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
正念, 西方世界的佛法 ·Index
Satipaṭṭhāna: The Direct Path to Realization - Bhikkhu Anālayo
四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 - 无着比丘(Anālayo)
四念住是净化众生、超越愁悲、灭除苦忧、证悟涅槃的直捷之道。其核心在于以精勤、正知、正念,于身、受、心、法中,持续地观照生灭,并住于无所依、不执着的状态。
第一章 直捷之道的概论
本章将首先概述《念住经》的基本结构,并探讨四念住的普遍面向。随后,将检视“直捷之道”与“念住”这两个核心词汇的涵义。
1.1 《念住经》概览
《念住经》详尽阐述了作为通往涅槃“直捷之道”的四念住。此经亦见于《长部》的《大念住经》,二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仅后者对四圣谛的阐述更为详尽。此外,《相应部》与《增支部》中亦有多部短经论及念住。除了巴利文献,汉译与梵语文献中也保存了关于念住的论述,其内容与巴利版本偶有差异。
《相应部》与《增支部》中的多数经文仅提及四念住的纲要,并未深入其具体应用。这种分为四念住的架构,似乎是佛陀觉悟后的直接成果,也是他重新发现的古老修行道路的核心。然而,《念住经》与《大念住经》中的详尽指导,则可能属于佛陀教法传播较广后的时期。
《念住经》的结构层次分明,始于宣告四念住为通往涅槃的直捷之道,终于再次重申此点。经文首先对这条直捷之道的核心面向给予简短的“定义”,指出观照的四个对象:身、受、心、法。同时,也指明了修习念住所需的心理素质:精勤、明了、具念,并远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定义之后,经文详细阐述了四念住的具体修行方法。身念住包含出入息念、威仪、日常活动、身体组成部分、四大元素,乃至墓地九相的观照。其后的受念住与心念住则专注于感受与心识状态的观照。最后的法念住列举了五组观照对象: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以及四圣谛。
在每项具体禅修练习之后,都附有一段重复出现的“重诵”(refrain),这段文字反复强调了修行的重要面向:观照应涵盖内外的现象,并专注于它们的生起与坏灭;建立正念仅是为了增长纯粹的知见与持续的觉知,修行过程应无所依恃,不执着于世间任何事物。这部经文通过在具体指导与核心原则之间的反复交织,系统性地揭示了四念住的修行要领。
1.2 四念住概览
《念住经》中所列的观照项目,呈现出一种由粗至细的渐进模式。身念住从对行住坐卧等基本威仪的觉知,进展到对身体构造的分析。由此培育出的敏锐觉知,为观照更为精细、微妙的“受”奠定了基础。
受念住不仅将感受依其愉悦程度分为乐、苦、舍三类,更进一步区分了它们的“世俗”与“非世俗”性质。这种道德层面的辨析,为心念住的修习铺平了道路,使其能接着辨识善与不善的心境。
心念住从业已存在的四种不善心境(贪、嗔、痴、散乱)的观照,进展到对四种更高级心境的观照。对高级心境的关注,自然引向对障碍深度禅定的五盖的细致探究,而五盖正是法念住的首个观照对象。
在处理了禅修的障碍后,法念住进而对主观经验进行两种分析:五蕴与六处。随后则是对七觉支的观照。
四念住的修行,在对四圣谛的观照中达到顶峰,对四圣谛的完全了知即等同于证悟。
这一渐进序列虽具实践指导意义,但并非唯一的修行路径。四念住的核心在于如实觉知当下生起的现象。虽然觉知的过程自然会由粗入细,但实际修习中的顺序可能与经文所述不同。灵活而全面的修习,应涵盖所有面向的经验,无论其生起顺序为何。四念住的各项修习相辅相成,修行者可依个人需求调整其次序。例如,身念住的修习并非在某个阶段即可舍弃,即使对阿罗汉而言,它依然是重要的修行。
不仅如此,四念住甚至可以整合于单一的禅修练习中。《出入息念经》即阐明了如何通过修习出入息念,而圆满涵盖四念住。
1.3 各念住对证悟的意义
《出入息念经》显示,单一的禅修所缘可以发展出四念住的多元面向。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单一的念住修习,甚至单一的禅修练习,其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一条完整的修行之道?
多部经文直接将单一念住的修习与证悟联系起来。同样地,义注认为每一项念住禅修都有潜力引向完全的觉悟。因此,许多当代禅师专注于单一禅修技巧的教导,认为专一而透彻地完善一种技巧,足以涵盖四念住的所有面向,从而达成证悟。
确实,对任何特定禅修技巧的修习,都会显著提升修行者总体的觉知水平。然而,《出入息念经》的教导并非意指仅凭觉知呼吸就能自动涵盖四念住的所有面向,而是展示了如何以呼吸为起点,将念的培育拓展至更广泛的所缘。
事实上,亦有禅师与学者强调全面修习四念住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使以某一禅修练习为主要所缘,其他念住的面向也应被有意识地加以观照。《念住经》结尾的“证悟预言”也支持此观点,该段经文明确指出,圆满修习四念住,方能证得不还果或阿罗汉果。这暗示了全面修习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追求更高证悟层次而言。《念住相应》中的一段经文也指出,圆满修习四念住与证得阿罗汉果相关,而部分修习则对应于较低的证悟层次。
佛陀曾以十字路口的尘堆为喻,将四念住比作从四个方向驶来的马车,每一辆都能驱散尘土。此譬喻表明,每个念住本身都足以克服不善心境,同时,四念住的协同作用将更为有效。
因此,尽管任何一项源自四念住架构的禅修练习,只要遵循经中“定义”与“重诵”部分的关键指导,都有可能引向深刻的洞见,但尝试涵盖所有四个念住的修习,则更能体现《念住经》中各种禅修技巧的独特性,从而确保修行平衡、全面且迅速地进步。
1.4 各念住的特性
全面培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每个念住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服务于略微不同的目的。根据义注,四念住分别对应于特定的五蕴:身念住对应色蕴,受念住对应受蕴,心念住对应识蕴,而法念住则对应想蕴与行蕴。虽然这一对应略显牵强,但其意在表明,四念住的划分旨在分析性地探究主观经验的各个面向,从而瓦解“我”的坚实错觉。
此外,义注还针对不同性格倾向的修行者推荐了相应的念住修习。倾向于贪爱者,应主修身念住与受念住;而好乐理智思辨者,则应侧重于心念住与法念住。反应敏捷者可修习较微细的受念住或法念住,而心性审慎者则更适合修习较粗显的身念住或心念住。
《清净道论》等典籍还将四念住与四种“颠倒”(vipallāsas)相对举,即错将不净、苦、无常、无我执为净、乐、常、我。身念住能揭示身体的不净本质;受念住能对抗对短暂欲乐的无尽追寻;心念住能彰显所有主观经验的无常性;法念住则能揭示坚实、恒常的“我”仅是幻相。
归根结底,四念住本质相通,如同通往同一座城池的不同城门,皆能引向证悟。
1.5 “直捷之道”的表达
《念住经》将四念住引介为通往证悟的“直捷之道”(ekāyano maggo)。“直捷之道”这一修饰语在经中几乎专属于念住,足见其重要性。修习念住是解脱的必要条件,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皆是度越烦恼洪流的直捷之道。
“Ekāyano maggo”由“eka”(一)、“ayana”(行)与“magga”(道)组成。义注传统对此有五种解释:直达目标的“直捷”之道;独自修行的“孤独”之道;由“一”佛陀所教导之道;“唯有”佛教中才有的道;以及通往“一”目标——涅槃之道。
从经文用例来看,“ekāyano”更侧重于方向的直接性而非排他性。《大狮子吼经》中用此词形容一条直通陷阱的路径,意指“直达”而非“唯一”。因此,将“ekāyano maggo”译为“直捷之道”更为贴切,它强调念住是八正道中,最能“直接”引向如实知见的面向。
1.6 “念住”一词
“念住”(Satipaṭṭhāna)可分析为“念”(sati)与“现起”(upaṭṭhāna)的复合词,意指念的“临在”或以念“专注”。这意味着,念时时在旁,随时准备好观照当下的境况。
然而,义注传统将其衍生自“基础”或“因”(paṭṭhāna),这在语源学上可能性较低。将念住理解为“念的基础”,会将重点从“觉知的活动”转移至“所缘”。但佛陀在《六处分别经》中曾提及另外三种念住,其所缘并非身、受、心、法。这表明,“念住”的关键在于以平衡、具念的态度“专注”于任何境况,而非所缘的性质。
第二章 《念住经》的“定义”部分
本章及后两章将深入探讨《念住经》的“定义”部分。此“定义”亦是“正念”(sammā sati)的标准定义,它描述了念住修行的核心面向,是理解经中所列禅修技巧如何实践的关键。
定义部分阐述了对身、受、心、法进行观照时,修行者应安住于精勤、明了、具念,并远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2.1 观照
定义中所用的“观照”(anupassī)一词,意指“反复地看”,即深入地观察。在经文中,“观照”通常指从特定视角检视所缘,例如观身为无常、苦、不净或无我。
然而,在念住的定义中,观照的对象与其本身相同,如“于身观身”、“于受观受”。此表达方式需进一步探讨。以“于身观身”为例,“于身”指观照的范畴,即自身或他人的身体。“观身”则指观照身体的特定面向,如呼吸、威仪、组成部分等。因此,这句话可理解为:“就自身或他人之身,将觉知导向其不同面向所显现的无常本质。”
义注指出,对象的重复也意在强调应直接经验所缘,而非仅作理智思索,且不应执为“我”或“我所”。
2.2 “精勤”(ātāpī)的意义
念住修行需要四种心理素质:精勤、明了、念、远离贪忧。这四者可分别代表精进、智慧、念与定这四种心力。
“精勤”(ātāpī)一词与表示苦行的“tapas”相关。佛陀虽不认为自我折磨能导向涅槃,但他所教导的“苦行”主要是一种心智上的精进,即坚定地对抗不善的念头与倾向。因此,在念住的语境中,“精勤”并非指肉体的苦行,而是指一种平衡且持续的努力。
佛陀曾以调琴为喻,说明修行所需的努力应如琴弦般,不紧不松。这种明智平衡的中道,避免了过度与不足两种极端,正是佛陀教法的核心。在念住修行中,“精勤”即意味着以平衡而专注的持续性来维持观照,一旦失去所缘,便立即返回。
2.3 “明了”(sampajāna)
定义的第二种心理素质是“明了”(sampajāna),意指一种强化的“知”,即“清晰地了知”。其涵义广泛,从意识到自己胚胎时期的发育,到觉知感受与念头的无常本质,都可称为“明了”。
“明了”能导向智慧(paññā)的生起,但其本身并不必然等同于智慧。它仅意指“清晰地了知”正在发生之事。在念住的指导中,“了知”(pajānāti)一词频繁出现,其内涵同样从基础的认知(如了知呼吸长短)延伸至深度的辨识理解(如了知结缚如何依根尘接触而生起)。
2.4 念与明了
“明了”常与“念”结合为“念与明了”(satisampajañña)出现,用于描述对身体活动的觉知。此组合在经文中应用广泛,显示了正念观察与对所观察信息的智慧处理相结合的必要性。“明了”扮演着“启发”或“觉醒”的角色,它处理由正念观察所收集的讯息,从而促生智慧。这两种素质的结合,让人联想到“如实知见”(yathābhūtañāṇadassana)的培育,即“知”与“见”并重,二者皆为证悟涅槃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念(Sati)
本章继续探讨《念住经》“定义”部分的第三个要素——“念”(sati)。为了评估其作为一种心理素质的内涵,本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典型特征,并将其与“定”(samādhi)进行对比。
3.1 早期佛教的知识论
古印度获取知识主要有三种途径:口传传统、逻辑推理与直接直觉。佛陀将自己归于第三类,强调发展直接的、亲身的知识。他虽不完全排斥前两者,但深知其局限性。然而,即便是通过禅修获得的直接知识,也可能因片面而导致错误的见解,佛陀以盲人摸象之喻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早期佛教的知识论是一种务实的经验主义。佛法知识的学习与思惟,是为通过念住修行亲证实相提供支持助缘。
3.2 念(Sati)
“念”(sati)源于动词“忆念”(sarati)。作为“记忆”,它在经文中时有出现,尤其体现在“六随念”(佛、法、僧、戒、施、天)的修习中。佛陀弟子中以念第一的阿难尊者,能忆持佛陀所说的一切法,即是此面向的体现。
然而,在念住的语境中,“念”主要指对当下的觉知。正是因为念的临在,我们才能“忆起”那极易被遗忘的——当下此刻。因此,“念”既有忆持过去的功能,也有觉知当下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一个充满“念”的心,是宽广而非狭隘的,它能同时容纳并连结当下与过去的信息。
3.3 念的角色与地位
“念”在早期佛教的核心教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八正道中的“正念”,也是五根与五力中的核心,更是七觉支之首。
在五根、五力以及八正道的定学部分(正精进、正念、正定)中,“念”都居于中央位置,扮演着平衡与监督的角色。它支持正精进,守护根门;它也是培育正定的重要基础。这种介于精进与定之间的位置,反映了念在修行初阶需精进来对抗散乱,而稳固的念又能导向内心平静与专注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七觉支中,“念”则位居首位,是引生其他觉悟因素的基础。
重要的是,“念”本身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不同于精进、智慧或定。同时,经文中也提及“邪念”(micchā sati),表明“念”本身可以是中性的,只有在与其他善的心所(如精勤、明了)结合,并导向身、受、心、法的观照时,才成为导向解脱的“正念”。
3.4 关于“念”的譬喻
经文中用许多譬喻来阐明“念”的内涵: * 牧牛人:比喻冷静、超然的观察。 * 高塔:比喻远离欲望洪流、不涉入的超然立场。 * 外科医生的探针与农夫的犁:比喻“念”为智慧的生起做准备。 * 象颈:比喻“念”是智慧(头)的支撑,并体现了全神贯注的特质。 * 战车的单一辐条:比喻阿罗汉的一切行为皆由“念”支撑。 * 谨慎的车夫与城门的守卫:比喻“念”的监督、平衡与守护功能,尤其体现在守护根门(六根律仪)上。 * 正确的牧场:比喻念住是修行者的安全地带,能远离感官欲望的危险。 * 坚固的柱子:比喻“念”在面对六根的感官诱惑时,能保持稳定不摇。
3.5 念的特性与功能
《念住经》的指导从未要求禅修者主动干预心中所发生之事。例如,当烦恼生起时,修行者的任务是了知它的存在、生起的助缘以及灭除的助缘,而采取行动则属于“正精进”的范畴。
“念”的本质是一种不涉入、超然的观察。它像观众看戏,静默观察而不加干涉。这种“无拣择的觉知”能打破不善念头的恶性循环,因为它不提供任何情绪养料。这种抽离的姿态,使修行者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主观卷入,避免压抑或反应两种极端。
“念”的这种“纯粹专注”具有“去自动化”的潜力。它能将无意识的习惯性反应和投射带入觉知的亮光中,从而为改变有害的心理习惯创造了可能。
3.6 念与定(Samādhi)
持续稳固的“念”是进入禅那(jhāna)的必要条件。在趣向、安住及出离深度禅定的过程中,“念”都至关重要。
然而,“念”与“定”的功能有显著区别。定(samādhi)是心选择性功能的强化,通过收窄注意力的范围来实现;而念(sati)则是心忆持功能的强化,通过扩展注意力的广度来实现。定追求合一,而念则需要一种宽广的接纳性,以觉察万法的相互关系。
在止禅的修习中,定是主导,念则辅助;在观禅的修习中,念是主导,定则提供支持。两者虽有区别,但可以相互支持, skillful地结合。有些禅师描述观禅时使用的“攻击”或“投入”所缘等词汇,更多地反映了在定力较弱时,需要以强大的精进来弥补,而并非“念”本身的特质。
第四章 定的重要性
本章专注于探讨《念住经》“定义”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远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这句话指向修习念住时培育内心沉着的重要性,因此本章将探讨定在观禅中的角色,以及证悟所需的定力程度。
4.1 远离贪欲和忧恼
“远离对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代表了定的心力。经文中的一些变体版本直接用“专注的心”或“体验乐”来替代此句,进一步证明它指向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义注将此句等同于去除五盖。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在修习念住前就完全去除五盖。经文显示,克服五盖是修习念住的结果,而非前提。实际上,《念住经》中的一些练习,如观照不善受、贪欲或嗔恨的心,以及法念住中对五盖本身的观照,都明确表明不善的心境可以成为念住观照的所缘。
因此,这句话应被理解为:在念住修行的初阶,任务是当下地去除生起的贪欲与忧恼,建立内在的平衡;而在高阶,当念已稳固时,修行者已去除了贪欲与忧恼,能够毫不费力地保持不带反应的观察。
4.2 定、正定与禅那
“定”(samādhi)意指心的“汇集”或“统一”。在经文中,此词用法广泛,既可指奢摩他(止禅),也可指毗婆舍那(观禅)中的专注状态。
“正定”(sammā samādhi)通常被等同于四种禅那(jhānas)。然而,要成为“正定”,关键并非仅在于定的深度,更在于其目的与脉络,即它是否在八正道的框架内,尤其是在正见的指导下被培育。没有正见,即使是深度的禅定,如佛陀的老师们所证得的,也非“正定”。
“禅那”(jhāna)通常指深度的禅定境界,是一种超越了普通反思与概念思维的、高度专注的心境。进入初禅时,言语能力会消失,听觉也会被阻断。因此,初禅中的“寻”(vitakka)与“伺”(vicāra)并非指完整的思维活动,而是指对禅修所缘的初始与持续的专注。
4.3 禅那与证悟
经文普遍认为,定是“如实知见”的必要条件。但对于证悟不同阶段所需的定力程度,则有不同看法。
对于须陀洹果(初果)的证悟,经文并未规定必须具备进入禅那的能力。许多在听闻佛法时即证初果的例子表明,当心因听法而暂时远离五盖时,瞬间的定力足以让智慧生起。
对于斯陀含果(二果,一来),其定义为“再来此世间一次”。而已能随意进入禅那者,若定力不退,来世将生于色界或无色界天,不会再返回欲界。这暗示斯陀含果的证悟者不一定都具备禅那能力。
对于阿那含果(三果,不还)与阿罗汉果(四果),经文则多处指出,至少需要证得初禅的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对禅那境界的观照,对于根除最微细的欲望(如对禅悦的贪爱)至关重要。虽然《念住经》的“预言”部分未直接提及禅那,但从整体经教来看,为达到最高的证悟,培育禅那是必要的。
4.4 禅那对观禅进展的贡献
即使禅那对初果并非必要,培育它对观禅的进展仍有巨大益处: 1. 稳固的基础:从禅定中出定后,心变得“柔软、堪能、稳固”,极易于导向如实知见。这种状态下的洞见能深入心的更深层次,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2. 克服贪欲:禅那带来的纯粹心生之乐,远超感官之乐,从而能有效地削弱对五欲的贪爱。 3. 内心整合:深度禅定能增强内心的稳定与整合,使修行者能承受观禅高阶阶段可能出现的强烈、甚至令人不安的体验,而不失平衡。
然而,佛陀也意识到禅那的潜在缺点,如可能引发我慢,或对禅悦产生执着,从而成为解脱的障碍。
4.5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
奢摩他(止)与毗婆舍那(观)的关系核心在于平衡。止能支持观的开展,观也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止。它们是心智培育的两个互补面向,而非两条独立的道路。
虽然止禅主要对治贪爱(带来“心解脱”),观禅主要对治无明(带来“慧解脱”),但完全的觉悟需要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净化。在修行的最终阶段,两者必须结合,才能同时摧毁贪爱与无明,达成最终的目标——完全的觉悟。
第五章 《念住经》的“重诵”部分
本章探讨经文中在每项禅修练习后重复出现的“重诵”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四念住修行的四个关键面向,是理解后续禅修技巧的必要背景。
“重诵”部分指示,修行应涵盖内外的现象,特别关注其生起与坏灭的本质。观照的目的仅是为了建立纯粹的知见与持续的觉知,并且整个过程应无所依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这一阶段的修行,标志着觉知从具体经验内容转向其普遍特性。这对于培育洞见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洞悉其无常、苦、无我的共相。
5.1 内外两种观照
“内”(ajjhatta)与“外”(bahiddhā)这两个词,根据义注的解释,分别指自身与他人的相应现象。这意味着念住的修行也包括对他人的主观经验的觉知。例如,观照他人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和声调,以了知其感受和心境。
这种从内在转向外在的观照非常重要。纯粹内向的观照可能导致自我中心,而内外兼修则能在内省与外察之间取得平衡。
“重诵”的第三步是“于内外”进行观照。这并非指内外同时观照,而是指将观照对象(如身体)视为一种纯粹的现象,不再区分其属于“我”或“他人”。这种越来越“客观”、抽离的立场,有助于瓦解“我”与“我所”的执着。
5.2 对内外两种观照的其他诠释
当代禅师对此提出了其他诠释: 1. 空间上的内外:如皮肤表面的感受为“外”,身体内部的感受为“内”。 2. 世俗谛与胜义谛:但这一区分属于后期的发展,不太可能是经文原意。 3. 心理与生理:将“内”解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意门),“外”解释为与五种感官相关的生理现象(五门)。
尽管这些诠释在实践中有其价值,但将“内”理解为自身,“外”理解为他人,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在经、论、义注中都有依据。无论采纳何种诠释,其最终目的都是导向一种更全面的观照,超越“我”与“他”、“内”与“外”的界限。
5.3 无常
“重诵”指示修行者观照“生法”、“灭法”以及“生灭法”。这是对经验时间轴的扩展,引导觉知专注于现象的无常本质。
对无常的洞见是“正见”的核心,能直接引向证悟。对五蕴或六处的无常性的亲身了知,是智慧的“力量”所在。无常、苦、无我这三法印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从对无常的觉知,会引生对“无常者是苦”的体认,进而引生对“苦者是无我”的了悟。这一模式在佛陀为首批五比丘开示的《无我相经》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将单纯的念住提升为圆满的“修习”(bhāvanā),其关键就在于对生灭的观照。仅仅觉知对象本身可能不足以产生穿透性的洞见,必须进一步发展出对无常的全面而平等的观照。
5.4 缘起(Paṭicca Samuppāda)
除了观照无常,“生灭”也可理解为观照现象生起与消失的助缘。这引向了佛陀的核心教导——“缘起”(paṭicca samuppāda)。
佛陀的缘起法则,是一种解释因果关系的“中道”,既不同于宿命论,也不同于偶然论,更不同于神创论。它揭示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特定条件性(idappaccayatā)。
缘起通常以十二缘起来阐述,但这只是其原则的一个特定应用。对于初果的证悟而言,关键在于亲证缘起的普遍原则,而非必须亲身经验跨越三世的全部十二个环节。通过观照当下主观经验中“根、尘、识”和合而生起“触”,由“触”而生“受”的过程,即可亲证缘起法则。
5.5 缘起的原则及其实际应用
缘起并非线性的时间序列,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条件网络。在此网络中,心行(volition)是影响未来事件的关键条件。尽管心行受过去习惯的影响,但当下的每一个抉择都提供了干预与控制的可能。
在《念住经》的法念住部分,缘起原则的应用尤为明显: * 观照五盖时,要了知其生起与去除的助缘。 * 观照六处时,要洞察感官认知过程如何导致结缚的生起。 * 观照七觉支时,要认知其生起与圆满的助缘。 * 观照四圣谛本身,就是对苦的生起与寂灭之缘起的陈述。
5.6 纯粹的觉知与不执着
“重诵”最后指示,观照应仅“为增长知见与持续的念”。这要求修行者客观观察,不陷入联想和反应,尤其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认同。
经文中使用“有身”、“有受”等句式,暗示了心理标签(mental noting)的运用。这是一种善巧的方法,通过给经验贴上标签,可以加强清晰的认知,并与情绪和心境拉开距离,减少认同感。但标签只是工具,应仅用到“为增长知见与持续的念所必需的程度”,一旦觉知稳固,即可舍弃。
当修行不再以目标为导向,而是“为了修行而修行”时,就会进入一种“无功用行”(effortless effort)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才能“住于无所依,不执着于世间任何事物”。这种状态是证悟发生前,心所需达到的平衡与成熟。
第六章 身念住
从本章开始,将探讨《念住经》中描述的具体禅修练习。身念住涵盖了六种练习:出入息念、威仪、日常活动、身体组成部分、四大元素以及墓地九相。
6.1 身体的观照
身念住的各项练习呈渐进次第,从身体最基本、最明显的面向开始,逐步深入到对其本质更细致、更具分析性的理解。这些练习从“了知”(pajānāti)开始,发展到“修习”(sikkhati)、“审察”(paccavekkhati)和“比对”(upasaṃharati),显示出从简单观察到复杂分析的深化过程。
除了对威仪与活动的觉知外,其余练习多配有譬喻,如出入息念如车工,观身分如粮袋,观四界如屠夫,旨在帮助修行者建立正确的观照态度。
6.2 观照身体的目的与利益
观照身体的不净面向,目的并非为了憎恶身体,而是为了平衡先前对身体美好面向的过度强调,从而培养一种平衡、抽离的态度,视身体为缘起之物,无需与之认同。
经文中用多个譬喻来说明身念住的利益: * 头顶油钵穿过人群:比喻通过持续的身体觉知来守护根门,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专注。 * 坚固的柱子拴住六只野兽:比喻以身念住为锚,拴住躁动不安的六根,使其平静下来。 * 抵御魔罗的譬喻:说明身念住是抵御烦恼侵袭的关键。
身念住的修习,既可以作为培育奢摩他(止)的基础,也可以导向对受、心、法的观照。它在所有念住中占据基础地位,因此在经文中得到了最详尽的阐述。
6.3 出入息念
出入息念是佛陀本人经常修习的方法,他称之为“高贵”且“神圣”的修行,并依此证得觉悟。它既能导向深度的定,也能引生穿透性的观。
修习时,需选择安静之处,如林中、树下或空屋,结跏趺坐,身躯正直,将念安住于面前,具念地吸气与呼气。 1. 了知长短息:当吸气长时,了知“我吸气长”;呼气短时,了知“我呼气短”。这并非刻意控制呼吸,而是觉知其自然变化。随着心身渐趋平静,呼吸会自然变得短而微细。 2. 修习体验全身与平静身行:“修习”一词表示此阶段需要更多的努力。 * 体验全身(sabbakāya):既可指体验整个身体,将觉知从呼吸扩展至全身;也可指体验呼吸的“全身”,即完整地觉知每一息的始、中、末。 * 平静身行(kāyasaṅkhāra):在经文中,“身行”即指出入息。此步骤指平息呼吸,使其更微细、宁静。同时,这也意味着保持身体姿态的稳定,平息移动的倾向。
6.4 《出入息念经》
《出入息念经》将出入息念扩展为十六个步骤,涵盖了全部四念住。其核心在于,在觉知呼吸无常变化的背景下,逐步观照受、心、法。这表明出入息念不仅是止禅练习,更是培育观禅的善巧工具,其目的在于将觉知从身体现象扩展至整个主观经验,从而引生智慧。
6.5 威仪与活动
这两项练习将念住带入日常动态中。 * 观照四威仪:行走时,了知“我在行走”;站立、安坐、躺卧时亦然。这是要将觉知锚定在身体上,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态,都能“与身同在”,不被纷飞的思绪带走。这不仅是建立持续正念的基础,也是洞察身体与心念相互关系的善巧法门。 * 于活动中明了:在前进、后退、看、屈伸、穿衣、饮食、大小便乃至言语、静默等一切活动中,都保持“明了”(sampajāna)。这不仅是单纯的觉知,还包含四个层面的“明了”: 1. 目的:了知行为是否符合修行目标。 2. 适宜性:了知行为是否恰当、得体。 3. 牧场:了知行为是否安住于禅修所缘,即守护根门。 4. 无痴:了知行为背后无我的实相。 通过这种方式,日常活动便转化为结合了端正行为、守护根门与培育智慧的修行。
6.6 身体组成部分与四界
这两项练习是对身体的分析性观照。 * 观照三十二身分:审察身体由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血、肉、骨、髓等多种不净之物构成。这种观照旨在破除对身体净妙的错觉,减弱贪欲与我慢。譬如检查一袋谷物,以冷静、抽离的态度观察,从而平息欲望而非激起厌恶。 * 观照四大元素:将身体审察为地、水、火、风四种基本特质的组合:坚硬性、凝聚性、温度与动性。这种观照能破除身体的坚实感与“我”的错觉,了知身体与外在世界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屠夫宰牛后只视之为“肉”而非“牛”的譬喻,正说明了这种认知上的转变。
6.7 腐尸与死亡的禅修
最后一项练习是将自己的身体与墓地中尸体在九个不同腐烂阶段的景象相比对,并思惟:“此身亦是同法,亦将如是,无法幸免。”
此练习有两个目的: 1. 破除贪欲:揭示身体在死亡后令人厌恶的本质,以此对治对他人身体的贪爱。 2. 觉知死亡:深刻体认死亡是所有生命无法逃避的归宿,从而策励精进,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当对身体的执着消融时,对死亡的恐惧也将随之消失。
第七章 受念住
7.1 观照受
“受”(vedanā)一词,在经文中涵盖了身体与心理的感受,但不包括“情绪”。情绪是比单纯的感受更复杂的心理现象,属于心念住的范畴。
观照受的指导是: * 了知三种基本感受: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舍受)亦然。 * 了知六种感受:进一步区分上述三种感受的“世俗”与“非世俗”性质。
观照受的目的是在觉知感受的当下,即在喜爱与厌恶的反应、投射或辩解生起之前,就以觉知之光照亮它。这种修习能揭示我们的态度与反应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最初的感受输入。
区分“世俗”与“非世俗”的感受,引入了道德层面的辨析。其关键在于觉知当下的感受,是与修行进步相关,还是与退步相关。乐受、苦受、舍受,分别容易激活贪、嗔、痴的潜在烦恼倾向(anusaya)。而与出离相关的非世俗感受,则不会激发这些倾向。
感受在十二缘起中,是“触”缘“受”,“受”缘“爱”的关键环节。因此,观照受,尤其观照其短暂无常的本质,是断除渴爱与执着的有力工具。
7.2 受与见(Diṭṭhi)
培养对感受的抽离态度,是超越各种“见”(diṭṭhi)的关键。《梵网经》的结论指出,佛陀因为完全了知了“受”,才超越了当时所有的哲学见解。
佛陀的分析揭示,见解的形成根植于渴爱,而渴爱又依存于受。我们的理性思考,往往只是在为由感受引发的喜爱与厌恶寻找合理的借口。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感受的评估作用通常是无意识的,却对后续的判断产生决定性影响。观照受,能将这一过程带入意识层面,从而有机会重塑那些有害的、自动化的反应模式。
7.3 乐受与喜的重要性
佛陀的教导并非要我们避开所有乐受。在他觉悟前夕,正是忆起年幼时体验到的初禅之乐,并认识到这种非感官之乐是善的、不应畏惧的,才为他的觉悟带来了决定性的转机。
佛陀本人及其阿罗汉弟子们,常安住于解脱之乐中。经文中反复描述,由无过失之乐、满足之乐,生起喜悦,再由喜悦生起身心轻安与乐,从而导向定与证悟。因此,善巧地培育非感官之乐,是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7.4 苦受
佛陀的中道,既非世俗的纵欲,亦非苦行者的自我折磨。他反对通过自我施加痛苦来“净化”业力的观点。觉悟需要的是以智慧根除无明,而非机械地承受痛苦。
面对苦受,修行之道在于以念平静地观察。这种无反应的觉知,能有效地处理痛苦的经验。它能将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反应分离开来。身体的痛是“第一支箭”,而对痛苦的恐惧、抗拒等心理反应则是“第二支箭”,后者才是真正增加痛苦的来源。通过念住的修习,能避免第二支箭的射出,从而将痛苦的经验转化为深刻洞见的契机。
7.5 舍受
乐受与苦受分别容易引发贪与嗔的潜在烦恼,而舍受则容易引发无明的潜在烦恼。对舍受的无明,表现为不了知其生灭,不了知其过患与出离。
观照舍受的关键在于觉察其无常性,因为它在经验中最容易被误认为是恒常的。通过观照其生灭,舍受便不再导向无明,而是导向智慧的生起。
修行者应培育的,是基于智慧而超越所缘的舍(中舍),而非因所缘平淡无奇而产生的漠然。这种智慧的舍,是修行成熟的标志,也是念住“重诵”部分所指示的“无所依恃,不执着”的境界。
第八章 心念住
8.1 观照心
受念住的后期,觉知已开始关注感受的道德属性。心念住则直接延续此主题,将觉知导向心的道德品质,即了知心中是否有贪、嗔、痴等烦恼。
心念住的指导涵盖了八对共十六种心境: * 有贪心/无贪心 * 有嗔心/无嗔心 * 有痴心/无痴心 * 收缩心/散乱心 * 广大心/狭小心 * 有上心/无上心 * 得定心/未得定心 * 解脱心/未解脱心
此修行的核心在于,将“心”从一个主观实体,转变为客观的观照对象,分析其质性特征,并觉察其生灭的瞬间性。
8.2 对心境的无反应觉知
观照心的要点在于不主动干预。当贪心或嗔心生起时,正念的任务只是清晰地认知它,保持一种不涉入的接纳性。这种无反应的觉知,能切断不善心境的情感燃料,使其力量逐渐削弱。这好比一面镜子,只是如实地反映影像,而不对其进行评判或改造。
只有在其他温和方法无效时,才可采取如“以心制心”般的强硬手段,但这只是紧急措施,而非普遍的修行原则。
8.3 四种“普通”心境
- 贪、嗔、痴及其对立面:观照这三种不善根,能培养敏锐的道德直觉。从绝对意义上说,“无贪、无嗔、无痴之心”即是阿罗汉之心。因此,此项观照也包含了对自身烦恼根除程度的审察。
- 收缩心与散乱心:前者与昏沉睡眠有关,后者与感官散乱有关。义注将二者分别对应于五盖中的“昏沉睡眠”与“掉举”。在克服了粗重的烦恼后,觉知并平衡这两种状态,是迈向更高级心境的关键。
8.4 四种“殊胜”心境
- 广大心/狭小心:“广大心”通常与奢摩他修习相关,如四梵住的无限心,或禅那的境界。
- 有上心/无上心:“有上心”指有更高境界可超越的心,如较低的禅定。“无上心”则常指完全觉悟的境界。
- 得定心/未得定心:此处的“定”涵盖了止禅与观禅中的专注状态,包括近行定与安止定。
- 解脱心/未解脱心:“解脱心”可指观禅中暂时从烦恼中解脱的体验,或禅定带来的心解脱,最终则指向阿罗汉的究竟解脱。
心念住的这后四对观照,重点在于监督禅修的进阶阶段。佛陀对禅那经验采取了彻底的分析态度,指导弟子将其视为缘生、有为之法来观照。通过觉察其生灭,即使是最高深的禅定体验,也能成为洞见无常、苦、无我的对象,从而避免对其产生执着。
第九章 法念住:五盖
9.1 观照诸法
法念住中的“法”(dhammas)一词,含义丰富。在此语境下,它并非指“心的所缘”,而是指佛陀教法(Dhamma)中的特定心所与分析范畴,如五盖、五蕴、七觉支等。修行者运用这些“法”作为框架或参照点,来观照当下生起的任何经验。
法念住的观照项目呈递进关系:从克服五盖以稳固心性开始,进而以五蕴和六处来分析主观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培育七觉支,最终通过了知四圣谛而圆满修行。这整个过程,旨在通过运用佛法(Dhamma)的分析工具(dhammas)来亲证缘起的法则(dhamma),并证悟最高的法(dhamma)——涅槃。
9.2 观照五盖
五盖是五种障碍心智清晰运作的心理状态。观照五盖的指导分两步: 1. 了知其在与不在:贪欲盖生起时,了知“我心中有贪欲”;其不存在时,也如是了知。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然。 2. 了知其生、断、防:了知未生的五盖如何生起,已生的如何断除,已断除的如何防止其未来再生。
经文中用两组譬喻来描绘五盖: * 五碗水喻:贪欲如染色的水,嗔恚如沸腾的水,昏沉睡眠如长满苔藓的水,掉举恶作如被风搅动的水,疑如污浊的泥水。在这五种情况下,人都无法看清自己的倒影。 * 解脱喻:远离贪欲如还清债务,远离嗔恚如病愈,远离昏沉睡眠如出狱,远离掉举恶作如脱离奴役,远离疑如安全穿越沙漠。
9.3 认知五盖的重要性
仅仅认知烦恼的存在,就能有效地削弱它。这种“纯粹认知”是一种善巧的方法,将禅修的障碍转化为禅修的所缘。它既非压抑,亦非放纵。如同魔罗(烦恼的人格化)一旦被认出,其力量便会消失。
当烦恼暂时消失时,觉知其“不在”同样重要。有意识地认知并欣喜于心的清净状态,能为进入深度禅定铺平道路。经文将这种暂时无染的心称为“光明的”。
9.4 烦恼生起或消失的助缘
观照的第二阶段是觉知导致五盖生起、去除及预防的各种助缘。这需要修行者观察导致烦恼的深层心理机制。 * 贪欲盖(kāmacchanda):源于对悦意相的非如理作意。对治方法包括修习不净观(如观三十二身分、腐尸)、守护根门、饮食知量、觉知无常等。 * 嗔恚盖(byāpāda):源于对逆意相的非如理作意。对治方法是修习慈心观,或思惟业果,或对引生嗔恚的对象保持不作意。 * 昏沉睡眠盖(thīnamiddha):源于不乐、倦怠、过食等。对治方法是培育光明想、调整威仪(如经行)、策励精进等。 * 掉举恶作盖(uddhaccakukkucca):掉举源于心的不宁静,恶作(追悔)源于对已做或未做之事的追悔。对治方法是修习奢摩他(如出入息念)、持戒清净等。 * 疑盖(vicikicchā):源于对善恶法、三宝、缘起等缺乏清晰的认知。对治方法是培育择法觉支,通过闻思修来建立正见。
认知并善巧地处理这些助缘,是有效克服五盖的关键。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念”——若无觉知,则无从谈起去除或预防。
第十章 法念住:五蕴
10.1 五蕴
此项禅修练习旨在审察构成“自我”的基本要素——五蕴(色、受、想、行、识)。指导分为两步: 1. 了知其本质:了知“什么是色,什么是受,什么是想,什么是行,什么是识”。 2. 了知其生灭:了知每一蕴的生起与坏灭。
完全了知五蕴并对其产生厌离,是解脱的关键。经文中记载了无数通过透彻理解五蕴而证得阿罗汉果的例子。
五蕴的序列从粗显的物质身体到愈加微细的心理层面: * 色蕴(rūpa):指四大元素及其所造色,是经验的物质层面。 * 受蕴(vedanā):是经验的情感层面,即乐、苦、舍的感受。 * 想蕴(saññā):是经验的认知与概念化层面,负责识别与界定。 * 行蕴(saṅkhārā):是经验的意志与动机层面,是心的造作与反应。 * 识蕴(viññāṇa):是经验的觉知层面,即对所缘的纯粹“了知”,是主观统一感的来源。
经文中用譬喻描述五蕴的本质: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这些譬喻都指向了五蕴空、无实体的本质。
10.2 无我教导的历史背景
佛陀时代的印度,关于“自我”的观点纷呈。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主张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作为一切经验主体的“我”(ātman)。而唯物论派则彻底否定任何超越物质的存在。
佛陀的“无我”(anattā)教导,是对这两种极端的“中道”回应。他通过“缘起”法则,解释了业报相续而无需一个永恒的“我”作为载体。他指出,构成主观经验的五蕴,经审察后会发现它们都是无常的,且不完全受个人意志掌控,因此,一个恒常、独立的“我”在五蕴之中或之外都无法找到。
10.3 经验性的自我与五蕴的观照
“无我”的教导不仅是哲学上的驳斥,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它旨在揭示并瓦解我们潜意识中那种自恋的、理想化的、认为“我”是经验的主宰者与拥有者的自我感。
观照五蕴是实践“无我”策略的具体方法。修行者应审察每一蕴,并对自己宣告:“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这种练习能揭示二十种萨迦耶见(身见)的模式,即对五蕴的各种认同与执着。
“无我”的教导并非否定经验性的、功能性的自我。阿罗汉依然能正常地生活与行动,但他们不再有“我”或“我所”的执着。如同“战车”只是对其各部件组合体的假名安立,“我”也只是对五蕴和合相续的假名安立。
10.4 五蕴的生起与坏灭
观照的第二阶段是觉知五蕴的生起与坏灭。这是佛陀教导中一个极其有力的法门,他称之为“狮子吼”。
对无常的亲身经验,能直接瓦解我慢及“我”与“我所”的执着。当修行者了知构成“自我”的一切都在刹那生灭时,对“自我”的执着便失去了根基。
观照五蕴的生灭,也揭示了其缘起的本质。如经文所说:“诸蕴的生起与坏灭,依赖于助缘。”色蕴依赖于四食,受、想、行蕴依赖于触,识蕴依赖于名色。当修行者了知,自己的主观经验完全依赖于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条件时,便会亲证“无我”的实相。
第十一章 法念住:六处
11.1 六处与结缚
前一项练习通过五蕴分析了主观人格,而此项练习则转向分析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它观照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以及依赖于此二者接触而生起的“结缚”(saṃyojana)。
修行者需了知眼、色,以及依此二者生起的结缚;并进一步了知此结缚如何生起、如何去除、如何防止其未来再生。六根亦然。
这项练习的核心在于瓦解“我”是经验独立主体的错觉。通过观照,修行者会了知主观经验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六个不同的、缘起的“领域”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意根”与其他五根被同等对待,这意味着思想、推理、记忆等心理活动,也被视为与外在色声等一样,是无我的、缘起的现象。
认知过程深受主观偏见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客观”认知,实际上是“主观”的认知方式与“客观”的感官输入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如理作意,贪、嗔等“结缚”便会生起。结缚的根源不在于根或尘本身,而在于内心对它们的欲望与执着。
11.2 认知过程
根据《蜜丸经》的分析,通常的认知过程序列是:根尘接触生触,触缘受,由受生想,由想生寻(思惟),最终引生戏论(papañca)。一旦进入戏论阶段,心便会陷入由概念、投射和联想编织的网络中,成为自身思维的“猎物”。
在此过程中,微细的、通常是无意识的“潜在烦恼倾向”(anusaya)与“漏”(āsava)会“流入”并扭曲认知。它们如同心的潜伏病毒,在感官接触的瞬间被激活,导致结缚的产生。
守护根门(indriya saṃvara)的修行,正是在此关键点上用功。它要求修行者在感官接触的当下,保持纯粹的觉知,不执取其“相”(nimitta)与“随相”(anuvyañjana)。也就是说,在对感官信息进行评价和概念化(如“美的”、“丑的”)之前,就以正念截断这一过程,从而防止潜在烦恼的激活。
11.3 认知训练
佛陀的教导指出,认知(想,saññā)是可以被训练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深受习惯性投射的影响,如错将无常执为常,不净执为净。认知训练的目标,就是通过反复地、有意识地将觉知导向事物的真实特性(如无常、不净),来重塑我们的认知习惯。
通过持续地观照,新的认知模式(如“无常想”、“不净想”)会逐渐取代旧有的错误认知,最终达到能够自主地将任何所缘认知为可意或不可意,乃至超越一切好恶,安住于平等的舍。
念住的修习,正是这种认知训练的基础。它通过“去自动化”的过程,将无意识的习惯性反应带入觉知的光明中,从而提供了改变它们的可能。
11.4 对巴希亚的教导
佛陀曾对苦行者巴希亚给予了一段极简短但极其深刻的教导,使其当下证得阿罗汉果。这段教导是:
“在所见的,只有所见的;在所闻的,只有所闻的;在所感的,只有所感的;在所知的,只有所知的。如此,你将不因此而存在;当你不因此而存在,你将不在此中;当你不在此中,你将既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亦不在二者之间。这就是苦的终结。”
这正是对守护根门的极致描述:在感官接触的当下,保持纯粹的、无评价的觉知,不让“我”或“我所”的概念介入。当“我”作为认知主体的错觉消失时,便不再被经验所束缚(“不因此而存在”),不再认同于经验(“不在此中”),从而超越了主客(“此岸与彼岸”)的二元对立,证得解脱。
第十二章 法念住:七觉支
12.1 观照七觉支
七觉支是七种能导向觉悟的心理素质。观照七觉支的指导与观照五盖类似: 1. 了知其在与不在:念觉支生起时,了知“我心中有念觉支”;其不存在时,亦如是了知。 2. 了知其生与成:了知未生的觉支如何生起,已生的如何通过培育而圆满。
七觉支的培育是一个自然相续的过程,其基础是念。当念稳固时,其他觉支会次第生起。除了念觉支在任何时候都有益之外,其他六个觉支可分为两组,用于平衡心境: * 当心昏沉、无力时,应培育:择法、精进、喜觉支。 * 当心兴奋、掉举时,应培育:轻安、定、舍觉支。
12.2 七觉支的缘起序列
- 念觉支(sati):稳固的念是基础。
- 择法觉支(dhammavicaya):由稳固的念生起,指对经验现象的探究,以及依据佛法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 精进觉支(viriya):由择法带来的清晰认知激发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 喜觉支(pīti):由精进引生,是一种非感官的、精神上的愉悦。
- 轻安觉支(passaddhi):由喜平息后,身心达到一种宁静、放松的状态。
- 定觉支(samādhi):由轻安导向心的专注与统一。
- 舍觉支(upekkhā):由定而生,是一种高度平衡、平等的心理状态。
当这七个因素和谐运作时,心便达到了觉悟所需的平衡状态。修行者需以远离、离欲、灭为基础来培育七觉支,使其导向舍离(vossagga),即彻底的放下。
12.3 培育七觉支的利益
七觉支的有益作用与五盖的有害作用直接对立。克服五盖与建立七觉支,是为证悟创造必要心理条件的两个核心面向。在所有不同版本的《念住经》中,五盖与七觉支都是法念住的核心内容,足见其重要性。
培育七觉支可以与多种禅修练习相结合,如不净观、慈心观、出入息念等。这意味着,观照七觉支并非要放弃原有的禅修所缘,而是在修习原有法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觉知、培育并平衡这七种心理素质,从而使修行导向觉悟。
第十三章 法念住:四圣谛
13.1 “苦”(Dukkha)的含义
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苦”(Dukkha)的含义比“suffering”更广泛,它不仅指身体的病痛与死亡,或心理的求不得苦,其根本在于对五取蕴的执着。
“Dukkha”一词可理解为“不和谐”或“不安稳”,如同车轴与轴孔不合。它描述了一切有为法的不圆满、不令人满意的本质。佛陀说“一切所受,皆悉是苦”,并非指所有感受都是痛苦的,而是指即使是乐受,因其无常易变,终究无法带来恒久的满足。
13.2 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觉悟的核心,也是他首次说法的中心主题。其四重结构,类似于古印度医学的诊疗模式:诊断(苦)、病因(集)、痊愈(灭)、药方(道),体现了佛法的务实取向。 1. 苦谛:揭示了生命的普遍不圆满性。 2. 集谛:指出了苦的根源是渴爱(taṇhā)。是渴爱将世间法的不圆满性,转化为了主观的痛苦经验。 3. 灭谛:宣告了苦可以被完全熄灭,即涅槃。 4. 道谛:指明了通往灭苦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为念住的修习提供了必要的框架。只有在与其他七个道支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念住才能成为“正念”。
13.3 观照四圣谛
对四圣谛的观照,要求修行者对每一谛都有特定的任务: * 苦,应被了知。 * 集(苦的根源),应被断除。 * 灭(苦的止息),应被证得。 * 道(通往灭苦之路),应被修习。
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四圣谛意味着,当任何形式的苦(如失望、焦虑)生起时,去觉察其背后的渴爱与执着模式(集),并以此为基础,练习放下这种渴爱(道),从而暂时体验到苦的止息(灭)。
四圣谛不仅是法念住的最终练习,也与其他法念住的观照项目息息相关。实际上,任何一项念住修行的圆满,都最终归结于对四圣谛的亲证。
第十四章 证悟
《念住经》的结尾“预言”,若有人如法修习四念住,短则七日,长则七年,必将证得阿那含果或阿罗汉果。
14.1 渐修与顿悟
这个预言强调了念住作为“直捷之道”的效力,其修行能至少根除下五结,从而彻底解脱贪欲与嗔恚。时间上的差异,则取决于修行者的根器。
那么,证悟是“渐进的”还是“突然的”? 经文用斧柄的磨损、植物的生长、母鸡孵蛋等譬喻,说明了修行的渐进性。烦恼的减弱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虽然每天的进展难以精确衡量,但日积月累,终将显现。
然而,经文中也记载了许多“顿悟”的例子,如在听法时即证初果,或如巴希亚在接受简短教导后即证阿罗汉果。这些例子表明,顿悟的发生,依赖于先前已积累的、足够的渐修基础。个人因缘不同,准备期长短各异。
因此,早期佛教的观点是:以渐进的修习为必要的准备,最终达成突然的突破。
14.2 涅槃及其道德意涵
“涅槃”(Nibbāna)的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在此指贪、嗔、痴之火因燃料耗尽而熄灭。这是一种平静、独立、解脱的状态。
证悟涅槃,意味着在道德上的圆满。阿罗汉已根除一切不善心,因此不可能故意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业。他们的德行是自发的,甚至不再对自己的德行产生认同感。即使是初果须陀洹,也已断除严重到足以导致堕入恶道的恶业。
14.3 早期佛教的涅槃观
佛陀对涅槃的描述,旨在说明它超越了我们所有经验范畴: * 它非此世间,非他世间,超越来、去、住。 * 它超越地水火风四界,也超越所有无色界禅定。 * 它被称为“无显现的识”(anidassana viññāṇa),如光线穿过没有墙壁的房间,无处着陆。 * 它被描述为“无生、无有、无作、无为”。正因如此,它才提供了从生、有、业、行中解脱的可能。
14.4 涅槃:既非圆融一体亦非断灭
- 非圆融一体:涅槃并非主客合一的体验。这种体验多见于深度禅定,但佛陀教导要超越它们。涅槃是主客二者的彻底舍离,是认知领域的“出离”。
- 非断灭:佛陀一再驳斥对其教法是断灭论的指责。涅槃有许多积极的描述,如和平、清净、自由、安稳、岛屿、皈依处、最上之乐。说阿罗汉死后断灭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即使在生前,一个坚实的“我”也从未存在过。被“断灭”的,只是对“我”的错误执取。阿罗汉的解脱,如鸟飞于空,无迹可寻。
第十五章 结论
15.1 念住的关键面向
《念住经》所描述的通往涅槃的“直捷之道”,其核心可用四个字概括:“保持平静地觉知变化”。 * 保持:指持续不断(精勤)且全面(内外)的观照。 * 平静地:指远离贪忧(定义),无所依恃、不执着(重诵)。 * 觉知:指纯粹的念(sati)与清晰的了知(sampajāna)相结合。 * 变化:指观照的核心——现象的生起与坏灭(无常),并由此洞见其苦与无我的本质。
四念住(身、受、心、法)如同四扇门或四块踏脚石,它们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来培育上述核心品质的工具。无论从哪扇门进入,最终都要发展出对主观经验真实本质的全面、平衡的洞见。在修行的甚深阶段,对特定所缘的观照会扩展为对所有经验的全面观照,四念住融为一体。
15.2 念住的重要性
念住的修行贯穿了从初学者到阿罗汉的整个道途。 * 对初学者,它以持戒和正直的见为基础,能巩固戒行,并逐步深化正见。 * 对阿罗汉,继续修习念住,是因为这是一种最愉悦、最恰当的安住方式。它不仅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也是已达目标后的完美展现。
佛陀本人及其圣弟子们,无论证悟层次如何,都精勤于禅修,乐于独处。这表明了在早期佛教僧团中,退隐禅修的极端重要性。
克服五盖、建立四念住、培育七觉支,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觉悟的共同特征。因此,念住是佛法修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忽略念住,即是忽略了通往离苦的道路。
念住的修习不仅利益自己。佛陀以两位杂技演员的譬喻教导,要帮助他人,首先必须稳固自己的平衡。通过修习念住建立内在的平衡,一个人才能以忍耐、不害与慈悲来回应外在世界,从而真正地利益他人。
因此,念住的修习,是通往证悟涅槃、圆满智慧、获得无上之乐与不可超越之自由的直捷之道。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繁体中文译本下载: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