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镜

Index

แว่นดวงใจ - ท่านอาจารย์พระมหาบัว ญาณสัมปันโน
心之镜 -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 摘要

我们的内心是烦恼与法的战场。如果烦恼的力量强大,法就会被削弱;反之,如果法的力量强大,烦恼就会被逐渐清除。修行,就是在这内心的战场上,为法而战。

 

第一章:布施

今天是一个殊胜吉祥的日子,各位佛教徒出于对佛法的信心与净信,从各地前来。大家共同发心建造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一座寺院,其中包括了佛殿、讲堂、僧舍和水塔等昂贵的建筑,使这里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与朝拜的重要场所,为有德行的比丘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心修习沙门法的地方。这一切都彰显了各位信众强烈的信心,大家齐心协力地捐献出自己宝贵的财富。

听闻佛法的利益

听闻佛法有五种利益:能听到未曾听过之法、已听闻但不甚了了之法能更清晰地理解、能断除心中的疑惑、能建立正见、能使内心清净。因此,听闻佛法是佛教中一项重要的修行,不亚于其他任何实践。

业力与三摩地

我们所做的任何善举,无论是大是小,都需要众人的齐心协力,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正如阿伦兰西寺的建设,依靠的是远近善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各位信众之所以能如此慷慨布施,是因为有智慧能够看到身体的无常本质。身体时刻被老、病、死之火所燃烧,无法阻止。因此,智者会在身体尚未被完全焚毁前,抓紧时间积累功德善业,作为未来世的资粮。

即便肉体会随着时间消逝,但那个不会像身体一样有“坟场”、不会死亡的心,将会带着所积累的善恶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善业将引导我们投生到善趣,享受福报;而恶业则会导致不幸。因此,人与动物最关键的在于心。我们今生能得人身,是过去世积累的极大福报,应当珍惜并精进修行,效仿佛陀的榜样。

佛陀本生故事的启示

在《维山达拉本生经》中,佛陀在成为维山达拉王子时,通过行持布施、持戒、修习禅定,最终成就了佛果,成为三界导师。他的修行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因布施国宝白象而被人民驱逐。然而,他从未动摇过对布施波罗蜜的决心。他布施了自己的孩子、妻子,乃至自身的血肉生命,心中没有丝毫的吝惜与悔恨。这正是因为他深刻了知业力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法则是三界中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

布施、持戒、禅定的实践

  1. 布施 (Dāna):布施的根基是慈悲心与信心。一个没有慈悲心的人无法真正地行布施。布施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离不开布施的滋养。一个乐善好施、心胸宽广的人,自然会受到他人的尊敬与喜爱。
  2. 持戒 (Sīla):持戒意味着言行举止合乎规范,不放纵。有戒律约束的身语行为,会散发出一种美德的芬芳,令人感到愉悦和信任。即使是剃度出家、生活清苦的沙门,因为持守戒律而具备的功德,也使他们成为值得礼敬的福田。
  3. 禅定 (Bhāvanā):禅定是训练内心,使其具备理性,能够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事业中,不盲目、不迷茫。通过禅修,如念诵“佛陀”(Buddho)或观察呼吸,可以训练心安住于一个所缘,逐渐让狂野的心变得平静。当心受到如法的约束时,自然会趋向寂静。这种内心的平静所带来的喜悦,是修行者可以亲身体证的。

通过布施、持戒、禅定的修行,我们正是在追随佛陀的脚步。也许我们无法像他那样圆满,但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到达解脱的彼岸。


第二章:圣法汇集之点

佛陀在出离皇宫寻求无上正觉之初,并没有导师指引,他所观察的,正是那普遍存在于世间的“自然法则”。在他眼中,无论是皇宫内外的众生,乃至整个三界,都如同一个充满生老病死的“活人坟场”,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作为永恒的依靠。正是这种对无常与苦的深刻洞见,促使他毅然出家修行。

佛陀的修行之路充满了艰辛。他舍弃了王子的身份,像一个普通的乞食者一样生活,忍受着身体的极度痛苦。经过六年的苦行,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了彻知世间的“世间解”(Lokavidū)。他所证悟的一切法,无非是这内外身心世界中本然存在的自然法则。

定与慧的修习

心的本性是“知”,它24小时不间断地运作。但由于眼、耳、鼻、舌、身、意不断接触外境,这个“知”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所覆盖,使我们无法看清心的真实状态。

修习的要点

在修行中,定与慧必须平衡发展。如果偏重于修定,心可能会沉溺于禅定之乐,这是一种障碍。因此,当心从定中出来后,必须运用智慧来审察身心。反复地思惟诸行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是培养智慧的关键。

证悟的过程

当智慧的观照穿透了这三个层次的三法印之后,就会超越一切概念,无论是“我”还是“无我”。佛陀正是通过这样次第分明的审察,最终彻见了一切法的实相,破除了无明(avijjā),那个制造轮回故事的“总导演”。

当无明熄灭,那个充满“故事”的认知也就终结了。从此,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仅仅是单纯的运作,不再产生执取和烦恼。五蕴(色、受、想、行、识)不再是烦恼的工具,而转变为智慧的妙用。佛陀的解脱,不是要去某个遥远的地方,而是将心从内转向,深入地审察这个身心,这个“圣法汇集之点”,从而超越了轮回,也就是超越了那个充满“故事”的、由无明主宰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福田

世间万物看似广阔,但它们自身并无意义。赋予这一切意义的,是我们这颗能感知、能分别的心。因此,佛陀说:“诸法意先导”,心是一切善恶行为的主导者。然而,未经训练的心,往往被自身的“仆人”——即烦恼——所奴役,成为了心的主人。因此,修行的核心在于训练这颗心,让它了知自身的运作模式。

出家众的修行之道

在佛教中出家的比丘、沙弥,其核心职责是修习戒、定、慧,而非从事世俗杂务。佛陀教导他们以“树下为住处”(rukkhamūlasenāsana),过一种简朴、少欲的生活,如鸟儿一般,只取所需,不积蓄,对所到之处毫无牵挂。这种生活方式旨在减少外在的束缚与牵挂,从而能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净化。

一位出家众,通过持守清净的戒律,修习禅定让心安稳,发展智慧断除烦恼,他就在为自己耕耘一块殊胜的“福田”。当他自身的这块福田耕耘好了,内心变得清凉寂静,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世间的福田,能为他人带来清凉。佛陀在证悟前,首先是自己的“导师”,当他彻底净化了自心后,才成为人天导师。

将三宝融入自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具备成就三宝的潜质:

所谓“顶戴三宝”,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皈依,而是要将三宝的特质在自己的身心中实现出来。当我们通过修行,内心变得清净、觉醒,充满智慧时,三宝就在我们心中圆满了。这样的行者,无论身处何地,三宝都与他同在。

克服修行的障碍

许多人总抱怨“忙碌”、“没时间”、“没福报”而拖延修行。然而,这世上没有人是不忙的,每个人都被身体的需求和世俗的事务所牵绊。若佛陀也等待一切因缘具足才去修行,那么至今他也不会成为世间导师。

所谓的“机缘”、“福报”并不在别处,它们就存在于我们克服懒惰、付诸行动的当下。不要把懒惰当作我们人生的主导者。机会和福报,不会从天而降,而是从我们精进的努力中产生。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以其不懈的精进而闻名于世,我们也应当效仿他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和克服修行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净化自心

所谓“证悟涅槃”,就是逐步清除内心的染污。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布施、持戒、禅修,都是在为证悟涅槃铺路,就像一步步走向目的地一样。

通过禅修,即使只是片刻的宁静,也能让我们体会到内心的价值和佛法的殊胜。心的宁静有不同层次,有些人通过念诵佛号而入定,有些人通过观察呼吸。当心完全静止,不再攀缘外境,只剩下纯粹的“知”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可思议的喜悦。从这份宁静中出来后,再用智慧去审察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烦恼的根源就会被逐渐看清并放下,最终达到内心的彻底解脱,成为自己和世间的真正福田。


第四章:教导自己的方便法门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教导修行者如何有效地训练自心,使其趋向平静与智慧。作者强调,修行之初必然会经历困难与挫折,如同初学写字一般,但这正是迈向熟练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持续的努力正确的方便法门

两种核心的禅修方法

  1. 定学引导慧学 (Samādhi-obhāsita-paññā)
    • 方法:通过专注一个禅修所缘来让心平静下来。例如,持续地专注于呼吸的进出(安般念),或持诵某个法句(如“佛陀”)。
    • 关键正念(Sati)是核心。必须让心持续地、不间断地安住于所缘之上,觉知所缘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如呼吸的粗细、长短。
    • 结果:当心专注于单一所缘时,会逐渐放下其他杂念,进入一种“独一境性”的状态。此时,心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喜悦。这种经验本身,就是对修行最好的鼓励。
  2. 慧学引导定学 (Paññā-obhāsita-samādhi)
    • 适用时机:当内心极度散乱、烦躁不安,无法通过专注所缘平静下来时,例如,在禅坐中遭遇剧烈的身体疼痛(苦受)时。
    • 方法:运用智慧去审察和分析导致心散乱的根源。例如,面对剧痛时,不应只是被动地忍受或渴望它消失,而应主动地去观察它。
    • 智慧的运用
      • 分离法:用智慧去分辨:身体是身体,痛是痛,能感知到痛的“心”又是另一个部分。它们三者并非一体。
      • 审察实相:观察疼痛的本质,它仅仅是一种无常的感受,生起、变化、然后灭去,它并不是“我”或“我的”。
    • 结果:当智慧看清了疼痛的实相后,心就不再执着于它,不再把它当成“我的痛苦”。这时,心就能从疼痛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反而能进入深度的平静与三摩地。这种通过智慧克服障碍而获得的定力,非常稳固。

教育自心的譬喻

作者将训练自心比喻为教育孩子。对待孩子不能一味地纵容或严厉,必须恩威并施。同样,对待我们的心,有时需要用专注的方法(如安般念)来温柔地安抚它(定引导慧);有时则需要用智慧的审察来严厉地教导它,破除它的执着(慧引导定)。

佛法与现代生活

本章也谈及了佛法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虽然提升了知识与技能,但若缺乏法(Dhamma)作为内心的指引,聪明才智反而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的途径,导致个人与社会的混乱。法,尤其是其中蕴含的节制(少欲)知足(สันโดษ)的美德,是内心安乐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作者澄清了一个误解:佛教所说的“少欲知足”,并非教人懒惰或不求上进。它的真正含义是:

佛陀教导我们要精勤努力(อุฏฐานสัมปทา),妥善守护财富(อารักขสัมปทา),过一种平衡的生活(สมชีวิตา),并亲近善知识(กัลยาณมิตตตา)。这些教导都表明,佛教鼓励人积极地创造价值,但前提是必须以道德和智慧为基础。


第五章:为解脱业力而修行

摘要

本章深入探讨了禅修,特别是三摩地(定)般若(慧)的修习方法,旨在引导修行者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作者强调,正如佛陀与圣弟子们一样,解脱之路始于正确的见地和持续的精进。

三摩地的根基与修习

业力的法则

世间的一切,从个人的贫富贵贱到内心的苦乐感受,都遵循着业力(Kamma)的法则。众生因各自所造的善恶业不同,而感得不同的果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因此,修行就是为了净化自己的行为(业),从而改变未来的果报,最终超越业力的束缚。

为解脱业力而修行

最终的解脱

当智慧进一步深化,洞察到一切烦恼的根源——无明(Avijjā),并将其彻底根除时,心便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纯净无染的状态。此时,虽然色身尚存,但内心已不再受其影响,住于究竟的安乐之中。这就是有余涅槃。当此生结束,色身坏灭,心便不再受生,达到无余涅槃的寂静之境。


第六章:烦恼与欲望的父母

摘要

本章深入探讨了修行的核心——与烦恼(Kilesa)作斗争。作者强调,修行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烦恼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深植于内心,并时刻准备着将我们拉向堕落。因此,寻求善知识的指引和自身的精进不懈是至关重要的。

烦恼与法的斗争

懈怠是修行的大敌

烦恼的父母——无明

结论

要从根本上解决烦恼,就必须用智慧之剑,直指烦恼的父母——无明。通过持续不断地观察自心,看清一切心理现象的虚幻本质,当智慧的光明照破了无明的黑暗,烦恼之流便会彻底干涸,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第七章:众生与个人固有的苦

摘要

本章以观察与训练自己的习性为起点,深入探讨了修行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苦(Dukkha)。作者将不同根性的修行人比作不同质地的钢铁,而善知识则如善巧的工匠。无论根性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都能被锻造成器。

认识自己的根性

苦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修行的核心:直面苦

结论

我们今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不应再放逸,沉溺于世间的短暂享乐之中。应当勇敢地直面身心固有的苦,以佛法为指引,以精进为动力,努力修行,从而逐步熄灭烦恼之火,最终达到苦的彻底止息——涅槃。


第八章:法之美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阐明,法(Dhamma)如同能够洗净污垢的净水,而我们的心则如同被世俗尘埃染污的布匹。通过修行佛法来净化自心,是生命中最具价值的事业。这一过程需要克服习性、逆流而上的决心与勇气,效仿佛陀与圣弟子们为追求真理不惜一切的精神。

心的本质与净化之道

三宝是我们的皈依

我们之所以皈依佛、法、僧,是因为三宝代表了超越世俗的、究竟的价值。我们身为佛弟子,就应当追随佛陀的足迹,将他那不畏艰难、勇于克制自我的精神,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

在修行中保持正念与精进

法的美丽

当内心通过修行得到净化后,其美德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外。言谈举止会变得柔和、得体,充满慈悲与智慧。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法之美(ความงามแห่งธรรม),是任何外在装饰都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和身份的限制。

最终,当心通过智慧的观照,彻底破除了无明(Avijjā)的根源,便能从一切苦中解脱出来,达到与佛陀和圣弟子们同样的、至高无上的安详与清净之境。


第九章:坚定地持守法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坚定的决心与正确的见地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无论是世间成就还是出世间的解脱,都源于不懈的努力。未经训练的心,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倾向于堕落与放逸。因此,修行就是一场逆流而上的战斗,必须以佛法为指导,以坚定的决心为动力。

心的倾向与训练

修行的正确态度

坚守根本

当一个人的心,通过修行而变得稳固时,他便有了真正的内在皈依。这个皈依处,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此时,佛、法、僧三宝不再是外在的概念,而是内心的品质。

因此,修行者应坚定地持守佛法,将其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无论外界如何变迁,无论修行中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守正道,持续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内心的烦恼,达到与佛陀和圣弟子们同样安详、自在的境界。


第十章:为法而克制自心

摘要

本章围绕为法克制自心(ฝืนใจเพื่อธรรม)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强调了在修行道路上,与内心习气和欲望作斗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者指出,未经训练的心,其本性是趋向于放逸和享乐的,而修行就是要逆着这股强大的习气洪流,将其导向清净与解脱。

佛陀的典范:为法克制的极致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正是因为他将这种为法而克制自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用无畏的精进战胜了内在的一切烦恼(魔罗),最终使内心烦恼的“家族”土崩瓦解,让纯净的觉性(佛性)完全显露出来。

修行者的自我鞭策

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在修行遇到困难、感到内心挣扎时,应当忆念佛陀的榜样。

以法为镜,观照自心

结论

真正的修行,必然包含着与自我习气的斗争。这条路需要勇气、毅力和持续的努力。应当以佛陀为最高典范,以法为行动指南,时刻保持正念,精进不懈。当我们的心通过“为法克制”而逐渐净化,戒、定、慧得以增长,那么,那曾被烦恼覆盖的心的宝藏终将显现,引领我们走向与佛陀和圣弟子们同样的安详与自在之境。


第十一章:超凡之人

摘要

本章以卫塞节为契机,回顾了佛陀这位超凡之人(อัจฉริยมนุษย์)的生平。从诞生、悟道到涅槃,这三个重要时刻都发生在卫塞节的月圆之日,彰显了其一生的非凡与圆满。作者借此阐述了佛陀悟道的因缘、过程及其教法的核心,旨在激励后人效仿佛陀,走上解脱之路。

佛陀的觉醒之路

佛陀的教诲

佛陀的涅槃:最后的示现

佛陀的涅槃并非终结,而是最后的示教。他以平静、安详、无畏的姿态,示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自由。他依次进入并超越了各种禅定境界,最终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与“想受灭尽定”之间趣入涅槃,这显示了他对心法掌控的圆满与自在。

对后人的启示

我们作为佛弟子,应当以佛陀为榜样:


第十二章:行法

摘要

本章以佛陀的教诲“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为核心,深入阐述了行法(สังขารธรรม)的本质及其与我们生命的关系。作者指出,世间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心念,都属于“行法”的范畴,其根本特性就是无常、变易和最终的坏灭。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是生起出离心、走向解脱的关键。

行法的普遍性

业力与轮回

超越行法之道

结论

因此,“诸行无常”这句教言,并非消极的感叹,而是积极的警醒。它提醒我们要看清生命的实相,不要执着于注定会变坏的事物。应当利用这个无常的人身,积极地行善、持戒、修习禅定,培育智慧,以期最终能够寂灭一切“行”,证得永恒的安乐。


第十三章:切勿放逸于生命

摘要

本章以佛陀的教诲“此身不久将弃置于地,神识已离,无用如朽木”为核心,深刻地警示我们生命无常的本质,并敦促我们不要放逸,应抓紧时间修行,为自己寻找真正的皈依。

佛陀的觉醒与教诲

生命之短暂与修行的紧迫性

如何修行

结论

我们今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因缘。决不可将此宝贵光阴,浪费在追逐短暂、虚幻的感官享乐上。应当以佛陀的教诲为警策,以无常之苦为鞭策,精勤修行,为自己求得一个永恒的、不再有痛苦的归宿——涅槃。


第十四章:善持中道之หลัก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阐述中道(Majjhimā Paṭipadā)的实践原则,并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智慧(Paññā)相较于单纯的禅定(Samādhi),具有更为根本和重要的地位。

法——永恒的中心

禅定与智慧

智慧的重要性

结论

真正的修行,是戒、定、慧三学的圆满结合,而其核心在于中道的实践。这意味着,我们的修行不应偏于任何一个极端:既不应放纵于感官享乐,也不应执着于无益的苦行;既不应沉溺于禅定之乐,也不应让智慧流于空洞的思辨。应当时刻保持正念,以智慧观照身心,精进不懈,这才是通往究竟解脱的唯一道路。


第十五章:通往苦灭的道路

摘要

本章深入阐述了佛教修行的核心——四圣谛(Ariyasacca),并将其与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的实践紧密结合,为修行者指明了一条从认识苦到彻底灭苦的清晰道路。

四圣谛——佛法的核心

佛陀教法的精髓,可以完全概括在四圣谛之中。这条道路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之内。

  1. 苦谛(Dukkha)
    • 认识苦:修行的第一步是如实地认识和承认“苦”的存在。这不仅指身体的病痛、衰老,更包括内心的忧悲恼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一切不如意的状态。
    • 观身是苦: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苦的聚合体”。它需要不断地维护(饮食、睡眠、排泄),时刻处于变化、衰败之中。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变换,其本质就是为了暂时缓解某种姿势带来的苦。
  2. 集谛(Samudāya)
    • 探寻苦因:认识到苦之后,就要探寻其根源。佛陀指出,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内心的渴爱(Taṇhā)执着(Upādāna)
    • 渴爱三相:欲爱(对感官享乐的贪求)、有爱(对生命和存在的贪求)、无有爱(对断灭的贪求)。正是这些内在的渴爱,驱使我们不断地造业,从而在轮回中受苦。
  3. 灭谛(Nirodha)
    • 苦的止息:当苦的根源——渴爱——被彻底根除时,苦也就自然止息。这种苦的完全寂灭状态,就是涅槃(Nibbāna)
    • 渐次的寂灭:涅槃并非遥不可及。在修行过程中,每一次通过智慧放下执着,内心所体验到的片刻安宁,都是灭谛的初步显现。
  4. 道谛(Magga)
    • 通往灭苦的道路:这就是灭苦的具体方法,即八正道,可总括为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三学。

四念处——实践道谛的关键法门

四念处是直接在身心之上修习戒定慧,以彻见四圣谛的根本禅修方法。

结论

通往苦灭的道路,始于对自身处境(苦)的清晰认知,继而探寻其内在原因(集),然后通过具体的实践方法(道,即四念处),逐步根除这些原因,最终达到苦的彻底止息(灭)。这条道路真实不虚,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等待着我们以精进和智慧去亲身验证。


第十六章:圣域的次第

摘要

本章详细阐述了从凡夫(Puthujjana)迈向圣者(Ariya)的四个修行阶位,即须陀洹(Sotāpanna)、斯陀含(Sakadāgāmī)、阿那含(Anāgāmī)阿拉汉(Arahant)。作者以森林派的实修体验为基础,对每个阶位所断除的烦恼(结,saṃyojana)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分析。

须陀洹果(初果)

斯陀含果(二果)

阿那含果(三果)

阿拉汉果(四果)


第十七章:外在的圣谛与内在的圣谛

摘要

本章深入剖析了佛教核心教义——四圣谛(Ariyasacca),并将其划分为“外在”“内在”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作者旨在引导修行者将抽象的教理与自身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走上解脱之道。

外在的圣谛:世间层面的因果

这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实践的四圣谛。

作者强调,佛教并非教人消极避世,而是教人以智慧和努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个遵循佛法的人,必然会成为一个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负责任的人。

内在的圣谛:出世间层面的解脱

这是指向内心深处,旨在根除轮回之苦的四圣谛。

从外到内的修行次第

修行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过程。首先,要通过实践外在的四圣谛,做一个有道德、负责任的人,为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践内在的四圣谛,通过戒定慧的修习,净化内心,最终达到彻底的解脱。


第十八章:愚痴与疑惑

摘要

本章是作者对自身修行历程的真诚分享,坦率地揭示了从初学时的愚痴与疑惑,到最终彻见实相的整个心路历程。作者旨在通过自身的经验,为后来的修行者提供一面镜子,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勇猛精进。

初入佛门的疑惑

作者坦言,在出家并开始深入学习佛法,特别是读到佛陀与圣弟子们的证悟传记后,虽然对他们的成就深信不疑,但内心却充满了两种根本性的疑惑:

  1. 对“道”的怀疑:佛陀所开示的这条修行道路(戒定慧),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否依然有效?自己依循此道修行,真的能达到与古圣先贤同样的解脱境界吗?还是说,这条路已经“过时”,徒劳无功?
  2. 对“果”的怀疑:所谓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汉”这些圣果,以及最终的涅槃,在当今世界是否还真实存在?

这些深藏于心的疑惑,让他无法向他人启齿,因为他觉得没有人能给出真正令他信服的答案。唯一的希望,就是能亲近像阿姜曼那样公认的、已证悟的善知识,通过亲身的指导来破除迷雾。

亲近善知识与初期的修行

突破的关键

最终,他发现定力退失的关键在于,当心进入较深的宁静状态时,他会不自觉地放掉作为“锚”的禅修所缘(如“佛陀”念诵),导致正念松懈,心又重新滑向散乱。

于是,他下定决心,无论定境如何变化,都绝不放弃对“佛陀”这一所缘的正念。他将一切注意力都集中于此,不再去关心定力的“进”或“退”。正是这种坚定的决心,让他的定力终于稳固下来,不再退失。

从定到慧的跨越

当定力稳固后,他便开始深入地修习智慧禅(Vipassanā)

结论

从最初的愚痴与疑惑,到最终的豁然开朗,作者的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佛陀教法的真实不虚。解脱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精进,每个人都有可能亲身验证这条道路,达到与佛陀和圣弟子们同样的彼岸。


第十九章:佛教中的宝贵财富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阐明佛教中真正的宝藏并非外在的物质或形式,而是内在的法(Dhamma),特别是戒、定、慧三学的实践与成就。作者强调,作为佛陀的弟子,尤其是出家众,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精进修行,使自身成为法的载体,从而延续佛法的慧命。

佛教的两种传承

佛陀为后世弟子留下了两种传承:

  1. 教理传承(ปริยัติ, Pariyatti):即三藏经典的研习。
  2. 实践传承(ปฏิบัติ, Paṭipatti):即戒、定、慧的实修。

这两者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教理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则亲身验证教理的真实不虚。

真正的财富——内在的法

出家众的责任

结论

佛教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可以亲身实践、亲身体证的解脱之道。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应将修习戒、定、慧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佛法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内心的品质和智慧。当我们的心真正被法所净化,我们便拥有了世间最珍贵的宝藏,这个宝藏不会被任何人夺走,也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它将引领我们走向永恒的安宁。


第二十章:佛教的根基

摘要

本章以四依处(Nissaya)为引,深刻阐明了佛教,尤其是森林派传统的修行根基。作者强调,真正的修行,不是一种舒适的享受,而是一场与烦恼的艰苦战斗,必须以佛陀的教诲和实修传承为根本依止,发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依处——出家众的修行基础

佛陀为出家弟子制定了四种最基本的资具来源,称为“四依处”,旨在培养他们少欲知足、不依赖、不贪着的品质:

  1. 乞食(Piṇḍiyālopa-bhojana):以乞食为生,不贪求美味。
  2. 穿粪扫衣(Paṃsukūla-cīvara):穿着由人们丢弃的布料制成的袈裟。
  3. 住树下(Rukkhamūla-senāsana):以树下、山洞等自然僻静处为住所。
  4. 以腐烂药(牛尿)为药(Pūtimutta-bhesajja):以容易找到的、最简单的东西(如发酵的牛尿)作为医药。

这四依处,体现了佛陀时代修行的朴素与坚韧。它们是佛教的根基,是直接对治贪欲和我慢的有力法门。

现代修行的挑战

作者观察到,现代的修行环境与佛陀时代相比,物质条件好了很多,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真正的修行者

阿姜曼的典范

作者以自己的老师阿姜曼为例,说明了森林派苦行传统的精神。阿姜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深山老林中修行,与虎豹为伍,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磨练出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深邃的智慧,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结论

佛教的根基,不在于华丽的寺庙或丰富的经典知识,而在于为了断除烦恼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作为后世的修行者,应当深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走在佛陀所开示的道路上。不应贪图安逸,不应畏惧困难,而应以四依处的精神鞭策自己,以阿姜曼等大德为榜样,在少欲知足精进不懈中,为自己和佛教奠定坚实的根基。


第二十一章:像母鹿一样行事

摘要

本章以母鹿在森林中的警觉性为喻,深刻地教导修行者,特别是禅修者,应如何在修行道路上保持持续不断的正念与警觉。作者强调,这种警觉性是保护内心、防止烦恼入侵的关键,也是通往解脱的根本保障。

母鹿的警觉:修行的榜样

修行者的内在警觉

我们修行者,就如同生活在充满“内在危险”——即烦恼(Kilesa)——的森林中的母鹿。我们的敌人不是外在的虎豹,而是内在的贪、嗔、痴

从外在行为到内心观照

结论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其生活状态应该是“外在安静,内心警觉”。他像母鹿一样,对内在的烦恼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警惕,从不放逸。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正念与精进,他就能逐渐地削弱烦恼的力量,净化自己的内心,最终安全地走出轮回的森林,到达安稳、无畏的涅槃彼岸。


第二十二章:借鉴善知识的方便法门以帮助自己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亲近善知识(Kalyāṇa-mitta)对于修行的极端重要性。作者指出,修行之路充满迷惑与陷阱,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走上正轨。必须借鉴和依止那些已经走过这条路的善知识的智慧与经验,才能避免走弯路,稳步地走向解脱。

善知识的重要性

如何向善知识学习

将外在的教导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佛陀与阿罗汉:最高的善知识

结论

修行者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主动地去亲近善知识,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将他们教导的方便法门,作为自己修行的起点和依循。通过聆听、思惟和不懈的实践,将外在的智慧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解脱道上,稳步前行,最终达到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同样的彼岸。


第二十三章:四念处

摘要

本章深入阐述了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这一核心禅修法门,并将其与十二缘起(Paṭiccasamuppāda)的智慧观照相结合。作者强调,四念处并非四个孤立的修法,而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观心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斩断轮回的根源——无明(Avijjā)

四念处:观照身心的四个层面

四念处是在四个基础上建立正念,它们涵盖了我们全部的身心经验:

  1. 身念处(Kāyānupassanā)
    • 观照对象:身体。包括呼吸、行住坐卧四威仪、身体的32个组成部分(如头发、指甲、皮肤、骨骼等)以及身体的分解过程(不净观)。
    • 目的:破除对身体的贪爱和“我”的执着,认识到身体只是一个由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终将败坏的物质现象。
  2. 受念处(Vedanānupassanā)
    • 观照对象:感受。包括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 目的:观察一切感受的无常性。看清它们只是来了又去,来了又去,没有一个恒常的实体。从而不被乐受所诱惑,也不被苦受所困扰,断除对感受的贪着。
  3. 心念处(Cittānupassanā)
    • 观照对象:心的状态。例如,觉知当下是贪心、嗔心、散乱心还是专注心。
    • 目的:认识到“心”本身也是一系列生灭变化的心念之流,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作为心的主宰。只是单纯地“知道”心的状态,而不去认同它。
  4. 法念处(Dhammānupassanā)
    • 观照对象:一切法(诸法)。这是更高层次的智慧观照。
    • 目的:以究竟的智慧审察一切身心现象。例如,观察五盖(贪、嗔、昏沉、掉举、疑)的生灭;或以十二缘起的框架来观照,看清一切现象是如何因缘而生的。

从四念处到十二缘起

四念处的修习,最终会导向对十二缘起的彻见。

无明是根本

十二缘起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就是对四圣谛和缘起法的无知。当智慧的光明彻底照破无明的黑暗时,整个缘起的链条便会瓦解,轮回也就此终结。

结论

四念处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一条直达涅槃的道路(Ekāyano maggo)。它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我们身心之上实践的法门。通过持续不断地观照身、受、心、法,我们将能亲身体证缘起法的真理,看清轮回的根源,最终斩断无明,获得彻底的解脱。


第二十四章:与善知识共住

摘要

本章深刻地阐述了亲近善知识、与善知识共住对于修行的决定性意义。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为例,说明了善知识如同熔炉,能够将顽固的烦恼习气(如同生铁)锻炼成纯净的智慧(如同精钢)。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却是解脱的必经之路。

善知识如熔炉

学习的心态

阿姜曼的教诲风格

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阿姜曼,他的教导风格就极具多样性。有时,他会用最严厉的言辞,直击弟子的要害,如同晴天霹雳;有时,他又会慈悲地抚慰,给予鼓励。这一切,都取决于弟子的根性和当下需要对治的烦恼。那些能够忍受这种锤炼、不退缩的弟子,最终都获得了巨大的法益。

法的传承

佛法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性的陶冶。通过与善知识的朝夕相处,我们不仅学到了法,更重要的是,被他的德行所感化,内心会不自觉地向他看齐。

结论

独自修行,很容易陷入我见和懈怠的泥潭。因此,对于一个真心想要解脱的修行者来说,寻找一位真正的善知识,并追随他、依止他,是至关重要的。要准备好接受考验和锤炼,放下自我,全然地投入到法的学习与实践中。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甚至让你觉得“快要死了”,但这正是烦恼在死亡,而法身慧命在成长。最终,从这熔炉中走出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被法所净化的自己。


第二十五章:了知世间,了知法

摘要

本章深刻地阐述了“世间”与“法”的一体两面性。作者指出,真正的修行,并非逃离世间,而是在世间中了知世间,从而证悟超越世间的法。这两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显现,而彻知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向内观照自心

世间的本质

法的本质

佛陀——世间解

佛陀被称为“世间解”(Lokavidū),意为“彻知世间者”。他所彻知的,正是这个由心所造、由心所现的内外世间。因为彻知了世间的实相(法),所以他超越了世间,不再为世间法所束缚。

修行的核心:向内观照

结论

世间即是法,法即是世间。” 解脱不在别处,就在于我们能否以智慧了知当下的身心。修行者不应向外寻求神秘的境界,而应勇敢地、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当一个人真正了知了“世间”(即自心)的实相,他也就同时证悟了超越一切世间的“法”,达到了究竟的安宁与自由。


第二十六章:父母与善知识为榜样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榜样的力量在个人品德塑造与修行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作者指出,无论是世俗的为人处世,还是出世间的解脱之道,我们都需要一个值得效仿的典范。对于世人而言,这个典范是有德行的父母;对于修行者而言,这个典范是具足戒定慧的善知识

父母——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善知识——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灯

对于走上解脱道的修行者而言,善知识(Kalyāṇa-mitta)扮演着如同父母一般,甚至更为重要的角色。

以佛陀为究竟的榜样

结论

无论是世间人还是修行者,我们都需要一个光明的榜样来指引前路。孝敬、效仿有德行的父母,是世间善法的基础;恭敬、追随具格的善知识,是出世间解脱道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最终指向,都是效仿我们最根本的老师——佛陀。通过将这些榜样的美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正直、安稳,并最终在解脱道上有所成就。


第二十七章:将法奉为教导自己的老师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修行者必须学会“自我教导”,将从善知识那里学来的法,内化为指导自己身心行为的根本准则。作者指出,外在的老师只能指明方向,真正的修行与转化,必须发生在自己的内心。这个过程,就是将法(Dhamma)真正奉为自己内在导师的过程。

从外在指导到内在觉醒

如何让法成为老师?

  1. 持续的正念(Sati):这是基础。在行、住、坐、卧中,时刻保持对自己身体、感受和心念的觉知。正念就像一个警卫,能第一时间发现烦恼的入侵。
  2. 如理思惟(Yoniso-manasikāra):当念头或情绪生起时,不盲目地跟随它,而是用智慧去审察它。
    • 问自己: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它会带来安乐还是痛苦?它符合佛陀的教导吗?
    • 运用三法印:思惟一切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例如,当强烈的欲望生起时,观察它的短暂和不实性,就能削弱它的力量。
  3. 依循戒律(Sīla):将戒律视为保护自己的围栏,而不是束缚。每一次克制住不善的冲动,都是在增强法的力量,削弱烦恼的力量。

修行中的两种“死亡”

真正的修行者,追求的是后一种死亡。

结论

外在的善知识是无比珍贵的向导,但他们无法代替我们走路。修行者必须将听闻来的法,通过持续的正念和如理思惟,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当“法”成为了我们心中永不离弃的老师时,我们就能在任何境界中保持觉醒,不再被烦恼所奴役,稳步地走向那“烦恼死亡”的、光明安详的彼岸。


第二十八章:为不再轮回而精进

摘要

本章是一篇充满力量的开示,旨在激发修行者为彻底解脱轮回而发起最大精进的决心。作者强调,修行不是为了在轮回中获得更好的福报,而是为了一劳永逸地终结生死流转。这需要一种“决一死战”的、不留后路的勇气和毅力。

轮回的真相:无尽的苦海

修行的目标:不再归来

真正的修行,其目标不是为了“下次再来时过得好一点”,而是要“去了就不再回来”(ไปแล้วไม่ต้องกลับมา)

如何发起“不再归来”的精进?

  1. 深刻地思惟轮回之苦:反复地、深刻地思惟我们在轮回中所遭受的无尽痛苦。当对轮回的厌离心(Nibbidā)真正生起时,强大的修行动力才会随之而来。这就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身处火宅,他唯一的念头就是立刻冲出去,绝不会想着“再多待一会儿”。
  2. 以“死亡”为策励:时刻忆念死亡的必然性和不确定性(死随念,Marananussati)。我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因此必须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精进修行,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3. 勇于面对困难:解脱道必然充满艰辛。无论是身体的疼痛、内心的烦躁,还是外界的障碍,都应将其视为修行的试金石。要像一个上战场的勇士,有“不胜即死”的决心,绝不退缩。
  4. 以智慧为引导:这种勇猛精进,并非盲目的苦行,而必须以智慧为引导。用智慧去观照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看清烦恼的虚幻本质。只有智慧,才能真正地根除烦恼。

结论

我们已经获得了宝贵的人身,并有幸听闻了能导向解脱的佛法,这是无上的福报。决不可再浑浑噩噩地度日,满足于世间的短暂安乐。应当发起为了一去不返而修行的最高决心,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戒、定、慧的实践中。以不屈不挠的精进,向内心的烦恼发起总攻,直至将轮回的根源彻底铲除,证得那永恒、安详、不再有任何痛苦的究竟解脱。


第二十九章:邪定与正定

摘要

本章深入辨析了正定(Sammā-samādhi)邪定(Micchā-samādhi)的本质区别。作者指出,二者的关键差异不在于禅定本身的深浅或体验,而在于是否有智慧(Paññā)相随,以及其最终导向的目标

禅定的共同特征

无论是正定还是邪定,在其禅定状态中,都可能体验到:

因此,单从禅定中的感受,很难区分其正邪。

邪定(Micchā-samādhi)的特征

  1. 缺乏智慧的引导:修习邪定的人,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神通、神秘体验或禅定带来的快乐。他们虽然有定力,但缺乏对身心实相(无常、苦、无我)的观照
  2. 增长我慢与执着:因为缺乏智慧,他们容易将禅定中的境界误认为是某种成就,从而生起我慢。他们会执着于禅定的快乐,或沉迷于所见到的光明、禅相,将其视为究竟。
  3. 导向错误的见解:邪定可能导致种种邪见。例如,认为禅定中的光明就是自性、佛性;或者执着于神通,将其用于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
  4. 不能导向解脱:由于没有智慧来根除烦恼,邪定无法导向真正的解脱。它最多只能暂时地压制烦恼,一旦出定,烦恼依旧。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更微细的束缚,让修行者停滞不前。

正定(Sammā-samādhi)的特征

  1. 以智慧为核心:正定是八正道之一,它必然与正见正思惟(即智慧)紧密相连。修习正定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禅悦,而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清晰的心灵平台,以便于智慧的观照
  2. 定慧结合:一个修习正定的行者,会善巧地运用定与慧:
    • 以定助慧:当心通过禅定变得宁静、有力时,便立即用它来观察身心的实相。
    • 以慧入定:当心因观照而疲惫或散乱时,又能及时地回到定中,让心得到休息和充电。
  3. 导向烦恼的止息:正定与智慧的结合,能够逐步地、有次第地根除烦恼。智慧看清了烦恼的虚幻本质,定力则提供了斩断烦恼的力量。
  4. 最终目标是涅槃:正定的唯一目标,是导向苦的彻底止息——涅槃。它不会让修行者停留在任何中间的境界,而是不断地策励行者走向最终的解脱。

结论

一个禅修者,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禅定的能力。必须时刻警醒,审视自己的修行是否走在正道上。检验的标准就是:我的禅定,是增长了我的我慢和执着,还是增长了我对无常、苦、无我的洞察?我的修行,是让我沉溺于某种境界,还是让我离贪、嗔、痴越来越远?

只有将禅定作为培育智慧的工具,并以解脱为最终目标,我们的修行才能被称为正定,才能真正地将我们引向佛陀所开示的光明彼岸。


第三十章:以三法印为心的行道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三法印(Tilakkhaṇa)——即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ā)——是禅修观慧(Vipassanā)的唯一道路和根本准则。作者指出,一切修行法门,无论多么善巧,最终都必须回归到对身心内外一切法的三法印本质的观照上来,这才是通往解脱的康庄大道。

三法印:宇宙的普遍法则

修行之路:将三法印应用于自身

真正的修行,就是将对三法印的理解,从书本知识转变为对自身身心的直接观照和深刻体证

  1. 观无常(Anicca)
    • 身体的无常:持续地观察身体。它从出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变化。头发从黑变白,皮肤从光滑变皱纹,健康与疾病交替出现。
    • 心念的无常:观察内心的念头和感受。快乐来了又去,痛苦来了又去,念头像流水一样,没有片刻的停留。当深刻地体会到一切皆变时,对恒常的渴求和执着就会减弱。
  2. 观苦(Dukkha)
    • 无常即苦:因为一切都是无常、不稳定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苦”的。我们无法永久地保有所爱,也无法永远地避开所恶。这种不圆满、不自主的状态,就是苦。
    • 身体是苦的聚合: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苦的聚合体,需要不断地照料,并且时常带来病痛和不适。
    • 当看清一切追求终将归于幻灭时,对世间享乐的贪恋就会自然褪去。
  3. 观无我(Anattā)
    • 没有主宰者:这是最深刻的观照。在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中,都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可以自主的“我”或“灵魂”作为主宰。
    • 五蕴皆空:身体只是四大(地水火风)的暂时聚合;心也只是一系列心念的相续。所谓的“我”,只是基于这些不断变化的元素而产生的错误概念
    • 当彻底了悟无我时,一切基于“我”和“我的”而产生的烦恼,如我慢、自私、恐惧,便会土崩瓦解。

三法印是唯一的道路

结论

三法印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地图,也是我们走出轮回迷宫的唯一指南。修行者应当将它作为自己行道的根本准则,时时刻刻用来观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一受。当智慧的观照变得持续而有力,能够彻底穿透“我”的幻相,彻见一切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时,心便能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究竟的自由与安宁。


第三十一章:有烦恼之心的日常活动

摘要

本章深刻地描绘了被烦恼(Kilesa)所主宰的凡夫之心的日常运作状态。作者指出,这样的心,其一切活动,无论看似多么平常,其本质都是在为烦恼服务,不断地制造和延续着轮回之苦。认识到这一点,是生起出离心、走上修行之路的开端。

烦恼之心的工作模式

一个未受训练、充满烦恼的心,其日常活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สร้างเรื่อง”(制造故事)

烦恼是幕后主使

修行的意义:关闭工厂

修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关闭这个制造痛苦的“烦恼工厂”

结论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看似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从修行的角度看,其本质不过是有烦恼之心的日常活动的不断重复。我们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为自己的情绪所奴役,一生都在这个由自己内心制造的监狱中打转。

佛陀的教诲,为我们指明了走出这座监狱的道路。这条路,就是向内观照,用正念与智慧,看清我们内心活动的真相,停止制造新的痛苦,并逐步清除旧的烦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烦恼的奴隶”,转变为一个“心的主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第三十二章:以正念与智慧保持审慎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正念(Sati)与智慧(Paññā)在修行中的根本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审慎(Appamāda)的态度,将这两者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从而实现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正念与智慧:修行的双翼

作者将正念与智慧比作修行的双翼,缺一不可。

审慎(Appamāda):持续不断的实践

拥有正念与智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审慎地将它们付诸实践

从外在行为到内在转化

结论

审慎是佛陀教法的核心之一,佛陀称之为通往不死(涅槃)的道路。它意味着将正念与智慧融入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心念、每一个行为之中。这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更高明的、更有智慧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内在观照与自我调整,我们就能逐步地净化内心的烦恼,让原本被遮蔽的智慧与慈悲之光,自然地显露出来,最终实现永恒的安宁与自由。


第三十三章:轮回是难以了知的

摘要

本章深入探讨了轮回(Vaṭṭa)这一甚深难解的法义。作者指出,轮回的运作机制,尤其是其起点和终点,是凡夫心智所无法测度的。强行去推测或想象,只会陷入戏论,无益于解脱。真正有智慧的修行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身心,通过实践去斩断推动轮回的根本原因——烦恼

轮回的奥秘

错误的探索方式

正确的修行之道

结论

轮回是难以了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佛陀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让我们去纠缠于那些无法测度的形而上问题,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极其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停止向外寻找答案,回到自己的身心上来。用四念处的禅修,去观察当下的感受与念头,用缘起正见,去斩断推动轮回的渴爱之链。当我们通过精进的实践,彻底根除了内心的无明与渴爱,轮回这个难题,便会自行消解。正如一个病好了的人,自然就知道健康的滋味,而无需再去研究病理报告一样。


第三十四章:如实了知禅相

摘要

本章专门论述了禅修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引起困惑的现象——禅相(Nimitta)。作者以其丰富的实修经验,教导修行者应如何以智慧不执着的态度来正确地对待禅相,使其成为修行的助缘,而非障碍。

禅相的本质与种类

对待禅相的错误态度

凡夫之心,很容易对禅相产生两种错误的反应,这两种反应都会成为修行的巨大障碍:

  1. 贪爱与执着
    • 当出现悦意的禅相,如明亮的光、殊胜的天人景象时,修行者容易心生喜悦和贪着
    • 他会渴望这个禅相再次出现,甚至将其误认为是某种证悟的标志,从而产生我慢
    • 这种执着,会使心偏离正确的禅修所缘(如呼吸),导致定力退失,并可能引入邪见
  2. 恐惧与排斥
    • 当出现恐怖的禅相,如鬼怪、猛兽时,修行者容易心生恐惧和厌恶
    • 他会试图赶走或压制这个禅相,这种对抗会扰乱内心的平静,同样导致定力退失。

对待禅相的正确态度:如实了知

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对待禅相的态度是中道的,即不迎不拒,如实了知

禅相的善用

当能够以智慧如实了知禅相时,它也可以成为修行的助缘:

结论

禅相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心在特定状态下的自然显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禅相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一个修行者必须牢记,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不是追求境界。因此,面对一切禅相,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以正念了知它,以智慧观照它,然后轻轻地放下它,回到我们修行的根本——对当下身心的觉照上来。


第三十五章:如理思惟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阐释如理思惟(Yoniso-manasikāra)在修行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强调,如理思惟是智慧(Paññā)的直接体现,是连接闻思(教理学习)修证(禅修实践)的桥梁。只有通过如理思惟,我们才能将佛法从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断除烦恼的力量。

什么不是如理思惟?

什么是如理思惟?

如理思惟是指从根源上、合乎法理地进行思惟和观照。它是一种逆着烦恼习气的、有智慧的思维方式

如理思惟在实践中的运用

从“想”到“慧”的飞跃

如理思惟,就是实现从“想”到“慧”这一关键飞跃的工具。

结论

如理思惟是正见之后、正定之前,连接整个修行脉络的枢纽。它要求我们做一个主动的、有智慧的修行者,而不是一个被动地等待境界出现的禅修者。

我们必须时刻训练自己,以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世界。当这种有智慧的思惟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时,烦恼的根源就会被逐渐动摇,智慧之光便会自然显现,最终引领我们走向彻底的解脱。


第三十六章:通往知法之路

摘要

本章深刻地阐明了通往亲证佛法(知法)的道路。作者强调,这条路并非平坦舒适,而是充满了与自身烦恼习气的艰苦斗争。真正的修行者,必须具备不屈不挠的精进力敢于直面内在真实的勇气,将整个身心作为观照的道场。

法的普遍性与个人的盲目性

通往知法之路的要件

  1. 强烈的出离心与精进力
    • 认识到苦: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痛苦和自身的烦恼,生起强烈的出离心(Nibbidā)。这种出离心,是精进的根本动力。
    • 决一死战的决心:修行是一场与烦恼的战争。必须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将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妥协。
  2. 以身心为战场
    • 向内观照:真正的敌人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因此,必须将观照的焦点从外转向内。
    • 直面不净与苦:勇敢地去观照这个身体的不净(Asubha)苦(Dukkha)。不要因为厌恶或恐惧而回避。越是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往往越是烦恼的藏身之处,越需要用智慧去勘破。
    • 以苦为师:身体的疼痛、内心的烦躁,这些都是绝佳的修行所缘。通过观察它们,我们可以深刻地体悟苦谛和无我之理。
  3. 定慧平衡
    • 禅定(Samādhi):是集中和增强心力的过程。一个专注、宁静的心,才能产生强大的观照力。
    • 智慧(Paññā):是在禅定的基础上,对身心实相的审察。智慧是斩断烦恼的利剑。
    • 定慧相辅相成:定与慧必须平衡发展。只有定没有慧,容易沉溺于禅悦;只有慧没有定,观照力会肤浅无力。

修行的过程

结论

通往知法之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之中。这条路需要我们用无比的精进去开拓,用无畏的勇气去面对,用不懈的正念与智慧去观照。

不要向外寻求,不要期待舒适。将你的身体作为修行的道场,将你的烦恼作为观照的对象。当你能够以一种决绝的态度,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这条向内探索的道路上时,法的实相便会向你展露,轮回的枷锁便会被斩断,究竟的安宁与自由便会来临。


第三十七章:阿姜扫与阿姜曼

摘要

本章通过追忆泰国近代两位伟大的森林派禅师——阿姜扫·坎塔西罗(Ajahn Sao Kantasīlo)与他的弟子阿姜曼·普利达陀(Ajahn Mun Bhūridatto)的行持与教诲,深刻地揭示了真正佛教实践的核心精神。作者强调,这种精神在于言行一致、内外一如的实修,而非空谈理论或追求外在形式。

阿姜扫:沉默的巨人

阿姜曼:法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两位禅师共同的教诲核心

  1. 以戒为基:他们都极其重视戒律(Vinaya)的清净。认为戒律是定、慧成就的根本基础。
  2. 定慧并重:他们的教导核心始终围绕禅定(Samādhi)智慧(Paññā)的修习。
    • 先以一种禅修所缘(如念诵“佛陀”或观呼吸)让心安定下来。
    • 然后,在稳固的禅定基础上,用智慧去观照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以根除烦恼。
  3. 不离实相:他们的教法从不脱离对身心实相的观照。修行就是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时刻保持正念,观察烦恼的生灭。
  4. 言行一致:他们自身的行持,就是他们教法的最佳证明。他们教导弟子如何修行,自己就那样去生活。这种言行一致,是他们具有强大摄受力的根本原因。

结论

阿姜扫阿姜曼的生平,为我们展示了真正佛法实践的典范。它告诉我们,解脱并非来自对经典的记诵或哲学的思辨,而是来自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内心转化工作

他们的故事,是对所有修行者的巨大鼓舞。它提醒我们,要寻找真正的善知识,要重视根本的戒律,要将禅定与智慧紧密结合,最重要的是,要将佛法活出来,让自己的生命成为法的见证。


第三十八章:一流的梵行者

摘要

本章通过对一流梵行者(Brahmacārī)——即真正的修行者——的特质的描绘,为所有走在解脱道上的人树立了一个清晰的榜样。作者强调,成为一流的梵行者,关键在于内心的品质,而非外在的形式。这需要一种无畏的决心、不懈的精进以及对法全身心的投入

一流梵行者的核心特质

  1. 以法为依归,而非以世俗为标准
    • 不求名闻利养:他们的行为动机,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的赞誉、信众的供养或寺院的宏大。他们的唯一目标,是断除自身的烦恼
    • 看淡生死:他们深刻地了知轮回之苦和死亡的必然,因此,他们将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用于修行,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
    • 不与世俗攀比:他们不关心世俗的成败得失,内心安住于少欲知足之中。
  2. 言行一致,内外一如
    • 所说即所行:他们教导弟子的,也正是他们自己正在实践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教法。
    • 内心诚实: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有清晰的觉知,不自欺欺人。当烦恼生起时,他们勇敢地承认并对治它,而不是掩饰或压抑。
  3. 精进不懈,不畏艰难
    • 以苦为师:他们不逃避修行中的困难,无论是身体的病痛,还是内心的烦躁。相反,他们将这些逆境视为磨练心志、增长智慧的绝佳机会。
    • 视放逸为剧毒:他们将懈怠和放逸视为最可怕的敌人,时刻保持警觉,策励自己精进。
    • 阿姜曼的典范:作者再次以自己的老师阿姜曼为例。阿姜曼尊者常说,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在面对烦恼时,必须像一个即将被处决的死囚,拼尽全力寻求生路,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
  4. 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 智慧观照:他们的精进,并非盲目的苦行,而是以智慧为引导。他们用智慧观照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从而根除烦恼。
    • 慈悲利他:当他们自己获得解脱后,会出于无限的慈悲,不辞辛劳地教导众生,帮助他们也走上解脱之路。

对修行者的警策

作者警示说,我们不应将“修行”变成一种口头禅或一种外在的身份标签。必须扪心自问:

结论

成为一名一流的梵行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最高理想。这条道路要求我们付出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它要求我们舍弃对世俗的贪恋,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黑暗,以佛陀和历代祖师为榜样,言行一致,精进不懈

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更是为了将佛法的光明传承下去,为黑暗中的众生点亮一盏希望的明灯。


第三十九章:心需要督促与鞭策

摘要

本章的核心在于强调修行中“自我策励”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凡夫之心,其本性是懒惰和趋向于安逸的,充满了各种烦恼习气。如果不加以强有力的督促、鞭策甚至是“强迫”,心就绝不会自动地走上解脱之路。

心的顽固本性

修行中的“强制”手段

要驯服这颗顽固的心,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对其进行督促和鞭策。

  1. 设定规矩(กติกา)
    • 为自己制定明确的修行计划。例如,规定每天必须禅坐多长时间,经行多长时间。
    • 一旦立下规矩,就要严格遵守,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这就像给顽童设定了必须完成的作业。
  2. 发誓愿(สัจจะ)
    • 以誓愿来增强自己的决心。例如,发愿在某个时间段内,要达到某种修行目标,或者要克服某个特定的烦恼。
    • 誓愿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退缩之心时,重新鼓起勇气。
  3. 勇于面对痛苦(以苦为师)
    • 不要逃避修行中出现的身体疼痛或内心烦躁。这些都是对治烦恼的绝佳机会
    • 例如,在禅坐中,当腿部剧痛时,不应立即放弃,而应将其作为观照“苦受”的所缘。用智慧去观察疼痛,看清它只是一个生灭变化的现象,而不是“我”的痛苦。
    • 通过战胜这些痛苦,我们的忍耐力(Khanti)智慧(Paññā)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佛陀与祖师的典范

结论

心需要督促与鞭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修原则。修行不是一场轻松的郊游,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必须成为自己最严厉的教官,用戒律、誓愿和不屈的精进力,来对抗内心深处的懒惰与放逸。

不要害怕痛苦,不要寻求安逸。要敢于给自己“施压”,将自己置于“无路可退”的境地。只有通过这种持续的、强有力的自我策励,我们才能最终打破烦恼的枷锁,驯服狂野的心,证得那永恒的安宁与自由。


第四十章:法义问答

摘要

本章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修行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核心问题,涵盖了从禅定境界的辨析智慧的培养最终解脱的关键环节。

问:在禅定中,如果心变得非常微细,甚至感觉不到呼吸,应该怎么办?

答: 这是禅定深入的正常过程。当心变得越来越宁静和微细时,作为禅修所缘的呼吸也会随之变得微细,甚至暂时消失。此时,修行者不应惊慌或刻意去寻找呼吸。

问:当心达到平静(奢摩他)之后,如何才能生起智慧(毗婆舍那)?

答: 智慧不会自动从禅定中产生,它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问:如何才能断除最微细的烦恼,证得阿拉汉果?

答: 这需要最微细、最强大的智慧,直指轮回的根本——无明(Avijjā)

问:上座部佛教与其他法门的异同?

答: 无论任何法门,其名称、形式可能不同,但如果它们都导向烦恼的止息,其核心本质必然是相通的。真正的法,最终必须落实到对自身贪、嗔、痴的观照与断除上来。一切法门的最终检验标准,都在于它是否能帮助行者亲证四圣谛,实现解脱。


阿姜摩诃布瓦:心之镜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ForestDha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