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问题

Index

พระธรรมเทศนา - หลวงพ่อปราโมทย์ ปาโมชฺโช
四个问题 - 隆波帕默尊者 - 摘要

无论在家或出家,都必须懂得自己的“职责”。如果为了修行而抛弃职责,那么世间与佛法两方面都会衰败。

 

有几个问题,大家试着替隆波回答看看。

第一个问题

“有没有哪一种法,当我们多多修习之后,能让世间和佛法两方面都获得增进?”

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哪一种法,多多行持之后,会让世间和佛法两方面都衰败?”

第三个问题

“有没有哪一种法,多多行持之后,世间方面会衰败,但佛法方面会增进?”

最后一个问题

“有没有哪一种法,行持之后,世间方面会增进,但佛法会衰败?”

如果要详细回答,会长达好几个小时,这里就简要地说说吧。

问题一

第一,如果我们拥有、乐于亲近并熟习某种法,就能在世间和佛法两方面都获得增进,那就是:拥有善友与拥有如理作意。

在世间,若有善友,他们会互相推荐好的事物,甚至包括谋生方面的事。拥有善友,是致富偈颂四要素之一。拥有如理作意,即善于运用理智,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与审察,这有益于世间的生活。

在佛法方面,拥有善友和如理作意,二者有其一,便是八正道的开端。佛陀就是这么说的:有善友,就有了八正道的开ü端;有如理作意,也就有了八正道的开端。不过,佛法与世间的如理作意不完全相同。世间的善友与佛法中的善友也不一样。世间的善友会邀我们投资,推荐哪家公司的股票行情好,快倒闭的则不碰,他们能提供这类建议。而佛法中的如理作意,并非自行想象,而是要审视自己所做的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所戒除的是否符合佛陀的要求。如果我们做了佛陀教导要戒除的事,而不做祂教导要实践的事,就称为没有如理作意,是不可取的。


问题二

第二,我们若多多行持某种法,便会在世间和佛法两方面都衰败,那就是“恶道之门”(导向毁灭之因),这无需过多解释。沉溺于恶道之门,在世间和佛法上都会衰败。它有六个方面:

  1. 饮酒
  2. 夜游。夜晚本应用来休息或修行,却跑到酒吧、夜店里饮酒作乐,这样无论在世间还是佛法上都不可能增进。
  3. 沉迷于各种娱乐,比如没日没夜地追剧,或通宵看球赛,这必然导致衰败。第二天上班时眼圈发黑,几乎无法工作,甚至在工作场所偷偷打盹,都是因为熬夜看球或追剧,这就是沉迷娱乐。
  4. 赌博,这个无需解释。
  5. 结交损友。例如,身为比丘却结交坏比丘,去结交提婆达多,结果就是衰败。
  6. 工作懒散。比如在家的居士懒于工作,一到工作时间,有些人就说不想工作,只想修行,让妻子养,让父母养。隆波曾遇到一个人,已经三十多岁了,还让父母养,而且是像供养比丘那样,必须把饭菜供到面前,他才接受。这样绝不会有进步,只会衰败。懒惰,该做的事、该履行的职责都不做,忽视了。比如身为比丘,懒惰也是有的。有托钵的职责,却不想去托钵;有打扫寺院的职责,却不愿打扫,找各种借口:下雨了、天太热、太冷、太累、太饿、太困……借口多得是,甚至吃太饱也干不了活。这些都属于懒惰,是衰败之道。

饮酒、夜游、沉迷娱乐、赌博、结交损友、工作懒散。做了这些,世间和佛法两方面都会衰败。


问题三

第三,行持之后世间方面可能会衰退,但佛法方面会增进的法。可以去看看“十论事”(Kathāvatthu)的内容,从少欲、知足开始,再到乐于寂静、不混杂、发起精进。

所谓发起精进,就是审视自己:什么不善法尚未断除,就去断除它;什么善法尚未培育,就去培育它。

这前五项中:

在世间,有些人实践这前五项,世俗的工作可能会退步,但在佛法上则会增进。

当具备了少欲、知足、乐于寂静、不混杂、发起精进之后,便开始着手实践戒、定、慧。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前五项是能让我们实践这三项的先决条件。

继戒、定、慧之后的两项是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我们拥有戒、定、慧之后的结果。这被称为“十论事”,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学习、听闻和传授的内容。佛陀对此高度赞扬,以至于有一位名叫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ṇṇa Mantāṇīputta)的比丘,因专门教导和实践“十论事”而备受称赞,在这方面首屈一指。

如果我们实践这些法,有时世间方面会减弱,因为心不再执着于世间,心在逃离世间,世间的事务可能会受到影响。但若从更深邃的角度看,如果我们具备这十项法,我们确实会从世间衰退,但这将使我们提升至超越世间的境界,即出世间。因此,这个“世间”确实衰退了,从世间的事务中衰退,是为了提升至出世间。

如果我们实践这“十论事”,世间方面可能不太顺利。比如老板会觉得那些喜欢去寺庙的人不太可靠,怕他们懒惰,怕他们这样那样,或者怕他们疯掉。大部分人有时会认为去修习业处就会发疯。

若具足“十论事”:少欲、知足、乐于寂静、不混杂、发起精进(即坏事不做,好事多做,自我省察),那么需要实践的就是戒、定、慧。如果圆满地做到了,就会证得解脱,也就是圣道与圣果。而解脱知见,根据教理,即是“省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在道智、果智之后,会回过头来审视:什么烦恼已被断除?什么烦恼还未断除?已断除的烦恼中,哪些是彻底断除,哪些是暂时断除?它会进行审察。若是最终阶段,它将亲证涅槃。若有“十论事”,就会从世间衰退,提升至出世间,舍弃世间。


问题四

最后一个问题,行持之后,而且是常常行持、习以为常之后,世间方面会增进,但佛法方面会衰败的法,其实就是与“十论事”相反的做法:欲望多、贪婪、追求纷扰,就这样生活,虽然好玩,但佛法全毁了。

我们如今到处奔波忙碌,觉得快乐吗?甚至那些狂欢派对,或结伴去这里那里做功德,有时也很有趣,坐上旅游大巴,游览各个寺庙,与人混杂,结成团体,从不关心内心的宁静,不关心戒、定、慧。

这样在世间行得通,因为当今世界是不善法的天下,不善法兴盛,而正法则在衰退。这个时代,是不善法昌盛而正法衰退的时代。社会的标准是邪恶的,谁要是太好了,反而不受待见。如果大家一起使坏,就能相安无事,还能一起攫取利益。人人都贪婪,结成团伙,而在佛法上则完全衰败了。

在正法昌盛、不善法衰退的时代,谁要是做一点点坏事,社会就会惩罚他。而在当今时代,做了坏事,社会却不怎么惩罚。现在有社交媒体,但社交媒体也不可信,它充满了情绪,而非原则与理性。

就像那个大妈拿斧头砍车的事,起初大家都在骂大妈,但当有人说:“车子挡住家门出不来,家里有人去世了怎么办?”大家又同情起大妈,转而骂那个停车的人。社交媒体的判断就是这样,是靠不住的,它只是多数人的声音,可称之为“民主”,却不是“法主”,不是以法来判断是非对错。

因此,在一个充满邪恶的社会里,做坏事不被认为是错的。如果人人都腐败,每个党派都腐败——这几乎不是“如果”,几乎就是事实了——人人都这样,彼此都一样,就觉得没关系了。这就是“苍蝇不叮苍蝇”的理论,坏人之间不互相伤害,放任彼此。若有正直的人站出来反对,就会被打压。在一个糟糕的社会里,做坏事能带来世间的增进,但无论如何,在佛法上必定是衰败的,绝对会衰败。

如果要详细讲解,至少需要三个小时。这里就简短地说说,大家可以自己去深入学习。


总结

去修行吧,生活才会变得更好。但必须懂得“职责”这个词。身为居士有居士的职责,身为比丘有比丘的职责。如果为了修行而抛弃职责,那就会衰败。

比如隆波在世间生活时,隆波没有衰败。尽管隆波遵循“十论事”,但在世间方面没有衰败,佛法方面也同样增进。我们的工作也能做得很好、很出色,因为我们把心训练得很好,定力很好。有时隆波工作时,部长、各位上司都围在我的办公桌旁,叽叽喳喳地等着我签名。如果我的定力不好,意志早就崩溃了,会紧张得要死。我们要研究大量的文件,接触大量的人,然后得出结论。厚厚一叠文件,隆波翻几下,花不了多少时间就看完了。看书时,只读中间部分,不必看头尾,它自己就能关联起来,只要定力足够。然后直接打字输入电脑,打印出来就能签名了。等上司签完字离开,我们自己已是筋疲力尽。

在世间生活,如果懂得管理,是不会衰败的。持守戒律、拥有佛法,起初别人可能会嘲笑,但久而久之就不会了。当年我们(作为公务员)职位还低时,和长官们同桌吃饭,他们喝酒,我们不喝。要怎么保护自己,守住自己的戒律?这需要运用大量的觉知和智慧。但当他们知道我们不喝酒,等我们职位高了,谁和我们同桌就不敢喝酒了,不敢了。情况反过来了。只要我们立志坚定就行。

但要明白职责,而不是抛弃职责。有谋生的职责,有完成受雇工作的职责,对上司、对公司有职责,对客户有职责,对家庭有职责,对自己也有职责,那就是培育内心。要懂得把职责做好。如果做一件事导致我们的职责受损,那就不对了。

比如隆波,直到四十八岁才得以出家。隆波有职责,必须奉养父母——是养父养母。他们其实是祖父母辈的,但没有孩子,从小就把隆波要过去养。隆波的生母还在世。

后来,养母九十岁时去世了,父亲也差不多年纪。我当时每天都想,如果他们去世了,我就去出家。后来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不就像是在变相诅咒他们吗?于是就去邀请他:“要不要一起去寺院住?”他知道我想出家。我把父亲接到寺院一起住,他非常开心。以前在家,虽然雇了人来帮忙,但会很寂寞,没人聊天。来到寺院,人们排着队来跟他聊天,他非常喜欢。他很健谈,从早说到晚。到了傍晚准备回房时,他站起来,因为腿脚整天没活动,一下子就软倒了,髋骨骨折。送进医院,想动手术也动不了,因为血糖升高。等来等去,又因食物呛入气管导致肺炎,感染,最终去世。他在寺院(和隆波一起)只住了一个月,但总算是住过寺院了。

隆波有自己的职责,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职责后才来出家,之后就不会有后顾之忧。这里也有一位比丘,他努力工作赚钱,把钱留给父母,安排好一切,也给自己留出了时间。这样,就是把职责都圆满地完成了。所以,去训练自己吧。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