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隆波帕默尊者,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八正道 - 隆波帕默尊者
修行的核心,是以安住且中立的心,洞见身心的实相。当戒、定、慧因缘具足,道与果便会自行生起。
前言
本书《八正道》结集了隆波帕默尊者的三场佛法开示。第一部分“八正道”的內容,源自尊者于佛历2560年(公元2017年)12月24日星期六的开示。隆波帕默认为那次开示已经完整地涵盖了八正道的所有内容,因此提议将其整理成书。
基金会在此基础上,额外补充了另外两场对修行者极具价值的开示。其一是关于“安般念的修习”。佛陀教导说:“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安般念禅定,能令四念住圆满;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四念住,能令七觉支圆满;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七觉支,能令明与解脱圆满。”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正知”,这是帮助修行者在道上正确前行的智慧。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寻求离苦之道的修行者,更好地理解通往出世间的道路,即八正道——概括而言就是戒、定、慧。当修行者通过培育念与智慧,使善法臻于圆满,戒、定、慧臻于圆满,七觉支便会圆满,最终明与解脱亦将随之圆满。
第一章 八正道
修行其实没有太多繁杂之处。首先,要有正确的见解,建立起可以遵循的修行准则,并且在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上先做到正确。之后,便是心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八正道,它们可以归纳为这三大类。
首先是具备正确的思想见解,即正见。我们必须了知并相信业力以及业果法则,也就是相信我们自身的行为会为自己带来相应的结果。例如,我们精进禅修是为了离苦,其结果便是离苦;我们费力追逐世俗与烦恼,其结果便是苦。我们必须了解业果法则,并且了知四圣谛。我们必须知道“苦”即是名色、五蕴,我们想要离苦,真正的离苦就是从这名色、五蕴中解脱出来,这才是苦的本体。我们无法直接“舍断”苦,因为苦是“果”,我们必须在“因”上着手。所谓的苦,就是我们的身与心。对于苦,我们的任务是如实地去“知”。当我们不断地去知,心便会感到厌离,进而放下执取,然后就能断除“集”(苦因),也就是那份渴望身心快乐、渴望身心离苦的欲望。身心无法真正快乐,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苦;它也无法摆脱苦,因为它本身就是苦。一旦彻底了知了苦,就能断除欲望。当欲望不生,内心的苦便会消失,心将证入“灭”(苦的熄灭),也就是涅槃。涅槃是欲望与渴爱彻底止息的境界。而通往涅槃的修行之道,便是八正道,我们必须善加培育它。
八正道的第一个道支是正见,也就是了知我刚才所说的原则:在世间生活,要遵循业果法则;为了出离世间,则要学习四圣谛以求离苦。因此,正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关于业果法则,二是关于四圣谛。
比如,我们了知因果,这直接关乎业果法则。接下来,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思维,即正思惟。有了正确的理论和见解之后,就要有正确的思维。
- 首先是出离想,也就是思维如何出离这个世界,即出离欲乐(kāma),因为我们所栖居的世界便是欲界。我们必须具备良善且正确的思维,立志于出离欲乐。如果我们总想着追求世间的欲乐,追逐色、声、香、味、触,沉湎于世俗,就会被世间所束缚。这就是业果法则:我们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们追求世俗,便得到世俗;我们追求佛法,便得到佛法。有些人整日沉迷于世间的享乐,却又抱怨修行了很久为何还未证悟。这是因为他的思维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正确的思维,是想要出离世间、出离欲乐的思维。
- 有些人对他人的怨恨耿耿于怀,却又渴望离苦、证悟道果涅槃。想要证得道果涅槃,就不要去想那些结怨的事,而是要去思惟慈心、悲心。
- 不要去想如何伤害他人或其他众生,伤害他人的念头称为“害想”(vihiṃsāvitakka)。
因此,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见解,了知业果法则,知道必须通过“知苦”来“断集”、“证灭”、“修道”之后,就要进一步培育正确的思维:思惟出离欲乐,而非沉湎其中;思惟不对任何人怀有嗔恨,而是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及众生;思惟不伤害他人及众生。这属于思想见解的范畴。
在具备了正确的思想和见解之后,就来到身体和语言行为的层面。
我们应审视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完善。正语,指的是拥有良善且正确的言语行为。不妄语欺骗,不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让人们争斗。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绮语也包括用手指进行的交流。如今的人们整天用手指绮语,没完没了地使用Line、Facebook,这就是绮语。我们的言语若不清净,心就会败坏、散乱。比如整天说话,心就会散乱,即便说的不是谎话,心也一样会散乱。隆波不喜欢话多的人,有些人汇报禅修功课时,说得像一部史诗一样长,洋洋洒洒,其实没什么实质内容。言语要适度,只说必要的话。说话会消耗我们的能量,让心散乱。所以,只在真正必要时才开口,并且不说谎、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恶口。这才是正确的言语。
有了正确的言语,接着要有正确的行为,即正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呢?就是不杀生,持守戒律,不伤害他人,不伤害其他众生,也包括不伤害自己。自杀是犯戒的,因为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众生,杀死自己也属于杀生。堕胎也是杀生,而且罪业深重,因为堕胎是杀害一个没有任何过错的人。我们要持戒,不偷盗他人的财物。正确的行为就是不偷盗,以正当的方式谋生。还有,不邪淫,比如有婚外情之类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些沉迷于欲乐的人,怎么可能通过修行出离世间呢?他们的心只会在世间里打转,并且不断堕落,不断地满足烦恼。
看到吗?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见解、正确的言语和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就是持守戒律的第一、二、三条。
接下来,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谋生,即正命。正命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有些职业会伤害自己,有些会伤害他人,我们都应当避免。要以诚实正当的方式谋生。不富有没有关系,世间的财富不多,只要温饱就足够了。但如果我们在佛法上的财富,即我们的圣财很丰厚,那才更为重要。世间的财富只能在这一生中使用,死后什么也带不走,只会留给别人继续使用。而佛法上的财富则会跟随我们穿越生死轮回。因此,正命非常重要。
这些都关乎我们的生活方式:言语、行为、谋生。它们全都是八正道的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这些,修行同样无法成功。比如,我们从事不正当的职业,如果有机会放弃,就应该放弃。有些人开养鱼场、养虾场,这是在伤害众生;养鸡、养牛给别人屠宰,这也是在伤害众生。如果能放弃,就放弃吧,另谋生计。也许不如从前富有,但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光明、璀璨,在佛法上会更有快乐与进步。
如果我们有天耳、天眼、宿命通,或是有知晓众生死后去向的“死生智”,我们就绝不会造作恶业。我们会非常敬畏业果法则,害怕造恶,并对造恶感到羞愧,同时畏惧恶业的果报,从而生起惭愧心。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这些神通,所以我们首先要依靠听闻佛陀的教导。佛陀拥有非凡的能力,他了知世间的一切法则与规律,并将其教导给我们。
因此,我们的生活应当清净无染。言语要良善,行为要端正,谋生方式要正当。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有缺陷,修行都无法进步,只会在原地踏步、起起伏伏。若再加上错误的见解和思维,那就更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了。这是最严重的问题。所以,八正道将正见列为第一位。首先要有正确的见解,了知业果法则,了知四圣谛,知道“苦”就是名色,必须去如实地了知它。当彻底了知之后,就能断除“集”,证悟涅槃,生起圣道。接下来是生活方式的层面:言语要正确,行为要正确,即不违犯戒律的第一、二、三条,并且谋生方式要正确。
具备了这些良好基础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心的工作,是禅修的工作。心的工作包括:有正确的精进,有正确的念,有正确的定。
正确的精进,意味着我们要清楚修行的目的。我们必须知道,修行是为了离苦,为了苦的彻底寂灭。要清楚地知道,苦的生起是因为有烦恼。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修行,也就是断除、减少烦恼,并让善法增长。如果我们的善法具足,戒、定、慧具足,七觉支就会圆满。我们持续地培育念,培育智慧,七觉支就会逐渐圆满。七觉支圆满之后,明与解脱也就会随之圆满。所以,我们修行,修心,就是为了让七觉支得以发展。
七觉支包括什么呢?
- 有念(Sati)。
- 有择法(Dhamma-vicaya),择法就是开发智慧,即修习毗婆舍那。
- 有精进(Viriya)。
- 有喜(Pīti)。
- 有轻安(Passaddhi),即心的平静安息。
- 有定(Samādhi)。
- 有舍(Upekkhā),最终会进入“舍”的状态。
正如隆波所说,心必须安住且中舍。安住且中舍的心,是七觉支圆满的心。如果七觉支圆满,心对一切都达到中舍的状态,明与解脱就会生起。“明”就是彻见四圣谛的智慧,“解脱”则是心放下对名色的执取,证入涅槃。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是一条有路可循、有阶可登的道路。如果佛陀只是说涅槃很好,却没有给出通往涅槃的修行方法,那涅槃就只会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无法触及的理想。但佛陀的涅槃是真实可达、真实可感的,因为他教导了通往涅槃的道路,那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八正道。
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见解,然后有正确的言语、行为和谋生方式。接下来,要有断除烦恼、增长善法的精进。这种精进被称为正精进。如何才能让不善法减少、善法增长呢?就必须有念,修习四念住,持续地觉知身,觉知心。一旦有念,不善法就会自动熄灭;一旦有念,善法就会自动增长。
因此,我们要努力地保持有念,去感觉身体、感觉心。隆波常常说,修行始于“感觉自己”,有念地感觉自己的身体,感觉自己的内心。这本身就是正念,也就是四念住。所以,在实际操作的阶段,心的工作(禅修)是从“有念”开始的。我们有念地觉知自己的身心。当念生起时,已有的不善法会熄灭,新的不善法不会生起。同时,善法会生起,并且心会逐渐习惯于善法,善法也就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快地生起。比如布施,起初可能觉得早起供僧很困难,需要咬牙坚持。但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就会习以为常,心习惯了早起行善,做起来就容易了。
曾经有人问:善与恶,哪个更容易做?大多数人会说,行善难,作恶易。但佛陀不是这么说的。佛陀说:善人行善易,作恶难;恶人作恶易,行善难。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业果法则,即我们长期积累了什么样的习性,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业果法则。所以,我们要经常练习培育念,直到心习惯于有念的状态,去感觉身、感觉心。当我们常常感觉身心,心习惯于这种感觉,善法就会增长,不善法就会衰减。这样,正念和正精进就在我们心中同时增长起来了。
另一项需要修习的是禅定,即拥有一个安住的心。隆波常说,心必须“到家”,心必须安住。我一直向大家强调,要有念,觉知自己,这是正念;同时,要让心安住于身心之中,让心成为一个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作为知者、观者,这才是好的禅定,也就是心“到家”了。隆波说有些人心不到家,就是心不安住,它会滑出去,跑到别处。有时它摇摆不定,那是心在散乱。有时心会凝滞在某个地方,比如觉知呼吸时,心流到呼吸上;觉知腹部起伏时,心流到腹部上;觉知脚,心流到脚上;觉知手,心流到手上;念诵“佛陀”,心流到念头上。心像这样流走了,就说明心没有禅定。所以,我们必须训练心,让它有定,让心真正地到家、安住。
心的工作,我们需要训练的有两点:
- 训练自己有念,如果能时刻保持就更好了,要尽可能地多培育念。
- 训练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
当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之后,念会去觉知名法与色法。当贪爱或嗔恨生起时,也要去觉知那份贪爱与嗔恨。首先,要以安住的心,有念地觉知生起的境界。当以安住的心觉知境界之后——即有了念和定之后——有时心会不自觉地对那个境界产生贪爱或嗔恨。比如,乐受生起时,心感到满意;苦受生起时,心感到不满意。善法生起时,心感到满意;不善法生起时,心感到不满意。当这种“满意”或“不满意”生起时,要有念地觉知它,直接觉知这份满意或不满意,而之前的所缘可以放下了。当你觉知了这份满意或不满意,心就会进入“舍”,心会回归中舍。
因此,隆波常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安住且中舍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这句话涵盖了正念和正定。如果我们精勤地去觉知、去观察,它也就涵盖了正精进。所以,心的工作其实就只有这三项:正精进、正念、正定。
- 正精进:是焚烧烦恼的精进。持续地、频繁地有念,善法便会增长。
- 正念:就是觉知自己,觉知身,觉知心,不忘记自己的身心。
- 正定:就是心到家,心安住,心成为观者,并最终对一切境界保持中舍。
如果我们走在八正道上,最终,圣道(ariyamagga)将会生起。我们现在所修习的八正道,还不是真正的圣道,它被称为“道前分”(pubbabhāgamagga),是生起真正圣道的前行基础。因此,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让真正的圣道得以生起。
当我们的戒、定、慧圆满时,在我们以安住且中舍的心如实觉知身心的过程中,最终会获得真正的正见,那是出世间的正见。我们最初所具备的正见,比如了知业果法则、了知四圣谛的原则,这些仍属于世间正见。但是,当我们修习念,培育了四念住,有了非常好的定,并且大量地去实践——这个“大量”就是精进,就是正精进——持续地、大量地去培育,七觉支就会圆满,最终八正道也会圆满,然后明与解脱将随之圆满。
那时,我们将会获得真正的正见。而圣道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属于圣者、属于出世间的道支——将会自动生起。我们当前在身、语、意上所做的一切修行,心的工作,禅修等等,都只是道的前行基础,称为“道前分”。要区分清楚,我们现在的修行还不是真正的圣道。
当我们不断地培育“道前分”——如隆波所说,有正确的思想见解、正确的言语、行为和谋生方式,以及正确的精进、念和定——当我们具备了所有这些要素并不断积累,真正的智慧就会生起。
比如,我们以安住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最终将会了知:凡生起者,皆会熄灭。我们会彻见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终将灭去。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有因则生,因尽则灭,这是无法掌控的。如果我们了悟到这一点,那就达到了须陀洹的法地。我们的心将会了知这个实相:并不存在一个恒常的自我。所谓的“我”,只是一种想法、一种言说、一种概念。阿罗汉心中有“我”吗?阿罗汉的心中没有“我”。“我”这个词只是为了沟通而使用的概念,但在真实的感受中,没有“我”。初果须陀洹也已经没有“我”了。但我们呢?我们感觉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在这里发号施令、思考一切。这是因为我们还是凡夫。
如果我们以安住且中舍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并且具备正确的前行基础——正确的思想见解,正确的身体、语言行为,正确的谋生方式——然后大量地去培育念,最终智慧就会生起,真正的正见就会生起。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有这些道支会同时生起。
当圣道生起时,它只发生于一个心识刹那。它的生起是由于心自动地汇集起来。比如我们正在修行,观察身心,当心散乱时,我们就回来觉知呼吸,或念诵“佛陀”,做一些让心平静的练习,即使无法进入禅那也没关系。但是,当我们的根(信、进、念、定、慧)成熟,戒、定、慧圆满之时,心会自动进入安止定。这个安止定,是圣道中的安止定。当这个安止定生起时,其余七个道支会汇集于一点。凭借正定的力量,其余七个道支会汇集于同一个心。所以,不要轻视禅定,一定要好好修习。
有些人完全没有定,或者在练习“起、伏”等法门时,心完全跑到了外面,这是没用的,无论修多少年、多少世,都不可能证悟。最多也就是生到无想有情天。因为过度紧张,比如不眠不休地经行,心会极度紧绷,然后心为了逃避就会“熄灭”,进入无想有情天的状态。不要以为涅槃时没有心。在证悟道果涅槃的刹那,心是存在的,不是没有心。它被称为“道心”和“果心”。有些教导说,证悟时是“啪”地一下,所有感觉都消失了,身也没有,心也没有,那其实是无想有情天。
在圣道生起的刹那,有“道心”;在圣果生起的刹那,有“果心”。道有四种,果有四种。如果与禅那结合,则有二十种道心,二十种果心,总共四十种道心与果心。所以,不是没有心。简单说有四道四果,细分则有二十道二十果。
我们不必学得那么细致,这些境界会在我们修行时自然发生。当我们以安住且中舍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并且具备我之前所说的正确生活方式作为基础,到某个时刻,心会自动进入安止定,然后在安止定中开发智慧。在安止定中开发智慧时,心会轻微地震动两、三个刹那。心会“随顺”,意思是,无论什么生起,只是知道、只是看见,纯粹地知、见,没有任何评判,没有任何东西介入所知所见之中,完全随顺境界的生灭,没有任何期待。这个过程只发生两、三个刹那。然后,心会放下对所缘的觉知,放下在那一刻的智慧培育,将觉知之流转向心本身。这个转向的刹那,称为“种姓智”(gotrabhū-ñāṇa)。这是心的种姓转换,从凡夫的种姓跨越,但尚未达到圣者的种姓。紧接着,圣道会在一个刹那间生起,每一次只生起一个刹那。
在圣道生起的那个刹那,八正道的所有道支会完整且均衡地在同一点上具足。这是自然发生的,没有人能“创造”出这个道果。道果是在戒、定、慧成熟时自行生起的,这是佛陀的教导。所以,我们不必焦虑地想“要怎么做才能让圣道生起?”越是渴求,它越不会生起。我们只需以安住且中舍的心,持续地如实觉知身心,并确保生活方式等基础要素正确无误,圣道便会自行生起。
圣果会紧随其后。圣道生起后会立即熄灭,然后圣果生起。心会体验到一种“空”,这是“大空”(mahāsuññatā)的空,是涅槃的空。那是心的光明、空寂与喜悦。涅槃是至上的安乐。心会证入那份空、明、喜悦的境界。涅槃不是心,涅槃不是心所,它是另一种法。心是有生有灭的法,而涅槃不生不灭。证悟的心,比如阿罗汉的心,是承载着法、承载着涅槃的。当阿罗汉想要体验涅槃时,他不必刻意将心送入涅槃,只需作意忆念,便能立刻体验到,因为它已与心同在。
去修行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这无比殊胜的宝藏,它远胜于世间的一切。世间的财富只是暂时借用,一生享用之后便要留给他人。而佛法中的财富,则会伴随我们穿越生死,直至轮回的终结。到某个时刻,我们会亲身了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它会自己知道。所以在三藏中,圣者会勇猛地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做之事已完成,不再有导致轮回后有的业。他们能如此断言,是因为心已经彻底了悟,明明白白。
所以,回去审视自己。不要只想着在心上下功夫,思想见解、行为举止都必须是正确的。如果整天沉湎于世俗琐事,纷繁杂乱,那就别谈什么道果了,不可能生起的,因为道的组成部分不完整。或者戒行不净,狡猾、两舌、绮语,那也不可能有所成就。要好好训练自己。
如果有人从事伤害他人、众生或自己的职业,就戒除吧。如果能转行就转行。如果暂时无法改变,不得已而为之,也要时时觉知:“这是不对的,总有一天我要改变。”要这样立定决心。一个人在不知道是错的情况下造恶,其果报会非常严重;如果在知道是错的情况下造恶,果报会相对轻一些。这是佛法中一个很奇特的法则:明知故犯,罪责反而较轻。
好比看到一团烧红的木炭——现在很少有人用木炭了,大多是电池。你们见过木炭吗?古时候用来做饭的黑色木炭,点燃后是红色的。如果我们知道那是烧红的木炭,当被迫去抓它时,我们会很不情愿。一个知道的人和一个不知道的人,抓握的力度是不同的。知道木炭会烫伤的人,会尽可能轻地、快地触碰。而不知道的人,看到红彤彤的东西,可能会一把抓上去,结果就会被严重烧伤。造恶也是如此。如果迫不得已造恶,就像被迫去抓红炭一样。比如丈夫还在养虾,你总不能说“我们把虾都放生到河里去做功德吧”,丈夫可能会把你踢死。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告诉自己:“我们是在养虾,不是在杀虾。”心要端正,了知杀生是不对的。这样,罪业会比那些不知是非善恶而造恶的人要轻。
第二章 安般念的禅定
如果不知道该修什么,就修安般念(呼吸念)。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不要白白浪费了呼吸。以念觉知呼吸,是一个中性的禅修法门,适合所有不同根性的人。如果修习得当,安般念会转变为“安般念的禅定”。
佛陀曾教导说: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安般念禅定,能令四念住圆满;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四念住,能令七觉支圆满;得到善加培育与经常修习的七觉支,能令明与解脱圆满。我们不知道它何时会圆满,我们的任务只是不断地去培育、去修习。就是要培育这个“念”,要经常修习。如果偶尔才修一次,是不会有进步的。
所以,即使只有一点点时间,我们也要善加利用。作为居士,我们不像出家人那样有整天的时间。僧侣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支持修行。僧人从清晨开始,醒来后礼佛、诵经、禅坐、经行。到了时间就去托钵。托钵也并非不修行,每走一步都保持觉知,觉知自己的身体。如果修习安般念,那么在行走时也依然在呼吸,依然可以保持觉知,呼气、吸气……我们整天都在呼吸。
吃饭的时候,有时得到的食物不合口味——“不合口味”的意思是钵里空空的,什么食物都没有,所以“不合口味”。有时食物不合心意,不够美味,心就不快乐。若持续培育念,就能看到这不快乐的心。得到喜欢的食物时,心生欢喜、快乐,也要看到这快乐的心。因此,在僧侣的真实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修行而设的,因为他们无需为谋生而操心。谋生的念头几乎占据了我们一生所有的时间,尤其是那些永不知足的人,无论多富有都觉得不够,他们没有时间来提升生命的品质。
如果我们必须工作,那就去做。当有一、两分钟的空闲时,要抓住每一刻。如果做不了别的,就带着念、带着安住的心去觉知呼吸,看着身体在呼吸。
让心安住,看着身体在呼吸,这与仅仅盯着呼吸是不同的。安般念有多种修习方式。
- 一种方式是,我们将心专注于呼吸本身,直到呼吸平息,化为光明。最初的呼吸是“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当它变为光明时,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最终,当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这光明,放大或缩小它时,称为“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此时,我们证得了近行定。心专注于光明,称为有“寻”(vitakka);心持续地审视光明,称为有“伺”(vicāra)。伴随着喜、乐、心一境性,不散乱,便进入了初禅。这条路径并非导向四念住,而是导向奢摩他(禅定),为了获得平静,或是为了神通。比如,觉知呼吸,就是“风遍”;若转而觉知鼻孔,就是“空遍”;若之后看到光明并专注于光明,就成了“光明遍”。所有十遍的修习,最终都会显现为光明。然后心入禅定,安住不动。这并非为了培育四念住。
- 导向四念住培育的安般念是这样的:以安住的心作为观者,呼气,看着身体在呼气;以安住的心作为观者,吸气,看着身体在吸气。持续这样练习,我们会开始看到:身体是一部分,心是另一部分,身心开始分离。我们会看到,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而那个作为“能知者”的心,也是无常、苦、無我的。当我们有念地看着身体在呼吸,这就是在培育身念住。
当心作为观者,持续地觉知,心会生起乐受。此时,我们转而有念地觉知这份乐受。呼气时有乐受,知道;吸气时有乐受,知道。心安住为知者、观者。这叫作培育受念住。正确的安般念禅定,本身就是四念住。佛陀用的词很好,他称之为“安般念的禅定”(ānāpānasati-samādhi),这是通过修习安般念而生起的禅定,是正确的定,不同于外道仙人那种只是空明一片的定。
当心有乐受时,我们会看到“满意”的情绪悄然渗入。心快乐了,就会产生满意感。我们有念地觉知这份满意,这便是在培育心念住,觉知心的造作——它有时造作善,有时造作不善。此刻,它造作出贪爱,对乐受感到喜欢。
继续修习下去,我们会看到:无论是色法还是名法,都不是“我”。正在呼吸的身体、苦乐的感受、烦恼的生起(如“满意”),都不是“我”。那个去“知”的心,也不是“我”。这便是提升到了法念住的层面,同时觉知色法与名法。
我们持续地、有念地觉知呼吸,便能令四念住圆满。培育四念住,就是有念,也就是拥有“念觉支”。这里的“念”是属于四念住的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走路不掉进坑里”的那种念。念觉支是四念住。
我们持续地观察名色、身心的变化,观察它们的实相:无常、苦、无我。这称为择法觉支。当我们持续地观察三法印时,我们就在进行“择法”,即抉择法义。
我们坚持不懈地修下去,一有时间就修,时刻不辍,这就是有精进。有念之时,便有精进;失念之时,便无精进。因此,“精进觉支”不是指努力工作谋生,而是指精勤地培育四念住、修习毗婆舍那。
如此修习下去,心会生起喜(Pīti),这是源于佛法的喜,而非源于禅定的喜。比如,有时我们修行时生起了智慧,对某个法义有了新的领悟,心会感到喜悦。有人有过这种体验吗?并非进入禅定,但突然间有所领悟,心瞬间变得喜悦,生起了喜。这是七觉支中的喜。我们也要有念地觉知它。喜会逐渐平息,生起轻安,然后心会进入定的状态。此时的定,是在充分开发智慧之后生起的。心有定,然后会进入舍的状态。这种“舍”是伴随着智慧的,不是普通的舍,因为七觉支的整个过程都与智慧相关。从“念觉支”开始——四念住本身就是培育念与智慧——到“择法觉支”,完全是智慧的范畴。“精进”也是精勤地开发智慧。最终,心会进入“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如果我们修行而心不生起智慧,无法达到“舍”的状态,道果便无从谈起。
当心生起智慧时,举例来说:我们呼吸,心有乐受,我们知道;呼吸,乐受消失,我们也知道。呼吸,心有苦受,我们知道;呼吸,苦受消失,我们也知道。我们反复地看到,乐与苦都是生起后又灭去。一再地观察之后,智慧会豁然明了:乐与苦是平等的,善与恶也是平等的,因为它们同样是生起后又灭去。 在三法印的层面上,它们是平等的。但在道德层面,它们并不平等,善恶在道德上不可混为一谈。但在我们修习毗婆舍那的视角下,它们在三法印的意义上是平等的:生而后灭,无法掌控。当心见到“乐与苦是平等的”这个实相时,那么,乐受生起时,心便不会沉溺于喜悦;苦受生起时,心也不会陷入忧伤。心进入了中舍,不迎不拒。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心进入中舍,它就不会再造作新的“有”(bhava)。如果心不中舍,仍在贪爱或嗔恨,就会产生推动力,让心继续运作,继续造“有”。
要有念。一旦我们失去念,就随时准备放弃觉知。不是吗?当有东西可看时,我们就丢掉念,先去看个究竟。听到有趣的事情,我们就丢掉念,专心去听。我们沉迷于看、听、嗅、尝、触,时时刻刻都在丢掉念。然后又抱怨说,修行了七年七个月零七天,连须陀洹果都还没证得,更不用说阿罗汉或阿那含了。那七年,是从你“开始修行”那天算起的,但你真正修行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七天。在过去的七年里,真正修行的时间可能非常短暂,而迷失的时间却很长。或者修行不得法,比如觉知呼吸时去“紧盯”呼吸,直到出现光明,又去“紧盯”光明。这样做是无法证得道果涅槃的。所以,大多数人修习禅定都会掉进这个陷阱,导致很少有人能通过修习安般念证悟道果涅槃,因为他们走错了路。
安般念并非小事。隆波修习了二十二年,可以说对此非常娴熟。既能用它来获得平静,也能用它来培育正确的定,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看着界(元素)与蕴在运作。隆波的平常心就是一颗“知者”的心,而不是一颗迷失的心。转身、回顾,身体的任何移动,我都能完全觉知,这是在培育身念住。身体里有乐受、苦受生起,完全知道。心里有乐受或舍受生起,也都能看见。身心里发生的一切,都持续地观察着,这是受念住。有时心生起智慧,有时不生起智慧,这是心念住,觉知心的状态。
不要白白地呼吸。看着身体在呼吸,心是观者。 必须这样练习。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在呼吸。在家里也一样。所以,不一定非要来寺院修行。在家时,呼吸,然后感觉自己。感觉到了,若有乐受生起,也去知道。如果没有感觉到乐受,就只是看着正在呼吸的身体,它是一个被知、被看的对象,不是“我”。这样修也可以,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下定决心去做,要多做,要勤做。道果涅槃不会跑到别处去。七觉支圆满,明与解脱就会生起。
我们持续地培育七觉支——也就是正确地培育念,学习身心名色的实相——七觉支便会自行发展。我们做得越多、越频繁,明与解脱就会生起。“明”是高阶的智慧,能彻见四圣谛。“解脱”是心的解脱。当心彻见四圣谛后,它就会放下名色,放下身心。因此,只要还未彻见四圣谛,心就不会放下。明未圆满,解脱便不会到来。
隆波刚出家时,修行中也曾感到灰心。我觉得,自己的念已经达到了极致,向左转、向右转,都能完全觉知。躺着睡觉时,要翻个身,也都知道。念已经如此圆满了,为什么还不能证得道果?为什么烦恼依然存在?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气馁。我知道心还缺少某些东西,但不知道缺的是什么。就是到了这个瓶颈:知道还不够,但不知道缺了什么。实际上,所缺少的,就是对四聖諦的徹見,缺少“明”。因为缺少明,所以解脱不会发生。当彻见四圣谛后,解脱会自行发生。心会将名色归还给世间,这是自然发生的。之后,“解脱知见”会生起,心会回观:哪些烦恼已被清除?哪些还未清除?哪些已被彻底根除?它会再次审视,清清楚楚。那时,就不会再怀疑自己的修行是对是错。这就是修行的路径。
从有念开始,有念地呼气,有念地感觉自己;有念地吸气,有念地感觉自己。看着身体在呼吸,在看到身体呼吸的那一刻,身与心就分开了。身体在动,心是观者,这是在培育身念住。呼吸着,看着身体在呼吸,心生起了乐受,觉知它。心是观者,看着感受在生起,觉知它,这是在培育受念住。整日看着名色法在运作,流转变化,这是在培育法念住。觉知色法、名法,看到三法印,理解万法皆由因缘而生,这是在培育法念住。它会让你更深入地了知,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即便是五盖也是如此。修习四念住,如果我们的境界还未达到阿那含,五盖依然会生起。当五盖生起,心变得昏沉时,也要有念地去觉知。我们会知道五盖因何而生,如何做才能让五盖不生。或者,我们修行正确,七觉支不断增长,我们也会知道七觉支为何增长,了知其因果。所以,法念住不只是觉知境界本身,还要了知境界的因果。持续地觉知,直至彻悟,心便会放下。
你们能行吗?虽然有些难,但还是得学。今天觉得难,总好过等到遇见弥勒菩萨时才觉得难。如果今天克服了困难,将来遇见弥勒菩萨时就会变得容易。一见到他,听他稍作开示,我们就会豁然开朗,然后起身,将衣偏袒一肩,说道:“世尊,我已彻悟!犹如将倾倒之物扶正。”而现在听法,却感到困惑,犹如将扶正之物推倒。先难后易吧,别抱怨难。如果全靠自己摸索,会比这更难。能听闻佛陀的教导,已经将难度降到了一个可以忍受和精进的程度。
此刻,我们的心很有力量,很觉醒。心有力量、有觉醒时,不要白白浪费,要立即培育念。看着身体在呼吸。看到了吗?身体在呼吸,呼气、吸气,由它去。持续地看着身体在呼吸,我们的心只是观者。当心有力量时,它就能安住成为观者。如果心没有力量,就无法安住。现在心有力量,作为观者,你看到了吗?正在呼吸的身体不是“我”,它只是一个物质,一个被心所知的对象。感觉到了吗?正在呼吸的身体不是“我”。
再观察,苦乐的感受在时刻生起。身体里有苦乐,心里也有苦乐。我建议先观察心里的苦乐,比较容易,因为它只在一个地方。身体的苦乐遍布全身,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心会随之奔波,难以观察。如果我们观察心里的感受,就只看心这一个地方,不必他顾。觉知自己,觉知自己的心,乐来知乐,苦来知苦。这样很简单,不会分心。如果我们看到乐受、苦受在心中轮转,有时则是中性的舍受,不苦不乐,这就是在培育受念住。
慢慢地看。有乐受时,我们会生起满意。比如现在心有力量,我们感到满意,就要知道这份“满意”,这便是在培育心念住。然后我们会看到,这个身体不是“我”,苦乐的感受不是“我”,善恶的造作(如满意或不满意)也不是“我”。慢慢地看下去,这就提升到了法念住的层面,看到诸法的实相。慢慢看,慢慢学。如果坚持下去,道果不会遥远。正如佛陀所说,只要我们还在培育四念住,就有证悟道果涅槃的希望。若不培育,则绝无可能。所以,要有念,感觉身,有念,感觉心。
隆波从七岁开始修习安般念,每天都带着念去呼吸。起初,修出了光明之类的境界,玩了一阵子,浪费了一些时间。后来,我不再向外驰求,只是有念地呼吸,不向外跑。遇到善知识,见到隆布敦长老,长老称呼我为“知者”。他不知道我的名字,就叫我“知者,知者”。他教导时会说:“知者,要这样做。知者,不要那样做。”因为我的心是一个“知者”。
半小时的开示已经足够了。如果你们能将这半小时的内容付诸实践,可能需要用上一生,甚至多生多世的时间。但如果坚持不懈,持续培育,多加修习,七觉支终会圆满。持续培育七觉支——也就是这样修行,七觉支会自行发展——总有一天,明与解脱也会圆满。我们会彻见四圣谛,了知什么是苦——这个名色身心就是苦。这是“知苦”。当彻底了知苦,心对苦保持中舍时,“集”(苦因)就不会生起。一旦彻底知苦,当下便能断集;一旦断集,当下便能证灭,即证悟涅槃。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知苦的瞬间,就是断集的瞬间;断集的瞬间,就是证灭的瞬间。涅槃就在眼前,它不在隆波这里,也不在佛陀那里。涅槃一直都在,不曾消失,不生不灭,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的心没有品质去看见它,因为心只能看见因缘造作的法,还无法看见超越造作的法。
如果我们持续修行,证得了须陀洹、斯陀含或阿那含果位,当我们要体验涅槃时,我们会修习毗婆舍那。比如,我们呼吸,看到色身在呼吸,心专注于正在呼吸的色身。当了知心在专注色身时,心会放下色身,转而专注心本身,专注名法。接着,当了知心在专注名法时,心会放开名法,然后在放下名色之后,体验到涅槃。但如果是阿罗汉,则无需经过这个过程,因为他的心本来就没有执取名色,只需作意忆念涅槃,便能安住其中。
我们还没有得到这个殊胜的法宝,还要继续修行。我们仍是“无依者”(anātha),仍是贫穷的。“无依”意味着没有真正的皈依处。我们还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自救,不知道死后是会更好还是更糟。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皈依处。如果有一天,我们了悟了佛法,证得须陀洹果,我们就有了皈依处。内心会有一种确信:死后只会更好,不会更糟。心有了依靠,有了安稳。这样殊胜的法宝,是需要自己去实践才能获得的。我们听了这么多法,接下来要去修行,要时时有念。如果不去修行,只是听闻,那也只是记下来当谈资,毫无实质意义。
第三章 正知
不要失去念。要努力训练自己,养成有念的习惯。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稍有空闲,就让心随波逐流,不去觉知身心名色,这样就会养成坏习惯。所以,要尽可能地多培育念,频繁地去感觉自己。有五分钟、三分钟的时间,都要用来感觉自己。现在大家看起来好多了。以前隆波坐在这里,如果我不说话,你们就会开始说话,或者心就散乱了。现在,当我故意静静地坐着观察时,你们就会开始回归到感觉自己。
从心中拔除痛苦,这不是儿戏,这是生命的主要任务。生而为人,我们有什么理由要终生沉浸在痛苦之中?那些从未听闻佛陀教法的人,沉沦于痛苦是常态,因为他们找不到出路。但我们有出路。
隆波还是居士时,修行中曾看到心被囚禁着,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当时生起一种感觉:我从出生起就一直在坐牢。那种状态是无法接受的:为什么我必须被囚禁?那时我还看不清是什么东西包裹着心,只是想方设法要摧毁那个包裹物。我修行,修禅定。我能想到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定。但修定之后,那个包裹物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透明、更宽广。当定力退失时,那种压迫感又会再次袭来。用禅定去对抗,是赢不了的;用念去对抗,也赢不了。看到心被囚禁,却无能为力。
在此之前,我曾听隆布敦长老说过,心是被包裹着的,他称之为“色尘识”——这是他的用语。他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摧毁它,除了涅槃。”我当时就想,也许这个东西就是长老所说的“色尘识”吧。禅修大师们有时会自创一些词汇,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弟子们听了就会困惑,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如果去听多位大德的开示,会发现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位大德的叫法都不同。我当时就怀疑,这个东西必须由涅槃来摧毁。因此,我必须修行证入涅槃,才能获得自由。
于是我就持续地修行。有时心会汇集起来,然后那个包裹物会瞬间破裂,但只是短暂的,很快又会重新闭合。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当心看到自己是奴隶、是囚徒,从出生起就被囚禁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感觉,心想:我一定要解脱。
总有一天,我们必须从这种不自由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就像一个人出生在监狱里。假设有一座特殊的监狱,女囚可以在里面生孩子并抚养,孩子一生下来就在监狱里,一辈子都得坐牢。他会以为世界就这么大,所以也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他认为世界就是监狱的围墙那么大,墙外就是世界的尽头了。直到有一天,他从监狱门口看到了外面的广阔天地,他才会觉得监狱是如此狭小,再也待不下去了,必须想办法出去。一颗见到心被囚禁的心,就像那个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找到了出路一样,从此再也不愿屈服。要让他像过去那样生活,他再也做不到了。于是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最终的答案,就在于修行。当戒、定、慧的力量足够强大时,那个包裹物就会自行瓦解。但要让戒、定、慧变得强大,我们必须精进,必须有念。念至关重要,一旦失去念,戒、定、慧也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感觉自己。“感觉自己”这个概念,在佛法中对应着“正知”(sampajañña)。但实际上,“正知”并非指念所带来的那种“感觉”。“正知”是一种智慧,它包含四个方面。
- 有义利正知 (sātthaka-sampajañña):了知目标。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有实质意义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证悟涅槃。
- 适宜正知 (sappāya-sampajañña):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sappāya)。比如适宜的食物、气候、住处、善友、法门等。每个人适合的东西都不同。我们想证悟涅槃,就必须知道哪种禅修法门适合自己。比如隆波,如果修奢摩他,安般念是最适合我的法门。而修毗婆舍那,观察心是最适合我的。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 行处正知 (gocara-sampajañña):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之后,就要常常去做,持续地精进。修奢摩他,到该修的时候就修,不放弃;修毗婆舍那,到该修的时候就修,不放弃。
- 不痴正知 (asammoha-sampajañña):这是指不带迷失的觉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自己,不迷失”。修奢摩他时,不迷失;修毗婆舍那时,也不迷失。有些人修奢摩他时会迷失,沉醉其中,忘失自己,失去念。有些人修毗婆舍那时会迷失,沉浸在智慧的思辨中,最终智慧跑偏,产生邪见。
因此,我们要努力时时感觉自己,审视自己应该修习哪种法门。但首先要明确目标:必须离苦,必须获得自由。我们有什么理由要一生沉溺于痛苦之中?那些从未听闻佛陀教法的人,终生痛苦,那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没有出路。但我们有出路,那就是八正道——戒、定、慧之路。
- 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的范畴。
- 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的范畴。
- 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定的范畴。
所以,有念,就意味着有定。一旦念是正确的,定就会自行生起,它们是相伴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
最重要的戒律有四条。第五条是附加的。正语是第四戒。正业是第一、二、三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然后是正语:不妄语、欺骗、绮语。这个时代的绮语,也包括用手指打字,整天发信息,今天周六,今天佛日,没完没了地提醒别人,这些都没有太多意义。
所以,要了知我们必须自救,必须离苦,必须证悟涅槃,才不辜负生而为人。“人”(manussa)的含义是“心崇高者”。如果生为动物,就无法证悟涅槃,只能在轮回中受苦。我们现在有机会了,生而为人,而且是健全的人,不是生来就疯癫、喑哑、盲目、耳聋。我们很幸运,不是“无份者”。那些生来残缺的人,修行起来非常困难。
我们不是无份者,也没有造作严重的恶业(五无间业),因此,我们还有修行证得道果的希望。所以,要下定决心,学习并掌握修行的核心原则。掌握了原则之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有五分钟就修五分钟,有十分钟就修十分钟,有两、三分钟也修。要持续地感觉自己。
隆波还是居士时就是这么做的。有一点点时间,我都会用来修行。即便是在需要大量思考的工作中——隆波当时的工作是数据分析,需要高度集中思考——在思考的时候,大脑飞速运转。当我想让自己休息一下时,我就会走去洗手间。在走向洗手间的路上,心很乱,无法观心,我就观察身体在行走。即使心再散乱,身体也不会跑到哪里去,但散乱的心却难以捉摸。只有去洗手间的这点时间,我就感觉身体在走。去小便时,方便之后会感到很舒畅,感觉到了吗?上完厕所,事情办完后,心里会感到舒服。如果还没感觉到,可以去试试看是不是真的。当感到舒服时,知道舒服,这时就可以回来观心了。仅仅是站着小便的功夫,就能回来观察心。在走回工作岗位的路上,就可以带着觉知的心回来了。去的时候观不了心,就观身;回来时心平静了,就观心。
即使只有五分钟,也要修行,不要放弃,要积少成多。有时路上会遇到人,聊几句,开开玩笑,不要总是一副严肃的禅修脸,别人会觉得你疯了。因为这个世界是疯子的世界,疯子占大多数。如果我们认真修行,想做个好人,他们反而会说我们疯了。所以,我们不必向人炫耀,正常地走路,不必让别人知道我们在修行。修行在于“念”,而不在于姿势。我们有念地觉知身体在行走,这本身就是在修行,不需要刻意地蹑手蹑脚。
路上遇到人,他们找我聊天,我就聊几句,说自己还有工作要做。开开玩笑,觉得某人说话有趣,笑了,就知道自己在笑,知道心感到有趣,这就是在观察了。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会不舒服,这也是正常的。看到他的脸就感到压抑,这也是有的。比如你们看到隆波,就会感到压抑,全身僵硬,心想“糟了,今天不该坐这里,等下又要交功课了”,有些人甚至当场开始编造功课,完全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我们遇到某些人会紧张,遇到某些人会快乐。紧张时,知道紧张;快乐时,知道快乐。这就是修行。修行不一定非要摆出某种姿势,或以某种方式呼吸,那些只是修行的外壳。修行不在于架势,而在于是否有“念”,是否有念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心念的每一个起伏。持续地、轻松地去觉知。
要敢于面对,总有一天,我们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坐牢的人是没有快乐的,只有出狱的人才有快乐。我们的心被囚禁着,是什么包裹着心?是漏烦恼(āsava-kilesa)包裹着心,让心不得自由。漏烦恼是烦恼侵入、染污心的通道。如果漏烦恼被摧毁,烦恼就无法再随心所欲地进入。漏烦恼就像包裹胎儿的胎盘,是营养输送的通道。当胎儿发育成熟,就必须脱离胎盘。如果出不来,那是非常丑陋的,没有人会愿意接近一个还带着胎盘到处走的人。所以,总有一天,我们必须脱离出来。那时我们才会知道,过去被漏烦恼包裹的心是多么可悲,多么令人感伤。慢慢地修行吧。
修行的道路就是戒、定、慧。持守五戒,第五条戒(不饮酒)是涵盖其他戒条的。如果我们犯了第五戒,就容易失念。一旦失念,其他戒条就难以持守了。在八正道中,戒的部分有四条,但饮酒这件事直接关系到“念”。不饮酒,有念;饮酒吸毒,念力就会减弱,其他戒条也都会违犯。念力弱,定力就没有,心会散乱;念力弱,也无法开发智慧。所以,最后这条戒的危害非常大。而第四戒中的某些部分,比如“绮语”,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危害。实际上,绮语会让心散乱。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会知道,每一条戒律都很重要。戒行不清净,心就不会平静。
定,即心的安住,也非常重要。有念地觉知那颗不安住、流散的心,觉知到这一点,安住的定就会自行生起。因为在那一刻,心没有流散,没有迷失,没有散乱,定就自然生起了。当我们有念,看到心一会儿流走,一会儿又觉知;一会儿流走,一会儿又觉知……
最终,智慧就会生起。我们会看到,那流走的心是无常的,那觉知的心也是无常的。心的流走并非出于我们的意愿,它可以自行发生;而觉知的心,我们也无法将它永久保持。没有一件事物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下的。这就是智慧的生起。
所以,要有念地守护自己的心。在还没有殊胜的法宝来保护心之前,就用“念”这个最初的法宝来守护它。念的职责就是守护心。因此,不要放弃。要训练自己,有五分钟的空闲,不要就迷失五分钟,非要等所有事情都做完才开始修行,这样是不会有结果的。一整天下来,大大小小的失念不计其-数,心已经习惯于迷失了。所以,要努力训练自己有念,不是非要等隆波开始开示了才有念。在隆波出来之前,也可以迷失。如果谁还这么想,那就还差得远,还在放逸。所以,无论见到或见不到隆波,都要时时感觉身、感觉心。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等于和隆波在一起。如果隆波不来我们就不修行,那说明我们还离得很远。
![]() |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