老师,他教会我游泳、解谜和滑冰。我总觉得他把所爱之事教给他所爱之人。我的祖父,与我极为亲近,也像尼亚那波尼卡尊者一样,是一位出生于德语欧洲的犹太人。虽然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喜欢与我进行哲学性的交谈。从家人的教导和谈话中,我感到备受关怀和尊重。阅读《佛教冥想的核心》时,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感受一下你是否也觉得振奋、备受关怀和启发:
在通过纯粹的观照与无我这一事实进行实际(而非仅仅概念性)的对峙时,它的深重分量必将强烈地显现出来,这与整个存在的重要性相符,而无我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事实。但这并非源于对无我(Anattā)的觉知所产生的唯一情感体验。古代和现代禅修者的证言都提到了从狂喜、欢欣到宁静喜悦等各种崇高的幸福心境。当“我”和“我的”那种紧绷如钳的束缚松开时;当它在身心产生的紧张得到放松时;当我们能暂时将头抬离“我”和“我的”执念所卷入的汹涌漩涡时;当我们日益意识到,正是无我这一事实为我们打开了解脱之门,从我们称之为无我严峻面所深刻感受到的“苦”中解脱出来。
在我那本三十年前的旧书里,这段话被我重重地划线并标上了感叹号。我太爱它了!我听到了佛法诗歌般的回响。
《佛教冥想的核心》就摆在我的书架上,旁边是尼亚那波尼卡尊者后来的文集《法义之见》。在众多佛法书籍中,这两本是我最常引用和查阅的。我相信,正是尊者宽广的胸怀和他渴望将这些解脱教法传播给所有探寻者的热切希望,会让你——无论你是谁——也同样感受到他的亲切。
简介
佛教冥想的核心
本书旨在引起人们对佛陀“正念之道”(Satipaṭṭhāna)深远意义的关注,并为理解这些教义及其实际应用提供初步指导。
本书坚信,正如佛陀在《四念住经》中所教导的那样,系统地修习正念,仍然是训练和发展心智以应对日常任务和问题,并实现其最高目标——使心智自身从贪、嗔、痴中获得不可动摇的解脱——最简单、直接、透彻和有效的方法。
佛陀的教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心智训练方法和禅修主题,以适应不同个体的需求、性情和能力。然而,所有这些方法最终都汇集于“正念之道”,佛陀亲自称之为“唯一的道路”(ekāyano maggo)。因此,正念之道可以被恰当地称为“佛教禅修的核心”,甚至是“整个教义的核心”(dhamma-hadaya)。
四念住方法的范畴
这条古老的正念之道,在今天和2500年前一样可行。它既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东方;既适用于生活的喧嚣之中,也适用于僧侣禅房的宁静之中。
正念,实际上是正确生活和正确思维不可或缺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对每个人都是如此。它为所有人带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不仅是佛陀及其教义的坚定追随者,也包括所有努力驾驭那颗难以控制的心,并真诚希望开发其潜在的更强大力量和更深幸福的人。
《四念住经》开篇就阐明其崇高目标,即此法能“克服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哀恼”。这不正是每个人所希望的吗?痛苦是人类的共同体验,因此,一种能从根本上战胜痛苦的方法,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尽管对个体而言,最终战胜痛苦可能仍很遥远,但通往此目标的道路已被清晰指明。更重要的是,从这条路的第一步开始,正念的方法就将通过在无数场战斗中战胜痛苦,展现其立竿见影的功效。
四念住的真正目标,正是从痛苦中最终解脱,这也是佛陀教法的最高目标——涅槃。为了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将正念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它将为专注和强化的正念修习提供宝贵的支持,并在尚未训练的心中灌输正念的“心境”和态度。
第一部分:佛教冥想的核心
第一章:正念之道:意义、方法与目标
援助的讯息
我们这个病态而真正疯狂的世界,迎来了一门古老而永恒的智慧教法,它具有疗愈的力量——佛法,觉悟者的教义。它以一个真诚、慈悲但又安静、不唐突的问题向世界发问:这一次,世界人民是否准备好握住觉悟者通过其永恒教法伸向苦难人类的援助之手?
心之教义:佛陀讯息的核心
佛陀教法的巅峰之处,不在于处理遥远或古老的事物,而在于处理全人类所共有的、永远年轻、比我们的手脚更贴近我们的东西——人心。
在佛教教义中,心是起点,是焦点,并且,作为圣者解脱和净化的心,也是终点。
《法句经》开篇即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这句重要的话语是佛陀对创世论信仰的平静而不可动摇的回应。在这里,两条宗教道路分道扬镳:一条引向遥远的想象中的彼岸,另一条则直指家园,进入人的内心深处。
心是万善万恶之源,无论是内在生起的还是外在降临的。因此,要从灾难性的道路上坚决回头,这种转变必须是向内的,深入人心的深处。唯有内在的改变,才有外在的改变。
佛陀的讯息,作为一种心的教义,教导三件事:
- 知心——它如此贴近我们,却又如此陌生。
- 塑心——它如此难以驾驭和固执,却又可以变得如此柔顺。
- 解放自心——它处处受缚,却又可以当下解脱。
正念:佛陀心之教义的核心
佛陀疗愈讯息的全部内涵以及其心之教义的核心,都包含在贯穿《四念住经》的告诫“保持正念”之中。
正念是认识心的可靠总钥匙,因而它是起点;是塑造心的完美工具,因而它是焦点;是心已获自由的崇高体现,因而它是终点。
什么是正念?
正念,并非一种超越普通人认知和能力的“神秘”状态。相反,它非常简单、普遍,且我们非常熟悉。在其基本表现形式中,即“注意力”,它是意识的核心功能之一。
从这种注意力的萌芽阶段,逐渐发展到更精细的认知阶段,我们便进入了正念(sammā-sati)的领域。它之所以被称为“正”,因为它使心免受歪曲的影响;因为它既是正见的基础,也是其组成部分;因为它教导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并服务于佛陀指出的正确目标:灭苦。
第二章:正念与正知
正念(sati)与正知(sampajañña)在巴利语中常构成一个复合词sati-sampajañña。在此语境下,正念主要指纯粹接纳心态下的纯粹的观照(Bare Attention)。而正知则在需要任何行动时发挥作用,包括对所观察事物的积极反思。
一、纯粹的观照
什么是纯粹的观照?
纯粹的观照是对在感知的相继瞬间,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和我们内心的清晰而专一的觉知。它之所以被称为“纯粹”,是因为它只关注通过五种感官或心(第六感)呈现的感知事实本身,而不对其作出行为、言语或心理评论(如喜欢、不喜欢、评判或反思)的反应。
获取纯粹的客体
纯粹的观照在于对客体进行纯粹而精确的记录。这并非易事,因为我们通常不是为了无私利地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处理”和评判它们。我们给事物贴上标签,而这些标签大多反映了我们的私利和局限。
因此,纯粹观照的态度——不带标签——将为人们打开一个新世界。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以为的单一客体,实际上是由一连串不同的身心过程组成的。
纯粹观照的任务是从感知领域中,从客体本身中剔除所有外来的附加物。佛陀曾简要地指导一位比丘:“在所见中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只有所闻;在所感(嗅、味、触)中只有所感;在所想中只有所想。”
纯粹观照的三重价值
- 知心的价值:纯粹的观照能照亮心的神秘黑暗。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感知的过程,直面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ā)这三个生命实相。它让我们明白,心不过是其认知功能,背后没有任何主宰或恒常的实体。
- 塑心的价值:纯粹的观照能减缓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给我们时间做出成熟的决定。它教我们活在当下,不沉湎于过去或幻想未来,从而摆脱许多无谓的忧虑和失望。它能整理心中杂乱的角落,让我们坦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为塑造心灵提供必要的信息。
- 解放心灵的价值:纯粹的观照能带来一种内在的距离感,让我们体验到解脱的安宁与喜悦。这种暂时的退一步,预示着最终有可能完全走出这个痛苦的世界。它是通往最高解脱工具——内观(vipassanā)——的锻造者。内观是对存在三特性(无常、苦、无我)直接而透彻的了悟,它能产生日益增长的超脱,最终使心从一切束缚中解脱。
二、正知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行动中。正知(sampajañña)关注的就是这部分生活,其目标是让正知逐渐成为我们所有身、语、意活动的调节力量,使它们变得有目的、有效率,并符合实相。
四种正知
- 目的正知:行动前,应自问所计划的活动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或理想。这有助于抵制散漫、无目标和浪费,将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
- 适宜性正知:教导我们“可行性的艺术”,即根据时间、地点和个人特质,选择最合适的行动方案。它抑制了盲目的冲动,避免不必要的失败。
- 禅修领域正知:意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舍弃禅修主题”。它要求我们将日常生活融入禅修,让生活成为修行,修行成为充实的生活。
- 实相正知(无迷惑):通过对实相的正知,消除人内心最深、最顽固的迷惑——对“我”、“灵魂”或任何永恒实体的信仰。它让我们明白,行动背后没有一个恒常的“我”,从而带来一种内在的距离感和超脱,使我们从行动的业力束缚中获得自由。
正念(纯粹观照)与正知相辅相成,在人的心中创造出接纳与行动的完美和谐,这是佛陀中道在此方法中的体现。
第三章:四念住
正念的对象包括整个人及其全部经验领域,分为四类:
- 身
- 受(感受)
- 心(心识状态)
- 法(心理内容)
一、身念住(Kāyānupassanā)
- 呼吸观照(Ānāpāna-sati):这是一种正念练习,而非呼吸技巧。我们只是安静地“纯粹观照”其自然流动。呼吸的平缓会带来整个生命节奏的平缓,有助于身心健康。通过呼吸,我们可以观察到无常、苦和无我。
- 身体姿势观照:觉知行、住、坐、卧等姿势。这有助于我们带着自我控制和觉知来行动,并初步意识到身体的无我本质,逐渐消解对身体的认同感。
- 正知:将正知应用于所有身体活动中,如前进、后退、看、弯曲、伸展、穿衣、饮食、排泄等,使行动变得审慎而有目的。
- 身体各部分观照:通过心理剖析,观想身体的32个部分(如头发、指甲、皮肤、骨骼等),以消除对身体整体性和美感的错觉,从而减少对感官的执着。
- 四界分别观:将身体分解为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进一步强化身体无我、非实体的认知。
- 墓园九相观:观想尸体在不同阶段的腐烂过程,以深刻体会无常和身体的非可爱本质,从而减少对自身和他人身体的执着。
所有这些练习都旨在引导我们对身体产生超脱感,这种超脱源于对身体本质的真实观察与理解。
二、受念住(Vedanānupassanā)
这里的“受”(vedanā)指愉悦、不悦或中性的感受,它是对任何感官印象的最初反应。感受是生起贪爱和执取的关键点。
通过对感受的纯粹观照,我们可以停留在感受阶段,不让它发展成贪爱或嗔恨。我们只是单纯地标记“愉悦”、“不悦”或“中性”,这为正知的介入和决定如何反应留出了时间。这有助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三、心念住(Cittānupassanā)
将心置于纯粹观照的镜前,观察心识的整体状态,如“有贪心”、“无贪心”、“有嗔心”、“无嗔心”等。这种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检视,能带来更深的自我认知,让我们对自己诚实,这对内在成长至关重要。
四、法念住(Dhammānupassanā)
此念住旨在让心的思想内容逐渐与佛法——关于实相和解脱的教义——相符。
- 五盖:观照五种主要的心理障碍(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了解其生起、断除和未来不生的条件。
- 五取蕴:观照色、受、想、行、识的生起与消逝,将日常经验从“我”的参照系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无我的实相。
- 六内外处:观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时所生起的束缚,并了解其生灭。
- 七觉支:观照七种觉悟的要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了解其生起和圆满的条件。
- 四圣谛:将所有经验与苦、集、灭、道四圣谛联系起来,让生活与修行合一。
所有四种念住最终都汇集于佛法的核心观念:无我(Anattā)。《四念住经》的全部教导,可以视为实现这一解脱真理的全面理论与实践指导。
第四章:心智文化
心智文化与心灵文化
四念住是最高意义上的心智文化。有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理智、冷漠,忽略了慈悲心的培养。但事实上,慈悲是所有高尚心智发展的基础。佛陀的教导中,心灵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其理想表达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陀曾说,通过“保护自己”,我们保护了他人;通过“保护他人”,我们保护了自己。如何做到?通过反复修习禅定来保护自己;通过忍耐、不害、慈悲来保护他人。
自助的讯息
正念之道是一种“自助”的讯息。自助是唯一有效的帮助。佛陀反复强调,人完全拥有自助所需的一切资源,而四念住就是对此最简单、最全面的阐述。其精髓可浓缩为两个字:“保持正念!”
这意味着:正念于你自己的心! 因为心包容一切:苦的世界及其根源,以及苦的最终止息和通往止息的道路。
四念住恢复了世界的简约与自然,应对现代生活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它从最基本的心理功能——注意力——开始,以最熟悉的对象——日常生活——为起点。它教导我们如何控制和改善我们的主要工具——心,并指明其正确用途。它是一种自力更生的道路,不依赖于外在的仪式、教条或权威,只依赖于亲身体验所提供的第一手知识。
佛陀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告诫弟子: “是故,阿难,当自为洲,自为归处,勿求他归!以法为洲,以法为归处,勿求他归!” 如何做到? “于身住循身观……于受住循受观……于心住循心观……于法住循法观,热忱、正知、具念,调伏世间贪忧。”
第五章:缅甸四念住方法
二十世纪初,缅甸高僧乌·那拉达尊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复兴了四念住禅修法。他发展出的清晰、有效的训练方法,如今被称为“缅甸四念住方法”。其弟子,特别是马哈希西亚多,将此法发扬光大,使之在缅甸及其他佛教国家蓬勃发展,成千上万的僧俗二众从中受益。
缅甸四念住禅修实践指导
此方法属于纯观(sukkha vipassanā),即不以获得禅定为前提,直接且专门修习内观。
- 预备:选择舒适的坐姿(如“舒适坐姿”),身体保持直立但不僵硬。衣着宽松,适度饮食。以坚定的决心开始,发愿为了最高目标而修习。
- 一般正念训练:训练时间是全天。除了主修习外,在所有日常活动中都应保持正念,从醒来到入睡。以四种姿势(行、住、坐、卧)的觉知为核心,逐渐扩展到穿衣、洗漱、饮食等所有活动。这种练习要求放慢动作,有助于增强觉知和专注力。
-
主修习(以特定对象为主):
- 主要对象:坐下后,将注意力转向因呼吸而产生的腹部起伏。注意,这不是呼吸本身,而是起伏运动带来的轻微压力感。不要思考它,只是纯粹地觉知其规律的起伏。
- 次要对象(备用):当腹部起伏不明显时,将注意力转向身体与坐垫接触的几个点,默念“触……坐……”,感受接触的感觉。当腹部起伏再次清晰时,回到主要对象。
-
处理干扰:
- 身体不适(如疼痛、麻木):将这些感受本身作为观照对象。如果持续,可以换成经行(mindful walking),觉知脚的“提起、前推、放下”的每个阶段。
- 杂念:不要烦躁,而是将杂念本身作为观照对象(心念住),标记为“有散乱心”或“有嗔心”等,然后回到主要对象。
- 外界干扰(如噪音):标记为“声音”,如果生起烦躁,则标记为“有嗔心”,然后回到主要对象。如果噪音持续,则将噪音本身作为观照对象(法念住中的六根)。
- 持续努力:初学者应争取达到三至四小时不间断的正念(没有未察觉的中断)。保持安静、持续的努力,不畏惧身体不适。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发展内观,通过对身心过程的直接经验,辨识其无常、苦、无我的特性,逐步达到圣者的各个阶段,最终实现解脱。
第六章:呼吸观照(安那般那念)
实践指导
对于那些选择以呼吸为主要观照对象的人,以下是基于《四念住经》的指导。
- 要点:不以任何方式干预呼吸。只是以正念持续地跟随其自然流动。将注意力固定在鼻孔处,感受气息进出的触点,不要跟随呼吸进入身体内部,以免分心。
- 初学者的心态:不要紧张,不要试图“捕捉”呼吸。应平静地将注意力转向呼吸的自然流动,并与之同步。
-
四个阶段的训练:
- 觉知长短息:“吸入长息时,了知‘我吸入长息’”;“吸入短息时,了知‘我吸入短息’”。这只是觉知呼吸的自然长短,而非刻意控制。
- 觉知全息:随着练习,你会注意到一次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努力在所有三个阶段保持同等的正念敏锐度。这就是“觉知全身(息)而吸入……呼出”。
- 平息身行:随着持续的努力,呼吸过程和观察的心中可能会有紧张感。此时,努力使呼吸和心理过程更加平静。这就是“平息身行(呼吸)而吸入……呼出”。
当达到“平息呼吸”的阶段时,禅修者可以选择两条路径:
- 修习禅定(止):继续使呼吸更加精细、平滑,不作任何辨别性的观察,只是随呼吸的流动而行,以达到禅定(jhāna)。
- 修习内观(观):特别注意呼吸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开始和结束。这种注意力的细微转换,是禅定与内观方法的区别所在。
在内观修习中,当技巧纯熟时,你会清晰地觉知到两个过程:呼吸的物质过程(色法)和了知它的心理过程(名法)。它们会呈现为“呼吸,了知;呼吸,了知……”的成对进展。继续努力,单次呼吸的结束阶段会变得非常突出,让你深刻地体验到息灭。这预示着进一步的进展。
第二部分:基本文本
正念基础大论
大念住经(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 (摘自佛陀长部经集第二十二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俱卢国,一个名为迦摩娑达摩的市镇。
世尊对众比丘说:“诸比丘,此乃唯一之道,能令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正道,证涅槃。此道即是四念住。”
何为四念住?
- 在此教法中,比丘于身住循身观,热忱、正知、具念,调伏世间贪忧。
- 于受住循受观,热忱、正知、具念,调伏世间贪忧。
- 于心住循心观,热忱、正知、具念,调伏世间贪忧。
- 于法住循法观,热忱、正知、具念,调伏世间贪忧。
一、身念住
- 呼吸观照:比丘前往林中、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趺坐,身正,置念于前。正念而吸,正念而出。吸气长时,知“我吸气长”;呼气长时,知“我呼气长”……(详见第六章)
- 姿势观照:行走时,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知“我正在站立”;坐时,知“我正在坐”;卧时,知“我正在卧”。
- 正知:于前进后退、前瞻后顾、屈伸、穿衣持钵、食饮、大小便利、行住坐卧、醒寤语默中,皆保持正知。
- 身体不净观:从足底至头顶,思惟此身由皮肤包裹,充满种种不净:发、毛、爪、齿、皮、肉、筋、骨……
- 四界分别观:思惟此身由地、水、火、风四界构成。
- 墓园九相观:观想尸体肿胀、青瘀、腐烂……被鸟兽啄食……白骨、枯骨、化为尘土,并反观自身:“我此身亦复如是,终将如此,无法幸免。”
二、受念住
感受乐受时,知“我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时,知“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知“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无论是世俗的还是出世俗的感受,皆如是了知。
三、心念住
有贪心时,知“心有贪”;无贪心时,知“心无贪”。有嗔、痴、收缩、散乱、广大、狭小、有上、无上、有定、无定、解脱、未解脱心时,皆如是了知。
四、法念住
- 五盖:于五种障碍(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安住法念住。贪欲生起时,知“我心中有贪欲”;贪欲未生起时,知“我心中无贪欲”。并了知其生起、断除及未来不生的因缘。
- 五取蕴:思惟:“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六内外处:了知眼与色、耳与声……意与法,并了知依此二者所生起的结缚。了知结缚的生起、断除及未来不生的因缘。
- 七觉支:于七种觉悟的要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安住法念住。念觉支生起时,知“我心中有念觉支”;未生起时,知“我心中无念觉支”。并了知其生起及圆满的因缘。
- 四圣谛:如实了知“此是苦”、“此是苦之集”、“此是苦之灭”、“此是导向苦灭之道”。经中详细阐述了四圣谛的内容,包括苦的定义(生老病死、五取蕴等)、苦的根源(贪爱)、苦的止息(贪爱的灭尽)以及灭苦的道路(八正道)。
(结论) “确实,诸比丘,若有人如此修习此四念住七年,可预期两种结果之一:于现世得最高智慧,或若尚有余执,则得不还果。……莫说七年……乃至七日,若有人如此修习此四念住,亦可预期两种结果之一……”
第三部分:解脱之花
源自巴利经典
- 唯一之道:佛陀于菩提树下证悟后不久,心中生起此念:“此乃唯一之道,能令众生清净……即四念住。”
- 自为归处:佛陀临终前告诫阿难:“当自为洲,自为归处……以法为洲,以法为归处。”而此法,即是修习四念住。
- 教法的延续:若四念住不被修习,正法将于佛陀灭后不久消失;若四念住被修习,正法将长久住世。
- 不死:通过修习身念住,舍弃对身体的贪欲,即证得不死。受、心、法念住亦然。
- 正确的保护:佛陀以杂技艺人的譬喻教导,保护自己,即是保护他人;保护他人,亦是保护自己。如何做到?通过反复修习禅定来保护自己;通过忍耐、不害、慈悲来保护他人。
- 觉知当下:“莫追忆过去,勿期望未来;过去事已逝,未来犹未到。唯观现在法,不为境所动。”
- 无处不益:佛陀宣说:“正念,我宣布,在任何地方都是有益的。”
- 给巴希亚的指导:佛陀对巴希亚的简要指导:“在所见中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只有所闻;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想中只有所想。”
- 正念而逝:若修习呼吸观照,则临终的最后一息亦将有意识地经过,而非无意识地。
- 舍弃:“于乐受中,当舍贪欲之倾向;于苦受中,当舍嗔恚之倾向;于不苦不乐受中,当舍愚痴之倾向。”
- 超越信仰:一位比丘,无需依赖信仰、传统或推理,仅凭亲身体验,便能了知自己心中是否有贪、嗔、痴。这是一种无需外求、直接通往解脱的道路。
- 在人群中:佛陀以头顶油钵穿过人群的譬喻,说明了身念住的重要性。那“满溢的油钵”,即是关于身体的正念。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