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轻松谈

Index

Abhidhamma in Daily Life - Venerable Ashin Janakābhivaṃsa
阿毗达摩轻松谈 - 加纳卡阿毗旺萨尊者 - 摘要

心本身无法决定善或不善。心识变成善或不善,是基于不同的心所。了知心的运作,舍离不善,培育善法,是通往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实践之道。

 

作者前言

愿一切众生安详生活,睡卧甜美,醒来吉祥。愿他们能断除导向四恶趣的恶行,圆满一切波罗蜜,使心逐步成熟。

纵观当今世界,慈、悲、喜这三种梵住美德似乎已在人们心中枯萎。由此产生的贪、瞋、痴等“热恼”烦恼,正灼烧着人们的心灵。这些烦恼不仅在今生,更会在未来的轮回中导致美德的衰败。因此,人们应当努力断除这些“热恼”,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梵住的清凉境界中。

所谓的轮回 (saṃsāra),在究竟意义上,并非指物质世界中的生命存续,而是心 (citta)、心所 (cetasika) 与色法 (rūpa) 的相续不断。我们名义上称为人类、天人或梵天的生命,在究竟谛上,不过是名法(心与心所)与色法(物质)的组合。

名色之所以相续存在,是源于外在所缘过去所造之业 (kamma) 这两大根本原因。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若内心善良,来生的名色亦将善良,从而投生为人、天人或梵天。反之,邪恶的内心则会导致投生于地狱、饿鬼或畜生等恶趣。

如理作意 (yoniso manasikāra),即明智地思惟,是产生善心的关键。无论遇到何种境界,正确的态度都能催生善心,而不正确的思惟则会阻碍善心的生起。获得正确态度的途径有二:一是阅读好书,二是向智者学习。通过积累知识,并决心保持善念,我们才能在任何境况下都以正确的思维来应对。

为了大众的福祉,我撰写了这本《阿毗达摩轻松谈》,旨在帮助人们修习善行,其目的如下:

  1. 希望读者能培养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起伏,以四梵住之心和谐生活。
  2. 希望读者能随时保持善的情绪,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以坚毅积极的态度面对。
  3. 希望读者能在今生努力圆满布施、持戒等波罗蜜,从而在未来世中逐步提升,直至证悟涅槃。

箴言:就如我们每日照镜整理仪容,你也应每日阅读这本关于心识分析的论述,并自我觉察。


第一章 究竟法和心

Paramattha:究竟法

在佛陀的教法中,存在四种究竟法 (paramattha),即不变异的究竟真实。它们分别是:心 (citta)、心所 (cetasika)、色法 (rūpa) 和涅槃 (nibbāna)

所谓“不变异”,是指这些法的内在本质是恒常、坚固的。例如,的本质是贪婪,的本质是憎恨,无论它在谁的心中生起,其本性始终如一。了知这些究竟法,有助于我们如实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Citta:心或心识

的唯一功能,就是认知或觉知所缘(目标)。这种觉知并非指智慧的理解,而仅仅是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纯粹认知能力。

心的本质

根据《法句经》,心具有以下特质:

  1. 心可远行:心本身并无物理移动,但它能认知远方的所缘,仿佛身临其境。
  2. 心只独行:心识的生灭速度极快,在一弹指间就有超过一兆个心识生灭。因此,心识总是一个接一个地生起,认知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绝不会有两个心识同时生起。
  3. 心无形体:心没有形状、颜色或大小,它仅仅是认知目标的能力。
  4. 隐于窟:心识生起依赖于相应的根门,如眼识依赖眼根,而大多数心识则依赖于心所依处色(位于心脏的血液中),因此象征性地说它“隐于窟”。

为什么心要改善

心识的生灭极为迅速,善念与不善念在短时间内即可交替出现。正如人的外貌千差万别,心也各不相同,有好有坏,有敏锐有迟钝。然而,心是可以被驯服和改善的

改善我们的心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弥兰达王在向那先尊者请教深奥佛法前,曾用七天时间严格遵守八项原则来训练自己的心,使其专注、谦卑、充满慈爱。这是一个极好的榜样。我们应当效法他,时常约束自心,哪怕只是一两天,通过不断练习,不善念会逐渐减少,善念与智慧则会增长,品德也会变得高尚。

箴言:心引导着世界,所有众生都屈从于心的意志。就如拍照前要打扮自己,你也应当调控日常的心念,为前往涅槃的安详之城做好准备。


第二章 心所和不善心所

心所决定心

心 (citta) 本身的功能只是认知所缘,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心之所以成为善或不善,完全取决于与它同时生起的伴随心所 (cetasika) 的性质。心所就像染料,能将无色的水染成各种颜色。因此,要理解善心与不善心,必须先学习心所法。

影响心的十四不善心所

共有十四种不善心所,它们会染污我们的心:

  1. 痴 (Moha)
  2. 无惭 (Ahirika)
  3. 无愧 (Anottappa)
  4. 掉举 (Uddhacca)
  5. 贪 (Lobha)
  6. 邪见 (Diṭṭhi)
  7. 慢 (Māna)
  8. 瞋 (Dosa)
  9. 嫉 (Issā)
  10. 悭 (Macchariya)
  11. 恶作 (Kukkucca)
  12. 昏沉 (Thīna)
  13. 睡眠 (Middha)
  14. 疑 (Vicikicchā)

一、痴 (Moha)

即无明,是所有不善法的根源。它分为两种:

  1. 随眠的痴 (Anusaya-moha):这是潜伏在众生心相续流中的无知倾向。它遮蔽了我们对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以及四圣谛、缘起法等究竟真理的彻见。即使是圣者,在成为阿罗汉之前,这种潜在的痴依然存在,只是逐渐减弱。
  2. 缠缚的痴 (Pariyuṭṭhāna-moha):这是在特定时刻与心一同生起的痴。它使人无法了知恶行的苦果,从而导致即使是有学问的人也会犯下恶行。

例如,一位修行有成的隐士,因一念之痴,见到皇后裸露的身体而生起贪欲,犯下大错,瞬间失去了长久修习得来的禅那与神通。这说明了痴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和具有毁灭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知道自己未曾学过的事物,并非不善心所“痴”,而仅仅是知识的缺乏。即便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也有他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

二、无惭 (Ahirika)

无惭对造作恶行不感到羞耻。恶行如粪便般污秽,有德之人会极力避免。但无惭之人如同村猪,不仅不厌恶粪便,反而乐在其中。他们不以恶为耻,甚至可能引以为豪。当痴生起时,往往伴随着无惭。

三、无愧 (Anottappa)

无愧对造作恶行不感到畏惧。恶行如火焰般危险,会带来四种可怕的后果:自我谴责 (attānuvāda-bhaya)、他人谴责 (parānuvāda-bhaya)、今世的惩罚 (daṇḍa-bhaya) 和来生堕入恶趣 (duggati-bhaya)。无愧之人如同飞蛾扑火,无视这些危险,大胆行恶。

四、掉举 (Uddhacca)

掉举心的不安或散乱状态,无法稳定地专注于一个所缘。它如同被投入灰堆的石子,激起漫天飞灰。心在不同目标间游移,无法集中。虽然掉举是不善心所,但其力量微弱,通常不会导致众生堕入四恶趣。

五、贪 (Lobha)

对感官享受的渴望与执取。它有多种名称,如情爱 (pema)渴爱 (taṇhā)贪欲 (rāga)。它是痛苦的根源,即四圣谛中的集谛 (samudaya)

六、邪见 (Diṭṭhi)

邪见错误的观点或理解。它把不存在的视为存在(如相信有创世主或永恒的灵魂),把存在的视为不存在(如否认业果、来生或涅槃),把错的当成对的(如认为杀生祭祀是善行),把对的当成错的(如不信布施、持戒能导向解脱)。

七、慢 (Māna)

傲慢或自负。无论在顺境(优于他人)、平境(与他人平等)还是逆境(不如他人),慢都会使人自我膨胀,瞧不起别人。常见的慢有:

真正的有德者,即使拥有卓越的才华与地位,也绝不骄傲自满。我们应根除我慢,保持谦卑,如此才能在轮回中不断提升。

八、瞋 (Dosa)

心的愤怒、粗暴或恶意状态。它涵盖了悲伤、恐惧、抑郁、怨恨、恶言、暴力等多种负面情绪。瞋的力量强大,会带来极大的痛苦。

九、嫉 (Issā)

对他人的成功、财富、美貌或德行感到不悦。嫉妒心强的人无法欣赏他人的优点,常常通过贬低他人来寻求心理平衡。这种心态只会伤害自己,使自己堕落,而被嫉妒者往往不受影响。

十、悭 (Macchariya)

吝啬或自私,其本质是不希望他人获得任何利益。它不同于一般的贪,贪是想拥有,而悭是不愿别人拥有。经中提及五种悭:

  1. 居所悭吝 (Āvāsa-macchariya)
  2. 随从悭吝 (Kula-macchariya)
  3. 利养悭吝 (Lābha-macchariya)
  4. 赞美的悭吝 (Vaṇṇa-macchariya)
  5. 法的悭吝 (Dhamma-macchariya)

悭吝会使人内心污秽,并导致投生恶趣的苦果。

十一、恶作 (Kukkucca)

恶作对已做的恶行和未做的善行感到后悔和自责。这种追悔本身也是一种不善心所,会带来内心的烦恼。正确的做法不是沉湎于后悔,而是下定决心不再造恶,并积极行善。

十二/十三、昏沉 (Thīna) 和 睡眠 (Middha)

昏沉心的呆滞睡眠心所的迟钝。两者通常同时生起,导致懒惰、无精打采、缺乏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因身体疲劳而产生的睡意并非不善心所。

十四、疑 (Vicikicchā)

特指对佛、法、僧三宝以及戒、定、慧、过去世、未来世、业果和缘起等核心教法的不确定或怀疑。对世俗事物的疑惑,如某个词句的意思,不属于这里的“疑”。


第三章 善心所

共有十四种善心所,它们能提升心的品质,使其纯净和良善。

  1. 信 (Saddhā)
  2. 念 (Sati)
  3. 惭 (Hirī)
  4. 愧 (Ottappa)
  5. 无贪 (Alobha)
  6. 无瞋 (Adosa)
  7. 无痴 (Amoha) = 慧 (Paññā)
  8. 慈 (Mettā)
  9. 悲 (Karuṇā)
  10. 喜 (Muditā)
  11. 舍 (Upekkhā)
  12. 正语 (Sammāvācā)
  13. 正业 (Sammākammanta)
  14. 正命 (Sammā-ājīva)

一、信 (Saddhā)

有两个特质:信念心的清晰

  1. 信念:相信业果法则、三宝的功德等真实存在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确信,不同于盲信或邪信。
  2. 心的清晰:当信心生起时,如同净水珠能澄清浊水,它能消除内心的疑惑和染污,使心变得清澈、明净。

需要警惕邪信 (muddhappasana),即因愚痴或贪欲而产生的盲目信仰,比如相信虚假的圣物或骗子的花言巧语。真正的信应与智慧相结合。

二、正念 (Sati)

正念对善法目标的忆念、不忘失和清晰的觉知。例如,忆起自己做过的善行、专心听闻佛法、禅修时念念分明。正念的核心是不放逸 (appamāda),即警觉、不疏忽。佛陀教导,正念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必要的。

单纯的记忆,如忆念亲人或过去的恩怨,若伴随着贪爱或瞋恚,则不属于真正的正念,而只是“想”的作用。

三/四、惭 (Hirī) 和 愧 (Ottappa)

对造作恶行感到羞耻,源于对自身荣誉和尊严的尊重。对造作恶行感到畏惧,源于对他人(如父母、师长)的尊重和对恶果的畏惧。

惭与愧是世间的守护者 (Lokapāla Dhamma),它们使人类区别于动物,保护世界免于道德沦丧。缺乏惭愧会导致社会败坏。

五、无贪 (Alobha)

无贪不执取、不贪求,其本质是慷慨与施舍。无贪之人知足常乐,以正当方式谋生,乐于助人。它与贪婪截然相反。

六、无瞋 (Adosa)

无瞋不粗暴、不伤害,其本质是慈爱 (mettā)、宽恕与祥和。无瞋之人内心平静,面目安详,言语温和,处处受欢迎。

七、无痴 (Amoha) = 慧 (Paññā)

无痴智慧,它能驱散遮蔽真理的无明。智慧分为先天智慧 (jāti-paññā)后天智慧 (pavatti-paññā)。前者源于过去世的善业,后者通过今生的学习和修行获得。只有具备先天智慧的三因人,才可能在今生证悟道果。

为了培育智慧,我们应当亲近善知识,阅读好书,并立下崇高愿望,在行善时回向于智慧的增长。

八、慈 (Mettā)

在阿毗达摩中,并非一个独立的心所,而是无瞋心所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真诚希望他人幸福、平安、进步的善意。它不同于基于贪欲的俗家之爱 (gehasita-pema),但俗家之爱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升华为真正的慈爱。慈爱的力量巨大,能化解怨敌的仇恨,如萨玛瓦锑皇后以慈心挡住了国王愤怒的箭。

九、悲 (Karuṇā)

对遭受苦难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怜悯之心,并希望帮助他们脱离困境。真正的悲心是纯粹的同情,不带忧愁和焦虑。菩萨对一切众生怀有无尽的悲心,视他们如自己受苦的独子。

十、随喜 (Muditā)

随喜对他人的成功、幸福和顺遂感到由衷的欢喜。它与嫉妒相反。高尚之人见他人得益,会真诚地赞叹,如同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

十一、舍 (Upekkhā)

对一切众生保持平等、中立、不起爱憎之心的态度。它并非冷漠,而是了知众生的苦乐皆源于其自身的业 (kamma),即“业是自己的”(kammassakā)。

慈、悲、喜、舍合称为四梵住 (brahmavihāra),是最高尚的心灵状态。

十二/十三/十四、三个离心所:正语、正业、正命

这三个心所是在特定条件下,有意识地远离身、语恶行的心理状态。

离 (virati) 有三种:

  1. 受戒离 (samādāna-virati):因受持戒律而远离恶行。
  2. 自然离 (sampatta-virati):在有机会造恶时,出于内心的善念而自然远离。
  3. 正断离 (samuccheda-virati):伴随圣道心生起,彻底根除造恶的烦恼。

第四章 与善心和不善心俱生的心所

以下十三个心所,既可与善心俱生,也可与不善心俱生,被称为杂心所 (aññasamāna-cetasika)。其中前七个为遍一切心心所 (sabbacittasādhāraṇa),后六个为杂心所 (pakiṇṇaka)

  1. 触 (Phassa):心与所缘的接触。
  2. 受 (Vedanā):对所缘的感受,分为乐、苦、悦、忧、舍五种。
  3. 想 (Saññā):对所缘的标记、认知与记忆。
  4. 思 (Cetanā):促使心与其余心所朝向所缘的意志力或驱力。佛陀说:“思即是业。”
  5. 一境性 (Ekaggatā):心专注于单一所缘的稳定性,即定 (samādhi)
  6. 命根 (Jīvitindriya):维持名法(心与心所)相续的生命力。
  7. 作意 (Manasikāra):将心导向所缘的注意力。
  8. 寻 (Vitakka):将心投入、导向所缘的初始思维活动。
  9. 伺 (Vicāra):心持续地审查、省察所缘。
  10. 胜解 (Adhimokkha):对所缘作出决断,毫不犹豫。
  11. 精进 (Vīriya):努力、不懈的毅力。
  12. 喜 (Pīti):对所缘感到喜悦、满足。
  13. 欲 (Chanda):希望去作、去达到、去获得的纯粹意愿。

这十三个心所构成了我们心识活动的基础。其中,是造作业的核心,精进是成就一切善法的动力,是行动的开端。培育善的欲、精进和思,对于修行至关重要。


第五章 性行:本质、特质、习惯行为

性行:本质、特质、习惯行为

性行 (carita) 是指个人行为模式中根深蒂固的本质或习气。它主要源于过去世所积累的业。了解自己的性行,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修行法门。性行主要分为六种,可两两配对观察其相似特征:

  1. 贪行者 (Rāga-carita) 与 信行者 (Saddhā-carita)
    • 共同点:通常亲切有礼,爱整洁,喜欢甜美的食物。
    • 不同点贪行者贪婪、狡猾、骄傲;信行者则慷慨、诚实、虔诚。
  2. 瞋行者 (Dosa-carita) 与 觉行者 (Buddhi-carita/Ñāṇa-carita)
    • 共同点:举止可能较粗俗,不拘小节,喜爱酸、咸、刺激性食物。
    • 不同点瞋行者易怒、嫉妒、固执;觉行者则无怨恨,乐于接受善知识的指导,有远见。
  3. 痴行者 (Moha-carita) 与 寻行者 (Vitakka-carita)
    • 共同点:内心常处于困惑、不确定的状态。
    • 不同点痴行者无知、健忘,无法分辨善恶;寻行者则沉湎于漫无边际的思索和空谈,浪费时间。

性行的来源

一个人的性行主要由过去世的行为所决定。过去世中贪、瞋、痴、信、慧等哪种心所占主导,今生就会显现出相应的性行。这种根植于心相续流中的倾向称为习气 (vāsanā)

如何对治不良性行

我们应当努力断除不良习气,培育善的性行,尤其是信行慧行,这将为今生和未来世的解脱之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 十福业事

福业事 (puññakiriya-vatthu) 是指能够净化心灵、作为幸福与成功基础的十种善行。它们是:

  1. 布施 (Dāna)
  2. 持戒 (Sīla)
  3. 禅修 (Bhāvanā)
  4. 恭敬 (Apacāyana)
  5. 服务 (Veyyāvacca)
  6. 回向功德 (Pattidāna)
  7. 随喜功德 (Pattānumodanā)
  8. 听闻佛法 (Dhammassavana)
  9. 弘扬佛法 (Dhammadesanā)
  10. 正直己见 (Diṭṭhijukamma)

一、布施 (Dāna)

布施的核心是思 (cetanā),即布施时的善意。布施的果报大小,主要取决于思的纯净与强度,而非物品的价值。布施如同播种:接受者是田地,布施者是农夫,供养物是种子,未来的利益是果实。

二、持戒 (Sīla)

持戒比布施更为高尚,因为布施是给予他人所需,而持戒是给予一切众生无畏施,保护他们免于伤害。

三、禅修 (Bhāvanā)

禅修心的培育与发展,是最高层次的福业。

四、恭敬 (Apacāyana)

恭敬是对长者、有德者、智者表示尊敬。谦恭的态度是美德的基础。

五、服务 (Veyyāvacca)

服务是志愿帮助他人,如协助他人完成善举,照顾病弱长者等。纯净的服务之心,其功德甚至可能超过直接的布施者。

六、回向功德 (Pattidāna)

回向功德是将自己所做的善行功德与他人分享。这是一种慷慨的善意,不仅不会减少自己的功德,反而会因为这善心而增长更多的功德。

七、随喜功德 (Pattānumodanā)

随喜功德是对他人所做的善行感到由衷的欢喜,并说“萨度”(善哉)。这是一种破除嫉妒、增长善心的有效方法。若亡者投生为特定种类的饿鬼,他们能够通过随喜亲人回向的功德而获得利益,脱离苦境。

八、听闻佛法 (Dhammassavana)

听闻佛法能增长知识、断除疑惑、树立正见,使内心清明。阅读经论也具有同等的利益。

九、弘扬佛法 (Dhammadesanā)

弘扬佛法是最高的布施,即“法施胜于一切施”。弘法者应出于慈悲与善意,不求名闻利养。

十、正直己见 (Diṭṭhijukamma)

正直己见树立正见 (sammādiṭṭhi),尤其是相信业果法则的业自性智 (kammassakatā-ñāṇa)。正见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修行道路。


第七章 业:行动或行为的各种注解

什么是业?

业 (kamma) 意为行为或行动,分为身业、语业、意业三种。驱动这一切行为的核心力量是思心所 (cetanā-cetasika)。因此,佛陀说:“诸比丘,我说思即是业。”

强大的善或不善的“思”会在我们的心相续流中留下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会消失,并会在因缘成熟时产生相应的果报 (vipāka)。行为者本人将直接承受自己所造之业的果报,并非他人。

条件充足,成就;条件不足,失坏

业果的成熟需要相应的条件。有四种成就 (sampatti) 条件有助于善业结果,四种失坏 (vipatti) 条件则促使恶业结果。

其中,努力成就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不仅能促使过去的善业成熟,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或减轻过去恶业的果报。因此,我们不应宿命论地依赖过去的业,而应在今生积极地培育努力成就,通过智慧和精进来创造自己的未来。

类似的结果

业果之间具有相似性。杀生者未来会遭遇短命或多病;布施者未来会获得财富;持戒者未来会身心安康;禅修者未来会心智高尚,若证得禅那则可投生梵天界,若证得道果则最终趋向涅槃。


第八章 临死之前的心路过程

四种死亡之因

死亡由四种原因导致,如同油灯熄灭:

  1. 寿命已尽 (Āyukkhaya):如同灯油耗尽。
  2. (令生)业力已尽 (Kammakkhaya):如同灯芯烧尽。
  3. 两者同时耗尽
  4. 非时死 (Akāla-maraṇa):由强大的中断业 (upacchedaka kamma) 导致,如同灯火被风吹熄。

最后一刻的重要性

临终前的心识状态(速行心)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下一世的去向。此时,心中会呈现三种征相之一:

  1. 业 (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的影像浮现。
  2. 业相 (Kamma-nimitta):造业时所用的工具或相关场景出现,如刀剑、寺院、念珠等。
  3. 趣相 (Gati-nimitta):未来将投生之处的景象显现,如天宫、花园或地狱的火焰、黑狗等。

帮助好的征相显示

当亲友病危时,我们可以在其周围创造一个清净、安详的环境,供奉花香,播放或念诵经文,提醒他忆念自己一生所做的善行,并对三宝生起信心。这有助于引导临终者生起善心,从而投生到善趣。

两种邪见与正见

关于死亡与再生,需避免两种邪见:

正见是:新一世的名色(身心)的生起,既非前一世的直接延续,也非与前一世毫无关联。它是由前一世的无明 (avijjā)、渴爱 (taṇhā) 和业 (kamma) 作为条件而产生的。如同回声与原声、第二支蜡烛的火焰与第一支的关系。


第九章 再生的本质

再生的本质,结生

死亡心之后,新一世的第一个心识——结生心 (paṭisandhi-citta)——会立即生起,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这一过程称为结生,意为“相续发生”。

四种结生

生命有四种诞生方式:

  1. 化生 (Opapātika):天人、梵天、地狱众生等,无需父母,瞬间即以成年形态出现。
  2. 湿生 (Saṃsedaja):在潮湿污秽之处诞生,如某些昆虫。
  3. 卵生 (Aṇḍaja):从卵中孵化,如鸟类。
  4. 胎生 (Jalābuja):从母胎中诞生,如人类和哺乳动物。

对于胎生,受孕需要三个条件:母亲处于可孕期、父母的结合、以及一个生命体(中阴身)恰好在前一世死亡。受孕的最初形态是羯罗蓝 (kalala),一个由过去业力产生的微细色聚,父母的精卵仅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物质支持。

四种生类(凡夫)

根据结生心的不同,凡夫分为四类:

  1. 恶趣无因生类 (Duggati ahetuka puggala):投生于恶趣的众生,结生心不含任何善因。
  2. 善趣无因生类 (Sugati ahetuka puggala):投生于人界或低等天界,但天生有残疾(如盲、聋)或智力低下,结生心不含任何善因。
  3. 二因生类 (Dvihetuka puggala):结生心只含有无贪无瞋两个善因,缺乏无痴(智慧)。这类人今生无法证得禅那或道果。
  4. 三因生类 (Tihetuka puggala):结生心具足无贪、无瞋、无痴三个善因。这类人天生聪慧,若精进修行,则有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与道果。

八种圣者

三因生人通过修行,可依次证得四道四果,成为八种圣者:须陀洹(道与果)、斯陀含(道与果)、阿那含(道与果)、阿罗汉(道与果)。

业是我们真正的根源。我们今生的起点、相貌、智力、贫富等,都深受过去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应嫉妒他人,而应专注于在今生努力行善,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十章 色——物质

色——物质

色 (rūpa) 的字面意思是“变化”或“毁坏”,指一切会因冷、热、碰撞等内外因而变异的物质现象。阿毗达摩分析出共有二十八种究竟色法,本书主要介绍其中重要的十九种。

四大元素 (Mahā-bhūta)

这是所有物质的基础,它们是:

  1. 地界 (Paṭhavī-dhātu):坚硬、支撑的特性。
  2. 水界 (Āpo-dhātu):流动、凝聚的特性。
  3. 火界 (Tejo-dhātu):温度(热与冷)的特性。
  4. 风界 (Vāyo-dhātu):移动、推动的特性。

我们体内的消化之火、血液循环、呼吸等都离不开这四大元素的作用。

重要的所造色 (Upādā-rūpa)

除了四大元素,还有许多由它们衍生而来的次级物质(所造色),包括:

所有色法都以色聚 (rūpa-kalāpa) 的形式存在,即一组微小的物质粒子聚合体,它们同时生灭。

色法的四种来源

我们身心的物质现象由四种因缘产生:

  1. 业生色 (Kammaja-rūpa):由过去业力产生,决定了我们的基本生理结构、性别、感官等。
  2. 心生色 (Cittaja-rūpa):由心识活动产生,支配着我们的姿势、动作、表情等。
  3. 时节生色 (Utuja-rūpa):由火界(温度)产生,受内外环境气候的影响。
  4. 食生色 (Āhāraja-rūpa):由所摄取的食物营养产生。

了解这四种来源,有助于我们通过调整心念、注意环境和饮食来改善身体健康。


第十一章 生存界

众生根据其业力,会投生于三十一个不同的生存界 (bhūmi)。

地狱的性质

地狱是为犯下重恶业的众生准备的受苦之地。有八大地狱,如等活地狱、黑索地狱、无间地狱等,每个地狱的刑罚都极其恐怖,痛苦无有间断。地狱的阎罗王会审判罪责较轻的众生,给他们忆起善行、免于堕落的机会。

世界如何结束与形成

世界(轮围世界)也遵循无常法则,有其成、住、坏、空的过程。世界可被火、水或风所毁灭。在世界毁灭之前,众生大多会因修行禅那而投生到更高的梵天界避难。毁灭之后,世界会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形成,人类也会从梵天界投生而来,逐步演化出今天的形态。

天人的住所

天界是充满感官欲乐的殊胜之地。天人拥有辉煌的宫殿、美丽的花园,享受着远超人间的快乐。然而,天界的享乐是修行的巨大障碍。即使是已证得初果的帝释天王,也因沉迷于天界的欢乐而瞬间忘记了刚从佛陀处听闻的甚深佛法。因此,人间才是最适合修行的场所。

梵天的愉悦

梵天是修习禅那者所投生的宁静世界,他们已远离感官欲乐。

然而,除了已证圣果的梵天,凡夫梵天在禅定力耗尽后,仍会堕落到较低的生存界,甚至可能堕入恶趣,所谓“一朝是发光的梵天,再来却是不洁的猪”。

涅槃 (Nibbāna)

涅槃是第四种究竟法,是一切苦的彻底止息,是名色(身心)相续流的完全寂灭。它不是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也非存在于身心之内,更不是虚无。

本书旨在提供阿毗达摩的基础知识,引导读者将法义应用于实践。知识本身并非目的,实践才是关键。愿读者能通过研习与实践,净化自心,培育善法,最终走向那至上的寂静安乐——涅槃。


阿毗达摩轻松谈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Sadh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