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线图:通往涅槃之路

Index

修行路线图:通往涅槃之路 - 隆波帕默尊者 - 摘要

这是一份清晰的修行路线图,指引你从觉知身心开始,一步步走向烦恼的止息与最终的解脱。

 

第一章 准备踏上旅程

世界上有数十亿人,但只有极少数人对修行、走向离苦感兴趣。大多数人仍然放任自己的心随烦恼漂流,因此造业,然后必须承受业报,在轮回中无休止地循环。

想要学习修行的人,必须看到生命的实相充满了苦,才会去寻找离苦的道路。此外,还必须具备两个要素:拥有能够指导教诲的善友,以及如理作意,即仔细思惟和检视自己的修行是否符合佛陀的教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阐明佛教教法的范畴、看待生命的方法,以及如何依照佛教的指导方针脱离轮回。

1.1 佛教教法的范畴

我们有两种苦:身体的苦心理的苦

佛陀的话

“比丘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所教导的都只是关于苦以及苦的熄灭。”

身体的苦,只要还有五蕴身,就会有属于色法和五蕴的苦,这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当阿罗汉进入涅槃,将色蕴和五蕴归还给世界后,身体的苦才会终结。而心理的苦,则可以通过心的修行来解脱。

四圣谛是佛教的全部教法

圣谛 含义 我们应尽的职责

1. 苦谛 简而言之,就是身心(五蕴)本身 应如实知

2. 集谛 导致苦生起的原因 应断除

3. 灭谛 脱离苦的状态 应亲证

4. 道谛 为了离苦而修行的方法 应修习

我们来修行,是为了学习身心的实相——它纯粹是苦。如果能透彻地了知这一点,就称为彻见四圣谛,彻见了苦的集合,因为所谓的“苦”,就是这个身心。

五蕴,即此身心,其本身就是苦。但它仅仅是如此存在着,与我们无关。

然而,没有智慧、不够聪慧的心,会去迷恋并执取身为苦聚的身心,把它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这等于我们主动抓取了苦,并将其据为己有。

“有爱则有苦”,这里的“爱”指的是贪爱与执着。当心去攀缘、去执取时,苦便立即生起。一旦有了执取,心理的负担与苦便随之而来。我们拥有什么,就会因那件事物而苦。

我们最贪爱和执着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心。因此,“我们自己”才是最沉重的负担。因为我们误以为这个身体是美好的、殊胜的,能带来快乐。我们越是贪爱身心,负担就越重。

佛陀教导说:“五蕴是沉重的负担,众生背负着重担,无法脱离一切苦。圣者(阿罗汉)已放下重担(即放下五蕴,不再执取),并且不再拾起新的重担,因此他们得以离苦。

圣者之所以能够放下负担,不执取身心,是因为他们已经看见了身心的实相:这个身心并不像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和殊胜,而是充满了无常,时刻被苦逼迫,并且无法真正被掌控。通过反复地观察,心会逐渐放下对身心的执取,放下贪爱与执着。

当心对身心及一切事物完全没有了贪爱与执着,那就是被称为阿罗汉的状态。

如果我们不执取色法(身)和名法(心),那么超越名色的状态就是离苦,也就是涅槃

要从名色中解脱,就必须通过修习道(戒、定、慧),直到智慧圆满,不再执取名色,将名色归还给世界,从而证得涅槃。


1.2 佛陀的说法方式

仅仅是听到真正的佛法,就能感到快乐。如果亲身修行,将真正的佛法融入自己的心中,那又会是何等的快乐呢?

佛陀的说法包含四个要素:

  1. 阐明(Sandiṭṭhika): 佛陀清晰地阐明事理,让我们看见、了知、理解前所未见、未知、未解之事。
  2. 劝导(Samādapana): 当我们了知并理解后,佛陀会鼓励我们亲身修行。
  3. 激励(Samuttejana): 当我们开始修行后,佛陀会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勇敢、无畏、精通于修行。
  4. 鼓舞(Sampahaṃsana): 佛陀会激发我们的心,使其愉悦、觉醒、喜悦、清明。听闻佛法后,我们会感到快乐。

佛教徒是学生

佛陀教导我们三门功课:戒、定、慧

基础的戒行是五戒。如果基础不稳,就无法继续深入学习。我们必须持续学习,直到成为阿罗汉,才算是完成了学业,无需再学(称为“无学”)。

学习关于“心”的功课,是为了让心为开发智慧做好准备,以求离苦。用于开发智慧的心,不是那种宁静不动的心。仅仅训练心达到宁静不动,是佛教之外的禅定,甚至在佛陀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教法的核心是正见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了知、正确的理解,是佛教的真正核心。

众生和动物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积累错误的知识和错误的理解,认为有一个恒常的“自我”或“我”。因此,我们修行之初,必须先致力于破除这种“有一个恒常自我”的邪见。


1.3 佛法有多个层次

佛陀的教法并非为大多数人而设,但他所教导的内容却对大多数人有益,因为佛法有多个层次。

对于那些珍爱自我的人,佛陀也教导了非常广泛的法,例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朋友、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处之道,甚至包括致富的方法。

只有极少数人会为了离苦而修行。如果想寻求出世间法,佛陀才会教导更为精妙高深的法,那是关于“无我”的法,专为真正渴望离苦的人而设。

如果我们有智慧,就会发现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即使是天界和梵天界的快乐也是暂时的。因为一切因缘和合(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法恒久保持,不是一个可以真正依赖的恒常自我。因此,我们寻找出离世间的方法。而所谓的“世间”,就是名色(身心)

我们应通过修习毗婆舍那来彻见名色的实相。以一颗稳固的心作为知者、观者,带着正念觉知名色的生起、存在与消逝。从旁观察,反复地看,心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中立。我们会了知到,名色并非什么殊胜之物,它本身就是苦,是不圆满的,是无常、苦、无我的。

当我们了知后,就只是了知,心会真正地保持中立。因为它看见了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实相:快乐是暂时的,苦是暂时的,善是暂时的,不善也是暂时的。如此,我们便不会再迷恋地将暂时的事物当作可依靠的归宿。

当我们彻底了知名色(身心)后,心会变得中立,能够放下对世间(名色)的贪爱与厌恶。心会止息贪爱,止息渴求,止息挣扎,脱离造作,这被称为“无为法”或“离欲”,也就是涅槃的别称。


1.4 佛法是精妙且有因果逻辑的

佛法是给认真修行的人准备的,必须如法地去实践。

佛陀的教法并不算太难,但它是为真正想修行的人而设,需要真实地去做,做到与法相应。如果我们学习并实践佛法,就能在当下安乐,未来也会安乐。在漫长的轮回中,我们将不断地提升自己,戒、定、慧也会随之增长,修行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佛法是精妙、简单、开放、直接、有因有果的。那些觉得修行容易的人,都曾经经历过艰难的阶段。修行没有侥幸,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好运,没有偶然,没有幸运,一切都关乎业力。谁做谁得,谁不做就不得。那些做得容易的人,是因为他们以前就做过。在他们变得容易之前,都曾经历过艰难。

因果必须相应

佛教中没有“侥幸”、“免费”、“好运”或“偶然”这些说法,只有“业”与“业报”。

曾经有一次,军方举办佛牌加持仪式,邀请了许多高僧。仪式结束后,一位上校去顶礼一位高僧说:“长老,我当上校很久了,一直没能升为将军,请您保佑我成为将军吧。”那位高僧看着他的脸说:“这么愚蠢,难怪成不了将军。想当将军得去求你的上司,来求和尚做什么?” 因与果必须相应。想吃芒果就得去种芒果树。实际上,佛陀的教法完全基于因果逻辑,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有些人布施后祈求考试通过或升职,这完全是两码事。


1.5 佛法无法通过读、听、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观察实相来学习

佛教中仍有两个普遍的误解:

  1. 认为必须先坐禅让心宁静下来,才能开发智慧。实际上,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需要的是心稳固而安住,而不仅仅是心的宁静,这两种禅定是不同的。
  2. 认为通过思考、推理来学习佛法就是毗婆舍那。事实上,这并非毗婆舍那。

智慧分为三种:

  1. 闻慧 (Suta-mayā paññā): 这是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而获得的智慧,比如阅读三藏或聆听善知识的教导。但这并非我们自己的亲证。
  2. 思慧 (Cintā-mayā paññā): 这是通过思考和审察而产生的智慧。当我们思考时,心仍带有烦恼,所以思考总是偏向烦恼,每次思考都离不开“我”的存在。由思考产生的智慧可以用于修习奢摩他,例如,持续地思惟法义,心会感到快乐、宁静、舒适。但它不能用于修习毗婆舍那,因为想法并非实相
  3. 修慧 (Bhāvanā-mayā paññā): 这是通过亲身修行而产生的智慧,即通过修习正念和开发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毗婆舍那业处,所获得的智慧。

“Passanā”意为“看见”,“Vi”意为“清晰地、不同地”。因此,“毗婆舍那”意为清晰地看见、如实地看见、正确地看见。如实看见身,如实看见心。这里的动词是“看见”,而非“思考”或“专注”。

专注身心并非毗婆舍那,思考身心也并非毗婆舍那。如果用思考,那是寻(vitakka);如果用审察,那是伺(vicāra)。只要还掺杂着思虑和琢磨,就不是真实的法。

如果我们想看见实相,就必须如其本然地去观察和看见。这就像做田野调查,必须亲身去研究真实的对象,而不是仅仅阅读或自己想象。例如,我们必须观察自己心中的实相,让心如其本然地活动和运作。如果我们专注地让心静止,那就没什么可观察的了。我们必须在心不经意时悄悄地观察,才会看到心在思考、想象、造作。我们就先让它去想,当它想了之后,产生了乐、苦、善、不善,我们再去觉知。

因此,学习佛法就是来观察实相。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持续地去感觉身体,就会看见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持续地去感觉内心,就会看见内心的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当我们持续观察实相,心会逐渐放下执取,能够放下。心将会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不死的法,那是至为殊胜和稀有的——涅槃

我们觉知心,是为了看见乐是无常的,苦是无常的,善是无常的,不善也是无常的。最终,我们会看见一切都是生起后又灭去的,一切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我。所谓的“自我”,仅仅是众多名法和色法的暂时组合而已。


1.6 轮回中的苦与险

如果我们记忆力超群,能够修行并回忆起遥远的过去,就会知道轮回是多么可怕。轮回充满了苦。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出生,从生到死都在受苦,经历了数不清的生命。但轮回会掩盖它自身,让我们忘记所有的苦。

大多数人乐于忘记过去的痛苦、悲伤和失望,然后重新燃起希望。所以人们对苦从不感到厌倦。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了多少痛苦?疾病、家庭问题、工作问题、政治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不想去想过去的苦,我们只想梦想未来的乐。我们不记得轮回的危害,仍然乐于不断地再生。而每一次出生,都伴随着苦。

老苦、病苦、死苦、与所爱分离之苦、与所憎相会之苦、求不得苦,在每一生每一世中都持续存在。如果能回忆起来,就会感到厌倦,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隆波田(Luang Por Teean)曾教导说:“我们回想一下,生命中哪个时刻最快乐?”回想来回想去,发现那些时刻都已经过去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如果我们的心能看到这个实相,它就会生起一股力量,决心要脱离这个轮回。这个轮回太可怕了,无法与之共存。它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我们,最终在每一世都以死亡告终。

我们被贪爱所驱使,因为“想要”,就幻想轮回中应该有美好的、快乐的事物。当我们幻想、期望并渴望得到时,魔罗就会不时地抛给我们一些微小的快乐,好让我们有力量继续挣扎下去。但最终,等待我们的只有苦。

那微不足道的快乐,只是引诱我们的诱饵,让我们期望未来还会有快乐。于是我们继续挣扎,为了承受更多的苦。只要我们的心还未到达涅槃的彼岸,我们就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有机会到达涅槃的彼岸,因为我们听闻了通往彼岸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导的。佛陀说他只是指路人。因此,我们从他那里得到的,是道路。我们已经拿到了地图,接下来必须自己行走。


1.7 轮回诱骗我们至死追寻快乐

如果我们有正念和智慧,就会看到世间的快乐是虚假的。不久我们就会老,不久我们就会病,不久我们就会死。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与所爱分离,与所憎相会,充满了不如意。

轮回的可怕之处在于,连苦也是无常的。当我们面临生命中严重的困境时,它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它是无常的。但在一个苦消失之前,新的苦已经在等着了。我们又期望新的事情也会过去。它就这样诱骗着我们不断地期望,期望有一天生活会没有问题,会拥有永恒的快乐。我们期望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佛陀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对抗苦的方法,那就是关于修习正念、禅定和智慧的知识体系。现在,贪、嗔、痴之火日夜焚烧着我们的心。如果不去抗争,就只会在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沉沦。如果懂得如何抗争,方法正确,就还有生路。

佛陀的教法,是为那些看到了苦、看到了轮回的过患、看到了世间没有实质和依靠的人而设的。

修行是对我们自己生命的投资。一个人要离苦,需要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与挣扎。每个人在跨越轮回之前,流下的眼泪比海洋里的水还多,直到心对苦感到厌倦,直到心了悟五蕴和身心的实相皆是苦。如果我们勤奋地持续修行,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就能够安乐,能够应对,能够自救。


1.8 人在一生中追寻什么

世间之道

我们渴望快乐,但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像影子,像幻象,像梦境,仿佛就要抓住了,却又从指间溜走。一直都是这样,没有一种快乐是可以永远拥有的。

每个人对快乐的标准都不同,取决于各自的想法。

人类追寻着理想世界,但从来没有哪一代人找到过。即使拼命追寻也找不到,因为人有烦恼,充满了永无止境的欲望,所以永远也达不到生命中完美的境地。

如果我们不了知,找不到答案,我们就会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不断地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与世俗大众相比,或许算是快乐,但内心总是不满足,总觉得有所欠缺。

佛法之道

修行是为了探求实相。实相或许并不快乐。我们来学习生命的实相,而不是来欺骗自己。快乐只是幻象,而苦却遍布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苦,充满了不如意,无法控制,无法掌控,充满了变化。

佛陀教导我们要面对生命的实相,看见生命的实相。能够接纳生命实相的人,才是能够离苦的人。

观察实相的方法称为“毗婆舍那业处”,即观察生命的实相是由名法和色法,或五蕴构成的。

名色的实相是三法印,即无常(不稳定)、苦(无法维持原状)和无我(无法控制,不是永恒的自我)。

因此,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寻找快乐,因为快乐也是无常的。如果只追寻无常之物,得到的也只是无常之物,快乐片刻之后又是苦。我们若执着于将短暂的事物作为依靠,仍然是放逸。真正能作为我们依靠的,必须是恒常的、无苦的、真正可靠的,那就是佛法本身。


1.9 快乐在哪里

我们四处寻找快乐,却不知道快乐在哪里。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其他事物上,寄托在他人身上。比如,寄托在金钱、财产上,以为拥有得越多就会越快乐。其实并不会真的快乐,拥有得越多,负担就越重。因为这种依赖他人、依赖他物的快乐,需要我们去争夺。得不到会伤心,失去了也会伤心。

我们不了解自己内在生起的快乐,那种由正念、禅定和智慧所产生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培育出这种不依赖他人、不依赖他物的内在快乐,那么无论发生什么,生命都会是快乐的。老了,也能快乐地老去;病了,也能快乐地生病;临终时,也能快乐地死去。

我们因为持戒而快乐,因为有禅定而快乐,因为有智慧而快乐。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舍弃这条通往至高快乐的道路。

佛陀说:“心是可以训练的。”接着又教导说:“训练好的心能带来快乐。”因此,我们必须来训练我们的心。如果心散乱,就训练它宁静;如果心宁静了,就训练它稳固;如果心稳固了,就训练它开发智慧,让它去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心的运作。心只是一个观者。持续地观察下去,就会看见身心的三法印,会看见苦也是无常的,它能来,也能去,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是否安放正确。

无论我们生命中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视其为暂时的,就不会那么痛苦。所以隆波帕默教导我们一个咒语,当非常痛苦时就念:“等一下它就过去了。” 当安乐时也要记得念:“快乐和安乐,等一下它也过去了。” 并没有永恒的苦,也没有永恒的乐。

世间的“快乐”是依赖他人、依赖他物的快乐,这让我们失去自由。而佛法的快乐、涅槃的快乐,会让我们获得自由。我们把一切都归还给世界,把名法和色法还给世界,我们的心将从五蕴中解脱出来。名法和色法的瓦解是其自然的规律,五蕴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瓦解。当阿罗汉想到死亡时,他们会感到安详,就像即将回家一样,所有背负的重担都已卸下。心放下了,就获得了自由。在那自由之中,我们将拥有无可比拟的快乐。


1.10 苦的起因与离苦之道

我们之所以有苦,是因为心执取了一切事物,从子女、配偶、房产,到身体和心。这些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心却执取它们为“我”和“我的”。因为心不够聪慧,以为如果能拥有得越多,就会越快乐。

事实上,并不会快乐。因为心所执取的每一样东西,全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无法恒久,无法掌控。

我们因为渴望快乐而痛苦,我们渴望的是不存在的东西。当苦减少时,我们称之为乐。当修行深入后,只会看到苦。

当心有了“”(渴求),就会有“”(执取),然后就有“”(心的造作)。接着,心就会有苦,因为它抓取了名法和色法,这被称为“”(获得名法和色法,即眼、耳、鼻、舌、身、意)。当心抓取“生”时,苦便立刻随之而来,因为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

如果我们来学习名色(身心)的实相,了知它并非什么殊胜之物,持续地去觉知,就会看到:一旦渴望,就是苦;一旦执取,就是苦。心的挣扎造作,造作善是一种苦,造作恶是另一种苦,但都是苦。我们要引导心去学习世界(即名色、身心)的实相,不加干预,不去预设,不去教导它。

观察实相,看它究竟是怎样的。观察身体,观察(乐、苦、舍的感觉),观察(善与不善),看它们是常还是无常,是乐还是苦,是可控还是不可控。反复观察,直到心接纳实相。

当开始修行,能够分离名色五蕴时,就会开始看到实相:并没有一个“我”存在,哪里都没有“我”。总有一天,心会自己看见,一切身心境界都在教导三法印,都在教导苦。

这些境界生起后也会灭去,就像其他境界一样。

当心经过这些境界后,会变得稳固而明亮,智慧开始变得敏锐,看到名色(身心)并非殊胜之物,想要从中解脱出来。无常、苦、无我之物,要它何用?想方设法要脱离,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脱离。最终,智慧会灵光一闪,了悟到:“无法逃避,必须与它共存”,因为无论逃到哪里,都得带着名色一起。

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实相:名色(五蕴)就是苦。如果想与它共存而不苦,就必须以中立的态度与它共存,互不相干。五蕴做五蕴的事,心做心的事。

如果心进入中立的状态,看到一切都平等无差,因为一切都是来了又去:快乐生起后又灭去,痛苦生起后又灭去,一切都一样。

当心因具足圆满的智慧而达到舍(中舍)时,它会平等地看待一切因缘和合(有为法)皆具三法印的特质。当心停止造作时,涅槃便会显现,因为涅槃就是超越造作的状态。我们正是在这里离苦的。

(隆波田的教导)

谁能让心达到中立,谁就能脱离一切苦。


1.11 三轮转:苦的循环

三轮转是十二缘起的三个循环部分,它们相续不断地旋转,导致了生死轮回。

当有烦恼时,就会导致造;当造业后,就会得到业报(该业的结果);这又成为烦恼生起的助缘,然后再次造业,如此循环,形成了无休止的苦之循环,称为轮回

如果心造作出乐或苦,而我们没有正念及时觉知,烦恼就会乘虚而入。当快乐生起时,贪爱就会渗入。

我们要切断轮回,就必须在烦恼之处下手。因为如果没有烦恼,心就不会造业;如果不造业,就不会有业报;心就能从五蕴中解脱,从苦中解脱,从轮回中解脱。

心造业有三种方式:

  1. 福行 (Puññābhisaṅkhāra): 造作善业。
  2. 非福行 (Apuññābhisaṅkhāra): 造作恶业。
  3. 不动行 (Āneñjābhisaṅkhāra): 造作“空”的状态,即造作“不造作”,声称不执取任何东西,实际上是执着于“不执取任何东西”。死后仍有业报,还需再生。

名色本身就是苦,就是业报。对于苦,我们应当了知,而不是去断除或消灭它,只需觉知它的存在。例如,生病是业报,我们就觉知这个业报的发生。

如果我们有正念这个保护心的工具,不让心堕入恶趣,那么当任何烦恼在心中生起时,就要及时觉知。烦恼的生起需要依赖根尘接触,即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意知法。当根尘接触发生时,(乐、苦、舍)会自动生起。受生起后,烦恼(贪、嗔、痴)会紧随其后。例如,眼见美色,心生快乐,贪爱便随之生起;眼见丑物,心生痛苦,嗔恨便随之生起。

当接触所缘后,乐受生起,及时觉知;苦受生起,及时觉知;舍受在心中生起,及时觉知。持续地觉知,一旦觉知,循环就此中断。这时会生起智慧,看到“受”是无常、苦、无我的;那个觉知“受”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此处未能及时看见,就会生起“行”,即善恶的造作。若有正念及时觉知,就会看到善恶的造作也随之息灭。

最终,我们会看到:乐是暂时的,苦是暂时的,舍是暂时的,善是暂时的,恶也是暂时的,贪、嗔、痴都是暂时的。连心本身也是暂时的。我们看到一切皆为暂时,这正是高级智慧的修习,称为“毗婆舍那智慧”。如果这种智慧生起得足够多,就能证得道、果、涅槃,从而切断苦的循环。


1.12 佛教徒的职责

隆波帕默去印度时,看到我们佛教徒宏伟壮丽的宗教场所都已成废墟,之所以无法守护,是因为那里已经没有佛教徒了。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有三万座寺庙,但很多都成了荒寺,因为没有比丘。如今,比丘越来越少,沙弥几乎绝迹,只剩下暑期短期出家的沙弥。因此,单靠僧团恐怕难以维系。

我们必须培养真正理解佛陀教法的佛教徒,也就是必须同时学习教理和亲身修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了知,学习教理是为了知道如何修行;而修行后所得到的成果,也必须与三藏中的教理相符。

我们必须成为真正的佛教徒,才能守护并传承佛法。例如,当我们了知了修行的方法并开始看到修行的成果时,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人,这样佛法就能传承下去。

要下定决心,不要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断绝,不要让佛陀传给我们的法脉在我们手中熄灭。至少,要能将它传承给下一代。


第二章 研习修行导图

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先研究清楚路线,并准备好旅途中必需的行囊。修行也是如此,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并理解从起点到终点的全部原则与方法。这正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1 修行的目标

佛陀教法的目标明确:修行是为了减少和断除烦恼。最终,当对色蕴和五蕴的执取消失时,便能离苦。

涅槃有两种:

  1. 有余依涅槃 (Saupādisesa-nibbāna): 指在世时断尽烦恼,解脱了心理的苦,但五蕴身依然存在,身体的苦仍在。
  2. 无余依涅槃 (Anupādisesa-nibbāna): 指阿罗汉去世、五蕴身坏灭之时,彻底从五蕴中解脱,达到苦的完全熄灭。

要彻底离苦的心,必须是真正清净的,没有无明、爱、取,不执取任何事物。

拥有强大的禅定和世间神通,并不能洗除烦恼。不要把禅定当作修行的目标,禅定仅仅是工具而已。有些人把工具当作了终点,严重地误以为自己已不执取任何事物。


2.2 如理作意是生起八正道的前兆

如理作意是一种善巧的观察和思惟能力,用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何为有益、何为无益,何为适合自己、何为不适合自己。

佛陀的话

“比丘们,正如太阳升起前必有晨曦作为前兆,具备‘如理作意’亦是比丘生起八正道的前行与先兆。” “我未见有任何内在因素,能像‘如理作意’一样对有学比丘有如此大的助益。具备如理作意的比丘,能断除不善法,令善法生起。” “我未见有任何法,能像‘如理作意’一样,使未生起的正见得以生起,已生起的正见得以增长。” “我未见有任何法,能像‘如理作意’一样,使未生起的疑惑不生起,已生起的疑惑得以断除。” “‘如理作意’能带来巨大的利益,能使正法稳固、不衰退、不消失。”

如理作意需要懂得如何思考,并且思考必须以佛陀的纯正教法为准绳。因此,我们必须听闻佛法,并通过修行亲见真实的身心境界。学习教理是为了先掌握原则,然后用它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是否偏离了正道。

例如,当你听到一种教导说:“心是恒常的,谁说心不恒常,就是教错了。”如果你学习过佛陀的教法,知道佛陀曾说:“心一个接一个地生灭,日夜不停。”你就会明白,“心是恒常”的说法与佛陀的教法不符,这种教导是不可取的。

当我们修行后,自以为证得了圣果,比如以为自己是须陀洹,但某一天“自我感”又冒了出来,那就不对了。以为自己是阿那含,却看到嗔恨还能控制自己的心,那就不对了。以为自己是阿罗汉,却还在刻意地观照心、守护心,没有放下心,没有彻底放下五蕴,那就还不是阿罗汉。

在修行的道路上,要判断哪种教导正确与否非常困难。除了善友之外,另一个能帮助我们的重要工具就是如理作意

认为只要让心安住于空、寂、不执取任何事物,就能证得道果,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为佛陀教导我们如实知苦、修习道,并没有教导我们去觉知“空”。我们必须造就正确的因,而不是拿结果来修。果,是由正确的因所产生的。

如果我们了解阿毗达摩的原则,知道毗婆舍那是观察名色的三法印,我们就会明白,思惟不净观并非毗婆舍那。

如果在修习毗婆舍那、观察名色生灭的过程中,心没有安住于当下(心不到位),就会产生观的染污(禅染),这是因为定力不足。如果心能够稳固安住,就能从观的染污中解脱出来。

因此,如理作意是我们必须在整个修行过程中持续运用的工具。


2.3 正见是佛教的核心

正见是彻见四圣谛,从而如实地、正确地看见五蕴非我、非我所,是无常、苦、无我的。

“正确的看见”不是用心去想、用心去相信,而是必须真正地看见它就是那个样子,才叫正见。如果用思考,那只能叫“正确的思考”。

例如,我们坐下来想:“我的身体是无常的,将来会老、会病、会死。”这只是正确的思考,是正确的想象,而非正见。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才能通过修习毗婆舍那业处,生起如实的正见。

我们修行得再辛苦,所获得的也就是这个称为“正见”的正确见解,这正是佛教的核心。

我们持续地如实觉知身心,就是为了生起正确的见解,用以洗除邪见

我们首先要对抗的邪见,就是认为“有自我”的邪见。我们是否感觉到这个身体里有一个“我”?这个“我”从孩童时期到现在,感觉还是同一个人,未来也还是同一个人。我们会感觉到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虽然说不清它在哪里,只知道它在这个身体里。

实际上,“我”是不存在的。“我”是一种错觉、一种邪见、一种错误的标识、一种错误的感觉。这五蕴并非“我”。五蕴由色、受、想、行、识组成,简而言之为名法与色法,它们组合成了我们所谓的“我”。

如果我们让心成为知者、观者,以真正中立的心去观察,没有偏见,不贪爱也不厌恶一切境界,用稳固而中立的定心去观察,最初会看到:一切事物都是来了又去。接着会看到:一切事物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它就不会来。当它来了之后,如果因消失了,它也会随之消失。没有任何事物是我们能控制的。反复地观察,就能洗除邪见。

当邪见被洗除,正见便生起。我们会看到名法和色法的境界生灭流转,连心本身也是生起后又灭去。例如,心一会儿是知者,一会儿是思者;心一会儿乐,一会儿苦;心一会儿善,一会儿恶。只见生灭,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当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就会洗除“有一个恒常自我”的邪见,会了知到并没有一个“我”,所谓的“我”只是偶尔生起的想法,是偶尔生起的邪见而已。最终,我们将能破除“有我”的邪见,这是束缚我们心的第一个烦恼(身见)。而在这轮回中,我们最后要对抗的烦恼,则是无明


2.4 伟人的八种特质

佛陀的教法具有八种特质:

  1. 少欲: 修行者,尤其是比丘,应以少欲为本。即使拥有很多,也只用很少。
  2. 知足: 知足意味着尽力去造就因,而对于结果,无论多少都心满意足。
  3. 乐于独处: 甚至不与修行同伴过多交际。但佛陀也教导要亲近善知识和善友,在适当的时候去学习,但不沉溺于交际。
  4. 精进: 如法地修行,就是从醒来到睡去都在修行,除非是需要思考的工作。如果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也可以是修行时间。
  5. 具足正念: 持续地感觉身体,持续地感觉内心。身体移动,有所感觉;内心活动,有所感觉。
  6. 具足禅定: 训练心使其稳固,训练心使其宁静。例如,念“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觉知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如果心跑掉了而我们及时觉知到,心就会稳固。
  7. 具足智慧: 即是以稳固而中立的心,带着正念,如实地觉知身心。如此便会生起智慧,看见名色(身心)的三法印。这正是毗婆舍那业处的原则。
  8. 不拖延: 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七点,我们将在自身看到迅速的改变。那时,我们就会相信佛陀是真实存在的,佛法是真实存在的,僧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亲身见证了。

2.5 修行者的五种品质

佛陀教导了修行者应具备的五种品质。如果谁能具足这五点,成功的机会就很高:

  1. 有信心: 坚信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能够离苦。当我们尝试修行并开始看到成果时,我们就会相信佛法是真实存在的,佛陀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我们会训练自己的心,使其越来越接近僧伽的品质。我们的信心将不再动摇。
  2. 身体健康: 在三藏中称为“少病”。身体大致健康,如果身体不好,修行会很困难,因为心会担忧且没有精力。因此,我们应在身体还强健时抓紧修行。
  3. 诚实正直: 不炫耀,不傲慢,对自心诚实。剥开自己的外壳,不断地觉知自己的烦恼。诚实,修行就会容易。
  4. 发起精进: 我们要修行,检查自己:哪些不善法还未断除?哪些善法还未培育?自己是否有粗、中、细三种层次的不善法?
    • 如果粗重的不善法,如贪、嗔、痴还很重,就要下决心坚定地持戒。
    • 如果中等层次的烦恼,即五盖(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还很重,让心散乱于欲乐、嗔恨、疑惑、昏沉或掉举,就要用禅定来对治。念“佛陀”,觉知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心散乱了,及时觉知。我们的心会逐渐稳固,安住于自身,同时善法也会生起。
  5. 开发智慧: 接着,来开发智慧,以断除微细的不善法。这个实相就是:同样是精进,但这是开发智慧的精进。持续地学习名色(身心)的实相,通过分离名色五蕴:看见身体在动,有心作为知者;内心在动,心中生起了什么,如乐、苦、善、恶,都及时觉知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了悟到:
    • 身体不是我。
    • 乐受和苦受不是我。
    • 善与恶不是我。
    • 作为知者、观者的心,也不是我。

如果能做到这五点,涅槃就不会遥远了。


2.6 心的本质

佛陀说:“心是无我的,迅捷的,其本质是随习气而流转。”但心又是可以训练的,“训练好的心能带来快乐。

我们的心正是创造生命轮回的根源。我们的心在大小不同的生命形态中流转。我们现在这一世的主要生命形态是人,但每一刹那我们微细的生命形态可能是畜生、饿鬼、阿修罗、天人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训练心。如果心散乱,就训练它宁静。当心流散时,觉知到它流散,就能获得稳固的心。心稳固后,就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心的运作。“有觉性,以稳固而中立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

心会随习气流转。它习惯于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驰求,即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而在意门则去思考、想象、觉知心理所缘。

未经训练的心会随恶的习气流转,我们将不断堕落。因此,我们必须训练心,使其向上提升。不训练是不行的,牛马犬都尚需训练。

心喜欢重复做同样的事,甚至连思考的内容也喜欢重复。有些人练习入禅,当心宁静后,它每次都流向同一个所缘。或者当修习智慧时,心不肯休息,只想一味地开发智慧。这都称为偏于两边。

凡夫会觉得心就是“我”。如果我们慢慢地分解五蕴,会发现身体不是我,乐受苦受不是我,记忆、概念以及善恶都不是我。但有一个作为觉知身体、觉知乐苦、觉知善恶的“我”,那就是尚未经过训练的心,它仍然感觉是“我”。

要看见“连心也不是我”这个实相,方法就是必须看见心的生灭。但由于心没有实体,没有形状、光、色、声、香、味,无形无相(心唯一的特征就是觉知所缘),因此,要观察心的生灭,必须观察与心俱生的“心所”,例如:

除了通过心所(或称“心行”、“名身”)来观察心非人、非众生、非我、非他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六根门来观察。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心本身,但我们可以观察在六根门生起的心。我们会清楚地了知:

在六根门生起的心都是不同的。练习观察心的方法,可以在家看电视时进行。观察自己,一会儿心刻意地去看影像,一会儿又切换去听声音。慢慢地练习观察,会看到心在六根门之间快速地交替工作。

当眼睛看见色时,耳朵是听不见声音的。当眼睛看见色时,心也无法去觉知心理的所缘。心的本质是每一次只能觉知一个所缘。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原则,就可以借助六根门的生灭来观察心的生灭,而不必只通过心所来观察。

初学时,如果还看不出心是如何在眼、耳、鼻、舌、身、意之间流转的,可以这样练习:刻意地将心安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例如,想到头发,就只想着自己的头发,忘掉身体其他部分。我们会立刻感觉到,现在心在头发上。然后换个位置,移到耳朵、鼻子、手指、手臂等处,不断地移动感觉,因为心就是“感觉”本身。直到能感觉到心的移动:现在在头发,在耳朵,在鼻子,在手指,在手臂……

持续地练习感觉,之后心一动,自己就会看见。如果心一动就能看见,就会生起一种稳固的禅定。当禅定生起后,会看到:

反复地观察,总有一天,正念、禅定、智慧会自动生起,不是刻意要去看见名色的生灭,它会自己看见,时刻都感觉到。不是刻意要去看见身体非我,它会自己感觉到。感觉、想法和内心也会自己看见它们非我。当智慧自动生起时,它会看见三法印,完全无需刻意思考。如果能这样修行,今生证得道果涅槃的机会就来了。

所谓的“心是一颗一颗的”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心是无形的,没有形状。但我们会感觉到,这个心和另一个心是不同的。例如,乐心和苦心是不同的。如果看到心是一颗一颗的,那是禅相,不是实相。

训练好的心能带来快乐。 训练好的心,即训练得宁静而稳固的心,会从觉性中、从禅定中、从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中获得快乐。

我们中有些人,当训练心生起觉性时,会不时地有快乐涌现,那是心有了定力而产生的快乐。但到了开发智慧的阶段,就不再是乐了,只会看见苦。如果一味地开发智慧,心会变得枯燥。因此,要适时地修习宁静,让心得到休息和舒适,然后再继续开发智慧。如果无法进入深度的宁静,仅仅念“佛陀”,忆念佛陀,顶礼佛陀,心也会变得柔软、谦卑、快乐,获得宁静,这也是可以的。

继续修行下去,心会从对物质、对五蕴、对苦的执取中解脱出来,快乐会随之增加。当心放下了物质和五蕴,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快乐得几乎要死去——这是祖师大德们描述的体验。

看见的苦越多,快乐就越多,这是一种反向关系。如果能清晰地彻见苦,就会达到快乐的顶峰,即体验到涅槃


2.7 若能视生命中万物为暂时,苦便会消散

修行是学习自我,以将我们的心从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训练我们的心,如何让心摆脱时刻生起的贪爱(渴求)的控制?如何让心懂得满足、圆满、知足,能够在自身中获得快乐与宁静?

我们最爱自己,却又抛弃自己,不关心如何照顾自己。从现在起,试着改变自己。与其忙于外在世界,不如回头来观察自己的心。只是觉知,而不去干涉它。不是说“生气了,该怎么让它消失”,而是就那样看着。

我们修行是为了看见实相:一切都是暂时的。如实地觉知名色,觉知身心,不去修正,不去改变。它是什么样,就觉知它是什么样。唯一的修行就是:及时觉知自己的身心

如果我们能时常及时觉知自己的心,烦恼就无法控制心。烦恼只会趁我们不备时下手。如果我们不失念,有正念,持续地觉知心,烦恼就无法控制。例如,嗔恨生起了,我们有正念,及时觉知到心在嗔恨,嗔恨就会被分离出去,心是心,嗔恨是嗔恨,然后嗔恨会消失、瓦解,只剩下那颗自然、安详地觉知所缘的心。

我们及时觉知心的那一刻,称为有“正念”。我们持续地、安详地觉知,就会看到一切都是来了又去。例如,身体吸气,然后又呼气。身体的吸气是无常的,身体的呼气也是无常的。如果观察得更深入,会看到身体是心所觉知的对象,身体不是心。身体只是物质,我们只是暂时借用世界的物质来使用,它不是真正的我们。

或者,持续地觉知心,心总是在变化,一会儿乐,一会儿苦,一会儿善,一会儿恶。心是怎样的,就“觉知”它,持续下去。就练习这个。我们每天这样观察自己,直到智慧生起,就会看到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

如果心能接纳这个实相,那么无论发生什么,它都能承受,因为它知道那只是暂时的,都是无常的,无法控制,无法命令,不随心所欲。

如此反复地观察,日复一日,有人七天,有人七月,有人七年(如果懒惰,可能要七世),总有一天,八正道会生起。

八正道的生起很奇妙,它是自己发生的,没有人能命令它生起。道是心的整个运作过程,是心对所知进行决断的过程。如果这个决断能够洗除烦恼,那个烦恼就会被永久地根除,再也不会回来。


2.8 诸法因缘生

大家听过阿说示尊者教导优婆提舍(即后来的舍利弗尊者)的法吗?他教导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其因;彼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优婆提舍听了这四句偈,便证得了须陀洹果,因为这正是四圣谛的浓缩。

佛教是清晰明了的,充满了因果逻辑,没有任何迷信。它不教人先去相信,而是教导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自己会亲证其结果。

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有因,则果生;因尽,则果灭。 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例如,嗔恨的生起也需要原因:有易怒的习性,接触到不愉快的所缘,然后我们对那个不愉快的所缘反复思量,即生起“嗔恚寻”,心想:“这个人太过分了!”于是,因为这些原因,嗔恨就生起了。贪爱和愚痴的生起,同样需要原因。

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实相,我们就会相信,相信业报。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由因而生,没有什么是偶然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其原因。我们不会责怪他人,不会归咎于命运,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造了这样的因,就必须承受这样的果。下一次,我们会更加谨慎,不敢再造恶,因为造恶的结果是苦。我们会尽力行善,因为行善的结果是乐。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如果我们能了知到一切都遵循因果,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无法掌控,那么无论现在或未来发生什么,比如我们将衰老、生病、死亡,将与所爱分离,将与所憎相会——这些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我们依然能够安乐。


2.9 见苦即是见法

隆波帕默教导我们的,如同大学程度的课程,是教我们自己去奋斗,自己去实践。他会告诉我们方法,让我们自己去学习和修行。做的人会有收获,不做的人就没有。没有人能代替我们,也没有额外的加分。做多少,得多少,这是最公平的。

修行下去,只会看到苦。正如隆波田教导隆波帕默的那样:“除了苦,无物生起;除了苦,无物存在;除了苦,无物消逝。

刚开始修行时,会时常感到快乐涌现。如果放任自己继续观察下去,心会变得中立(舍),不再像之前那样快乐。有时也会有精细的、清凉的、内在的宁静之乐,但不像初学时那样起伏。当心进入到大量修习正念和智慧的阶段,越修行,越看到苦。如果有人修行到白天也苦,晚上也苦,睡着也苦,醒来也苦,隆波帕默会非常赞赏。离苦之道就在于此。因为心会放下对这个色蕴和五蕴的执取。当心不再执取色蕴和五蕴时,我们就在那一刻离苦了。这是一种永恒的离苦。

如果心能放下对身心的执取,心就能离苦。身和心本身就是苦,放下了苦,也就离苦了。临终时也不会动摇,因为要死的是那个“苦”,而不是那个“好”。

轮回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掩盖了苦。如果我们能敞开眼耳心,来学习五蕴,看到它真的是苦,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那么,坐着是苦,走着是苦,躺着是苦,吃是苦,不吃也是苦,呼气是苦,吸气也是苦,纯粹都是苦。深入观察实相,就会了知到五蕴、六根、六尘纯粹都是苦,只是苦多或苦少的区别。在苦少的时候,我们就误以为那是快乐。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正念和智慧,就会看到这个身体时刻都在受苦。

心灵也时刻在受苦。“有”(心的挣扎与运作)一旦生起,苦就随之生起。我们的心时刻在挣扎运作,因为贪爱(渴求)在我们心中时刻生起,想要这样,想要那样,永无止境,纯粹是苦。因为欲望永无止境,它会不断增加。因此,佛陀教导说:“没有任何欲望能像贪爱之流一样深广。

当我们反复看到身体时刻都在受苦,它就不再执取身体。当我们反复看到心是苦的,最终它也不再执取心。慢慢地与它共存,然后对它保持中立。智慧会清晰地了知:五蕴纯粹是苦。心会放下对五蕴的执取,只剩下身体的苦,而心理的苦则消失了,因为心已经放下了执取。至此,便完成了在佛教中的修行。


2.10 概念所缘、名色所缘与涅槃所缘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看见身心的实相,这个实相时刻都在展现,但我们却不去看,反而迷失于他处,或沉溺于思想的世界。

心的本性是必须时刻与所缘在一起。心与所缘是俱生的,共同存在。有心之时,必有所缘。所缘,意为“被觉知之物”。

所缘有三种:

  1. 概念所缘: 指思考出来的故事,或约定俗成的概念。想法并非实相,是想象出来的。如果我们还在思考,就无法看见真正的实相。想法正是遮蔽实相的巨大障碍。
  2. 名色所缘: 指名法与色法,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色法是物质,由地、水、火、风四界组成,存在于空间中。名法则有四种:
    • 受: 乐、苦、舍的感觉。
    • 想: 记忆与界定。
    • 行: 善、恶及无记的造作。
    • 识: 觉知所缘,即在眼、耳、鼻、舌、身、意门生起的心。
  3. 涅槃所缘: 涅槃超越名色,是离苦、苦的彻底熄灭。

修习毗婆舍那必须如实地觉知名色所缘。不只是觉知名色,还必须看见它的实相,即看见名色所缘的三法印。如果看见的是概念所缘,例如,心中升起“身体不净”的想法,那不是毗婆舍那,因为它没有看见名色。或者,专注地凝视色法、名法或心,使其静止,也不是毗婆舍那,因为它没有看见三法印。

如果我们彻见了身心的实相,心会自己放下对身心的执取,然后心会体验到涅槃

因此,我们必须按次第地破除对这些所缘的执着。首先,必须从思想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也就是从概念所缘中解脱出来。

要从概念所缘中解脱出来,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念“佛陀”,觉知呼吸。当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在觉知心跑去想的那一刻,心就会从思想的世界中解脱出来,进入感觉的世界。如果能够安住于感觉,就能觉知身心的实相,就能修习毗婆舍那。


2.11 修行的三条路径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在开发智慧之前,必须先能入禅。他们不知道修行有三条路径:智慧先行、禅定先行、以及定慧双修

1. 智慧先行

先训练直到有正念,能刹那地觉知自己。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心的运作——是观察,不是思考。会看见身体自己在运作,它只是物质元素,有元素流入,有元素流出,时刻在变化,它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不是他。

或者,观察心所(与心俱生之法)的生灭,从乐受、苦受,到记忆、概念,以及与心俱生的善恶等,包括心本身在六根门的生灭:心去看,心去听,心去闻,心去尝,心去触,心去想。会看到,心在生灭。

当心稳固地成为知者时,正念忆念身体,会看见身体不是我,这是自己看见的,无需思考。当身体有乐受生起,及时觉知;苦受生起,及时觉知。会清楚地看到,身体的乐受和苦受不是我,也不是身体,也不是心。当心中的乐、苦、舍受生起时,也会看到,心中生起的乐、苦、舍也不是我。同样地,贪、嗔、痴,乃至心本身,都不是我。它们都只是身心境界,乐和苦也只是身心境界。移动的身体、静止的身体,都只是身心境界。在眼、耳、鼻、舌、身、意门觉知所缘的心,也只是身心境界。持续地观察下去,就能破除“有我”的邪见,最终同样能证得佛法。

2. 禅定先行

这条路需要先能入禅。如果坐禅十年都无法入禅,却期望着有一天能入禅再来开发智慧,那就需要重新审视了。修禅是累世积累而来的,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的。有些人一坐禅心就能入定,是因为他们过去已经修过了。

如果有人积累了深厚的禅定,当他出禅后,就应接着开发智慧,即观察身体或受。因为如果去观察心,刚出禅的心会是宁静、空明、安住的状态,没有三法印可观。

有些人出定后,还带着宁静的状态,心整日都静止不动,不肯开发智慧。遇到这种情况,祖师们会教导一个方便法门(这是方便法,不是根本原则),即去思惟身体,以激发心去观察身体的三法印。这还不是毗婆舍那,因为毗婆舍那不能靠思考,“毗婆舍那”的本意是“看见”。

有些人过去世曾修习过智慧,当心出定后去观察身体,会自然地看到身体与心是分离的,看到身体在运作,身体非我,完全无需思考。

3. 定慧双修

要用此法修行,必须精通两件事:第一,精通入禅;第二,精通观心。定慧双修还有两个层次:

这种来回入出禅定不一定按禅的次第。如果熟练,可以选择禅支;如果不熟练,心会自己选择。最终,会看到所有禅支都是生起后又灭去的。修习到这种程度的人,如果能达到无色界禅,就有机会证得“俱解脱”。

总结:无论通过哪条路径修行,最终都会达到同一种清净。


2.12 修习道是造就“因”,而非拿“果”来修

修行时,我们必须用如理作意教理来检验自己所做的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修习道(戒、定、慧)来了知苦。如果我们坐禅时,心空明、无物、不执取任何东西,然后就一直安住于这种空的状态,自以为“阿罗汉不执取任何东西,如果我能让心不执取,就能成为阿罗汉”,如果我们学习过一些教理,就会发现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觉知“空”。

有些人读了隆布敦的《心是觉者》,就把“空、明、净,止息造作,止息追寻,止息心的活动,一无所有,一无所余”这段话拿来当作业处修。实际上,隆布敦描述的是阿罗汉的心,不是我们凡夫的心。

佛教是“业论”者,即必须造就正确的因,才能得到相应的果。果是由正确的因产生的。如果拿果来当因修,所生起的法必定不是真实的。

我们无法命令心去放下,因为心是无我的。有些人图省事,说:“不用修戒、定、慧,什么都别执取就行了。因为有戒就要执取戒,有定就要执取修定,开发智慧也是心理的负担。不如保持心宁静、空明,不执取任何东西就好了。”

但是,心不可能凭空就不执取。心不执取,是在它看见“这个身心是苦”的实相之后。如果不看见苦,不看见法,心别无选择。

在佛陀时代,也有一位持“不执取任何事物”见解的人,名叫“长爪”。他去拜见佛陀说:“对我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认同的。”意思是说,他不执取任何事物,已经全部放下了。佛陀反问他:“那么,你是否也不应该执取‘不执取任何事物’这个见解呢?”因为他认为这个见解值得认同,说明他仍然有所执取。长爪因此愿意听闻佛陀说法。当时舍利弗尊者也在场听法,并因此证得了阿罗汉果。

修行,第一要走对路,第二要如法地修。例如,有些人练习坐禅,期望坐得多了,有一天就能证悟,自以为这样做就能解脱。这是不知道正路,不了解唯一的道路。


2.13 中道即不沉溺也不苦行

依循中道修行,即不沉溺也不苦行,也就是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紧张。隆波帕默将其概括为:“有觉性,以稳固而中立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

沉溺”是指放任心随烦恼流转,称为“欲乐之行”(kāmasukhallikānuyoga)。心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驰求,我们将沉沦于四恶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

苦行”是指努力控制、约束自己,不随烦恼,称为“自我折磨之行”(attakilamathānuyoga)。例如,我们经行、坐禅时,强迫身体、强迫心,直到心变得僵硬、呆滞,无法显现三法印。如果我们持续苦行,将会上升到人道、天界、梵天界等善道。

中道,则是通往涅槃之路。


2.14 佛陀教导说,修行如务农

生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要往哪里走,以及如何走。佛陀已经教导我们,必须走向离苦,并且教导了修行的方法:必须净化自己的心,提升心,使其离苦

心理的苦源于各种烦恼,即贪(贪爱)、嗔、痴

身体的苦,只要有这个身体,就无论如何都会有,无法逃避。但心理的苦,我们可以摆脱。因此,佛陀主要教导我们先去除心理的苦。

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不是直接去消灭它。烦恼有因则生,无因则不生。烦恼的一个原因是“随眠烦恼”(anusaya),即心积累下来的恶习。

如果我们放任心随烦恼流转,烦恼会越来越强,心会越来越失去自由。烦恼正是破坏内心平静与安乐的元凶。

我们知道,心会随习气流转。如果我们放任自己随顺烦恼,烦恼就会越来越强。

如果我们培养新的习气,训练自己熟练于有正念,在烦恼于心中生起时及时觉知,那么在觉知的那一刻,烦恼会自动熄灭。因为根据“法住智”(dhamma-niyāma)的法则,善与不善不能同时生起。有烦恼的心是不善心,有正念的心是善心。如果善心生起,不善心就必须熄灭。

我们让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地接触所缘。接触后,生起贪爱,就去觉知;生起嗔恨,就去觉知。如果不觉知,就是被愚痴所吞噬。例如,有贪爱而不知有贪爱,就是有愚痴。我们多修习正念,就能从迷失中清醒过来。

我们修行的职责不是去消灭烦恼,而是及时觉知烦恼。烦恼会自己熄灭。因为在觉知的那一刻,心已经是善的了。当善心生起,不善心就会自己熄灭。我们初期就这么练习,多加练习。

当观察得多了,除了正念会越来越快,烦恼没有机会运作之外,烦恼也会越来越弱。有烦恼的习气会减弱,随眠烦恼会逐渐变弱,直到最终被摧毁。

我们修行,直到亲眼看见:烦恼有因则生,因尽则灭。万物皆随因缘,无法控制,无法掌控,这称为看见“无我”。看见贪、嗔、痴生起后又灭去,称为看见“无常”。有些人仅仅练习到这里,也能证悟。心会豁然了悟:这个心不是我,没有任何东西是我,只有生起后又灭去的东西,只有无法控制的东西。

与此同时,智慧会逐渐发展,它会开始看见实相:一切烦恼都是无常的,一切烦恼都是无我的,无法控制。

证悟的那一刻,我们是无法命令的。佛陀将修行至证得道果涅槃比作农夫种田。农夫无法命令稻谷长出稻穗。农夫能做的,只是去犁田、播种,然后照看水分,照料稻苗。至于稻谷何时长出稻穗、结出谷粒,那是稻谷自己的事。我们无法命令稻谷结粒,稻谷会自己长出稻穗和谷粒。

比丘们也是如此,有三项工作:戒学、定学、慧学。当修习使戒、定、慧圆满时,心会自己证得道果。


2.15 四种颠倒

所谓的颠倒有多个层次,包括:

这三种颠倒导致了四个方面的错误认知:

  1. 于无常中见为常: 尤其是认为心是恒常的。实际上,人的心时刻都在生灭,但因为速度太快,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化。因此,我们错误地认为,现在的心和童年时的心是同一个人,现在的心和年老时的心也是同一个人,现在的心和前世、来世的心也是同一个人。我们必须修行,真正地“看见” 心在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总有一天能洗除“有恒常不变之物存在”的邪见。在名色、五蕴、身心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2. 于苦中见为乐: 例如,这个身心纯粹是苦,我们却认为它有快乐;或者最多认为,这个身心时而快乐,时而痛苦。
  3. 于无我中见为我: 例如,本非“我”非“我所”之物,却认为是我、我所。
  4. 于不净中见为净: 例如,我们的身体充满了不净之物,却认为它是美丽洁净的。

如果我们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必须来学习关于身心的法,以获得正确的见解:这个身心不是我。身体属于色法,所有感觉属于名法。学习是为了“看见”我本不存在,因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我”。我们修行不是为了舍弃“我”的存在,而只是为了舍弃“有我”的邪见(见颠倒)而已。

凡夫的理解(身心) 遮蔽实相的原因 修行中看见的身心实相 正见

是常 相续不断(密集相) 名色的相续中断,看见名色的生灭 无常

是乐 变换威仪(姿势) 看见身心被逼迫 是苦

是我,可控 坚实感(密集相) 五蕴分解为色、受、想、行、识,没有恒常的自我 无我

是净 错误的想蕴 有了正确的想蕴 不净

2.16 隆波帕默教导修行的核心原则,而具体形式则需选择适合自己的

隆波帕默教导的是修行的核心原则。当我们理解了原则,就需要去寻找哪种修行形式适合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适合的形式也不同,因人而异。

但在选择之前,我们必须先准确地掌握修行的原则。修行有两种:

  1. 奢摩他业处: 训练心使其快乐、宁静、良善。但这并不能离苦,只是暂时从苦中平静下来,之后又会回到苦中。
  2. 毗婆舍那业处: 训练心生起智慧,使其聪慧、圆融、了知生命的实相。

佛陀教导说:“众生因智慧而得清净。”因此,如果不修习毗婆舍那业处,就绝无可能达到清净解脱。

奢摩他业处的诀窍

要让心宁静,首先要了解心为何不宁静。心不宁静,是因为它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驰求,追寻快乐,追寻可意的所缘。它渴望快乐,所以跑去看美好的事物,去听悦耳的音乐,去享受美食等,不断地追寻快乐,逃避痛苦,因此心变得散乱,不得宁静。

如果我们想让心宁静,就必须用快乐来引诱它。就像钓鱼需要用鱼喜欢的鱼饵一样,我们也需要观察我们的心喜欢什么,要观察自己的心,而不是模仿别人或老师。

因此,修习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所缘

但这个带来快乐的所缘,不能是引生烦恼的。然后,要轻松地去做,带着快乐、觉醒、喜悦的心将心安住于所缘,不要压迫或强迫心。如果你强迫心去宁静,心永远不会宁静。

当心安住于一个单一的、能带来快乐的所缘时,它会宁静,得到休息,充满力量。之后,心才能去做它的主要工作,即修习毗婆舍那业处

毗婆舍那业处的原则

原则很简单:“有觉性,以稳固而中立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

分解五蕴后,就继续观察。我们会看到正在移动的身体被苦时刻逼迫着。观察心,会看到它只有无常,乐是无常的,苦是无常的,善是无常的,贪嗔痴也是无常的,都是无法控制的无我。观察身体容易见苦,观察心容易见无常和无我。

最终,会看到身和心都没有实质,只有苦和过患。当看到身心皆是苦、皆是过患时,心会放下,不执取身心。这便是通往清净解脱的道路。


2.17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禅修业处

佛陀是法王,他观察到世间众生根性各异,因此教导了适合不同类型人的不同禅修业处。我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形式。

修习奢摩他的根性分类(六种)

  1. 贪行者 (Rāga-carita): 贪爱重、爱美。应修习不净观
  2. 嗔行者 (Dosa-carita): 易怒、心急、烦躁。应修习慈心观
  3. 痴行者 (Moha-carita): 昏沉、易信、迷茫。应多闻法、适时法谈、亲近善知识。
  4. 寻行者 (Vitakka-carita): 好思考、心散乱。应修习入出息念,或引导心去思惟,如思惟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从而生起信心。
  5. 信行者 (Saddhā-carita): 易生信心。应学习经藏,忆念佛、法、僧及自己的戒行,以在正道上生起信心。
  6. 觉行者 (Buddhi-carita): 善于思辨、不轻易相信。应学习关于毗婆舍那的法,即无常、苦、无我。

修习毗婆舍那的根性分类(两种)

  1. 爱行者 (Taṇhā-carita): 喜爱安乐、舒适、美好。适合的业处是身念住受念住。因为身与受能教导我们看见不美、不净、不乐、不适,并非殊胜之物,最终会感到厌离,放下执取。
  2. 见行者 (Diṭṭhi-carita): 富于思考、见解强、执着己见。适合的业处是心念住法念住。但法念住比心念住更难。

对于生活在都市、需要大量思考的人,适合的业处是心念住法念住。但如果智慧不够敏锐,可以先从练习观察自己的心开始,不必强求坐禅入定,只要心不极度散乱即可。

如果我们定力不足,心不够稳固,在观察身体时,心会流入身体,去专注身体。例如,观察腹部起伏时,心会流到腹部,生起的是“所缘专注”(ārammaṇūpanijjhāna)的定,这属于奢摩他。但如果我们有“相续专注”(lakkhaṇūpanijjhāna)的定,即心稳固地作为知者、观者,我们才能看到身体是身体,心是心,才能继续修习毗婆舍那。

如果无法入定,却去观察身体,心会流向并专注于身体,这会变成奢摩他业处。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禅定让心宁静的人,适合的业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不必观察所有种类的心,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项来观察即可。

最终,无论是修习身念住、受念住还是心念住,都会归结到法念住,即彻见四圣谛。


2.18 隆波帕默教导我们既要学习教理,也要亲身修行

佛法的学习每一代都在衰减。祖师大德传承下来的珍贵法宝,如果弟子们学不到核心,就无法守护,法就会慢慢消失。

隆波帕默努力教导,正是为了复兴从祖师们那里学来的法,并将其传授给我们这一代人。他将零散的法教片段(如同拼图)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示了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修行次第。

有些内容在经典中有记载,但无法解释,因为只有名相,不知道境界的差异。因此,如果教理学者能听一些实修的开示,会理解得更深。而修行者如果了解教理,就不会走错路。

过去的祖师们教导要让心成为“佛陀”——知者、觉者、喜悦者,然后再去开发智慧,分离名色五蕴。

隆波田对心非常精通,在禅定方面也无人能及。他能分辨出禅定有两种:

  1. 一种是心专注于单一所缘,他称之为“禅”,是心安住于所缘。
  2. 一种是心稳固地成为知者、觉者、喜悦者,他称之为“定”,是心安住于心。

他还将心分为两种:一种是“思之心”,是思考、想象、造作的心;另一种是“知之心”,是知者、觉者、喜悦者。他教导我们要训练出有定力的“知之心”,然后再去开发智慧。

在三藏中,关于稳固的心的解释是:修习一个能入禅的业处,如入出息念。当进入初禅时,有寻、伺、喜、乐、一心。当进入二禅时,心止息了寻和伺,生起“专一”(ekodibhāva),此时知者会凸显出来。但在教理中,对“专一”的解释是“定”,没有明确是哪种定。实际上,“专一”就是心的稳固,而稳固的心就是知者

当有了知者后,不是停滞于此。经典教导要“引导心趣向知见”(ñāṇa-dassana)。这个教导又被误解,一些人认为是要去思考,如思惟身体不净,但这与毗婆舍那无关,只是奢摩他。另一些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按照十六观智来修,却不知道在修十六观智之前,必须先有“知者”的心。

如果不能入禅,隆波帕默也教了另一种方法:修习一个业处,然后及时觉知流散的心(流散有两种:流去思考和流去专注)。这样就能获得安住于心的稳固之心,这是用于修习毗婆舍那、开发智慧的定,但这种定力维持不久。

有了“知者”后,又容易落入另一个陷阱:整天守护着那个“知者”,以为一直觉知自己就能证得道果。这样做永远不会证果。我们必须引导这个心去生起知见,即去分离名色,观察名色的三法印。

所谓的“引导心”,不是去思考,因为“”(ñāṇa)是直观的智慧。引导心趣向知见,就是去修习毗婆舍那业处,让心生起智慧,看见名色的实相。

在教理中,教导我们从分离名色开始,然后看到名色的因缘,再看到名色的无常、苦、无我。但这些还停留在思惟的层面。之后才进入真正的毗婆舍那,即亲眼看见当下的名色在生灭。

智慧的初阶是看到“我”不存在,只有生起又灭去的名色。智慧的高阶是了知到,存在的一切皆是苦。当了知苦之后,就能断除集(贪爱),亲证灭(涅槃),修习道,这四者在同一心刹那完成。


2.19 如何培育正念与禅定

在学习禅修业处时,最需要且最常用的是“正念与智慧”。因为正念是守护心的工具,不让心堕入恶趣;而智慧是使心清净、从诸漏烦恼中解脱的工具。

正念是及时觉知,智慧是了知理解。正念是捕捉,智慧是切断。

烦恼的生起依赖于根尘接触,接触后生起(乐、苦、舍)。如果能及时觉知,就能在此中断,生起智慧,看到受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未能及时觉知,就会生起(善恶的造作)。

我们要及时觉知心中生起的烦恼。如果我们觉知到烦恼,烦恼会自动熄灭。我们不必去消灭烦恼,因为烦恼无法与正念共存。

正念是无我的,无法命令它生起。我们必须训练它自动生起。经典教导说,“坚固的想蕴是生起正念的近因”,即心对身心境界记得越牢固,正念就越容易自动生起。

当正念训练好之后,就用它来发展戒、定、慧

知者”的心是稳固的,无法命令它生起,必须通过训练。

  1. 通过入禅: 修到二禅,会得到一个持久的“知者”。
  2. 通过觉知心的流散: 及时觉知心跑去想了,想的心会灭,知的心会短暂生起,形成刹那定,这足以用来修习毗婆舍那。

我们必须训练到正念自动、戒行自动、禅定自动、智慧自动,八正道才能生起。只要还有刻意,就还有“意思业”,心还在造作,还在创造轮回,道果就不会生起。


2.20 远离欲乐的心才能稳固

欲乐是禅定的敌人。 如果我们沉溺于经由眼、耳、鼻、舌、身追寻感官享受,心就会执着于五欲,无法获得定力,修行会变得困难。

修行者必须努力防护诸根,远离欲乐,并训练心在自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如果能做到,心就会凝聚、宁静,具足戒、定,适合开发智慧。

在三藏中,多处提到“远离欲乐”。在谈到禅定时,尤其强调这一点,但这并非指静止不动。我们必须有智慧地远离欲乐,即看到欲乐的过患。我们会看到,当心散乱,整日追逐色声、思考时,并无益处。当我们持续觉知自己的心,会看到每一次心的外驰都伴随着苦,心会慢慢退回,不再散乱于六根门,从而变得宁静而稳固。因为远离欲乐的心才能稳固。

至于那种仅仅宁静、沉浸于安乐中的心,仍可视为一种欲乐,只是是微细的欲乐,即“色界贪”和“无色界贪”,并非真正的远离。

隆波田非常推崇死随念。他教导说,如果修任何业处心都无法安定下来,就修习死随念。因为人最多不过一死。我们之所以如此挣扎,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死亡,以为自己能长久地活下去,所以沉溺于欲乐。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不久将死,就不会过度追寻,心会慢慢地宁静下来。


2.21 最简捷的修行

有一次,帝释天问佛陀:“世尊,您教法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以最简捷的方式证得至高之法?”

佛陀回答:“诸法不应执取”,即不执取名法和色法,这是佛教教法的核心。

要做到不执取名色,必须持续地观察受(乐、苦、舍),称为“随观受”(vedanānupassī)。当受生起时,正念及时觉知,就会看到一切受都是生起后又灭去的。如此持续观察,称为“随观无常”(aniccānupassī)。如果能持续地看见受的无常,就会生起“离欲”(virāga),即断除贪爱。

当我们及时觉知,会看到乐是暂时的,苦也是暂时的,渴求就会消失。因为乐是暂时的,没必要渴望得到;因为苦是暂时的,没必要渴望它消失。当我们看到乐苦皆为暂时的实相,渴求就会消失,我们会看到心逐渐放下渴求。这个过程称为“随观离欲”(virāgānupassī),贪爱会被摧毁。

当心离于贪爱,“随观灭”(nirodhānupassī)便会生起,即看见苦的止息。因为苦源于贪爱,没有贪爱,就没有苦。当我们清晰地彻见苦的止息,心会舍弃、归还(paṭinissagga)名色、身心给世界。先归还身,而心则在证得阿罗汉的刹那被归还。

因此,持续观察受的无常,是最简捷的修行方法。


2.22 奢摩他修“一”,毗婆舍那修“对”

修习奢摩他业处,是让心安住于单一的事物,一个所缘。例如,觉知呼吸,就只觉知呼吸,不让心跑去别处。

修习毗婆舍那业处,必须持续地觉知成的事物,以看见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学习变化不定的事物,学习变异的法,正是为了了知它能够变化,这显现了它的无常、苦、无我

成对的事物,指的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事物,例如:

在四念住中,教导的都是成对的事物。例如,身体吸气、身体呼气是一对。看见吸气的身体非我,呼气的身体非我;吸气的身体无常,呼气的身体无常。最终会看到整个身体都是无常的。

当学习得多了,智慧足够时,就会了知到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凡是能生起之物,亦必能灭去。 如果有人修行到心接纳“凡生必灭”这个实相,他就成为了一位须陀洹。


2.23 我们从相对法中学习佛法

佛陀的教法是从相对的事物中学习的,因为我们想要了知的目标(如涅槃),是我们从未见过、从未了知过的。

我们从我们所拥有的开始学习。 如果能清晰地了知我们所拥有的(如苦),我们就能理解其对立面(如涅槃之乐)。这是佛法奇妙之处。


2.24 毗婆舍那需要“看见”,而非思考或专注

有效的修行,必须摆脱两个极端:纯粹的思考审察专注所缘的禅坐

因此,如果未能从“迷思者”和“专注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修行就是不正确的。


2.25 应以智慧看见心,如眼睛看见色

隆布敦教导:“应以智慧看见心,如眼睛看见色。

因此,“觉知”或“看见”有两个层次:

  1. 以正念觉知: 觉知到身的存在,觉知到心的存在。身体移动,有所感觉;内心活动,有所感觉。
  2. 以智慧看见: 这需要一个稳固的心作为观者,以看见移动的身体是无常、苦、无我的;看见乐受、苦受、善、不善等都是无常、苦、无我的;看见心本身也在六根门生灭,是无常、苦、无我的。

如果用正念觉知名色,属于奢摩他业处。如果用智慧看见,才属于毗婆舍那业处

智慧,源于我们以一种稳固而中立的定心,带着正念去觉知名色、身心。如果没有稳固而中立、作为知者、觉者、喜悦者的心,那么当正念忆念身心时,都将成为奢摩他。例如,有些人观察腹部起伏,心会流向并静止于腹部,这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固的、作为知者、觉者、喜悦者的心,因此无法分离名色,也无法看见名色的三法印。

因此,能否真正修习毗婆舍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那种心稳固而安住的禅定


2.26 隆布敦教导的最终修行

隆波帕默最后一次拜见隆布敦时,隆布敦教导了最终的修行:“见知者,毁知者;见心,毁心,方能达到真正的清净。

后来隆波帕默向隆波蒲请教,隆波蒲解释说:“‘毁知者’、‘毁心’,不是去摧毁它,而是指不执取心,不执取知者。”

多年后,隆波帕默再次请教,隆波蒲用了一个比喻:“知者之心如蛋壳,当小鸡完全长大时,它会自己啄破蛋壳出来。

这意味着,我们的职责不是去啄破蛋壳,让小鸡提前出来,我们的职责只是让小鸡不要夭折。也就是说,我们持续地“以智慧看见心,如眼睛看见色”,总有一天,它会自己彻见,即彻见关于心的四圣谛

关于心的四圣谛就是:心本身就是苦。无论有无渴求,心本身就是苦。这称为清晰地看见苦。清晰地看见苦,就是看见五蕴本身是苦。不是因为先有渴求,五蕴才变成苦,而是只要有五蕴,就有苦。如果能这样彻见,就是彻见四圣谛。

当清晰地看见心是苦,便能断除集(贪爱)、亲证灭(涅槃),在同一心刹那生起阿罗汉道。心会舍弃、归还给世界,称为“舍遣”(paṭinissagga),证得阿罗汉果。

如果能看见心是苦,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是乐了。


2.27 开发智慧始于分离名色与五蕴

我们之所以执取身心为“我”,是因为我们不了知实相。如果透彻地看见实相,就会发现它毫无殊胜之处,只有不净,只有时刻逼迫的苦。

放下的关键在于智慧。因此,我们必须开发智慧,生起正确的了知和理解。如果了知身体的实相,就不会执取身体;如果了知心的实相,就不会执取心。但心不执取,是在它看见“这个身心是苦”的实相之后。不见苦,不见法,别无他途。

开发智慧必须从分离名色五蕴开始,以看见“无人、无众生、无我、无他”的实相。然后,五蕴会遵循三法印的规律运作,从而能按次第地洗除邪见与执取。

当我们有正念,以稳固的、作为知者观者的心去觉知名色时,会看到五蕴分解开来。观察每一个蕴,会看到它不是我。

如果我们能分离名色五蕴,我们就能获得智慧,生命就会充满价值。


2.28 《转法轮经》教导了何为不可做与何为应做

《转法轮经》是佛陀对五比丘的初转法轮,涵盖了不可做之事应做之事

不可做之事(两个极端):

  1. 欲乐之行 (Kāmasukhallikānuyoga): 放任心随烦恼追逐色、声、香、味、触的享乐。这是过于放纵。
  2. 自我折磨之行 (Attakilamathānuyoga): 强迫、折磨、压抑身心,期望以此离苦。这是过于紧张。

当我们修行时,心总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而中道,则是不靠近这两个极端的道路,它能“生眼、生智,导向寂静、胜智、正觉、涅槃”,即八正道,简而言之就是戒、定、慧

应做之事(对四圣谛应尽的职责):

  1. 苦谛:应如实知。 “苦”即“执取五蕴为苦”。我们应尽的职责是了知苦,也就是如实地觉知身心,而不是去断除它。
  2. 集谛:应断除。 “集”即导致再生的贪爱。我们应尽的职责是断除渴求。
  3. 灭谛:应亲证。 “灭”即贪爱的彻底止息,即涅槃。我们应尽的职责是亲证涅槃。
  4. 道谛:应修习。 “道”即八正道。我们应尽的职责是培育和修习

修习道,就是清晰地看见身心的实相,即清晰地看见苦。当道修习圆满,我们清晰地看见身是纯粹的苦,心是纯粹的苦时,心会放下对身心的执取,将身心归还给世界,不再执取。渴求不会再生,因为智慧已经了知身心是苦,渴望苦变为乐是徒劳的。当了知五蕴之苦后,便能断除集谛,心从五蕴中解脱,亲证灭谛(涅槃)。断除集谛是彻底的断除,由八正道一次完成。


2.29 《无我相经》教导五蕴是无我的

《无我相经》是佛陀对五比丘的第二次说法,他们听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此经的核心是分离五蕴,并看见每一蕴的三法印,这正是毗婆舍那的实践。

佛陀问五比丘:

佛陀接着以同样的方式教导了受、想、行、识,五比丘都回答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们证得阿罗汉,正是通过看见五蕴显现三法印。

“圣弟子听闻此法后,如此观察,便对色、受、想、行、识心生厌离。因厌离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当解脱时,便有知见:‘我已解脱’。了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2.30 我们修行是为了回归真正的家

在漫长的轮回旅途中,世间是不可靠的。我们有幸生而为人,有幸得遇佛法,有幸听闻并实践佛法,这是极大的福报。

如果我们能活在当下,正念安住于当下,那便是最好的。

我们修习四念住,觉知身心,是为了走向我们真正的家——涅槃。如果我们提升自己的心,修习四念住,带着正念觉知身心,觉醒而喜悦,那么即使只活一天,也胜过百岁而无正念的人,因为这是圆满的生命。

当我们开始修行,轮回就会缩短。修行时,我们会感觉像在回家,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家。我们知道,我们是佛陀的子女,我们的家是涅槃。我们修行是为了与我们的父母兄长团聚。我们的生命将充满温暖,不再孤单。


第三章 走向出世间法之路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阐述了能够真实践行的、走向出世间法的道路。

通往离苦的道路是八正道,这是佛教特有的教法。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再简化为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二法,若按修行次第划分,则是七清净

八正道无法分割开来单独修习,必须通过修习正念,创造圆满的因,直到智慧生起。届时,八正道的所有道支会在同一心刹那汇集,于证悟的各个阶段斩断束缚内心的烦恼。

至于如何修行以生起如实看见身心境界的智慧,佛陀将所有方法都收录在四念住中。四念住是唯一的道路(ekāyano maggo)。修习四念住而证悟,即是八正道的生起。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四念住运用于日常生活,觉知当下身心发生的一切,其结果是能够断除对世间的贪爱与厌恶。

本章将阐述以下内容:

3.1 四念住

佛陀的话

“此乃唯一的道路,能令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圣道,亲证涅槃。此唯一的道路,即是四念住。”

修习正念,是忆念起身心的存在。如果能觉知当下的身心,即是有正念。例如,呼气时知道,吸气时知道;心中生起贪、嗔、痴时知道;心中快乐、痛苦时知道。如果忘记了身心,即是失念。

四念住

念住 内容与适合根性

身念住 以正念持续观察身及与身相关之事。适合贪爱重、爱美、爱舒适,且智慧尚不敏锐的爱行者

受念住 以正念持续观察诸受。适合贪爱重、爱美、爱舒适,且智慧敏锐的爱行者

心念住 以正念持续观察心或心的状态与活动。适合好思考、见解强,且智慧尚不敏锐的见行者

法念住 以正念持续观察诸法。适合好思考、见解强,且智慧敏锐的见行者

四念住并非四个阶梯,而是像城池的四座大门,通往同一座城(涅槃)。我们可以从任何一扇门进入,不必总是从身体开始。但必须选择其中一项作为安住的处所(随住),无论是身、受、心、法。

当有了正念,进入观察以生起智慧的阶段时:

开发智慧,是持续观察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直到心对身心生起正确的了知与理解,从而导致厌离,并最终放下对身心及一切事物的执取,这是通往离苦与内心彻底清净的道路。

3.1.1 入出息念

佛陀的话

“比丘们,如何持续地于身观身?……比丘前往林中、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趺坐,身正,置念于前。他有念地出息,有念地入息。当出息长时,他了知‘我出息长’;当入息长时,他了知‘我入息长’……他了知‘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了知‘我将平息身行而入息’……如此,比丘于内身观身……于外身观身……观身中的集法……观身中的灭法……他的念安住于‘身就只是身’,仅为了知,仅为忆念,不执取世间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于身观身。”

修习入出息念以开发智慧,有三个层次:

  1. 安止定(入禅)层次: 这是给能入禅的人准备的。
    • 开始时呼吸长而深,当心宁静后,呼吸会变短变浅。
    • 持续觉知呼吸,心会变亮,不要跟随光,让心作为观者。
    • 之后会进入禅定,经历寻、伺、喜、乐、舍等禅支的生灭。
  2. 近行定层次:
    • 如果不能入禅,就觉知呼吸,心会变亮,但不要跟随光,持续觉知自己。
    • 会看到念头闪现又消失,只是看着,了知一切生起后又灭去。
  3. 刹那定层次:
    • 如果连近行定也做不到,就觉知呼吸,同时开发智慧。看见是身体在呼吸,心是观者。
    • 如果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心就会稳固起来,成为知者。

用“知者”的心来开发智慧

当有了稳固的“知者”的心,就可以接着开发智慧。

入出息念是一个极其殊胜的法门,它能够同时修习四念住。对于忙碌的居士,可以简化练习:觉知呼吸,心跑去想了,及时觉知。 持续这样做,心会成为知者。有了知者,再去看身体呼吸,看心中乐苦,看心中善恶,看它们的无常变化,就足够了。

3.1.2 观心以成就戒、定、慧与八正道

  1. 通过观心来持戒: 人之所以犯五戒,是因为烦恼控制了心。如果我们能及时觉知心中生起的烦恼,烦恼就无法控制心,戒行就会自动成就。这称为根律仪戒
  2. 通过观心来修定: 禅定是心的稳固,即心安住于自身,不失念。心散乱,是因为它流向外在的所缘。要让心有定力,就要及时觉知心的流散。当觉知到心跑去想了,或心流向并专注于所缘时,散乱就会自动熄灭,心会稳固起来,成为知者、观者。
  3. 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 开发智慧,是看见名色的三法印。
    • 无常: 看见心的变化,如之前不生气,现在生气了,然后又不生气了。
    • 苦: 看见心被逼迫,无法恒久地保持任何一种状态。
    • 无我: 看见心无法被控制,不能命令它快乐或不痛苦。
  4. 通过观心来成就八正道: 当我们持续以智慧观察心的实相,到某个时刻,正念、禅定、智慧会自然地汇集于心,心会自动进入安止定。在那个不刻意的、自动的刹那,所有道支会汇合,产生巨大的力量,斩断内心的烦恼,八正道便生起了。

3.1.3 七觉支

七觉支是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它们是法念住的一部分。

  1. 念觉支 (Sati): 忆念,即持续地觉知身心。
  2. 择法觉支 (Dhamma-vicaya): 拣择法,即以正念为基础,探究身心的实相。
  3. 精进觉支 (Viriya): 精进,有念就有精进,二者相辅相成。
  4. 喜觉支 (Pīti): 喜悦,因见到法而生的喜悦,而非禅定之喜。
  5. 轻安觉支 (Passaddhi): 身心轻安、宁静,是喜悦之后的状态。
  6. 定觉支 (Samādhi): 心安住,是轻安之后自然达到的稳固。
  7. 舍觉支 (Upekkhā): 中舍,对一切境界保持中立。最初是以正念保持中立,最终是以智慧——了知一切皆为无常、苦、无我——而达到中立。

当修行达到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即因智慧而达到中舍的阶段,就离道果涅槃不远了。

3.1.4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

居士的修行,除了每天固定的功课(如坐禅、经行)外,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正念


3.2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

3.2.1 奢摩他业处

奢摩他(止禅)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良善。禅定有三个层次:

  1. 刹那定 (Khaṇika-samādhi): 短暂的定,如心走神了,能立刻觉知到。
  2. 近行定 (Upacāra-samādhi): 接近安止的定。此时可能会出现禅相(如光明),心安住于禅相上。
  3. 安止定 (Appanā-samādhi): 心完全安住的定,即禅那(Jhāna)。

禅那分为四色界禅和四无色界禅。进入二禅后,会生起“知者”的心。出定后,这个“知者”能维持一段时间。此时,祖师们会教导要去观察身心,不要沉溺于禅定的乐受中。

3.2.2 毗婆舍那业处

毗婆舍那(观禅)是学习身心的实相。它不是思考,而是用智慧看见身心的三法印

如何培育“知者”的心?

  1. 通过入禅: 修到二禅,自然生起。
  2. 通过觉知心的流散: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找一个所缘(如念“佛陀”),然后觉知心跑去想了。在觉知的那一刻,“想的心”会灭,“知的心”会生起。
  3. 通过方便法: 观察身体时,感觉像在看别人或一个机器人,心作为观者。但要小心,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变成专注。

有了“知者”的心,就可以开发智慧,观察身体非我,受非我,行非我,看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

3.2.3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诀窍

奢摩他是必要的,如同长途旅行中的驿站,能让心得到休息和力量。毗婆舍那则是主要的工作,能引向最终的解脱。

3.2.4 奢摩他业处与毗婆舍那业处的比较

项目 奢摩他业处 (止禅) 毗婆舍那业处 (观禅)

目标 证得禅定、世间神通 证得道、果、涅槃

目的 心宁静、快乐、良善、有力 生起智慧,断除烦恼

所缘 单一所缘(概念或究竟法) 名色(究竟法)

方法 专注单一所缘(所缘专注) 以稳固的心观察名色的三法印(相续专注)

结果 获得超越欲乐的快乐,降伏烦恼 看见身心实相为苦,放下执取,获得解脱

3.3 戒、定、慧三学

3.3.1 三学

这是佛陀教导的三门功课:

  1. 增上戒学 (Adhisīla-sikkhā): 学习如何不让粗重的烦恼控制心,以致通过身、语造恶。从持守五戒开始,最终通过觉知心,达到根律仪戒(自动的戒行)。
  2. 增上心学 (Adhicitta-sikkhā): 学习关于心的法。核心是培育一个用于修习毗婆舍那的稳固的、作为知者、观者的心。这个心是与智慧相应的善心,并且是自动生起的,而非刻意造作。
  3. 增上慧学 (Adhipaññā-sikkhā): 学习看见名色的实相是三法印,从而生起厌离,放下执取,最终达到解脱。

3.3.2 唯一的道路是八正道,简而言之为戒、定、慧

唯一的道路是“独一之道”(ekāyano maggo),即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修习的起点是正念,即四念住。通过修习正念,培育觉性,获得稳固的心,然后开发智慧,看见身心的三法印。当智慧圆满时,心会自动放下对身心的执取,体验到一种纯粹、不生不灭的觉知,即涅槃。


3.4 七清净

七清净是通往涅槃的七个相续阶段,如同七辆接力马车,将修行者送达目的地。

  1. 戒清净 (Sīla-visuddhi): 持戒清净。
  2. 心清净 (Citta-visuddhi): 心达到稳固,即拥有了作为观者的定心。
  3. 见清净 (Diṭṭhi-visuddhi): 见解清净,能从理论上分离名色。
  4. 度疑清净 (Kaṅkhā-vitaraṇa-visuddhi): 跨越疑惑,了知一切名色皆由因缘而生。
  5. 道非道智见清净 (Maggāmagga-ñāṇadassana-visuddhi): 能辨别何为正确的修行之道,何为歧途(如观的染污)。
  6. 行道智见清净 (Paṭipadā-ñāṇadassana-visuddhi): 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经历各种观智,如生灭智、怖畏智、厌离智等。
  7. 智见清净 (Ñāṇadassana-visuddhi): 智慧与知见达到究竟清净,即四道智(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的生起,彻底解脱。

第四章 到达目的地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地是彻底离苦,通过证悟而彻见涅槃。

4.1 出世间地

如果我们仍然觉得世界有趣、快乐,或时而快乐时而痛苦,说明我们还未见到世界的实相。

当我们修行得多了,会看到世界的实相:它毫无实质,只有苦,只有苦多与苦少的区别。当心看清这一点,就会放下对世界的执取,从而不再因世事变迁而烦恼。

世界”即是名色,即我们的身心

超越这个世界、超越名色的智慧,称为“出世间”(lokuttara),它不属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当我们修行到极致,会获得由自由与和平带来的巨大快乐,没有任何事物能再扰乱或刺伤心,这便是出世间地的快乐。

4.2 证悟的过程

修行之路是:

  1. 培育自动的正念、禅定与智慧: 从刻意觉知身心开始,直到正念自动生起;从觉知心的流散开始,直到心自动稳固;从观察三法印开始,直到智慧自动地看见一切皆为三法印。
  2. 达到行舍智: 持续修行,经历起伏,最终心会达到对一切境界都保持中立,不期盼,不失望。
  3. 道生起: 当戒、定、慧圆满时,在某个不刻意的刹那,心会自动进入安止定,所有道支会汇集于心,产生巨大力量,斩断烦恼(结),证得道果。

4.3 圣者

圣者是指在佛教中证得殊胜果位的人,分为四类:

圣者果位 所断烦恼(结) 戒、定、慧程度

须陀洹 (初果) 断除身见、疑、戒禁取。 戒圆满,定、慧尚浅。

斯陀含 (二果) 贪、嗔变得非常薄弱。 戒圆满,定力增强,慧力尚浅。

阿那含 (三果) 断除欲界贪、嗔。 戒、定圆满,慧力中等。

阿罗汉 (四果) 断尽色界贪、无色界贪、我慢、掉举、无明。 戒、定、慧究竟圆满。

4.4 涅槃

涅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境界,它就在我们眼前,但没有足够品质的心无法看见。


第五章 修行总结

本章总结了隆波帕默教导的修行方法,简单直接,可按次第实践。

1. 持守五戒

居士要尽力持守五戒。最好的持戒方法,就是有正念地守护自己的心。当烦恼在心中生起时,及时觉知,烦恼就无法控制心,戒行就会自动成就。

2. 训练心获得快乐与宁静(奢摩他)

如果心散乱,就让心安住于一个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所缘上(如念“佛陀”、觉知呼吸等),心就会自然宁静下来。这是为了让心得到休息,积蓄力量。

3. 训练心成为稳固的“知者”(毗婆舍那的基础)

这是修行的核心步骤之一。要培育一个稳固的、作为观者的心。有三种方法:

  1. 通过入禅: 修到二禅,自然获得。
  2. 通过觉知心的流散: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找一个所缘(如念“佛陀”),然后觉知心跑去想了。在觉知的那一刻,“想的心”会灭,“知的心”会生起。
  3. 通过方便法: 观察身体时,感觉像在看别人或一个机器人,心作为观者。

4. 用“知者”的心来开发智慧(毗婆舍那)

有了“知者”的心,就开始开发智慧。

5. 证悟

当我们持续地练习“有觉性,以稳固而中立的心,如实地觉知身心”,直到正念、禅定、智慧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某个不刻意的刹那,心会自动进入安止定,八正道的所有要素会汇集起来,斩断内心的烦恼,从而证得道果。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持续地、如法地觉知身心。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