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觉醒的实践指南

Index

Mindfuln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awakening - Joseph Goldstein
正念:觉醒的实践指南 - 约瑟夫·戈德斯坦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如果你放下一分,你就会得到一分安宁。如果你放下许多,你就会得到许多安宁。如果你彻底放下,你就会得到彻底的安宁。你与世界的挣扎将会结束。

 

前言

作者约瑟夫·戈德斯坦最初在泰国作为和平队志愿者时对佛教和禅修产生了兴趣。1967年,他回到亚洲寻找导师,在印度菩提迦耶遇到了他的第一位老师——阿那伽里卡·穆宁德拉。老师的一句“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心,就坐下来观察它”让他找到了精神家园。

本书源于作者对佛陀的核心教诲《念住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这篇经文被誉为“四念住”,即建立正念的四种方法。作者深受阿那拉约比丘的著作《念住经:直证实修之道》的启发,决定系统性地呈现佛陀的全部教导。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在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的森林静修中心为资深修行者所做的四十六场系列讲座。讲座不仅引用了佛陀的原话,还融合了不同佛教传承的教诲以及作者自身的禅修体验,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教导付诸实践,从而转化我们的生命和理解。


引言

“正念”这个词看似平凡,但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禅修中心到减压课程(MBSR)、认知疗法(MBCT),再到学校、企业和神经科学实验室,正念——这种让心安住于当下、觉知正在发生的一切的能力——正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正念的根源、应用范围及其巨大的转化力量。它以佛陀的《念住经》为蓝本,这是一篇关于建立正念的四种方法的详尽论述,佛陀在经中开宗明义地宣称:“这是净化众生、超越忧悲、灭除苦恼、证得正道、实现涅槃的唯一道路,即是四念住。

《念住经》包含了佛陀的全部教法,通过对身、受、心、法四个方面的观照,佛陀教导了多种解放自心的方法。打开其中任何一扇法门,都能通往其余所有法门。


心的四种品质

第一章:热忱:恒久之心

佛陀在《念住经》的开篇就指出了修行的核心品质:热忱、清晰了知、正念,并放下对世间的贪欲和不满

热忱(Ardency),意味着一种平衡且持久的努力,以及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投入。中国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称之为“恒久之心”,它支撑我们在修行的起伏中持续前进。

培养热忱有三种方法:

  1. 思惟佛法的珍贵:认识到佛法是无价之宝,是所有快乐的源泉。理解自心即是理解佛法,能激发我们对修行无比的尊重与珍视。
  2. 思惟无常:观照一切现象的短暂性。我们执着的一切,无论是人、物、感受还是身体状况,都逃不过变化。深刻理解无常,能让我们从对世俗表象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不再巩固自我感。
  3. 思惟业力(Karma):理解我们所有身、语、意的行为都会根据其动机产生相应的果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种理解促使我们在行动前审视动机,选择通往善的方向。莲花生大士曾说:“虽见如虚空,于业细如粉。”

第二章:清晰了知:培养清晰的理解力

清晰了知(Clearly Knowing),巴利语为 sampajañña,是佛陀强调的第二种心的品质。它意味着清晰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包含着与正念相关的探究和智慧面向。

这不仅仅是“活在当下”,更重要的是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它要求我们审视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我们有意识地行动时,就有机会辨别这个动机和行为是否善巧、有益。

这种对自己动机的觉察,是解脱道的核心。随着觉知的深入,我们开始意识到,修行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所有众生的福祉和快乐。我们越了解自己的心,就越能理解他人,感受到人类共通的处境。我们的修行通过转化自身的存在方式来利益他人:当我们变得更接纳、更平和、更无私时,整个世界也因此而多了一分爱与和平。


第三章:正念:通往智慧的大门

正念(Mindfulness),巴利语为 sati,是所有佛教传统的核心。它有多重含义与功能,共同促进智慧的成长。

  1. 当下此刻的觉知:这是正念最普遍的理解,即心的临在与清醒,与心不在焉相对。它是一种纯粹的、不加干涉的觉知,如同欣赏音乐时的开放与专注。
  2. 忆持的修行Sati 的另一层意思是“忆持”,指忆念善法以支持和激励修行。这包括忆念佛、法、僧的功德,以及自身的布施和持戒。这种忆念能激发信心,让我们明白修行的起伏是宏大旅程的一部分,觉悟对我们同样可能。
  3. 平衡五根:正念在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中起到平衡作用。例如,它平衡“信”与“慧”,防止我们陷入盲信或知解上的傲慢;它也平衡“精进”与“定力”,避免掉举或昏沉。
  4. 心的守护者:正念守护着六根门,让我们觉知感官所缘,不迷失于欲望的泛滥。它能保护心免于不善的念头和情绪的侵扰,让我们得以训练自心,辨别善恶,培育善法。佛陀教导我们,要像牧牛人一样警惕地守护自心,对于不善的念头(如贪欲、嗔恚、残忍),要像发现它会带来自他伤害一样,立刻舍弃它。对于善的念头,则只需保持觉知,让它自然安住。
  5. 有为与无为的正念:正念有刻意培养的“有为正念”,也有修行成熟后自然生起的“无为正念”或“无造作的觉知”。前者是必要的守护者,后者是心自然状态下的本然觉醒。两者相辅相成,引我们回归心的本来面目。

第四章:定力:心的收摄状态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对世间的贪欲和不满”来观照四念住,这指向了定力(Samādhi)——当心远离了欲望和不满时所呈现的专注、沉着和统一的状态。

定力的发展基于善的行为,即持戒(sīla)。若无不伤害的基石,心便会充满忧虑、悔恨和烦躁,难以安住。我的第一位老师穆宁德拉曾说,不持戒而修禅,就像船未解缆绳却奋力划桨,终将一无所获。

定力通过正念的相续而增强。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修行是在这两种方法间善巧地转换。当心散乱或昏沉时,专注一缘;当心收摄时,可安住于无择的觉知。

深化定力需要时间。它能帮助我们暂时抑制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让我们体验到更精细的内心喜悦,从而为更深的智慧洞见打下基础。佛陀强调,尊重定力是佛法长存的关键之一。


《念住经》的副歌

第五章:观照四念住

在《念住经》中,每一段具体的禅修指导之后,都有一段反复出现的“副歌”(Refrain)。佛陀通过十三次的重复,不断提醒我们修行的核心要点:

如是,于内身观身而住,或于外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于身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观生灭之法而住。‘有身’之念现起,仅为智与忆念之用。彼无所依而住,亦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这段副歌包含四大修行要点:

  1. 于内、于外、于内外而观
    • 于内观:觉知自身的身、受、心、法。
    • 于外观:觉知他人的身、受、心、法。例如,观察他人行走而不评判,或在他人专注时感受自己也被带入定境。
    • 于内外而观:超越“我”与“他”的分别,将经验本身作为客观对象来观照。
  2. 观生起与坏灭
    • 观照一切经验现象的无常本质——它们的生起、消逝,以及生灭同时发生的过程。
    • 不观照生灭即是无明,而视一切现象为无常,则是通往所有内观与觉悟阶段的门户。佛陀说:“见诸法生灭,一日之生涯,胜过不见生灭之百年。”
    • 深刻体验无常,会使心从迷惑中“醒悟”(disenchanted),进而离染,最终解脱。当正念和定力增强时,我们能在微观层面看到,看似坚固稳定的事物,实则处于持续的生灭变动之中。

第六章:纯然了知与正念的相续

副歌的后半部分进一步阐明了修行的深度:

  1. 建立“纯然了知”与“正念相续”
    • 纯然了知(Bare knowledge):这是巴利语vipassanā(内观)的真义,即客观地观察,不迷失于联想和反应,只是简单、直接地了知当下呈现的一切,不编造故事。
    • 正念相续(Continuous mindfulness):通过两种方式建立:
      • 正念的势能:通过反复练习,正念的生起变得越来越自然,最终形成一股毫不费力的觉知之流。
      • 善用“想”(Perception): “想”是识别与标记事物的心理功能。善巧地运用它,例如通过默念(mental noting)的技巧(如默念“入”、“出”、“痛”、“想”),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识别当下经验,从而加强正念的连续性。但要谨记,默念只是工具,而非修行的本质。
  2. 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 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与实践的统一。无所依意味着心不执着于任何生起的经验,无论是通过渴爱(craving)还是通过我见(view of self)
    • 在我们的日常感知中,“我见”无处不在:“我看见”、“我听见”、“我在禅修”。佛陀在《巴ahiya经》中教导了破除此见的终极方法:“在所见中,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只有所闻;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当能如此修行,便无“你”在其中,也就超越了苦。

身念住

第七章:呼吸的正念

身念住是四念住的第一种方法。佛陀教导,观照身体是克服无明与妄念最直接的方式,能带来喜悦,引向深定,并最终导向涅槃。

修习呼吸的正念(Ānāpānasati)是身念住的核心练习之一。佛陀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具体的呼吸观修步骤

  1. 觉知呼吸:吸气时,知道自己在吸气;呼气时,知道自己在呼气。心跑掉了,就温柔地带回来。
  2. 觉知长短: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知道呼吸短。不控制,只观察。
  3. 体验全身:训练自己“吸气时,体验全身”;“呼气时,体验全身”。这既可以指感觉整个身体的坐姿,也可以指体验每一次呼吸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
  4. 平息身行:训练自己“平息身体的构造(身行)”。这可以通过保持身体姿势的平静稳定,或有意识地让呼吸本身变得更宁静、更精细来实现。

呼吸的正念是佛陀本人觉悟的基础,也可以成为我们觉悟的基础。


第八章:姿势的正念

佛陀将正念从呼吸扩展到身体的四种基本姿势:行、住、坐、卧。

再者,比丘们,行走时,他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他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他了知‘我正在坐着’;躺下时,他了知‘我正在躺下’;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态,他都如实了知。

这种简单的练习力量巨大:

  1. 加强觉知的连续性:在从一种姿势转换到另一种姿势时保持觉知,能让正念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2. 揭示心境:我们移动的方式反映了我们的内心状态。是匆忙、焦躁,还是安稳、自在?对姿势的觉知,能帮助我们看清并转化不善的心态,即使是面对恐惧这样的强烈情绪。
  3. 洞察三法印
    • 无常(Anicca):从一种姿势到另一种姿势的变化,甚至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彰显了无常。
    • 苦(Dukkha):我们为何要改变姿势?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移动都是为了缓解某种不适或痛苦。“移动掩盖了苦”,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 无我(Anattā):持续观照身体的姿势,我们会开始体验到它的非个人性。心意驱动身体,身体感受影响心意,这只是身心现象的因缘互动,其中并无一个主宰的“我”。

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就是在从经行转为躺下休息的那一瞬间,证得了完全的觉悟。这表明,觉醒之路不限于任何单一姿势。


第九章:活动的正念

对身体姿势的觉知,自然延伸到对一切日常活动的清晰了知(sampajañña)

再者,比丘们,前进后退时,他清晰了知;前瞻后顾时,他清晰了知;屈伸肢体时……饮食尝味时……大小便利时……行、住、坐、卧、醒、语、默时,他都清晰了知。

培养清晰了知有四重训练:

  1. 了知动机与目的:在行动前,了知其目的,判断它对自己和他人是否有益。这需要极大的诚实和正念,去看见我们行为背后那些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动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2. 了知适宜性:即使动机是良善的,也要判断时机和场合是否合适。佛陀关于正语的教导总结为两个问题:“这是真实的吗?这是有益的吗?”智慧的考量让我们超越自我的执着。
  3. 了知修行范围:时刻不离四念住(身、受、心、法)这一修行的“牧场”。这意味着对感官的守护,不让心在诱人的感官对象中迷失。
  4. 了知无痴:清晰地洞见一切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了知在所有身体活动中,没有一个“行为者”,只有“行为”本身。一切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空性现象。

第十章:身体特征的正念

在这一部分,佛陀引导我们将观照深入到身体的构成层面,以瓦解我们对身体的强烈认同。

  1. 三十二身分

    “再者,比丘们,他审视此身,从脚底至头顶,皮肤所包,充满种种不净之物: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

    • 观想身体由三十二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本身并无吸引力。这种观修有助于减弱对自他身体的贪欲和执着。它提醒我们,我们珍爱的“身体”只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器官系统,其本质是无常和不可靠的。
  2. 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们,他审视此身,无论置于何处,皆由地、水、火、风四界构成。”

    • 地大:坚硬、柔软等固态特性。
    • 水大:凝聚、流动等液态特性。
    • 火大:温暖、寒冷等温度特性。
    • 风大:移动、压力等动态特性。
    • 通过感受这些元素的变化,我们从“我的腿”这样的概念,转向体验身体为一个变化的能量场,从而破除对身体坚固、实有的错觉。这有助于瓦解“我慢”(即“我是”的深层自我感)。
  3. 墓园九相

    “再者,比丘们,犹如他看见被弃于墓场的尸体,死后一、二、三日,肿胀、青瘀、流脓……被鸟兽啄食……白骨散落……终成尘土。他以此比对自身:‘此身亦复如是,终将如是,无法幸免。’”

    • 这是一个强大的观修,提醒我们身体必将死亡和腐朽的自然法则。这种观照并非为了变得病态,而是为了让我们善用此身,而不执着于它。它能帮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变化,减少恐惧。

受念住

第十一章:通过感受获得解脱

感受(Vedanā)是四念住的第二念住,也是解开我们最深层制约模式的关键之一。在佛教中,“感受”特指伴随每个经验瞬间而生起的愉悦(乐受)、不悦(苦受)或中性(不苦不乐受)的基调。

这些感受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反应模式的直接驱动力:

佛陀将人分为两类:未受教导的凡夫和受过教导的圣弟子。凡夫遇到苦受,会立即生起厌恶,如同被第一支箭射中后,又被自己负面反应的第二支箭再次射中。为了逃避痛苦,他会转而寻求感官享乐,从而陷入轮回。

而圣弟子在遇到苦受时,虽身受,心不受。他只是觉知感受本身,而不生起第二支箭的反应。他对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都保持着不执着的觉知。佛陀总结道:“可意之物不动其心,不可意者不生厌恶。

修行的方法很简单:

当感到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乐受’;当感到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苦受’;当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

这是一种简单、直接、清晰的识别。通过持续地觉知感受的生起和无常本质,我们逐渐不再被它们所迷惑和驱动,从而获得解脱。


第十二章:世间与出世间的感受

佛陀进一步将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区分为世间(worldly)出世间(unworldly)两种。

佛陀曾说:“世人所谓的快乐,我称之为苦;世人所谓的苦,我称之为乐。”这指出了两种快乐的根本区别。世间的快乐短暂且伴随着危险——它会加强我们的贪欲,并在失去时带来痛苦。

出世间的快乐则没有这些隐患,它本身就是觉醒道上的一部分。

修行并非要我们排斥世间感受,而是要清晰地辨别它们,从而在面对世间感受时,通过正念舍弃其背后的贪、嗔、痴等潜在习性。


心念住

第十三章:心的善与不善根源

心念住是四念住的第三个基础,即观照心本身。佛陀教导我们直接了知心的状态:

于此,他了知有贪之心为‘有贪’,离贪之心为‘离贪’;了知有嗔之心为‘有嗔’,离嗔之心为‘离嗔’;了知有痴之心为‘有痴’,离痴之心为‘离痴’。了知收缩之心为‘收缩’,散乱之心为‘散乱’。

这里的核心是辨别善巧与不善巧——即什么导向快乐与解脱,什么导向痛苦。佛陀指出了贪、嗔、痴这三种不善根源。

修行时,关键在于不带评判地去识别。当不善心生起时,我们不是谴责自己“是个坏人”,而是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不善的心念”。这种识别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种心念不是我们内在本性的一部分,它们只是因缘而生的“访客”。佛陀说:“心,本是光明的,只是被客尘所染。

除了贪嗔痴,佛陀还提到要觉知“收缩之心”(昏沉)和“散乱之心”(掉举)。通过对这些状态的纯然觉知,我们不再与之认同,心便能找到平衡,为更深的定境和之后更高的心境打下基础。

我发现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在禅修中不时地问自己:“此刻心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常常能照亮那些我们未曾注意的执取或排斥,仅仅是提问本身,就能让心放松下来。


第十四章:副歌:关于感受与心

《念住经》的副歌同样适用于受念住和心念住,提醒我们修行的全面性和深度。


法念住——五盖

第十五章:欲望

法念住是四念住的第四个基础,这里的“法”指“现象的类别”,佛陀以此来组织他的核心教义,首先讲的是五盖(The Five Hindrances)。五盖是障蔽自心、削弱智慧的五种心理障碍。佛陀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它们的影响:

佛陀教导我们以五个步骤来处理五盖,以欲望(Desire)为例:

  1. 了知其存在:当感官欲望生起时,清晰地知道:“我心中有欲望。”无论是强烈的激情、上瘾的渴望,还是 fleeting的念头,首先要识别它。
  2. 了知其不存在:当欲望不存在时,也清晰地知道:“我心中没有欲望。”觉知心的清明状态,能增强我们对修行的信心。
  3. 了知其生起之因:欲望通常源于对感官对象及其乐受的“不如理作意”(unwise attention)。我们被“感官享乐能带来持久幸福”的错觉所欺骗。
  4. 了知已生起者如何被移除:最直接的方法是正念。觉知欲望的当下,我们就不再迷失其中。欲望只是一个无常、非我的心理现象。若正念不够强,可以运用如理思惟,例如反思欲望的过患。
  5. 了知未来如何防止其再生:通过守护六根门、饮食知量、亲近善友,以及观身不净等方法,来预防欲望的生起。

第十六章:厌恶

厌恶(Aversion)是五盖中的第二个,巴利语为 paṭigha,字面意思是“撞击”,涵盖了从暴怒、憎恨到烦躁、恐惧、乃至悲伤等一系列抗拒、排斥和具有破坏性的心态。


第十七章:昏沉与掉举

昏沉与掉举(Sloth and Torpor)是紧密相关的两种心理状态,它们使心变得迟钝、沉重和难以运作。

除了明显的瞌睡,它更深层的表现是从困境中退缩的习性。心像挂在树上的蝙蝠,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


第十八章:掉举与忧虑

掉举与忧虑(Restlessness and Worry)是五盖中的第四个。

掉举与忧虑的显现


第十九章:怀疑

怀疑(Doubt)是五盖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危险的一个,因为它能让我们的修行停滞不前。这里的怀疑并非指健康的探究精神,而是指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心态。


法念住——五取蕴

第二十章:色、受、想

在法念住的下一个部分,佛陀教导我们观照五取蕴(The Five Aggregates of Clinging)。这是对我们主观经验的剖析,旨在解构根深蒂固的“自我”观念。佛陀说:“简言之,五取蕴即是苦。

“蕴”(khandha)意为“堆”或“集合”。我们所谓的“众生”或“自我”,不过是色、受、想、行、识这五堆要素的暂时聚合,就像一辆车是由众多零件组合而成一样。

观修方法

“于此,他了知:‘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之集,此是识之灭。’”

  1. 色(Material Form)
    • 指所有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观照“色蕴”,就是将注意力从“身体”、“腿”等概念,转向直接体验到的感觉——坚硬、柔软、冷、热、振动等。
    • 我们会发现,这些感觉在持续不断地变化,从而破除身体“坚固实有”的错觉。
  2. 受(Feeling)
    • 指乐、苦、不苦不乐的感受基调。观照“受蕴”,就是觉知这些感受的生起与无常。
    • 例如,当禅修中出现愉悦感时,心倾向于执着它,这时应默念“乐受,乐受”,并观察这个乐受如何变化、消失。这能帮助我们从对感受的认同中解脱出来,了知“这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之所有”。
  3. 想(Perception)
    • 指识别、命名和记忆事物的心理功能。观照“想蕴”,就是觉知这个“概念化”的过程。
    • 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概念所困,以为概念就是现实。例如,我们对“时间”、“空间”、“所有权”乃至“自我”的看法,都是由“想”构建的。
    • 观照“想蕴”能让我们看到,这些概念是如何生起又消失的,从而不再被它们所奴役。诗人和禅师都曾揭示,世界本无名,万物皆寂然,是我们用概念将其框定。最深的迷惑,便是将由“想”构建的“自我”概念当成真实存在。

第二十一章:行与识

  1. 行(Formations)
    • 巴利语为 saṅkhārā,在五蕴中特指除受、想之外的所有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绪、心境、动机、意志等。
    • 佛教心理学(阿毗达摩)将心理因素分为四类:遍行心所(普遍存在)、别境心所(有时存在)、不善心所(如贪、嗔、痴、慢、疑等)、和善心所(如信、念、无贪、无嗔等)。
    • 观照“行蕴”,就是觉知这些心理活动的生起、变化和消失,看到它们都只是因缘和合的、非我的现象。例如,与其想“我在生气”,不如观照“嗔心正在生起”。
    • 其中最重要的“行”是意志(cetanā),它是驱动行为的心理力量,也是业力(karma)的核心。我们常常在无意中认同于这个“意志”,感觉“是我在决定”。通过在行动前观照那个“即将行动”的冲动,我们可以看到意志本身也只是一个无我的、刹那生灭的现象。
  2. 识(Consciousness)
    • 巴利语为 viññāna,指心的认知功能,即“了知”本身。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
    • 观照“识蕴”的核心是了知其因缘和合的本性。例如,眼识的生起需要眼睛(根)、可见物(尘)、光线和注意力等条件。若无这些条件,识便不会生起。
    • “识”并非一个恒常不变的“观察者”,而是一个个心识刹那生灭相续的过程。佛陀将其比作魔术师的幻术——看似真实,实则空无自性。
    • 通过观照,我们能体验到“识”与“所缘”同时生起、同时消逝,其中并无一个“我”在背后主导。这即是“名色分辨智”,是无我体验的初阶。随着修行深入,我们会看到“识”本身也在不断消融,此时,连“能知”之心也无可执着。

第二十二章:观照五蕴

对五蕴的观照,是对“自我”这一概念的系统性解构。通过持续地观察这五组身心现象,我们能亲身验证佛陀关于无常、苦、无我的教诲。

佛陀以一个比喻来说明:

譬如,比丘们,有人将祇陀林中的草、木、枝、叶带走、焚烧或任意处置,你们会想:‘人们在带走我们,焚烧我们吗?’” “不会的,世尊。因为那不是我们,也不属于我们。” “同样地,比丘们,色不是你们的,受、想、行、识也不是你们的。舍弃它们吧。当你们舍弃它们时,那将为你们带来福祉与快乐。

“舍弃”意味着舍弃对五蕴的认同感和所有权感。当我们不再将身心现象视为“我”或“我的”,我们便从由之而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法念住——六根尘

第二十三章:我们如何体验世界

在法念住的这个部分,佛陀引导我们观照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我们体验整个世界的基础。佛陀说:“比丘们,我将教你们‘一切’。什么是‘一切’?即是眼与色、耳与声……意与法。

观修方法

于此,他了知眼,了知色,并了知依此二者而生起的结缚;他亦了知未生起的结缚如何生起,已生起的结缚如何被移除,已被移除的结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这个观修包含三个层次:

  1. 了知根与尘:这不仅仅是知道“我有眼睛”和“我看到东西”,而是要破除“我看见”的自我中心视角。要看到,例如,“眼识”的生起是依赖于“眼根”和“色尘”的因缘和合,其中并无一个永恒的“我”在看。这个过程本身是无我的。
  2. 了知结缚的生起:当根与尘接触时,“结缚”(即烦恼)是如何生起的?佛陀在《燃火之经》中生动地描述道:“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眼在燃烧,色在燃烧,眼识在燃烧……以什么燃烧?以贪之火、嗔之火、痴之火燃烧……
  3. 了知结缚的灭除:了知烦恼如何生起,也就找到了灭除它的方法。关键在于根、尘、识三者和合产生“”的那一刻。

第二十四章:轮回之轮

在六根尘的观修中,最关键的是理解烦恼(结缚)生起、移除和预防的过程。这直接关联到佛陀关于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的深刻教诲,它揭示了我们如何在轮回(saṃsāra)之轮中流转。

缘起链条

缘眼与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生;缘受,爱生;缘爱,取生;缘取,有生;缘有,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此即世间之集起。

这条链条揭示了痛苦产生的过程。然而,解脱的钥匙也藏在其中。

另一种缘起链条——概念的增生


法念住——七觉支

第二十五章:正念

接下来,佛陀教导我们观照七觉支(The Seven Factors of Awakening)。这七种心理品质是觉悟的核心要素,它们能对治五盖,引领心朝向涅槃。这七觉支依序生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觉醒过程。

观修方法

于此,若念觉支于内现前,他了知:‘我之内有念觉支’;若念觉支未现前,他了知:‘我之内无念觉支’;他了知未生之念觉支如何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如何圆满。

第一觉支:正念(Mindfulness, sati 正念是所有觉支的基础和先行者。它有四重功能:

  1. 不忘失:像一根牢固的柱子,稳定地安住于当下的所缘,不漂移。
  2. 临在:面对、正视当下生起的一切,守护六根门,不被外境所转。
  3. 忆持:忆念何为善巧、何为不善巧,从而能“断恶修善”。这与惭(hiri)愧(ottappa)这两种“世间守护者”紧密相关,它们是基于自尊和对贤圣的敬畏而生起的、对不善行为的羞耻感和畏惧感。
  4. 与慧相应
    • 纯然觉知:不加评判、不编故事地觉知事物本来面目。
    • 清晰了知:不仅觉知,还理解行为的目的、适宜性,并最终洞见无我。

正念本身不仅是一种觉知,它更是通往择法觉支(智慧)的桥梁。


第二十六章:择法

第二觉支:择法(Investigation of Dhammas, dhammavicaya

这是七觉支中的智慧部分,如同能斩断无明的宝剑。当正念稳固时,心便有能力去辨别、探究、审视所缘的法。

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是真理让你解脱,而非你为了解脱所做的努力。”择法觉支正是发现这个真理的过程。


第二十七章:精进

第三觉支:精进(Energy, viriya

当择法智慧让我们看清了修行的方向和价值后,精进的能量便会自然生起。精进是所有成就的根源,它直接对治昏沉与掉举。


第二十八章:喜

第四觉支:喜(Rapture, pīti

当精进平衡且持续时,便会生起。“喜”是一种强烈的法喜、愉悦和对禅修的浓厚兴趣。它能滋养身心,如热天中的一股清泉。喜的生起直接对治嗔恚盖

需要区分喜(pīti)乐(sukha)

五种不同层次的喜

  1. 小喜:身体轻微颤动,如起鸡皮疙瘩。
  2. 刹那喜:如闪电般瞬间掠过身心的震动。
  3. 继起喜:如海浪般一阵阵涌上身体的快感。
  4. 踊跃喜:感觉身体轻安,仿佛要飘浮起来。
  5. 遍满喜:喜悦遍满全身,是一种极致的法喜。

第二十九章:轻安

第五觉支:轻安(Calm, passaddhi

当强烈的“喜”逐渐平息,心会进入一种更深沉、更宁静的状态,这便是轻安。轻安是身心的平静、安详与沉着。它能平息内心的扰动,如清凉的手抚平热恼的额头。

轻安让心远离了欲望的躁动,为下一个觉支——定的生起创造了完美的条件。


第三十章:定

第六觉支:定(Concentration, samādhi

轻安带来的乐受,是生起的近因。定是八正道的最后一支,也是七觉支中关键的一环。


第三十一章:舍

第七觉支:舍(Equanimity, upekkhā

当定力稳固,心便会生起。舍是七觉支的最后一个,也是所有修行成熟的标志。它的字面意思是“中住”,即心的平衡、中立与不偏不倚。


法念住——四圣谛

第三十二章:第一圣谛:苦

《念住经》的最后一部分,佛陀将所有教法归结于四圣谛(The Four Noble Truths)的观照。这是佛陀觉悟的核心,也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共同基础。

再者,比丘们,于法观法而住,即于四圣谛观法而住。……于此,他如实了知:‘此是苦’……

第一圣谛:苦(Dukkha)

佛陀对第一圣谛的最终总结是:“简言之,五取蕴即是苦。”因为我们执着于这些不断变化的身心聚合体,视之为“我”或“我的”,所以痛苦便不可避免。

观照“苦”,不是为了变得悲观,而是为了如实地看见。这种看见,是通往慈悲和觉悟的大门。


第三十三章:第二圣谛:苦的起因

……他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

第二圣谛:苦之集(The Cause of Dukkha)

佛陀指出,痛苦的根源是渴爱(Craving, TaṇhāTaṇhā的字面意思是“渴”,生动地描绘了那种永不满足的、内在的焦灼感。

这三种渴爱都植根于一个共同的错觉:有一个坚实的“自我”需要被满足、被延续或被消灭。而这个“自我”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第三十四章:第三圣谛:苦的止息

……他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

第三圣谛:苦之灭(The Cessation of Dukkha)

苦的止息,即是涅槃(Nibbāna)。佛陀对此的定义非常直接:

此即是苦之灭圣谛:即于彼渴爱之无余、离贪、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执。

涅槃的核心是渴爱的止息。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当下体验的实践。


第三十五章:第四圣谛:导向苦止息的道路

……他如实了知:‘此是导向苦灭之道’。

第四圣谛:道(The Way)

导向苦止息的道路,就是八正道(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何为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即此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修行体系,可分为三学:

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因为正确的理解是修行的起点和方向。它并非要求盲信,而是鼓励我们去亲身验证。这条道路的第一个里程碑是证得须陀洹果(Stream-entry),即“入流”,意为进入了朝向解脱的圣道之流,永不退转。此时,行者已断除我见、戒禁取见和疑这三种根本烦恼。

这条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佛陀说:“我已为汝说解脱道,解脱还需靠汝自己。


法念住——八正道:慧学部分

第三十六章:正见:世间的安乐

第一正道:正见(Right View)

正见是八正道的起点和向导。佛陀将其分为两种:

  1. 世间正见(Mundane Right View)
    • 这种正见与获得福报、导向善趣有关,它能为世间生活带来安乐与和谐。
    • 其核心是深信业力法则。具体表现为:
      • 信布施、供养有果报:认识到慷慨行为的价值。
      • 信善恶行为有果报:了知自己的行为会塑造自己的未来。
      • 信有此世、他世:对轮回和多重生命形态保持开放的态度。
      • 信父母之恩:承认与父母之间有特殊的业力联结和责任。
      • 信有化生众生:承认存在非胎生的生命形态。
      • 信世间有通过亲证而说法的圣者:承认智慧和觉悟是真实可达的,并尊重那些已经证悟的导师。
    • 这些见解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生观,为更深的出世间修行打下基础。

第三十七章:正见:解脱

  1. 出世间正见(Supramundane Right View)
    • 这是导向解脱、属于圣道一部分的正见。
    • 其核心内容是对四圣谛的如实了知
      • 如实了知
      • 如实了知苦的起因(渴爱)。
      • 如实了知苦的止息(涅槃)。
      • 如实了知导向苦止息的道路(八正道)。
    • 这种正见最根本的突破在于破除我见(sakkāyadiṭṭhi),即对“自我”存在的错误信念。佛陀说:“我未见有任何一法,其过失如邪见之甚。
    • 我们通过观照五蕴来破除我见。持续地观察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我们会逐渐松开对它们的认同和执着。
    • 了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这是从世间正见迈向出世间正见的转折点。

第三十八章:正思惟:出离

第二正道:正思惟(Right Thought)

正思惟是将正见的理解,转化为内心的意向和决心。它有三个方面:

  1. 出离思惟(Thought of Renunciation)
    • 这是对治贪欲的思惟。
    • “出离”并非指压抑或逃避,而是对感官享乐的“无瘾状态”。它源于看清了感官享乐的过患——短暂、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并且会增长更多的渴爱。
    • 修行出离,就是练习一种智慧的约束,让欲望在心中生起又灭去,而不必付诸行动。通过这种练习,我们会亲身体验到,“无欲之乐大于有欲之乐”。
    • 阿姜查说:“你放下一分,就会得到一分安宁。你放下许多,就会得到许多安宁。你彻底放下,就会得到彻底的安宁。

第三十九章:正思惟:慈心

  1. 无嗔思惟(Thought of Non-ill will)
    • 这是对治嗔恚的思惟,其正面表达即是慈心(Mettā)
    • 慈心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的无私愿望。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意,不求回报,也不因对象的行为而改变。
    • 慈心能超越亲、疏、怨的分别,因此被称为“无量心”之一。
    • 我们需要警惕慈心的“近敌”——执着的爱(爱染)。慈心是给予,是希望对方好;而爱染是索取,是希望对方满足“我”的需要。
    • 培养慈心的方法是专注于他人(及自己)的善的品质。即使在最不喜欢的人身上,也能找到值得欣赏的一点。感恩之心是慈心最好的滋养。

第四十章:正思惟:悲心

  1. 无害思惟(Thought of Harmlessness)
    • 这是对治残忍、伤害的思惟,其正面表达即是悲心(Compassion)
    • 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的强烈愿望。一行禅师说:“悲心是一个动词。”它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 培养悲心的第一步是愿意去靠近痛苦,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而不是冷漠、回避或麻木。这需要正念来帮助我们安住于痛苦的实相中,而不被其淹没。
    • 悲心能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作恶的人,他们本身也是在无明和痛苦中,他们的行为正在为自己创造未来的痛苦。这种理解超越了简单的谴责,生起了更深层的悲悯。
    • 悲心的实践是无限的,从对身边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到为众生解脱而发愿成佛的菩提心。它要求我们先净化自己的心(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然后以智慧去帮助他人。

法念住——八正道:戒学部分

第四十一章:正语

第三正道:正语(Right Speech)

正语是将正思惟中的善意,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它包含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止”(避免)和“行”(实践)两面。

  1. 戒止妄语,说诚实语
    • 这是正语的基础。妄语,包括夸大、欺骗、善意的谎言,会腐蚀信任,也让我们偏离实相。佛陀对妄语的告诫极为严厉,认为这是修行者最不应犯的过失。
  2. 戒止两舌,说和合语
    • 不挑拨离间,不在人后说长道短。相反,要致力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3. 戒止恶口,说柔和语
    • 不说粗暴、伤人、愤怒的语言。相反,要说温柔、悦耳、慈爱、能深入人心的语言。这不仅指言辞,更指言辞背后的能量和情绪
  4. 戒止绮语,说有益语
    • 不说无意义、琐碎、无聊的话。相反,要在合适的时机,说真实、有用、符合佛法的话。

佛陀总结说,善美的语言有五个特征:适时、真实、柔和、有益、出自慈心。


第四十二章:正业与正命

第四正道:正业(Right Action)

正业是指身体的行为合乎正道。它包含三个方面:

  1. 戒止杀生:不伤害、不杀害任何众生。其积极的一面是培养对一切生命的慈悲与尊重
  2. 戒止不与取:不偷盗,不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其积极的一面是培养知足,佛陀称之为“最大的财富”。
  3. 戒止邪淫:对于出家众是戒绝一切淫行。对于在家众,则意味着在性关系中要负责任、忠诚,不伤害自己、伴侣、家庭和社会。

第五正道:正命(Right Livelihood)

正命是指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谋生。


法念住——八正道:定学部分

第四十三章: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六正道:正精进(Right Effort)

这里的精进,特指服务于解脱道的努力。佛陀将其定义为“四正勤”:

  1. 令未生之恶不生:通过守护根门、如理作意,预防不善心念的生起。
  2. 令已生之恶断除:运用对治、反思、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去除已经生起的不善心念。
  3. 令未生之善令生:努力培养七觉支等善法。
  4. 令已生之善增长:维护和加强已经生起的善心,使其圆满。

第七正道:正念(Right Mindfulness)

这里的正念,特指四念住的修习。它是八正道的核心,如车轴一般,连接着其他所有部分。它是纯然的觉知,一种不加评判的“只是看着”,让我们从概念和故事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回归当下的实相。

第八正道: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正定是八正道的顶峰。它指四禅八定的修习。

这三者——精进、正念、定——相互支持,共同构成强大的心力,为智慧的最终突破铺平道路。


第四十四章:涅槃的实现

八正道的修行,并非终点,而是通往终点的道路。当八正道圆满时,行者将证得涅槃(Nibbāna)

《念住经》为我们清晰地指明了这条道路。


Mindfulness: a practical guide to awakening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