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āḷi Tipiṭaka

遵循佛陀原始的教导

巴利圣典

《巴利圣典》(Pāḷi Tipiṭaka):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佛陀教导核心记录

《巴利圣典》,也被称之为“巴利佛经”、“巴利三藏”或“巴利语大藏经”,是佛教所有派别中,现存历史最悠久、内容最完整且在流传过程中变动最少的早期佛教经典集成。它被国际学术界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公认为记录佛陀本人核心教导的最权威文献。

语言的原始性:最接近佛陀的语言

佛陀在世时,主要在古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国(Māgadha)一带游行教化,他所使用的语言是当时的民众方言——摩揭陀语(Māgadhī)。 巴利语(Pāḷi)正是与这种古代方言最为接近的语言之一,因此被认为是承载和记录佛陀原始教义最理想的载体。 佛陀主张使用方言俗语来传播教法,以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这与当时婆罗门教坚持使用艰深晦涩的梵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选择使得佛法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最初,“巴利”一词的含义是“圣典”或“规范”,用以指代根本经典,与后世的“义疏”(即注释)相对。 后来,随着佛教传播,这部以摩揭陀语为基础的圣典所使用的语言,便被称为了“巴利语”。

传承的权威性:源自佛陀亲传弟子的结集

《巴利圣典》的权威性根植于其严谨的传承历史。

这种严谨的、以保守佛陀原始教法为宗旨的传承方式,使得上座部佛教所传持的《巴利圣典》,成为唯一成功保存了古老且纯正的佛教教法的部派经典。

教导的还原度:与汉译《阿含经》的互证

汉传佛教《大藏经》中的四部《阿含经》,是不同部派传承下来的早期经典汉译本。 通过将其与《巴利圣典》进行对勘研究,学者们发现两者在核心教义上高度一致,这为还原佛陀的原始教导提供了坚实的跨语系、跨部派证据。

《巴利圣典》在组织结构上更为严密和完整, 而汉译《阿含经》则分别属于不同的部派,内容和次第上不如巴利五部统一。 尽管如此,二者的高度对应关系,尤其是《相应部》与《杂阿含经》的紧密联系,强有力地证明了它们共同源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接近佛陀教导的原始版本。

因此,无论是从语言的亲近性、传承的严谨性,还是从与其他早期经典的对勘来看,《巴利圣典》都无可争议地占据着研究原始佛教的最高权威地位,是每一位希望深入了解佛陀根本教法者的必读之选。


简体中文白话文与巴利语对照《巴利圣典》

  

Snapshot 1 Snapshot 2 Snapshot 3

 

更多资源:

见到真正的“法”(the True Dhamma),就是见到了真正的“心”(the True Mind)、见到了通往涅槃的“道”(Magga)——前行的路上将不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的了!