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实用手册
阿毗达摩,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A Practical Guide to Abhidhamma - Sayalay Susila
阿毗达摩实用手册 - 善戒法师 - 摘要
没有业的作者,也没有果报的受者,纯粹只是诸法的转起,这才是正确的见解。
前言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藏:
- 《律藏》:是世尊为诸弟子设施(paññatti)的戒律教诫和生活规则。
- 《经藏》:为世尊以及声闻圣弟子们,譬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等等的言行集。
- 《论藏》: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精确及系统的分类与诠释。
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只有律与法两种,经过第三次结集之后,才将律与法分为三藏经典。我们的讲题《阿毗达摩论》是属于论藏,论藏的巴利文称为 Abhidhamma-Tipiṭaka。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们先解释《阿毗达摩论》的来源。
在上座部佛教的正统传承中,认为《阿毗达摩论》为佛陀所教导,世尊是在三十三天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开示《阿毗达摩论》。《阿毗达摩论》被视为佛教圣典当中的至上宝,因为它开显了生存的真实本质。众生的生存本质就是生灭法,因缘和合的生灭法而已。《阿毗达摩论》即是开显因缘和合生灭法——纯粹是无常、受无常压迫的苦,以及没有一个主宰的我。这就是整个《阿毗达摩论》开示的主要课题。《阿毗达摩论》也最能显现佛陀的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ñāṇa)。这一切知智不是弟子所拥有的,所以《阿毗达摩论》的大义注中记录:“《阿毗达摩论》不是属于弟子的范围,纯粹是属于佛陀的范围。”
为什么佛陀要选择在天上跟众天神开示《阿毗达摩论》,而不在人间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陀要在一炷香的禅坐中,完整讲完《阿毗达摩论》。在一炷香禅坐中讲完《阿毗达摩论》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有没有本事一坐就坐三个月?没有。所以佛陀没办法在人间跟人类讲《阿毗达摩论》。而三个月的时间在天上是很短的,这就是佛陀选择在天上开示《阿毗达摩论》的原因。
佛陀在三十三天连续三个月开示《阿毗达摩论》时,由于色身仍需要食物的滋养,所以由其化身在天上开示《阿毗达摩论》,本身则到人间来托钵。托钵完后,舍利弗尊者会来请法,佛陀便将在天上所讲的法,再次向舍利弗尊者简略述说,就这样连续讲了三个月。然后,舍利弗尊者把所学到的法,再次向五百个弟子开示,因而形成了《阿毗达摩论》的传承。
另外一个原因是,佛陀要度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生下他一个礼拜之后就往生,投生在兜率天,成为兜率天的男众天神。佛陀在第七年的雨季安居时来到三十三天,而摩耶夫人从兜率天也来到了三十三天。佛陀向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神开示《阿毗达摩论》,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度他的母亲。
导论 《阿毗达摩论》简介
学习《阿毗达摩论》的目的
我们现在开始讲解《阿毗达摩论》的意义。《阿毗达摩论》的巴利文为“Abhidhamma”,是两个字的组合:“abhi”是上等的、殊胜的、卓越的;“dhamma”是法,究竟真实的教法。所以,《阿毗达摩论》是上等的法、殊胜的法,或者是上等的究竟法。伟大的论师觉音尊者解释道:“《阿毗达摩论》是远胜过经藏的法。”透过觉音尊者的解释,可以了知《阿毗达摩论》的法有多么卓越。
《阿毗达摩论》一共有七部:
- 《法聚论》(Dhammasangani)
- 《分别论》(Vibhanga)
- 《界论》(Dhātukathā)
- 《人施設论》(Puggalapannatti)
- 《事论》(Kathāvatthu):这部不是佛陀亲口讲的,而是由目犍连子帝须阿罗汉尊者在第三次结集时所开示。在佛陀般涅槃后的两百多年,出现了种种邪见,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于是口述了这本《事论》,以反驳种种的邪见。
- 《双论》(Yamaka)
- 《发趣论》(Patthana)
佛陀在成道后的第四个星期开始审查《阿毗达摩论》,他从第一部《法聚论》依次审查到第七部《发趣论》(扣掉《事论》)。当他一审查到《发趣论》,全身发射出六道光芒,因为《发趣论》是最为深广的一部。就像一条大鱼,如果把它放在小鱼缸里面,它会游得很不自在,因为不够空间。但若抛进海洋里,由于空间宽阔,就能自在游泳。同样的,佛陀的智慧只有到达《发趣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智慧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散发出六道光芒。这种光芒叫做智慧之光,分别是蓝、金、红、白、橙及银耀,成为今日佛旗的颜色。光是要把这七本论讲完,佛陀已需要花费连续三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只讲《阿毗达摩概要》,讨论这七本论的概要。
《阿毗达摩概要》的作者是阿耨楼陀尊者,他的生平不是记载得很详细。但是这本《阿毗达摩概要》,是上座部佛教国家探讨《阿毗达摩论》不可或缺的书,如果不研究《阿毗达摩概要》,便没有办法进入论藏。
所有的学习,必定指向于能提升我们的生活、修行等,否则这种学习没有什么用处。而我们学习《阿毗达摩论》的目的就在于:
有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
经藏是佛陀契人契机的教法,佛陀会根据众生的根器,选择其中一个教法来指导,方便证道。信根强者,他就讲布施;慧根强,便直接讲四圣谛。有时候之所以看不懂佛陀所讲的经藏内容,是因为根器尚未达到那个境界。例如佛陀讲色,什么是“色”?四大和所造色,叫做“色蕴”,可是在经典里找不到什么叫做“所造色”,但《阿毗达摩论》里便很有系统地分析了什么叫“所造色”,并解释“所造色”生起的因缘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阿毗达摩论》的原因。研究《阿毗达摩论》,便能够有系统地了解佛陀的教法,将经藏读到的一切知识全部融会贯通。
透视缘生缘灭法
世间最先进的学科是科学。科学认为:“一切万物由原子微粒所组成。”由此可知,科学的研究只在物质方面。最新的研究还显示:“原子能再分解为最小的夸克。”美国很多科学家在研究微粒子,也就是夸克。夸克即为佛法所称的色聚。美国科学家不断研究这个色聚,也的确看到了色聚是生灭的,却没有办法透视色聚里面的究竟法。色聚只是一个世俗谛,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观念而已,尚未到达《阿毗达摩论》要讨论的究竟法。看到色聚不断生灭,科学家不禁疑惑:“色聚灭了之后哪里去了?”于是持续不断进行研究。但这个问题在佛法中根本不成立。佛法认为:“万法皆由因缘而生起、因缘而消灭。”如果因缘还存在,色聚即使灭了,仍一定会再生起。科学家所抱持的“能量无法被毁灭”(Energy cannot be destroyed)的理念,与佛法相去甚远。佛法讲:“若因缘存在,它就存在;因缘灭,它就灭。”科学家只研究色聚的果,并未研究造成色聚生起的原因。所以他们不断讨论:“灭去,去了哪里?”但是在佛法中,灭去后会再生起,因为因缘还存在。所以,《阿毗达摩论》是超越世间学科的。
达赖喇嘛在加州组织了一群科学家,研究什么是心、心识?科学家们将一个仪器套在禅修者的头部,等到禅修者进入深沉的禅那境界时,观察他们心识的运作。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经清楚说明了一个人进入禅那时,每一个心识的生灭剎那与心路过程。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清楚解释过的事情,科学家到现在才来研究,实在是太慢了。只是,我们世间的人也太过迷信科学,认为科学创造出来的全部是对的,这是我们东方人崇洋、自己看不起自己、过度崇拜西方科学。
为了明辨善恶、是非、正邪
也许你们会说:“我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但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善恶其实很粗略,比如你们认为善就是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你们并不知道,当你在享受大餐时,同时也制造了很多不善业。学习《阿毗达摩论》时,你能更加仔细分辨自己的心路过程,了解哪一个心是善?哪一个心是恶?如此一来,你能够在生活中去除诸恶,培植善法。
培育观智
研究《阿毗达摩论》的最终意义,也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育观智、解脱轮迴、彻见四圣谛。我们修“毗婆舍那”(vipassana)时的目标或所缘是五蕴(经藏里叫五蕴,在论藏里称为名色,是同一个意思),或者说身受心法四念住。Vipassana意思是:“从各种角度去观照名色的无常、苦、无我。”要观照名色的无常、苦、无我,一定要先了解什么是名色,否则无法观照名色的无常、苦、无我。而《阿毗达摩论》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名色法或者五蕴法,也就是我们要达到的其中一个目的。
去除我执、我见
在《阿毗达摩论》里,佛陀把名色法的所有密集相如相续密集、组合密集、作用密集等等,一一分解,当你研究心路过程时,找不到一个可以称为“我”、“我的”。所以,学习《阿毗达摩论》,能够帮助我们去除我见、培育正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的痛苦都是来自我执,执取一切都是我、我的、我的自我。
两种谛:世俗谛与究竟谛
《阿毗达摩论》中提及世间有两种谛:世俗谛与究竟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呈现在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比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山川、屋舍等等,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的实质,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可再分解为究竟法。比如说人的组合是什么?人、众生、有情,全只是世俗谛而已,因为可以再分解为五蕴、名色,所以五蕴及名色才是究竟谛。人、众生、男人、女人,只是一些世俗谛、方便法而已。
世俗谛是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可以拿世间的科学来比喻,以前的科学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由原子组成,认为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但是经过不断研究之后,才发觉原子里面还包含着核子,核子又可再分解为质子跟中子,而电子围绕着这个原子转动。后来,又发现还有更小的业原子粒子。如今使用最先进的仪器测量后又发现最小的单位原来是夸克。但这个夸克还算是世俗谛,还没有到达究竟谛。
《阿毗达摩论》讨论的都是究竟谛。究竟谛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sabhava)而存在之法,这些法是最终存在而且不可以再分解的单位。什么是基於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之法?比如一想到大地,你感觉到硬;一想到火界,会感觉到热。“硬”就是大地的自性,“热”就是火界的自性。我们常听到地水火风,其中的地不是大地本身,而是它拥有的自性。这个一定要先记清楚。整个大地是一个世俗谛,它拥有的自性“硬”才是究竟谛。动一动你的骨头,感觉到什么?硬。骨头的地界是很明显的,所以骨头是世俗谛,它所拥有的“硬”,才是地的特相、才是究竟谛。
现在我们来看身体的色聚。身体是由千千万万粒色聚所组成,里面的色聚有各种颜色,比如尿是由黄色的色聚组成,牙齿由白色的色聚组成,这些色聚是生灭不断的。我们讲过科学的研究只到达这里而已。但佛法从四大分别观来看身体的色聚(色聚是世俗谛,还可以再分解为究竟谛),是超越科学研究的。禅修者修四大分别观时,是观身体的地水火风,等到定力提升,身体会呈现为看似透明的冰块。接着,在这片透明的冰块中找空间(就像我们的皮肤有毛孔、有空间一样),整个看似透明的冰块就会粉碎,成为色聚(色聚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然后,再去分析每一粒色聚里有多少个色法。只要禅修者的定力及慧根提升,就可以看到每一粒色聚里面至少有八个色法,分别为: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这八个色法就是究竟谛了。这个究竟谛是最终的单位,不可以再分解,而且各自拥有自己的自性(亦可说特相),例如地界的自性是硬、软,水界的特相是流动,风界是推动或支持,火界是热或冷等等。八个究竟谛是同时生起,同时灭掉,以及同一個依處的(比如颜色、香、味、食素,是依四大而生起)。
我们也讲过,人、有情、男人、女人,看似恒常不变,却是可以继续分解为究竟谛的。有个很有名的例子很适合解释为什么男人与女人看似恒常不变,实际上却是没有真正存在的究竟实质。这例子就是弥兰陀国王跟那先比丘(Nagasena)的对话。印度的弥兰陀国王辩才第一,找遍整个印度没有对手可以跟他辩解、讨论佛法,于是他自豪说:“整个印度是空洞的!”当时有个比丘听到后说:“不行!这个人太傲慢了!”于是派那先比丘前去挑战。当弥兰陀国王听到那先比丘的名字时,因为过去业的关系,心中竟开始颤抖了!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坐马车去见那先比丘,见到那先比丘时,先顶礼三拜,然后问:“尊者,你的同参道友怎么称呼你?”
“陛下,我的同参道友称我为那先,但是,这个那先比丘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
弥兰陀国王因是辩才第一,马上抓到对方的漏洞。他说:“尊者,你说那先比丘在究竟上不存在,那坐在我面前、受我顶礼的这个人是谁呢?”随后,又再加一句:“身为一个尊贵的尊者,你明明坐在我面前,却说不存在,你为什么要说谎?”
那先比丘不急不徐说:“陛下,请问你来到这个寺院,是走路来的?还是搭马车来的?”
弥兰陀国王说:“我是搭马车来的。”
“这个马的车盖是马车吗?” “不是!” “马的车轮是马车吗?” “不是!” “马是马车吗?” “不是!” “那马的车身、蓬盖等等,是马车吗?” “不是!”
那先比丘于是说:“陛下,我问你怎么来到这个寺院,你说是搭马车。我又问,马是马车吗?你说不是!马的车蓬是马车吗?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你又跟我说是搭马车来的,你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君,为什么要说谎呢?”
弥兰陀王回答说:“不是!尊者,这几个零件组合在一起才叫做马车。”
“很好!很好!太好了!那么我那先尊者也就是五蕴的组合,才叫做那先尊者。”
至此,国王没办法再辩驳,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之后,他邀请那先比丘到皇宫讨论佛法,两人的对话后来总结成《弥兰陀王问经》,是部值得研读的经典,书中解释了很多我们平常没有办法理解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那先比丘尊者解释了什么叫世俗谛?什么叫究竟谛?世俗谛看似恒常不变,但是没有真正究竟的实质。所以,人看似有,但是没有究竟的实质,可再分解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而这个五蕴纯粹只是生灭法而已。禅宗有句名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仍是山。”如果我们了解究竟谛与世俗谛,就会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金刚经》也讲了很多世俗谛与究竟谛的观念,如:“似相非相”、“不可以三十二身相得见如来”,所以这个身相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究竟谛的生灭法。
四种究竟法
《阿毗达摩论》中提及世俗谛与究竟谛,其中究竟谛一共有四种:
- 心(citta):一共有89种心。别被这个数目字吓坏了。
- 心所(cetasika):一共有52种心所。
- 色法(rūpa):一共有28个。
- 涅槃(nibbāna):只有一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心的特相只有一个,就是识知目标;心所,伴随着心生起,全面帮助心识知目标。心看到一个色,但是不知道是青色、蓝色还是白色?必须有心所的帮忙,才能全面识知是蓝色、白色或青色。所以心比喻为心王,心所比喻为臣子。一个心识剎那只生起一个心,但是伴随生起的心所,可以有七个、八个、十个到33个,或者35个,因为心需要这么多的心所来帮忙识知目标,对目标采取行动。
心跟心所一定要依靠色法才能够生起,心与心所大都是取色法为目标,这个就是心、心所与色法的关系(除非是在无色界,因为无色界里的众生是没有色法的)。心与心所叫做名法,色法叫做色法。人身及每一个众生都是名法与色法的组合。所以如果想了解自己,一定要研究心、心所与色法,因为这三个究竟谛组成了现在的你、我、他及众生等等。
涅槃,是超越了一切有为法,是贪瞋痴的息灭。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例子来解释《阿毗达摩论》博大精深的重要思想,书中部份引文摘取自《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一书,此书是全球中文读者研读《阿毗达摩论》时的重要书籍,共有九章,其中(心)、(心所)、(色法)、(涅槃)就占了六章,可见其重要性不同一般,因此本书也花了许多篇幅来解释这几个章节,帮助禅修者了解《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意义,进而期望禅修者能体察《阿毗达摩论》的精髓,在生活中融会贯通,证得智慧,帮助修行。
第一章 心之概要
第一章为《心之概要》,解说《阿毗达摩论》的第一种究竟法“心”。先研究心,是因为佛教分析究竟法的中心点,在于亲身体验,而心又是体验的主要因素,是对目标或者所缘的识知。所以心的特相就是识知目标,没有心,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识知目标。第一章是透过各种分门别类的方法,将心分类为89种或者121种。根据《阿毗达摩论》,究竟法归纳为四种类别:
- 一、心
- 二、心所 } 有为法
- 三、色法
- 四、涅槃 — 无为法
因缘和合生起的法叫做有为法,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苦的巴利文叫“dukkha”,中文翻译成苦,英文翻译成“suffering”,都不太准确。其实巴利文的 dukkha 带有“变化无常、没有实质的、被压迫”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人生很苦的意思。无常故苦,受无常、生灭的压迫,才显现出苦相。我们要从这方面去了解苦的真正意思。
心、心所、色法,称为有为法,或者称为因缘和合之法,因为三者皆靠因缘生起。当因缘灭的时候,它们也跟着灭去,所以是无常的;受无常的压迫,所以它们是苦的。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没有人可以主宰心识。眼识不要看到,可以吗?不可以!我的心不要想东西,可以吗?不可以!眼识看到一个颜色,生起的反应等等,都是因缘法,你没有办法控制。所以,一切有为法也是无我,是因缘生、因缘灭的。
第四个究竟法是“涅槃”,涅槃是无为法,并不是因缘和合的,既然不是因缘和合的法,所以是常、永恒、乐。在佛陀时代有很多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他们出定过后会说:“啊!非常快乐!非常的快乐!”就是这个涅槃之乐。涅槃是没有一个我的,涅槃是常、乐、无我。
究竟法的四种鉴别法
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页第三段中,对于阐释任何究竟法,诸巴利论师建议采用四种鉴别法以区别之,分别是每个究竟法各自的:
- “相”(lakkhana),它的“特相”。
- “作用”(rasa),它所执行的任务是什么?
- “现起”(paccupaṭṭhāna),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的方式,禅修者心中所体验到的是什么?
- “近因”(padaṭṭhāna),它直接依靠的近缘是什么?
每一个究竟法一定有:相、作用、现起、近因。
- 心的特相:识知目标,这个一定要记得。
- 心的作用:做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心不生起,心所不会生起,所以心领导着心所。但是,它们是同时生起的,只是心的作用是领导者而已。
- 心的现起:禅修者观自己的心路过程时,会体验到心其实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没有体验到心是一个我。
- 心的近因:是名色。心不能不依靠色法而生起,所以色法是心的近因。这里的名是指心所。心不能够单独生起,一定要跟心所相伴。
心之定义
心,纯粹是识知目标的过程,而非识知目标的“我”,并无一个自我或者造作者。我们很多时候会把心认为是我、我的,因为我们不能够如实知见心的生灭。心的生灭相当迅速,一眨眼的时间就有数十亿个心生灭,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其实心只是一串相续不断的过程,而把它认为是一个我。
看电视时,你同时用眼看也用耳听,有时还一边进食,比较好动的人,或许还会摇脚,这样一共有多少个动作?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舌头嚐到、脚摇晃,共有四个动作。你做动作时,一定认为是“我在看、我在听、我在吃、我在摇脚”,那个“我见”是很强烈的存在。但实际上看到的是眼识。当色尘(颜色)撞击到眼根的时候,眼识就会生起,这是因缘法。声音撞击到耳朵的时候,耳识就生起;食物的味道撞击舌根的时候,舌识就会生起;身体在摇的时候,身识就会生起。此外,每一个都是生灭的。耳朵听到,灭了之后,又再生起,声音一直撞击,耳识便持续生起,一直会听到声音。眼识与舌识亦同。这些都是因缘和合之法,并没有一个“我”去看、听、吃与摇脚。但是我们却将之全当做是一个“我”,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够如实知见究竟法。心的生灭过于迅速,以至于我们把听到的、看到的、吃到的、脚在动的,全当成是一个“我”,将之归纳认为是“我”在做。
这个问题不只是现在人才有。在佛陀时代,《中部》(Majjhima Nikāya)有一个比丘叫沙帝(Sati),他跟同伴们说:“一直在轮迴中飘泊的是同一个心。”他认为听到的、看到的、嚐到的,都是一个我、一个心,同一个心在轮迴中飘泊。他的同参道友说:“嘿!你不可以这么说,佛陀没有这么讲。”
但是沙帝比丘仍坚持:“的确是这样!在轮迴中飘泊轮转的是同一个心。”
我们有没有这种想法呢?如果有的活就要被佛陀责骂了。
同参道友无法说服他,于是报告佛陀,佛陀说:“好!你叫他过来。”
沙帝比丘来到佛陀面前,佛陀说:“听说你主张我教的法,是同一个心在轮迴中飘泊轮转,是不是?”
在佛陀面前谁也不敢说谎,因为佛陀有他心通。沙帝比丘说:“是的。”
佛陀:“你说同一个心在轮迴中飘泊,这个心是什么?”
沙帝比丘回道:“就是那个能够表现、能够感觉,而且能够随处承受一切善恶业报的东西。”
佛陀开始责骂他,并跟他讲缘起。佛陀说:“心识有很多种,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舌识等,我所说的种种的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因缘和合,识不会生起。识的名称,是依靠所生起的因缘而得到名。比如说眼识,当色尘撞击到你的眼根,就生起眼识,不会叫耳识;声音撞击到耳根,就生起耳识;气味撞击到鼻根,就生起鼻识;味道撞击到舌根,就生起舌识。所以识是从它生起的因缘而得名。色尘一旦消失,眼识就不生起了,所以当因缘消失,眼识便也跟着消失。”
你看著电视时,眼识不可能跳到耳识,耳识听到了;耳识跳到鼻识,鼻识闻到了;鼻识跳到舌识,舌识吃到了,没有这样的法。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之法,因缘在,果就存在;因缘灭,果就灭,不会从一处跳到另外一处。佛陀跟他解释整个因缘法,以及促成眼识、鼻识、耳识生起之因。所以,心识并不是一个自我,没有一个我,而是随着因缘而生灭,随着因缘而得名。将心定义为纯粹只是识知的过程,纯粹只是活动,是为了对治一般人所持的“我见”。
心之二分法
现在看心之两分法。对这个心识,必须了解得很透彻,因为整部《阿毗达摩论》与心有关系。我们造业,是由这颗心造业;承受的果报,也由造业的心所带来。所以了解心,可以去除很多恶业。
心依“界”分为四种:欲界心(54)、色界心(15)、无色界心(12)及出世间心(8)。 心又依“本性”分为:善心(21)、不善心(12)、果报心(36)及唯作心(20)。
果报心和唯作心,又称为无记心,为什么称为无记心呢?因为它们非善、非恶。果报心(36)又分为有因心(21):欲界果报心(8)、色界广大果报心(5)、无色界广大果报心(4)、出世间果报心(4),共有二十一个;以及无因心(15)的果报心:无因不善果报心(7)、无因善果报心(8)。
三十一界
“界”就是众生的生存地,一共有三十一界,又分为三个部分:
- 11个欲界地:分别是四个恶趣地“地狱、畜牲、饿鬼、阿修罗”与七个善趣地“人、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
16个色界地:分为初禅地、第二禅地、第三禅地与第四禅地。
- 初禅地有三层: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修行止禅者临终时若还保有禅那,例如还能维持初禅,往生后就会投生在初禅地的其中一层。
- 二禅地有三层: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如果禅修者带着二禅往生,就会出生在其中一层。
- 三禅地有三层: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禅修者若是带着三禅往生,将投生在色界的第三禅天其中一层。
- 四禅地共有七层: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 其中最上面的五层,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叫做净居天,是三果阿那含才能到达的地方。如果证到三果,往生时就会出生在净居天。但是未必所有的三果阿那含都会出生在净居天,有的人会选择在第二禅天,或者是初禅天。
这五层净居天,也是菩萨行菩萨道时从未到过的地方。菩萨行菩萨道时,意即未成佛之前,有两个地方是不会去的,一个是地狱的阿鼻地狱,另外一个是净居天。思考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可能出生在净居天?
所有的菩萨一定在菩提树下成佛。一炷香的时间内,从菩萨、凡夫直接证到四果阿罗汉,然后成就佛果。净居天是三果阿那含投生的地方,这就是菩萨在成佛之前不可能到净居天的原因。不要认为菩萨的成佛之道是在这一世证到初果,然后渡众生渡到一半,证到二果;再渡众生,证到三果。他不会是这一生成就三果,下一世证到四果,没有这样的成佛之道。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是渐渐圆满成就他的十个波罗蜜。
上座部认为菩萨还是凡夫,菩萨的境界比不上初果须陀洹,因为初果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种烦恼,而菩萨还没有断掉任何的烦恼。所以菩萨还是有很多世,可能会出生在地狱里面。只要烦恼未断,一定会造作恶事,导致下地狱。这是上座部对菩萨的解释。
- 四个无色界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 三十一界 | ||
|---|---|---|
| 4无色界地 | ||
| 16色界地 | ||
| 11欲界地 |
四种依界分类之心
所谓界,巴利文叫做“avacara”,意思是时常活动在某一个地方的心。依界,心可分为四类:
- 欲界心:欲,就是渴望享受五欲之乐,欲界心即为时常活动在11个欲界地的心。这种心渴望享受眼、耳、鼻、舌、身等五欲之乐。
- 色界心:就是时常活动在16个色界地的心,也就是禅那心。没有证得禅那,无法到达16个色界地。欲界心是时常活动在11个欲界地的心,渴望享受五欲之乐,梵天会不回生起欲界心呢?会!相反的,欲界地的众生能否生起色界心?当然会!当我们证到禅那,心中生起的就是色界心。虽然色界心是时常活动在16个色界地的心,有时也仍会出现在欲界地。
- 无色界心:是时常活动在四个无色界地的心。这种心也可能出现在欲界地。当我们证到四禅八定,即证得空无边处时,就会生起无色界心。所谓无色界,因为它已经超越了色禅,没有色法,所以叫做无色界心。
- 出世间心:出世间心是超越了对五取蕴的执著,没有执著于欲界、色界或无色界。出世间心是取涅槃为目标,欲界心取五欲之乐为目标,色界心取色禅为目标,无色界心取无色禅为目标。
四种依本性分类之心
依本性,心分为四类:善(kusala)、不善(akusala)、果报(vipāka)、唯作(kiriya)。要分辨善与不善,有赖于其相应的因是善的或是不善的。在《阿毗达摩论》里一共有六种因。第一组叫做三善因:无贪、无瞋、无痴;第二组是三不善因:贪、瞋、痴。
- 善心:是与善因“无贪、无瞋或者无贪、无瞋、无痴”相应的心。善,巴利文叫做“kusala”,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并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 不善心:就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瞋与痴”相应的心。一共有三种心,痴、贪+痴、瞋+痴。不善心一定含有痴,因为痴是潜在一根,是一切不善的根本。不善的巴利文为“akusala”,表示这种心在精神上很不健全,在道德上应该受到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 果报心:以上两种善与不善组成了业,由业产生的果报,叫做果报心,没有善与不善,是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纯粹只是心方面,并非身体方面的。
- 唯作心:非业亦非果报,只涉及活动而无造业。阿罗汉的心叫做唯作心,因为阿罗汉的心是没有造业的。凡夫也有某种心是唯作心,之后会讨论到。果报心与唯作心两者皆非善亦非不善,它们被列为无记(abyākata),是无记心。
五十四欲界心
欲界心可以分为:不善心(12)、美心(24)、无因心(18)。
十二种不善心
所谓不善心,是与三不善因“贪、瞋、痴”相应的心,所以不善心又分为:贪根心(8)、瞋根心(2)、痴根心(2)。
1. 贪根心(8)
贪根心有八种:
-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有三项方法可以分辨八种贪根心:
- 根据相应的受:是悦俱还是舍俱?如果是悦俱,就是心的乐受,要看是做恶事时很开心,或者中舍地去造恶业。
- 是否与邪见相应:所谓邪见,就是不正确的信仰或观念。邪见的范围很广,比如说相信有一个造物者,上帝创造了一切,是邪见;或者相信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也是邪见;或者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一共有六十二种邪见,因为范围太广,不在此讨论。我们把范围缩小至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邪见,这样比较容易讨论。
- 分别无行或有行:“行”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在此是专指怂恿、煽动、激起,或采取某种方便或方法。无行是主动的,也就是没有受到“怂恿”(asaṅkhārika),有行是被动的。分别有行或无行,主要是依据有没有受到怂恿。怂恿可以是来自他人或自己,也可以是身、语,或纯粹属于意识的怂恿。若他人通过身体的行动,激使我们生起某心,或进而依该心行动,这种煽动属于身业。例如要某人去杀人,你一招手,他就去杀人了,这种叫做身的怂恿。如果是语,你下命令“杀死他”,某人就依照你的命令杀人。所以可以分为身的、语的,或者是意识的。
你做恶事时并不是一开始就自动自发去做,而是先考虑“该不该做”后才决定行动,这种也是有行,是受到自己心的激励而去做,叫做“来自于自己的有行”。所以怂恿可以来自他人,也能来自于自己。
贪和瞋不能够同时生起,因为贪的本质是执取、捉住不放;而瞋的本质是反抗,心的反击或是破坏、排斥。所以,贪是执取,瞋是排斥,刚好相反。因此在《阿毗达摩论》里,贪和瞋不能够同时生起。但是所有的不善心里一定会有痴,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只是在八个贪根心里面,贪比较显著而已,所以贪根心不是只有贪一个因。
-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认为偷盗无罪的小男孩,很开心地自动从水果店偷了一粒苹果。
- 小男孩认为偷盗无罪,这个叫做邪见相应;他很开心,是悦俱;自动是无行。所以,认为偷盗无罪的男孩,很开心地自动从水果店偷了一粒苹果,就叫做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认为偷盗无罪的男孩,在朋友怂恿下高兴地从水果店偷了一粒苹果。
- 悦俱、邪见相应跟1相同。受到朋友的怂恿才偷盗,叫做有行。两个例子比较起来,无行的果报比有行比较严重,因为有行并不是他自愿要去偷,而是受到别人怂恿,所以他的“思”并不强烈。思就是造业的心,既然不强烈,得到的果报也就不回这么严重。
-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这个心跟1相似。他很开心地自动从水果店偷了一粒苹果,差别在于这一心并没有邪见,他并不持有邪见。
-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这个心跟3相似,差别在于,他是受到朋友的怂恿,或者是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我该不该偷?”而去行动,这种也叫做有行。
-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认为偷盗无罪的男孩,以中舍的心自动从水果店偷了一粒苹果。这里的差别在于他的受,这一次他偷的时候不是带着高兴的心,而是以平舍的心去做的。1跟5这两个心比较起来,果报比较严重的是悦俱还是舍俱,论师们并为取得共识。
-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这个与5相似,差别在于此心是受到怂恿,或者是自己再三考虑过后才造下来的业。
-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偷的时候带着平舍的心,并不带有邪见。为什么是不善心呢?因为偷本身就是不善业,虽然知道偷盗会带来恶的果报(邪见不相应),但受不住贪心的驱使。
-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这个与7相似,分别在于有行,是受到怂恿,或者是自己再三考虑而造下来的恶业。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 如果你不思业报,自动自发开心享受你的大餐,那个时候会生起什么样的心?“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 你被朋友说服一起去看电影,不思业报很高兴地前往,又会生起什么样的心?“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 如果你带着中舍的心自动自发去看电影,不思业报呢?“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2. 瞋根心(2)
瞋根心有两种:
- 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 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边的受只有忧,不是喜也没有舍。生气的时候,你不会高兴,所以不会是悦俱;而且心中不是平舍的,也不会是舍俱的;心中只有忧愁,所以只有一种忧受。
忧俱瞋恚相应的心,没有邪见,因为邪见的因是贪,所以邪见只跟贪相应,不会跟瞋相应。这边的瞋恚,是指心的反击、心的反抗、排斥以及毁坏。无行是受到怂恿或受到煽动等等。
有个男人看到情敌,非常气愤,跟他打了起来,这是什么心?“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如果这个男人看到情敌与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动作亲暱,本来还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其他朋友若说:“你的情敌跟你女朋友亲热,你还不采取行动!”他便开始打击情敌的话,就叫做“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
或者你正在听经,蚊子咬你,你自动自发啪一下!那是什么心?“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蚊子咬你一下,你把它赶走,第二次再咬你再挥走,第三次你受不了了,啪一下!那是什么心?“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你们要好好研究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到底是什么心,因为每一个善与不善心都会造业。
3. 痴根心(2)
痴根心只有一个因,就是纯粹的痴,没有贪也没有瞋。贪根心(8),有贪有痴;瞋根心(2),有瞋有痴;痴根心(2),只有一个痴。
- 舍俱疑相应一心:当心受到痴的干扰时,无法对目标做出正面或是负面的判断,不能够跟悦俱相应,也无法跟忧俱相应,因此没有喜跟忧。疑,是对事情的迟疑,不能够正面判断叫做疑。一般而言,会以怀疑三宝这个疑来做解释。若心中对佛陀的证悟有所怀疑,会生起舍俱疑相应一心;或是怀疑四圣谛八正道是否真能让人解脱烦恼,也叫做舍俱疑相应一心;或者不相信世界上有人证到阿罗汉,心中生起了怀疑,同样也是舍俱疑相应一心。
-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掉举是心的散乱。比如听不懂我讲课的内容,心因此散乱,此时生起的就是舍俱掉举相应一心。掉举的心在生活中最容易生起,因为心的速度很快,心一接触所缘,就会散乱。只有阿罗汉没有掉举。
在12个不善心里面,除了第十二个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之外,在其他11个不善心裡一旦果报成熟,都能产生下一世投生在四恶道的果报,成为四恶道众生。它们是导致出生在四恶道的不善业。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由于非常弱,没有能力导致投生四恶道的果报。12个不善心里面都有掉举,只是在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中最显著。
虽然十二个不善心在89种心里所占的比例似乎不多,但是在一般人心中生起的次数却很频繁。因此,佛陀在《法句经》中讲到:
“心乐于恶法,心乐于邪法。”
来看看我们怎样过一天的生活。你早上一起床,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心是什么?一般都是“舍俱掉举相应一心”,因为心很散乱。如果你的心不集中在呼吸上,或者不集中在身体的32个身分或是四大等等,一定是散乱的。心一定要取一个所缘,而我们一张开眼睛,心钩住的可能就是不善的所缘,所以生起“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接着,上洗手间大解。大解是臭的,臭味撞击到你的鼻根,即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如果你是个禅修者,坐在马桶上当粪便掉进马桶,你就会修行不净观,观不净。古代有个比丘尼修行不净观,当她上厕所一观不净时,马上证到初禅。但一般人坐在马桶上体验到的是“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上完厕所后刷牙,由于嘴巴也很臭,所以又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刷牙时,手在动,心却不知道跑去哪里了,又生起“舍俱掉举相应一心”。接着,照镜子发现脸上长了一颗大青春痘,于是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或是看到自己的单眼皮,觉得实在很难看,心想明天应该去整容变成双眼皮,此时心就从瞋根心变成贪根心,并且由于不知道这个是不善的心,所以又生起“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吃饭时,心情不好吃不下,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这时家人怂恿说:“慢慢吃吧!慢慢吃,味道就会出来,好好享受食物吧。”你也很听话,慢慢品嚐食物,不久果然觉得美味可口。此时生起的便是“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接着要上班了,需要化妆,于是开始照镜子,把自己的脸化得五颜六色的,有绿色、红色、黑色等等,那时生起的是“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没有人叫你化妆,是你自己要化妆的,所以是无行。然后,开车上班,但时间来不及又塞车,心很烦燥,一直按喇叭,于是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上班时听到某某同事被升职了,心生妒嫉,又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要如何把这个“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转成善心呢?随喜功德,你要随喜!我的同事升职了,恭喜、恭喜!不善心马上能转成善心,一念之差而已,很简单。但是,你要先研究你的心。如果不懂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恶,一旦随便生起不善心,果报就跟着来了。最后,下班回到家很累了,倒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娱乐片,生起“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不一定是悦俱,如果看到的是婆婆妈妈片流眼泪的,你也跟着流眼泪,那又生起“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请问,何时才可以生起善心?
所以,我们的心很多时候都是跟不善心相应的,佛陀说:“心乐于恶法。”就是这个原因。佛陀也说:“一颗被保护的心才会带来快乐。”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自己的心非常重要。因为不善心和善心都会带来相等的果报,善心带来善的果报,不善心带来不善的果报。
十二个不善心皆有受(俱):悦俱、舍俱、忧俱,其中忧俱纯粹只跟瞋恚相应。我在美国时很多西方人问:“恐惧(fear)是属于哪一个心所?”恐惧是属于瞋恚心所,因为它是忧俱。从受是忧俱这一点,就可以判断恐惧的状态是属于瞋,那个时刻是瞋恚心。
有人曾问我:“诵经的时候,诵到眼泪都流出来了,是属于瞋恚吗?”那就要看你当时心中相应生起的受是喜?是忧?还是舍?来确定它是善?是恶?
除了三种受之外,还需要了解“因”,善心、不善心有各自的因。善心有三个因:无贪、无瞋、无痴;不善心也有三个因:贪、瞋、痴。举例来看,第一个不善心“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有贪和痴两个因。“痴是一切不善心的根本”,所有的不善心一定都有痴,只是在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上贪比较显著。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有瞋和痴两个因;舍俱疑相应一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只有痴一个因,纯粹的痴。所以不善心有时候有两个不善因,有时候只有一个。贪、瞋、痴三个不善因不会一起发生,因为瞋跟贪是相反的状态,瞋是排斥,贪是抓取,两个相反状态的心,不可能在同一个心识剎那生起,因此三不善因无法同时生起。
所有的善心(善业)、不善心(不善业)一旦造下,都会在生命相续流里留下一种潜能,叫做业力。一旦因缘成熟,业力就会产生它的果报。就像一颗洒在土地上的种子,因缘成熟(有充分的阳光、肥沃的土地、雨水)时就会萌芽、生长。同样的,一旦时机成熟了,业力就会产生果报,成为果报心。
4. 不善心产生的不善果报心(7)
有七个无因不善果报心。果报心本身是无记的,不分善与恶。既然不分善与恶,为什么叫不善果报心呢?因为这个不善是指由不善心(业)所产生出来的果报心。
七个无因不善果报心:
- 眼识舍俱。
- 耳识舍俱。
- 鼻识舍俱。
- 舌识舍俱。
- 身识苦俱。
- 舍俱领受心。
- 舍俱推度心。
眼、耳、鼻、舌都是舍俱,身识是苦俱。色尘撞击到眼根的眼净色,眼识会生起。色尘是所造色。色法分为28种,四大“地、水、火、风”加上依靠四大所产生出来的所造色24种,共28种。24种所造色里有个颜色,当颜色撞击到眼净色,由于眼净色也是所造色,两个都很柔软,因此撞击力不强,就像拿棉花去撞击另一个棉花。由于撞击力不强,产生的受叫做舍俱,不是乐俱,也不是苦俱。耳识也是一样。声音撞击到耳根的耳净色,生起耳识。声音是所造色,耳净色也是所造色,所造色是比较弱的,四大是很强的,弱的所造色撞击另外一个弱的所造色,产生出来的受不可能是苦受,又因为是不善果报心,不善不可能是乐受,所以是舍受。香撞击到鼻净色,所以生起鼻识,香与鼻净色皆是所造色,撞击产生出来的受便是舍受。舌识也是如此。
身识的生起是因为触,触包括地、火、风三个色法,是四大里面的三大。身识依身净色而生起,而身净色是遍布全身的,范围很大。所以当触撞击到身净色时,由于范围大,加上地、火、风三大种色直接的撞击力,所以生起的受不可能是舍受,一定是苦受。
舍俱领受心、舍俱推度心与速行心相较之下比较弱,因为是果报心的缘故。速行心是造业的心,是比较强的。这七个无因不善果报心,是由十二个不善心所引生出来的果报心,为什么叫无因心呢?因一共有六种:无贪、无瞋、无痴、贪、瞋、痴。没有这六种因,所以叫做无因心。有因心像树有树根一样,很强、很稳;无因心则像无根一样,是比较弱的。
二十四个美心
之所以称为美心,是因为其中包括了拥有美的果报心跟唯作心。如果是讲善心,就不包括果报心和唯作心了。24个美心可以分为三类:欲界善心(8)、欲界果报心(8)、欲界唯作心(8)。
1. 欲界善心(8)
欲界善心有八种:
-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八个善心与八个贪根心的差别在于智相应。贪根心是邪见相应,而善心是智相应。智是智慧,智慧分很多种等次,比如“如实知见真实法的无常、苦、无我”是比较上等的智慧。对因果报应的认识,也是智慧;证到禅那的智慧,也是智慧;了解经典也是一种智慧。此处把智慧放在对因果的了解上。
-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你一听到缅甸风灾或是四川地震,自动自发乐意捐出钱,知道这是善业,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听到缅甸风灾或是四川地震,原本没有想到要布施,但是朋友说:“他们好可怜!我们捐点钱吧!”你才开心布施,这种心是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为什么有人会自动自发行善,即无行;有的人却要受到他人的鼓励或是说服,才会做布施?这是因为过去世时常造那种善业,养成了很好的习性。过去世如果很少行布施,不会生起要布施的心。我有一位朋友过去世的家庭每天供养一千个阿罗汉比丘,所以他这一生看到比丘自然而然会供养。这就是过去世所习惯造作的善业,延续到了这一生。没有受到别人的鼓励说服自动想出家,也是缘于过去世或者可能很多世都当过出家人,是过去的习性所留下来的。
-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听到四川地震灾难,自动自发觉得应该行布施,但是不懂业报。没有因缘果报的智慧而行布施,就是这个心。
-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没有业报的智慧,但是在朋友的鼓励之下很高兴去行布施,捐款帮助灾民。之前提到,每一种善心与不善心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行善业时,如果没有因缘果报的智慧,虽然是善心,产生的果报就是与智不相应,智不相应果报心在因缘俱足时,会产生成为投生那一刻的结生识。包括天上的天神与人类的一切众生,如果第一个投生的结生识是与智不相应,那他修止禅,将没有办法证得禅那,更不用说修行观禅,或是证得道果。所以智慧非常重要,做任何善事都要带有智慧,智慧是决定日后禅修时能否达到目标的最重要条件。当然,仍然还需要精进等等的配合。
-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知道布施是个善业,不过是带着平舍的心自动去做善事。
一个人做善事时是愉悦的,行善的果报会比较圆满。佛陀讲过:“对于行善业要充满欢喜。”比如布施前想到要布施就很欢喜;把东西供养出来的那一刻,心中也充满着欢喜;供养之后,想起今天的布施,同样觉得非常欢喜。在没做之前、做的那一刻与做过之后都生起欢喜心,叫做上等布施。上等布施所带来的果报是很圆满的。
另外有一种布施,例如:
- (1)有很多东西用不完,其中有较优的,也有比较劣的,把劣的东西送出去,叫做劣等布施。
- (2)认为应该供养和自己所拥有的品质相等的东西,叫做中等布施。
- (3)认为供养之物要比自己的东西好,留下比较劣等的,叫做上等布施。
上等布施会带来上等果报,中等布施带来中等果报,下等布施带来下等果报。因此行善时一定要尽量欢喜,即使不欢喜,也应告诉自己要高兴一点,尽量不要以平舍的心去行布施。如果以平舍的心去行布施,一旦此业成熟产生投生那一刻的果报心(即结生识),也将是舍俱的。一个人的结生心若是舍俱的,便不太会笑。我在帕奥禅林遇到一位禅修者,他的脸上时常没有表情,可能这个人前世行善时,是舍俱相应的心。
- 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受到朋友的鼓励后,带着中舍的心行布施,知道是善业,有因果的智慧。
-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不了解因果,但会自动自发行善。因为没有因果概念,所以与智不相应。
-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有行是受到他人的鼓励,或者再三考虑后才行善。
如果今天你们来听经,只是来看看或听听《阿毗达摩论》到底讲什么东西,不知听经是善业,就是与智不相应。但是,如果你认为听经是善业,应该要很高兴,而且不用受人家鼓励或说服才来,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这个心是最好的。同样的,当你来到寺院时,看到地上很多叶子,拿起扫把中舍地扫着地,这是“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如果你认为这是应该做的,并不知道这样的服务是种善业,叫做智不相应。我们在做每一个善业时,都应有智慧知道因果关系,这是最基本的。此外,在扫地时观无常、苦、无我,也是与智相应。研究一下自己的心,看看是善心多过不善心呢?还是不善心多过善心呢?如果不善心多过善心,就要留神了!
善心的受有两种:悦俱和舍俱。八大善心里有四个是与智相应,四个与智不相应。与智相应的心有三种因——无贪、无瞋、无痴。八大善心的第一个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与智相应的“智”就是52个心所里的慧根。智慧有很多的层面,在八大善心里面的“智”代表知道因果,知道善恶,知道无常、苦、无我。在观智(观禅)的时候,比如声音生起时,你观声音无常、无常……会生起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苦受生起时,你观苦受无常、苦受是苦、苦受无我,也会生起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所以这个智慧也表示对无常、苦、无我的了知,是八大善心里面的智慧。
八大善心的第二个是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也是三个因:无贪、无瞋、无痴。第三个是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智不相应表示没有智慧(智慧是无痴),所以只有两个因:无贪跟无瞋。八大善心中有的是三个因,有的是两个因;有的是悦俱,有的是舍俱。
2. 欲界果报心(8)
八种欲界果报心:
-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智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智相应有行一心
-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
-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
八个欲界果报心与八个欲界善心,在文字上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这八个是果报心,不是善心,是由八个欲界善心所带来的果报。例如:第一个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产生第一个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果报心,即第一个善心产生第一个果报心。这个果报心将会成为天神或人类的结生识,就是投生的第一个心识。根据论书的解释,悉达多太子(就是佛陀尚未成佛之前的菩萨)的结生识,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果报心。第二个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的善心,就会产生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果报心。以此类推。
3. 欲界唯作心(8)
欲界唯作心有八个。唯作心不涉及造业,纯粹只是行动而已,所以这种心属于阿罗汉的心。阿罗汉包括正等正觉佛陀以及辟支佛。所以阿罗汉生起的心叫做唯作心。既然是属于阿罗汉的心,并不是我们能领会的领域,在此不做解释。
十八种无因心
我们已经研究过不善心(12)、美心(24),现在进入无因心(18)。因,共有六种︰一是三个善因——无贪、无瞋、无痴;一是三个不善因——贪、瞋、痴。所谓因,就是使心稳定的因素。因,又称为“根”。树如果有根,就会比较稳固;如果没有根,很快倾倒枯萎。所以,因是使心稳定的因素。不善心和善心都是有因心,所以比较稳定。无因心因为没有这六种因,则较为脆弱、不稳定。
十八个无因心可以分为三种:不善果报心(7)、善果报心(8)、无因唯作心(3)。
1. 不善果报心(7)
不善果报心有七个,是由12种不善心所产生的果报。
- 眼识与舍俱行
- 耳识与舍俱行
- 鼻识与舍俱行
- 舌识与舍俱行
- 身识与苦俱行
- 领受与舍俱行
- 推度与舍俱行
- 眼识与舍俱行:就是舍俱眼识的意思,所以我们的眼识是果报心。一出门看到不可喜的所缘,譬如一堆粪便,生起了不善舍俱眼识,这是过去恶业所产生的果报。但是要记得,眼识的生起只是一个心识刹那,眼睛会看到不可喜的所缘,是过去造下的不善业,不要怪为什么粪便出现在眼前。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很多眼睛时常看到的不善所缘而生起的不善眼识,都是过去业成熟的关系。
- 耳识与舍俱行:一出门就听到很刺耳的声音,心里觉得不舒服,同样也与过去业有关。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有因必有果。
- 鼻识与舍俱行
- 舌识与舍俱行
- 身识与苦俱行:眼、耳、鼻、舌四个识全都与舍俱行,为什么身识不与舍俱行,反而与苦俱行?因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分别取色尘、声尘、香尘、味尘为所缘,而身识取触尘为所缘。
触包括四大里面的地、火、风。为什么水不包括在里面?用手拍打一盆水会感受到压力,那个压力是风;感到水的柔软,是地;感到水的冷,是火。所以水的流动和黏,没有办法透过身识来感觉,而是透过意识。因此触尘只有地、火、风,而身识取的所缘是四大的三大:地、火、风。
依赖四大可以产生出二十四种所造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色、声、香、味都是四大所造色。眼识是取色尘(色是所造色)为所缘,当色尘撞击到眼根(眼根也是所造色),会产生眼识,眼识生起就会看到。所造色撞击所造色,力量非常微弱,因此生起的受一定是舍受。
身识的所缘是地、火、风,是地、火、风直接来撞击身识,且身识遍布全身,因此撞击力很强。撞击力一旦强大,不可能生起舍受,一定是苦受或是乐受。因为是不善果报心,所以是苦俱。当你坐在硬硬的木板上,感觉到不舒服,这就是身识与苦俱行。
- 领受与舍俱行:色尘撞击到眼根时,会生起一个识叫做五门转向。五门转向心会转向色所缘,彷彿在看这是什么东西。心是生灭、生灭的,五门转向心生起即灭。之后生起眼识,眼识便看到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颜色。眼识生起又灭掉,随后生起领受与舍俱行的心,去领受那个色所缘。当我们读到心路过程的章节时,就会更加清楚,现在只是大略说明。
- 推度与舍俱行:心是生灭法,领受心生起灭掉之后,又会生起另外一个心叫做推度,推度先去推断:这是色所缘!
七个不善果报心都是取不可喜的所缘,心一定要取所缘才能生起,没有所缘,心不可能生起。
2. 善果报心(8)
八大欲界善心不但能够引生八大有因果报心,也可以引生八大无因善果报心,分别是:
- 眼识与舍俱行
- 耳识与舍俱行
- 鼻识与舍俱行
- 舌识与舍俱行
- 身识与乐俱行
- 领受与舍俱行
- 推度与悦俱行
- 推度与舍俱行
这边多了一个“推度与悦俱行”。这颗心与“推度与舍俱行”的分别在于: 推度与悦俱行取的所缘是极可喜的所缘;推度与舍俱行取的所缘是可喜所缘。“极可喜”是非常可喜的意思。例如见到佛陀,这个所缘非常可喜,生起的是悦俱推度心;见到一般的朋友,生起的是舍俱推度心。
八个善果报无因心,因为是善果报心,取的是可喜的所缘。
眼睛一看就看到可喜的所缘,是过去善业所产生的果报。鼻子一嗅就嗅到可喜的香味,也是过去世善业的善报。但是嗅到香味时,若产生了执著,就不是过去世善业所产生的果报。当你一嗅到可喜的香味,马上生起“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或是另外七个贪根心之一),变成贪根心,便是造不善业了。所以当眼耳鼻舌身,被各自的色法撞击到的那一刻所产生的五识,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全是过去的业成熟所产生的果报。但是你生起贪、瞋、痴等等的反应,跟过去世就没有关系了,那是你现在造下的业,将来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3. 唯作无因心(3)
所谓唯作心,并没有涉及业,纯粹只是一个活动。共有三种:
- 舍俱五门转向心
- 舍俱意门转向心
- 悦俱阿罗汉生笑心
- 舍俱五门转向心:当色尘撞击到眼根时,第一个生起的心叫做“舍俱五门转向心”,转向目标之后,心就灭掉了。由于撞击时尚不清楚目标是什么,不可能生起悦俱,也不可能生起忧俱,所以只有舍俱。唯作心不一定是阿罗汉才有,只有八个欲界唯作心才是阿罗汉专有。我们凡夫也会生起五门转向心,比如看到一个东西时,你马上会反应那是什么,这也是唯作心。无论凡夫还是圣者,心中都会生起舍俱五门转向心与舍俱意门转向心。
- 舍俱意门转向心:在“意门心路过程”章节中将进一步说明意门转向心。
- 悦俱阿罗汉生笑心:这个心才是属于阿罗汉,不会在凡夫,也不会在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有学圣者的心中生起。阿罗汉也包括正等正觉佛陀和辟支佛。
阿罗汉生笑心的作用,是致使阿罗汉对欲界的事物产生微笑。他的笑只是移动一下嘴巴而已,不会像我们笑得嘴巴大开。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跟拉卡那比丘(Lakkhana)有次外出托钵,看到很多饿鬼在附近飘荡,心中生起了悦俱阿罗汉生笑心,嘴角微微一笑。拉卡那尊者很纳闷,问道:“尊者,请问你为什么微笑?”目犍连尊者说:“等我到佛陀面前,你再问这个问题。”接着,他们两位来到佛陀面前,拉卡那尊者又再问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说:“我刚才看到很多饿鬼在附近飘荡。”
佛陀说:“我成道时,也看到过同样的饿鬼在附近飘荡,有的是人头蛇身,有的颈部像针,肚子却像怀孕一样。肚子这么大、颈项这么小,能吃的东西很少,所以一直处于挨饿中。”于是佛陀描述了各式各样的饿鬼。
佛陀有次跟阿难尊者出门,看到一对乞丐在乞食,佛陀微微笑了。阿难尊者问道:“世尊,是什么事情让你微笑?”佛陀回说:“阿难,你有没有看到这两位乞丐?这对夫妇已经很老了,如果他们33岁之前勇猛精进的话,男的可以证到阿罗汉道果,女的证到阿那含道果。若超过33岁,但在66岁之前还能精进用功的话,男的可证到阿那含道果,女的证到斯陀含道果。现在,他们就在我面前,但年事已高,即使我再向他们说法,他们也没有机会体证涅槃,所以很可惜呀!”
但并非年纪大就没有希望,佛陀时代也有一百二十多岁的人证到道果。在帕奥禅林,也有七十多岁、八十多岁的人证到禅那。佛陀所言只是针对乞丐夫妇而已。
十五色界心
89种心识,我们已经完成了欲界心(54),现在进入色界心(15)。所谓色界心就是禅那的心,或者是时常活动在16个色界地的心,共有15个,分别为:色界善心(5)、色界果报心(5)、色界唯作心(5)。
五个色界善心
我们先看色界善心(5)。色界善心皆包含三种善因——无贪、无瞋、无痴。五个色界善心是:
-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怎么会有五禅呢?根据经藏,禅那分成四分法;根据论藏,禅那分成五分法。一般而言,第一禅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是一样的;有的禅修者进入二禅时,同时去掉寻和伺,所以《阿毗达摩论》的二、三禅相同于经藏的二禅;而《阿毗达摩论》的第四禅,相同于经藏的第三禅;《阿毗达摩论》的第五禅,相同于经藏的第四禅。
五个色界善心都是禅心,为了要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一定要修行止禅。禅修只有两种,一种是止禅,一种是观禅。止禅一共有40种业处。有的业处不能够达到禅那,例如四大分别观、死随念、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达到安止定。
此处以安般念为例来说明如何修习达到初禅。“安般念”的巴利文是“ānāpāna sati”,所缘是呼吸,sati是正念,所以是将正念放在呼吸上面,自然呼吸。正念是纯粹知道,知道在呼吸,知道吸进去呼出来,而且越自然越好。修行止禅安般念会失败的原因在于太造作,造成鼻子阻塞,或者是用错精进,过度观呼吸,使得头部紧绷胀痛。射箭时如果力量太大,箭会越过标靶,射到另外一边。除了会造成鼻子变硬,有些人连牙齿也会紧绷。我们人做事情习惯目标至上,意图精进不断以达到目的,但这种方法在禅修上无法成功。一定要顺其自然与法相应,成功的机会才会大。
修安般念时,取呼吸为所缘,自然吸进呼出,不必特意造作。你听经时有没有在呼吸?有!是否特别用力呼吸?没有!以此方式来观呼吸就对了。定力一旦提升,鼻子下面会出现灰色的相,叫做遍作相。身体旁边与后面出现的光,不是禅相。禅相是由呼吸产生,与呼吸一起的。若光离开呼吸遥远,不会是禅相,纯粹是光罢了。禅相必须结合呼吸,一定是丛鼻孔出来。在非常寒冷的地方讲话时,嘴巴会呼出一团烟,这就正如你所看到的禅相。在鼻孔下面似乎喷出一团烟,才是百分之百标准的禅相。烟刚从鼻孔喷出来时是灰色的,再持续专注,就会转化成白色,叫做取相;再继续提升定力,专注所缘,心越来越专注,白色就会转成透明,像钻石、像晨曦一样明亮,叫做似相,这是安般念要取的所缘,是禅那心要取的所缘。
似相一般很稳定,若变成白色、红色或黄色等等,是因为你的起心动念导致了颜色的变化。心的力量很强,心因为定力而产生禅相后,还可以改变禅相。要禅相变长,就会变得很长,要圆就圆,要方正就方正,要它射得很远,就可以射得很远。有些人到达这个境界时会觉得很好玩,不断玩弄,直到禅相不见才开始难过。玩弄禅相时,心无法专注,定力消失,禅相也就随之不见,因为禅相由定力产生。只有稳定定力,禅相才不会消失。禅相若消失不见,只要继续专注呼吸,一定会再出现。所以要以平舍的心来修行,不要一直受禅相影响。有的人爱和他人比较,一旦没有出现禅相就会难过,结果越无法修行。必须以平舍的心来观,有也好,没有也好,责任就是继续观呼吸,如此而已。
当心沉静在似相至少一个小时,完全没有妄念,便能生起五个禅支,也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达到初禅。如果能够维持初禅一个小时,初禅的善心就可以在你心中生灭、生灭、生灭一个小时,这是很强的善业。
要进入第二禅,一样是取安般念似相为所缘,在提升定力时,还带着一个心愿,想要去掉比较粗劣的禅支:寻。带着去掉寻这个禅支的心愿再继续观,提升定力,就会达到第二禅:伺、喜、乐、一境性。很多禅修者可以同时去掉寻和伺两个禅支,达到喜、乐、一境性三禅。之后若想要进入第四禅,必须舍去喜,因为喜本身有情绪的作用,会使心波动,不如无喜的四禅寂静。决意去掉喜,然后提升定力,就可以达到第四禅: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喜和乐有什么分别?喜是喜欢这个似相,乐是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是快乐,就像疲惫又口渴的旅人听到水声时会很喜欢,生起的是喜;而喝水时体验到快乐,就叫做乐,二者并不一样。我们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喜是行蕴,乐是受蕴。这个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佛陀说是超越世间五欲之乐的,世间最快乐的事物,也比不过四禅的乐。思惟乐也是一种情绪的作用。所以,禅修者决定去掉乐,再提升定力,就会到达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初、二、三、四、五禅,都是取同一个目标。如果是修安般念,从初禅到五禅全都取似相为所缘,即鼻孔下面像钻石一样发亮的透明似相。然后,一步一步提升定力,舍弃粗劣的禅支,进而从初禅慢慢达到第五禅。
五禅支所代表的意思:
- 寻:心一直安置在安般念似相就是寻,如蜜蜂采花蜜时,整个投入花朵里。
- 伺:保持心持续不断注意安般念似相,如蜜蜂围绕花朵嗡嗡作响,这种叫做伺。
- 喜:是喜欢似相。
- 乐:是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者快乐。
- 一境性:是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从禅定出来时,要检查这五个禅支,确定你刚才进入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是五禅。
五个色界果报心
色界果报心与色界善心,文字上是一样的。五个色界善心可以在欲界生起,但是五个色界果报心不行,因为它们是梵天的结生识,是梵天投生在色界的第一個心识。凡夫是欲界的众生,不是梵天神,所以结生识不可能是色界果报心。我们若现在修证初禅,这个初禅善心不可能在今生产生果报。今生临终时若始终保持初禅的定力,会依其往生到梵天的色界初禅天,成为梵天的结生识(色界初禅天分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个界)。
五个色界唯作心
唯作心是阿罗汉的心,但并非所有阿罗汉都拥有五个色界唯作心,因为不是每个阿罗汉都拥有禅那,有的是慧解脱的阿罗汉,这种心不会在他们心中生起。但是对阿罗汉而言,要修禅那很容易,因为证到禅那的基本条件就是克服五盖、镇伏五盖。阿罗汉心中已经没有烦恼,要克服五盖是芝麻小事,所以很容易修到禅那。
色界唯作心(5),只属于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的阿罗汉的心。
凡夫生起的初禅心,叫做善心,阿罗汉生起的初禅心,叫做唯作心。为什么叫唯作心呢?因为唯作心不会再产生业报,阿罗汉已经彻底断除无明跟爱欲,其行为不会再产生果报。我们凡夫因为尚未彻底断除无明跟爱欲,所有的作为叫做善心或者不善心,而这些心的活动会产生果报。
今天,我们听了四个小时的法义,加上一个小时的讨论及一个小时的综合报告,共有六个小时。一眨眼,就有十多亿个心生灭,所以已经累积数不尽的善业。如果你是带着欢喜的心上课,就会产生更多的善业;如果是带着与智相应的心,也必定有更多的善业产生。我们应该把善业分给一切众生,同时希望这个善业能够成为我们解脱轮迴的助缘。我们现在回向功德:
Idam me puññ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puññam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Idam me puññam sabbasattanam dema Sādhu! Sādhu! Sādhu!
谢谢大家!“Sādhu”的意思是“善哉!善哉!”天神听到时,也会跟我们一起喊:“Sādhu!Sādhu!Sādhu!”
十二无色界心
四个无色界善心
- 空无边处善心
- 识无边处善心
- 无所有处善心
- 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要修无色界善心,要先修十遍(kāsinas),分别是:地、水、火、风、红、黄、白、褐、光明、空。褐色就是头发的颜色,有的翻译成蓝色。要怎么修空无边处善心呢?禅修者要先修到地遍四禅,地遍的目标是大地,需取地为所缘。刚开始,在地上画个圆圈,取那个地为所缘。回到座位后闭上眼睛,刚才所取的相就会浮现起来,然后观地、地、地……当心一直专注於地时,再慢慢把那个地扩大,一寸、二寸、三寸、四寸、五寸……直到整个十方虚空成为大地,便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
接着,从地遍进入空无边处。从五禅出定之后,观想这个色禅的过患。色禅有色身,有色身就会遭受到他人的打击、伤害、刺杀等等。思惟色身的过患,证到一个没有色身的禅那,叫无色禅。因此,又再取整个大地为目标,然后注意大地的一个空间,就像皮肤有毛孔一样,注意大地的空隙,观空、空、空……整个大地就会不见,只留下一片虚空。接着,取虚空为所缘,默唸空无边处,或是虚空、虚空、虚空……如此即可证到空无边处无色禅。空无边处无色禅有两个禅支,就是舍与一境性。
从空无边处禅要进入识无边处禅,要取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一直默唸识无边、识无边……如此可证入识无边处无色禅。识无边处无色禅也是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
从识无边处无色禅要再进入无所有处无色禅,要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目标。因为一个心识刹那不能够有两个心同时生起,所以当识无边处善心生起的时候,空无边处禅心便不存在。取这个不存在为目标,观无所有、无所有、无所有……就可证到无所有处无色禅。无所有处无色禅也是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
从无所有处无色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禅,要取无所有处禅心为目标。因为“有”是不好的,“有”就会有痛苦,“没有”是最好的,所以要观无所有处的心为至上、此心至上、此心至上……便能证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禅。为什么叫非想非非想呢?非想不是想,又是什么意思?非想非非想处(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因不能说其有想或无想而得其名。在这种心里,“想心所”已变得非常微细,无法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但该想并非不存在,而是保留了其残余之状,因此亦不能说无想,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
无色界禅心缘取的目标不同,但,却有同样的两个禅支,这一点跟色界禅有点不一样。
色界禅无论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取的都是同一个目标,例如安般念就是似相,在鼻孔下面,像钻石一样明亮的似相。色界禅一一超越了粗略的禅支,将之去除,然后进入比较微细的禅支。但是无色界禅的目标各个不同,例如:空无边处善心取虚空为目标;识无边处善心取空无边处禅心为目标;无所有处善心取空无边处禅心的不存在为目标;非想非非想处取无所有处善心为目标。但它们的禅支是一样的。这个就是色禅跟无色禅的分别。
四个无色界果报心
- 空无边处果报心
- 识无边处果报心
- 无所有处果报心
- 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空无边处果报心是由空无边处善心所产生的果报,不在欲界生起,而是在无色界里的空无边处地生起。空无边处地是无色界四个地之一,空无边处果报心在此生起,成为那儿梵天神的结生识。如果修的是空无边处无色禅,临死时若还保持其善心,善心就会直接产生果报,成为投生的第一个心识,也就是将出生在空无边处地,而结生识就是空无边处果报心。因此,此一果报心是梵天神的结生识,没有办法在欲界生起。
识无边处果报心是出生在识无边处地,成为梵天神的结生识,是由识无边处善心所产生。如果一个人曾经证得识无边处禅心,但是往生时失掉禅那,就无法出生在识无边处地。如果想出生在无色界处,临终时必须仍保持那个禅那。无所有处果报心和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也是一样。
出生在无色界会非常长寿,而且没有身体。没有身体就没有痛苦,但是也无法享受身体之乐。如果你是追求欲乐的人,就会觉得不好。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缺点是:无色界没有色身,没有色身就没有耳根,而耳根是非常重要的。有耳根才能听闻佛法。要证到须陀洹有四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听闻佛法。不听闻佛法,怎么观名色的无常、苦、无我?所以一定要先听闻佛法,才懂得如何修行。无色界因为没有耳根,就算佛陀出现在面前,也没有办法听他说法,这是唯一缺点。
佛陀说世间上有两种人非常稀罕,第一个就是懂得感恩的人,第二个是为众生谋福利的人。佛陀就是为了众生的福利出现。佛陀成道之后,曾思索应该回报对祂有恩的人。善者的感恩之心是非常强的。祂想起了还没成佛之前,曾向 Uddaka 学过无所有处无色禅,但是后来认为那个不是究竟解脱的法,所以放弃。后来又向 Alara 学习非想非非想无色禅,也觉得没有办法解脱烦恼,再度放弃。结果祂自己坐在菩提树下,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到正等正觉佛陀。
正等正觉佛陀与辟支佛不一样。正等正觉佛陀一定要靠自己的智慧和精进证得佛果,同时能够向众生演说他所证道的四圣谛。辟支佛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和精进证到佛果,却没有能力向大众演说四圣谛。至于一般的阿罗汉,譬如舍利弗尊者阿罗汉,必须听闻佛法才能够成为圣者。不过,阿罗汉弟子也能向其他人开示四圣谛。
佛陀证道之后,想要回报他的两个老师 Uddaka 与 Alara,于是运用神通,找寻他们所在之处。结果看到他们已经往生,前者投生在无所有处地,后者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处,佛陀说:“非常可惜!如果这两位智者有机会听到我一两句法語,马上能证到阿罗汉。可惜他们缺乏耳根,没有那个因缘。”
如果已经证到圣果成为须陀洹,就可以出生在无色界。因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的修行方法是一样的,即是观名色的无常、苦、无我,所以可以独立修行。
四个无色界唯作心
四无色界唯作心是拥有无色禅的阿罗汉才能够生起。当阿罗汉进入空无边处无色禅,心流会生起空无边处唯作心,而非空无边处善心。阿罗汉生起的若是空无边处善心,善心将再产生果报。但阿罗汉已经彻底灭除烦恼,他一切善的活动无法产生果报,因此心中生起的只有唯作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全部是三因:无贪、无瞋、无痴,没有智慧是不可能证得禅那。
当阿罗汉进入无色界空无边处禅心,只会生起唯作心,因为空无边处果报心只能成为出生在空无边处地梵天神的结生识。
15个色界心与12个无色界心整体上总称为“广大心”(mahaggatacitta),即殊胜、优越、高尚之心,因为它们已脱离诸盖,意即脱离五盖,是清净的、昇华的、广大的心境。暂时征服了烦恼,所以说清净;已经脱离欲乐,所以是昇华;广大的心境则是因为其取的所缘,比如慈心禅,要散播慈心是遍布十方宇宙的,所以心是广大的。又如地遍,心把整个地遍扩大到十方世界,全世界都是地遍。所以,这个心是一片广阔的。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