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导的核心

Index

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 Thich Nhat Hanh
佛陀教导的核心 - 一行禅师 - 摘要

西方世界的佛法:一行禅师的法脉来自于越南禅宗,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修行方式,这种方式融合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实践、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以及禅宗的当下直观,并以正念作为核心实践。这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教法既不同于纯粹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与传统大乘佛教有所区别,但又在三法印等基本教义上与大乘思想趋近。

 

第一部分:四圣谛

第一章:进入佛陀之心

佛陀不是神,他是一个和我们一样会经历痛苦的人。如果我们敞开心扉走近佛陀,他会充满慈悲地看着我们说:“因为你的心中有痛苦,所以你才可能进入我的心。”

佛陀一生中反复强调:“我只教导痛苦以及痛苦的转化。” 当我们认识并承认自己的痛苦时,我们内在的佛陀就会审视它,发现其根源,并指引一条将其转化为安宁、喜悦和解脱的道路。痛苦是佛陀用来解脱自己的工具,也是我们获得自由的途径。

痛苦的海洋虽然浩瀚,但只要回头,就能看到陆地。你内心的痛苦种子也许很强大,但不要等到痛苦完全消失才允许自己快乐。即使心存伤痛,你依然可以享受生命中的许多奇迹——美丽的日落、孩童的微笑、繁盛的花木。请不要被你的痛苦所囚禁。

没有痛苦,你无法成长;没有痛苦,你无法获得应得的安宁与喜悦。请不要逃避你的痛苦,去拥抱它、珍视它。走向佛陀,与他同坐,向他展示你的伤痛。他会用慈爱、慈悲和正念的眼光看着你,教你如何拥抱并深入地审视你的痛苦。有了理解和慈悲,你就能疗愈自心及世界的创伤。佛陀称痛苦为“圣谛”,因为它有能力为我们指出通往解脱的道路。


第二章:初转法轮

悉达多·乔达摩在二十九岁时离家,探寻终结自己与他人痛苦之道。经过六年修行,他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为充满理解与爱的佛陀。之后,他前往鹿野苑,向曾与他共修的五位苦行者分享他的证悟,这便是“初转法轮”。

佛陀教导的核心,首先是中道。他劝诫朋友们,极端苦行与沉溺感官享乐都应避免。真正的修行之道在于中道,它能保存我们的精力,走向解脱。

其次,他教导了四圣谛:苦的存在、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往苦灭的道路——八正道。这些教义不仅在佛陀时代,乃至今日和未来,都具有无量的价值。

最后,他的教导是入世的,并非为了逃避生活,而是帮助我们更透彻地与自己和世界连结。八正道中的正语和正命,正是为生活在世间、需要沟通和谋生的人们所设。

《转法轮经》充满了喜悦与希望。它教导我们识别痛苦,并将其转化为正念、慈悲、安宁与解脱。


第三章:四圣谛

佛陀开悟后,需要语言来分享他的洞见。四圣谛和八正道便是他用来盛装智慧甘露的“容器”。四圣谛是佛陀教义的精髓。

  1. 第一圣谛是“苦”(Dukkha)。 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身心的苦楚。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是,认识、承认并触碰这份痛苦。
  2. 第二圣谛是“集”(Samudaya),即苦的起源、根源或生起。 在触碰痛苦之后,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识别出是哪些精神和物质的“食粮”在滋养着它。
  3. 第三圣谛是“灭”(Nirodha),即通过停止制造痛苦的行为来止息痛苦。 这是个好消息!佛陀肯定了痛苦的存在,但他也同样肯定了喜悦与幸福的存在。疗愈是可能的。
  4. 第四圣谛是“道”(Marga),即导向止息痛苦的道路。 这条路便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四条真理不是用来争辩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实践和体证的。


第四章:理解佛陀的教导

当我们聆听或阅读佛法时,唯一的任务就是保持开放。若我们仅仅用自己固有的观念去评判,我们将一无所获。若我们以开放的身心来领受,法的甘露雨便能渗透我们意识的土壤,滋养其中深埋的智慧种子。

佛陀的教导如同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应错把手指当成月亮。经文是修行的重要指南,但我们必须用心研读,并借助老师和僧团的帮助来理解其真意并付诸实践。

佛教的传承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源头佛教(佛陀在世时的教导)、部派佛教(佛陀灭度后僧团分化形成的诸多学派)和大乘佛教(约公元前一、二世纪兴起,强调菩萨道,为一切众生修行)。这三大流派互为补充,共同维系着佛法的生命力。

请记住,任何佛法开示或经文本身并非洞见,它只是呈现洞见的工具。修行的目的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直抵实相。


第五章:一切皆苦吗?

佛陀教导的第一圣谛是“苦”,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皆苦”。认为生活中只有痛苦是一种误解和僵化的观点。

后人提出的“三苦”理论——苦苦、坏苦、行苦——试图证明一切都是痛苦的,但这并非佛陀的本意。这种观点认为,即使是快乐最终也会变质,美好的事物终将败坏,因此一切都是苦。这种思想会剥夺我们体验当下喜悦的能力。

佛陀的教导是,当痛苦存在时,我们要去认知它;当痛苦不存在时,我们也要去认知喜悦。 佛陀不仅教导了苦的真理,也教导了“于法乐住”(安乐地活在当下)的真理。

另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认为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渴爱”(craving)。虽然渴爱是痛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愤怒、愚痴、傲慢、怀疑等烦恼同样会带来痛苦。“渴爱”在经文中常常作为烦恼的代表出现,我们应深入观察,找出造成我们特定痛苦的真正原因。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一切皆苦,而是要在正念中触碰我们具体的痛苦,识别其特定的因缘,并找到转化它的道路。


第六章:停止、平静、休息、疗愈

佛教禅修包含两个方面:止(Shamatha)观(Vipashyana)。“止”是“观”的基础,没有“止”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洞见。

我们常常像一个骑在飞奔的马上的人,身不由己,无法停下。这匹马就是我们的习气,它拖着我们盲目地奔跑。我们需要学习“止”的艺术——停止我们的思绪、习气、散乱和强烈的情绪。

“止”有三个功能:

  1. 停止(Stopping):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呼吸、正念行走、微笑等方式,让身心停下来,从惯性的奔跑中解脱。用正念的光照亮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让散乱的黑暗消失。
  2. 平静(Calming): 当强烈的情绪如风暴般来临时,我们需要像一棵橡树一样稳固。佛陀教导了平复情绪的五个阶段:
    • 识别: 知道情绪(如愤怒)在心中。
    • 接纳: 不否认,接受它的存在。
    • 拥抱: 用正念温柔地拥抱情绪,如同母亲安抚哭泣的婴儿。
    • 深观: 在平静后,深入观察是什么导致了情绪的产生。
    • 洞见: 最终理解了情绪背后的种种因缘,从而知道如何转化它。
  3. 休息(Resting): 我们需要学习让身心得到真正的休息,就像森林里受伤的动物会找个地方静躺,什么也不做,直到伤口愈合。禅坐和禅行都可以是很好的休息。我们的身心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只要我们给它们休息的机会。

停止、平静和休息是疗愈的前提。 个人、社群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疗愈。


第⑦章:触碰我们的痛苦

佛陀的教导中,“法轮十二转”是指对四圣谛的三个层次的实践,即对每一谛的“认识”(Recognition)“鼓励”(Encouragement)“体证”(Realization)

对于第一圣谛(苦):

对于第二圣谛(集,苦的起因):

深入观察需要勇气。我们可以和朋友、僧团一起探讨,借助集体的智慧来看清自己。一旦我们看清了痛苦的根源,疗愈就已经在发生了。


第八章:实现安乐

当我们牙痛时,才知道不牙痛是一种幸福。但当牙不痛时,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正念帮助我们体会那些已经存在的安乐。

对于第三圣谛(灭,安乐):

对于第四圣谛(道,通往安乐的道路):

四圣谛是相互依存的。 深入观察其中任何一谛,都能看到其他三谛。痛苦之中就包含了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往止息的道路。因此,不要害怕触碰痛苦,拥抱它,让它为你揭示通往安宁的道路。

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表述四圣谛:

  1. 安乐(传统上的第三谛)
  2. 通往安乐的八正道(传统上的第四谛)
  3. 痛苦(传统上的第一谛)
  4. 导致痛苦的邪八道(传统上的第二谛)

第二部分:八正道

佛陀临终前,一位名叫须跋陀罗的年轻人前来求教。佛陀告诉他,解脱的关键不在于其他老师是否开悟,而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愿意修行八正道。他说:“无论何处,只要有八正道被修持,那里便有喜悦、安宁与洞见。” 八正道的八个部分相互依存,修持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其他七个。


第九章:正见

正见(Samyag Drishti) 是八正道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它首先意味着深刻理解四圣谛。

正见的核心是能够区分善根与不善根。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同时拥有忠诚与背叛、慈悲与愤怒的种子。修行正念,就是帮助我们识别这些种子,并有选择地浇灌那些善的种子。

我们见解的基础是我们的“想”(Perceptions)。 “想”常常带有错觉。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大部分的痛苦都源于错误的认知。因此,我们要时常问自己:“我确定吗?”

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我们意识的一部分。花朵、月亮、山峦,都是我们感知的对象,也是我们意识的显现。主观与客观是无法分离的。

正见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理论,而是我们对生命实相的洞见,一种充满理解、安宁与爱的活生生的智慧。 我们无法将正见直接传授给他人,只能为他们指明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田的园丁,需要通过正念生活——正念呼吸、正念行走——来浇灌自己内心的正见种子,让它开花结果。

从根本上说,一切见解都是片面的。从究竟实相的角度看,正见是所有见解的息灭。


第十章:正思维

当正见在我们心中稳固时,便会产生正思维(Samyak Samkalpa)。思维是我们心意的语言,正思维能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清晰而有益。

我们的大脑常常像一个无法关掉的录音机,充斥着无益的念头。正念呼吸是连接身心的重要桥梁,它帮助我们停止被过去的悲伤和未来的焦虑所占据,回到当下。

与正思维相关的四种练习:

  1. “你确定吗?” 时常对自己提问,以勘破错误的认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2. “我在做什么?” 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从纷飞的思绪中回到当下,全然地投入手头的事,无论是洗碗还是工作。
  3. “你好,习气。” 温和地识别并接纳我们的习气,而不是感到内疚。当我们与它成为朋友,它便会失去控制我们的力量。
  4. 菩提心(Bodhichitta): 培养为了给众生带来幸福而提升自己理解力的深切愿望。以菩提心为基础,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将有助于他人的解脱。

佛陀教导我们,当不善的念头生起时,可以用一个善的念头来替换它,就像木匠用一根好木钉换掉烂木钉一样。生活在一个有益的环境,比如一个修行的团体中,是维持正思维的最好方法。


第十一章:正念

正念(Samyak Smriti) 是佛陀教导的核心。当正念存在时,四圣谛和八正道的其他七个要素也同时存在。正念是能将我们带回当下的能量。

正念的七个奇迹:

  1. 让“我”在当下: 能深刻地触碰蓝天、花朵和我们孩子的微笑。
  2. 让“他”在当下: 让我们关注的对象——天空、花朵、孩子——也真实地呈现。
  3. 滋养我们关注的对象: 用我们全然的关注去爱护我们所爱的人,如同浇灌花朵。
  4. 减轻他人的痛苦: 当我们真正地陪伴受苦的人时,我们的临在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5. 深观(Vipashyana): 在身心安定后,用正念之光深入地观察我们关注的对象以及我们自己。
  6. 理解: 深观的结果总是理解、接纳、爱,以及帮助他人离苦得乐的愿望。
  7. 转化: 通过正念,我们开始转化自己和世界的痛苦。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四念住来修习正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传统说法,一行禅师在此处做了更生活化的诠释:对身体保持正念、对感受保持正念、对心保持正念、对心的对象保持正念)。

修习正念,就是修习佛陀在我们内心的能量。 这种能量可以拯救世界。


第十二章:正语

第四项正念练习,即正语(Samyag Vac),其内容是:修习爱语和深度聆听,以给他人带来喜悦并减轻其痛苦。

正语的传统解释包含四点:

  1. 说真话。
  2. 不两舌: 不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3. 不恶口: 不说粗暴、伤人的话。
  4. 不绮语: 不说夸大、无益的话。

深度聆听是正语的基础。 如果我们不能用心聆听,我们说出的话就只是自己的想法,而无法回应对方。观世音菩萨就是那位能聆听世间苦难声音的菩萨。当我们用慈悲心去聆听时,我们就在疗愈对方。

如果我们自己状态不好,无法继续慈悲地聆听,我们应该坦诚地告诉对方,请求改天再谈。

爱语是正语的实践。 你有权利说出你心中的一切,但条件是你只能使用爱语。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开口,等到自己心平气和时再说。

写信、写作也可以是正语的修习。在寄出信件或发表文章前,我们可以反复阅读,想象读者收到时的感受,确保我们的言辞能够滋养他人,而非带来伤害。

电话禅也是一种修习正语的方式。每次打电话前,可以念诵一首偈子: > 言语能行千里路,愿我所言创互谅与爱,愿其美如宝石,娇若繁花。

有时,沉默也是一种有力的正语,它被称为“雷鸣般的沉默”。


第十三章:正业

正业(Samyak Karmanta) 指的是身体的正确行为,核心是在正念中做每一件事,培养慈悲,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

正业与五项正念练习中的四项紧密相关:

  1. 第一项练习:尊重生命。 我们承诺不杀生,不让别人杀生,也不支持任何杀生行为。这包括我们饮食和生活方式对环境及其他生命的影响。
  2. 第二项练习:慷慨布施。 我们承诺不偷盗、不剥削,并以分享时间、精力及物质资源来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3. 第三项练习:责任心(关于性行为)。 我们承诺不进行没有爱和长期承诺的性关系,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承诺,保护儿童免受性虐待,维护家庭的完整。
  4. 第五项练习:正念消费。 我们承诺只摄入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身心有益的物品,远离酒精、毒品等有害物质。这包括避免接触会带来暴力、恐惧和绝望的电视节目、书籍和谈话。

正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是我们共同的业力。 一个屠夫的职业固然是杀生,但如果我们都吃肉,我们就对他的职业负有共同的责任。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做到完美的正业,但我们可以下定决心,朝着慈悲和减少痛苦的方向努力,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拥有更多正当职业的社会。


第十四章:正精进

正精进(Samyak Pradhana),也称正勤,是一种帮助我们实现八正道的能量。如果我们的勤奋是为了追逐名利、财富,或者只是为了逃避痛苦,那就不是正精进。

四正勤是与正精进相关的四种修行:

  1. 未生恶令不生: 防止尚未生起的、藏识中的不善种子生起。
  2. 已生恶令断除: 帮助已经生起的不善种子回归藏识。
  3. 未生善令生起: 设法浇灌尚未生起的善种子,让它们得以显现。
  4. 已生善令增长: 滋养已经生起的善种子,让它们在意识中停留更久,变得更强壮。

正精进由喜悦和兴趣所滋养。 如果你的修行不能带来喜悦,那么你的修行方式可能不正确。佛陀教导我们,修行如同调琴弦,太松或太紧都不行。我们要在苦行和纵欲两个极端之间走中道。

如果我们缺乏正精进,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或者还没有深刻地感受到修行的必要性。当痛苦推动我们去修行,并且我们从中体验到解脱时,我们自然会愿意持续下去。修行不应是强迫的,而应是充满喜悦和轻松的。


第十五章:正定

正定(Samyak Samadhi) 是指培养一颗专一的心。

定有两种:主动的定和选择性的定。

定有九个层次。 前四个层次属于“色界定”,后五个层次属于“无色界定”。修行这些“定”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是为了深入地观察痛苦,从而获得解脱。如果用“定”来逃避现实,那就是“邪定”。

正念和正定能将我们提升到超越感官欲望的境界,让我们感到更轻安、更快乐。

通过修行无常观、无我观、涅槃观等,我们能深入地触碰实相的终极层面,建立在无生无灭的境界中。这三种观修是相通的,深入其中任何一个,都能触及其他两个。

《华严经》告诉我们,当下即是净土。 你不需要去灵鹫山才能见到佛陀。如果你能安详、快乐地在家里散步,佛陀就在你身边。当你能触碰到终极层面时,你便与佛陀同行。波浪无需死去才能成为水,它本来就是水。


第十六章:正命

正命(Samyag Ajiva) 是指我们以一种不违背慈悲理想的方式谋生。我们的职业可以是我们最深层自我的表达,也可以成为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来源。

正命意味着不从事违背五项正念练习的职业,例如:

在一个有时难以找到工作的社会里,这可能很困难。但如果我们的工作涉及伤害生命,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其他工作。

正命是集体的事业。 例如,一个武器制造商固然是在行“邪命”,但购买和使用武器的我们,以及允许这种产业存在的整个社会,都共同承担着责任。

正命也是一种正念的修行。 我们可以将正念带入工作场所:听到电话铃响时,先做一两个有觉知的呼吸再接听;在会议之间,有觉知地行走;用爱语与同事沟通。以一种鼓励和平与慈悲的方式工作,就是修行正命。


第三部分:其他基本佛法教导

第十七章:二谛

佛教中有两种真理:世俗谛(Samvriti Satya)胜义谛(Paramartha Satya)

“浪与水” 的比喻能很好地说明二谛的关系。波浪有起有灭,有高有低(世俗谛),但它的本质是水,水没有生灭、高低之分(胜义谛)。波浪无需死去才能成为水,它本来就是水。我们也是如此,我们的生命现象有生有灭,但我们的实相(真如本性)超越了生灭。

我们通过深入观察世俗谛,来契入胜义谛。二者相互含摄,并非分离。


第十八章:三法印

三法印(Dharma Mudra) 是衡量一个教导是否为佛陀教导的三个标准,它们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1. 无常(Anitya):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理解无常,并不会让我们因事物的逝去而痛苦,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无常使得转化成为可能,我们才能将痛苦转化为喜悦。
  2. 无我(Anatman): 没有一个独立、恒常的“我”存在。万事万物都相互依存(互即互入,inter-be)。从时间上看是“无常”,从空间上看是“无我”。当我们看到“我”是由无数“非我”的元素构成时,我们就能打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藩篱。
  3. 涅槃(Nirvana): 它是万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实相。涅槃是所有概念的止息,包括生与死、有与无、我与非我等。当我们深入地触碰无常与无我时,我们就能在当下触碰到涅槃。

这三枚法印是打开实相大门的钥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和体验。


第十九章:三解脱门

三法印是我们可以用来进入三解脱门(Three Doors of Liberation)的钥匙。这三扇门是空(Shunyata)、无相(Animitta)、无愿(Apranihita)

  1. 空门: “空”指的是“空去一个独立的自我”。万物都无法独立存在,只能相互依存。当我们深入地观察一朵花,会看到它是由阳光、云朵、泥土等“非花”的元素构成,它“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性。“空”不是“无”,而是“互即互入”的“妙有”。
  2. 无相门: “相”指事物的表象。我们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和束缚。水的表象可以是液态、固态(冰)或气态(蒸汽),但它的本质是H₂O。修行无相,就是超越表象,直接触碰事物的本质。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相时,我们就能从恐惧和分别中解脱。
  3. 无愿门: 也称“无作”,意指无所求、无所追逐。我们无需奔向任何地方去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们本自圆满。我们已经拥有一切我们寻找的东西。修习无愿,就是停止奔忙,安住于当下,享受生命本然的珍贵。

第二十章:佛陀三身

为了将佛陀的爱、自由和智慧等品质人格化,大乘佛教提出了佛陀三身的概念:

  1. 法身(Dharmakaya): 佛陀的教法之身,是智慧和快乐的源泉。它永恒存在,体现在佛陀的教导中,也体现在树木、花草、鸟鸣等一切能让我们觉醒的事物中。我们通过正念修行,也能触碰到自己的法身。
  2. 报身(Sambhogakaya): 佛陀的受用身、喜悦身。这是佛陀深度修行的果报,充满了无尽的安宁与喜悦。当我们通过正念,享受呼吸、品茶、欣赏蓝天时,我们就在体验自己的报身。
  3. 化身(Nirmanakaya): 佛陀的变化身。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就是法身太阳投射到世间的一道光,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显现的。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修行,也可以成为佛的化身,为世界带来光明。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三身,它们就在我们内心深处,等待我们去发现。


第二十一章:三宝

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基础修行。三宝是佛、法、僧。 > 我皈依佛,指引我生命道路的觉者。 > 我皈依法,通往理解与慈爱之道。 > 我皈依僧,和谐觉醒的修行团体。

三宝互即互入。 在佛中可以看到法和僧,在法中可以看到佛和僧,在僧中也可以看到佛和法。当我们照顾好僧团时,就是在照顾佛;当我们修习正念时,就是在护持法。


第二十二章: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Brahmaviharas),也称四梵住,是真爱的四个方面。修习它们,可以疗愈我们内心的愤怒、悲伤、不安和执着。

  1. 慈(Maitri): 给予快乐的能力和意愿。这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对方,知道什么能真正给他带来快乐。没有理解的爱不是真爱。
  2. 悲(Karuna): 拔除痛苦、减轻忧伤的能力和意愿。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和对方一起受苦,而是以清明、安稳和力量去帮助对方转化痛苦。
  3. 喜(Mudita): 随喜的快乐。真爱总是能为自己和所爱的人带来喜悦。我们为他人的幸福而感到快乐,也为自己的安乐而感到喜悦。
  4. 舍(Upeksha): 平等心、不执着、不分别。真爱是没有占有欲的。它让我们爱所有的人,如同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分别。它给予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自由。

这四种心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慈心中有悲、喜、舍;真正的悲心中也有慈、喜、舍,以此类推。


第二十三章:五蕴

根据佛教的观点,人是由五蕴(Skandhas) 构成的集合体。它们是色、受、想、行、识

  1. 色蕴(Rupa): 我们的身体,包括五官和神经系统。我们需要用正念和爱来拥抱和照顾我们的身体。
  2. 受蕴(Vedana): 我们的感受。我们内心有一条感受的河流,感受有乐、苦、不苦不乐之分。修行是觉知每一个感受,深入地观察它,而不被它带走。
  3. 想蕴(Samjña): 我们的认知和概念。我们的大部分痛苦源于错误的认知。修行是不断地审视我们的认知,问自己:“我确定吗?”
  4. 行蕴(Samskara): 我们的心理活动和意志,除了感受和认知之外的一切心行,如贪、嗔、痴、信、精进等。我们内心的各种念头和冲动都属于行蕴。
  5. 识蕴(Vijñana): 我们的意识,是其他四蕴存在的基础。它包含了我们过去所有行为留下的种子。

佛陀说:“五取蕴是苦。” 意思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五蕴本身,而是我们对五蕴的执着和认同(“取”)。当我们通过修行,看到五蕴无常、无我、相互依存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再执着于它们,从而从痛苦中解脱。


第二十四章:五力

我们内心本自具足能够产生正念能量的“发电厂”,这便是五根(Indriyani)。当这些能量被运用时,就成为五力(Balani)。五根和五力是信、进、念、定、慧

  1. 信力(Faith): 这不是盲信,而是基于亲身实践和体验而产生的信心。它能释放我们巨大的能量。
  2. 精进力(Energy): 这种能量能为我们的修行带来喜悦。
  3. 念力(Mindfulness): 正念的能量帮助我们深入地观察,看清事物的真相。
  4. 定力(Concentration): 专注的能量,是深入观察和产生洞见的基础。
  5. 慧力(Insight):- 智慧的能量,即深刻的理解力,它能引导我们产生正信。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佛性,即觉醒和理解的能力。它如同我们内心的一颗种子,等待着被浇灌。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找幸福,它就在我们之内。当我们能够安住于当下,将任何环境都作为修行的基础时,我们就能触碰到内心的幸福种子。


第二十五章: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Six Paramitas) 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波罗蜜”意为“由此岸渡到彼岸”,即从痛苦、愤怒的此岸,渡到安乐、自在的彼岸。

  1. 布施(Dana): 给予。最珍贵的布施是我们的真实临在、安稳、清新、平静、自由和理解。
  2. 持戒(Shila): 遵守戒律或正念练习。通过修习五项正念练习,我们保护自己、家庭和社会,这是一种伟大的布施。
  3. 忍辱(Kshanti): 包容。这不仅仅是忍耐,而是以一颗宽广的心去接受、拥抱和转化他人带给我们的痛苦和不公。
  4. 精进(Virya): 勤勉。这包括四正勤的修行:防止恶念生起、断除已生恶念、促使善念生起、增长已生善念。
  5. 禅定(Dhyana): 禅修。包括“止”和“观”两个方面,即让身心安定下来,并深入地观察实相。
  6. 般若(Prajña): 智慧。这是最高层次的理解,超越一切知识和概念,是所有佛的母亲。

这六种修行是相互依存的。深入地修习任何一个波罗蜜,都同时在修习其他五个。


第二十六章:七觉支

七觉支(Sapta-bodhyanga) 是开悟的七个要素,如同觉悟之树的七个枝干。它们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1. 念觉支(Mindfulness): 觉知当下身心内外发生的一切。
  2. 择法觉支(Investigation of phenomena): 以开放的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3. 精进觉支(Diligence): 修行的能量,源于正念、探究和信心。
  4. 喜觉支(Joy): 修行中生起的喜悦,源于触碰到内在和外在美好的事物。
  5. 轻安觉支(Ease): 身心放松、安适的状态。
  6. 定觉支(Concentration): 心意专注、安稳的状态。
  7. 舍觉支(Equanimity): 平等心,放下执着和分别。

这七个要素是同一棵树的枝干,相互滋养。持续修习正念,就能成功地探究万法;精进能带来喜悦和轻安;定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就能超越分别,实现舍离。


第二十七章: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Pratitya Samutpada) 是佛陀关于“缘起”的深刻教导,是所有佛教修行的基础。它的核心思想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This is, because that is. This is not, because that is not.)

十二因缘的十二个环节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个环节并非线性的因果链,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网络。无明(缺乏智慧)贯穿于所有环节。

这个教导不仅揭示了痛苦(轮回)是如何产生的(染缘起),也指明了解脱之道(还灭缘起)。我们可以将十二因缘的每一个环节都转化为正面的、觉醒的力量:

通过在“”和“”的环节修习正念,守护六根,我们可以切断通往“爱”、“取”的锁链,从而转化整个缘起之轮,从地狱走向净土。


第二十八章:触碰内在的佛陀

佛陀之心就在我们每个人之内。当我们保持正念时,佛陀就在那里。我们需要通过每日的正念呼吸、正念行走来浇灌内心健康的种子,触碰我们内在的佛陀。

修行始于为我们的生命寻求意义。我们通过正念生活,培养出理解和慈悲,并以此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减轻痛苦。

接着,我们深入观察构成自我的五蕴,触碰到我们内在及万物之中“不生不灭”的实相。这份触碰能带来最大的解脱,消除我们所有的恐惧,赋予生命真正的意义。

我们需要创造能让我们安坐、静静呼吸、深入观察和聆听的空间。学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应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快乐、如何去爱的地方。立法者、教育者、建筑师、艺术家——我们所有人都应共同努力,为我们的集体觉醒创造所需的环境。

请作为个人、家庭、城市、国家乃至世界共同体来修行。照顾好你周围每个人的幸福。享受你的呼吸、你的微笑,用正念之光照亮你做的每一件事。


第四部分:经文摘要

《转法轮经》

这是佛陀开悟后在鹿野苑对五位比丘所作的第一次正式说法。经中,佛陀阐述了修行者应避免沉溺感官享乐和极端苦行这两种极端,而应奉行中道。接着,他详细开示了四圣谛(苦、集、灭、道)及其十二行相(对每一谛的“知、行、证”三个层次的体证)。当佛陀讲完此经,弟子㤭陈如当下证悟,天地震动,宣告佛法之轮已在世间转动。

《大四十经》

在这部经中,佛陀对“正定”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正定需要其他七项正道作为其助缘和资具。他详细区分了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八正道。世间的正道能带来福报,但仍有“漏”(烦恼);而出世间的正道是神圣、无漏的,是解脱道的一部分。经文强调,八正道环环相扣,由正见引领,最终导向正定、正智和正解脱。

《正见经》

这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对众比丘的开示,系统地解释了什么是正见。舍利弗尊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正见:

通过对这些法门的理解和实践,修行者能够断除烦恼,于现世中终结痛苦,获得正确的见地。


The Heart Of Buddha's Teaching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

[当当] [京东] [淘宝] [孔夫子]
[Amazon] [AppleBook] [BetterWorld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