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布敦长老的修行法门

Index

The Practice Guideline of Phra Rajavuddhācārya (Luang Pu Dun Atulo) -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隆布敦长老的修行法门 - 隆波帕默尊者 - 摘要

经由思考而得的知,再多也不是真知;唯有停止思考,才能真正地了知。心向外驰即是苦集,心观自心即为道。

 

前言

隆布敦长老是阿姜曼尊者的第一代弟子。在他结束头陀行、个人修行事务了结之后,便常驻于苏林府直辖县的东方寺,直至圆寂。

隆布敦长老严格遵守佛法与戒律,以其德行之光教导僧俗二众弟子,使众多修行者在修行上取得了成就。事实上,长老所教导的修行原则,并非他个人或其导师所创,而是世尊所开示的佛法。长老只是针对每位弟子的根性与习气,择优筛选、提炼出适合的教法而已。

隆布敦长老通常教导关于“心”的法,以至于有些人误以为他只教观心或思惟心(即心念住与法念住)。但实际上,他教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谁能观心,他就教其观心;如果谁无法直接观心,他便教其思惟身(即身念住与受念住),这与阿姜曼尊者的教法并无二致。事实上,出家弟子中修习身念住者,似乎比直接观心者还要多。


第一章 为何长老强调在心上用功

隆布敦长老洞见到,一切法最终都归结于四圣谛。而四圣谛,则可以通过审视自心来亲证和理解。因为苦源于集谛,即爱(心的渴求与欲望);而苦的熄灭,则源于爱的断尽。即使是总摄为戒、定、慧的八正道,也全然是发生在心上的事。

具体来说:,是心未被任何境界染污时的正常、自然状态;,是心的稳固与安定;而智慧,则是心的彻知与明了。因此,长老敢于宣称:一切佛法,皆可于自心中学

正因如此,长老特别重视观心。


第二章 观心的方法

2.1 心的准备

阿姜曼尊者法脉下的禅修导师们一致教导:用于修习毗婆舍那的心,必须先具备禅定或宁静稳固作为基础。这样,心才不会被烦恼所控制,从而能够如实地看见身心境界的实相。隆布敦长老也持相同观点,他常常指导弟子们修习佛随念,念诵“佛陀”,或将其与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相结合——吸气时心中默念“佛”,呼气时默念“陀”。

修习宁静的诀窍在于,当你要修习宁静时,就只是真正地去修习宁静,不必去思考任何关于开发智慧的事情。还有一个能让心更容易静下来的诀竅:轻松、持续地觉知念诵的词或呼吸,不要刻意想要让心静下来。因为心的自然属性是无法被强迫安静的,越是努力想让它静,它反而会越加散乱。

当心静下来,自然放下了念诵的词,就不必再去寻回它。此时,只需安住于那份宁静的感觉中,直到心自行从定中退回到正常状态。

2.2 分离能知的心与被知的所缘

当心因专注念诵而凝聚、宁静,并自行舍弃了念诵词时,长老教导要继续观察那份宁静本身。并进一步观察到:那份宁静也仅仅是被觉知的境界,而那觉知者、观照者(即心),是独立存在的。总而言之,长老教导的是将能知的心从被知的所缘中分离出来

有些人无法通过念诵或其他禅修业处获得宁静,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分离能知者与被知者。例如:

当能知的心与被知的所缘成功分离之后,就要继续培育正念与正知。

2.3 培育正念与正知

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方式,让觉性安住于能知的心上,不紧盯、不搜寻、不审视那能知者,仅仅是单纯地觉知。随后,当其他念头、造作生起时,将会清晰地看到所缘的变迁。例如,原先心是宁静、空无的,后来突然想起了某个人,随之生起了喜爱或厌恶感。此时,就要去观察并觉知那份喜爱或厌恶,并看见它也仅仅是被觉知的境界,而能知的心是独立存在的。

要持续地保持觉知。无论何种所缘在心中显现,都要以正念觉知当下显现的所缘。同时,切勿失念地将心投入到那个所缘里。心不失念、不外流的那一刻,就是觉醒的状态,或称为正知

关于“正念”,比较容易理解,它指的是能够及时觉知当下所缘的功能。比如,读书时,正念专注于书本,才能读懂内容;开车时,正念专注于驾驶,才能安全行车。因此,从本性上说,当心专注某个所缘时,人总是有正念的。但要成为正等正念,就必须伴随着正知——即觉醒于自身而不失念

觉醒于自身而不失念这一点是最难理解的。因为你问任何人,他们都会说自己是清醒的,而实际上,他们的心几乎时时刻刻都潜藏着痴(Moha)。用于修习四念住的正知,必须是“无痴正知”。

举个例子:我们看电视剧时,眼见色、耳闻声,心随着剧情起心动念。那一刻,我们有“看电视”的正念,但可能没有正知。因为我们把心投射出去,迷失在眼根、耳根和意根的所缘里,我们忘记了正在看电视的自己。这,就称为没有正知,或不觉醒。

有些人经行时,专注地觉知左脚、右脚的移动,觉知身体的动作。那是有正念,但如果心失念地投入到脚和身体的动作中,过度专注于移动的脚和身体,以至于仿佛忘记了自己,仿佛那一刻“自己”或“能知的心”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那便没有正知

觉醒于自身,或不迷失、不将心外流于外在所缘,这本身就是正知。训练正知的最佳方法,是修习奢摩他业处,例如念诵“佛陀”,直到心凝聚并安住于其根基之上。然后,持续地觉知那个根基。若有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缘来引诱,心也不会失念,不会无知无觉地追随所缘而去。

2.4 观心时能觉知到哪些所缘

当我们轻松自在地持续觉知能知的心时,我们能够觉知到一切经由心门而入的所缘,具体觉知哪个,取决于那一刻哪个所缘最强烈、最清晰。因此,我们可以同时修习所有四种念住。(反之,如果无法将能知的心与被知的所缘分离开来,那么任何一种念住都无法修习。所谓奢摩他是毗婆舍那的基础,或定是生慧的近因,关键即在于此。即,若缺乏正确的奢摩他,心会成为所缘的奴隶;若有正确的奢摩他,心则具备正知,觉醒于自身,不为所缘所奴役,因此能如实地照见所缘的生灭。)

具体来说:

2.4.1 知身

当有身的接触时,比如觉知到出入息;觉知到身体有冷空气拂过,身体生起寒颤;或者在烈日下行走,身体疲惫,汗水淋漓,污垢满身;或者在经行时来回移动。拥有“能知之心”的修行者,会看到身体不过是一堆元素的组合,像个机器人一样来回移动。看不到身体的任何部分会自称为“身体”;或者经行到腿酸,也看不到腿会抱怨什么。身与心,清晰地分离为两部分。修行者会非常清楚地看到身的三法印

2.4.2 知受

有时,在觉知“能知之心”的同时,我们会觉知到身受或心受,取决于那一刻哪种感受更显著。例如,走路时腿部剧烈酸痛,如果我们有“能知之心”,就会清晰地看到:酸痛并非作为物质元素的腿,而是另一回事,它依附于构成腿的物质元素之中。又如,天气炎热,一阵凉风吹来,感觉舒适——那“舒适”是另一种插入进来的感受,而身体本身并未随之舒适。再如,牙痛时,若有“能知之心”,会清楚看到:痛既不是牙,也不是心,而是另一回事(另一个蕴),且那痛的程度在不断变化,并非恒定不变。这即是受蕴三法印的显现。

对于心受,也能看得非常清楚。比如,牙痛时有了身受,有时心还会造作出心受,即生起内心的苦恼。或在吃喜欢的食物时,味道还未触及舌头,内心的乐受便已提前生起。

在觉知“能知之心”的状态下觉知感受,将会非常清晰地见到受的三法印

2.4.3 知心

心念住,并非是看见“能知的心”或“真心”,而是看见当下正在显现的心行(思维、念想、造作)。例如,清晰地看见那一刻心中生起了嗔恨,生起了贪欲,生起了迷茫散乱,或生起了清明喜悦等等。然后会进一步看到,所有善与不善的造作,都只是生起后又灭去的现象。它们不是心,它们仅仅是被觉知的所缘。在拥有觉性或“能知之心”的状态下觉知心(行),将会非常清晰地见到心行的三法印

2.4.4 知法

如果能安住于“能知之心”,那么无论何种身心境界显现,都能如实照见其本来面目。例如,在觉醒的状态下,心想起了心爱的人,然后心冲出去执着于那个念头,与之纠缠不清。修行者会清晰地看到:心生起了“心是我”的执取,这是因为心迷失地执取了那个所缘。“我”的存在感、坚实感、沉重感,取代了最初的空无

如果能及时觉知到心外流是给自己带来苦,心便会放下那个所缘,回归于觉知。于是,那份坚实感、沉重感、压迫感或苦,便会自行消解。这,就是亲见四圣谛。即:看到若有爱(随所缘而去的渴求),便有“自我”与苦的生起;若无渴爱,苦便不生。

在觉醒或觉知“能知之心”的状态下觉知法,将会非常清晰地见到心的三法印。例如,看到它是无法被控制的,它自己跑去执取所缘;如果它知道执取会带来苦,它自己就不会去。我们根本无法命令它:“不准去!”

思惟或观心的范例

  1. J先生正在洗衣服。那一刻,关于爱人影像的记忆(想)浮现出来,他的心造作出了贪爱,即爱恋与执着,尽管他并未真实见到爱人。观心的方法,不是要J先生转而用正念去觉知“手正在搓揉衣服”,而是J先生必须看见自己内心生起的烦恼。看见烦恼后,也不是去厌恶或想要熄灭它。以中舍心看见烦恼,烦恼会自行熄灭。当烦恼熄灭后,J先生也必须觉知到烦恼已经熄灭了。
  2. 与上例相同,若J先生因思念爱人而生起贪爱。有时,烦恼的力量非常强大,即使J先生觉知到烦恼已生起,那贪爱也可能不会熄灭。不仅如此,J先生的心还可能从能知者的根基上移动,去攀缘爱人的影像,或沉浸在关于爱人的念头中。到了这一步,J先生要做的,只是觉知到“心已经移动出去与所缘合一了”。不必做任何事,仅仅是单纯地觉知
  3. 当J先生的心有贪爱,或心已移动并与所缘合一,他可能会疑惑:“嗯……我是否应该借助思惟不净观来帮助心,以脱离贪爱的引力?”对于这种情况,修习身念住的行者或许会用不净观作为对治烦恼的工具。但观心者不会用思维去帮助心。他所做的,仅仅是时刻觉知自己心的状态。因为实际上,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要用心观察就能看到。例如,贪爱的力量时强时弱,关于爱人的念头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心的移动也可能时而陷入所缘,时而退回到觉知。它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三法印
  4. 当J先生持续地觉知心,而不运用思维去干预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习惯于用思考解决问题,可能会生起疑虑:“嗯……如果我只是这样呆呆地觉知心,我怎么能生起智慧呢?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头脑僵化的傻瓜?” 此时,J先生需要做的,是觉知到“怀疑已经生起了”。不必去寻找答案,仅仅是看到怀疑的生起就足够了。最终,它会像其他所缘一样,自行熄灭。

实际上,心以中舍的态度觉知所缘,就是在时刻照见三法印,并同时亲见四圣谛。这已经是能够将心从一切苦中解脱出来的最高阶智慧了。那种依靠思维产生的智慧(闻思慧),即知识分子如J先生所习惯的旧有学习方式,并不能带领修行者出离痛苦。而由禅修(修慧),即培育正念与正知所生起的智慧,则能引领修行者离苦,这两种智慧截然不同。

  1. 当J先生洗了很久的衣服,他的手臂酸痛,手也疲劳了。J先生感知到身上生起的苦受,然后观察到:实际上,J先生的身体并未感到酸痛,那份酸痛是另一种潜藏于身体内的东西。而能知的心又是另一部分,它可以在身体受苦的同时,保持宁静与舒适。这也是在见证关于诸蕴分离、各是其是的实相。当审视每一部分时,找不到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称为“J先生”。这也是观心者不难见到的一种境界。

2.5 观心能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之间转换

无论是观心还是思惟身,心都可以在修习奢摩他业处和毗婆舍那业处之间来回转换。

在通常的理论书籍中,往往通过禅修的所缘来区分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比如,修习四十业处(如十随念)被认为是修奢摩他;而培育四念住,即觉知身、受、心、法,则被认为是修毗婆舍那。或者,觉知世俗谛的所缘被视为修奢摩他,而觉知胜义谛的所缘则被视为修毗婆舍那。

但从修行者的角度来看,并非仅此而已。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区分,也可以通过心的运作方式来辨别。即:

修习奢摩他的人,好比落入水流中,在水中游泳,无法看清周围的事物。而修习毗婆舍那的人,则如同坐在岸边,观看着眼前流淌的河水,能清晰地看到水中漂浮着什么——无论是洁净美丽的,还是污秽肮脏的。

由此,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观心或思惟身之前,必须先学会将能知的心与被知的所缘分离开来

例如,若思惟白骨,用禅定去专注骨头的形状,看它是长条状、圆柱状,这属于专注,是地遍;若专注骨头的白色,那便是色遍。这种专注直到心宁静地执持于骨头的形状或颜色,都属于修习奢摩他。即使是思惟“骨头仅是元素与蕴”或“是不净的”,也仍然是在修习奢摩他,因为这只是在“想”。

若是在能知的心稳固地独立存在的前提下觉知骨头,然后思惟骨头的三法印,这并非真正的毗婆舍那,直到它成为对真实色法的正念觉知,而非思维。在以毗婆舍那的方式觉知身体的过程中,有时心也会进入并专注于身体的某个部分,静止安歇,进入奢摩他状态,然后再出来继续觉知身体。但如果心没有自己进入安歇状态,反而一路勇猛地思惟身体,导致心变得散乱,修行者就必须返回去重新修习奢摩他,让心恢复力量,并再次从所缘中分离出来。

观心亦可兼具此二者:若专注于心的空无,或专注于心中的某一事物,那便是奢摩他;若在能知的心独立存在的情况下,觉知胜义所缘的生灭,那便是修习毗婆舍那。通常,当修行者以毗婆舍那的方式观心时,有时心也会通过专注于单一所缘而进入奢摩他中安歇。

修行者应当能够辨别,自己的心当下是在修奢摩他,还是在行毗婆舍那。否则,可能会误将修奢摩他当作正在修毗婆舍那。若修行者的导师缺乏观智,不了解弟子的心境,弟子就很容易走错路而无人指正。例如,经行时专注“提起、移动、放下”,心却流入了脚中,或迷失在“提起、移动、放下”的念头里,失去了对心的觉醒(正知),那便仅仅是在修习奢摩他而已

无法区分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另一个危险是,会产生观染。即,在修习毗婆舍那的过程中,有时心会翻转回奢摩他的境界,然后产生某些知见或状态,导致修行者误以为自己已证得高等道果。例如,出现一种状态,正念以一种僵硬、刻板的心清晰地觉知所缘(而不是以柔软、敏锐、适合修毗婆舍那的心),或者产生邪见,比如无法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错误地认为佛陀不存在、父母也不存在,一切皆空,这是否定世俗谛的说法,认为它不存在,而实际上世俗法自有其存在的方式,只不过是以世俗的方式存在。

观心时,心能够在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之间来回转换,这使得一些修行者即使没有刻意修习入禅,也能自动获得禅那

2.6 放下粗糙的所缘,契入空性

当观心纯熟之后,任何所缘触及心,都会随即熄灭,如同飞蛾扑火。初期,修行者只能觉知到粗糙的所缘,例如强烈的愤怒才能被观察到。但随着修行的深入,即使是微小的不快或喜爱,一旦在心中生起,也能被清晰地觉知。例如,炎热时一阵微风拂过皮肤,心中瞬间生起喜悦(贪爱);或内急时,刚开始排尿,心便已生起喜悦;或饥饿时,一看到食物端到面前,心便已生起喜悦。

当能觉知到微细的所缘后,粗糙的所缘便难以生起,因为粗糙的所缘正是从微细的所缘中滋长起来的。

此外,观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在此再次强调——就是仅仅是觉知所缘,绝对不要试图去断除它。一旦这样做,立刻就会走上歧途。因为一切所缘,其本质是蕴,是苦。修行者的职责仅仅是“知”,不要生起想要断除它的欲望(爱),否则就违背了佛陀关于四圣谛实践的教导:“苦当知,集当断”。因为越是努力去断,就越会陷入更深的迷误。

例如,看到心中生起了愤怒。长老教导只需单纯地觉知。有时,修行者会试图寻找方法来熄灭愤怒,而那愤怒也确实可能因此熄灭。这时,修行者会误以为自己很厉害,能够断除烦恼,并且认为心是“我”,烦恼也是“我”。但事实是,烦恼是因为其生起的因缘消失了才熄灭的。比如,别人骂我们,我们反复思量他骂人的事,愤怒便生起并越来越强。当我们转念去想“如何熄灭愤怒”时,我们已经舍弃了愤怒的因缘(即不再去想他骂人的事),而是在忙于思考如何灭除愤怒。愤怒失去了因缘,它便自行熄灭。但修行者却误以为是自己熄灭了愤怒。当遇到其他烦恼时,他又会忙于试图去熄灭它,这等于是在给心不断地找事做,使其不得安宁。

随着修行者觉知所缘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清晰,所缘本身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微细。但必须明白,心、所缘、正念正知或禅定,这一切都同样处于三法印的支配之下。因此,当心变得微细之后,某个阶段它又会变粗。不要惊慌,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只需继续修行下去,它会恢复,并会逐步地变得更好。

当所缘微细到极致时,心会显现出仿佛一切皆空的状态。到此阶段,修行者可能误以为自己已经断尽烦恼。实际上,那份“空”本身也是另一种所缘,只是极其微细而已

如今,有许多人宣扬要以“空心”生活,而他们自己却根本不认识何为“空心”,也不知道那份“空”仍然是无常、无我的,无法作为真正的皈依处,因为它依旧处于三法印的支配之下。更重要的是,那些思惟“空心”、努力让心变空的人,他们的心离真正的空还差得很远,因为他们连粗糙所缘的心都未能了知。

2.7 放下空性,契入真实法

当修行进入如此微细的阶段,接下来的修行原则依然不变:继续觉知或观照自心。不必怀疑,也不必思考、分析如何才能放下那份“空”。因为念头一起,心便会再次迷失,陷入混乱。修行者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觉知

不带思维的觉知,才是最真实、最微细的毗婆舍那。应当知道,心的解脱,必须是心自己因见到实相而解脱。依靠记忆和概念(想)的思惟,仅仅是修行者概念层面的知识,但心的实相,必须由心自己去学习。修行者所能做的,只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心去学习的环境,即不去打扰心,让它再次变得混乱。保持正念正知,觉知但不思索。最终,心会自己生起理解:那份空性本身并非究竟的实体。只要还认为“心是我”或“心是我的”,需要我去帮助它解脱,那么爱或苦集就会不断地创造出“空”的境界(有)来

再次强调,在此阶段,是心在自行运作毗婆舍那,而非修行者刻意为之。因此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刻意或立志证得道、果、涅槃。一切都只是心在自我革新而已。

2.8 初果须陀洹阶段对法的了知以及证得阿罗汉果的修行

当心安住于“觉知但不思考”的状态时,有时会有某些东西浮现于心的觉知范畴,但心并不会去分别、标定那是什么,仅仅是单纯地觉知其生灭。在此阶段,是在进行最微细的毗婆舍那。到某个节点,心会自行向前跨越,其具体过程在此不详述,以免读者跟随想象,自行造作出类似的状态。

在证入道果的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但没有思维,也不对浮现的微细行蕴加以标定。有些导师会错误地教导说,在证悟道果时,心会断灭,觉知完全消失,这是对“涅槃是究竟的空”的误解。那种“空”是断灭见的“空无”。道果的真实状态并非如此。心的觉知断灭,是另一种“有”,称为“无想有”,古人称之为“无想天人”(梵天的一种)。

当心从所生起的圣道与圣果中退回后,修行者会清晰地了知:法就是如此,任何生起之物,必然会灭去。某些自然法则真实存在,但其中没有丝毫“自我”的实体。这是初果须陀洹阶段对法的了知。即,不再视任何事物,乃至心本身,为“我”,但对于“我”的执取依然存在,因为“见”的层面与“执取”的层面是不同的。

当证得所谓的“初果须陀洹”后,修行者仍然继续以同样的方式修行。但“能知之心”会次第地变得越来越显着、光明。直到证得三果阿那含时,“能知之心”会达到最圆满的光明状态,因为它已脱离了欲乐的力量。心安住于觉知心的状态,显示出圆满的定力,因为对禅定构成威胁的欲乐已被从心中彻底清除。此阶段的修行者若命终,将唯一往生至梵天界,不会再回到欲界人间。

许多没有导师指点的修行者会认为,当达到“能知之心”纯净光明的阶段,便已无路可走。但隆布敦长老却继续教导说:“见知者,毁知者;见心,毁心。

这一点并非可以拿来戏说的言辞。其真实含义是教导:还必须再放下对心的执取。它微细到,若非足够微细之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放下。因为实际上,“能知之心”本身,仍然处于三法印的支配之下,有时还会出现极其轻微的暗淡,足以让人观察到它的无常。但受过良好训练、对心有深刻理解的修行者,会看见那份执取。然后什么也不用做,仅仅是觉知到它就够了。心会自我护持于“知”,不作任何思索探究,它会真正地寂静下来。到某个节点,心会放下对心的执取。心将获得彻底的自由,完全敞开,不再攀缘任何能够导致再次轮回的所缘。


第三章 隆布敦长老教言总结


   
本文为书籍摘要,不包含全文

如感兴趣请下载完整书籍:
[True-Dhamma网盘]
原始书籍来源:
[Dham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