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一生
高僧大德, 南传上座部佛法 ·Index
The Life of Sāriputta - Nyanaponika Thera
舍利弗的一生 - 向智尊者 - 摘要
深入了解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看他如何从一位婆罗门青年成长为“法将”,并以其深邃的智慧、无尽的慈悲和极致的谦逊,照亮解脱之道。
前言
在斯里兰卡的许多寺庙中,佛像两旁总是恭敬地站着两尊比丘雕像,他们便是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舍利弗尊者站在佛陀的右边,摩诃目犍连尊者在左边,这正是他们生前的位置。即便历经两千多年的世事变迁,朝代更迭,这两位圣者的事迹依然在佛法流传之地被深深珍视和传颂。
人们对他们的崇敬是理所当然的。本书将要叙述的,便是两位大弟子中的舍利弗尊者。他的智慧深度与广度,以及教导解脱道的能力,仅次于佛陀。虽然三藏中没有为他单独立传,但通过散落在各经典和注释中的记载,我们可以拼凑出他光辉的一生。
舍利弗的一生与佛陀及僧团的早期历史紧密交织。他不仅仅是一位弟子,更在许多场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他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仁慈体贴的朋友、僧众福利的守护者,也是佛陀教诲的忠实保存者,因此赢得了“法将”(Dhammasenāpati)的崇高头衔。
他品性高洁,恒具忍耐与毅力,言行举止谦逊正直,于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即便在众多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中,他依然如众星捧月的满月,光彩夺目。
这便是舍利弗,一位拥有深邃智慧与高贵品格的佛陀真子。通过阅读他的故事,我们或许能从这位完美解脱者的言行中汲取力量与信心,确信人类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
第一章:出生至证得阿罗汉
优婆提舍与拘律陀
故事发生在佛陀出世前,印度王舍城附近的两个婆罗门村庄。优婆提舍村的婆罗门女舍利(Sāri)和拘律陀村的婆罗门女目犍莉(Moggalli)在同一天怀孕。她们两家世代交好,腹中的孩子也注定有着不解之缘。十个月后,两个男婴在同一天降生。舍利的孩子因为是村中最有名望家族之子,被命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同样,目犍莉的孩子被命名为“拘律陀”(Kolita)。
两位少年长大后,精通一切学问,各领有五百名青年随从,生活优渥。然而,在一次名为“山顶节”的庆典上,他们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连续两日的欢歌燕舞后,到了第三天,他们的智慧开始觉醒,再也无法从眼前的喧嚣中获得快乐。他们同时想到:“这里有什么好看的?这些人百年之内都将逝去,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去寻求一种能够导向解脱的教义啊!”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决定出家修行。当时,一位名叫散若耶(Sañjaya)的游方僧在王舍城声名显赫,于是优婆提舍和拘律陀便带领着各自的一千名随从,投入他的门下。
然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学完了散若耶的全部教义,却发现这并非他们寻求的终极解脱之道。于是,他们辞别老师,开始游历整个印度,寻访名师,但无人能解答他们关于解脱的困惑,反而常常是他们为别人解惑。最终,他们回到了故乡,并立下约定:无论谁先证得“不死法”(永恒的解脱),一定要告诉另一个人。
遇见阿说示比丘,证得初果
不久,世尊佛陀来到了王舍城,住在频婆娑罗王供养的竹林精舍。佛陀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说示尊者(Assaji),在游方后也回到了王舍城。
一天清晨,优婆提舍在城中看见了正在托钵的阿说示尊者。他被尊者安详庄严的威仪深深震撼,心想:“我从未见过如此庄严的比丘,他一定是位阿罗汉,或正走在通往阿罗汉的道上。”于是,他决定跟随尊者,一探究竟。
待阿说示尊者用完餐,优婆提舍上前恭敬地行礼,并问道:“朋友,您的相貌十分安详,请问您在谁的座下出家?谁是您的老师?您信奉谁的教诲?”
阿说示尊者回答说,他的老师是释迦族的后裔,伟大的沙门——世尊佛陀。
优婆提舍急切地追问佛陀的教法。阿说示尊者谦逊地表示自己出家不久,无法详细解说深奥的佛法。优婆提舍恳切地说:“请您就您的能力告诉我,或多或少都可以,哪怕只有一句,理解它的道理是我的事。”
于是,阿说示尊者诵出了一首后来闻名于世的偈颂: > 诸法从因生,如来说其因; >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 (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ṃ hetuṃ tathāgato āha; tesañca yo nirodho, evaṃvādī mahāsamaṇo.)
听到前两句时,优婆提舍便证入了预流道;听完后两句,他当下证得了初果(预流果)。他立刻意识到,这正是他苦苦追寻的解脱之法。他问明佛陀的住处在竹林精舍后,便告别尊者,匆匆赶回,要去告诉他的挚友拘律陀。
拘律陀一见到优婆提舍,就察觉到他容光焕发,神情与往日不同,断定他已找到了“不死法”。优婆提舍将自己听到的偈颂复述给拘律陀听,话音刚落,拘律陀也同样证得了初果。
成为佛陀的弟子
两位挚友决定立即去拜见佛陀。但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他们先去见了散若耶,希望他能一同前往。他们告诉散若耶:“老师,佛陀已经出世,他的教法善说,僧团和合,我们一起去见这位伟大的导师吧!”
散若耶却拒绝了,他无法放下自己作为一代宗师的身份,重新去做一名学生。他反问:“世上是聪明人多还是傻子多?” 朋友们回答:“傻子多,聪明人少。” 散若耶说:“那就让聪明人去有智慧的乔达摩那里,让傻子们来我这个傻子这里吧。”
两位朋友无奈离去,而他们原先的二百五十名追随者也选择跟他们一同前往竹林精舍。
当他们到达时,佛陀正在为四众弟子说法。佛陀看到他们走来,便对众比丘说:“这两位将成为我最杰出的一对弟子。”
优婆提舍和拘律陀顶礼佛陀后,请求出家。佛陀说:“来吧,比丘们!佛法已经善说,现在就过梵行的生活以终止苦难吧!” 仅此一言,他们便完成了出家仪式。
佛陀接着为大众说法,除了这两位未来的大弟子,所有同来的二百五十人都证得了阿罗汉果。优婆提舍和拘律陀之所以未能立刻证得最高果位,是因为他们成就伟大声闻弟子所需的波罗蜜尚未圆满。
出家后,优婆提舍得法名“舍利弗”(Sāriputta,意为“舍利之子”),拘律陀得法名“摩诃目犍连”(Mahā-Moggallāna)。
摩诃目犍连在出家后第七天,经佛陀亲自指点,破除了昏沉,听闻“界业处”禅修法后,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
舍利弗则在出家半个月后,侍立在佛陀身后为佛陀扇风,聆听佛陀为他的外甥长爪游方僧开示“受念处”。就在听法的过程中,他如分享他人美食一般,豁然开朗,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并获得四无碍解智,成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
同一天,佛陀召集僧众,正式册封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为他的两位上首弟子。佛陀解释说,这并非出于偏爱,而是圆满了他们在久远劫前于另一尊佛——无等等见佛(Anomadassī Buddha)座前所发的宏愿。
长存感恩
从这些早期的经历中,舍利弗尊者深刻而持久的友爱、深邃的智慧、谦逊柔和的品格已清晰可见。
他终其一生都对引领他入门的阿说示尊者怀着无比的敬意。只要他与阿说示尊者同住一寺,他总是在礼拜佛陀后,立刻去顶礼阿说示尊者。如果尊者住在别处,他便会朝着尊者所在的方向五体投地礼拜。这种行为曾引起其他比丘的误解,以为他还在信奉婆罗门礼拜四方的习俗。佛陀得知后,向众人解释:“舍利弗并非礼拜四方,而是在礼敬引领他进入佛法之人。舍利弗是位真心恭敬他老师的人。”
另一次,佛陀问及众比丘,谁曾受过一位在寺院服务却无人愿意为他剃度的贫穷婆罗门的帮助。只有舍利弗记得,有一次在王舍城托钵时,这位婆罗门曾将自己乞来的一勺食物布施给他。佛陀于是让舍利弗为这位婆罗门剃度,法名为罗陀(Rādha)。在舍利弗的悉心指导下,罗陀尊者不久也证得了阿罗汉果。这个故事再次彰显了舍利弗滴水之恩,铭记于心的高尚品格。
第二章:内观的成熟
友谊
舍利弗尊者以常怀感恩之心著称,也十分重视友谊。 他与童年挚友摩诃目犍连尊者终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佛法,处理僧团事务。例如,他们曾联手劝回了被提婆达多引入歧途的五百名年轻比丘。又有一次,他们一同前往枳吒山,对一群行为不检的比丘执行僧团的纪律处分。他们的友谊是双向的,当舍利弗生病时,摩诃目犍连也会悉心照料。
舍利弗的友情并非只给予一人。他与阿难尊者也相互敬重。舍利弗敬重阿难,因为阿难是佛陀的侍者;阿难敬重舍利弗,因为佛陀称他为上首弟子。他们会将得到的珍贵供养相互转赠,这种情感并非世俗的执着,而是基于对彼此德行的敬爱。阿难尊者曾赞叹道:“世尊!除非是心智颠倒之人,有谁会不赞同舍利弗尊者呢?他博学多闻,智慧通达,少欲知足,乐于倾听,是谴责邪恶的劝谏者。”
舍利弗也是一位善于引导他人的善知识。阿那律尊者(Anuruddha)曾因修行遇到瓶颈而向他请教。阿那律虽已证得天眼通,但内心仍有烦恼。舍利弗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成就生起了“慢心”,对修行过程中的专注产生了“掉举”,又因无法解脱而感到“恶作”。舍利弗指导他舍弃这三种心境,将心引向“不死界”。阿那律尊者听从指导,不久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舍利弗善于以自然、令人愉悦的方式激励同伴。在著名的《牛角林大经》中,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难等几位大长老在月夜下的娑罗树林中相聚。舍利弗提议,每个人都谈谈什么样的比丘能为这美丽的树林增添光彩。众人各抒己见后,舍利弗分享了他的看法:
一位能完全掌控自心、不受制于心的比丘,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随心所欲地安住于任何一种禅定境界,就像国王能随时从衣柜中挑选自己想穿的衣服一样。这样的比丘,便能为这牛角林增添光彩。
这个故事展现了舍利弗并非威权人物,他善于启发他人,营造开放的交流氛围。佛陀曾说:“善知识、善伴侣、善随从者,就是梵行的全部。” 舍利弗尊者的一生,正是这句教言最完美的典范。
救助者
在僧团中,舍利弗是一位杰出的助人者。他不仅给予物质上的资助,也给予法上的资助。
据说,他不会像其他比丘一样一大早就去托钵。他会先巡视寺院,打扫无人清理的角落,整理杂乱的物品,以免外道修行者来访时看到不整洁的景象而轻视僧团。之后,他会去探望病患,询问他们的需求,并亲自为他们寻找药品和合适的食物。当他随着佛陀游化时,他总是走在队伍的后面,照顾年老、年幼或身体不适的僧人。
他也会同时给予物质与法的帮助。他曾探望患有麻风病的沙弥提吉陀,在安慰他的同时,教导他以“受念处”作为禅修的法门,最终帮助这位沙弥证得阿罗汉。他也曾在给孤独长者临终时前去探望,为他说不执著的教法,使长者深受感动,痛苦消退,并因此往生天界。
在佛法上,舍利弗总是以无限的耐心劝谏、指导学生,直到他们证得入流果(初果)。佛陀曾比喻说:“舍利弗有如生产的母亲,而目犍连则如照顾婴儿的保姆。舍利弗教导学生证得入流果,而目犍连则训练他们达到最高的目标。” 舍利弗会将学生的基础打牢,使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继续前进。
他兼具完美教师与友人的特质,总是充满温暖地关怀他人,善于发现并引出他人身上的优点,是一位杰出的心灵导师。
成就
舍利弗尊者具有极强的禅定力,这种力量被称为“定遍满神变”,能够影响生理过程和自然现象。有一次,他刚剃完头,在空旷处禅修,一个夜叉恶作剧地在他头顶狠狠一击。目犍连尊者看到了这一幕,担忧地上前询问。舍利弗平静地回答:“我很好,只是头稍微有点不舒服。”目犍连惊叹道:“真是不可思议!那一击的力量足以打倒一头大象或劈开山峰,而您却毫无伤损!”这个故事显示了他深厚的禅定功夫。
佛陀在《不断经》中曾描述,舍利弗精通九次第定(四色界定、四无色界定与灭受想定),并且在出入每一种定境时,都没有“我”在禅修的念头。他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经常修习“空性住”。
此外,舍利弗在证得阿罗汉果的同时,也获得了四无碍解智,即对法义、词语、辩才和义理的通达无碍。他自己说:“大约在我出家半个月后,我便完全证得了四无碍解。任何人有疑问,都可以来问我,我会为他们详细解说。”
佛陀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他: > 如果有一个人,已经精通并圆满了高贵的戒、定、慧以及解脱,那个人就是舍利弗。在我之后,舍利弗将正确地转动无上法轮,就如我所做的一般。
转法轮者
舍利弗的开示形成了内容广博的教法体系,其深度与广度堪与佛陀媲美。
- 《象迹喻大经》:这部经典是方法论的杰作。它以四圣谛为总纲,指出苦来自五蕴,然后详细分析色蕴由“地、水、火、风”四大种组成。经文教导如何通过观察身心的无常、缘生,来破除“我”和“我的”执见,即使面对他人的辱骂,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 《正见经》:这是教法中的经典之作,系统地阐释了“正见”。它以缘起论为框架,将十二因缘的每一支都与四圣谛联系起来,从而使人对四圣谛获得更深、更广的认识。
- 《等心经》:这部经主要讨论圣道的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根据他们修行方式及剩余烦恼的不同,会投生到不同的境界(欲界、色界或无色界)。这部经为修行者提供了衡量自身阶位的准则。
- 《等诵经》与《十上经》:这两部经是舍利弗在佛陀晚年时,为了系统性地整理和保存佛法而宣说的。它们将佛法中的各种名相,按照从一到十的数字进行分类汇编,像一部教义的索引,旨在促进僧团的和合,并使佛法更易于学习、记忆和流传。
- 《义释经》:这是巴利三藏中唯一一部具有注释性质的作品,传统上认为由舍利弗所作。它详细解释了《经集》中最古老、最深奥的《义品》和《彼岸道品》,不仅解释字词和内容,还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显示出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 《无碍解道》:这是一部高级佛学研习手册,内容广博,涵盖了正智、禅修方法(如安般念、慈心禅)等,展现了舍利弗极具组织性与洞察力的心智。
传说,佛陀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后,每日返回人间,便将阿毗达磨(论藏)的要义传授给舍利弗。之后,舍利弗再将这些教法系统地传授给他的弟子们。因此,阿毗达磨论典的创立与编排,也被归功于舍利弗尊者。
无论是佛陀、同辈长老还是后世论师,都对舍利弗作为“法师”的伟大声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佛陀赞叹他:“舍利弗能够详细解说四圣谛,他宣讲、开显,并使它们清晰易懂。”
尊者的亲人
舍利弗有三个兄弟——纯陀、优波先那、离婆多,和三个姐妹——遮罗、优波遮罗、尸须波遮罗。他们六位后来全都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弟弟离婆多,更是在佛陀座下被赞叹为最杰出的“林中住”者。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母亲——婆罗门女舍利,是一位坚定的外道信徒,对佛教和僧侣怀有恶感。有一次,舍利弗带领僧众回到家乡那罗卡村托钵,他的母亲虽然为他准备了食物,却一边给一边咒骂:“你这个吃别人剩饭的家伙!为了这个,你放弃了亿万家财去当比丘!你毁了我!” 舍利弗尊者对此一言不发,默默地吃完饭便回到寺院。在场比丘无不惊叹于他坚忍的功夫。
直到舍利弗临入涅槃前,他才最终度化了自己的母亲。
没有怨恨的人
舍利弗尊者的忍耐力与他的智慧一样伟大。
有一次,一个持邪见的婆罗门不相信舍利弗从不愤怒,便打赌说要去激怒他。当舍利弗进城托钵时,这个婆罗门从背后狠狠地打了他一下。舍利弗尊者只是问了句“怎么回事?”,甚至没有回头,便继续前行。那个婆罗门顿时被忏悔的火焰灼烧,跪倒在尊者脚前请求原谅。尊者温和地原谅了他。那些看到这一幕而义愤填膺的旁观者,准备惩罚那个婆罗门,但舍利弗却劝解他们:“他打的是我,我已经原谅他了,你们回去吧!”
他的谦逊也同样令人敬佩。有一次,他因一时疏忽,袈裟的一角掉了下来。一个七岁的沙弥看到了,便指给他看。舍利弗立刻站到一旁,将袈裟整理好,然后双手合掌,对那个小沙弥说:“老师,现在正确了!” 他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指正,即使对方只是个孩子。
当然,佛陀也曾有过几次温和地“责备”舍D弗。一次是因为他教导一位临终的婆罗门生往梵天界的方法,而没有教导他能够彻底解脱的更高法门,因为佛陀知道此人有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另一次,是因为他请求佛陀提早制定戒律,佛陀告诉他,如来知道制戒的适当时机,不应过早。这些“责备”并非出于不满,而是为了指出更圆满的行事方式。
还有一次,舍利弗遭到一位比丘的诬陷,说他傲慢地打人且不道歉。佛陀召集僧众,让舍利弗当众澄清。舍利弗并未直接否认,而是以九个譬喻来阐述他内心的状态,说明他已断尽瞋恚,心如大地般能容纳净与不净,如去角的公牛般不会伤人。他的言辞充满力量,令大地为之震动。那位诬陷他的比丘当场忏悔,舍利弗也立刻原谅了他,并反过来请求对方原谅自己可能有的冒犯之处。
佛陀赞叹道:“诸比丘!要舍利弗或像他这样的人心怀瞋恨是不可能的。他的心就像大地,像门柱般安稳,像一池静水。”
第三章:彼岸
偿还最后的债
佛陀即将般涅槃的那一年,在舍卫城祇园精舍安居。一日,舍利弗尊者从阿罗汉果定中出定,他观察到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是先于佛陀入灭。于是,他审视自己的寿元,发现只剩下七天。
他接着思考自己应在何处入灭,最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观察到,虽然母亲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却仍未对三宝生起信心,但她具备证得初果的因缘,而度化她的机缘,唯有通过自己。他想:“如果我现在漠不关心,人们会说我连自己的母亲都无法度化。”为了偿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他决定回到自己出生的房间里入灭。
下定决心后,舍利弗尊者带领五百比丘,前去向佛陀告假。他顶礼佛足,说道: > 世尊,请您允许,我入灭的时刻已经来临。我只剩下七天的寿命,我的色身即将倒下,舍弃这重担。这是我最后一次礼拜您了。
佛陀问他将在何处入灭,舍利弗回答说:“在摩揭陀国的那罗卡村,我出生时的那间小屋中。”
佛陀应允了他,并请他为僧团做最后的开示。于是,舍利弗尊者展现神通,为大众说法,讲毕,他再次顶礼佛陀,说道:“世尊啊!如果我过去的言行有让您不悦之处,希望您能原谅我!”
佛陀回答:“舍利弗,你没有任何言行应受我的呵责。我原谅你。”
舍利弗告别佛陀,右绕佛陀的居所三匝,在四方礼拜,然后倒退着离去,直到再也看不见世尊。那一刻,大地为之震动。整个舍卫城的民众手持香花,哭泣着追随他,尊者一路劝慰他们:“所有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其本性便是如此,这是谁也无法避免的道路。”
度母亲证得初果
经过七日的旅程,舍利弗尊者在傍晚时分回到了那罗卡村。他让侄子通知母亲,请她为自己和五百比丘准备住处。他的母亲心中疑惑,以为儿子要在晚年还俗,但还是照做了。
尊者进入自己出生的房间后,便开始剧烈腹泻,疼痛难忍。他的母亲倚在门边,心中担忧。就在此时,四天王、帝释天主,乃至她所信奉的大梵天,都依次前来向即将入灭的舍利弗尊者致以最后的敬意。
舍利弗的母亲看到这些天神来来去去,大为震惊,便上前询问儿子。舍利弗告诉她,最先来的是四天王,他们如同佛陀的护法;接着是天主帝释,他就像为佛陀携带物品的沙弥;最后来访的,正是她所信奉的主神——大梵天。
母亲问道:“我儿,所以你甚至比我的主神大梵天更伟大?”
舍利弗回答:“是的,母亲。据说在我们佛陀出生的那天,四位大梵天曾用金网来迎接这位伟人。”
听到这些话,母亲心想:“如果我儿子的力量都如此巨大,那他老师的神力又该是何等境界?” 就在她生起欢喜心的一刹那,舍利弗抓住了时机,为她详细解说了佛陀的功德与教法。
当他说完法后,这位婆罗门女当下证得了初果。她含泪说道:“我亲爱的优婆提舍啊,你为何这么多年都不教我这不死的智慧呢?” 舍利弗心想:“现在我已报答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于是请她离开。
入灭与茶毗
母亲离去后,舍利弗问侍者纯陀:“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纯陀答:“是清晨了。”
尊者请纯陀扶他坐起,对聚集的比丘们说:“兄弟们,我与你们共住了四十四年,如果我的言行有任何触犯之处,请原谅我。” 比丘们回答:“尊者,您从未触恼我们,反倒是请您宽恕我们!”
之后,尊者以大衣包裹身体,右胁而卧。他依次进入九次第定,然后从初禅开始,逐次进入,当他从第四禅出定的刹那,便如日出地平线一般,完全进入了无余涅槃界。那一天,正是十月至十一月间的月圆日。
他的母亲发现儿子已经入灭,悲痛不已。她用家中所有的黄金为儿子举办了一场盛大而庄严的葬礼。火化后,侍者纯陀尊者收集了舍利弗的遗骨和衣钵,前往舍卫城向佛陀禀报。
《纯陀经》的记载
阿难尊者从纯陀那里得知舍利弗入灭的消息后,悲伤地说:“世尊,我的身体如同蔓草般虚弱,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
佛陀安慰他:“阿难,舍利弗入灭时,难道带走了你的戒、定、慧吗?” 阿难答道没有,但他失去了良师益友。佛陀教导他说:
我以前不是教过你吗?凡是生、住、和合而成的事物,终将消散。这就像大树最粗壮的树枝也会有折断的时候。因此,阿难!要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皈依处;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处,不要向外寻求。
佛陀伸出手,接过舍利弗的舍利,对众比丘说:“比丘们啊!这就是不久前请求入灭的比丘的遗骨。他曾帮我转动我初转的法轮,在整个大千世界,除了我,无人能在智慧上与他匹敌。” 接着,佛陀诵出多首偈颂,赞扬他这位大弟子的无量功德。
《支罗经》的记载
不久之后,摩诃目犍连尊者也入灭了。佛陀带领僧团来到恒河岸边,对沉默的众比丘说: > 比丘们啊!这个集会对我们而言似乎是空的。现在舍利弗和目犍连已经入灭了。过去、未来的诸佛,也都曾有或将有像我一样优秀的一对弟子。然而,那些由生、住、和合而成的事物,终将归于消散,怎能叫它不分离呢?这确实是不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这位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弟子,为法奉献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点。在他入灭半个月后,他一生的挚友摩诃目犍连尊者也随之入灭。再半年后,佛陀本人也进入了般涅槃。这三位伟人的相继离去,并非巧合,而是在无量百千世中结下的深厚法缘,最终一同抵达了生死的彼岸。
第四章:与舍利弗有关的经典
舍利弗尊者所说的经典,涵盖了从简单道德到甚深法义的广阔题材。以下是巴利三藏中记载由他所说部分经典的摘要:
-
《中部》
- No. 3《法嗣经》:在佛陀开示后,舍利弗向比丘们补充说明应如何修正行为,远离愦闹,并通过八正道根除十六种内心烦恼。
- No. 5《无秽经》:阐述了四种人——自知犯戒者、不自知犯戒者、自知无犯戒者、不自知无犯戒者,并说明了自我省察对修行提升的重要性。
- No. 43《有明大经》:舍利弗回答大拘絺罗尊者关于智慧、正见及高深禅修等问题,展现了他清晰深入的分析能力。
- No. 143《教给孤独经》:在给孤独长者临终前,舍利弗教导他如何从六根、六尘乃至一切经验层次中练习不执著,这番开示令长者深受感动,安然逝去。
-
《长部》
- No. 28《自欢喜经》:舍利弗在佛陀面前以动人的言辞赞叹佛陀,宣告佛法是无上至宝,表达了他对佛陀深刻的信心。
- No. 33《等诵经》 & No. 34《十上经》:这两部经是佛法名相的汇编,将教义按数字分类,旨在系统地保存佛法,使其易于学习和流传。
-
《增支部》
- IV, 173:与大拘絺罗讨论言说的局限,指出通过六触处的止息,一切戏论(概念思维)的世界也将随之寂静。
- IX, 11:舍利弗第二次作“狮子吼”,用九个譬喻说明自己已解脱瞋恚,不执著色身,也不会伤害他人。
- X, 7:舍利弗描述自己的甚深禅定境界,在定中他仅觉知到“涅槃是‘有’的止息”。
-
《相应部》
- 《因缘相应》No. 32:在佛陀的提问下,舍利弗阐述了自己证得阿罗汉的智慧来源——即了知“生的因已消灭,其果(未来的生)也随之消灭”。
- 《蕴相应》No. 1:舍利弗详细解释了佛陀所说的“即使身体病了,心也不应该生病”的深刻含义。
- 《舍利弗相应》:记录了舍利弗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他对自己禅定成就的描述,以及他如何善巧地度化一位外道女修行者。
第五章:《本生经》中的舍利弗
在讲述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经》中,舍利弗尊者也经常出现,扮演着各种角色,与当时的菩萨(佛陀的前身)结下深厚的因缘。
- 在某些故事里,舍利弗是老师,佛陀是学生。如在《大护法本生经》中,身为学生的佛陀反而给了身为老师的舍利弗宝贵的一课:不要无分别地为那些无意守戒的人授戒。
- 在另外的故事中,舍利弗是人,佛陀是动物。如在《羽毛本生经》中,舍利弗是一位智慧的苦行者,教导当时身为鹧鸪的佛陀。
- 有时角色刚好相反,舍利弗是动物,佛陀是人。如在《羚羊本生经》中,佛陀是羚羊,舍利弗是啄木鸟,摩诃目犍连是乌龟,三者合力从猎人(提婆达多)手中解救了彼此。
- 《王训本生经》: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是两位国王的御者,在窄道上相遇,互不相让。他们通过称颂各自国王的德行来决定谁该让路。舍利弗的国王(佛陀)因“以德报怨”而胜出。
- 《堪忍宗本生经》:佛陀是一位修持忍辱的苦行者,被残暴的国王(提婆达多)凌虐。当时身为该国军师的舍利弗,曾为受尽折磨的佛陀裹伤。
- 《肉本生经》:舍利弗是一位猎人,佛陀是商人的儿子。佛陀以慈悲的言辞,称猎人为友,并说服他放弃了残忍的职业。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舍利弗在过去生中,就已具备了智慧、慈悲、感恩、忠诚等高贵品质,并与佛陀结下了生生世世的深厚法缘。
附录一: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遗骨略记
185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在印度桑奇(Sanchi)山上的“第三塔”中,发现了两个石函。石函上分别用古老的婆罗米文刻着“舍利弗的”和“摩诃目犍连的”,里面安放的正是两位佛陀上首弟子的神圣遗骨。
这两个石函的摆放位置,南为舍利弗,北为摩诃目犍连,恰好对应了他们生前在佛陀身边侍立的左右方位,这也间接说明佛陀说法时习惯面朝东方。
这些珍贵的遗骨被运往英国,安置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长达近一个世纪。二战后,经过摩诃菩提协会的努力,英国政府同意将遗骨归还。1947年,遗骨在回到印度之前,首先被带到斯里兰卡,接受了数百万民众的瞻仰和礼拜,场面极为感人。
随后,遗骨又被带到缅甸、尼泊尔等地展出,受到了当地信众最崇高的敬意。最终,这些神圣的遗骨被分奉于多地:一部分安奉在印度桑奇新建的支提耶山寺(Chetiyagiri-Vihāra);一部分由缅甸政府迎回,安奉在仰光的世界和平塔;另一部分则送予斯里兰卡,永久供奉。
这些遗骨的存在,让后人永远地缅怀这两位遵奉佛陀教法,而达到生命最高果位的伟大圣者。
附录二:向智尊者略传
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俗名西格蒙德·芬尼格,1901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他自幼便对宗教和哲学表现出浓厚兴趣,青年时期接触到佛法后,便被其深邃的智慧和清晰的解脱之道所吸引,遂立志成为一名佛教徒。
1936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也为了实现自己出家的理想,他远赴斯里兰卡,在著名的“隐居岛禅修中心”依止德籍高僧三界智尊者(Nyanatiloka Thera)出家,得法名“向智”(Nyanaponika)。
二战期间,因其德国国籍,他与师父一同被英军拘留在印度长达五年。在艰苦的拘留所生活中,他并未中断研修,反而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研究阿毗达磨,并完成了多部重要佛典的德文翻译。
战争结束后,他重返斯里兰卡。1957年,在他的恩师三界智尊者圆寂后,为了继承师父的遗志,向智尊者于1958年与两位友人共同创办了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BPS)。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他担任总编辑,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将上座部佛教的精髓教义,通过英文小册子《法轮》(The Wheel)和《菩提叶》(Bodhi Leaves)系列,传播到世界各地。他自己也著述颇丰,其中《佛教禅观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一书,至今仍被公认为英文世界里阐述四念处禅修法的最佳著作。
尊者一生致力于佛法的研究与传播,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虔诚的宗教实践完美结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994年10月,向智尊者在斯里兰卡的隐居林中安详辞世,享年九十三岁。他无私奉献的一生,将永远为全世界的佛法学习者所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