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教言合集

Index

The Teachings of Ajahn Chah - Ajahn Chah
阿姜查的教言合集 - 阿姜查

阿姜查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揭示了通往内心平静与解脱的实修之道: 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无论你得到什么,都是苦的因。真正的修行,是放下。

 

序言

这本阿姜查的教言合集收录了以下法宝书:

我们希望这本阿姜查教言合集的编纂工作能为读者带来利益。(法光比丘与探法比丘)

 

学习聆听

在一个晚上的非正式聚会中,阿姜查说道:“当你聆听佛法时,你必须敞开心扉,安住于心的中央。不要试图去累积你所听到的内容,或费力地用记忆去记住它。就让佛法自然地流入你的心中,让自己在当下持续地对这股法流保持开放。 能够被记住的,自然会留下。它会自行发生,而非出于你刻意的努力。”

“同样的,当你阐述佛法时,也不应有任何强迫。法必须根据当下的因缘,自然而然地流露。有时人们来见我,并没表现出想听法的欲望,但法就是自然地流淌出来,毫不费力。而有时,人们似乎很渴望听法,甚至正式请求开示,结果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这就像人们有不同的接收能力,当你们处在同一层次时,事情就自然发生了。”

“如果你必须讲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完全不去想它。忘了它。你越是思考和计划,情况就越糟。这很难做到,不是吗?有时候,当你讲得非常流畅时,可能会有个停顿,有人会问个问题。然后,突然间,一个全新的方向就展开了。似乎有一个你永远无法穷尽的无限源泉。”

“我毫无疑问地相信佛陀了知其他众生根器与接受程度的能力。他正是运用这种自然流露的教导方式。这并非他需要运用任何超自然的神通,而是他能敏锐地体察到周围人们的需要,并相应地为他们说法。”

“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请继续你的修行。修行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威仪,比如坐或走。 它是一种对你自己意识和感受之流的持续觉知。无论发生什么,只管安住自心,时刻觉知那股心识之流。”

后来,阿姜查又说道:“修行不是前进,但其中有前进的动态。同时,它也不是后退,但其中有后退的动态。最后,修行不是静止不动,但其中有静止不动。所以,有前进和后退,也有静止,但你不能说它只是三者中的任何一种。修行最终会达到一个既不前进也不后退,也非静止的境地。那在哪里呢?”

在另一个非正式场合,他说:“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定义佛法,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不执取或紧抓任何事物。与实相、与事物的本然和谐共处。’


第一部分:菩提之智

教言片段

想要达到佛法的人,首先必须以信心为基础。佛陀是“觉知者”,内心纯净、光明、寂静。法是源于戒、定、慧的纯净、光明与寂静的特质。因此,要达到佛法,就必须在自身培育戒、定、慧。

通往佛法之路

如何净化戒行

禅定的修习

智慧的生起

修行的利益

  1. 初阶行者:对三宝的信心增长,理解因果法则,内心幸福与平静增加。
  2. 中阶圣者:对三宝具足不动摇的信心,法喜充满,朝向涅槃。
  3. 圆满的阿罗汉:体验离苦之乐,超越世间,圆满圣道。

我们有幸生而为人并听闻佛法,这是无数众生所没有的机缘。因此,不要放逸,要抓紧时间修行,莫让光阴虚度。


法的礼物

今天,我将送给你们一些“法”作为礼物带回法国。“法”是能够斩断人类种种难题,使其逐渐消弭于无形的东西。

心的本质

禅修练习:安般念

禅修是培育智慧的基础。呼吸是禅修的所缘,因为它最简单,也是自古以来的核心修习方法。

  1. 准备:坐姿舒适,后背挺直。告诉自己:“现在我将放下所有的负担与挂虑。”
  2. 专注呼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刻意控制呼吸的长短、强弱,让它自然流动。用正念和自觉去了知呼吸的进出。
  3. 觉知三点:觉知呼吸的三个点:吸气时,从鼻端开始,经过心脏,到达腹部;呼气时,从腹部开始,经过心脏,回到鼻端。反复觉知这三点,可以帮助收摄散乱的心。
  4. 应对杂念:当其他念头生起时,不要在意,只需重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
  5. 安住一心:持续练习,直到心完全专注于呼吸,达到“一心”的状态。此时,心是平静、安稳、不散乱的。
  6. 专注鼻端:当心平静后,只需将注意力安住在鼻端,觉知气息的进出即可。

这称为“让心平静”,是智慧生起的基础。你应该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时时刻刻修习,觉知心的状态。

观照身心

当心平静下来,用它来观照这个身体,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反复观察。你会看到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

放下执取

当心看到这一切时,它将从“我”的执取中解脱出来。你会体会到一种合一的状态,因为你已看到全人类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我”,只有元素。

当你观照并了悟无常、苦、无我时,将不再执着于一个“自我”,一个“众生”,“我”或“他/她”。看到这点的心,会生起厌离和无欲。心于是停止了追逐,心即是法。贪、嗔、痴将逐渐减弱,直到最终只剩下纯净的心。这便是“禅修”。


法的自然

如同一棵果树,花开花落,果实也在不同阶段掉落,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充满不确定性。无论是僧侣的修行生涯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念,都像风中之果,生起、变化然后消失。

佛陀了悟了这种不确定性。他从观察自然中获得智慧,比如那棵没有果实的芒果树,因无果而免遭折腾,枝叶完好。这启发了他(过去生为大生王时)出家,寻求内心的安宁。

万物皆法

佛陀在何处?

如何修行?

佛陀就在我们面前,法就在我们眼前。愤怒时,那就是地狱;迷惑时,那就是恶魔;贪婪时,那就是饿鬼。心若不能了悟这些境界,就会从人变为其他众生。我们的存在状态,由我们当下的心所决定。


实相的两面

生命有两种可能:沉溺于世间,或超越世间。知识也有两种:世俗知识与属灵的、真正的智慧。

感官的陷阱

佛陀谈到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六种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其中,女人的色、声、香、味、触最具诱惑力,能轻易地令人沉醉、迷失。

世俗道与解脱道

空性的旗帜

禅宗公案中,两位僧人争论旗动还是风动。老师说:“既非旗动,亦非风动。”真正的实修,是无所住,没有旗,也没有风。在空性中,无生、老、病、死。我们对旗和风的认知只是概念,实相中空无一物。当我们如此修行,一切问题便告终结。

感官的森林

逃离

我们之所以未能逃离生死轮回,是因为我们依然执着于渴爱与欲望。我们希望事物如我们所愿,长寿、无病、不死。这种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必须耐心地琢磨修行,坚定不移,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保持稳固与不动摇。


心的训练

在阿姜曼和阿姜扫的时代,僧侣生活简单,少有俗务。他们住在森林里,专心禅修,物质条件艰苦,但这磨练了他们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如今,环境变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也随之减弱。

心的牢笼与训练

修行的正道

接受心的自然状态

活在当下

佛陀教导我们活在当下,不迷失于过去或未来。人们最难理解的,就是“放下”或“以空心行事”的教导。我们执着于“自我”的骄傲,就像背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害怕放下后一无所有。但只有真正放下,才能体会到解脱的轻安。

训练心,就要不执着于赞誉或指责。用智慧去了解心,善巧地照顾心,你就能从苦中解脱。苦就生在这里,也在这里灭去。有“正见”,才会有寂静。


与眼镜蛇共住

这个简短的开示,是为了帮助你理解在巴蓬寺所学的教法。修行的目的,是在生死轮回中离苦。

为达此目的,请记住,要像对待眼镜蛇一样,看待心中所有生起的活动,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 眼镜蛇是剧毒之蛇,能致人于死地。我们心中的各种情绪也是如此,喜欢的情绪有毒,不喜欢的亦然。它们阻碍我们的心获得自由,妨碍我们理解佛陀所教导的实相。

因此,你必须努力在日夜间保持正念。无论做什么——站、坐、卧、说——都应带着正念。当你能建立起正念时,你会发现随之而来了了分明的觉察力,而这两者将引生智慧。正念、明觉与智慧会协同运作,使你如同日夜清醒之人。

佛陀的教法,不应只停留在听闻或智力层面,而是要通过修行,让它在心中生起并被亲身体验。无论身处何地,做什么事,都应保有这些教法。所谓的“保有教法”或“保有实相”,是指我们的一切言行都伴随着智慧。

当你离开这里,你应该练习将一切带回到自己的心中。用正念和明觉来观察你的心,并培育这份智慧。有了这三者,就会生起一种“放下”。你将了知一切现象的持续生灭。

你要明白,那生生灭灭的,仅仅是心的活动。当某物生起,它便会灭去,接着又是新的生灭。在佛法中,我们称此为“生与死”,而这就是一切。当苦生起,它会灭去;灭去之后,苦又会再生。只有苦的生与灭。当你看到这一点时,你将能够持续地了知这生灭的过程。当你持续地了知,你会看到,实相不过如此。一切都只是生与死。并非有什么东西在延续,只是它本然的生灭而已。

这样的洞见会引生对世间的一种宁静的厌离感。当我们看到世上其实没有任何值得渴求的东西,只有生灭,生后即是死,此时,心便达到了“放下”,让一切顺其自然。心识活动就像那致命的毒蛇。如果我们不去招惹它,它便自行离去。虽然它剧毒,但我们不受其害,因为我们不靠近它,也不抓取它。

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心中生起的各种情绪会持有这样的态度。善念生起时,我们任其为善,但也了知它的本性。同样,我们也任由不善之念存在,随其本性。我们不抓取它,因为我们无所求。我们既不求恶,也不求善。我们既不求沉重,也不求轻快;既不求乐,也不求苦。当我们的渴求终结时,寂静便稳固地建立起来。

这种寂静,我们说,是从困惑中生起的。困惑已经终结。佛陀称最终的觉悟为“熄灭”,如同火的熄灭。我们在火出现之处将其熄灭。哪里热,我们就在哪里使其清凉。觉悟也是如此,涅槃就在轮回之中。觉悟与迷惑存在于同一处,就像冷与热。热生起时,清凉消失;有清凉时,便不再有热。从这个意义上说,涅槃与轮回是同一的。


解读自然之心

我们修行的方式是仔细观察事物,使其变得清晰。我们坚持不懈,却不急不躁,也不过于缓慢。这是一个逐渐摸索、整合的过程。

大多数人开始修行时,都源于欲望。这种欲望混杂着错误的理解,是迷惑的。佛陀教导我们,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我们必须想要修行,想要断除烦恼。

日常经验中的智慧

修行的观照,将引领我们去了悟。就如渔夫收网捕鱼,若他急于求成,用力过猛,大鱼反而会逃脱。修行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耐心而持续。

毗婆舍那(观禅)

奢摩他(止禅)

解开结

当心平静时,它会变得清明。我们可能会执着于那份快乐,但应观照那快乐也是不确定的。了悟一切感受都非恒常,不可执取。这就像解开一个结,只要找到正确的线头一拉,结便松开。放下执着,心便能放松。

厌离

当我们看到自身的无常、苦、无我时,会生起一种厌离(nibbida)。这不是世俗的厌烦,而是一种无贪无嗔的状态,源于看清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那时,我们便不再认为任何事物值得渴求。

四圣谛

佛陀的教法,归结为知苦、知苦之因、知苦之灭、以及知导向苦灭之道。当我们理解这四圣谛,便能认识到苦源于我们对喜恶的执取。灭苦之道,即是八正道,它能引领我们达到戒、定、慧的圆满。


只管去做!

只管像这样呼吸,一呼一吸。别对任何事感兴趣。只管安住于入息和出息。 集中你的觉知于呼吸。就这么做下去。

不要涉入任何其他事。不必去想有所得。什么都不要。只去了知入息和出息。“佛”(Bud)于入息,“陀”(dho)于出息。就这样安住于呼吸,直到你了知入息……了知出息……直到心变得平静,没有烦躁,没有骚动,只有气息的出入。让你的心安住于此状态。

如果心安逸、平静,它自然会觉知。当你持续修习,呼吸会减弱,变得更柔和。身体变得柔顺,心也变得柔顺。这是个自然的过程。坐着很舒服:你不昏沉,不点头,不瞌睡。心无论做什么都自然流畅。它是寂静的,是安宁的。当你出定时,你会自语:“哇,那是什么?”你会忆起刚刚体验到的平静。你永远不会忘记。

现在就开始!去尝试。但不要急。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看会发生什么,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要小心。如果你太用力,你不会成功;但如果你一点都不努力,你也同样不会成功。


问答录


第二部分:自由的滋味

训练这颗心

训练这颗心……实际上,这颗心并没有什么。它本身就是光明的,它自然是寂静的。心现在之所以不感到寂静,是因为它迷失在自己的情绪中了。心本身没有任何东西,它只是安住于其自然状态,仅此而已。有时心感到寂静,有时不寂静,是因为它被这些情绪所欺骗。

未经训练的心缺乏智慧,它是愚痴的。 情绪来欺骗它,让它一会儿感到快乐,一会儿感到痛苦;时而幸福,时而悲伤。但人心的自然状态,既非幸福,也非悲伤。这种幸福和悲伤的体验,并非心本身,而只是欺骗它的情绪。心迷失了,被这些情绪牵着鼻子走,却不知所以然。结果,我们相应地体验着快乐和痛苦,因为这颗心还没有受过训练,还不够聪明。我们还以为是我们的心在受苦,或我们的心在快乐,而实际上,它只是迷失在各种情绪之中。

重点是,我们这颗心,其实自然是寂静的。它如同一片不被风吹动的树叶般静止安宁。但如果有风吹来,它就会摇摆。这是因为风。心也是如此,是因为这些情绪——被念头所困。如果心不迷失在这些情绪中,它就不会摇摆。如果它了悟念头的本性,它就会保持静止。这被称为心的自然状态。我们现在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看到心的这个原始状态。


关于禅修

让心平静,意味着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如果你过度强迫心,它会走得太远;如果你努力不够,它又达不到目标,错失了平衡点。

通常,心是不静的,它总是在动。我们必须强化心。强化心和强化身体是两回事。要强化身体,我们必须锻炼它、推动它,才能使之强壮;但要强化心,意味着要使它平静,而不是去想这想那。

坐禅时,我们将呼吸作为禅修的所缘。

平静中的活动

心平静下来,不代表什么都没发生。心识的活动与宁静是并存的。 在初禅中,有寻(vitakka)、伺(vicāra)、喜(pīti)、乐(sukha)、一心(ekaggatā)这五禅支。它们共同存在于宁静的基础之上,是禅定的要素,而非日常的心态。

随着心变得越来越微细,它会自然舍弃较粗的禅支。寻与伺会消失,只剩下喜与乐。接着,喜也会被舍弃,只剩下乐与一心。最终,连乐也消失,心达到最微细的境界,只有舍与一心

智慧与定

有两种方式可以达到平静:

  1. 通过定力(samādhi):有些人定力强,能迅速进入深定,但智慧不足,无法看清烦恼。
  2. 通过智慧(paññā):有些人智慧敏锐,但定力不强。他们通过不断地观照,看透事物的实相,从而获得平静。

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必须摒弃错误的思维,只留下正见。我们必须摆脱困惑,只留下平静。这两种方法,止与观,必须并行,不可偏废。

正念(sati)的作用

正念是统摄禅修中各种要素的关键。正念就是生命。没有正念时,我们就如同死人。正念是忆持,是引生自觉和智慧的因。无论我们修持何种德行,若缺乏正念,都是不圆满的。

修习正念,内心会生起惭愧感。惭愧心增长,摄心能力也会增强。当我们能持续地了知自己,对错分明,道路清晰,智慧便会生起。

整个修行可以归纳为戒、定、慧。摄心与自制是。心在自制中稳固地建立是。在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中,拥有全面、完整的了知是智慧。简而言之,修行就是戒、定、慧,也就是道。别无他途。


和谐之道

我们修行的八正道可以归纳为戒、定、慧。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条道路在内心生起。

坐禅时,闭上眼睛,是为了直接观察心。将注意力安住于呼吸,感受集中于此。当道的各个要素和谐运作时,我们就能如实地看到呼吸、感受、心和心所缘。

练习步骤:

  1. 创造独处的感受:观想你独自一人静坐,周围没有任何人或事物。放下一切外在的干扰,只专注于呼吸。
  2. 自然呼吸:让呼吸自然地进行,不要刻意控制。当心放下外在的印象,声音等干扰便不会影响你。
  3. 重新专注:如果心变得散乱,做几次深呼吸,然后重新将注意力安住在呼吸上。持续练习,心会逐渐习惯。

当心变得越来越微细,呼吸也会随之微细。身心会感到轻安。此时,戒、定、慧便会合一,这称为“和谐之道”。当这种和谐出现时,心将远离困惑,达到一心的状态,这便是(samādhi)。

深入禅定

持续观察呼吸,它可能会变得非常微细,甚至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只剩下纯然的觉知。这并非真的没有呼吸,而是心达到了最微细的状态。此时,就以“无呼吸”这个觉知作为新的禅修所缘

禅定的危险

两种平静

  1. 来自定的平静(粗):心平静时会快乐,并执取这份快乐。但这快乐是生灭法,仍在轮回中。快乐不是平静,平静也不是快乐。
  2. 来自慧的平静(细):不将平静与快乐混淆。我们以平静的心,观照快乐与不快乐的实相。心超越了它们,不执取。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正目标。

内在的中道

佛法是关于舍恶修善。当恶已舍,善已立,我们必须放下善与恶二者

佛陀初转法轮时,指出了两个极端:沉溺于欲乐沉溺于苦行。这两条路都无法导向平静,它们是在轮回中旋转的道路。

快乐只是精致的苦,苦是粗糙的苦。它们如同蛇的两端——头是苦,尾是乐。无论抓住哪一端,都会被咬,因为它们同属一条蛇,都源于“想要”。

中道在于心

了知实相

缘起之链

无明导致行,行导致识……这整个缘起链条,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当你接触到不悦的境界,若无正念,无明即在,苦立即生起。心的变化如此迅速,我们难以察觉。

世俗谛与胜义谛

无生

当我们了知实相,就能放下。了知实相,便无“有”或“生”。这里的“生”是指心的“投生”——当我们得到喜爱之物,心便“生”于喜悦;若失去,便“生”于悲伤。若无执取,则无此“生”。这便是无生无灭。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了知这一点,这才是正确的修行。若不达此中道,便无法超越苦。


超越的寂静

修行佛法的重大意义在于亲证。若不修行,所有知识都只是表皮。如同手持水果却未品尝,无法知其滋味。佛陀不赞叹尽信他人者,而赞叹内自证者

佛法可归纳为四点:知苦、知苦之因、知苦之灭、以及知导向苦灭之道。这四者,皆生于身心之内。

当了悟佛法时,佛、法、僧皆在心中。这意味着,无论行为善恶,我们都能清楚地了知其真实本性。

观身与观心

修行的核心

最终,修行是为了放下对与错。法,是空无一物之处。


睁开法眼

我们修行多年,仍可能对法感到茫然,因为我们未能看见一切周遭皆是法

从自然中学习

佛性即是“能知者”

心是修行之所

世间即在心中

修行之路

修行之路需要忍耐、克制与精进。当心成为法时,便无需再刻意做什么,因为内外皆是法,“能知者”即是法,已达寂静。这超越世间的自性,无生无灭,非言语所能及。法,是每个人都应亲证的。


世俗与解脱

世间万物,皆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约定俗成(世俗谛)。我们设立了它们,却又迷失其中,执着于个人见解,导致无尽的轮回。若能了知世俗谛,便能了知解脱。

超越执取

苦的根源

修行之道,不在于成为僧侣或在家人,而在于端正见解。见解若正,便能到达平静。


无住

修行的姿态要均衡,但这并非指身体姿势的均等,而是指心的觉知。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了知一切心念皆是无常、苦、无我。

不住

修行的要点

不要认为雨安居结束就要还俗。一念恶生,可造杀业;一念善起,亦可证悟。修行就在当下这一念。


正见——清凉之地

佛法修行总是与我们的习气相违,真理总是与我们的欲望相悖。我们心中的黑暗,使我们无法看清实相。

“疥癣”的譬喻

佛陀曾见一只患有疥癣的野狗,它站着痛苦,跑也痛苦,坐卧皆不安。它怪罪于站、坐、跑、卧,怪罪于树木、洞穴,却不知问题在于它自身的疥癣

我们修行人亦如是。我们的不满,源于邪见。因感觉官根不调,我们将苦归咎于外在。无论住在哪,都不满足,因为我们心中仍有邪见。若能治愈“疥癣”,即端正见解,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安然。僧人真正的安住处,清凉之地,就是正见本身。

无常的实相

中道之喻

佛陀的教法,即是了知乐、苦、爱、恨皆是自然法则。智者不追随、不助长、不执取。这便是舍离了“纵情欲乐”与“纵情苦行”的心,这便是正确的修行。


结语

真正的学习,不是外在书本的学习,而是内在的学习这眼、耳、鼻、舌、身、心。当感官接触外境时,发生了什么?是否仍有贪、嗔、痴?我们是否迷失于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这才是内在的学习,它有终点。


第三部分:活出佛法

让心至善

如今,人们四处奔波,寻求福德,却很少有人寻求出离过错之道。他们如此热衷于积福,却不知该将福德置于何处。这就像试图去染一块未洗的脏布。

佛陀的教法其实很简单,只有三句话,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它:

  1. 诸恶莫作(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断除一切身、语、意的不善行。这是诸佛教法,是佛教的核心。但这正是人们想要跳过的部分。就如同染布前必须先清洗,若布是脏的,染后只会更糟。
  2. 众善奉行(Kusalassūpasampadā):让心充满德行与善巧。若心有德行,我们无需四处奔波求福,即使安坐家中,也能获得福德。
  3. 自净其意(Sacittapariyodapanaṃ):当心清除了杂染,便无忧无恼……平静、仁慈、有德。当心光明并舍弃了恶,便时时安乐。宁静祥和的心,是人成就的真正缩影。

向内观照

何处是平静?

真正的平静不在于森林或寺院,而在于你自己的家。若有智慧,无论身处何地,你都会无忧无虑。整个世界本然如此。树木高矮不一,皆是其本然。是我们以无明之心,强加自己的意见于其上。

福德的真义

将福德或德行保存在你的心中,那是最好的存放之处。将善行植入心中,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样,无论你来此地,或安坐家中,都能找到善。


我们为何在此?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堆败坏之物”。如同冰块,由水凝结而成,最终又化为水。我们的身体,从出生那天起,便在日日老化。我们生来就带着老、病、死。

真正的皈依处

修行在当下

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为何而生?常常如此自问,你将变得有智慧。若不反思,你将保持无明。


我们真正的家

现在,请下定决心,恭敬地聆听佛法。

你必须学会满足于你依赖这身体多年的事实,应感到这已经足够了。如同你使用了很久的家用餐具,它们正在磨损,有些已破碎,剩下的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你的身体也是如此,从出生到现在,历经童年、青年,直至老年,不断变化。你必须接受这一点

佛陀教导我们,要确保只有身体被囚禁,而心不随之入狱。当你的身体开始衰败,不要抗拒,但也不要让你的心随之沉沦。保持心的独立。通过了悟事物的实相,为心注入能量。

身心非我

回归真我

死亡与再生


四圣谛

我们修行佛法,是为了在当下、此生解决问题。有人说工作繁忙,没时间修行。我问他们:“你工作时不呼吸吗?” 他们哑口无言。若你视禅修如呼吸般重要,你总能找到时间。

你曾受过苦吗?你曾快乐过吗?实相就在这里,你修行的地方就在这里。 快乐的是心,受苦的也是心。这些事情在哪里生起,就在哪里息灭。

两种苦

  1. 寻常之苦:这是缘起法固有的苦,如站、坐、卧之苦。佛陀也经历这些,但他了知其自然本性,故不受其扰。
  2. 非常之苦:源于执取(upādāna)的苦。如同被注入毒药的针刺,它会致死。错误的见解,即不了知一切缘起法皆无常,是这类问题的另一种形式。

修行的要点

修行的目标

我们修行,是为了舍弃,而非为了获得任何东西。一位女士告诉我她很痛苦,想开悟。我说:“只要你还想开悟,你就永远不会开悟。什么都不要想。

苦灭时,我们去哪里?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修行是为了舍弃,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东西。


禅修

你们来此禅修,是因为你们的心不了知应了知之事。换言之,你们不了知事物的实相。

修行的助缘


在世间与法共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所缘接触的那一刻。当人们说我们不喜欢的话时,嗔恨生起;说我们喜欢的话时,快乐生起。这便是修行之处。若我们终日追逐快乐、逃避痛苦,那么修到死也见不到法。

真理不变

修行即是活在当下

世间之法,永无止息。科学知识,亦无尽头。唯有了悟空性,方能终结。我们应停止追逐,在当下修习。


“空经”长老

支持佛教有两种方式:财供养(āmisapūjā)与法供养(paṭipattipūjā)。法供养,即通过戒、定、慧的实践来支持佛教,是更为重要的方式。

空经长老的故事

修行的核心

世间法的迷惑

真正的佛教护持者,应在自身内培育戒法(sīla-dhamma)。外在的供养,只触及佛教的“边材”,而内在的实修,才是“心材”。


静静的流水

请专注地听,感觉自己独自一人坐在山林中。此刻,这里只有身与心。身是有形的,心是无形的,能觉知、能思考。

禅定的误区与真义

心的本质

心,没有形状,它只是感受的接收者。它喜欢一些境界,不喜欢另一些。它让我们经历苦乐、对错。我们无法看见它,但知道它的存在。

超越二元对立

修行之道

持续的修行


朝向无为

研究佛法,是为了彻底消灭苦。苦,源于我们不了知它。只有通过清晰的了知,苦才能消失。

世俗谛与胜义谛

心的奴役与解脱

无常的真谛

修行的要点


第四部分:心的食粮

法的战斗

我们修行的战斗,是与贪、嗔、痴这些敌人作战。在佛教的道路上,我们以法为武器,用忍耐来战斗,抵抗我们无尽的情绪。

和谐共住之道

修行的态度


理解戒律

我们的修行不易。我们可能知道一些事,但还有许多是我们不知道的。例如,当听到教导说“知身,然后知身中之身”,或“知心,然后知心中之心”,如果我们没有亲身修习,会感到困惑。戒律(Vinaya) 也是如此。

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真修实行

戒律,是守护我们免于犯错的围栏,我们必须严谨对待。


保持水准

今天,我们如同往年一样,在法义考试后集会。此时,你们都应该反思履行寺院各项职责的重要性。这些职责使我们凝聚成一个整体,和谐共住。

修行的标准

比丘的真义

传承与责任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寺院本身很宁静,但若我们的心不平静,这宁静便毫无意义。所有地方都是宁静的,所谓的干扰,源于我们的心。

修行的中道

修行的心态


正定——动态中的不动

佛陀的教导,是指引我们摆脱自负的善巧方便。听闻教法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教导自己、亲身实践。法,是在实践中生起的

定的次第

修行中,我们以寻(vitakka)将心“提起”,安住于所缘;然后以伺(vicāra)在所缘上思惟。

无常的智慧

结论

雨安居已过半。通常人们的修行会在这时松懈下来。他们从头到尾都不能保持一致。这说明他们的修行尚未成熟。


欲望的洪流

欲流(Kāmogha)……沉溺于色、声、香、味、触。我们之所以沉溺,是因为只向外观,不向内看。人们只看别人,却不见自己。

修行的误区与正途

欲望的本质

修行的关键T


在深夜里……

看看你的恐惧…… 有一天,夜幕将临时,我别无选择……如果我试图与自己理论,我永远不会去,所以我抓起一个侍者就走了。

面对恐惧

恐惧的顶峰与转化

痛苦的洗礼与觉悟

修行的要诀


根尘接触——智慧之源

我们出家,是为了寻求平静。但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它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内心,但我们常常忽略。

平静的误区

根尘是智慧之门

苦是圣谛

心的实相

因此,无论善恶,都应视为修行的所缘。要知道它们,以便了知实相。


“不确定!”——圣者的标准

曾有一位西方僧人,初来时对泰国僧侣还俗感到不解和惋惜。他认为出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充满信心。但随着时间流逝,他自己也感到了厌倦,最终还俗。

不确定的智慧

“不确定”是究竟的法

总结

修行之道,不在于追寻神秘,而在于回归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理:一切皆不确定。这是佛陀的教言,是解脱的关键。不执着于善,不执着于恶,不执着于任何见解,只是安住于这份对“不确定性”的了知中。


超越

佛陀的五位苦行同伴,因见他恢复正常饮食而离去,认为他已堕落于欲乐。这是因为他们的见解仍停留在“以世俗为真”和“以自我为真”的层面。

心的超越

苦的根源与解脱

佛陀的教法,是为帮助我们在此生此世超越痛苦。了知表象,了知超越,你就能做到。


第五部分:通往和平之路

通往和平之路

我们出家为僧,是为了修习佛法,以期获得内心的平静。真正的平静,佛陀说,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内心,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它。

心的本质与训练

戒、定、慧之道

戒、定、慧是导向内心平静、熄灭烦恼的道路。

  1. 戒(sīla):是修行的开端。它意味着守护身、语、意,避免不善的行为。当身语的行为得到守护,心便不会懊悔,从而获得平静。
  2. 定(samādhi):是在持戒的基础上,心变得稳固、不动摇的状态。
  3. 慧(paññā):是在定的基础上,了知善与不善,对与错,并能辨别心中生起的各种所缘。

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如同一个圆环。戒清净,则定坚固;定坚固,则慧明利。它们从同一个地方生起,最终也融为一体。

从粗到细的修行

超越二元对立

最终,修行是为了放下一切,甚至放下平静与智慧本身。当心回归其原始的纯净状态,便无所谓修行,也无所谓不修行。一切都只是如其本然。


晚间禅坐

你们修行禅定,是否已对修行有了确信?如今禅修老师众多,方法各异,恐怕会令你们心生疑惑。实际上,佛陀的教法,并无更高或更深之物,若能清晰了悟,内心便能获得坚定不移的平静。

禅定的要点

修行的持续性

戒定慧一体

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戒清净,则定坚固;定坚固,则慧明利。它们如同一棵椰树,从地下的粗糙元素中汲取养分,最终结出清甜的果实。修行也是如此,从粗糙的起点,通过不断地训练与净化,最终达到微细的境界。


与阿姜查的问答

问:当心中生起贪、嗔、痴等烦恼,虽然我们知道它不对,却无法阻止,此时的觉知是否会反而增强执着?

答: 这就是修行的要点。你必须在那一刻持续地了知它们。当烦恼生起,你感到厌恶,却又无力抗拒,这说明你的觉知还不够快、不够强。此时,不要放弃,要重新调整自己,持续观照。

问:是否必须先有禅定,才能修观?

答: 从实践的角度看,智慧(paññā)在先。若一开始就有智慧,你便能了知对错、动静。但按常规教法,是戒、定、慧。

问:我坐禅时,身体消失了,这是什么境界?

答: 这是心在禅定中合一的特征。继续修行。无论你感觉到身体存在与否,都让它处于你的觉知范围之内。

修行就是如此,在生灭中观察,在动静中了知,最终放下一切执着。


第六部分:洞见的清晰

洞见的清晰

默念“佛陀”(Buddho),直到它深入你的意识核心。“佛陀”代表佛的觉悟与智慧,它将引领你了悟自心的实相。

心的训练

观身

禅定的层次

从定生慧

放下的智慧

修行的持续


路上的苦

佛陀时代,有一位僧人,为求正道,四处寻访名师。他先后拜访了阿姜甲、阿姜乙、阿姜丙,每学一种法门,便独自修行,然后将之与之前的教法及自身见解相比较。然而,他比得越多,疑得越深,心也越发焦躁不安,最终心力交瘁。

佛陀的教导

后来,他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

那位行者听从佛陀的教导,放下过去未来,只观当下。不久,他亲见了法,疑惑顿消。

两种平静

  1. 依赖外境的平静:在安静处,远离声色,心可以获得平静。但这种平静,烦恼只是被压制,如同石头压草,一旦外境变化,烦恼便会再生。
  2. 源于智慧的平静:这种平静,不依赖于外境。了知一切外缘的无常本性,心便能如如不动。如已预知一个杯子“已碎”,当它真的破碎时,便不会生苦。

修行即是生活

最终,修行是为了让我们能安住于世间,却又不为世间所困。苦乐皆是无常,看清此理,便无所执。


第七部分:不动摇的平静

不动摇的平静

我们学习佛法的全部原因,是为了寻求一条超越痛苦、达到平静与快乐的道路。

心的本质

理论与实相

佛陀的修行

戒、定、慧

不住

献身于修行


第八部分:一切都在教导我们

关于谨慎

佛陀教导“于身观身”。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熟悉身体的各个部分,如毛发、指甲、牙齿、皮肤。如何“于身观身”呢?若我们认识到所有这些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那便是“于身观身”。

老年人的修行优势

涅槃的真义

在家修行

法的真谛

真正的法,是恒常不变的。它就在我们内心。请努力在当下创造利益,为今生,也为来世。


这是可以做到的

今天,是传统的听法日(dhammasavana)。我们聚集于此,是为了学习佛法,增长正念与智慧。

戒律的真义

法的本质 V

无我

当下即是

结论

佛陀的教导,旨在改变我们的知见。这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真正对这一切感兴趣,并认真思惟,便能获得真知。


困惑的道场

共住之道,在于和合。这应成为你们在此地创造的传承。不要让它变成一个充满困惑与麻烦的地方。

面对不圆满

持续忆念三宝

当遇到障碍与痛苦时,要忆念佛陀的德行。佛陀的智慧是什么?法指向何处?僧伽如何修行?持续忆念三宝,将带来巨大的利益。

黑暗之心

“不确定”的智慧


理解苦

我们的执着,如同树上的蛀虫,从表皮吃到木心,最终使树枯死。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抓取、执着,认为“我”真实存在,“物”为我所有。这观念深入骨髓。

生死的真相

结语

修行之道,在于了悟我们生于世间,便有此重担。佛陀教导要放下,我们却害怕放下后一无所有。殊不知,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沉重”。唯有放下,才能获得“轻安”。


全心全意的训练

我们大多数人缺乏一个可以培养内心善法的皈依处。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只学会了寻求感官的享乐,却对生活中的危险毫无察觉。

内外兼修

佛陀的教导

修行的心路历程

现代修行的挑战

尊重与传承

尊敬师长,是至高的法。有尊敬,便无不和。那些与我一同经历过艰苦岁月的僧人,至今仍保持着精进。愿你们也能将这修行标准内化于心,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持续修行。


了知世间

一切事物,如其本然地展示着真理。但我们却有自己的偏好。了知世间(Lokavidū)意味着清晰地了知世界。世界,即是所缘(ārom)。被世界所迷惑,即是被所缘所迷惑。


法向西方

问:有人问禅师:“佛陀在菩提树下做什么?”禅师答:“他在坐禅!”我的朋友不信,因为另一位老师告诉他:“佛陀在修毗婆舍那!”

答: 两种说法都没错。菩提树,可以指那棵树,也可以指佛陀本身——那“能知者”。在菩提树下,意味着安住于觉性中。真正的菩提树,是绝对的法

修行的核心

东西方的差异

未来的预测

结论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名相的争论,不在于未来的预测,而在于安住当下,亲见自心。放下对过去、未来的执着,在每一个当下,了知诸行无常,便能止息疑惑,获得真正的平静。


言外之听

佛陀的教导,都很有道理。那些你无法想象的事,竟然是真的。

言外之意

结论

真正的修行,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老师的言教,如同苹果的外形;而法的真味,需要我们亲自去“品尝”。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不住于任何名相,才能在动静之中,体悟那“静静的流水”般的法性。


正当的防护

我们应防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我们不断教导的,一切都回归于此。但我们是否真正觉知?当眼见色,喜悦生起时,我们是否真的去探究?

中道

结论

真正的快乐与舒适,源于了悟佛法。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外境如何,只要有正念与智慧,便能安然。


一言已足

教导他人,离不开戒、定、慧,或布施、持戒、禅修。但教法需有善巧。你不能只是直言不讳地说“放下,放下!” 那样行不通。

教导即是自教

结论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名相的争论,不在于未来的预测,而在于安住当下,亲见自心。放下对过去、未来的执着,在每一个当下,了知诸行无常,便能止息疑惑,获得真正的平静。一言已足,若能契入核心。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AjahnCha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